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 作者 高月-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嗣君接过银棍掂了掂,至少重二十几斤,价值三四百贯钱,他顿时眉开眼笑道:“那就不好意思了,多谢封将军,我回去一定会在圣上面前给封将军美言。”
他不再多坐,拎着银棍便出门了,他翻身上马,很快便走远了,封常清回到房中,眉头皱成了一团,将李隆基的手谕反复看了又看,他简直不知道自己该从何着手,想来想去,只能是先和庆王联系上再说,他写了一封短信,对门外喊道:“罗平!罗平!”
很快,那差役又跑了进来,他是封常清的亲随,跟了他十几年,别人的亲随都当官当长,唯独封常清的亲随还是个跑腿的亲随。
“使君,请吩咐!”
“你去一趟敦煌,把这封信交给庆王殿下,记住,要亲手交给他,若不行,就毁了这封信,不可落在别人手中。”
“使君放心,一定办妥!”
亲随拿着信走了,封常清坐了下来,一阵心烦意乱,竟忘了要去城外看粮食之事。
……
这几天,龟兹发生了一件大案,街头巷尾沸沸扬扬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大唐皇帝李隆基驾崩了,临终前罢免了李庆安的安西节度使一职,命封常清接任安西节度使,这个说法越传越凶,满城皆知,闹得人心惶惶,谁都不知道这消息是真是假,刚开始李庆安没有过问此事,但后来消息越传越广,影响到了军队中,军营中也有这种传言出现了。
李庆安这才勃然大怒,下令全城戒严,捉拿妖言惑众者,一队队士兵在街上巡逻,调查官开始挨家挨户询问,追查谣言的来源,同时,他们也给民众们解释,因为节度使大将军在安西推行废奴制,侵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们才会造谣中伤,至于圣上龙体健康,更不会有什么驾崩的说法。
紧接着调查官在军队中也开始辟谣,他们以发告示,找士兵和低级军官们谈心的办法,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大将军严惩仆固怀恩卖官,而得罪了某些靠卖官赚钱的人,他们才造谣生事,经过了好几天的辟谣调查,最后谣言终于被戳穿了,四名造谣者被抓住,经过公审,这四人供认不讳,皆承认是因为记恨李庆安废奴而广传谣言。
李庆安亲自以妖言惑众之罪判决四人死刑,公开斩首示众,并将此事传遍安西民众及诸军,以示警戒。
李庆安被免职的谣言沸沸扬扬传了一个多月后,被李庆安以杀戮的手段揭穿,这件事在安西影响重大,它从一个反面提醒了众人,现在回纥之战没有结束,大食烽烟未熄,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是不会轻易罢免李庆安,不久,金满县发生的另一起谣言事件便印证了这种类似的谣言已经没有什么作用。
发生在金满县的谣言事件有些类似龟兹的妖言惑众案,也是传播李庆安被朝廷免职,但这个谣言根本就没有传播起来,就如同喊狼来了一样,同一件事情说多了,大家也就不信了,当有人在酒楼上说这件事时,旁边立刻会有人嘲笑他,“是因为你家的奴隶没有了吗?”
很快,碎叶也有人说李庆安要被免职,但它的效果更是微弱,压根就没有人相信,有人在酒楼里刚刚说起这件事,便立刻被人告发了,告发妖言惑众者赏钱二十贯,结果造谣者被当众责打一百贯,罚钱五十贯,而告发者得赏钱二十贯。
这就叫谣言止于智者,面对皮肉之苦和严惩重罚,再没有人肯谈这件事,只有两口子在深夜床上谈起这件事时,却被老婆一巴掌打去,‘老娘攒点钱不容易,别给我出去乱说败家。’
在有心人的反反复复操纵下,‘李庆安被罢免’这句话在安西已经成了一种专用语句,意味着家庭破财,也意味着得了意外横财,你被‘李庆安被罢免了’吗?你得到‘李庆安被罢免了’吗?指得都是另一种意思,至于李庆安是不是真的被罢免,已经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关心了。
……
这两个月,李隆基的精神比从前好了很多,不再向从前那样精力不济了,而且他的房事能力也大大提高,可以夜夜跃马横枪,虽然每夜结束房事后,他也同样会筋疲力尽,但只要及时服用助情花香,这种筋疲力尽感便会很快消失,第二天又精神奕奕,这些都得益于安禄山进献的第二种助情花香,仿佛让李隆基年轻了二十岁。
但这种助情花香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李隆基已经完全离不开它了,必须每天服用,在刚开始时,李隆基曾经断过两天,结果,他就感觉自己像要死了一样,他浑身疼得叫喊不止,可接着服用后,身上的疼痛便消失了。
李隆基对这种助情花香的沉溺越来越深,他也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但他已经难以自拔了,每天服用,每天房事,他就像一部失控的机器,谁也不知道他会以什么方式停下来。
这天,李隆基终于收到了长子李琮的回信,回信是一名安西胡人秘密送来,他自称是庆王殿下的贴身侍从,至于这个送信人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是真的,是李琮幕僚阎凯手书,后面有庆王宝印和李琮的亲笔签名。
麟德殿内,李隆基在仔细地读着长子的信。
“父皇的教诲儿臣已铭记于心,儿臣会忠实执行父皇的部署,也有信心夺权成功,李庆安对安西的控制并不像外面传言那么强,仆固怀恩之案让众多将领对他失望,废奴令更让利益受损者对他不满,儿臣坐镇敦煌也非为享乐,吐蕃之战,李庆安用人不公,安西军中出现不满之声,儿臣受李庆安之请赶赴敦煌,实为替他安抚众将,李庆安出征后,儿臣督导后勤,每日来儿臣大营诉苦者络绎不绝,儿臣皆一一抚慰,儿臣已在军中稍树威望,可为父皇安心解忧……”
看到这里,李隆基精神大振,安西远离长安,他不知军中情况,只是高仙芝主政时,听说安西军内部斗争激烈,现在看来果然不假,更难得长子能参与军中,令他感到兴奋,他又接着看下去。
“父皇既任儿臣为安西节度,儿臣便有信心夺取军权,只是事关重大,儿臣须步步为营,慢慢拉拢瓦解安西将心,尤其安西老将,被李庆安贬黜岭西石国,不满之心久矣,李嗣业、封常清、席元庆、贺拔余润等将皆为安西俊杰,立有不世之功,在安西军中卓有威望,然皆被李庆安调去岭西,不得重用,李嗣业在石国练兵,封常清在银城采矿,席元庆、贺拔余润则在河中驻军,仆固怀恩被逼出走,得重用者皆李庆安心腹,荔非兄弟之流,不知名者如崔乾佑者,不见功勋竟能独任大将,南霁云、雷万春以及他的亲兵护卫皆提升要职,掌安西诸军,儿臣三思反复,以为岭东各军皆为李庆安心腹,无机可趁,只有前往岭西,联系李嗣业、封常清、席元庆、贺拔余润等安西旧将,得他们相助,大事可济,但李庆安为人颇为狡诈,急切动手恐反被其所害,至于他得借口而拥兵自立,徒生兵患,非父皇所望也,儿臣将会徐徐削之,趁其北征回纥,西讨大食之机夺权,早则半年,迟则一载,儿臣定能夺安西之权,让李庆安授首,送明月东归,以慰父皇,另,儿臣身边无可用之人,夏公公及诸侍卫儿臣便暂留在身边,联系诸将所用,儿臣叩首,谨祝父皇万寿无疆,祝我李氏江山强盛永驻。”
看完这封信,李隆基长长松了一口气,信中有理有据,思路慎密,抓住了反李庆安的关键,那就是利用安西旧将,趁李庆安出征在外之机夺权,李隆基也认为只有利用安西旧将才能扳倒李庆安,这也是他密旨给封常清的缘故。
他当然知道自己儿子没有这么好的头脑,这一定是他幕僚阎凯的建议,让他欣慰的正是这一点,儿子接受了幕僚的建议,他最担心的就是长子不是李庆安对手,可现在看来,长子比他想象中的要强。
但让李隆基微微有些不舒服的是,时间太长,最快也要半年,想到独孤明月那艳丽无双的姿容,他心中欲火燃烧,都有点等不及了。
但他也清楚,想夺李庆安军权并不是那么容易,若撕破了脸,他害怕李庆安造反,拥兵自立,安西太远,朝廷难以剿灭,他尤其害怕李庆安的造反波及到哥舒翰、安思顺等同样要被夺权的边关大将,所以他只能用暗中夺权的方式,这样当然需要时间,若能半年夺了权,那已经是很不错了。
他轻轻叹了口气,将长子的信小心地收了起来,这时,鱼朝恩见他已经看完信,便谄笑道:“陛下,贵妃娘娘派人催,她思陛下幸临,已经有点等不及了。”
“朕这就去!”
李隆基笑着站起身,他今天精神格外好,刚才思盼独孤明月,弄得他欲火焚身,正想去后宫,他已经好久没有与贵妃有房事了,今天正好去她那里睡一晚,估计她也是寂寞难耐,李隆基有一种报复后的痛快感,贵妃总是想独占他,让他心中很不悦,他便有意冷落了杨贵妃很长一段时间,今天她主动请自己过去,这不就说明她向自己示弱了吗?
李隆基兴致高昂,坐一顶软轿,左右数百宦官宫娥簇拥,浩浩荡荡向深宫而去,杨贵妃也在两个月前搬来了大明宫,她住在绫绮殿,绫绮殿是大明宫后宫中最宏大富丽的一组建筑,这也符合她的身份,六宫之首,虽然身份虽高,但这几个月,李隆基却主要是去蓬莱阁和听梅苑,去宠爱武贤仪和梅妃,已经很少来绫绮殿了。
今天李隆基兴致很高,他一路观赏景色而来,脑海中却想着杨贵妃怎么向他求饶,怎么泪盈盈地拉着他,求他宠幸自己,李隆基得意得几乎要笑出声了。
“圣上驾到!”
宦官一声高喝,李隆基的软轿抵达了绫绮殿台阶前,两名宦官将他扶出了轿子,李隆基快步走上台阶,却一下子愣住了。
只见杨贵妃身着正一品夫人的朝服,仪容肃然,缓缓向他跪下。
“爱妃,你这是做什么?”李隆基疑惑地问道。
杨贵妃朗声道:“臣妾恳请陛下为大唐江山考虑,不要逼反安西李庆安。”
“你说什么!”
李隆基心中俨如一盆冰水泼下,满腔的欲火被浇灭了,原来她找自己,是要替李庆安求情,李隆基顿时恼羞成怒了。
杨贵妃仿佛没有看见李隆基的怒色,依然据理力争道:“李庆安为安西节度,西征大食,南讨吐蕃,北征回纥,为大唐夺取万里江山,是陛下的栋梁之材,他功勋卓著,并非有过失,陛下却为一已之私,欲置他于死地,自毁长城,天下之口会怎样议论陛下,后世史书会怎样评论陛下……”
“住口!”
李隆基气得浑身发抖,他指着杨贵妃咆哮道:“朕的事情要你来干涉吗?你太高看自己了。”
泪水从杨贵妃的眼中流了出来,她磕了一个头,哽咽道:“一日夫妻百日恩,臣妾跟陛下多年,几时过问国事?实因陛下这几个月不恤龙体,肆意纵欲,试想陛下年事已高,怎能夜夜寻欢,臣妾心如火焚,却无计可施,眼看陛下又将行昏庸之举,臣妾不得已,只得效长孙皇后之劝,恳求陛下醒悟。”
这时,所有的宫人都跪下了,他们看出今天贵妃娘娘要遭殃了,“陛下,请饶过娘娘吧!”
李隆基怒火冲顶,已经快失去理智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指着杨贵妃道:“你不是什么长孙皇后,朕也不是太宗皇帝,朕看在相国的份上,最后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反省吧!你若再执迷不悟,就休怪朕不念旧日恩情了。”
说完,他转身便钻进了小轿中,令道:“去蓬莱阁!”
“陛下!陛下!陛下!”
杨贵妃连喊三声,李隆基头也不回地走了,她忽然悲声大喊:“三郎!”
轿子忽然停了下来,但很快又被抬起,迅速地走远了,向蓬莱阁方向而去,杨贵妃心中忽然有一种恩断情绝的刺痛,痛得她腰都直不起来,她缓缓从袖子中拔出了一把剪刀,吓得周围宫人大喊:“娘娘,不要糊涂啊!”
杨贵妃摇了摇头,低声道:“我不会自杀,你们放心吧!”
“喀嚓!”一声,她剪断了脑后的一缕长发。
第十卷 四国大战 第322章 身份暴露
长安永和坊是长安贫民聚居较多的一个坊,坊内生活的民众大多是各地难民滞留长安不去者,人口也相应众多,平日里打架斗殴事件层出不穷,混乱得连衙役都不情愿去这个坊,在一片片密集的低矮房舍中,住着无数来历不明的人,没有去过问他们,也没有人去找他们收税,只有在无头命案发生时,附近才会出现衙役们的身影。
在这片民居中的一条小巷子里,一直走到头有一户三四间屋组成小院子,院子原来的主人是凤翔人,主人回了老家便将院子租出去,一个月前搬来一户新人家,他们极少出门,只有一个小丫鬟经常出来买菜买米,而这户人家的主人几乎没有人见过,不过这几天这户人家似乎发生了什么矛盾,常听见一个年轻男子的咆哮,以及两个女人的苦苦哀求,只是院子藏在深巷中,路人很难听见他们的吵嚷声。
这户人家正是从碎叶逃出的罗夫人一家人,也就是李庆安名义上的兄弟李珰,两个女人一个是罗夫人,一个是从宁远国逃出不愿归宗的和义公主,她现在叫宁卿依,另外还有一个小丫鬟,一共四个人住在这所隐蔽的院子里。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他们的经历,应该是去年,他们从碎叶逃出后,躲到关中泾州的安定县,他们带出的金银珠宝颇多,足够他们下半辈子的生活,罗夫人只是喜欢这个县名,便去了那里,在安定县他们买了一座宅子,为了不坐吃山空,他们还买了两百亩上田,租给佃户收租度日,住下后不久,在罗夫人的主持下,李珰便娶了宁卿依为妻,有一点需要说明,按理他们都是李姓同族,不能成婚,但因宁卿依始终隐瞒住了自己的公主身份,而且她本身又是李氏偏族,为了守住彼此的秘密,他们成婚了,婚后,李珰还算是知道上进,整日读书写字,与娇妻恩爱甜蜜,日子过得很是和美,罗夫人也盼望着儿媳能早日生下孙子。
但罂粟花再美丽,它的本质也是罪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珰渐渐对妻子厌倦了,宁卿依再也管不住丈夫,李珰纨绔子弟的本性开始一天天暴露,书不读了,整日和一帮县里的游侠儿厮混在一起,学会了赌博,学会了嫖妓喝花酒,他一掷千金,不到一年时间,他便将母亲带出的财物挥霍一空,还欠了一屁股债,债主夺走了他们的房子和土地,将他们赶出家门,这时的李珰才对母亲妻子痛哭流涕,保证自己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慈母和娇妻最终原谅了他,但他们已经没有了家产,没有了依托,无奈,他们只得离开安定,来长安谋生,好在宁卿依有几件上好的首饰,卖掉后得一点钱,便租住在永和坊内。
他们来长安已经一个月了,眼看妻子卖首饰得的钱也快花光,家境的窘迫和以后的生存问题使一家人开始有了矛盾,开始有了吵闹,主要是李珰和妻子的矛盾,他让宁卿依去娘家求援,宁卿依却不肯,矛盾在前天终于爆发了,起因是坊内的地保来访,听说李珰能读书写字,便热心地给他介绍了一份去学堂教书的活儿,这也算是个体面的工作,罗夫人和宁卿依都极力劝他,但李珰不想去,他想去汉唐会寻求资助,却遭到了母亲和妻子的坚决反对,但李珰执意要去,不得已,罗夫人终于吞吞吐吐说出了逃跑的真相,现在隐龙会的主人,李珰的哥哥,正是安西节度使李庆安,得知真相的李珰勃然大怒,他就像一个被抢走心爱玩具的孩童,开始歇斯底里发作了,他痛骂母亲和妻子隐瞒他,让他失去了幸福生活,一连几天,他暴跳如雷,尽管母亲再三劝他,为了生命安全,他不能再争当隐龙会少主了,已经脱离了那个组织,就决不能再去自投罗网。
但李珰不依不饶,一想到过去的锦衣玉食,想到过去的女人成堆,想到过去的雕梁画柱,而现在他们只能喝稀粥度日,住在破烂的屋子,数着星星到天亮,强烈的落差使他变得歇斯底里,整天冲母亲吼骂,这一刻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纨绔和败家,似乎所有的责任都是因为母亲认了那个所谓的‘大哥’,他今天的悲惨生活是母亲造成的,心中的愤怒让他也迁怒到了妻子,是她拖累了自己。
一大早,他见早饭又一碗难以下咽的麦粥,他再一次发作了,“砰!”的一声,他将粥碗狠狠地砸在地上,碗摔得粉碎,他指着一旁惊惧的母亲和妻子大骂:“你们是在喂猪吗?老子是人,是堂堂正正的建成太子之后,竟然让我吃猪食,你们两个女人毁了我一生,还要用猪食来侮辱我吗?”
罗夫人浑身颤栗着,她忽然泪如雨下,捂着脸奔进了屋里,宁卿依亦痛苦之极,她上前跪在丈夫面前泣道:“家里只有四百文钱了,你晚上还能吃到米饭,可我和娘顿顿喝麦粥,已经一个月了,夫郎,你实在不肯去做教书先生,我们也不勉强,我和娘已经商量好了,准备去替人浆洗衣服,攒点钱再摆摊做小买卖,日子很快就会好起来,夫郎,你就再忍忍吧!娘已经够苦了。”
“这是她活该!谁叫她要逃出碎叶,谁叫她好好的富贵不要,你们的愚蠢拖累了我,还要让我再跟你一样苦下去吗?钱呢?钱在哪里!”
李珰歇斯底里地大吼一通,他忽然冲到一口破柜子前,伸手向里面乱掏,妻子大吃一惊,从地上爬起来抱住他胳膊,哭喊道:“夫郎,你不能啊!这四百文钱是我们的买米钱,家里已经没米了。”
“滚!”
李珰一脚将妻子踢翻,从柜子中摸出一只布袋,塞进怀中便向外奔去,眨眼间便跑得无影无踪,宁卿依呆呆地望着丈夫背影消失,她忽然悲从中来,趴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她开始思念那个宁可自己不要性命,也要保护她逃走的草原丈夫了,开始思念草原上质朴的人民,尽管那些曾经被她所憎恶。
……
自从李庆安离开长安后,热海居又变得平静下来,它的生意从来都是不冷不热,位于深巷中,只有一些老客人常来这里饮酒,就算最热闹的节日也没有人潮爆满的情况,一天到晚,酒肆中总是保持着安静,中午时分,一辆马车停在了热海居门前,李回春从马车里走出来,眼中有些忧心忡忡,对迎上来伙计问道:“你们常东主呢?”
“大哥,是哪阵风将您吹来了?”
常进大笑着走了出来,他见李回春满脸忧色,不由一愣,“大哥,出了什么事?”
“你过来,我给你说件要紧事。”
李回春将常进拉到墙边,低声对他说了几句,常进一阵惊愕,“天啊!他们在长安?”
“是!我估计他们日子很难过,你替我去一趟百妙楼,把那小子赎出来,再给他一笔钱,让他带母亲立刻离开长安。”
“大哥是担心主公会杀他们?”
“不仅如此,现在朝中情况复杂,我怕他暴露身份,影响到我们的隐龙回归的大计,赶紧让他离开长安。”
“他那么浅薄浮躁,迟早会出事,不如把他……”
常进说不出‘杀死’两个字,他一咬牙道:“主公不是说了吗?见到他就立即押送回碎叶。”
李回春叹了一口气,道:“我也知道他危险,但他毕竟是老主人的骨肉,夫人也待我们不薄,把他送回碎叶,他肯定是死路一条,算了,我们赶紧把他送走,不能再呆在长安,而且此事只有我们两人知道,不能再透露给第三人,更不能告诉主公,他不会放过珰儿,你明白吗?”
常进沉吟半天道:“好吧!我这就去,此事只有我们两人知晓,我不会告诉任何人。”
“记住了,给他一笔厚币,让他带母亲立刻离开长安。”
百妙楼是平康坊最有名的青楼之一,此刻在内堂的一间小屋里,上身赤裸、脸色苍白的李珰被牢牢地捆绑在大柱子上,他无力地低垂着头,脸上身上都有血痕,显然被打得不清。
在不远处的一张小桌上,两名身材彪悍的男子正坐着相对饮酒,不时瞥了李珰一眼,嘴里低声骂道:“什么东西,只有四百文钱居然还敢来百妙楼,当真是活腻了,竟然敢点四十贯钱的莲花妙姑娘,打死也是活该。”
另一人也接口骂道:“打死他还算便宜了,拿不出四十贯钱,不止,还有十贯酒钱和打赏钱,拿不出五十贯钱就剥了他的皮。”
李珰低垂着头,一声不吭,这时,门开了,从外面走进一名老鸨,喋喋笑道:“李公子啊!委屈你了。”
她给两个大汉使了个眼色,“把他解开!”
李珰的头猛地抬起来,颤抖着声音道:“我的……叔父来了吗?”
“想不到你叔父真是回春茶庄的李东主,失敬了,不过来的不是李东主,是另一人。”
两个大汉解开了李珰身上的绳子,老鸨亲自把一身新衣服给他穿上,谄笑道:“莲花妙姑娘说,请你看在她伺候你的份上,这件事就算了,李公子,给莲花妙姑娘一个面子吧!”
李珰咽了口唾沫道:“让她再陪我一晚,我就算了。”
“没问题,陪你三晚上都可以,李东主说了,差多少钱都由他来付。”
这时,门口传来一声重重的咳嗽声,常进阴沉着脸走了进来,他刚才在门口都听见了,这个浑蛋竟然还想再呆一晚,让他心中极为不满,常进是个豪爽重义的汉子,他从来就不喜欢这个纨绔小主人,他把隐龙会的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但李珰带给他的只有深深的失望和伤害,他们十八家将四代人苦苦执著了近百年的梦想和信念,竟然是要维系在这个愚蠢无知的纨绔子弟身上,想想都会让他感到无尽的悲哀,这也是常进毅然支持李庆安的原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