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 作者 高月-第4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营州和安东都护府进行招兵买马,据说他要招足十万军队,契丹出兵七万,奚出兵三万,一共二十万大军,最迟秋天,他们就将对渤海发动全面进攻,我们渤海国只有八万军队,加上新罗七万,也一共只有十五万军队,而且论武器装备,我们比不过安禄山的燕军,论骑兵凶猛,我们也远不如契丹和奚,这场战役,我们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我们失败,就将是渤海灭国,所以渤海上下恳求大唐出兵,支援我们。”
旁边新罗使者金良相也恳求道:“新罗自百年前便依附于大唐,是大唐的属国,百年来恭敬宗主,进贡不断,望大唐能在新罗生死存亡之际,援手相助,新罗必将感铭肺腑,永为臣服!”
李庆安沉思了片刻,便对大成庆道:“在去年,渤海王大钦茂曾秘密来长安,我和他签署了一份互助备忘录,当时渤海王也签字了,但他说需要本国朝廷通过后,才形成正式国之契约,我不知道这份备忘录他考虑得怎么样了,有没有成为国书?”
大成庆要说话,李庆安又摆摆手打断了他,“假如这份备忘录通过,你们就没必要恳求,你们便可以根据条约直接要求大唐出兵,怎么样,这份国书你带来了吗?”
“带来了!”
大成庆连忙取出一卷黄绸卷轴,这一份是给唐朝的国书,双手恭恭敬敬奉给李庆安,“请殿下收下!”
李庆安接过卷轴展开,仔细看了一遍,果然是当初他和大钦茂签订的备忘录,现在已经成为了正式旨意,盖有国王的印玺和中书门下大印,也就是以国书形式确定下来了。
李庆安更关心的是第三条,大唐可以无限期租借渤海国港口,准许唐朝筑城,并同时驻军,当时他和大钦茂的口头约定是不高于三万,所需粮草由渤海国供给,国书上果然有这一条,而且渤海国把军队人数明确下来了,不高于三万。
但李庆安却没有找到渤海国愿意将哪个港口租借给大唐,国书上没说,李庆安便笑道:“我记得当时和渤海王谈过租借地一事,我们商谈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渤海国的南京府沃州港,他准许唐军筑城,这是一个简单方案;另一个方案是土地调换方案,同样是在沃州港筑城,但在剿灭契丹军队后,唐朝可以把契丹土地交给渤海国,作为交换,渤海国另外将北部的理州、华州和安州划给大唐,作为唐朝在渤海国的一块飞地,这两个方案不知渤海国准备选择哪一个?”
沃州就是今天的朝鲜咸兴港,现在是渤海国的南京府,李庆安希望得到这个港口,为唐军的中转补给,但他真正想要的是渤海国的华州和理州,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从前的海参崴。
他知道渤海国一直垂涎契丹的土地,可以用作渤海国的牧场,所以他便以契丹的土地为诱饵,来换取这个北方最重要的港口。
虽然此时渤海国也和日本进行大量贸易,但他们对海洋的意识却并不高,更重要是他们没有明白李庆安的真正目的,渤海国几乎是一致同意第二个方案,以土地换土地。
“殿下,渤海国选择第二个方案,因为契丹未灭,所以没有写在国书,待契丹灭亡后,我们再做一份补充。”
“好!”李庆安欣然道:“既然正式国书已有,那我们就按约定,我即刻出兵,支援渤海国!”
……
两名使者下去了,李庆安回到临时书房,他背着手站在渤海国地图前久久沉思不语。
事实上唐王朝灭亡高句丽后,便立刻着手剿灭契丹和粟末靺鞨,但因后勤和地形等条件限制,一直未能成功,天门岭之战,唐军被粟末靺鞨击败,从此渤海国得以建立,唐王朝见已经无法剿灭渤海国后,只得采取安抚的手段,接纳渤海国为属国,但如果有条件,唐王朝是绝对不会放弃灭亡勃海国的计划,唐高宗、武则天都先后失败了,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吐蕃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唐庭只好放弃对东北用兵,先后建立安东都护府和卢龙节度府对东北进行控制。
现在,该轮到他李庆安来考虑对东北的战略了,在后来的历史上,契丹、女真和满族都是出自东北,其根源就是唐高宗在灭亡高句丽后,没有能够成功剿灭契丹和粟末靺鞨,以至于安史之乱后,契丹逐渐坐大。后来耶律阿保机灭亡了渤海国,建立辽国,一跃成为了东北强国,永远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
这一点,李庆安非常清楚,他不会让历史重演,也不会将问题遗留给自己的子孙,他准备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灭亡渤海国和新罗,彻底统一东北,所以先在渤海国内部建立海港军事基地,在理州和华州迁移汉民,保障兵源,就是他东北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了。
海参崴和咸兴两大港口,可使南北呼应,再加上营州的军队,他有信心,五年内可以让渤海国成为大唐的渤海道。
很快,几名亲卫带着魏汝群走了进来,魏汝群虽被封为渤海国的户部侍郎,但时间不长,他内心依然是大唐的子民。
他跪了下来,“臣叩见赵王殿下!”
“魏军医请起!”李庆安微微笑道。
‘魏军医’三个字使魏汝群浑身一震,他这才意识到,李庆安其实对他了如指掌,他又想起了留在幽州的季胜,安禄山军大败,幽州也被史思明占领了,不知他生死如何?他心中充满了对季胜的内疚,羞惭道:“是季将军给了我机会,也不知他生死如何了?”
“季将军早已经离开了幽州,他现在在莫州,你不用担心,他会保护好自己。”
魏汝群一颗心放下,他又问道:“不知臣有什么可以向殿下效劳!”
李庆安似笑非笑地望着他,“魏先生,我看过季将军的情报,好像你想加入安西军为军医,是吗?”
魏汝群心又悬了起来,他似乎已经隐隐明白李庆安的意思了,李庆安却没有再说下去,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仿佛在想着什么,过了片刻,李庆安停住脚步问他:“你为何能当上渤海国的户部侍郎?”
“回禀殿下,这是大英俊的极力要求,他要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其实这都是季将军的功劳。”
李庆安摆摆手,又问道:“那大英俊此人如何?”
“他身子很弱,路上差点死掉,全仗我保住了他,或许是当人质久了,此人性格非常懦弱,完全没有他父兄的英雄气概。”
李庆安点点头,这种性格正是他所需要的,“那这个大英俊继承王位的可能有多大?”
“几乎没有!”
魏汝群叹了口气,“大英俊也想继承王位,但事实上他没有势力,他父亲大钦茂才四十岁出头,身体很好,他的两个兄长,世子大宏临和二哥大贞翰都是很强悍的人物,而且相国大成庆支持世子,掌军权的左武卫大将军大勖进却和老二关系很好,没有人支持大英俊,他就是想继承王位也没有可能。”
“假如这些人统统死掉呢!”
李庆安注视着魏汝群,“国王、世子、此子、相国、大将军之类,全部都死掉呢?大英俊继承王位可行吗?”
魏汝群吓得心惊胆颤,但又不敢不回答,“假如……假如他们都死掉,那只能是大英俊继承王位。”
“很好!”
李庆安笑了起来,“魏先生应该明白我意思了吧!”
“臣……明白了!”他觉得自己一阵阵两腿发软,几乎要站不住了。
“明白就好,你立刻返回渤海国,去好好辅佐大英俊,我会安排大成庆去长安,过几年再回去,魏先生,我希望你能做到渤海国相国。”
魏汝群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低声道:“微臣尽量努力……”
“不是尽量,而是你一定能做到,我会让你做到!”
说到这里,李庆安忽然压低了声音,对他徐徐道:“好好替大唐效力,我会保你后半生的富贵,会让你妻子和儿子在长安过得很好,假如你有了异心,那你可明白后果是什么?”
魏汝群低下头,半晌才道:“殿下的意思,我永远不能再见妻儿了吗?”
“不是永远,最迟五年,你替我做五年事情,我封你为渤海县公,如果你想做官,我封你为鸿胪寺卿,让你全家团聚,永享天伦之乐。”
李庆安见魏汝群还是有些犹豫,知道他不肯信自己,李庆安心中微微有些动怒了,自己是赵王,天策上将,他竟然敢不信自己的话?
但现在魏汝群是他东北战略的关键角色,若没有他,李庆安就准备直接强攻了,但那样对渤海国几十年积累的繁盛伤害太大,李庆安希望能完完整整将渤海国接收过来,而魏汝群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角色。
李庆安也只好先放下身份安抚好这个渤海国的汉人高官了,他取出一支令箭,一折两断,“我李庆安若有欺骗,如同此箭!”
魏汝群跪倒在地,悲声泣道:“以殿下之九五尊,竟为卑臣折箭,卑臣肝脑涂地,死不足惜,卑臣愿为大唐效命,为殿下效命,把渤海国版图并入大唐。”
第十五卷 定鼎天下 第687章 河北风云(上)
夜色深沉,厚厚的乌云遮蔽了天空,没有月色和星光,十几步外便看不清楚物体,黑暗中,黄河也难以看清了,入秋后,这条波澜浩荡的大河已不再像夏天那样奔流,而像暴风雨后,渐渐趋于平静的昏暗大海,但水面依然有微波荡漾。
这是一年内渡河的最好时节,夜色掩护中,一艘百石渔船在起伏的波浪中向北快速行驶,船上除了三名船夫外,就只有一名身穿灰色长袍的男子,身旁摆放着一副货担,看模样是一个商人,但他坚毅的目光和始终挺得笔直的腰板,就说明他并不是什么商人,而一个小商人,哪有雇船渡河的可能。
他确实不是商人,他是唐军的一名斥候,名叫周元,渡河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
他是从济州的卢县渡河,前往对岸博州,这一带河面虽宽,但水势平缓,非常方便渡河,船只在河边上行驶了大半个时辰,渐渐地,他已经看到了对岸的黑黝黝的、像围墙一样起伏的影子,那是对岸的树林,能看见树林,说明他离岸边已经很近了。
“糟了!”
一直沉默的船夫忽然叫了起来,夜色中传来了划桨的声音,他们已经一左一右被两艘巡逻小船包围了。
“把桨扔到水里去,跪在船上,否则我们放箭了!”
两艘巡逻船已经到了十步外,船上各有十几名士兵,都端着弩箭,冷冰冰地对准了他们。
“听他们的!”
周元沉声道:“不用担心,我就是来找他们的。”
几支船桨都被扔进水中,船夫们跪了下来,将手高高举起,周元也跪了下来,船身剧烈一晃,几名魏博士兵跳上了船,他们一言不发,开始在船上搜查。
火把点亮了,一支火把凑近周元,将他脸照亮了,一把锋利的刀压在他脖子上,对方冷冷道:“你是对岸探子?”
周元举起手平静道:“我只是信使,给你们田将军送一封信。”
‘砰!’的一声,有人用刀柄狠狠砸在他后脑上,周元一下子被砸晕过去。
“他娘的,明明是探子,还敢骗老子,老子杀了你!”
为首的魏博军校尉却眉头一皱,制止住同伴的行凶,“不要鲁莽,先搜他身。”
两人迅速搜查周元的身子,一人高喊道:“找到了!”
他从周元的怀中搜到一封信,递给了校尉,“头,你看是不是这个?”
魏博军校认识几个字,他接过信对着火光,看了一眼,顿时吓得站了起来,“快,快把他弄醒!”
片刻,周元被对方士兵连掐带拍脸地弄醒了,校尉将信还给他,一抱拳道:“真是抱歉了,我们是例行公事。”
周元接过信,待头痛稍稍平缓一点,便道:“时间紧迫,请带我去见你们田将军,另外,这艘船与我无关,请你放了他们。”
校尉一摆手,“放了这艘船。”
周元跟他们上了巡逻船,两条巡逻船很快便走远了,消失在沉沉的黑雾之中,小船脱离了危险,也开始返航了。
……
河北道从安禄山造反到史思明拥兵自立,再到安史易州大战,时间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此时的河北已经满目苍夷、千里赤野,原来数百万人口的繁华地区,人口已经锐减到一成,剩下的人口聚居在幽州、魏州和营州等少数地区。
到了今天,军阀混战的恶果已经显现出来,无论对于安禄山、史思明还是田承嗣,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粮草、生铁,而是人,没有人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无法支撑他们的军队。
田承嗣手中有六万军队,他控制的魏、博、贝三州还有二十余万人口,这二十余万人口显然是无法养活六万大军,无奈之下,田承嗣只得下令军队参与屯田,不仅如此,他还千方百计从各个州县收刮人口,并实行严格的口粮配置。
但形势的发展显然对田秉嗣越来越不利,安禄山被史思明击败,幽州易主,安禄山逃往营州,河北短暂的平衡局面被打破了,田承嗣将直接面对史思明的冲击。
这几天,田承嗣总是睡不着觉,尽管在河北诸将中,田承嗣被称为狡狐,狐狸虽然狡猾,但它也有穷途末路的一天,现在,田承嗣此时就被逼到了墙角。
夜幕已经降临,房间里灯光忽明忽暗,将田承嗣那瘦长的身影也拉得时长时短,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在他身后放着一座沙盘,那是河北道的全部地形图,田承嗣在为自己的出路而忧心忡忡。
田承嗣年约五十岁,长得又瘦又高,后背略有些佝偻,削瘦的长脸,像狐狸一般的眼睛,显得他狡猾多谋,他是范阳军中老资格的汉将,也是安禄山的心腹之一,安禄山在占领河北全境后,命他率本部五万人驻守河北南部重要的魏、博、贝三州。
当然,他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到魏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居民家中粮食和铁器全部没收,并按天来发放配给粮食,这样,他们就难以逃跑,同样,将所有青壮男子集中起来种田,以他们的表现,给他们家人发放口粮。
男人卖力干活,他们的妻女就能多一点口粮,男人偷懒或是抱怨不听话,就克扣他们家人的口粮,这一招非常毒辣,使近十万青壮男子像牛马一样给他种田干活,保证了他军队的军粮供给。
在河北诸将中,田承嗣被称为狡狐,在河北历次动荡中,他狐狸般的性格开始显现出来,蔡希德灭了,李归仁完了,史思明反了,惟独他田承嗣一直保存实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还悄悄地吸纳了不少残兵败将,使他的兵力达到了六万人。
这几天他接到了两个重大的情报,一个是安禄山被击败,残部逃往营州,另一个是南唐覆灭,李庆安已经完成了除河北道之外的大唐统一。
李庆安下一步必然是河北了,河北收复只是早晚问题,其实田承嗣早就看出了李庆安的策略,李庆安不是没有实力收复河北,他之所以迟迟不收复河北,就是要把安禄山留下来,悬在大唐士民的头上,使他做一切事情都有安禄山造反这个借口,等他羽翼成熟了,他再来收拾河北。
现在南唐已经覆灭了,也就喻示着李庆安的羽翼已经成熟,对河北动手已是必然。
而河北的局势已经明朗化,安禄山和史思明变成了傀儡,一直潜伏在他们身后的势力终于走上前台,史思明的后台是回纥人,而安禄山的后台是契丹人,他们二人之所以能在汉人几乎被杀尽的情况下,依然维持强大的军队,粮食从哪里来,实际上就是契丹和回纥的供给。
从他们军队种族结构来看,汉人几乎没有了,史思明军队是以突厥及回纥人为主,而安禄山的军队就是契丹人和奚人,他们军队中的少数汉兵也沦为军奴,汉人军队都集中在李怀仙和他田承嗣的手中。
如果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田承嗣无疑是和李庆安站在一线的,投降朝廷是他的必然归宿,这一点,田承嗣心知肚明。
但田承嗣并不想这样轻易投降李庆安,他要的是利益最大化,要看李庆安给他什么,李怀仙投降后得到了北平县公、右武卫大将军一职,那他田承嗣呢?他能得到什么?
这时,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有士兵在外面禀报:“大帅!巡逻哨兵抓到一名报信兵,是唐军派来送信。”
田承嗣一转身,他略略沉思片刻,便令道:“带他进来!”
片刻,唐军斥候周元被带进了屋子,周元躬身行了一礼,“唐军斥候营校尉周元参见田将军!”
田承嗣见此人还算懂礼,便微微点头,“你有什么信要给我?”
信已经在亲兵手中了,一名亲兵将信呈了上来,田承嗣接过信,眼睛顿时闪过一丝震惊,这竟然是李庆安给他的亲笔信。
‘赵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庆安致魏博田承嗣将军’,田承嗣克制住内心的紧张,拆开了信。
‘魏博田将军阁下,河北之乱时至今日,已是胡马对中原的虎窥,回纥突厥借史思明南侵中原,契丹奚人借安禄山欲虎吞河北,饮马中原,将军何去何从?将军手下皆为汉家子弟,安愿为胡酋所驱,杀戮父母、淫辱姐妹?叹河北繁华,今日已是焦土,赤地千里,白骨露野,生灵涂炭,李庆安身为天下元帅,不容华夏江山沦陷胡虏铁蹄,欲引官军北上,驱逐鞑虏,重振大唐威仪,但不忍汉家相残,特劝将军回归大唐,封荫妻子,列大将军,切莫执迷不悟,否则将军非但性命难保,且打入奸佞另册,遗臭万年,望将军三思,李庆安敬上!又,今河北重事,保民为上。’
李庆安的来信,田承嗣足足看了三遍,揣摩里面每一个字的意思,他关心的是,李庆安将怎么封他,信中讲得很清楚了,封荫妻子,列大将军,荫妻子是爵位,大将军是职位,也就是说和李怀仙相仿。
田承嗣看了一眼送信的斥候,又问道:“周校尉还有什么口信要给我吗?”
“口信就是八个字,‘善待吾民,位过怀仙’,我不懂什么意思,请田将军自己理解。”
田承嗣点点头,吩咐左右,“带他下去,好好招待。”
周元被带下去了,田承嗣慢慢走到沙盘前,反复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只要他善待民众,他将来的位子就能超越李怀仙,但魏、博、贝三州近三十万汉民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并没有像蔡希德、李归仁那样虐杀他们,虽然民众日子苦一点,但绝对能活下去。
田承嗣又拿起信,看最后一句话,‘又,今河北重事,保民为上。’
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李庆安忘记了,添加在最后,但田承嗣知道,以李庆安的身份,他宁可重写,也不会忘记什么而添在最后,这明显是他故意添在最后,是一种暗示,暗示他做什么?和周元带的口信是同一个意思。
李庆安在暗示自己什么呢?
田承嗣目光紧紧盯住沙盘,这是他的头脑中如电光石火一般,猛地想起一件事,他重重一拍自己脑门,他明白了,五州逃民。
他前几天接到情报,大约有六万莫、瀛、深、冀、沧等五州的难民在易州遒县县令张巡的带领下向沧州方向逃亡,本来田承嗣很想打这六万难民的主意,但他担心会和史思明的军队发生冲突,所以他便忍下了。
原来李庆安是要他救这四州逃亡的难民,所以条件就是怀仙之上,田承嗣有些怦然心动了,李怀仙是被封为县公,如果自己在他之上,那就是国公了,即使不得国公,也会再加一个开府仪同三司或者少师尚书之类的头衔。
田承嗣知道,就算他投降,过几年后,李庆安一样会将他们慢慢贬下去,但替李庆安保住护民的名声,这又是另一个功劳了,他后半生的富贵可能就在这一举。
想到这,他心中也急了起来,他很担心史思明已经出兵,将这些汉民掳去献给回纥人了。
“来人!”
他一声喝令,立刻站出一名传令兵,“请大帅下令!”
“传我的命令,第一军和第二军立刻准备出发,我要亲自北上!”
……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战争给了张巡等人一个空子,他们从白洋淀来,开始大规模组织民众逃难,这次逃难耗时两个月,无数的民众从胆怯到跟随,从绝望到希望,从孩童到老人,从一个人到六万人,浩浩荡荡的逃难队伍终于形成了,来自莫州、瀛州、深州、冀州和沧州的六万民众,他们终于意识到留在河北只有死路一条,求生的本能使他们最终战胜了对故土的眷恋,他们开始出发了,向沧州的大海边,他们相信朝廷会派船来接他们,他们出发了。
八月中旬,这支浩浩荡荡的逃难大军队伍终于抵达了清池县以东的白石镇,这里属于清池县,也是靠大海最近的一个小镇,再向前走,便数百里荒无人烟的滩涂地带了。
按照约定,逃难大军沿着浮水东进,接他们的数百艘大船将等候在浮水的入海处,这也是所有人的希望,但他们却不知道,一支两万人史思明军队已经杀到了八十里外。
第十五卷 定鼎天下 第688章 河北风云(下)
入夜,朔风骤起,寒冷刺骨,老人和孩子都躲进镇上的空屋子,难民们生起了一堆堆的火,他们裹着被褥,围着火堆取暖,远远望去,只见苍凉的大地上火光星星点点,一眼望不见边际。
在几堆篝火前,季胜和他的一百多名手下都坐在火堆前默默地想着心事,从莫州转到沧州,虽然难民的行军非常艰难,但还算顺利,没有任何军队来袭扰,季胜也知道,这和安史之间的大战有关,他们都无暇顾及这边,但安史之间的战争此时已经结束了,史思明还是没有动作,这未免有些不合情理。
六万多难民逃难,这个目标很大,史思明不可能不知道,季胜有一种直觉,史思明不可能无动于衷,尽管他已经派出斥候去探查敌情,但强烈的直觉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