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千古中医故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脾气,令人好颜色。”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早就说明白了樱桃就是令人好颜色的。这就是第四本书。
第五本,《名医李时珍,治外科、骨科伤病妙方》,我们一般的理解,今天西方的医学当然以外科的、手术类的东西见长。其实我们往往会忽略,我们古代中医在这一方面也是有创获的,也是有办法的,而这本书就完全是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摘引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方子,来解决外科、骨科的问题,这个例子我就不去举了。
我想,上面的例子已经足够说明,李时珍离开我们并不远,四百年的历史不足以阻隔李时珍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当然,李时珍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之所以在时隔四百年以后,依然给我们一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感觉,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本草纲目》,这一点毫无疑问。
那么,《本草纲目》到底有哪些重大贡献呢?它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绕不开,但是只能非常简单地去讲。
首先,《本草纲目》对中药学有杰出的贡献,中药学也叫本草学,就这一点而论,李时珍一个人发现了374种新药,这个数量实在很大了,这些药都是李时珍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在考察当中,在民间行医的过程当中,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有好多药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药,比如土茯苓、丝瓜、三七、藏红花、樟脑、白蜡,在李时珍之前,这些东西都被不当做药物看,这些也只不过是李时珍所发现的374种的新药中的几种。发现一种新药已经很难了,何况以一人之力,发现了374种新药,所以不能不说这已经是近乎神话和奇迹了。当然,李时珍所发现的新药,有些也有问题,他受到时代的限制,受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的限制。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李时珍有一味药,叫“上元盗取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那一天,想办法到一个比较有钱的人家,去偷他的灯,油灯的灯盏,偷回来搁在床底下,就能够使不孕之人怀孕生子,我们想想,这个药靠得住吗?当然也没有人会去试,而且现在也偷不到灯盏,但是这也是李时珍发明的新药的一种,所以说他也有限制。
其次,李时珍结合本草,也就是结合药物去研究方剂,也就是研究药方,每一味药物之后都有附方。《本草纲目》只要讲一味药,后面就附一个方子,李时珍向各行各业的人收集方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记载,他在民间看病的时候,有的时候有些病人没有钱来支付医药费,他们就把自己平时听到的,或者周围的生活环境当中流传下来的民间秘方,告诉李时珍。而李时珍的快乐,比收到了一大笔现金的诊费还高兴。也正因为如此,本草纲目收了11000多个药方,可以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和各种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的宝贵结晶。11000多个药方,什么样的概念呢?在《本草纲目》之前,最着名的叫《证类本草》,还有一部《本草》,里边一共才多少?3000个方子。也就是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的方子,比在他之前最完备的一部《本草》多出了整整八千多个方子。这个数量是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想像。李时珍不仅是药王,同时他也是医中之圣,医中的圣人,中医这个行业的顶尖的人物。
李时珍发现的新药的数量之多,《本草纲目》收集的中医药方之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足以说明他对于中医在药方和药学两方面的杰出贡献。那么,李时珍对于中医理论还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呢?
那么,李时珍在医学上理论有什么贡献呢?我们前面讲的,都是李时珍在药物学上的贡献。那么他在医学上有什么贡献呢?李时珍对脉学、医案、命门研究都有重大贡献,但这些都不是我想介绍的。我只想介绍一样,李时珍的特殊的贡献。如果我问一个问题,胃的功能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消化。肺的功能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呼吸。那么思维器官的功能是什么呢,人的思维器官是什么呢?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历来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我们今天讲的一个人心术不正,一个人心机很深,一个人心思很密,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传统中,一般会认为人的心脏是人的思维器官,这当然是错的。李时珍就第一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脑子才是人的思维器官,我们要记住,这是李时珍第一个提出来的。按道理说,心术不正,就应该说成脑术不正,心机很深,应该说成脑机很深,心思很多应该说成脑思很多才对。《素问》经里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这种思维东西是从心脏里面出来的,这是《素问》经里面讲的。《灵枢》经里面讲,“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脏,五脏六腑都是归它管的,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住在里头的。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界的一贯看法。反映到中国的思想和中国的哲学上,情况也是如此,《孟子·告子》篇里边讲“心之官则思”,心脏的官能就是思想,这是孟子的话。而到了明代中叶,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王阳明,对心的认识依然如此,所以王阳明的学说叫什么?叫心学。就那么长的历史时期以来,我们的医学界,中国的传统的思想界,都把心认为是思想的器官。而正是“医中之圣”李时珍,他才明确指出,脑是元神之府,揭示了脑才是精神活动的总枢纽,推翻了几千年以来的那种错误观念。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李时珍在医学上的贡献了。
李时珍提出大脑才是人类的思维器官的观点,是对几千年来的中国人认识误区的一次彻底纠正,也是对中医医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对于中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李时珍对于中医的贡献还有哪些呢,《本草纲目》被西方称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王世贞曾经说过,《本草纲目》乃“格物之通典”,世界闻名的“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就把《本草纲目》称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涉及的无机物、植物动物数量在一千多种以上,好多人称李时珍为博物学家,也是恰如其分的。植物药、中草药,在《本草纲目》中占了六成,在这方面,李时珍多有创见,也有非常多的发现。我就介绍两个,李时珍对外来植物的引进、推广的研究。
第一个例子,葡萄。我们今天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吃葡萄,但是大家应该知道,葡萄不是汉语,葡萄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在古代伊朗的语言当中,葡萄叫badaga,但后来在古代汉语当中,把它翻译成“葡萄”。李时珍讲,“葡萄,《汉书》做蒲桃,可以造酒,《汉书》言,张骞使西域,始得此种。”所以我们看到,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参考了大量多的历史典籍,他在《汉书》当中,注意到这个史实,并且也注意到,葡萄可以酿酒。仅仅如此,李时珍还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他对这个《汉书》的记载不满足,他认为张骞通西域前,陇西(甘肃西部)就已经有葡萄了。为什么呢?因为李时珍发现,《神农本草经》里面已经把葡萄列为上品,认为葡萄是比较好的东西。所以李时珍还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药物学的知识,对中国的传统史籍提出置疑,提出新的见解。李时珍认为,大规模的在内地种植葡萄应该是张骞回来以后,但是并不等于说,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才带回来的。现在从好多考古的发现来看,从我们的史学研究来看,李时珍的意见是对的,在新疆,好多古代遗址当中,我们就发现有葡萄藤,而且在新疆,好多考古遗址当中都有。
第二个例子,西瓜。西瓜也是我们今天经常要吃的,《本草纲目》对它的记载就非常地详细而有趣。李时珍讲,“按胡乔《陷虏记》言,乔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传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味稍不及。”李时珍指出,西瓜是从回纥那里来的。我们知道,在唐或者唐以前,西北有一支少数民族叫回纥,由于一场战争,有人在那里发现了西瓜的种子,就把它引进来,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南北皆有,中国都已经有西瓜了,但南方的西瓜味道不及北方的。我是南方人,我长年在北京生活过,我知道,西瓜是北方的甜,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北京的西瓜,没有新疆的甜。大家到吐鲁番去吃西瓜,会发现手是黏的,糖份更高,李时珍的记载非常地精确,可以和我们个人的经验相吻合。而李时珍更指出,“五代以前,浙东地区,已经有西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及中国耳”,说只不过五代时候的西瓜,还不叫西瓜。当然可惜的是,李时珍并没有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浙东的西瓜叫什么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这种植物类的研究,李时珍是研究得多么深入,多么透彻。
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植物、动物、矿物质、无机物等等都可入药,因此《本草纲目》不但对于植物有着精深的研究,同时对于动物也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而对动物习性的研究,正是为了对其药用价值进行分析。
《本草纲目》里边,有四百多种动物类的药,分为17类,李时珍对它们也做了非常细致、深入地研究和观察,纠正了许多持续千年的错误看法。李时珍是非常有科学精神的人,他亲自饲养观察,甚至亲自动手解剖这些动物。这就比起前人来掌握了更多的第一手的资料。我们都知道穿山甲,穿山甲主要是吃什么的?吃蚂蚁。可是中国古代人认为穿山甲是怎么吃蚂蚁的呢?中国古代人以为,它是靠身上的甲,穿山甲靠晃动甲来引诱蚂蚁爬过来,然后把蚂蚁吃了。正是李时珍通过解剖,才发现穿山甲是靠自己的舌头去吃蚂蚁的,直接用晃舌头把蚂蚁引过来,然后就把蚂蚁给吃了。在李时珍之前,没有这个认识。一直认为它靠鳞甲来起作用的。
对牛和马,李时珍也有深入的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牛和马我们一般看不着,对它们没有什么切实的经验。如果大家到农村去,就会发现好多人非常容易分辨马和牛是不是病了。他们会讲,“马病则卧,牛病则立”,马只要生病它就趴下了,而牛生病它反而是站着的。这根本就是李时珍的原话,或者是李时珍从民间汲取了这个智慧,记录到《本草纲目》里边,在民间流传,成为了大家挂在嘴边的日常的话。这是李时珍的一个研究。
李时珍对鱼类的研究,也特别有意思。比如黄花鱼,我们现在很多人冬天要吃黄花鱼,李时珍就有这样的记载,“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延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泼以淡水,接圉圉无力。初水来者甚佳,二水、三水来者,鱼渐小而味渐减矣”。每年四月份,黄花鱼就成群结队地从海洋里游过来,这群鱼的队伍要到几里路长,一起游过来的时候,发出很响的声音。所以打鱼的人怎么办呢?拿一个竹筒探到海底下去听,“嗡嗡”声来了,就表示黄花鱼来了,截流取之,全给兜住,几里路长的黄花鱼群,捕上来以后,要用什么办法让黄花鱼老实呢?那么多黄花鱼,活蹦乱跳还不把船给弄翻了吗?没关系,泼上淡水,只要一泼淡水,这个黄花鱼就没力气了,就会老老实实的。而且,第一批来的黄花鱼个头大,比较肥美,第二批、第三批的黄花鱼个子小了,鱼味也不行了,这是李时珍的记载。这个记载如果大家到舟山群岛,到浙江沿海去问那些渔民,都会得到印证,只不过今天的黄花鱼,当然没那么多了,今天如果要抓到一条野生的黄鱼,那是桌子上的顶级菜肴了。这是李时珍留下的关于黄花鱼的记载。
李时珍甚至专门关注过金鱼,李时珍有记载,而就是这个记载得到了达尔文的高度关注。李时珍讲,从宋朝开始,中国人才有人开始养金鱼,那么金鱼怎么产籽?怎么变化,李时珍都留下了很详尽的记载,这是李时珍对鱼类的观察。
《本草纲目》当然不可能跟农学没有关系,因为它里面有大量的动物药、植物药,那么李时珍在这方面,也留下好多有价值的资料。我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茶叶。茶叶没有人不知道的,李时珍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茶叶的产地。我们会发现,好多地方,今天不再以产茶出名,但在李时珍的时候是出名茶的。李时珍也指出,茶收税,始于唐德宗,也就是公元780年到805年,中国开始征收茶叶税。他还认为,“茶,一木尔”,茶叶只不过是一种植物,但是对国计民生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它提供大量的税收。而在明朝的时候,“与西番互市易马”,因为明朝马不够,要跟关外的少数民族换马,拿什么换呢?茶叶,这是李时珍的一个记载。
第二,我还要提到葡萄,特别是葡萄酒。现在我们大家很提倡喝葡萄酒,适量地饮用葡萄酒对人的心脏,对人的血管都有好处。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葡萄酒在什么情况下是有毒的呢?李时珍讲,“葡萄酒有两样:酿成者,味佳,有如烧酒者,有大毒”。用葡萄酿造而成的葡萄酒,它刚酿造的时候,味佳,非常好;还有一种葡萄酒,它突然会像烧酒一样那么浓烈,有大毒。大家知道,饮用葡萄酒的时候,一般讲究的是开瓶,又叫醒酒,就是让酒醒一醒,接触氧气,让它把这个酒醒过来。开瓶以后,一般是当天必须喝掉,葡萄酒最好不要隔夜。隔夜以后的酒,第二天味道就变了,就会比较浓烈,再隔几天,葡萄酒就像烧酒一样,这个时候葡萄酒就不能喝了。所以,在欧洲饮用葡萄酒是有这个规矩的,打开以后喝掉,隔夜喝不掉的你不要喝,这不视作浪费,因为喝出病浪费更大。
第三种,笋。我们有很多人喜欢吃笋,很多人也知道笋和竹子的关系。没有人会认为笋是树上结出来的,我们当然知道它是跟竹子有关系的。但是到底有什么关系?难道嫩一点的竹子,就是笋吗?不是的,李时珍告诉我们,“根下之枝,一为雄一为雌,雌者生笋。”竹子地下的根,在地底下的,分雌雄两类,雌的那个根才能生笋,雄的那根,怎么折腾也生不出笋来,这是李时珍的说法,大家去问老农,他们都知道这个。
除此之外,《本草纲目》对于矿物类的药物,也进行了独到的考察和分析,特别是对于石油的描述和利用,要比西方早三百多年。而李时珍还有哪些研究当时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呢?
《本草纲目》还有单独成立的一篇,就是晶石类,类似于我们的矿物。堪称十六世纪中国矿物知识的大全,最早引起西方学者关注的,正是《本草纲目》的晶石类。其中有关于石油的珍贵的描述。我们不能想象今天的生活如果没有石油,我们会怎么办?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到1521年之间,中国的官方开始由官方主导开采石油。可是大家知道西方发现石油,并且大规模开采是在什么时候吗?1859年。而中国在宋代时候就知道有石油,到明朝开始官方开采,而西方要到300多年以后,才开始去大规模利用石油。李时珍记载,“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溥之以灰则灭。作雄黄气,土人呼为雄黄油,亦曰硫磺油。近复开处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所以我们看到李时珍的知识是多么的广博,他注意到嘉州这个地方因为打井,不知道怎么就打到石油了,石油就出来了,李时珍注意到,石油如果着火的话,人们去泼水是不能灭火的。必须用灰泼上去火才能灭,如果用水浇的话,会越烧越烈?这个就是在《本草纲目》里面有记载的。
更为可贵的是,李时珍还记载了铅矿工人的职业病,这在国际上都是很早很早的。李时珍记载到,“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斫取之,其气毒人,若连日不出,则皮肤痿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病而死”。铅矿,在山里边曲折蔓延有几里之长,铅都是一块一块地生在山石之间的,工人拿着油灯,顺着矿脉,在里边把铅给凿下来,如果人待的时间长了,这个气能毒人,铅矿这种气味就对人产生这种有毒的作用,时间长了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慢慢就死了。这个是符合铅矿的情况的。。
上面讲的,还不足以涵盖《本草纲目》的全部贡献和价值,但是我想,已经足以让我们对药王、对医中之圣李时珍产生由衷的敬意,我们怎么能不为我们的民族拥有李时珍这样的人物而倍感自豪和骄傲呢?那么,李时珍是否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呢?从一个大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后人总归希望学到,一些思考和研究的方法,能够运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并不是医生,也许我们也没打算成为医生,那么,李时珍也能够给我们什么启迪吗?答案毫无疑问是有的。有什么启迪呢?请看下一讲。
【四 圣名传千古】
李时珍遍尝百草,以身试毒,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博采众长,耗费毕生心血,完成了传世经典《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是如何搜集到一万多个药方的呢?他又是如何保证这些药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李时珍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李时珍如果不能在长期的行医和研究过程中摸索、探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科学研究基本要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话,是不可能完成《本草纲目》这样的巨着的。而这正是李时珍留给我们后人的又一笔宝贵的财富,甚至可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曼陀罗花,在武打小说里经常出现,谁想算计别人,要麻翻他,就用曼陀罗花。曼陀罗花是一种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它当然不仅仅是武功不怎么行的那些大侠手中的武器了,在医疗当中也有它的用途。问题是,由于方言不同、记载各异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李时珍之前,中医药界好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曼陀罗花了。后来李时珍到武当山访问药农,才重新判定了这味重要的药物。李时珍在当地了解到,原来在武当山叫做“风茄儿”的这种药就是曼陀罗花。为了判明曼陀罗花究竟有没有传说当中的功能,李时珍就拿自己的身体做了实验。传说当中,怎么来描写曼陀罗花的功能呢?“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意思是是这种曼陀罗花,如果人们一边笑一边去采,采完以后把它酿成酒,喝下去人就会笑,因为人是笑着去采它的;人一边跳着舞一边去采,采完了以后酿酒饮,喝完以后你会舞蹈,因为人是舞蹈着去采的。当然这证明它是有一种麻醉作用,有一种幻化作用的。神乎其神,那人们爬着去采,喝了它一吼就爬着?人们翻着跟头去采,喝了以后就翻着跟头?按照记载应该是这样的吧,那么李时珍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呢?“予尝试者,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本草纲目》)。李时珍明确告诉我们,他尝过,李时珍去把它采来以后酿成酒,他用自己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必须喝到半醉半醒之间,还得有一个人,在李时珍面前哈哈笑,这个时候李时珍会跟着他哈哈笑;一个人在李时珍面前跳,李时珍也会跟着他跳,否则无用。就是说这个麻醉作用,必须有个外界的引导,并不像传说说得那么神。自己没试过,怎么会知道?但是试出事来呢?谁也不敢保证。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一种说法,“神农尝本草,一日遭七十毒”。是说神农亲自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植物,一天被毒了七十回,因为他不知道这些植物有毒。这也就是说,传统医生的职业是有高度的危险性的,有些药物是必须拿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去尝试。李时珍不只一次这么做过。
神医李时珍遍尝百草,以自己的身体做赌注,一次次地试验各种草药的功用。在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共发现新药374种,记录药方11000多则。那么,这么多的药方,大多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第一个,何首乌的来历和特性。一般人都知道何首乌,在鲁迅的小说里就有何首乌。何首乌有什么特性?它是怎么来的?就是李时珍通过对古代史籍的考察而搞明白的。
唐代有个僧人叫能嗣,这个僧人本名叫何田儿,姓何,58岁了,没有儿子,实在是痛苦不堪,就出家了。晚上睡在山野里,看见夜色里面有两株藤,相距三尺,这两株藤并不在一起,但是在晚上就相交相缠相绕,能嗣一看,觉得很奇怪,估计能嗣那个时候也饿了,就过去恶狠狠地把这两株藤的根给它挖出来,吃了。谁知这一吃,头发变黑,连生数子,而且父子的寿命都超过160岁,他的孙子就叫何首乌。那何田儿的孙子,名字就叫何首乌,就把这个秘方给透露出来了,我爷爷就是吃的这个东西,才有了俺,对吧?透露出来,我爷爷160岁,俺现在也一百多岁。原来这个藤的名字叫夜交藤,就是夜里交缠在一起的藤,而到了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