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恩来的智慧-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李四光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等负
责工作。为了报答党的关怀和周恩来的一片深情,李四光把自己的晚年毫无
保留地贡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


病榻问候用人不疑——对李四光的关心与信任

李四光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周恩来关心李四光的身体健康,关心李四
光入党,十分信任李四光的科学研究能力,极为重视李四光的意见。

1955 年1 月14 日下午,周恩来约李四光、钱三强谈话,薄一波、刘杰
在座。周恩来仔细询问了我国原子能科学的研究状况、人员、设备以及铀矿
地质等情况:并告诉李四光、钱三强,中央要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到时请带
上铀矿探测仪器进行探矿模拟表演。

晚上,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约15 日下午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同李四光、
钱三强一谈,并观看表演。信中,周恩来说:“下午3 时前,李四光午睡。
晚间,李四光身体支持不了。请主席明日起床后通知我,我可先1 小时来汇
报一下今日所谈,以便节省一些时间。”

1957 年初,李四光患肾脏病,组织上送他到杭州疗养。3 月的一天,阳
光温暖,春风宜人。吃充早饭,李四光和夫人许淑彬到院子里散步。突然,
一辆汽车开来,停在山坡下面的竹林旁边。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下车来,顺着
小路登上山坡,健步向他们的住地走来。啊,是周总理!李四光喜出望外,
快步迎了上去。

“总理这么忙,还来看我!”李四光紧握着周恩来的手,激动得不知说
什么好。周恩来是趁着陪外宾到杭州参观的机会抽空来看望李四光的。他看
到李四光精神很好,两人就亲热地谈了起来。

周恩来先谈了当时国际上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一些事件。接着告诉李四
光,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党内很快就要整风了。他要李四光考虑一下,有什
么意见尽可以提出来,帮助党搞好整风。他还问李四光自己对参加中国共产
党有些什么想法?他诚恳地对李四光说,很需要知识分子为党工作,入党后,
可以更直接接受党的教育和领导,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又说,入
党是自愿的,要李四光好好地再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可以和他所在单位地质
部以及科学院党组织的领导同志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次谈话不久,李四光就因病住进了医院。李四光的病被诊断为恶性肿
瘤以后,周恩来曾几次到医院去看望他。第三次看望他的时候,周恩来在病
榻边又一次谈到了他的入党问题。李四光激动地对周恩来说:“我的入党申
请书已经写好了,请党考验我吧。”

临走时,周恩来请李四光考虑是否请董老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因为董老
对他了解得是很清楚的。周恩来这样关心李四光的政治生命,使李四光感动
极了。从李四光当时的神情看,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件事使他在病中更加感到
安慰的了。

1958 年12 月22 日,李四光终于光荣入党。他说:“我入党了,这是我
一生中最愉快不过的事情!我活了70 岁,到现在,才找到了归宿。”入党以
后的李四光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1959 年,他完成了科学名
著《地质力学概论》一书。接着,又和其他地质工作者一起,在找矿,以及
开发地热、地下水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1966 年3 月8 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恩来召集有关人
员开会,讨论震情和震后所应采取的措施。会上,周恩来问大家:我们能不
能预报地震?如果可以预先知道地震的时间,那么就可以减少损失。周恩来
问话之后,会场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陆续有人发言。有人作难地说,这个问题


不大好办。有人直截了当地说,地震预报国外搞了许多年都没有解决,我们
更解决不了。

最后,周恩来转过头来,问坐在身边的李四光:“李四光同志,你的意
见呢?”

李四光答道:“地震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是有个过程的,是可
以预报的,不过还需要做大量的探索工作。”

周恩来听了他简短、明确的发言,非常高兴地说:“李四光同志独排众
议,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这很好。我们就是要有这个决心,有这样的志气!
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的前人只给我们留下了地震的记载,我们
就要给我们的后人留下预报的记录。”此后,李四光投入了探索地震预测的
工作。

60 年代后期有段时间,北京周围地区小震活动很频繁,有人向国务院打
了一个报告,预报第二天早晨七点钟,北京将会有7 级地震发生,要求国务
院通知全市居民都搬出去住,并建议毛主席也搬到帐篷里去睡。气氛顿时紧
张起来。周恩来在国务院小礼堂主持开会,紧急通知李四光参加。周恩来在
听了各种意见之后,又问李四光情况是否这样紧急?

李四光根据几个地应力台站的数据判断,无异常现象,就对周恩来说,
问题不大,北京不像有大地震马上要发生的样子,最好不要发警报,天气那
么冷,老人和小孩都出来过夜要冻病的。他还轻轻地对周恩来说:“最好毛
主席也不要出来,万一受冻感冒了,怎么办?”

周恩来信任李四光,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不发临震预报。会议结束后,
为了照顾李四光的身体,周恩来让他早点回家休息,自己却和大家一起,坚
守工作岗位,直到第二天早晨七点后,才放下心来。由于周恩来采纳了李四
光的意见,使人民群众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保证了生产和生活的正常
进行。

正当我国地震地质工作陆续取得一些进展,可望有所突破的时候,1971
年4 月29 日李四光与世长辞。周恩米对李四光的逝世感到非常沉痛。他指示
把李四光遗留的科研成果资料整理出来。

5 月2 日,周恩来参加了李四光的追悼会,并致了悼词,指出:“李四
光同志是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作出了很大贡献”,“是卓越的科学家”。
周恩来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要“继承李四光同志的遗志”,“向李四光同志
学习!”


微言大义乘机解围——对钱正英的严格要求和精心保护

1950 年春天,苏北人民刚解放不久,就着手治理沂河。苏北地处淮、沐、
沂、泗诸河下游,淮阴历来是洪涝严重的灾区,人们叫它“洪水走廊”。为
了分泄洪水,在这里首先开挖了新沂河。可是,第一期工程开工后,就遇到
困难,对这条新河,认识不一致,粮款又没有着落,工程没法进行下去。后
来华东军政委员会派钱正英到北京找水利部请求支持。钱正英在招待所住下
没几天,李葆华通知说:“总理要直接听你汇报。”钱正英喜出望外,没有
想到能够见总理。李葆华带钱正英进中南海,因为第一次见总理,钱正英很
紧张。到了总理的办公室,原来是一间普通的平房。周恩来亲切地和李葆华、
钱正英握手。他是那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钱正英的紧张心情很快就消失
了。周恩来耐心地倾听下情,询问了新沂河工程的情况。他对苏北解放不久
就能办这个工程,十分高兴,并表示支持把工程搞好。钱正英汇报得非常清
晰和十分有条理,给周恩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周恩来关怀下,开挖新沂
河工作得到推进,到秋天,顺利完成了第一期工程。不久,发了一场大洪水,
新沂河分泄了洪水,减轻了淮阴地区的灾害。

1950 年淮河大水后,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治淮会议,集各有关机关负责
干部与水利专家,用了19 天的时间拟定了蓄泄兼筹的方案,汪胡桢、钱正英、
肖开瀛、王祖烈等按照蓄泄兼筹的方案,制定治淮总体规划,定名为《治淮
方略》。周恩来在中南海办公室内亲自审阅《治淮方略》的图文,认真听取
了汪胡桢、钱正英的汇报,并肯定这个《方略》原则可行。中国大地上首次
建成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工程——佛子岭水库就是在《治淮方略》中第一次
提出来的。

钱正英30 年代末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40 年代初参加革命,
并在解放区做水利工作。1952 年,钱正英担任水利部副部长,时年29 岁,
是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中最年轻的女副部长之一。1968 年6 月19 日,周恩来
向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介绍钱正英时说:“她原是大学生,学工程,抗日战
争时期参加革命,到了解放区后逐步参加水利工作,很快当了副部长,女同
志当副部长不容易。不能骄傲。”

在水利业务上,周恩来非常重视钱正英的意见。60 年代初,有关部队出
于备战考虑,建议在苏北开一运河,得到了军队首长的支持。钱正英否定在
苏北违反水利开运河而受到指责时,周恩来当即支持了钱正英的意见,并向
军队首长作了认真的解释。1965 年北方干旱,河北、北京、天津缺水。1966
年1 月28 日,周恩来听取天津王占瀛关于抗旱与生产安排的汇报。王说:“如
果按5 亿4 分水的话,加上各方面的措施,最多只能种30 万亩水稻。我们的
意见要保50 万亩水稻,不算去年已用的水,今年到6 月底给6 亿水,还得加
上各方面的措施”。对此,周恩来问钱正英:“密云水库还有多少水?”钱
正英说:“还有15 亿”。周恩来说:“拿出12 亿,北京、天津各6 亿”。
钱正英说:“密云水库的水最好不要再重新分了。要从最坏处作准备。因此,
我的意见维持原来的分水方案,6 月以后再说”。周恩来赞成道:“好啊!
要留有余地嘛!城市和农村都要节约用水”。

钱正英既是水利部的领导又是党内的水利专家,周恩来对钱正英的要求
向来是严格的,严肃的批评中,总是包含着希望。

1958 年,全国出现了大办水利的高潮。由于急于求成和瞎指挥,有些水


利工程建设没有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水电部也不敢向中央如实反映情
况。一次,一个大的水电工地发生了事故,周恩来把钱正英找去,严肃地说:
“你是个共产党员,应当做到又红又专,遇到这种情况,别人不敢讲话,你
应当讲话”。1959 年10 月,全国水利会议上,水电部曾设想提出在3 年内
基本解决水旱灾害的口号。当钱正英等拿着文件草稿向周恩来汇报时,周恩
来哈哈大笑说:“3 年内要基本解决水旱灾害?太积极了一点”。在周恩来
的批评与说服下,水电部修改了这个口号。建国10 周年时,水电部在密云水
库附近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水利展览馆。有位领导到水库参观,发现了这
件事并反映给周恩来。周恩来把钱正英叫去,询问有没有这回事。钱正英回
答确有其事,并准备接受总理一顿狠狠的批评,没想到周恩来只是摇摇头,
仅仅说了一句话:“没想到你会做这件事。”这句微带失望和痛心的话震撼
着钱正英的心,不但激励着钱正英去改正错误,而且激励着钱正英保持艰苦
朴素的作风。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钱正英一度受到冲击。周恩来多次跟水电部军
代表陈德三、张文碧谈“解放”钱正英的问题。

1968 年初,周恩来亲自向水电部的红卫兵头头解释:钱正英有错误也只
是执行问题。并说:水利,“如果说最大的错误,那就是我们没有将几千年
群众治水经验,正确的接受,坏的批判,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责任应该
由我总理来负,应该受批判”。周恩来的苦口婆心,对说服红卫兵解放钱正
英起了促进作用。

当时混乱中施工的刘家峡水电站出了事故。1968 年2 月日,周恩来嘱值
班人员询问水电部军管会:如谈刘家峡水库问题“除军代表外,部长级是否
有人抓业务,能否参加国务院业务小会?”其含意是希望懂业务的钱正英出
来工作。2 月8 日下午,恩来在讨论刘家峡水库问题会议上,借着刘家峡事
故,正式提出钱正英出来工作。后来,别的部也以周恩来解放钱正英的讲话
工作,解放了一批干部。

红卫兵批判钱正英没有执行毛主席支持的“蓄(水)、小(型)群(众
办)”的治水方针。对此,周恩来说:“这不是钱正英的问题”,“我们当
时没有经验,都有责任”。同时,周恩来还从根本上指出“排(到大海)、
大(型)、国(家办)”与“蓄(水)、小(型)、群(众办)”,“这两
句话不能绝对讲,不能只要这不要那”。周恩来的讲话,不澄清了对治水的
认识,而且保证了钱正英站出来能够顺利地开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升降沉浮的变化,往往是一夜之间。领人几个月
不出面,很有可能是被打倒了。1973 年,周恩来的病情发展,几次去玉泉山
作手术,接受治疗。此间,钱正英因腿被摔断住进积水潭医院,好几个月没
有出来。周恩来很敏感地对有关员说:“请查问一下钱正英的情况,怎么好
几个月没有她的消息?”

几年以后,李先念、余秋里同钱正英一起回忆在“文化大革命”

动乱中周总理对钱正英的精心保护,李先念半开玩笑地说:“钱英啊钱
正英,你要在总理像前天天烧烧香”。饯正英不相信九泉知,然而,思念却
是永远的、不尽的。


守如处子动如脱兔——相机提高陈毅追悼会的规格

1972 年1 月6 日深夜,“殊勋盖世间,直声满天下”的陈毅元帅停止了
呼吸。

对陈毅怎样“盖棺论定”?这是压在周恩来心上的一大难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两个阴谋集团,一直视刚直不阿的
陈毅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们狼狈为奸,把陈毅打成“二
月逆流的黑干将”,诬陷陈毅“一贯反对毛主席”。林彪集团垮台后,江青
阴谋集团仍揪着陈毅不放。

如果客观地评价陈毅,实事求是地论定陈毅的一生,必将影响“文化大
革命”,否定林彪、江与两个阴谋集团,肯定1967 年“二月抗争”及一大批
老干部的作用。这是江青集团绝对不能容忍的。正因为如此,江青集团竭力
降低对陈毅的评价,竭力降低陈毅追悼会的规格。

1 月8 日,毛泽东签发了陈毅的悼词,删去了“有功有过”四个字,这
多少减轻了一些周恩来心上的压力。但悼词连头带尾六百字,简历占去一半
篇幅。这对功勋卓著的陈毅是不公平的。

对于陈毅追悼会按照政治局通过的文件所定的规格:陈毅已不算党和国
家领导人,陈毅追悼会由中央军委出面组织,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主持追悼
会,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致悼词,政治局委员不一定出席,参加追悼会人数为
500 人。周恩来心里很难过,这样低规格的追悼会对威震华夏、誉满中外的
元帅外交家陈毅来说是够冷落的。

然而,陈毅一生功德在民,谁也埋没不了。连日来,周恩来的秘书不断
接到人大、政协、国防委员会挂来的电话,许多民主人士要求参加陈毅的追
悼会。宋庆龄向中央写信,向周恩来打电话,坚持出席陈毅的追悼会,她说:
“我深深地景仰他,因为他是一个胆识过人,具有真诚性格的人。”西哈努
克亲王亲自打印了唁函,并向周恩来提出要参加陈毅追悼会的请求。周恩来
希望满足所有人对陈毅真挚情感的最后寄托;希望提高陈毅追悼会的规格,
使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和西哈努克亲王这样的外国元首也能参加追悼会。但
是,周恩来望着桌上政治局委员一一圈阅的文件,他沉重地叹息着,因为他
无权改动政治局定下的规格。

10 日下午3 时,陈毅的追悼会将在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中午已到吃饭
的时间了,但周恩来怎么也吃不下,他在西花厅长时间地踱着沉重的步子,
他在思索:陈毅不能就这样“盖棺论定”啊!这不仅对陈毅不公道,而且影
响到一大批老干部的解放,影响到全国的政治局势。

下午1 时,“游泳池”来电话:毛泽东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而且已
经起床了,正调车去八宝山。

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又惊又喜,迅速而果断地作出了提高陈毅追悼会
规格的决定。他首先拨通中央办公厅的电话。大声地说:“我是周恩来,请
马上通知在京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务必出席陈毅同志追悼会;通知宋庆
龄副主席的秘书,通知人大,政协、国防委员会,凡是提出参加陈毅同志追
悼会要求的,都能去参加。”接着,他又亲自用电话通知康矛召:“康矛召
同志吗?我是周恩来,请转告西哈努克亲王,如果他愿意请他出席陈毅外长
追悼会,我们将有中国领导人出席。”然后,周恩来又火速赶到八宝山进行
安排。在追悼会上,周恩来亲自致悼词。


在悼念过程中,毛泽东动感情地说:“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陈
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毛泽东还公开为“二
月逆流”平反:“林彪是要打倒你们老帅的,我们的老帅他一个也不要。你
们不要再讲他们‘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陈老总他们
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的。”

毛泽东出席追悼会、周恩来致悼词以及毛泽东的上述谈话,这是对陈毅
最好的“盖棺论定”。

周恩来依据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的举动,迅速而果断地作出提高陈毅
追悼会的决定,这是一个机敏过人的决断。这一决断不仅是周恩来对陈毅真
实情感的流露,而且顺乎党心、顺乎民心,给江青阴谋集团的倒行逆施以当
头一棒。这一决断不仅对推翻林彪、江青一伙强加给陈毅的诬蔑不实之词,
客观地对陈毅“盖棺论定”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进一步清算林彪集团的罪
恶、打乱江青集团的阵脚、纠正极左思潮、解放老干部等等起到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
《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版。
《周总理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上、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怀念周恩来》,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年版。
《我们的同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
《周恩来传(1898—1949)》,金冲及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

版社,1989 年版。
《周恩来年谱(1898—1949)》,力平、方铭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程华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
《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裴坚章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年版。
《新中国外交风云》,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年版。

《周恩来与少数民族》,李儒忠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情
谊与事业——在周恩来心中》,廖心文、李静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年
版。

《周恩来(领袖交往实录系列)》,肖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
版。
《周恩来传略》,方钜成、姜桂侬著,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86

年版。
《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熊向晖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
《周恩来与治水》,曹应旺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红墙里

的瞬间》,顾保孜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 年版。《周恩来的行政方略》,
吴志鸿、陈尤文著,南京出版社,1993 年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