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得道-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这时候午饭已经该过了,瑶瑶,我饿了”刘得道慵懒的说道。
“嗯,我等下就叫人送来”瑶池替他洗完脸就提盆走出房门。
没过一会儿,门外传来一阵细微的脚步声,莺莺燕燕,欢声笑语。房门打开了,刘欣依在两丫鬟挽扶下挺着大肚子率先走进来,紧接着是苏妙倾,苏妆,瑶池,凌珊儿,曾倩,随后才是张舞娘,面容有些憨态可掬。最后还有几个丫鬟怀抱着婴儿跟随进来,众女步履轻盈,如风摆构柳枝,姿态曼妙之极。刘得道瞧得痴呆了,心神一荡。
几女手上都端着一个盘子,神似青捋,目光炯炯,都在注视着刘得道。一下子看到这么多花枝招展的女人,刘得道居然有些不好意思了,招手道:“都来了,呵呵,坐,坐啊。”
“夫君,先吃饭吧”苏妙倾轻轻的一招手,她身后有两丫鬟就抬一张简易桌放到床沿。
刘得道望着空空如也的桌子,纳闷道:“吃饭,那饭呢?”
苏妙倾含笑道:“夫君别着急,饭菜在我们手上呢”
刘得道一怔,望见众女手上各端的盘子,隐约的闻到一股芳香,口水直咽道:“啊,都在你们手上了,那摆上来给我吃啊,你们夫君都快饿死了”
苏妙倾微微一笑,不答刘欣依晕着脸瞟了他一眼,嘴角含着甜笑低声道:“夫君,一时不吃饭也饿不死人的”
怎么回事呢,饭菜端在手上是什么意思?刘得道歪着脑袋,疑惑不解的问:“你们到底想干什么啊?有什么事等我吃完饭在说也不迟啊”
凌珊儿心急口快,急忙站出来说道:“夫君,你这次被皇帝抓走,害得我们天天为你担心受怕的,我还梦到你,你被皇帝咔嚓了。你可到好,只顾自己逍遥快活了;到处沾花惹草,你想死;我们还不想死呢,哼”
刘得道眉头一挑,将诸女严肃的表情瞧在眼里,悠然说道:“哟,你们这是来开批斗大会呢?”
凌珊吐了吐舌头,晃一晃手中的盘子,说道:“我也敢批判你啊,夫君,我知道你是对我最好了,只要你对天发个毒誓,保证以后将不再对欣园以外的女人有关系,我这盘‘平安归来’的菜肴就先给你吃了”
“发毒誓啊,好啊”对于发誓如同放屁一样的刘得道当然没什么在乎的,紧盯着凌珊手里的盘子,添了添嘴巴,举手庄严发誓道:“苍天在上,我刘得道在此发誓,以后若对欣园以外的女人有一丁点关系,必将遭到天打雷劈,永世不得反身”
他说的义正言辞,心里却暗暗闷笑:俺是信科学的,老天爷算个鸟啊况且,这话也有很大的破绽,以后刘某人一喜欢将别的女人接进欣园里,岂不是成了欣园里的女人了,誓言不是那么容易破的
见夫君当面认真的发了毒誓,不像是说假话。凌珊儿喜滋滋的将手上的盘子端放在桌子上,喜道:“夫君,请尝尝奴家为你亲手做的,‘平安归来’呵呵。”
一眼望着桌面上的盘子,盘子上没别的东西,只有半只蒸好的甲鱼,味道到是很香,但是只有半只怎么吃得饱?刘得道纳闷道:“珊儿,这就是平安归来?”
凌珊儿甜甜一笑。点头道:“嗯,您看这甲鱼身子多平坦啊,走起路来肯定安全了,平安,呵呵,书上又说,甲鱼也是乌龟嘛,龟也就是归来,珊儿做这道菜的意思就是祝夫君平安归来啊”
“这是什么歪理啊?”刘得道无奈摇摇头,一口将珊儿亲手做的‘平安归来’吞进肚子里,味道没尝出来,不过还得违背良心的夸几句好吃,不然,小妮子心里不高兴就麻烦了。
这时,瑶池端着一盘子,站出来,说道:“夫君,这是奴家为你做的‘四季平安’”
刘得道举目一望,心里有了准备,知道自己没那么容易吃到,笑道:“哦,又有个平安了,说嘛,要怎么样才给夫君尝尝啊”
“算你聪明”瑶池那长长的眉睫一挑,说道:“夫君,我问你到底有没有跟那个虢国夫人有关系?她跟卿姐姐比,谁更美,你不说清楚,不给你吃”
“啊,又来了?”关押的这些天,被逼问最多就是这问题,刘得道回答得如火纯青了:“是有点关系,但质体来讲,又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关系,总之,我们什么都木有关系就是。要说谁的样貌漂亮嘛。。。。。。。”
刘得道语气一停,朝张舞娘看了看,眼中尽是感激之情。
本来是批判刘得道大会的,没想到居然扯到自己,张舞娘黑白分明的眼睛埋怨的睇了他一眼,清秀的脸蛋儿红馥馥的,忽然间似是充满了妩媚的女人味儿。
瑶池白了二人一眼,心里有些酸溜溜的感觉,将盘子往桌子一放:“夫君,尝尝我为您亲手做的四季平安”
盘子盖一打开,里面就只有四个荷包蛋,其他的啥都木有,好歹跟四扯上关系了。刘得道懒得问了,两口就吃个干净,大叫道:“瑶瑶,做的四季平安真是太好吃啊。”这话不管是真是假,都让小妮子得意不已。
接下来轮到苏妆献菜。苏妆一向是心地善良的好姑娘,她什么要求也没提,还关心的问候他几句就将一盘精致的菜肴端放上桌面了。
苏妆这一个反常的举动引起姐妹们一阵阵鄙视和暗骂。之前大家都商量好了:对夫君好是应该的,但是最好不要再顺着他,不然他会越发的无法无天,将来就不好收拾了。苏妆明明知道,但她却假装不知,充满呤爱的眼睛怔怔的看着他吃完。刘得道高兴的揽住苏妆小腰,猛亲几口表示感谢。
接下来是曾倩,她身份低微,更不敢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况且前面苏妆先起了个头了,曾倩也没说什么,将亲手做菜肴递送到他面前。刘得道呵呵一笑,不接过盘子,反揽住她的腰身:“倩倩,我手疼啊,你喂我吃嘛。”
“额,好”曾倩面色一红,在一道道火辣辣的目光注视下,一口一口喂他吃完。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是香汗淋漓了。
苏妆和曾倩把原本计划好批判大会搞砸了。还得到夫君的亲密的奖励,刘欣依一向好妒,她心里不爽了。郁闷的撇了撇嘴,什么也不说了,将自己做的菜肴直接端给夫君,也希望得到夫君的关爱。
刘得道来者不惧,将刘欣依温柔的拉入怀里。这次是刘得道亲手喂她吃。她是大老婆,又怀有身孕,气不得的,给他一个更大的奖励安慰让她高兴高兴。
这下瑶池和凌珊后悔了,他们两个打先锋,惹得夫君心里不高兴了。欣园里的女人越来越多了;以后夫君不疼自己怎么办?
连刘欣依都放弃了,苏妙倾和张舞娘也没什么好说了。这次由她们精心计划好的批叛大会也就宣布失败了。
。。。。。。。。。。。。。。。。。。。。。。。。。。。。。。。。。。。
大唐得道三百五七章批判大会(正文)
' '
三百五八章 针锋相对
天宝九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大事。(请记住我)先是大唐北部一个叫恒罗斯的小国家竟敢冒然进犯,李隆基大怒,便命大唐名将高仙芝率五万军前往征讨
紧接着皇帝身边的宠臣,大宦官高力士突然病重,原因是多日不进食导致身体严重虚弱,甚者危及生命。大多数人听到这消息后,无不欢心雀舞,大快人心。但是很少人知道,高阉人之所以患上了厌食症是受了刘帮主所赐。
三月初,丐帮帮主刘得道低调迎娶了大唐国师,前白莲教教主张舞娘为平妻。虽然是低调迎娶,但还是被长安许多官民知晓,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平妻这个身份,很新鲜的词语,这个平常不过的小事却引发了一场大唐帝国的婚姻危机。
在大唐朝婚姻法明明有个规定,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家庭都只能允许迎娶一妻。你有钱迎娶多少个小妾都可以,唯独妻子只能娶一个。要想娶第二个妻子并非不可以。除非原配妻子死了或者休掉了才可能迎娶第二任妻子。
在长安,大多数人都知道,刘帮主早娶有妻子了。他妻子也没休掉,不久前还为刘帮主生下了一个女儿。如今迎娶张国师为平妻,再加上原来的妻子,那么他现在可是有了两个妻子了。
刘帮主这一举可是对大唐婚法的公然挑战了。李隆基知道了会怎么对付他?张舞娘终究是嫁人了,而新郎不是自己,李隆基心里当然不爽了。不过他现在可没有这个心思研究怎么对付胆大妄为的刘得道了。
因为就在这些日子,发生了一件棘手的大事,让他不得不放下刘得道闹腾的小事。
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已经激发到了极点。安禄山多次派使臣到长安面圣,公然指责杨国忠为首的尚省严重克扣截留范阳军的军饷已经达到了半年多。引起边军多次哗变,要不是安某人的调停和安抚,平卢郡,安阳郡,辽北郡等早已发生巨大的叛乱。当然这里面也安禄山能力浅薄,不能好好约束部下,在没有军饷发放的情况下安抚不周。
为了稳定军心,臣安禄山恳请陛下賜罪指前,先行处置杨国忠,及时补发军饷三百万贯钱,已好稳定军心的作用
这边,安禄山公然叫嚣处置杨国忠。作为当事人,杨国忠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最近杨某人可是春风得意了。原本还跟他处处对持的高力士一下子病倒,朝中在也没人跟他抗衡。文臣不敢公然对抗,唯有武将不服气。大将郭子仪看杨某人不顺眼,在朝堂上顶撞他几句。结果,第二天马上就被贬至灵武,在荒凉的大漠守卫边关。有杨氏在朝,一辈子也别想在回到中土了。
杨国忠露出这一手,也极大了震慑了那些帝国的名将们,这次真正做到大权独揽,权倾天下。连太子李亨见了他也得降下身份来巴结几分,祈求他的庇护。
不过,杨国忠高兴没多久。死对头安禄山就跳出来折腾,指责他拖欠克扣边军的军饷,硬是给他身上添堵。杨国忠此能让他这么诬陷下去。他一边向皇帝证明户部是按季度准时发放军饷,自以那些粮饷到没到边关将士们的手中就不关户部的事了。有可能是安禄山是血口喷人,他自己把军饷克扣了。不然,安大胡子每次来京,有那么钱大肆挥霍,一万贯钱买一处女就是很好的例子。
听了杨国忠的辩解,李隆基也觉得有道理。这两人都是大唐的肱骨大臣,处置谁都不好,他一时心里又犯糊涂了,心里只想着拖延下去,然后就不了了之。
事实上,杨某人是克扣军饷了,但是又能怎样呢?他是尚令,户部是他直属,要做什么手脚不难。李隆基查都不查一下,就轻易相信了杨国忠看似有道理的辩解。谁也不处置,听之任之。最后导致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彻底恶化,最后无法挽回,矛盾渐渐激化下爆发了。
天宝九年六月,得不到回应的安禄山耐不住性子,再次发来一道奏折,要求皇帝处置杨国忠,补发军饷,不然后果很严重。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是大权独揽,严格的把制言论,这道奏折自然是很难到李隆基手里。
七月,安禄山接连发来六道通牒,如果朝廷方面再不满足边军的要求,那么他们只能选择极端的行为了。安禄山通牒上说的很耐人寻味,那个极端行动底是什么谁也猜不准,也可以说安禄山要反叛,也可以说不是。
大唐已经安定近百年,根据沉厚,当今也是名将名帅辈出,就凭安禄山一郡之地,要叛变恐怕只有死路一条。大多数人都客观的相信,安禄山现在很生气,但他肯定不敢反叛,才接二连三的派人来警告和谴责。总之,日后见分晓。
不过,此刻在欣园里过着性福生活的刘得道可不这么想。他虽然不在朝为官了,但他还是杨党的核心成员。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越发的激化,安禄山的种种作为可以显示,安胖子要造反了。他连连向朝廷发出通牒,肯定是在舆论上做文章。要反叛,也要反叛的道理。况且现在朝堂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开元盛世了。如今奸臣当道,国库空虚,民生越发的困难,受苦受难的百姓越来越多。
安某人若是反叛也是逼得已的,让舆论站在安某人那一边,就是所谓的民心所向。
刘得道意识到安禄山可能要叛变了。防患于未然,刘得道刚刚过上幸福生活呢,他可不想那么快就家庭破裂了。他大量的派出人手前往范阳,密切监视安禄山的行动。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天宝十四年,不过现在安史之乱很可能要提前上演了。
果然,在天宝九年九月初,安禄山突然来一道令人震惊的清君侧檄文。直言皇帝身边奸臣当道,官商**,导致百姓琉璃失所。安某人做为大唐子民,食君之禄,理当为大唐社稷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安禄山斗胆带兵进京,扫除奸臣,重整朝纲,肃清社稷,再振开元之盛世
从这道檄文中,安禄山表面上还不是真正的要反叛。他只是不满朝堂上奸臣祸乱,朝权不举,他是逼不得已,才带边军进京来清除奸臣的。实际上,一个边疆大将擅自带兵进京城已经构成了反叛的动机。
这可是整死安禄山的大好机会,杨国忠这次不截留这个檄文了,他亲自动手修改几个关键的字后反交到李隆基手里。他也不说是安禄山要造反。因为李隆基还没老糊涂呢。
看到这张被杨国忠修改过的檄文,岂能不知道安禄山那是什么意思,擅自离开驻地,带兵马来京清君侧?清朕的人头才是真的吧。李隆基暴怒了,枉费朕如此看重他,他居然敢反叛朕
李隆基感到事态严重了,紧急下了一道圣旨,严厉的警告安禄山不要倾举妄动,不然以造反之罪论处。
大唐帝国东北边境——范阳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十五万军队从那里挥洒排阵,呼啸来回演练着。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铁骑兵。他们的铠甲在寒日中闪耀着冰冷铁色。这是帝国最可怕的部队,一旦发起冲锋,几乎无人可敌。跟在后面是黑压压的步兵,遮盖了整个地平线。
这支部队是一个民族的大杂烩,除了帝国的正规边兵以外,还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蛮族部队。不同的民族、语言,装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汹涌潮水。数十万军队在城中宽大的广场内井然竖立。
在校场上,鹤立着十五万大军,在校场前面的高台上,坐着位肥胖的胡人。——他就是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今天是他和大唐帝国决裂之日。从今天开始,这十五万大军再也不是大唐帝国的军队了。他们只效忠一个人:安禄山。他要带着他们冲进长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可以想见,那将是一个残酷血腥的蛮族帝国。
当安禄山接到李隆基快马给的这道圣旨,笑而不语。要造反杨国忠是罪魁祸首,李隆基不处置他,反来警告老子,速度到时挺快的嘛。还要我倾举妄动?那军饷,粮饷呢,不发钱粮,谁替你李家看北大门?让老子自掏腰包安抚军队,哼,没门
“来人啊,命先锋军向平阳进发,等待冬至来临,黄河结成冰便进发长发”安禄山一声令下,校场中,一队威武的骑兵率先离去
许多平民看着这支大军,目瞪口呆。有人低声说:“范阳的军队从来都是北上。就算是一百岁的老公公,也没见过范阳军队南下的。”
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反向进军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改变大唐百年的命运,应是将他们的生活撕裂为两半恶魔来临
这段时间来,可谓天下大势风云突变,注定是不太平了。
。。。。。。。。。。。。。。。。。。。。。。。。。。。。。。。
大唐得道三百五八章针锋相对(正文)
' '
三百五九章 安胖子造反了
安禄山的先锋军队已经在黄河北岸蠢蠢欲动。(请记住我们的)都到这个时候了,李隆基仍然在犯糊涂,他不太相信安禄山真的敢反叛他,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他终于想到补救的办法了。
要战争,大唐帝国兵多将广,李隆基当然不怕一个安禄山会把大唐帝国推翻了。但是一旦真正发生战争了,首先受到损害的是大唐近百年的根基,受苦的也是大唐的子民。
按历史的轨迹表明,一个强大的王朝,它的根基一旦动摇了,国运也会跟着衰弱,最后定到致命的覆灭。在唐朝之前,大秦朝,秦朝后是汉朝,隋朝那个不是显赫一时的王朝,最后都是在战乱灭亡它们可以说都前车之鉴
所以,李隆基仍在抱有幻想,想用金钱荣耀来安抚安禄山,平息这个不好的苗头
李隆基一边严厉批评杨国忠不作为,一边叮嘱户部紧急拨给平卢郡一笔粮饷,同时还册封安禄山为东平君王,左羽林大将军。
安禄山一下子得到这么大的好处,确实让他犹豫了。大唐的根基实在是太稳固,安禄山现在兵强马壮不假,但他本人对这次造反的成功率也没底。他虽然有反叛之心,但是现在可不是时候。提前反判确实是被杨国忠逼得走投无路了。
就在安禄山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让安禄山更加坚定了造反之心。这件事就是年初时,西北方小国恒罗斯冒然进犯。高仙芝奉命率五万大军去征讨,结果,因为地形不熟悉,加之高仙芝小看了这个小国,结果遭到了敌人的埋伏,损兵折将不说,还丢掉了几个关卡,灰溜溜的败退回来。
一向是战无不胜的高将军居然败给了一个无名小国。这个的战败可谓是举国震惊了。。点安禄山当然也接收到这个消息,心里转念一想:既然一个小小的恒罗斯国都能把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唐名将打到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从此可以看出,大唐的军队战斗力是怎么样了。
高仙芝的战败给了安禄山极大的信心了。不管是不是巧合,算是上天注定要他造反吧。
就这样,安禄山公然造反了。当然他仍高举着清君侧的名义,带领大军向黄河南岸进发。
安禄山的部队鼓声震天,烟尘千里。他们每天挺进六十里,像狂风一样席卷而过。所经之地,没有人能稍作阻挡。城池毫无抵抗地沦陷。河北的大唐帝国官员,只有三个选择:逃亡,投降和死。
原因很简单:帝国的战争都在边境进行。内地已经一百多年没见过战争了。没有人知道怎么对抗这支大军。他们就像熟透的果子,在暴风中纷纷坠落。大唐帝国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更加坚定了安某人反叛的决心。
安禄山用最快的速度南下,沿途不做停留。二十三天后,他已经冲到了黄河岸边。到长安的路程,至此已经走了一半。
就在安禄山起兵七天后,唐玄宗知道了叛乱的消息。震惊不已,他已经被逼到了死角,再也没有退路。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全力以赴,迎击安禄山
事变来得太过突然,大唐帝国政府毫无准备,手上缺少可用资源。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保卫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黄河岸边将是第一个战场。安禄山的部队在火速前进,而这一带兵力严重不足,要阻挡安禄山度过黄河,唯有黄河的河水,情形非常危急。
安禄山来势凶凶,但李隆基和朝中大臣们都非常的客观。他们都认为安禄山只是个挑梁小丑,因为唐玄宗手中也有好牌——那就是他的两员虎将,和数十万大唐禁军
第一个虎将是封常清。【叶*子】【悠*悠】
封常清当时担任安西节度使。安西位于现在的新疆,是大唐帝国最偏远的一个边镇。正巧,封常清这个月刚从驻地赶来长安,晋见唐玄宗。这个人身材瘦弱,斜眼跛足,但却是杰出的将领。他曾远征大勃律国(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立下辉煌战功。
第二个是高仙芝。
他的威名更加显赫。高仙芝是高丽人,在大唐军队里服役多年,曾远征过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许多国王、可汗都被他用绳子捆着,献给大唐天子。多年来,他就是帝国神话的一个象征。他刚在怛罗斯城被阿拉伯军队击败。此后他被招回京城。在此危急时刻,他还是迎击安禄山的最佳人选。
两头猛虎披挂上阵,去迎击东方的群狼。
封常清首先纵马出关,前往洛阳招募军队,组织洛阳保卫战。紧接着,高仙芝率领关中的五万军队也开拔了。他驻扎在河南陕郡,担任平叛总指挥。陕郡位于今天三门峡市附近,构成了洛阳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双方一战触发,多年未遇到过内战的大唐内部也处处充满的紧张的气息,战争其实离他们不遥远,说来就来了
京城里,刘得道未雨绸缪,也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做好迁移蜀地的准备。他自认自己之是个无能的穿越者,既然没有能力改变历史,那么只有逃避了。
不料,他这个做法却遭到丐帮上下一片反对了。连一向支持他的叶无迪,洛尘等丐帮元老都对这个突然的迁移表示不解。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安禄山能杀进京城来,他们不舍得离开这个繁华的京师,迁往蜀地也就意味着自毁长城,丐帮的辉煌也就到头了。
面对总总质疑和反对声,刘得道无穷辩解了。他当然不会傻到说自己能预知未来,知道大唐的军队一定打不过安禄山的少数名族军。最后还被安禄山攻进长安,肆孼的烧杀抢夺一番,长安也就毁于一旦刘得道要是说出这翻话,别人肯定反驳他是在诋毁造谣,胡言乱语
没办法,刘得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