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一个起了很大作用的人就是赵高,赵高自毁长城,这点非常重要。秦二世在关东大起义发生以后,一是杀掉说实情的使者;第二是躲入深宫,不见群臣,纵情声色;第三,他不去处理当时关东赵义军的事,反而责难大臣。秦二世元年的冬天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军打入函谷关,一直打到戏水之边,打到了今天陕西的临潼。(现在西安和临潼之间有高速公路了,非常快,一个小时就可以到),临潼离西安就非常近了,就在起义军已经打到临潼的时候,秦二世才得到真实的情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说明秦二世对当时的情况完全不了解,等到人家几十万大军杀近关中,靠近他的都城了,他才大惊。大惊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群臣谋”,可见这个人并不弱智,在关键时刻他知道要和大臣们商议,他说了一句话:奈何?怎么办?这个时候,谁能够挽救这个局面呢?
谁能够拯救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帝国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谁?章邯,章邯是谁呢?是秦国的少府。少府是个什么官呢?秦国的九卿之一啊,少府是专门给宫庭制作各种器械的一个官。在所有的大臣都束手无策的时候,章邯挺身而出,他提出两条措施,他说,调集军队来不及了,但是修郦山陵墓的刑徒非常多,有几十万,立即赦免这些囚犯,然后发给他们兵器,让我带领他们去迎击。我们看过很多电影,都知道西方有时候组织一些敢死队,都是把那些死囚犯放出来,加里森敢死队不就是这样吗?把这些死囚犯放出来,让他们去立功。其实最早这样做的就是章邯,章邯这个主意立即得到了秦二世的批准。因为章邯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兵源,兵源从哪里来?刑徒;谁来做将领?章邯。我们把这个兵团称为章邯军团。这个军团的士兵都是临时发了武器组织起来的那些修骊山墓的刑徒。章邯就率领这个军团迎击义军。很快就把进入关中的几十万义军打败,赶出了函谷关,章邯又一路追击到楚地,打败了陈胜、吴广,逼得陈胜、吴广自杀。然后又打败了楚地一支最强大的起义军,就是项羽的叔叔项梁,把项梁给杀死了。楚地是起义军最多的地方,结果都被章邯平定了。然后章邯杀了魏王,包围了邯郸,可以说是一路凯歌。章邯非常能打,他的出现简直是白起重生,王翦再世,是章邯挽救了秦帝国,他是秦国能够力挽狂澜的一座万里长城。
秦二世三年,章邯和反秦的义军首领项羽相遇,在这个地方打了一场决定秦朝命运的巨鹿之战,这个巨鹿之战秦军打得不顺,首先是王离军团被消灭。王离是谁呢?王离的身份有两种说法,其中占主导意见的是,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翦是秦王手下的大将,是灭楚的大将,也是灭赵的大将。他的儿子是王贲,他的孙子是王离。王离这时是长城军团的副帅,蒙恬被杀了以后,他就成了主帅。王离带领驻守长城的主力兵团来援救,打巨鹿打败了,王离被俘,等于说长城军团被消灭了。秦王嬴政时期他的兵力分布是这样的,在长城这个地方驻守了三十万大军,我们称之为长城军团。该军团监军是扶苏,主将是蒙恬,副将是王离,这是一支主力。另一支主力是秦始皇派去征南越的兵团,这个兵团我们称之为南越军团,有多少兵力呢?五十万,军队征南越后就镇守南越没有回来,因为没有接到指令撤回,所以这些人后来就留在南越了。我们以后还会讲到秦始皇对岭南开发的贡献,这里边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南越王赵佗。这五十万大军留在岭南没有回来,那三十万长城军团被项羽消灭了,那么剩下的还有谁?只有章邯率领的军团了。章邯的军团有多少人呢?二十万,只剩下章邯的这二十万了,这二十万是决定秦朝命运的仅有军队,主帅就是章邯。但是这支军队最后的结局很不好,其原因就是章邯最后被逼得投降项羽,为什么?因为章邯和项羽打仗打得不顺,打得不顺就受到了秦二世严厉的责难。我们刚才说过,秦二世的责难很厉害,责难到谁的头上谁就很害怕,章邯同样也很害怕。章邯就派他手下的一个将领去向秦二世汇报情况,他本来是想通过解释,说明情况,让秦二世谅解他,结果这个人到了咸阳后,赵高就知道了。赵高当时是丞相,赵高故意不见,赵高想把关东起义军这件事最终嫁祸到章邯头上,就不见这个使者,这个使者觉得不妙,就连夜逃了,赵高就派人追杀这个使者,可见赵高起了多坏的作用啊。使者回来就向章邯报告,而且说了两句非常重的话。说将军您在外面领军打仗,由于赵高在掌权,你打了败仗的结局是被杀,你打了胜仗,你将来的结局还是被杀。这个话就太厉害了,如果一个将军在外打仗,打败了要被杀,打胜了也要被杀,反正都是被杀,那他何必为秦二世卖命呢?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章邯还能为秦国出力吗?不可能啊,最后章邯想来想去,打胜打败都是死,不如干脆投降,他就带领二十万军队投降了。投降了以后发生了一个天大的事件,就是项羽把这二十万秦军全部活埋了,这个事后来就成为人们指责项羽残暴的一个重要证据。但是我们倒过来想一下,项羽为什么要活埋这二十万秦军?项羽难道是个傻子,他不知道活埋这二十万秦军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多大的损失?他不知道将来在历史上会落下多大的骂名?项羽没有那么傻,项羽全都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活埋这二十万秦军?只因为这二十万秦军战斗力太强了,因为这都是些刑徒,不是一般的农民兵,这些人本来就是亡命徒,发给武器让他们去打仗,那比一般的士兵厉害得多,特别能打。项羽是对他们不放心,由于不放心就把这二十万军队给活埋了。
章邯是秦朝最后的万里长城啊,赵高把章邯给逼反了,这不是叫自毁长城吗?你把自己的长城给毁掉,这个帝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到此为止,秦国的三大军团,长城军团被消灭,章邯军团投降以后也被消灭,南越军团五十万回不来,秦朝还有什么兵力可用?无兵可用,就意味着秦帝国已经是日暮途穷,走向灭亡了。
'画外音' 其实我们说,单单是秦二世和赵高就能够让秦帝国走向灭亡,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子婴除掉赵高之后,还可以励精图治,重振雄风,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秦王朝的外面也已经是四面楚歌了,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说说关东形势的剧变。关东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两个方面,第一,燎原之势已成,第二,是六国纷纷复国。陈胜、吴广就那么两个人率领了几百号人,虽然成不了大气候,关键是他们俩是火种,这两个火种一点,整个天下大乱。史书记载,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说楚地几千人一伙的反秦武装你都算不过来有多少,那几百人一伙的就更多了,这就叫燎原之势,是无法控制的。另一点呢,有天下大势的就是陈胜、吴广,他们派人去打秦国的都城函谷关,派去的人是一个将领,陈胜、吴广给这个将领一个什么东西呢?给了他一个将军印。这个人是什么将领呢?就是项燕手下的一个普通军官。他说他能打仗,然后就给了他一个将军印,也没有给他多少军队,他就拿着这个将军印一个劲往西走,由于有这个将军印,不断有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等他打到函谷关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几千辆战车,几十万大军,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有陈胜的一个将军印,号召力就有多么大。天下百姓纷纷呼应,进军非常顺利,也说明秦军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函谷关,六国合纵时几次想打都打不进来,结果这个将领率领几十万人一下就攻入了函谷关,说明秦军已落魄,秦帝国大势已去。
秦帝国大势已去的另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六国的纷纷复国。六国的复国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反秦力量借助于六国国君后裔的名义起来反秦;第二种情况,是义军的首领占领六国之地以后,割据称王;第三种情况,六国的后裔借助于反秦的大力复国自立。第一种情况就是楚国,这是在陈胜、吴广已经死了以后,项梁召集了一个军事会议,在这个军事会议上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找到当年楚怀王的一个孙子叫熊心,这个时候只有十几岁,在民间干什么呢?给人家放牛,把那个放牛娃拉过来,说你做楚王吧,你还叫楚怀王,他就当楚王了。这就是后来所谓的义帝,他在最后是被项羽杀了的。为什么要利用他呢?是为了争取民心,楚国就这样建立了。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陈胜、吴广起兵以后,派了很多人到各地去招兵,扩大地盘,其中派了一个将领到赵国去了,这个人到了赵国以后,手下的人就劝他说,你既然到赵国来了,干脆你就自称赵王吧,这样他就自称赵王了。陈胜得知后很恼火,想杀他的家属,陈胜手下的人劝他不要杀,你要杀了他的家属,你不多了一个对立面吗?陈胜没有办法,只好加封他为赵王。这个人当了赵王以后,又派了一个人到燕国去扩大地盘,派的这个人也学他的办法,到燕国去以后自称燕王,这个人陈胜也不敢杀,把他的家属老老实实送过去了,赵国和燕国就这样复国了。齐国属于第三种情况,我们知道齐国最后的国君齐王田建是不战而降被饿死的,齐王田建的王族就起兵反秦,然后就在齐国建国了。六国的复国对秦国来说威胁很大。这六国纷纷复国以后,章邯就象个灭火队一样,一会得去杀赵国,一会得去杀燕国,章邯在疲于奔命。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秦王子婴即位。
'画外音' 我们说在秦二世时,秦王朝已经是四面楚歌,危机四伏,到子婴继位时,秦国三大军团已经无兵可用,就是秦国名将在世也无力回天。公元前206年,刘邦的大军进驻霸上,距离咸阳不过百里之遥,此时秦王子婴驻守的咸阳已经是一座空城,既无可守之地,又无可战之兵,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子婴还是做了最后一刻的挣扎。那么子婴做了些什么呢?
当三大军团都消亡殆尽的时候,子婴还能做什么?子婴在做最后的努力。我们说子婴不是一个庸主,他想把住侥关,阻止已经进入五关的刘邦进入关中。这个时候刘邦也忘乎所以了,刘邦想和子婴派出来的军队进行决战,但是张良劝他,不能打,秦军的战斗力你是不可低估的。张良给他出了三条主意:第一,你在周围的山上到处插小旗,给秦兵一个错觉,好像刘邦的军队很多。我们知道刘邦进入关中的时候只有十万人,实际上只有几万人,但是山上到处一插旗,就可以虚张声势。然后他派出了两个顶极的说客,去游说秦将。这两个人在中国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人,一个叫郦食其,一个叫陆贾,都是极其能说的人,所以我们称他们为顶极说客。这个郦食其在楚汉战争最后期间,他单人独骑跑到齐国说了一番话,齐王就投降刘邦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投降了。你可见郦食其有多厉害。第二个人是陆贾,陆贾这个人嘴也很厉害。我举两个例子,南越王赵佗带领五十万军队占据南越的时候,刘邦已经当皇帝了,刘邦当时没有军队去征南越,他知道赵佗不好对付,而且到广东去打,可不像在北方好打,怎么办呢?他派陆贾去劝降,陆贾到那后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赵佗第一次归汉。第二次是吕后时期,吕后不会办事,封锁南越国,导致赵佗第二次造反,成为南越五王,这个时候继位的是汉文帝刘恒,又派陆贾去,陆贾又千里迢迢跑到广东去面见赵佗,又劝说了一番,赵佗第二次归汉。一个汉高祖刘邦,一个汉文帝刘恒,两次派陆贾到广东说服赵佗,赵佗两次归汉都是陆贾劝说的,你看这个陆贾厉害不厉害。两个顶极说客去说服谁呢?说服秦将,讲利害。结果子婴派来的那些将领答应跟刘邦联手灭秦了,攻心之战相当厉害。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秦将答应了,刘邦也想答应。但是张良说不行,这两个将领答应了,他手下的士兵不一定答应啊。怎么办呢?趁着秦将领打算跟他们联合的时候,赶快下手。然后他们绕过侥关,从北面攻击秦军。秦军已经跟刘邦说好要联合的,所以未做任何防范。刘邦背信弃义,突然袭击,把秦军打败了,接着刘邦又趁此秦军战败之际,又发动蓝田大战,第二次打败秦军,算是把子婴派出的最后一点家底全给干掉了,这样子婴才束手无策。
所以我们说子婴不是无能之辈,但是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子婴机会。子婴掌权的时候大势已去,秦军的将领为什么能够被人家说服?原因就是秦将们已经知道关东大势已去,秦帝国大势已去。在这个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谁都想找个退路,在这个时候他们才可能和刘邦联合灭秦。贾谊在《过秦论》中批评子婴,说子婴哪怕是个庸主,有庸主之才,他也能够退守关中而自保,说子婴连庸主之才都没有。这个话说得太过了。我觉得子婴还是很有作为的人,但是到了那个大势已去的时候,他已经无兵可用了,他继位不到两个月就被迫投降了。他投降两个月以后,项羽就入关了。项羽一入关又得到曹无伤的秘报,说刘邦欲入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把项羽就给惹毛了,项羽就干脆把子婴给杀了,子婴最后的结局是亡国,被杀,随着子婴的投降和被杀,秦帝国正式宣告灭亡。
到今天为止,我们把整个秦始皇和后秦始皇时代全部讲完了,那么下面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讲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秦始皇最后是安息了,到哪安息了?到他的那个宫殿里安息了,就是到他的陵寝里安息了。《史记》里详细讲了秦始皇的陵寝,但是秦始皇的陵寝存在着太多的迷,我们需要讲秦始皇的那个陵寝到底是怎么建的?里边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再一个,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作为在世界史上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该怎样看待和评价秦始皇,这也是个大问题。有关这两个问题,我们下一集再讲。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2:皇陵之谜
'画外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走完了他五十年的人生历程,被埋葬到位于今天陕西西安郊区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陵之一。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陵留给人们太多的谜团,这个庞大的帝王陵到底修建了多少年?动用了多少人力?它神秘的地宫之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秦始皇陵又能否逃脱盗墓贼的无情盗掘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解读神秘的秦始皇陵,为您继续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皇陵之谜》。
讲秦始皇的皇陵,我们简称为“秦陵”,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秦始皇的皇陵到底修建了多长时间?关于这个问题,《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有明确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这两句话说,从秦始皇即位开始,就开始修骊山皇陵了。这个骊山就是指的秦始皇的皇陵所在地。按照这样的记载,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公元前247年在庄襄王下世以后即位的,既然是初即位就开始修皇陵,那么皇陵的修建就应当是从公元前247年开始的。而中国历代皇帝的皇陵修建都有一个规律,就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只要这个皇帝不死,就不能算修完,忌讳!你要说修完等着,这个不行。没有修完,一直没有修完,必须到他死后才能修完。秦始皇是哪一年死的呢?我们刚讲过是公元前210年,这样,我们就可以算出来,从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到公元前210年他去世为止,这个中间已经是三十七年了。这是《史记》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年代,第一个年代就是修了三十七年。
秦始皇死的时候皇陵并没有修完。《史记》还有一条记载是这样说的,秦二世即位以后,他就在秦二世的元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东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等他巡游天下结束的时候是秦二世元年的四月。回到京城以后,秦二世讲了一番话,这个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了。秦二世说什么呢?说“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骊山,骊山事大毕……复作阿房宫”,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说本来阿房宫并没有建完,(秦始皇晚年决定修阿房宫)皇上就驾崩了。先帝去世以后,首先要把他下葬,因为这个下葬是不可拖得太久,原因是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咸阳之前已经腐烂变质了,所以一回到咸阳必须立即下葬。下葬以后,这就导致秦二世说“罢其作者”,这个“罢其作者”是指把修阿房宫工程的这些民工停下来,停下来干什么呢?去修骊山陵。他写了一句话叫“复土骊山”,这个“复土骊山”就是指把秦始皇埋葬以后,要在地宫上面修一个大的土堆,这叫“复土”,也就是我们说的回填土。在皇陵,一般在地宫上面要建一个大的土封。等到“复土骊山”这件事情完成以后,再把修骊山皇陵的人调过去修阿房宫。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第二件事。根据这件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秦二世元年的四月,复土骊山的事情就结束了。要这样算起来,那就是在秦始皇死后又修了一年才完的,那就是三十八年了。这是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秦始皇陵修了三十八年,三十七年又加上秦二世元年就是三十八年。但是我们现在还可以举出来第三个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的记载,说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的一年,当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天下整个大乱,特别是关东大乱。到了秦二世二年,陈胜、吴广的一个部下叫周文,他带领大军打入关中。在这种情况下,秦二世采纳了大臣章邯的意见,赦免了数十万骊山徒。这“骊山徒”三个字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明确记载。发给骊山徒兵器,让他们充当士兵,章邯带领这些士兵去和攻入关中的周文的起义军对抗。这里边就存在一个问题了,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讲的记载,那就是秦二世元年秦始皇陵的工程已经完了,这里边怎么又冒出来几十万骊山徒呢?这个“骊山徒”是指修骊山皇陵的人呢,还是指修阿房宫的人呢?这就有问题了。关键在于“骊山徒”三个字该做怎么样的解释。可是我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间,“骊山徒”这三个字在整个《史记》52万多字的记载中只出现过一次,这就没有比较了。
但是我们找到了另外一条记载,也是《史记》中间记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它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它说有七十多万人,这七十多万人分作两拨,一拨去“作阿房宫”,一拨去“作骊山”。这个“作阿房宫”跟“作骊山”是分开记载的,你可以见修阿房宫的人叫“作阿房宫”,修秦陵的人叫“作骊山”。所以,根据这一条记载,我有一种想法,就是我觉得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间凡是提到和骊山有关的人应当是特指修秦陵的人,不是指其他的,所以这个“骊山徒”既然有“骊山”两个字,他应当还是指修秦陵的人。这就和前面那个记载似乎有点矛盾,实际上就是说秦始皇陵在复土完成以后,有一部分人调过去修阿房宫了,还留下来一部分人继续修秦陵,因为秦陵并没有完全完工。这个没有完全完工,我估计只是指的秦陵的陪葬墓没有完工,它还需要有人搞陪葬墓。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去看兵马俑,这是秦皇陵非常有名的一个陪葬墓。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都有秦俑,唯独四号坑是空的,说明四号坑原来也是一个陪葬坑,只不过因为突发事件导致四号坑没有放秦俑。什么原因?学术界现在说法不一。我倒比较赞成一种说法,那就是关东起义军杀过来的时候,陪葬的工作就来不及再去细作了,所以唯独这个四号坑没有放任何秦俑就匆匆忙忙把它填平了。我估计就是秦始皇那个地宫上面复土完成以后,还有一部分人在做皇陵的善后工作。如果这个说法能够说得通的话,那就是秦二世二年皇陵的工程还没有完。如果要加上秦二世的二年的话,皇陵的修建就达到了三十九年。所以秦皇陵的修建,我比较主张的是“三十九年说”。这是第一个问题。
'画外音' 中国古人对于陵寝的修建极为重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更是要不遗余力地修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下王国。历经三十九年修建的秦始皇陵充分显示着中国第一位皇帝生前身后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