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权力:历史上的那些官事儿-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室之累,帽子之箍,还能有过去当“山人”的精神自由么?还敢讽将刺时政么?还敢叫皇帝给他当枕头睡觉么?他只有老老实实服从安排,恭恭敬敬地听从调遣,规规矩矩地任从摆布了。
诸位明白了吧:在体制外,你可以戏弄皇帝;到了体制内,那就得由皇帝戏弄你了。
11。养猪养士养瘦马
世上利润最大的生意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我觉得应该是恩情生意。
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利润多么高啊!施与一滴水,获得一汪泉,而且得的是涌泉,绵绵不断的酬报,回报率估计是百分之一亿了吧,世上哪有这么高利润的生意呢?施与一碗饭,叫人家还一生情;施与一副马肝,叫人家肝脑涂地偿还,这里的投资与产出比,可谓暴利。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景色已经是非常美了,干吗还要去扬州那小城市耍呢?是因为扬州服务业非常发达,那里“三月烟花”撩人得紧啊。扬州山川秀美,水质养人,盛产美人,美人都很温柔婉转,仪态万方,所以第三产业格外兴旺。
三月了啊,扬州水边多丽人,那些烟花女子啊,“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谁不想去耍他一耍?所以啊,在扬州催生了一种别的地方很少有的行业:养瘦马。
扬州的瘦马是这么养的:兜里兜几个钱,到乡下或者一些棚户区去,寻访十三四五岁的美人胚子,三吊五贯银子将她买下来,然后放在家里养着。请来一些健美教练、瑜伽教练、礼仪教综,给她练体形,给她练台步,给她练露八个牙齿的微笑……苹果啊,豆腐啊,隔三差五打回牙祭啊,天天关在屋子里防晒啊,一年半载,就可以把一个脸黑面枯形容饥瘦的“村里的小芳”培养成为“走台的模特”,然后卖到烟花巷子里,或者卖与他人做小妾。这就叫做扬州养瘦马。这么养出来的“瘦马”,多么讨人爱啊,这不让那些登徒子喜煞?所以,那些包工头、房地产商、企业老板、上市老总以及领导同志们,常常都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万百万带着,到那里去消费。
做这养瘦马生意的人真不少啊,“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这生意做得啊,养她一年半载,就有了养育之恩,她就得绵绵不断地给回报了。“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个十二三岁的扬州瘦马女子,卖到了青楼里,即或是青春饭,怕也要挣到三十七八。即便之后“老大嫁做商人妇”,养瘦马的还是她的娘家,她还得知恩图报,她得用整个青春整个一生来偿还养瘦马者一时半刻的“养育之恩”。一年付出,赚人家一生,利润还不高吗?
这养瘦马想来比有些养士要费时费力,这要一定的时间嘛,成本是不是比养士高一些?这倒不一定,但产出肯定没有养士的高。养瘦马到底没要人家的命啊,养士那是得以英雄一命相答谢的。比如燕太子丹养荆轲,好像就只付出一副马肝。燕国的太子丹原先是留在秦国当人质,他看到秦王赢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他恨啊,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他的经济头脑特别发达,他不想打仗,打仗成本太高啊,若是发动战争,他肯定“敢于胜利”,却未必能够“善于胜利”,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最径济的办法:养一个士,造个“人体炸弹”,去搞“斩首行动”。这一思路出来后,他就到处采购“人体”,终于采购到了荆轲。把荆轲买了来之后,好生养着,“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这里看来,太子丹很是舍得花成本的,给荆轲豪华套间住着,给荆轲奇珍异宝玩着,给荆轲香车美女耍着。可是这些东西是荆轲的吗?不是。这些东西,太子丹以后都是要收回去的,只是临时给荆轲耍一下几下。
真正给了荆轲的,可能就是一副马肝,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只有那副马肝才到了他肚子里。
一日,荆轲与太子丹一同骑马兜风耍子。荆轲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美食知识,他随口说“千里马肝美”,这个太子丹倒也爽快,叫人把那马给杀了,专取这马肝炒着,给荆轲做下酒菜。其实想来,这也不算什么太大方,死刑犯要上路了,也得给他一顿佳肴嘛,让他到那边不做饿死鬼。而这副马肝养了一下荆轲的胃口,就对荆轲有了养育之恩了,那么荆轲就应该“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就应该“下辈子也要给你当牛做马”,所以,荆轲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自己一个人头还人家一副马肝,用一条命去报一餐饭。
这生意谁赚大了?谁亏大了?一副马肝赚人家一条命,有比这生意“性价比”更高的吗?
这生意很多人都是喜欢做的,特别是那些帝王将相或者那些亚帝王将相,一般生意不做,做的生意就不一般。他们可不会在山河里养几条鱼赚个小钱,他们想的是养几条小鱼赚大片山河。吕不韦同志本来是个小商人,做的是小生意,后来觉得利润都不高,高的是养士生意。他问他老爸:“耕田之利几倍?”父日:“十倍。”又问:“贩卖珠玉之利几倍?”父日:“百倍。”又问:“若扶立一人为王,掌握山河,其利几倍?”父笑日:“安得王而立之?气力千万倍,不可计矣!”所以他就养了“异人”。
太子丹是这样拨拉算盘的:花一副马肝,养个荆轲,杀掉秦王,保住燕国,因此灭掉秦国,再因此灭掉六国,自己不就是天下老大了吗?养荆轲这士,利润无算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取英雄到白头”,这长策是什么呢?就是做养士生意啊,直言之吧,就是做英雄的人头生意。
12。补缺一千年
清朝的官帽有点定制的意思,更有点像愿买愿卖的市场经济。比方说吧,你愿买知县这顶帽子,那你就先报名,说我买知县;你愿买京官,那你就填个报京官的表格;当然,这都得先预交一笔钱。像我们老家买猪崽,猪婆怀孕或没怀孕,放个定金先。猪婆是肯定要怀孕的,好比官职肯定是需要的(人都会自然亡,领导也是人啊!还有,反一次腐败总要倒个把人几个人,位置也能够空出来)。但是呢,猪婆怀了几只猪崽?却是个未知数(官员都会自然亡,而什么时候亡,谁也说不准;官员什么时候被反腐搞倒,谁也说不准),这就产生了清朝干部使用制度的一个特有现象:
补缺。
浙江绍兴的李慈铭先生,也是进士出身。本来呢,毕业应该分配工作的,可是,就业形势特别紧张,有当官的资格,却没当官的位置,奈何?
他为了早日当上公务员,听了他妹夫周先生的话,走上了补缺这条路,“乃售出田产,决意捐纳”(土地是命根,他都舍得了,可见当官的诱惑力有多大)。他与妹夫同时拿出了一笔款子,他妹夫报知县,他报的是京官。也许那时候对身份证的查验不是特别严格吧,钱去了,人没去,也是可以的,所以李慈铭先生人没去,叫他妹夫把钱带去。这一疏忽,也就出了问题。他俩都是精准计算了的,并没多带预算外的备用金(也难怪,连田土都卖的人,有多少家产?),而清朝出台了一个优惠政策,多交钱的可以优先,大体上是可以享受VIP待遇的意思。吏部的干部科有人透露了一个消息给周妹夫,“查福建省同知,如捐小花样,即可补缺”。意思是,你多给点帽子费,马上就可以去当官.于是周妹夫就挪用了他舅爷的买官款,将其原捐“不论单双月”者,只为他舅爷捐了“双月”。不论单双月,补缺快;只捐双月,补缺慢。
这下,周妹夫一手交钱,一头戴帽(这实在是个特例,恰好福建空了个位置,更有信息对了称——书吏给了内部信息),往福建当县领导去了,而李慈铭先生因为多与老婆缠绵了几夜,待他赶上京城,却再无位置。他也许理论过,但肯定没理论赢,清政府不是不给他翎带,而是暂时没有。
这个理由把李慈铭先生给噎住了,做声不得,有什么办法?等吧,死等吧。等待的日子难啊,度日如年,何况李慈铭先生寄居别人家,“李到京,不能到部,乃住昀叔家”。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他天天眼巴巴地望着紫禁城发帽子。等了一年两年,等到了一个春节,家家户户,高高兴兴贴春联,李慈铭先生却是辛酸得紧,于是,他在居处贴了一副对联: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主事,补缺一千年。“藏书十万卷”,那是真的,李慈铭先生是清朝大儒,“未及冠,文名震越中”,“及官京师,益延接群士,俨文社主盟”。而“补缺一千年”呢?不知是怎么计算的。清朝另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赵之谦也曾经捐了江西知县,等了N年,都没等上,等得心躁,雅不起来了,风度不起来了,于是以文人艺术家特有方式发牢骚了,他把书房里的匾额取了下来,换了一块新的: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雀斋。崔是县长的意思,1729是当年清朝的县域数。可能是赵书法家一个县一个县地扫视过去,觉得每个县长的身体都健康得很,补缺要到猴年马月呢!
补缺1000年,也是文人爱夸张,真要那么长吗?如果官员交流与换岗比较快的话,比如,县长去年你来做,今年到我家,那么不要1000年,420年就够了。李日先生给算了一账: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捐纳和军功记名为提督者近8000人,候补总兵者20000人。当时全国共有提督位置19名,总兵位置可能多一些,如果一年一换的话,只要420年,估计每人都可过个官瘾。
苦啊,这日子真难过。但李慈铭与赵之谦怎么说也是名人,有名人的光辉照耀茌那里,情况不会那么悲凉。一是帮忙的人多,二是名人不用,造成的负面影响那可大了去了,政府也不能不优先考虑。所以,没等几年,李慈铭先生补上了户部主事,而且不久也升了上去,当了御史,弄了个省部级。只是那些倾囊买官却又名气不彰者,那日子才真正难熬啊。李慈铭先生为了革命工作,把田产给卖了,其实还不算豪气,有位老兄把裤带都给卖了,他买的是个候补巡检。苦等多年,依然没能补上,平时还好过,寒冬腊月了,还常常是雪天戴破帽,雪地打赤脚。那间破屋,门窗都没,“其妻与子女五六人,卧在一床,俱穿破单衣,饿已多日,大者不能言,小者不能啼”。
身苦不为苦,心苦才真苦。湖北有个候补道员名叫恭钊者,他的家庭还算可以吧,反正是经常搬家的,每搬一次家,他都叫仆人把墙壁给砸破。他可不是弄时尚,把刚买来的新裤子铰烂当沧桑,他的意思是,炒股炒得心理亏了,承受能力差了,回家不喊爸爸叫爹(跌),而叫兄长(疯涨)了。墙壁砸破了之后就问仆人:“此缺何不补?”仆人在那里高声应:
“老爷,快补了!快补了!”这真让人纳闷。这些候补干部与后备领导不搞集体上访,我是不纳闷的,你是干部,你也上访?看我开除你!交了钱,却买不到帽子,我也不纳闷。向领导私人买帽子,那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不交货,那我告你。但清朝的情况不同,这是国家政策,什么事情只要干部把国家政策一拿出来,谁敢放个屁?我所纳闷的是,清朝政府对这些人怎么如此刻薄呢?解决这些人的工作问题、职务问题,也许确实困难,可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啊!是不去想他们的死活,还是思路没打开?办法好多啊,而且很现成:设一正N副,还设N个县长助理、N个市长助理,不就解决一大批?如果还不行,可以设立调研员之类的嘛,多弄些助调、局调、巡视员、主任科员,所有候补都消化了!反正这些非领导职务,是个大框,没编制限制,有多少可以装多少。而且不要他们工作,也就是说不让他们来争实缺,只要级别升那么一缀,工资加那么一级,他们大都愿意。这样问题就轻松解决了,普天同庆,皆颂皇恩也。
13。正确领导是怎么来的
文人爱搞寓教育于娱乐,我们爱搞寓考察于旅游,领导也爱搞寓政治于玩耍的。乾隆南巡,听说为的是考察江南美眉,但也不妨碍他为大清王朝考察干部。那回走到南京地界,他听说有个好官叫张伯行,就在南巡的轿车上完成了对张氏的考察。乾隆问省里的领导:“张伯行居官如何?”省领导答:“好!”乾隆问:“张伯行真不要钱?”省里领导答:“真不要钱!”乾隆转身又问随行的大学士张玉书:“江南还有如此好官否?”张玉书答:“再没有这样的好官了!”乾隆听到这里,突然批评起省里领导与大学士张玉书来了:“然则汝等何以不保举之?”既然张伯行是天下无双的好官,你们为甚不向我推荐?
怎么硬叫我来签字画押做推荐人?
乾隆这一问,我们听起来总感觉不对劲。推举提拔干部,是一把手最不愿意与人分权的事,这个乾隆莫非是只怪鸟,不要这个权?谁推荐谁签字,出了问题,谁就与问题官员一同兜起来。乾隆那会儿,好像还没搞这样的推荐连带责任制,乾隆用不着担担子。
原来是:“今朕自保举之,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枉法,天下笑朕不识人!”原来乾隆不是怕什么推荐连带责任制,不是要调动下面积极用人的积极性,也不是搞什么分级负责的民主,而是要保证他永远正确。如果张伯行到死都是革命的一生,那好说,可以证明领导一贯正确永远正确。而若张伯行是贪腐的一生或者说是由清廉转贪腐的一生呢,那么将给乾隆抹黑了,不能证明他永远正确了。乾隆的一世英名寄托在一名官员的贪廉之上,这太赌博了吧!这一赌,乾隆还真拿不准。但他不怕,他有办法。
西谚云:国王是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东方西方都一样啊。然则,人非墨贤,孰能无错?大概领导是比圣贤更圣贤的,所以他才从不犯错误,压根从来就没错误。
他们有什么好法子,能够保证百分百没问题没错误呢?我们一般认为,他们一般使用的是慈禧太后的无错术:
190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慈禧太后主持召开了主席团会议,中心议题是向西方列强和还是战。主和的有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等,主战的有刚毅、载漪、徐桐等。慈禧心中已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送死万民,保她一人,却在会上广泛发动民主,问战与和。许景澄等说万万战不得:
“如与各国开战,恐将来洋兵杀进京来,必至鸡犬不留!”慈禧勃然大怒,发签拿人:来啊,给我把这些投降派推出去斩了。只听见一片“咔嚓”声,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五人的脑壳都掉了地,被狗吃了!
主和的都是卖国贼,慈禧当然要杀,她是正确的嘛;主战的都是爱国者?一与列强开战,北京城三五两下即被攻破,慈禧屁滚尿流向祖国的纵深地带西安跑。若追到了西安来,怎么办?到底还是投降好!谁叫开战的?谁害得国破家亡的?谁害得老佛爷惶惶如丧家狗的?是那些主战的嘛:“追思肇祸之始,实由诸王大臣等昏谬无知,嚣张跋扈,挟制朝廷,妄行攻战……”于是,也咔嚓咔嚓咔嚓,刚毅、载漪、徐桐等人头落地,为其错误埋单。
开战,慈禧说她是正确的,错误的是臣子;投降,慈禧说她是正确的,错误的是臣子。她呢,一贯正确,永远正确,从来就不犯错误!
她说红就是红,她说黑就是黑,显然,慈禧的正确来自于权力。她这种混账正确,大家都是不认可的,即使认可也是口服而心不服的,这种正确术,完全是领导霸术啊。这霸术,在慈禧那会儿,可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使用,搁到现在呢?这招数恐怕没那么好使了。
那么是不是不能保证领导永远正确了?
办法是有的,不能用领导霸术,那就可以用领导艺术啊。这领导艺术就是乾隆所运用的那方法:有风险的辜,有危险的事,有问题有麻烦的事,拿不准的事,搞不定的事,改革创新的事,直接面对群众的事……首先呢,都是由副职去干。副职都冲到试错的第一线去。他呢,站在正确的二线三线,保持着永远正确的广阔空间!“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而“若贪赃枉法,天下不会笑朕不识人!”不识人的,是下面那干吃粪的!副职用身家性命挡住错误,保证领导永远正确!
领导的正确率为什么这么高呢?首先他运用领导艺术,万一不行呢?
他就运用领导霸术,一术不行,两术结合用,就万无一失了。比如乾隆提拔了张氏不久,就有人罗列七宗罪而弹劾张氏,乾隆说了:“张伯行居官清廉,天下所共知……汝等体朕保全清官至公之意,使正人无所畏忌,则海内享升平之福矣。”乾隆这一板拍了下去,谁还敢说半个非?有人说,张伯行遭遇弹劾,非关贪腐与清廉,是因为他弹劾了当时的权臣噶礼,遭到噶礼报复性的弹劾。到底如何?是像我们搞爱国卫生一样,一纸薄膜遮了垃圾,还是本来就很干净?是政治斗争还是政治安排?真相难考,但可肯定的是,张伯行的贪腐与否,事关乾隆是否永远正确,他这个典型是不能出问题的,所以,大家都来“体朕保全清官”之“至私”之意了。乾隆自己是两术并用,以切实保证他永远正确。
14。雍正的誓言
咱们国人有一种圣旨崇拜,认为皇上开了金口,就是玉律。有故事传说唐朝时节,湖南有个在长安做官的人想为家乡做件好事,便在皇帝每日出行的路上用蜂蜜写了一行字“澧州粮米可免”。皇上那天出来看到密密麻麻的蚂蚁在那行字上爬,信口念道“澧州粮米可免”,那湘籍官员“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立刻“谢主隆恩”。据说皇上非但没有办他捉弄之罪,而且兑现承诺,不再收澧州粮米税收了。此种佳话多矣,可信度有多高呢?
雍正的金口就信不得。雍正不但空口无凭,他信誓旦旦写的保证书,甚至他指天画地发的毒誓,也多半不可信。
雍正初年,湖甫有个小秀才曾静,不知道哪根神经短了路,突然想起造反来了。他听说岳飞有个后代名岳钟琪者,在川陕当总督,权力很大,而且拥兵十万,他就臆想开了:岳钟琪是民族英雄之后,而所谓民族英雄者,实是汉民族之英雄,只会忠汉统,不可能忠满统的。在这臆想推理中,他写了一封造反信,效仿骆宾王骂武则天,骂雍正弑父杀兄,夺母占媳……总结了八罪十罪的,总之是把雍正骂得一团糟,简直不齿人类,狗屎不如。
曾静这案子几乎众所周知,不说也罢。有意思的是,雍正对这案子的处理出人意料。也许严重的问题确实是教育群众,雍正把曾氏进行一番思想改造,硬把他给“教育过来”了,不杀他了,而且派遣曾氏到全国各地去宣讲政策,现身说法。犯了如此造反大罪与骂君大罪,每一罪都够曾氏死一千次,难道真不杀了吗?不但曾氏惶惶不可终日,而时人也是多有疑心的。这时候,雍正放下身段,向曾氏、向群众写起保证书来了:我发誓,我绝不杀曾静,而且“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求杀戮”。
这话放在雍正时是天宪,放在其子乾隆时是祖宪,都是铁书写死了。
看来曾氏应该是“改了就是好同志”的了,睡到自然醒、活到自然死没什么问题的了。然而,言犹在耳,乾隆一上台,就完成他老爹没完成的“恨事”,把曾静拉到菜市口,“咔嚓”一声割了头:“曾静大逆不道,虽处之极典不足蔽其辜!”切齿之状,宛然在目前。
誓言大概也是分档次的,根据兑现的自觉程度,也许可分为诺言、誓言、毒誓吧。骗你是狗狗,骗你天打雷劈……这样的誓言才有点发誓的样子。雍正给曾静吃的那颗定心丸,介于诺言与誓言之间,采信度不高,也是自然。可是,雍正发了毒誓,就一定可信吗?未必!
雍正接康熙之班.有所谓“传位于十四子”的野史传说,这个事情真确与否,实难断言,但是,雍正上台,靠的是年羹尧与隆科多等几个心腹大臣,那是连雍正也承认的。年羹尧对雍正恩莫大焉,要是市民之间的话,雍正早该垂泪下跪,对着年氏谢“再造之恩”了。确实,年氏对雍正不但有扶植之恩,而且有保其江山之勋。雍正初登大位,青海发生叛乱,年氏奉命出征,一举平息。年氏南征北战,为雍正尽犬马之劳,雍正对他感恩戴德,非比寻常。
年氏有次又要出征,不知从哪里听到了一些什么风声,有点踌躇。雍正见之,不是臣子向皇上表忠心,而是倒了一头,皇上向臣子发誓了:
“尔此番出征,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看看,拿天拿地拿神明说话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人民也。”读到这段话,老实说,如果不是那一口一个朕字,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