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哲学知道点-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所谓“正题”、“反题”、“合题”,其实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正题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最终二者都被扬弃而达到“统一”的合题。所以,辩证法就是绝对精神不断流动、展开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动态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存在。
  那么,怎么理解“正——反——合”的意思呢?黑格尔曾经打了个比方,一颗麦粒,一开始它只是一颗麦粒(正题),但它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这就是要长成一株麦苗。当它真的长成一株麦苗时,它就不再是一颗麦粒了,而是达到了麦粒的对立面(反题)。麦苗最后还是会成熟结种,自己死去而产生新的麦粒。新的麦粒既不是麦苗,也不同于原来作为种子的麦粒,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合题)。
  同样地,我们还可以再打一个比方。一只母鸡(正题)下了一个鸡蛋(反题)。母鸡一看,纳闷了:“这个东西不是我啊,它和我完全不一样呢!”但是孵化了十几天,小鸡破壳而出(合题)。原来,它还是一只鸡,但又不同于那只母鸡了。
  到现在为止,我们或许可以大致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意思了——
  一个东西,必然蕴含并产生它的对立面(否定物)。我们在设想任何事物时不能不同时设想到它的对立面,比如“无限”是相对于“有限”而言,“永恒”是相对于“非永恒”而言。但它的对立面(否定物)仍是片面的,又会必然地再次遭到否定,最终走向两者的综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产生更接近于完美或真理的东西。
  不过说老实话,上面的这些比喻都是很粗浅的,它们只是稍稍有助于我们理解“正题”、“反题”、“合题”之间的必然关系。各位读者要想真正弄清楚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精髓,还是应该去看看他给我们留下的那几本经典之作吧! 
知道点世界哲学
第三部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人们老是拿这句话来批评黑格尔,指责他保守、片面、妄自尊大。这个命题乍一看,似乎还真是在为现有的秩序作辩护,在当时,就是在为普鲁士君主国家作辩护,在替当时的专制制度和警察国家辩护。所以,当黑格尔一提出这个命题,便招来了一场风波。普鲁士政府对此无比感激,文教大臣写信给黑格尔说:“您使哲学具备了对待现实的唯一正确的态度。”但是很多人鄙视他的哲学成为了阿谀奉承的玩意儿。
  然而,就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这两方面的人都只是肤浅地理解了黑格尔的字面意思。其实,黑格尔的意思并不是说“凡是现在存在的东西就是好的”,甚至,他根本就没有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所讲的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什么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支配着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它就是“理性”。“合乎理性”,就是说合乎绝对精神的发展脉络,合乎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所以,这里的“理性”不是指哪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合理的”,也不是说“有效的”、“有道理的”等意思。
  什么是“现实的”呢?这里关键是要看到,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现实”和“现存”是不一样的概念。“现存”是指“现在存在的”,它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合乎绝对精神的必然性。而“现实”可以理解为“真实”、“实现出来”的意思。“现实的东西”是符合必然性的,所以它是“真的东西”,一定会实现出来。而它之所以会成为现实的,就在于它是合乎理性、合乎规律的。
  当然,合乎理性的事物都必将实现,但这不是说,凡是实现出来的(现存的)都是符合必然性的。虽然现存的东西有它一定的合乎理性的成分,但又不可能绝对地合乎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不合理的成分逐渐上升而构成此事物的本质。于是,合理的事物又发展成了不合理的事物,因而势必会被新的、更加合乎理性的事物所取代。恩格斯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一命题已经包含了另一命题,那就是“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黑格尔的确有这种意思。据说有一次,他的好朋友海涅在和黑格尔谈话时,流露出对“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这句话的不满情绪。黑格尔却怪笑起来,轻轻地对海涅说:“也可以这样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是现实的。”话音未落,黑格尔就惊慌地环顾左右。当他发现并无外人时,才平静下来。
  在庞大而严密的理性体系之下,掩藏着黑格尔近乎浪漫而狂妄的激情。 
知道点世界哲学
第三部分:我造上帝还是上帝造我?
  “人是人的上帝”,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句名言,出自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简单地讲,它的意思是说,“上帝”其实是我们这些人类把自己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夸大和人格化,然后当作一个独立于我们,又强于我们的实体来崇拜。所以,与其说是上帝创造了我们,还不如说是我们创造了一个上帝。
  “宗教就是欺骗!世界上第一个说谎者就是神学家!”费尔巴哈说。他认为人的宗教感情不是天生的,因为人没有天生的宗教器官。我们既不能用眼睛看见上帝,也不能用耳朵听到上帝,而知道上帝、信仰上帝是人在社会中慢慢被培养的结果。
  那么,人是怎么造出一个上帝来的呢?更深的问题是,人为什么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呢?
  费尔巴哈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无知和恐惧。由于世界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人们无法理解,所以他们就会感到害怕,就会猜测——那背后是不是有某种神奇的巨大力量在操纵它。除了恐惧,人们对自然也有感恩的一面,因为自然为人提供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恐惧感和崇敬感交织在一起,就使人产生了另一种感情——依赖感。这种依赖感才是一切宗教的真正基础。人总会找到某个比它强大的东西作依靠,从依赖自然到依赖君主,从依赖社会到依赖上帝,都是这个道理。
  但是,人为什么会产生依赖感呢?这是因为人有自己的需要。试想,人如果没有对外在世界的需求,他还会依赖别的东西吗?他还会崇拜别的东西吗?
  有了需要,就有了占有的欲望。欲望总是无限的,但是欲望的实现又总是有限的。这样就产生了欲望和能力、想像和实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现实中又没办法解决,人们就只好借助于幻想和超自然的力量。人们幻想“天堂”中有无尽的资源,人们幻想“上帝”能够公平地处理世间的矛盾。
  然而,所谓天堂,不正是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想模型吗?所谓上帝,不也正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异化出来,加以夸大的结果吗?别看上帝比我们聪明、善良、强大,其实,费尔巴哈说:“人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有多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点。” 
知道点世界哲学
第三部分:只有一个马克思
  1999年,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这一命题,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进行了校内征询与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依然是德国人马克思。
  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马克思,何许人也?
  1818年,卡尔·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的特里尔镇。他有一个做律师的父亲,在父亲的影响下,马克思17岁时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律,随后又转入柏林大学,最后在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马克思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在科隆为《莱茵报》当过一个时期的编辑,但是他那激进的政治观点,不久就给自己惹出了是非。于是马克思不得不迁居到巴黎。在那儿,他遇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同的政治观点使两人结下了真切的友谊,甘苦与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马克思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不久,他就同法国工人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使马克思的思考走向科学共产主义。
  像马克思这样的“危险分子”是不可能被政府容忍的。不久,他就被驱逐出法国,迁居到布鲁塞尔。1847年,就是在布鲁塞尔,他发表了第一部重要的著作《哲学的贫困》。第二年,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可以说,人类的历史由此而被改写。
  在同年晚些时候,马克思返回科隆,数月后又遭驱逐,之后他迁居伦敦。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都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他成年累月地在大英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而在他撰写政治学和经济学著作的日子里,他伟大的朋友恩格斯从经济上慷慨地支持着马克思。为了使自己的战友能创立新的伟业,恩格斯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
  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知道点世界哲学
第三部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1843年,由马克思担任主编的《莱茵报》被政府查封。这件事对马克思的震动很大,他认识到披在资产阶级“肩上的华丽的斗篷掉下来了”,露出的不是自由或仁爱,而是专横与暴虐。虽然黑格尔曾说,国家是人类社会中最合理的东西。但严峻的事实,使得马克思不再相信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观点。在现实中,国家并不是那么合乎理性的,更多的只有利益的冲突。这成为了马克思写作《导言》的契机。
  在此之前,马克思还写过一篇文章,叫《论犹太人问题》。在这篇文章里面,马克思说,人类的目标是“人类的解放”,而只有废除了私有制,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那么,应该由谁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呢?他们又应该怎么样才能完成呢?在《导言》中,马克思就回答了这些问题。
  马克思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而无产阶级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完成这个任务。在这场革命中,无产阶级既要进行“武器的批判”,也要掌握“批判的武器”。
  所谓“武器的批判”,就是说要运用物质的力量,真刀真枪地进行战斗。所谓“批判的武器”,就是说要借助理论的力量,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马克思在《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思想上的批判终究是思想领域中的,而拿起武器去战斗,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经之路。但是在战斗的过程中,无产阶级若想成功,完成人类的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批判的武器”来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 
知道点世界哲学
第三部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研究者用这句话来概括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
  1845年,马克思遭到法国政府的驱逐,来到布鲁塞尔。在这里,他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这个提纲之所以很重要,就在于它着重阐明了实践的作用和根本地位,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标准。而过去的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他们眼中,人的认识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反映,犹如照镜子的投影一样。客观事物和我们是对立分离的,而不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这样一来,他们的哲学只需要谈谈怎么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考虑改造世界的问题。
  但是马克思就认为这样不对。他在这个提纲中说:客观世界不仅仅是呆在那里,等着我们去认识和解释的,它同时也是需要我们去改造的对象。我们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认识对象。离开了社会实践,人的认识不但不可能发生,而且它是不是正确的也没法证明。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离开了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这样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实践”的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了自己的哲学,又科学地说明了实践的决定作用和基础地位,而且还强调,一切理论的东西都应该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所以,他的哲学和以往的哲学有着十分不同的风格和气质。就像他自己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知道点世界哲学
第三部分:一半是天才,一半是疯子
  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家公寓里住进来一位哲学家。紧靠旅馆有一家小饭馆,有位哲学家常去那里吃饭,那也是英国军事人员常去的地方。不过,饭馆的一个侍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饭前,这位哲学家总要把一枚金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饭后又把金币收回自己的口袋里。有一天,这位侍从忍不住问他在干什么。这位哲学家不乏嘲讽地说:“我每天在心里与那些军官们打赌,只要他们哪一天会除了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还能谈点别的话题,我就把金币放进教会的施舍箱去。”
  这位高傲的哲学家就是阿图尔·叔本华。
  真正的哲学家大多是怪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和一般人不一样。而叔本华尤其古怪,即便是在哲学家的圈子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他孤傲、自负,自诩为天才,但他的思想却不能被当时的人所理解,也遭到同行的嘲笑和冷遇。他老是会在周围的环境中发现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所以他和世人格格不入,一生独身,无妻无子,尤其蔑视女性,一辈子也没几个朋友。
  当然,叔本华并不是不接受任何人。他虽然平素自视清高,但唯独崇敬歌德,与他有忘年之交。这得归功于他母亲的交际,歌德常常是他母亲的座上客。只要歌德出席,叔本华便显得毕恭毕敬。歌德也对这位年轻的哲学家非常器重。据说有一天,大家围着一张茶桌闲聊,唯独叔本华走到窗前,凝望夜空,肃穆沉思。几个女孩子便咯咯地笑了起来。歌德却说:“孩子们,让那个青年独自呆着吧!不要取笑他。将来有一天,他会超过我们所有的人。”
  后来在1812年,叔本华进入了著名的柏林大学。他在柏林大学听费希特的讲课,但是很快就发现费希特一点也不值得他欣赏。虽然如此,但他依然来听费希特的课。只不过专门是为了找费希特的错处,以便和他争辩。他在听课笔记里所记的不是笔记,而是对费希特尖酸刻薄的批判。
  1813年,叔本华从柏林大学博士毕业,此后4年,他全身心地写作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是一部集中了他全部智慧的作品,此后的著作都只是该书的评注而已。这部书奠定了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唯意志论的开山鼻祖。
  自从苏格拉底以来,西方的思想家都认为,理性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本源,我们都应该选择理性的生活。然而叔本华却把“意志”这种非理性的东西当作本源,当作生活的动力。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愿意同意他这个观点。所以直到晚年,他的思想才渐渐地为人接受。人们竞相拜访他,研究他的哲学。自此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在尼采、柏格森、詹姆士、杜威、萨特等人那里,我们都可以发现意志主义的印记。
  这就是叔本华。一半是疯子,一半是天才。 
知道点世界哲学
第三部分:因为爱欲,所以痛苦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意志是世界上最根本的基石。而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表象的世界。但是,这个“表象”是谁的“表象”呢?黑格尔说世界是理性(绝对精神)的表象,而叔本华说:不对!它们是意志的表象!
  意志是我的意志。所以,“世界是我的表象”,太阳的存在就是像我看到它的那个样子;地球的存在也只是像我感觉到的那个样子。人生是一场梦!
  意志支配着生命。生长的意志促使植物向着阳光,生存的意志推动人们去为食物、配偶和孩子而争斗。因此,占有、争斗、敌视和破坏是生命意志的本质。意志没有界限、没有方向,它只有盲目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每个人都得屈从于这样的意志。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意志的一个表象。意志总是冲动的,所以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形式就是“欲望”。叔本华的逻辑是:我们具有欲望,这是生命的本性。有欲望,就证明想去得到一些现在还没有的东西。所以,欲望说明缺乏,缺乏则意味着痛苦。这种痛苦是你活着就得承受的。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你会痛苦;如果欲望得到了满足,你又会无聊,还是痛苦;在欲望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而新的欲望意味着新的痛苦。生命意志是无限的,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意志在个体生命身上不可能得到满足……
  叔本华在人生画卷上描绘出的,是一幅悲观的画面。而他所开出的人生处方则是——认清生命的虚无,自觉否定生命的意志,放弃所有的欲望,进入类似于佛教中“涅槃”境界。
  不过,别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书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在推广他的思想时,自负的叔本华却显得非常积极乐观。即使在出版后十几年里无人问津,大部分作为废纸卖出,他也一点都不悲观,反而说“一位完成了流芳百世的伟大著作的人,不会因为受到公众的冷落而心神不宁,也不会由于批评家的指责而有所动摇”,“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事情还真是这样。不过等人们认同他的看法时,叔本华已经是一位垂垂老者了。在他死后,关于他的哲学的讲座逐渐将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讲座排挤了出去。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已经再版了18次。 
知道点世界哲学
第三部分:上帝死了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德国人尼采。
  尼采出身于宗教家庭,据说他的祖先7代都是牧师。1844年,尼采出生于一个名叫洛肯的乡村。不久,尼采有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学话很慢,老爱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身为牧师的父亲很喜欢这个沉静的小男孩,总是带着他一起散步。但是尼采永远也不会忘记,在他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件事给他非常大的打击。而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夭折了。于是,尼采就在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的身边长大。幼年的尼采,缺少男性之爱,在人前显得腼腆甚至羞怯;除了埋头书本,他只有和妹妹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放松。
  很难想像,在这样一个宗教家庭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居然留给世人的印象是激情甚至迷狂,日后居然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反基督教的人。
  1865年的冬季,有一天,尼采偶尔在一家书店买到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立刻,他就被这位已逝6年的忧郁智者迷住了。尼采狂热地喊着:我发现了一面镜子,在这里面,我能看到世界、人生和自己的个性被描述得惊人的宏壮。尼采一下子就接受了“意志”的概念,但是他并没有染上悲观色彩,相反,他把意志改造成为积极的力量,不断生长,蓬勃向上。这就是他所说的“权力意志”。人应该在“权力意志”的支配下生活。
  但是,基督教却要我们怎么生活呢?尼采问道。
  “理想的基督徒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