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哲学知道点-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者一个生意人,但是由于有财富、或者能够控制选举、或者身强力壮、或者有其他这类的有利条件而又受到盅惑怂恿,企图爬上武士阶层,或者一个武士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和统治者阶层,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工具和地位,或者同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这些职务,这种交换和干涉在柏拉图看来就是最大的不正义,这也意味着城邦的毁灭。
那么,理想国要如何才能实现呢?柏拉图提出过很多设想。如城邦要保持中等财富;在统治者和卫国者阶层实行财产共有,使他们全心全意为城邦效力,而不至于从牧羊犬变成侵害城邦利益的豺狼;取消家庭,实行共产共妻;儿童由城邦统一抚养教育;培养有正义德性的公民等等。但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真正实现依赖于“哲学王”。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因此,只有当哲学家成为了国王,或者国王变成了哲学家的时候,才能进行智慧的统治,“理想国”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马克思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一种贵族政治主张。可是令柏拉图遗憾的是,他的理想国至今还没有实现,哲学家也难以当上国王!
古希腊哲学的高峰
为什么人们会“言必称希腊”,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希腊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几乎涉猎了当时的所有学科,研究过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修辞学、经济学、战略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并在每一学科都有所建树。
他是第一个为学科分类的人,使很多学科第一次独立出来;在生物学方面,他也第一次做了生物分类,观察到了隔代遗传现象;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在物理学方面,他对运动分了类,描述了物质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他也是归纳逻辑的发现者等等。
在他短暂的62岁生涯中,亚里士多德创造了400多部著述。从留存下来的47部作品来看,他的著作《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在两千多年后仍然是精品。在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和贡献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称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生于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亚里士多德早年丧父,在他的监护人普罗克塞那抚养下长大。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被他的姐姐送进了雅典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在此他一呆就是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才离开那里到小亚细亚一带讲学。老师对这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赞誉有加,称他是“学园的精英”。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邀,担任13岁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后来,成了国王的亚历山大虽然不能接受老师的“中等国家”的政治主张,但对老师还是十分崇敬的。他曾说过: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使我明了如何生活才有价值的,则是我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事实上,没有亚历山大为老师的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亚里士多德要达到这样高的成就也可能是很困难的。
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东征,不需要老师了。亚里士多德于次年回到了雅典,走上了他老师柏拉图的教育之路,在雅典东郊兴办了一所叫做“吕克昂”的学园,从事教育和科研活动,执教达13年之久。这里有许多林荫道,亚里士多德经常和学生们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学和讨论,所以后来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雅典的反马其顿派势力抬头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亚里士多德由于是亚历山大的老师,雅典人对他也用上了惯用的手法——指控其不敬神。亚里士多德为了避免让雅典人有机会再一次对哲学犯罪,把学园交给了弟子德奥弗拉斯特主持,逃到欧比亚岛上去了。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在该岛上与世长辞。
亚里士多德在全面考察和批判总结以往哲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使古希腊哲学发展到了高峰。伟大的思想家虽然远去了,但他的智慧的思想却与世长存!
何谓“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与许多沿用至今的哲学范畴有关,“形而上学”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形而上学”现今有两种基本的含义:或者指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指一种研究超验的东西的哲学。
而“形而上学”最早的含义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著作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死后,遗著原稿由吕克昂学园接班人德奥弗拉斯特保存。德奥弗拉斯特死后,他把这些原稿交给了他的同学奈勒乌。奈勒乌死后,他的后代将原稿藏入地窖达150年之久,以至后来忘记了储藏地点。最后还是德奥弗拉斯特的后代几经寻找才使得它们重见天日。
公元前60—50年左右,吕克昂学园当时的主持安德罗尼柯对这些原稿进行了整理编订。安德罗尼柯在编订这些卷帙浩繁的原稿时,把那些论述超验的对象的著作安排在论述经验的有形物体的物理学之后,并取名“物理学之后”。这就是这个概念的由来。可见它的原初意义是指一种研究超验对象的哲学。
《物理学之后》这本书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此书内容具有超验的性质,与中国魏晋时代的玄学类似,故有人将之译为《玄学》。后来,大翻译家、思想家严复根据《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分,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研究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也包括研究经验对象的物理学等各门具体科学。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经验对象的科学只是“第二哲学”,而研究“实体、质料、形式、潜能、现实、运动、神、第一推动者”等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由于其研究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东西所凭借的东西,因而是“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一词在这个意义上一直使用到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时期,他诱发出了一种新的含义。黑格尔除了在“研究超验对象的哲学”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之外,还把一种主观抽象的、表面的、孤立的思维方法叫做“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相对。因此,恩格斯曾说过:“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是很崇敬的,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而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亚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图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老师学说的地基——“理念论”,提出了“实体说”。这简直是直捣黄龙府。
亚里士多德指出,当柏拉图用理念来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运动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复杂。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只是理念的“摹本”和“影子”,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他们的理念才是真实的。要认识某一事物,就得先认识事物的理念。
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在我们日常看到的人和马之外,还要假定另外存在一个比人和马更真实的人和马的“理念”,是毫无用处的。他用他的师爷做例子讽刺他的老师道:不管“苏格拉底”这个理念是否存在,一个像苏格拉底的具体的人是会产生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看到,一般的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不能脱离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独立存在。他说:“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独立存在的只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如这一个人,那一匹马。他把这些个别具体的事物叫做“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当我们说“一匹白马”时,“白”这种颜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马”之中的,“白”不能成为实体。
除了“第一实体”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还有“第二实体”,这就是个别事物的“种”和“属”。个别的张三李四这些第一实体是包括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人”这个“属”又包括在“动物”这个“种”里面。没有一个东西是“人”或者“动物”,但“人”和“动物”也是实在的,因而也是“实体”,然而它们的实在性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个别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因而它们是“第二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纠正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将一般与个别相分离的错误,指出了一般(“第二实体”)依赖于个别(“第一实体”)而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路线。但他另一方面坚持认为一般的概念也是实体,进而可以推导出一个最一般的概念也是有实在性的实体,这就为导向唯心主义留下了可能性。
四因说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研究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呢?那就是说明事物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原因,弄清楚事物的“为什么”。“人们如果还没有把握住一件事物的‘为什么’,是不会以为自己已经认识了这一事物的。”然而他在研究了前人的哲学之后遗憾地发现,他们的理论都只认识到某一种或两种原因,很不全面。因而他提出了“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的事物的产生和运动变化都是有四种原因:
(1)质料因。即构成事物的原始质料,就好比造房屋的砖瓦。(2)形式因。即构成事物的样式和原型,就好比造房屋的图纸或者建筑师头脑里的房屋原型。
(3)动力因。即推动质料变成形式的力量,就好比把砖瓦变成房屋的建筑师。
(4)目的因。即事物产生和运动变化所追求的目的,就好比建房屋是为了居住。
在这四因中,质料因是形成事物的基础。然而质料因本身是消极被动的,只有在形式因需要的一定的动力下,并根据形式因规定的目的,质料才能变成形式。这样,形式因似乎包含了动力因和目的因。因此亚里士多德又把他的四因说只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这种学说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原因,因而自诩这一学说是他自己最大的功绩。
质料和形式是任何事物不可缺少的两种因素,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譬如,只有一堆砖瓦胡乱摆在一起并不构成一座房屋;反之,只有一张房屋的图纸和原型而没有砖瓦,也造不出现实的房屋来。当质料还没有获得形式的时候,质料只是事物的一种“潜能”,而当质料与形式相结合之后,它才成为现实的事物。质料是潜在的形式,而形式是实现了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质料与形式的关系理论表现出他的自发的辩证思想。
但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质料和形式二者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质料本身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只有在形式的推动下,并以形式为其目的,事物才能由潜能变成现实。形式才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决定性原因。
另外,形式和质料的区分是相对的。对于一所房屋来讲,砖瓦只是其质料;但对于泥土来讲,砖瓦又变成了形式。普遍地讲,低一级的事物是高一级的事物的质料;低一级的事物又是更低一级事物的形式。“更低的质料——(形式)质料——形式(质料)——更高的形式”构成了一个等级序列。那么,这样推导下去,亚里士多德就得出,有一个在序列最底层的没有形式的“纯质料”,也有一个在序列最高层的没有质料的“纯形式”。这个“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个自己不动却吸引万事万物趋向自己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其实,这样的“第一推动力”与柏拉图的最高理念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中世纪的思想家甚至说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
古希腊的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不仅关心事物的原因,他也和苏格拉底一样,关注人生的幸福,“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在他看来,钱财、权位、外物等都不是最后的目的,只有幸福才是最后的目的,它不以其他目的为目的。因此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以人生幸福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据记载,他关于伦理学的著作就有三本:《尼各马科伦理学》、《欧德米亚伦理学》和《大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伦理学说。他的伦理学是古希腊“德性论”伦理学的典型代表。他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实践相关的伦理德性;一类是与理论相关的理智德性。伦理德性来自社会风习,理智德性是出自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的养成重在做德性的行为。我们只有做公正、勇敢、节制的行为才能成为公正、勇敢、节制的人,这就好比我们只有从事建筑活动而变成建筑师一样。然而,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建筑的技艺,那么,即使他天天在建房子,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同样,如果你不知道行为公正、勇敢、节制的技艺,那么,你想成为一个公正、勇敢、节制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可见,伦理德性是后天养成的,因而道德教育对于伦理德性至关重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关于德性的普遍标准,那就是“中道即德性”。
亚里士多德的所谓中道,是指无过无不及的恰当适度的良好状态。德性之所以是中道,因为一方面,德性是两种恶的中点,一边是过度,一边是不及。例如,关于健康,饮食过多或过少,同样有损健康,惟有适度饮食可以保持和增进健康。另一方面,德性能够在感情和行为方面发现和选中恰当的量,即在情感和行为方面能够命中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方式、恰当的对象和恰当的目的。譬如,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什么对象都畏首畏尾、退缩不前,这就是懦弱了,即在勇敢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一个人无论对什么都无所畏惧,敢冒一切危险,甚至冒着违背法律的风险去杀人,这就是鲁莽了,即在勇敢方面的过头。
可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而德性却只有一种情况,即命中中道。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善的道路只有一条,作恶的道路可有许多条。”他也时常感叹:善是难的!为善需要高超的实践智慧。
像条狗一样活着
如果你有幸通过时光隧道退回到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或科林斯,你将时常看到某个赤着脚、半裸身子、胡子拉茬、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的人睡在一个泥土做的贮物桶里。
大清早,他睁开双眼,搔了搔痒,然后像狗一样在路边忙开了他的公事: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捧起几捧泉水作饮料。他没工作,是世界上最逍遥自在的人。早餐过后,他也会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上转悠一两个钟头。大家都认识他,或者听说过他。人们往往尖刻地问他一些问题,他也会尖刻地回答。如果太阳出来了,他会躺在阳光下,悠哉游哉,心满意足,自我吹嘘比波斯国王还快活。
关于他,有很多趣事。有一次在光天化日下,他打着一盏灯笼穿过市井街头,碰到谁就往谁的脸上照。人们问他何故如此,他回答道:“我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人来。”
还有一次,有人将他带进了一所豪宅,但警告他不得随地吐痰。于是他清了清喉咙,把痰吐到了那人的脸上,还说在这里吐痰找不到比那人的脸更合适的地方了。有时,他甚至在集会上行猥亵之事,别人指责他,他回答道,这和通过按摩空腹来缓解饥饿没什么两样。
而关于他的最有名的趣闻当属他和亚历山大的对话。当时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在科林斯担任希腊城邦联盟的首脑,他所到之处都受到英雄般的尊崇和奉承。惟独这个“疯子”,拒不觐见这位新君主。怀着老师亚里士多德教给他的宽宏大度,亚历山大决意造访这个“疯子”。当时“疯子”正在晒太阳。亚历山大和蔼地说:“尊敬的哲学家,我能帮你什么忙吗?”“能,”他说,“请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我的阳光。”旁人哄然大笑。然而亚历山大却沉默不语,最后他对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
这位“疯子”就是第欧根尼(Diogenes)。第欧根尼于公元前404年出生于一个银行家的富裕之家。据说他年轻时曾造过假币,显示出了其颠覆常规的倾向。后来他师承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以身作则发扬了老师的“犬儒哲学”,试图颠覆一切传统价值。他从不介意别人称呼他为“狗”,他甚至高呼“像狗一样活着”。人们把他们的哲学叫做“犬儒主义”(Cynicism)。
为什么要像条狗一样活着呢?难道第欧根尼是个疯子吗?其实不是,因为在第欧根尼看来,狗活得自然、简单、快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而人们却被财富蒙住了眼睛,被宗教道德腐蚀了心灵,被技术掩盖了本性。因此他声称,人并不比狗高明,人类的所谓文明毫无意义,只有像条狗一样活着才是人生之真谛。
第欧根尼是一个真正的传教士,他虔诚地践行自己的“犬儒哲学”。他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那就是“重铸货币”。拭去人类心灵里面的金银蒙尘,揭露陈规陋习的假面具,重新印上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因此他决定住在繁华的雅典或科林斯,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做,目的是揭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向世人显示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号召人们回复简朴的自然的生活。
第欧根尼认为,人们为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等煞费苦心,可事实上,当人们占有这些东西之后,这些东西反过来支配着人们,人们倒变成了它们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假浮华的东西,人失去了自己的自由这一真正的无价之宝。只要是为了自由,人实在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狗睡在地上也还过着健康的生活。他甚至认为,像狗一样,人也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有什么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呢?
令人深思的是,像条狗一样活着的第欧根尼居然寿过八十。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说他和伟大的亚历山大死于同一天。他的门徒们在他的坟墓上立了一尊大理石雕成的狗像,以纪念第欧根尼真正的、自由的人生!
除了怀疑,还是怀疑
有些哲学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甚至根本就不写作,却照样青史留名!因为他们的哲学就是他们的人生。这样的哲学家太少了,苏格拉底和皮浪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皮浪(Pyrrho)约于公元前360年出生于希腊的爱利斯城。他早年是个贫穷的画家,在爱利斯的体育场里,至今还存有他画的接力赛运动员的画像。后来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跟随阿那克萨库游学四方。他曾去过波斯和印度,与那里的僧侣和智者交往甚多,并受到僧侣们的学说的启发,提出了自己的怀疑论。
皮浪等怀疑论者们提出过10个著名的论证:
一、对于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感觉。譬如,同样的葡萄藤,对于山羊来说美味可口,对于人类来说却苦涩难咽;鹌鹑在青松上活蹦乱跳,而人这样做却有生命危险。
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性。亚历山大的管家在阴凉处感到暖和,而在阳光下却冻得发抖。
三、对同一对象,不同的感官获得不同的印象。如一个苹果,用眼睛看是浅黄色的,用嘴尝是甜的,用鼻子闻却是香的。
四、处于不同状态的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如健康的人也许不认为身体很重要,而生病的人却认为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
五、各地的各种风俗习惯、法律道德都是不同的。如波斯人觉得跟自己的女儿结婚十分自然,而希腊人却认为这极不合法;西里西亚人乐于做海盗,希腊人却不愿意做;不同的人信奉的神都不同。
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