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点:“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巨胜奴”(酥蜜寒具)、“贵妃红”(加味红酥)、“婆罗门轻高面”(笼蒸)、“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见风消”(油浴饼)、“水晶龙凤糕”、“汉宫棋”、“天花穑敗薄ⅰ八卣粢羯俊薄ⅰ吧蓟ㄌ辣钡鹊取
菜肴:“白龙臛”(治鳜肉)、“乳酿鱼”、“葱醋鸡”(入笼)、“吴兴连带鲊”、“八仙盘”(剔鹅作八副)、“仙人脔”(乳沦鸡)、“箸头春”(炙活鹑子)、“五生盘”、“遍地锦装鳖”(羊脂、鸭卵脂副)、“汤浴绣丸”(肉糜治,隐卵花)……
含下满口生香,吃罢回味无穷。
韦巨源当宰相,政事上一定是向着韦后的,但也提过不少建设性意见。韦巨源做事庞杂无体,什么事情都管,什么事都管不好,所以大家也就看不上他。韦巨源记载下来的烧尾宴食单,是研究唐朝生活的重要线索。在不吃狗,不吃果子狸的朝代里,大家依然可以极尽享用美食的欢乐。
时至今日,这个写《食谱》的美食家,已经八十岁了。
韦巨源昨夜听说了朝廷的动乱,家里人都劝他赶紧躲一下。韦巨源坦然说:“吾位列大臣,岂可闻难不赴!”言罢,毅然走出家门,走到街上。乱兵只顾争功,搜捕韦氏一党,见韦仆射上街,不由分说,无数大刀就砍了上去。众人提着韦巨源的脑袋去见李隆基,其他人,有的去找马秦客,有的去找杨均,还有的去找叶静能。
大中午的,韦后的尸体被人抬了出来,扔到菜市场闹市上。
其实这都不过分,过分的事崔日用。
为了摆脱之前依附韦氏的嫌疑,他开始疯狂捕杀韦家人,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婴儿,一个都不放过。更说氖牵奕沼霉烂哦偶液臀ぜ夜叵岛茫谑强祭纳毙斩诺模昕碳湓┗晡奘<榭霾淮蠖跃ⅲ碧欤畹┫纶笊馓煜隆>咛迥谌菥褪牵锟鍪滓丫簧保渌У骋宦刹辉俟省
另外,以临淄王李隆基为平王,主管左右厢的万骑;以薛崇暕为立节王;以钟绍京为中书侍郎,以刘幽求为中书舍人,参知机务;以麻嗣宗为左金吾卫中郎将。至于武氏的宗属,都已经被杀得快没人了。尤其是那个叫纪处讷的侍中,他刚走到华州巡查,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张嘉福正好跟他照面,下令收斩。
再来说说窦从一同志,该同志比较悲催地娶了韦后的奶娘当媳妇。
出事那天,窦从一反应剧烈,二话不说,操起刀来就把老婆的脑袋给砍了下来。然后,提着韦后奶娘的头去见李旦和李隆基,这才免除一场灾难。不过李旦还是贬了他,把他贬到了地方任职。
【唯一的幸存者】
韦氏、武氏亲党几乎全部被杀。
没有活口,只有一个人,一个被大家淡忘了的人活了下来。
他叫武攸绪,一直隐居在嵩山。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这样的日子不好吗?
武攸绪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些曾经看不懂自己的亲戚会有今天,他知道,他比谁都明白。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的时候,唐中宗李显以安乐和武延秀结婚为借口,让武攸绪参加婚礼。顺便的,一直对武攸绪刮目相看的李显决定赐给他至高无上的官职。大家都还记得,就是婚礼的前几天,武攸绪来到长安,皇上迎接他的礼节简直是隆重非常。
但武攸绪并没有任何欣喜的神色。
他知道,皇上这是在留自己,留自己不走。
坚持不当官后,李显意犹未尽,想要赐给武攸绪金银财宝,武攸绪一概不收。当时武家和皇亲贵族前来跟他寒暄,他只是说些身体安康之类的话,其他再不多说。有人跟他提朝廷里头的派系,他只是笑笑,说不懂。在所有人看来,武攸绪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武家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傻子,一个彻头彻尾的傻子!
是啊,真的很傻。
你们再也看不到武攸绪傻傻的样子了。
李旦一直暗中佩服武攸绪,这天,他你下诏书,特别对他进行了褒奖。李旦说,武攸绪厌倦了俗世间的争斗,退居山林,坚守自己的快乐,和他谈话,你总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实在是值得我们赞赏。李隆基也十分尊重武攸绪,他一直把他看成是智慧的人。唉,究竟谁傻,大家终于明白了。
几日后,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让位于相王。
李旦自然不肯,不是虚伪,他是真的不想趟浑水。刘幽求去跟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和三子李隆基商量,道:“相王以前做过皇帝,大家都很佩服,今日天下人心不安,家国事重,相王怎么还能拘泥于小节,不早日即位以镇天下?!”李隆基说:“相王生性恬淡,不喜欢管事。你看,今日虽然天下就摆在眼前,他不也要让给别人吗?更何况在位的是亲兄弟的孩子,怎么能让人家退位呢?”刘幽求说:“众心不可违啊,相王虽然想要独善其身,但国家社稷,岂能没人打理呢?”
于是,李成器、李隆基二人去见父王。
讲了很多道理,李旦终于点头同意。
此时,刘幽求正在梓宫,上有少帝,旁边站着太平公主。说起这事,太平公主问道:“皇帝想要把黄伟让给叔父,这事成吗?”刘幽求扑通一下跪倒在地,道:“国家多难啊公主,皇帝仁孝,想要学习尧舜禅让的美德,让相王代他担当重任,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了!”太平公主也同意,于是拟好了诏书,这才传了过去。
完事之后,太平瞧了瞧还啥事都不知道的少帝。
他坐在御座上,左看右看,太平公主走上前去,缓缓道:“天下之心归属相王,这座不是小孩子该坐的!”提着就把少帝给拿下来。唐睿宗再度即位,亲临承天门,大赦天下,复以少帝为温王。李旦即位,意味着他的梅开二度,同时,也意味着李成器、李隆基兄弟俩必须得有一个是太子。
必须的。
嫡长子李成器,第三子李隆基,一个是长子,一个是功臣,到底该立哪一个,李旦伤透了脑筋。
照常理来说,立李成器那是必须的;可爷爷的故事告诉李旦,这样做会出人命的。好在宋王李成器无功不受禄,立太子的时候,他推辞道:“国家安定,就该立我。”当然,这是立长不立贤的传统,李成器的第一句说得没错。接下来,他写道:“国家危难,就得立有功者,如果违背这条原则,四海必然失望。所以,臣不敢居平王之上!”
李成器铁了心要让李隆基当太子,李旦却不允许。
于是泪流满面,磕头捣蒜,连续哭了好几天,李旦还是不许。最后还是大臣舆论厉害,都吵吵嚷嚷着服李隆基,没说不服李成器,但话说一半就够了。刘幽求上奏说:“臣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平定天下者就应该享受天下的福分。’如此看来,平王拯救社稷于危难之中,让陛下和亲戚们都免受苦难,居功至伟,又最有贤德,真的是无可置疑呀!”
李旦终于点头同意了。
第五十一章 用长相说话
李隆基有两个很特殊的仆人,一个名叫王毛仲,一个名叫李守德。
这两人常常伴随李隆基左右,英勇非常,尤擅骑射,在外人看来,他俩就是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李隆基待别人都非常好,更别提两个贴身保镖了,可这个王毛仲却并不让人放心。当天下午,李隆基率领众人去皇苑的时候,他开始犯起了嘀咕。见阵势吓人,干脆直接藏起来不出去,就是不跟着李隆基。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王毛仲忽然又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大家一片唏嘘,这个高丽人,实在是太不要脸了。可瞧瞧李隆基,却走上前去,拍了拍王毛仲的肩膀。更令大家想不到的是,这个逃兵还被李隆基拜为将军。至于譬如崔湜、赵彦昭、杨慎交等一类的人,统统贬到了地方上去。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旦复位之后,先是把则天大圣皇后的名号恢复成天后,又追谥雍王李贤为章怀太子。
以宋王李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
以太常少卿薛稷为黄门侍郎,参知机务。这个薛稷,写得一手好字,在李旦跟前服侍,他儿子薛伯阳娶了仙源公主。
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
以许州刺史姚元之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州刺史韦嗣立、许州刺史萧至忠为中书令,绛州刺史赵彦昭为中书侍郎,华州刺史崔湜为吏部侍郎,并同平章事。
越州长史宋之问、饶州刺史冉祖雍,坐谄依附韦、武两党,流放岭表。
立衡阳王李成义为申王,巴陵王李隆范为岐王,彭城王李隆业为薛王;加太平公主实封满万户(我晕)。
仔细看过贬谪和提拔名单的人会疑惑,其他人都好说,可这个崔湜为什么会这么特殊呢?他以前没做过什么好事,先是被贬地方,后来又成了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答案其实非常简单。
崔湜才华卓绝,曾在天津桥上骑马吟诗,中间有一句道是:“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张说听到以后,惊诧不已,羡慕道:“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意思就是说,崔湜这个句子别人努力努力可以写得出来,他的官位努力努力也能坐到,可是你瞧瞧他年纪轻轻的样子,别人能比得过吗?
所以说,崔湜是少年才俊。
而且长得非常帅。
他是才子中的佼佼者,更是男人中的公交车,先后让很多有权势的女人上过。这里头,以上官婉儿最为有名,但比较隐蔽的是,他和太平公主也早就上过床了。上过床的人都有一种亲切感,所以,作为功臣,崔湜留了下来。崔帅哥不甘寂寞,回到朝廷后,给太平公主吹枕边风,让他老爸也当了大官。
嗨,谁让人家年轻呢!
相比崔湜,曾经和他一起依附武三思的郑愔就没那么幸运了。
郑愔不比崔湜才华差,十七岁就中了举,一直默默无闻。后来来俊臣当酷吏,他依附来俊臣,得以进入高层。来俊臣死后,他依附张易之,后来张易之也死了。张易之完蛋以后,他又跟着韦后混,韦后也败了。很可惜的是,他也有和崔湜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长相。此人长相,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貌丑多须”。所以说,不光女人在职场上长相很重要,男的也一样,尤其是你的领导是太平的时候。
韦后临朝时,郑愔被她贬成了江州司马(不是因为长得丑,是因为贪污太多),到了江州,他偷偷跑到了均州(湖北丹江口)。
李隆基起兵诛灭韦后时,郑愔同志正和谯王李重福商量起兵诛灭韦后的事宜。后来大家听说他妈的一个年轻的后生临淄王把韦后给灭了,于是开始着急。李重福被李旦安排到集州(四川南江)当刺史,还没出发,一起和郑愔同志密谋的洛阳人张灵均同志劝他道:“大王是先帝的长子,应该当天子。相王虽然有功,可名不正、言不顺,不应抢先帝的江山。大王有所不知,洛阳百姓每天都盼着大王回去主持政事。大王如能潜入洛阳,发动左、右屯的营兵杀死留守,盘踞东都,然后西取陕州,东取河南、河北,天下必然可定!”
鬼都知道这是骗人的,可李重福居然信了。
张灵均见李重福点头,那种当权臣的未来指引着他的行动。和郑愔一起,他们找了几十个人,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走法。李旦下诏,是让郑愔去当沅州刺史,可郑愔听命后,留在洛阳就不走了。他辛辛苦苦起草了立李重福的诏书,这封诏书的内容是这样的:立重福为帝,改元为中元克复。尊皇上为皇季叔,以温王为皇太弟,以郑愔为左丞相、知内外文部尚书、知吏部事。
是的,没人家别人的事儿,除了李旦要当皇季叔,温王要当皇太弟,李重福要当皇帝,改元,剩下的就是他郑愔要统领政事。
几日后,李重福和张灵均诈称有密旨,一路来到了洛阳城。大概这几十个人声势造得太过浩大,洛阳城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了。当然,洛阳县的县官也都听说了。县令自然不能让这等事情发生,于是跑到李重福住的宅第去问。从马上还没落脚,李重福就领着一帮打手冲了出来,县令被吓得大惊失色,直接从李重福面前扭头策马便跑。
他没回县府,而是跑到了洛阳留守那里。
洛阳留守的官员一听谯王造反,大惊,慌慌张张四下逃跑。
他们不会知道,人家李重福只带了几十个没用的家丁。别人都跑了,唯有洛州长史崔日知同志留了下来,他要率兵讨伐李重福。留台御史李邕四下巡逻,恰巧在天津桥南碰见李重福。大略一扫,发现跟着李重福造反已经发展得有模有样,大概三四百人的样子。看起来,这帮人真是不爱读报的青年。
于是,李邕开始琢磨。
片刻,他策马向屯营跑去。
李邕是一个聪明人,他对屯营的士兵大声喊道:
谯王一开始对先帝不轨,今日又突然冒入东都,必然为乱。诸位且在此等候,等待立功,去享受那荣华富贵!
随后,他又跑到皇城使那里,关闭了所有城门。于是,李重福同志领着几百号人来到了屯营。屯营的士兵就等他呢,见一帮人来,纷纷拿弓便射,一时间,箭雨打乱了李重福的节奏。他暗想你们这是被人耍了吧,不认得我是长子么?也不管那么多了,抱着头就往左掖门跑,想去找留守兵。
可惜门被关上了。
李重福大怒,令人烧门,欲望的小火苗就要点燃,还未点燃,左屯营的兵马就杀了出来。李重福不顾被人的身家性命,骑着快马就跑,也不知道这家伙怎么出去的,反正有人看见他跑到洛阳城内的山谷去了。
第二天,他要找的留守官兵派出了大批人马前去搜索,终于,在一个大水沟旁发现了他。李重福拼命逃,一头栽进了水里淹死了。好了,李重福英勇就义,就该看看蛊惑他的那两位仁兄是什么情况了。概括来讲:张灵均气定神闲,郑愔吓出了屎。
郑愔长得很丑,到最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想到了男扮女装。他梳好头,盘成发髻,穿上女人的裙子,藏在了车里头。被擒获的时候,郑愔同志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被人盘问的时候也是只顾发抖。连张灵均都看不下去了,藐视而又厌恶地瞧了郑愔一眼,道:“我跟这种人一起谋事,不败才怪!”
是日,张灵均和穿着裙子的郑愔在东都市场被斩。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宝贝。
武则天生前,一直认为她是和自己最像的孩子。
她今年四十五岁。
四十五岁的太平,比起第二次上位的李旦,对政治的敏感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先前诛灭张易之,她是有功之臣;如今灭掉韦后和安乐,她还是有功之臣。屡立大功的太平得到了李旦的认可,每次有大事的时候,宰相奏事,李旦就问:“这事和太平商量过了么?”宰相说:“商量过了。”
李旦就很高兴,然后再问:“和三郎说过没?”宰相说说过了,李旦才放心。
太平公主是个来事儿的人,她想这样办,李旦就点头,可以这样办;她想那样办,李旦也点头,说就那样办。总之,就按太平的意思办。其实李旦是认为太平比自己有能力,在大事上,还是要多听她的意见。只是可惜,人一旦手握大权,就会对那名称感兴趣。这个名称,就是皇帝。
太平门庭若市,她不愿意上朝,宰相们就跑到她家商议。
太平恩宠非常,他的几个儿子都被封了王,造的府宅和安乐有一拼。
太平什么都不怕,唯有一人她感觉有些可怕。李隆基,这个人,对太平来说,既有可怕的一面,又有让她瞧不起的一面。李隆基才二十五岁,可自己已经快活了两个二十五岁了。毕竟,二十五岁是个很小的年纪,从这样一个孩子手里夺权,应该不困难。可是,万一等英武的李隆基再长大几岁,恐怕自己就难以驾驭了。
想要独揽大权,就得找个窝囊废当太子。
于是,太平开始造谣:太子不是长子,立他真的不好。
李隆基本不该担心,可他往左右一看,太平安插下来的耳目可真多。
第五十二章 李旦同学的光辉人生
李旦没有别人想象中的那么无能。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一月初一,姚元之当上了中书令。
五天后,左仆射苏瑰被罢为少傅。唉,说起来,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永徽七年(公元656年)丙辰科三甲(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前三名里头,有一个十八岁的翩翩少年的名字,这就是苏瑰。和其他人不同,苏瑰是状元及第,非比寻常。自从科举开创了以来,他是荣膺状元称号最年轻的人。
他刚正不阿,让奸邪之党怕了一辈子。
李显很敬重他,李旦也很敬重他。至于敬重他的李旦为何要把他罢免,那就得问问老天爷了。苏瑰是贞观十二年(公元639年)生人,如今已是七十一岁高龄了,疾病缠身。李旦一直都不太舍得让苏瑰走,可老人家已经这样了,只能罢了左仆射,挂上少傅一类的称呼,权当安慰。
十一月二十三日,苏瑰病死家中。
李旦难过了好长时间,决定启用他儿子里头最能干的一个担任工部侍郎。于是,一纸诏书,苏颋就该上任了。可这个苏颋,实在是孝顺得厉害,躲在灵柩前哭了几天几夜,滴水未进,粒米未沾,哀毁骨立,让人看了都心疼。对于李旦的好意,苏颋却不能答应,头一次听旨的时候便给推辞掉了。
李旦认为可能是宣旨的人找错了,应该找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去。
第二天,苏瑰生前很赞赏的李日知来到了苏家。李日知默默走进苏家,瞧见苏颋在灵前,也不说话,坐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像是犹豫着什么,最终却一句话也没说就回去了。李旦很疑惑,问李日知,李日知回答:“臣见他哀毁骨立,已经哀痛得不成样子,所以不忍心再逼他做他不想做的事,怕他难过致死。”
李旦叹息一声,免了这次差遣。
天气越来越冷了,腊月的到来,预示着新年即将来到。这一天,李旦忽然下诏,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是西城公主,一个是隆昌公主,上场当女官。当女官也倒没什么,朝中大臣中有不少人都已经习惯了,可为了纪念天后武则天,李旦还让人在京城西造道观,好让事情显得更场面一些。
李旦此举引起了谏议大夫的不满,谏议大夫宁原悌上言,认为:
先朝悖逆庶人(安乐公主,李旦同学赐给她的称号)仗着自己是皇帝的爱女,肆意妄为,毁掉了不少百姓。再者,释、道两家,都是以清净为本,不应广营寺观,劳人(民)伤财。梁武帝是前车之鉴,先帝重蹈覆辙,到了今日,陛下也该好好想想。两位公主入道,为她们造道观也不为过,可是不应那么华丽,让四方百姓受苦。
李旦阅罢,竟然欢乐无比。
此外,宁原悌在文章最后头加了这么一句:
先帝喜欢的那些和尚还都在朝廷里头呢,希望陛下撵走他们。
李旦欢乐完毕,点头称善,从之。
有一个名叫闾兴贵的宦官,为了办点事,拿着钱找到了长安令李朝隐。李朝隐见面,露出不快的神色,令左右给拉出去揍一顿,还把他关在了监狱里。此事轰动长安,人人都说李朝隐是个青天大老爷,此事自然传到了李旦耳朵里。李旦立刻让李朝隐入朝,李朝隐压根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儿,一路来到朝廷。
却见李旦坐在那里呵呵笑,用犒劳的口气对他说:
爱卿能这么当京城县令,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言罢,下令登承天门,召集百官,来了个即兴表彰大会。墨迹未干的表扬信被声音洪亮的随从念了出来,表扬信的最后,李旦宣布,要赐给李朝隐考核中上评,另外赐绢一百匹。后来,李朝隐一再升迁,连升七次,一路杀到了吏部。
李旦知人善任,吏部尚书,名叫宋璟,吏部侍郎李乂、卢从愿辅佐宋璟,几人均是不畏强权的人物。
瞧瞧李显同志留下的烂摊子,颇让人感到无奈。吏部选的人,两三年间就超过了几万,全是吃干饭的。宋璟决定从这些人入手,进行最直接的考核(三铨)。号令一下,长安城中集结了几万人,纷纷打算送礼,因为很多人啥都不会。很可惜的是,宋璟是个冷脸人,李乂、卢从愿是两个冷脸人,他们手下的官员上行下效,一个个都大门紧闭,拒绝见客。
考试那天,不少人感觉恶心。
他们当然会恶心,因为主考官就是宋璟。
三场下来,累垮了所有人,几万官员到最后合格者,不超过两千。
李旦再接再厉,以姚崇为兵部尚书,先去管一阵子武将的考核,还给他安排了两个牛人当侍郎。这两位牛人,一个叫卢怀慎,一个叫陆象先。陆象先有一句名言,道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是他的处世格言。对于陆象先,还有一段很美好的故事,故事要从帅哥崔湜说起。
太平公主不是跟崔湜有一腿么,想要提拔崔湜。
读书人脸皮薄,崔湜死活不好意思上任,为了衬托自己,他求太平把陆象先一起提拔上去。当时人都非常佩服陆象先,鄙视崔湜,但这样提拔,实在让人说不出不好来。有人误认为是太平想要推荐陆象先而崔湜沾了光,实际上则是陆象先当的附属品。好吧,好在陆象先上来了。
如今,他成了姚崇的手下。
至于卢怀慎,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声明响当当,而且穷得叮当响。
卢怀慎是范阳卢氏,他为这个名人辈出的家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卢怀慎的儿子卢奂,也不玷污卢氏美名,在广州当太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