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抑牢也换崴赖幕埃霾换岚蚜妗⒌ぬ锏牧楣锹竦胶笊剑艽怂鸹怠4耸挛乙辔淳〉奖;ぶ穑睦锬咽苤挥薪窈蟾酉感陌こW。嵘硗惨;ず昧妗!狈鹪蠢虾蜕星籽鬯媪楣牵磺Ф俣嗄辏允墙鸹粕壹嵊渤林亍6ぬ镒媸Φ牧楣窍喽猿屎谏至恳睬岬枚啵岸说挠薪鹜穑肥挡豢伤家椤!
2009年2月23日,佛源长老圆寂。
中国人似乎忘了一些该清算的东西,文革时候打死很多人的领袖,如今依然冠冕堂皇地走在不要脸的道路上。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有一个人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叫蒯大富,1967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蒯大富和北京大学的聂元梓、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厚兰以及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统称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领袖,领导、参与了文革初期的一系列造反活动。
1967年,他谎称刘平平被车撞,骗出王光美首度批斗,后批刘少奇。中间批过彭、薄、陆等人。后组织武斗,当场打死五人,伤数百。后被判17年,如今,他受清华的邀请,参加百年校庆,一群人围住他索要签名。当不要脸能成为成功的典型,这个国度的希望在哪里呢?
【启下】
惠能圆寂了,开元元年的十一月。
一个月前,李隆基同志召见了京畿的县令,告诫他们要养人生息。一方面自然是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武备不可没有。作为一名优秀的皇帝,李隆基准备到京畿的新丰去一趟,好好考察。考察结束,又来到骊山脚下,准备在这里讲课。和佛教的无遮大会一样,古代讲课没有话筒,没有影像设备,能听到的人不多,但有句话是“传达会议精神”,这下大家明白了,皇帝主要是给将领们讲,后头的人能看见他就行了,回部队以后再由将军重申一下,加深一下理解。
李隆基想瞧瞧咱大唐的军队到底帅不帅,军容如何,于是下令,召集二十万大军前来听讲,地点就在骊山脚下,连绵五十多里。
说来也怪,这乌压压一片军队,站在高处一望,竟然跟一团乱麻似的。军容如此不整,李隆基特别生气。当下让人拿来兵部尚书质问,当时的兵部尚书,正是少侠出身的郭元振同志。李隆基这回真是气炸了,这军队成了这个熊样,郭元振该杀!于是,当即下令在纛下将其斩首。
话音未落,神秀的弟子一下冲到了在李隆基面前。


【第五部】
【开元盛世】


第一章
张说和姚崇的基情


新丰不再是马周闷骚的地方,而是李隆基阅兵的地盘。
骊山之下,二十万大军气势恢宏地盘踞了五十里江山,当然,比较土鳖的地方在于,这二十万大军跟一群不着边际的牛羊似的,散漫无序。李隆基在高处看,登时大怒,决定灭了大军统帅、兵部尚书郭元振。这时候,郭元振同志已经五十七岁了。
年轻的时候,他贩卖人口,拐卖儿童,造过假钱,和各种好汉结交,多达几千。他为武则天器重,为大唐开拓了一千五百里的江山,吐蕃、突厥都对这个老流氓十分头疼。如今,他怎么又能把军队带成这样呢?
原因似乎很简单,那就是,郭元振同志天性散漫,从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军容不军容的都是扯淡,只要能打仗,搞好防御,能进攻,开拓疆土就成。但正是这种性感,让他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李隆基发怒了,他要杀了郭元振。
神秀的弟子张说首先冲了出来,一下跪在李隆基的马前:“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啊陛下!”此时,刘幽求也一起参与阻拦。李隆基盛怒未消,但也知道,功臣不能就这么轻易杀死。于是,流放郭元振到新州,斩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罪名就是军队不规整,不懂应有的礼节。
号令一出,百官震服。
好了,看着文武百官惊悚的样子,李隆基有些得意,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然,郭元振只是他树立威信的牺牲者,这个唐绍他也是不愿意杀的。可惜他娘的就没有一个求情的,让李隆基有些尴尬。
难道我演戏演过头了?

当然。
见百官还真没有求情的,李隆基觉得这帮人真棒槌,于是决心顺水推舟,来个格外开恩,下敕饶了唐绍。
至于郭元振,他刚刚流放到了新州(广东新兴),就被启用为饶州司马。
本来,善于治理地方,喜欢为民办事的郭元振,可以到水产富饶的饶州治理一下鄱阳湖,但从兵部尚书,一下流放到岭南,又从岭南稍微安慰他到鄱阳,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打击。李隆基玩儿大了,因为郭元振这回真的郁闷了。
从新兴到鄱阳的路上,郭元振抑郁终生。
这是李隆基没想到的。

更让李隆基觉得苦逼的是,他原本想饶恕的唐绍也死了。
唐绍的死,跟金吾卫将军李邈脱不了干系。该生不知是不是跟郭元振、唐绍有过节,总之,李隆基刚假装发怒要斩唐绍,李邈就屁颠儿宣敕将唐绍杀了,前后不过两分钟。先前,李隆基是假装发怒,这回他真怒了。李邈最无辜,也最欠揍,不久之后,李隆基找个机会,便罢了他的官,废弃终生。
唉,也算补过了。
二十万大军的领导都惊得不知所措,本来就乱,等郭元振、唐绍被处理的方案出来后,众人就更加乱了。

李隆基远远观望,忽然,他瞧见某两个方阵和别处大有不同,别的方阵都是豆腐渣,而他们的阵势却如铁桶一般!
是的,煌煌大军,为何只有那两军如此淡定?李隆基决定派精骑前去骚扰,精锐得令,策马往那两个方阵跑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精锐们回来了,他们报告,说那两个特殊的方阵,俺们是死活杀不进去,一有缺口,就有补充,所以很难入围。李隆基挥退了精锐,招来了两军的总管:
左军节度薛丁山
朔方道大总管解琬

你们的军队太帅了,我要奖赏你们!(上深叹美,慰勉之)

【宰相的事】
新人李隆基的威信很快树立起来了。
宰相的人选也该确立,这里头很有学问。如今的宰相,张说是最出名的一个。燕国公、中书令张说同志,才华横溢、文韬武略,对朋友特别讲义气,豁达开朗。他当宰相,是没有人敢说个不字的。
宰相不光一个,李隆基还想让同州刺史姚元之(姚崇)当。姚崇的能力,想必不用再多加介绍,他性格豪爽,有文武之才,也是十分讲道义。应该说,姚崇出任宰相,也算顺应人心,是件美事。但是,却有人想废了姚崇,而且想让他永远不能呆在皇帝身旁,他把姚崇视为敌人。

张说。
张说和姚崇属于天生的性格不合,虽然都是好人,但就是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看不惯,就是看不惯。
还有比这更苦逼的事情么?

有。
张说怕姚崇当上宰相以后跟自己死掐,便找到了御史大夫赵彦昭。
彦昭,帮我办个事儿。
什么事,燕公但说无妨!
……(此处省略二百字)

第二日,挑刺儿部门的御史大夫赵彦昭上书弹劾姚崇,说姚崇这人不怎么样。李隆基乐呵地听完奏报,表示御史应该擦亮双眼,不要人云亦云。张说有些赧然了,他又生一计,让殿中监姜皎上书推荐姚崇:
陛下辛苦,陛下一直想找个能妥善打理河东事物的总管,臣今儿可算找到一个,大家都认为他再合适不过!
谁?
姚元之文武双全,陛下用他,河东之福!
哦……哼……
李隆基眯起眼,看着姜皎,突然,他暴怒道:
这是张说的意思,你还想在我面前扯谎,罪该万死!

姜皎当即吓得瘫软在地,磕头求饶。李隆基趁势派人到同州姚崇住所,招他进京。姚崇很快就来了,而此时,李隆基正在外面打猎。听说姚崇到来,立刻回宫接见,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姚崇的到来,让朝廷气氛一下紧张了起来。
三次宰相的经历,每次都兼任兵部尚书,姚崇显示出了他自己的能力和才干。缘边屯守、斥候探子、兵马器械,无不熟记于心。李隆基开会的时候,问起边塞的事情,其他人都唯唯诺诺,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真的不知道,当然,不胡说也是对的),唯有姚崇对答如流,列举各种数据,令人叹服。
在众人眼里,姚崇的确很受宠。

但姚崇不以此为荣,他上书言事,请抑权幸、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不与群臣亵狎。说到底,其实就是亲贤臣、远小人,从谏如流,减轻赋税。李隆基全部接受,并真真正正地做到了。
开元盛世,一定不能忘记姚崇的功劳。

但姚崇也有犯错的时候,还因此惶恐过。
某日,姚崇上奏,说的是郎、吏的管理事宜,李隆基听到这里,便仰望135°;天空不做声。姚崇见李隆基不搭腔,就再说一遍,李隆基依然仰望殿顶。说了几遍后,姚崇怕了,以为皇上这是要整一出事故给自己。
惶恐退出后,其他官员继续禀奏。
退朝后,高力士给李隆基上谏:
陛下刚刚总理万机,宰相给您奏事,您应该当面说可还是不可,怎么可以不说话呢?
李隆基:
朕把庶民的万事交代给元之,就是让他有大事再让朕决断,郎、吏这么小的事,还让朕一一定夺,这偌大的机构是摆设么?
高力士叹服,正好李隆基有事让他到中书省去,他便赶上姚崇,边走边说:“皇上只是说小事由咱们定夺就行,大事再去禀奏。……”
姚崇闻罢,大喜。

得意的时候,总该有人敲打。
姚崇喜欢有人提醒自己,恰到好处的是,这个人就这么来了。他上书一封,劝姚崇远离谄媚和躁动,多选些性情醇厚善良的官员。
打动姚崇的,不光是这个人的思想,更让姚崇感觉强悍无比是此人的文笔。是的,他注定是一个影响后世的诗人,一个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声震四海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做张九龄。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冷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人常说,才华横溢的烂漫诗人不适合从政,张九龄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句屁话。张说也是诗人,张九龄也是诗人。
张九龄的上书让姚崇很感动,他很赞赏这样一个小小的左拾遗。
张九龄,你的未来一定非比寻常,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群臣上表,请李隆基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就在这一天,姚元之同志在大家口中不能再是元之了,因为里头有个“元”字。除了这些,李隆基还给三省六部改称呼。
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为紫微省;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为监;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长史为尹,司马为少尹。
百官有些许变动,姚崇兼职紫微令,也就是原来的中书令。

有才的人看得出,张说原来才是中书令。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张说同志悲剧了!
张说的悲剧,是姚崇同志一脚造成的。

第二章
薛丁山啊薛丁山



张说同志原本是紫微令,自从姚崇同学当上宰相后,整日提心吊胆。他之前的努力,在李隆基面前全都现了原型,如今姚崇若是知道他的行为,岂不是要报复他?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也怨不得人家姚崇,张说同学恐惧之下,竟然跑到岐王李范家里去求保护。
要知道,宰相和诸王之间,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私下交往的,否则就有谋反的征兆。
这日,姚崇得知张说的情况,心生一计,想要整垮张说。

侧殿,日常问答,李隆基和姚崇。
事情说完了,姚崇可以回紫微省(中书省)了。此时,李隆基忽然发现,往回走的姚崇,竟然一瘸一拐的。
爱卿有足疾吗?
臣患的不是脚病,是心病!
哦?什么心病?
岐王是陛下的亲弟弟,张说是陛下的好辅臣,张说偷偷往岐王家跑,臣怕有事要发生,所以很犯愁。

李隆基呆住了,对于新登基的皇帝来说,什么都可以容忍,唯独谋反不可以。而张说和岐王来往,摆明了就是商量见不得人的事情。
这样,张说的宰相也别当了,左迁相州刺史。他那整日泡在一起的同僚,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同志,也罢免宰相之职,去担任个不疼不痒的太子少保。
论谋略,张说还真不如姚崇,姚崇够狠,善于剖析别人内心。

【贵族豪强】
中宗李显同志和韦后两位,两三年内,留下了一堆烂摊子。首要的便是贵族、富户,纷纷营造佛寺,宣布出家。
如果您以为他们一心向佛,参悟经典,那只能说明您太善良。他们之所以这么干,是为了躲避赋税和徭役,一分钱也不想交。对此,姚崇上言:“佛图澄不能救赵国,鸠摩罗什不能救秦国,齐襄、梁武,未免祸殃。想要苍生安乐的人,就是佛身,何必让一帮奸人坏了法纪!”
李隆基采纳姚崇的意见,命有司淘汰假冒的和尚和尼姑。有司查办得力,几日内,淘汰出来一万两千多强丁富户的冒牌僧尼。

豪强不能免了法度,诸王和亲戚更不能免。
薛王李业的老舅王仙童(不是小孩),侵暴百姓,御史弹劾他。李业觉得那是自家人,可以不必伏法,便上表请命。李隆基见面子难驳,便下敕,要求紫微、黄门重查。姚崇、卢怀慎立刻上奏:
王仙童罪状明白,没有冤枉,不能放纵!
李隆基采纳了他俩的意见,命有司缉拿王仙童,王仙童伏法。从此,贵族、豪强,均不敢出来造孽,恐遭刑法伺候。
姚崇正直的风范,惹恼了不少为富不仁的人。

【边患】
张说这坏小子说过,姚崇同学文武双全。从对头嘴里说出来的话,一般都是靠谱的,所以,李隆基对姚崇的军事思想保持敬意。正好最近,营州出了点儿问题。武则天主政的时候,营州被奚、契丹攻陷,营州的治所被迫转移至幽州东的渔阳。
有人告诉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大使说:“靺鞨、奚,其实都想降唐,只是迫于没有营州,想投奔也没地方,每日被默啜侵扰,所以就苟且跟了默啜混。如果我们能重建营州,这些部落也就顺势归化了。”
薛丁山认为分析得很对,上奏,请求发兵攻打契丹,夺回大唐营州地盘。李隆基想起前两年发生的大捷,表示同意。

嘿!
奇怪的是,姚崇等人却拼死上谏。这一回,李隆基没有听姚崇一句话。

就这样,薛丁山被李隆基任命为同紫微黄门三品(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率领大军征讨契丹。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月,大军出发了。
大臣不再上谏,因为李隆基的心意已决,再多说话就有惹怒他的可能。更让人无语的是,二月初一,李淳风发明的《麟德历》,说这一天有日食,却并没有发生日食,姚崇同志趁机上表祝贺,还请太史写下来,用以表彰李隆基同志的美好风范。
可见,贤臣有时候也是会拍马屁的。

唐军往东北方向去了,然而,身在西北的突厥可汗默啜同志却抢先一步,派他的儿子同俄领兵围攻北庭都护府。同俄是个猛人,领着一干人马杀到了庭州城(高昌)。声势浩大,守军畏惧,不敢出动。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
同俄同学见偌大个庭州城没人应战,不免难受,在城外磨蹭起来。此时,大唐庭州都护郭虔瓘忽然杀了出来,将同俄撵了几十里远。不过同俄后来明白,这个郭虔瓘其实没那么可怕,便单骑来到庭州城下。
悲剧就此发生。
郭虔瓘远远就看到这孩子一个人骑着好马来,提前让壮士埋伏在道侧,等同俄表情刚毅地骑马走过,突然跳起来,用无比锋利的陌刀把他头给斩了下来。

突厥大军等了半天,发现领导同俄没回来,以为是守军把同俄扣押了。便派使者来,说是愿意用全军的粮食换同俄一条命。就这样,使者来到庭州,见到了同俄的尸体,哭着就走了。突厥大军听说同俄已死,集体嚎啕,恸哭而去。
……
更悲剧的是,攻打庭州的突厥二把手石阿失毕不敢回去见默啜。他安排军队继续赶路,自己去探查敌情,领着妻子儿女,骑着马一路往长安来了。
李隆基见他来投奔,以其为右卫大将军,封燕北郡王,其妻曰金山公主。

默啜不敢有什么动作了,他已经很老了,他不再需要开拓营地,他需要安静一会儿,尽情虐待自己的族人。
四月,默啜遣使求婚,还给自己加了一个名称:乾和永清太驸马、天上得果报天男、突厥圣天骨咄禄可汗。

西北边患暂时解除,契丹也迎来了薛丁山带领的六万大军。
左临门卫将军杜宾客认为:“现在是盛夏,士卒都背着铠甲和粮食,深入敌军,恐怕难以成功。”
薛丁山道:“盛夏草肥,羔羊丰美,现在抢来,正好顺应天时。一举灭了他们,正在此时,不可错失良机!”
于是,大军从檀州(北京密云)行进至滦水山峡中。此时的契丹军队,早已在山上恭候多时。见薛丁山领军从山峡通过,一呼百应,杀声震天地席卷下来。唐军大败,死者十之八九。

所幸,薛丁山率领几十个铁骑杀出一条血路。
契丹人哈哈大笑,见薛丁山萎靡,骂他“薛婆”。后军崔宣道,听说薛丁山大败,也不管三八二十七,领兵就逃。唉,好好的一场出征,就因为一个小小失误,被敌军杀成这样。薛丁山不想死,他将罪责推给了胡将李思敬等人。
这日,李隆基下旨,在幽州斩杀李思敬等八人,免薛丁山一死,削其官爵;其他人一律受严惩,杜宾客除外。

薛丁山此举不厚道,即便他不把责任推给别人,李隆基也不会杀他。因为就在征契丹惨败后,西南吐蕃方面又出了幺蛾子。
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率领十万大军,寇掠临洮,进军兰州,杀入渭源,掠取牧马。
吐蕃能这么顺利杀入唐境,也是很有原因的。当初,鄯州都督杨矩曾经请求朝廷把九曲之地都给吐蕃,他不知道的是,这块地,种田差点儿,但是上好的牧马、放羊的地方。如此,吐蕃在靠近临洮的地方屯兵,得以入寇。
杨矩畏罪自杀。
薛丁山现在是平民,李隆基有意让他将功补过,用他以平民的身份担当大任,以为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同时,以右骁卫将军郭知运为副使,与太仆少卿王晙帅兵一起攻打吐蕃。几日后,大规模募集勇士,勇士募集起来,便在河陇地盘演练。负责督导演练的人,就是薛丁山。

十月,吐蕃再次入寇。
李隆基下诏,发兵十余万,战马四万,御驾亲征!

几日后,武街(甘肃临洮东),摄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薛丁山,右骁卫将军郭知运率属将杜宾客、王晙、安思顺。
值得注意的是王晙同志,他率领两千人马在大来谷口配合二十里外的薛丁山。而这个大来谷,正是吐蕃大将坌达延同志十万兵马的地方。王晙这人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选出七百名勇士,分为前后两队,准备夜袭吐蕃大军。
额……
七百人打十万人,有可能是笑话,不过不用怕,王晙同志有绝招,他让前后各三百多人穿上吐蕃军的服装,前队跑到敌营大喊大叫,后队就在五里远的地方敲鼓吹号。这么损的招数,在夜间才更加损。
没有最损,只有更损!

吐蕃大军乱套了,他们听见自己人在营前大喊大叫,以为是狼来了。继而听见不远处有大军敲锣打鼓吹大号,甚是惊惧。
可怕的一幕出现了,但见自己人忽然抽出大刀,朝自己的大营冲来,连砍带杀,搞死了不少人。吐蕃兵飚了,知道这是唐军的计谋,于是开始反抗。吐蕃军不知道来了多少细作,只知道他娘的朝自己砍的就是敌人,于是开打。自己人打自己人,杀了半天,十万大军,元气大伤,死了一万多人。

薛丁山率领的大军杀来了。
王晙与之联兵,一起往洮水方向跑去。吐蕃军这才明白过来,不再自相残杀,开始猛追唐军。

第三章
  喜欢玩的姚崇
  
  
  吐蕃军很快就追上了薛丁山他们,在长城堡,终于追到了唐军的屁股。他们不会知道,素来阴险的王晙和薛仁贵,逃跑的时候,军容是和其他部队不一样的,前头的是后卫,后头的是前锋。
  等他们追上,唐军忽然矛头一转,掉头就杀。
  吐蕃猝不及防,又死了几万人。战斗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容易,丰安军使王海宾身先士卒,壮烈战死。此次战役之后,李隆基下敕,鉴于已经教训了吐蕃,就不再御驾亲征了。另外,以王海宾之子王忠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养之宫中,这是对王海宾有个交代。几日后,姚崇、卢怀慎上奏:
  吐蕃先前以河为界,神龙年间,迎娶公主,就趁机过河筑城,安置了独山、九曲两军,距离关要仅三百里地。河上的桥也是那个时候造的,如今吐蕃已经背叛了唐朝,应该毁桥拔城,不能让他们再不知好歹了。
  李隆基同意了姚崇的建议。
  
  唐败吐蕃后,突厥默啜同志似乎看懂了,再度遣使入朝,强烈要求和唐朝公主结婚,以表示自己的衷心。李隆基考虑再三,决定答应默啜,待到明年就把公主嫁出去,他表示自己得好好选选让谁去。此时,又有突厥十姓胡禄屋等诸部跑到北庭都护那里请降,李隆基让郭虔瓘安抚他们。
  唐和突厥关系缓和,让吐蕃有点犯难。
  当年李显收养了兄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