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抢锴虢担盥』霉彴哺恰
  唐和突厥关系缓和,让吐蕃有点犯难。
  当年李显收养了兄弟的女儿金城公主,许给了吐蕃松赞干布的玄孙,如今,金城公主还在拉萨,关系闹得这么僵硬,还因为进犯被人狠狠揍了一顿,面子上实在过不去。李隆基主动出击,派左骁卫郎将尉迟瑰出使吐蕃,宣慰金城公主。
  事情出现了变化。
  
  不知为何,吐蕃看长安要来人了,抢先一步,派遣大臣宗俄因矛到洮水请和。一切都显得那么有诚意,可是,这是请和吗?
  吐蕃请和,用的是敌国礼,摆明了是耀武扬威来的。
  李隆基当然不答应,大唐与吐蕃的关系就是这样被破坏掉的。从文成公主入藏,到金城公主入藏,一百多年来,公主为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这都要建立在一个条件之上,那就是:
  双方都得有和平的意愿。
  
  以后的多年时间,吐蕃接连犯边,西南边境毫无安宁可言。
  
  【和平的意愿】
  张说同学被姚崇挤兑走以后,在地方上郁闷着,我们先不管他。
  先来看看李业,这个曾经被姚崇说成是和张说来往的皇子。
  李业,原名李隆业,避李隆基的讳改名。可见,他也是旦哥生的,李隆基是三郎,他是四郎。
  李隆基没有把姚崇的话真正放在心上,他和诸王的关系,在历史上可谓鼎鼎有名。当年,大郎李成器让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刚刚即位的时候,常常和这几个兄弟同寝。当然,三郎同学最开始让人做了个超大号的被子,晚上睡觉在一起谈天,是为了增进兄弟们的感情。
  
  每天早上,李隆基的哥哥、弟弟,都会在侧门看望李隆基。
  不办公的时候,大家就一起喝个酒,豆哥鸡,打个球,或者骑马到近郊打猎。据史书记载,宫中的中使同志(多是太监构成的,负责传话,声音很尖锐的那种)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就是为了传李隆基的话。譬如三哥说:“今天我们去打猎,午时在朱雀门前集合。”第一个太监就高声喊:“皇上有旨,今天我们去打猎,午时在朱雀门前集合!”
  距离二十多米远的第二个太监重复,第三个重复,第四个……
  到了路的岔口,太监的路线分成几路,分别通往诸王家门口。李业门口不远处的太监叫道:“皇上有旨,今天我们去大连,午时在朱雀门前集合!”李成器门前的太监叫道:“皇上有旨,今天我们去打脸,午时在朱雀门前集合!”
  ……
  
  总之,诸王和李隆基一起游玩,李隆基从来没有架子。
  殿中有五幄,李隆基和诸位大王常常在里头谈天,或讲论赋诗,间以饮酒、博弈、游猎,或自执丝竹,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由此可见,李隆基是很孝悌的一个人,尤其对足球(蹴鞠)和音律十分精通。
  李成器也爱音乐,善吹笛子,李范善弹琵琶,常常和李隆基共奏一曲,谱出开元新生活,抨击罪恶,藿香正气。
  诸王又生病的,李隆基一天到晚都不愿吃饭,夜里也睡不着觉。李业那回生病的时候,李隆基正在上朝开会,中使隔一会就来到一个汇报情况。退朝后,李隆基亲自为李业熬药。那日,风飚了,火头回舔,正好卷到李隆基的个字胡,左右大惊。李隆基却说:“能让弟弟治好病,胡子何足惜!”
  李成器人更好,他从不谈论时政,不和人结交,导致那些想进谗言的无缝可钻。太上皇李旦同志得知此事,高兴地睡不着觉,立刻下令让人在兴庆宫造了一座楼房,亲自题曰“花萼相辉之楼”。
  《诗经•;小雅》有言:
  常棣之华,鄂不铧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姚崇的危机】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李隆基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诸王会谋反。如此,那个说李业同志的姚崇就有点下不来台了。
  姚崇这人能力强干,但私心太重,喜欢排挤人。他引荐的小官魏知古,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当上了宰相,如今又当上了紫微令(中书令,姚崇的兼职),让姚崇很忌惮。姚崇虽曾对他呵护有加,但如今却还是不怎么看上眼。他想让魏知古去东都洛阳干活,摄吏部尚书、东都选事,不留长安。
  东都有人。
  东都有两个青年,都是姚崇的儿子。
  因为姚崇对魏知古有恩,他俩仗着爸爸的恩德,一再要求魏知古违规为他们办事。那日,魏知古回长安办事,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李隆基。
  
  次日,李隆基装作随便一问:“爱卿的儿子才性如何?”
  “臣有三子,两个都在东都,为人不怎么样,想必肯定是有事干扰了魏知古,臣还没来得及问呢。”
  聪明无比的姚崇顺利接招,化险为夷。李隆基本以为姚崇会隐瞒,却不料他竟然是个不避亲党的人,大喜:“爱卿是怎么知道的?”
  姚崇回答:“刚开始,知古微贱时,臣卵而翼之(像母鸡孵蛋一样)。臣的儿子愚笨,认为知古肯定会报答臣,所以就有点纵容自己了。”
  聪明无比的姚崇化险为夷,把罪过全推到了魏知古头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李隆基的心为之一动,他觉得魏知古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想要废了他的官。此时,姚崇忽然变得正义:“臣的儿子人品不好,让陛下的法度受到玷污,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已经是格外开恩了。(晕,太狠了,由不得李隆基不赦免他们了)如果因为此时把知古驱逐出去,天下必然认为陛下对臣有私心,连累圣政啊!”
  李隆基执意要把魏知古办掉。
  
  姚崇是使坏,但真要把一个干练的魏知古驱逐走,也是他不想看到的,只要不让他当宰相就可以了。
  于是多次请求,李隆基才勉强答应,罢免魏知古的紫微令,贬他为工部尚书。
  
  宰相,还是要看姚崇的。
  同为宰相的卢怀慎,只是凑人头的。
  清廉、节俭,虽然有很多工资,但每次发现来都散给需要接济的人,是卢怀慎的必备功课。卢怀慎每年的工资上百万,可到头来,妻子儿女还经常吃不上饭,家里的房子烂得不能再烂了。卢怀慎是好人,但是个能力不足以担任宰相的好人。所以,那日,姚崇遭遇儿子丧事,请假十几天,政事积压成山。
  卢怀慎没办法判决,在李隆基面前请罪。李隆基呵呵一笑,摆摆手:“朕把天下的事都托付给了姚崇,就是让爱卿在宰相位置上,做倡导风俗的榜样嘛。”不怪罪卢怀慎,让姚崇赶紧回来。
  
  姚崇回到官署,顷刻,积压的政事就被裁决完毕。
  姚崇很得意,他回头看看惊在一旁的紫微舍人齐澣:“我为相,可比何人?”齐澣没回答,姚崇追问:“和管仲、晏子比,怎么样?”博古通今的齐澣瞟了一眼姚崇:“管子、晏子的政策虽然在后世没有得到实施,但在当时却一直贯彻下去了。姚公做事,经常反复,没法和他们比。”
  姚崇面子上过不去了:“那我是个什么东西?”
  “姚公可以说是救时宰相!”
  姚崇颇为自负,毛笔一投,拍掌大喜:“救时宰相,我不容易啊!”
  
  至于卢怀慎,因为只是个社会良好风气的榜样,不是宰相的材料,所以,时人称之为“伴食宰相”。
  卢怀慎自己知道才能不如姚崇,常常让姚崇下决定,个人以为,这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不久之后,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灾难降临山东,伴食宰相和救时宰相的第一次意见矛盾出现了。
  
 
第四章
  伴食宰相卢怀慎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端午节过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高空中,忽然卷来黑压压一片乌云。
  铺天盖地的乌云来近,人们才看清,那是近百年没见过的蝗灾,简直能要人命。对于百姓来说,蝗虫是天谴,要么是大家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要么是谁动了土地公或者是天神的根基,让老天爷不爽,所以才派蝗虫来惩罚大家。
  惩罚的主要手段就是,让蝗虫可劲儿吃东西,一般是吃粟。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里头的粟,就是在春天二月种下,秋天八月收获,相对于今天北方的小麦和玉米,周期较长,老百姓就指望这个能有个好收成。百姓在田间地头设了台子,焚香膜拜,祈求上苍发发善心。
  可令人郁闷的是,老天爷似乎还是很生气,蝗虫皇军一样继续扫荡,丝毫没有把大家的贡品放在眼里。
  粮食被亿万蝗虫啃伤。
  
  姚崇认为:山东州县蝗虫成灾,应让当地州县负责逮捕,集中烧毁。
  众人哗然,不信神怒者,就说蝗虫太泛滥太繁杂,抓是抓不尽的。李隆基也有这种疑虑,便问姚崇。姚崇慨然:
  如今,蝗虫布满山东,河北、河南之人,已经流亡尽了。我们就这么坐看它们啃食禾苗,连一点努力都不做么!纵然我们杀不尽,也胜过养着他们给我们闹灾!
  李隆基拍案叫好,从了姚崇,此时此刻,卢怀慎站了出来:
  臣以为杀蝗太多,恐怕有伤和气……
  
  举坐沉默。
  是啊,有伤和气。
  姚崇有些生气:“当年楚庄王吞了蛭虫治好了病,孙叔敖杀了两头蛇招来了福,我们却在这里讨论该不该抓蝗虫,你不忍心看蝗虫死,你就忍心看百姓亡么!如果杀蝗虫真有什么灾祸,就让我姚崇一个人担当!”
  需要说明的是,再牛逼的人物,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姚崇说楚庄王吃了水蛭治好病,其实是楚惠王。当年楚惠王爱吃咸菜,他的厨子给他腌的咸菜里头有一只死了的水蛭。怕别人看见,让厨子丧命,楚惠王就赶紧夹起来吃掉了。
  当晚,他肚子疼痛难忍,出去大便,拉出水蛭和一些奇怪的东西。
  他的心腹胀痛之病竟然奇迹般好了,医师听说后,研究了一下,晒干的水蛭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中医学家认为,水蛭性味辛、咸、平,有小毒,入肝经,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消癥的功效。
  
  孙思邈曾经发明过一个帮人吸蛇毒、蝎毒,各种毒的方法,那就是用活着的水蛭,把它的嘴放在毒口上,水蛭同志自然就吸,效果绝佳,功德无量。宋代人将药王同志的方法发扬光大,用活水蛭吸吮脓血、肿毒。这种方法就叫“蜞针法”。
  感谢水蛭。
  感谢水蛭,让人明白,不论是蝗虫还是两头蛇,都不是什么要人命的东西,还可能救人命。
  
  李隆基赞赏地看着姚崇,将事情全交付给了他。也不知是因为姚崇的浩然,还是因为李隆基有品德,总之,号令刚下,蝗虫们就自动消失了。山东百姓长叹一声,希望蝗虫不复来。就这样,第二年的夏天,蝗虫又来了。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的蝗虫,比开元三年早来了一个多月,涉及范围更加广,为害时间更加长,破坏力特别大。
  姚崇下令,各州县迅速捕杀,不得有误。
  进士倪若水,先前在汴州办教育、修孔庙、兴学业,汴州百姓十分爱戴他。如今政令下发到了汴州,他也有了跟御史对话的机会:“蝗虫是天灾,单靠人用手抓,根本不可能,最好修德禳之。刘聪(十六国汉国国君)时,他就让人抓了埋掉,百姓苦不堪言!”倪若水决心不执行姚崇的命令,对御史说出这样的话。
  姚崇知道倪若水是个固执的书生,那种书生,心中都有所畏惧。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通牒道:“刘聪是伪国国君,他的德行压不过妖孽很正常。今日是圣朝,你认为跟刘聪一样么?”最后,姚崇恐吓倪若水:
  你说蝗虫入境是因为德行不好,今日蝗虫入境,是因为朝廷无德,对吗?
  
  倪若水惶恐不安,尽力执行起来。
  五月,姚崇下令,让使者前往各州县盘点捕蝗情况,有办事不力者,全国通报。
  当然,办事得力者也是要大力表扬的,倪若水同志所在的汴州排名第一,捕蝗一月,共有十四万石(378万斤),名垂青史。
  从这年开始,山东每年都会有大的蝗灾出现,幸亏没有执行卢怀慎和倪若水同志的主张,否则山东千万人就只能跑到各地要饭或者当响马去了。
  
  卢怀慎是范阳卢氏,没丢卢家的人。
  他身为伴食宰相,却在后世备受人们尊重,是很有原因的。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的冬天,卢怀慎重病在床,不忘举荐贤才。但令人为他捏一把汗的是,他推荐的人,都是曾经遭受贬谪的人,一个是宋璟,一个是李杰,一个是李朝隐,一个是卢从愿。
  
  宋璟前几年得罪了太平,太平把他搞到了楚州(江苏淮安)当刺史,等李隆基掌权,被安排到了广州当都督。
  
  李杰前几年一直当河南尹,勤于听政,只要遇到有人诉冤,不管当街走着,还是在快餐店吃着饭,他都立刻给个答案。河南百姓和小吏都特别喜欢他,李杰不负重望。黄河和汴河之间有个梁公堰,年久失修,长江、淮河水路断绝。
  李杰上书请求疏浚,奏下,许可,顷刻完工,官府和百姓都认为这活干得漂亮,曾给他立碑纪功。
  李杰当上了御史大夫,刚开始就跟皇后的妹妹的丈夫,也就是皇后妹夫干仗了。具体原因不详,大概是李杰曾经状告过长孙昕,所以这个皇后妹夫就不满意,想要揍他一顿。那日,身为尚衣奉御的长孙昕与他自己的妹婿杨仙玉同志正在小巷走,碰见了李杰。二人大怒,抓住李杰就往死里打。
  殴了半个小时,二人扬长而去。
  李杰上表:“臣发肤被毁,只伤自己;冠冕被毁,是为辱国!”
  李隆基大怒,下令打死长孙昕,并敕书李杰:“长孙昕等人是朕的亲戚,因为朕的失职,让他们凌辱命臣,即便将他们处以极刑,也不足以谢罪。爱卿嫉恶如仇,不要把那些凶险的恶人放在眼里!”
  散骑常侍马怀素以为:“阳和之月,不可行刑。”也就是说,要杀长孙昕的时候,正好是正月,春天一般不要行刑。这个马怀素,也是卢怀慎推荐的,是当时的大学者,后来成了李隆基的老师。
  李隆基发话:
  实行政令,要由近及远,先罚近亲,再斩疏远。长孙昕、杨仙玉等人仗着是姻亲,恣行凶险,轻侮常宪,损辱大臣,情特难容,故令斩决。今日,有多人奏请此时为阳和节气,不适合斩杀,援引古今,词义恳切。朕希望自己是个善于纳谏的人,所以,为了在法律和人情之间取得平衡,朕决定先把这几人关起来,等到枯木之时,立刻斩杀,以谢百官!
  所以说,李隆基还是很爱李杰的。
  李杰是如何被疏远的,还有一段故事。李杰曾经推荐侍御史王旭当判官,王旭虽然有才,但热爱贪赃。李杰发觉,下令收纳问罪,但王旭此人隐藏工作做得十分好,证据全部销毁。见李杰没有找出赃物,他反咬一口,构害李杰诬告大罪。
  李隆基贬李杰为衢州刺史,不久后又转扬州大都督府,担任长史。等卢怀慎将死,推荐李杰复位后,李杰又遭人弹劾,免去了仅有的长史,回家以后,不久就死了。
  
  至于卢从愿和李朝隐,就着实有点冤枉了。
  两人从中宗时代开始,就掌握铨选人才的重任。许多人都知道,那年头韦后一家子当权,上位的都是些棒槌。
  李朝隐和卢从愿不受影响,坚持独立选拔,得罪不少人。但从那年开始,州县成千上万的官吏,遗留下来的棒槌还有不少。到了四五年后的今天,有人上告李隆基,说是铨选太烂,县令都棒槌。
  李隆基坐等县令们入谢,在宣政殿问策。一问才知道,这帮人里头,还真没几个有真才实学的,有的被问时,连个屁都不敢放。一场策问下来,只有鄄城令韦济词理第一,被李隆基擢为醴泉令。其他二百多人,多数还算可以,只是不能让人满意,李隆基让他们且暂回去。其余四十五人,赶紧回去重修。
  事情到了这份儿上,好人成了坏人,卢、李二人被贬黜到了外地当刺史,在吏部当了六年铨选官员,办事公允,人所称道,还是犯错了。唐高宗李治同志在位的时候,铨选官为马载、裴行检,所以,人们常说,前有马、裴,后有卢、李。
  卢怀慎说,这两人时人称道,有小错,但陛下因为他们的小错,错过了他们的能力,这样不可以啊。
  
  李隆基采纳了卢怀慎的建议。
  几天后,伴食宰相卢怀慎薨。使者到卢怀慎家里,才发现他家破烂不堪,穷酸得要命。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个仆人,还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头啥也不懂,只知道卢怀慎对他好,只知道宰相家里没钱可以办丧事,因为卢怀慎喜欢接济穷人,总是说有吃的有住的,难道还需要别的什么吗?那老头哭着给使者磕头,说要把自己卖了,这样就可以给卢怀慎办丧事了。
  所有人都哭了。
  
  【新新闻】
  新新闻:伴食宰相声称,自己能力不足,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安。
  评论家:这种炒作真低级!
  新新闻:伴食宰相病逝,家无余财!
  评论家:这是最高明的炒作。
第五章
  宋璟出场
  
  
  卢怀慎走了,什么都没留下。
  他的大儿子卢奂,官至广州太守,清廉有节,广州之地多奇珍异宝,然而,就在卢奂的管理下,贪官绝迹,远近守法。据说,开元年间,有能力而又很有操守的大臣,仅有三人。第一名是宋璟,第二名是李朝隐,第三名就是卢奂。卢怀慎没能力,他推荐的人,都是开元盛世的栋梁。
  就在他死后几天,宋璟的机会来了。
  
  姚崇同志近期生病,因为在长安没有大宅,就暂居在城里头一个名叫“罔极寺”的寺庙里头。李隆基遣使者探望,因为太关心姚崇,一天派去的使者就有几十个,寺庙也就热闹起来。朝廷没了姚崇,又没有卢怀慎撑着,事情根本就没法办。
  进士出身的大臣源乾曜奏事很得李隆基同志的心,李隆基就说:“这肯定是姚老师想的办法!”
  不如李隆基的意,李隆基就说:“你到底跟姚老师商量过没有?”从此,每有大事,源乾曜就受皇帝之命,跑到寺庙里去问姚崇。后来,源乾曜认为,姚崇住在庙里头,距离皇宫太远,何不迁到四方馆去!
  李隆基大喜,准了。
  
  姚崇不愿意去。
  原因是四方馆里有记录和档案,不是人住的地方。李隆基曰:“设四方馆,为的就是官吏。爱卿住进去,也是为了社稷。朕就都恨不能把爱卿搬到禁中,在四方馆,你还推脱个什么?”
  李隆基对姚崇的仁信达到了极致,只是,姚崇那俩儿真不争气,广通宾客,收受贿赂,众人很是瞧不起他们。李隆基也知道这事儿,但本着不因小过废弃贤臣的原则,他一直没有多管。
  姚崇这人不太严谨,他的亲信,主书赵诲收受胡人贿赂,事发,李隆基亲自审讯,下狱当死。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每个人都该很清楚。
  姚崇上书了,他先严厉谴责了赵诲的贪渎,又给李隆基诉苦,说赵诲其实也不容易,不如放过他,因为好歹都是功臣。李隆基终于不高兴了,他按下了姚崇的上书,巧的是,那几日刚好有大赦,赵诲想死都死不了了。
  
  大赦日。
  有罪之人欢天喜地,唯有赵诲哭丧着脸。
  因赵诲贪渎不法,本有大赦,朕亲敕标其大名,重打一百,流放岭南!
  就这样,赵诲去了岭南,当了李隆基教训姚崇的靶子。姚崇终于明白,没有什么感情,不许呵护就会天长地久,天长地久需要小心翼翼。
  我小心了么?
  
  还不够小心,姚崇怕了,他屡次请求废掉自己的向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上台。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李隆基巡幸东都洛阳,在这期间,他下令以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并派遣内侍、将军杨思勖去迎他。
  看起来,姚崇是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了。
  杨思勖在驿站迎到了宋璟,这个不苟言笑,表情严肃庄重的人。和姚崇不一样的是,这人不爱说话,一路上,杨思勖都不敢开口。宋璟到了长安,开始了他的工作。这是个宠辱不惊的人,即便在南海,他都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杨思勖是李隆基的亲信,回到洛阳,他将宋璟不苟言笑的事情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嗟叹良久,从此,信任的天平顺利倾向了这个表情冷酷的铁面大臣。几日后,李隆基罢黜姚崇,以其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
  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
  
  宋璟来了,真的来了。
  和姚崇不太一样的是,宋璟当宰相,对其他宰相分外敬重。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后,每有政事,多让宋璟决断,苏颋在一旁帮忙。宋璟曾经对别人说:“苏氏父子(苏瑰、苏颋)都是宰相,仆射(苏瑰)为人宽厚,真是国家大器,可提出好的建议,说出不同看法,当官精敏,黄门(苏颋)更胜一筹啊!”
  宋璟当宰相,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