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去往岭南的路途中,被打得血肉模糊的姜皎抑郁而终。
姜皎的死,在朝廷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当时进士及第,时任右补阙的诗人王諲曾经写了一首诗讽刺李隆基,李隆基也没敢多说什么。恰在此时,有一事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当时,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李隆基与宰相商议对他的处理办法。
如果有印象,就该知道裴伷先是裴炎的侄子。
这是个不怕死的人。
裴伷先少年得志,十一岁便官至太仆寺丞,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伯父裴炎被杀,裴伷先也被贬到了岭南。但这小子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料,临行前拜见武则天,年纪轻轻,便将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
裴伷先同学的下场很简单,那就是让人叉了出去。
再多说,就有被拉到酷吏那里去的可能。但裴伷先同学还不肯住嘴,他边被人叉着,便回头冲武则天喊:
你现在听我的还不晚!
武则天终于忍不住要揍他了,打得他屁股开花,流放瀼州(今广西上思境内)。到这这个地方,该老实的就老实吧,等着年老的女皇去死,然后等待新皇帝大赦,时间不会太久。裴伷先是个沉得住气的人,他决心安心养伤,坐等屁股愈合。后来屁股真愈合了,他也就有了精神。
逃跑的精神。
他从岭南跑了几千里地,回到了洛阳。
武则天气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也不跟他废话,让人抓住他就是一百大板,打得屁股开花,流放北庭(新疆省吉木萨尔县)都护府。裴伷先是个沉得住气的人,他决心安心养伤,坐等屁股愈合。后来屁股真愈合了,他也就有了精神。但这回,出人意料的是,他不打算往回跑了。
裴伷先长大了,他深信,只有耐得住性子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裴伷先先生开始在北庭过日子,因为诚实守信,所以很多人愿意跟他做生意,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干了五年,裴伷先已然成了亿万富翁,记住,这是以“文”为单位的亿万富翁,在那个时代,算得上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商人了。裴伷先在北庭安顿了下来,娶了胡女当媳妇,送个人家的嫁妆就有金条无数、骏马、牛羊。
但娶妻生子不是他的梦想。
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杀回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于是他开始养人,养了几百号有各种才能的门客,专门负责帮他打探朝廷事务。终于有一天,他被赦免,回到了长安。这一年,是唐睿宗李旦同志登基的一年,朝廷需要摒弃无德无能的人,需要召回那些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裴伷先被任命在了不痛不痒的位置上,直到开元七年,李隆基让他去广州当都督。
在任上,裴伷先犯罪了。
李隆基的意思是,和裴景仙一样,这个裴伷先理应受到严惩。宰相各有不同态度,然而态度最坚决的,当属张嘉贞同志。
为了达到正义,张嘉贞同志强烈要求严惩罪犯,将裴伷先痛打一百大板,打到屁股开花再说。此时,一个声音响起:“刑不上大夫。”张嘉贞阐述完毕,却有人进行反对,面子上有些过不去了,但他瞟了一眼说话的人,也就不敢多说了。说话的人,正是不久前被调回朝廷的张说。
这句话谁说的?
《礼记》上的: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记》是对的,错的是我们。
这句话有三种解释:
第一, 不能对士大夫动刑,不能对小老百姓讲礼;
第二, 刑罚上不看重士大夫,礼节上不轻视小人物。
第三, 不能因为士大夫知法犯法,就加重对他们的处罚;不能因为小老百姓不懂得礼制,就减少对他们的尊重。
正如连高材生都不懂“七月流火”的意思一样,这句话,不懂装懂的人也太多。到底谁对谁错,要用事实说话。
第一个解释明显错误,因为自古以来,挨揍挨砍的不分你是不是士大夫;
第二个解释和第三个解释的后半句差不多,前半句有分歧,但总的来说,都是说士大夫该挨揍的还得挨揍。
结合前面的历史,大家以为,在非常尊重礼制的中国古代,如果刑不上大夫,士大夫会天天担心挨板子吗?如果礼不下庶人,那为何还要教授百姓礼仪教化?
证据还在两千多年前的家庭实录中。
冉有问于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
孔子曰:“不然。”
“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言不请而擅行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
冉有问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
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
以上内容,摘自《孔子家语•;五刑解》。
简单总结来说,孔子认为,人家《礼记》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要脸的士大夫有了罪过,都要自裁,那些不自裁,杀一百遍都不解恨。至于百姓,不能因为他们不懂礼节就责备他们。
所以说,这句话被聪明的张说利用,用以反驳喜欢拍马的张嘉贞。
李隆基有些困惑,张说接着说道:“臣听说,士可杀,不可辱,臣之前巡视北边,听话有人在朝堂打了姜皎。姜皎官登三品,亦有微功,有罪应死则死,应流则流,怎能轻加笞辱,以皁隶待之!姜皎的事已经过去了,不可复追,而裴伷先据状当流,怎可复蹈前失!”
李隆基听明白了,张说的意思是,一切按照法律办事,该流放的就流放,该杀头的就杀头,少他妈废话,决不能先打屁股,然后再依法办事。李隆基同意了张说的观点,只给裴伷先流放。如此,悲催了一辈子的裴伷先先生又被流放了。流放到哪里不详,但从此,这个人就失去了音讯。
西安裴伷先墓志铭被发现,这就告诉我们,坚信努力可以成功的裴伷先同志,后来又杀回了长安。
他是一个执著的人,我向他致敬。
第十三章
张说的奋斗
实际上,上面理论联系实际,再怎样分析,也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张说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
裴伷先的案子是一个普通的案子,但张说和张嘉贞之间的关系,却已经陷入了微妙的境地。明里是同僚,嘘寒问暖,不疼不痒;暗地是对头,你不满我,我鄙视你。一个说裴伷先要挨揍,一个就说裴伷先不能挨;一个是顺承旨意办事,一个是依法办事,都有他的道理。当然,也不排除有夹带私人感情的可能。
李隆基更加倾向于张说,他挥退二人后,二人一起走出了殿门。
张嘉贞对张说的表现非常不满:“这案子没您说的那么严重吧!”
张说早就想好该怎样回复:“表面上,我说这话是为了伷先,实际上则是为了天下的士君子!国家的士大夫如果都能用鞭子抽,恐怕你也不会例外吧!?”
张嘉贞无言以对。
靠着和姚崇斗争训练而成的狡猾,张说不应该把张嘉贞太放在眼里。事实证明,像张嘉贞这样自私的人,迟早有一天会让人厌恶。即便他自己战战兢兢,能走好每一步,但他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亲人,亲人犯法,还不都是因为他当大官?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正月,李隆基车驾北巡,途经潞州,免税五年,又至并州,以并州为北都,设为太原府,刺史升级为尹。
春风二月,车驾到了晋州,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张嘉贞从中书令一下降格成了幽州刺史,张说接替张嘉贞的所有工作。
张嘉贞骂娘的心都有了,但他忍住了,因为犯事儿的是他的亲弟弟,张嘉祐。首先声明,张嘉祐的确颇有干略,但和他哥哥一样,做事私心太重。
所以,当张嘉祐贪了无数钱财被揭发后,张嘉贞也跟着紧张起来。
李隆基对贪污犯最是痛恨,如果不采取主动措施,张嘉贞必受重大牵连。好在张嘉贞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同事张说也对此事深感不安,他找到张嘉贞,用自己几十年来的政治经验,开始讲述某某某贪污被毙的故事,又说当今圣上最恨的就是贪污,张嘉祐作为你的弟弟,实在不应该干出这样的事来。
最后,张说语重心长地给了张嘉贞一个绝好的建议:
您最好先脱下这身官服,素衣去帐外待命,如此才可以免灾。
出人意料的是,张嘉贞竟然采用了这个方法,由此,几日后被贬地方,张说暂时接替了他的位置。
如果说北巡时刻,张嘉贞被贬是一件大事的话,那么,下面的事,就不能用大不大来形容,因为这件事跟张嘉贞比较,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李隆基再汾阴祭奠了后土,同时,贬谪了那个名叫王同庆的家伙。王同庆是平遥县令,在职期间疯狂往府库聚敛物资,烦扰百姓,被人告状,由是坐贬赣尉。这件事不算什么,接下来,李隆基搞了一场更大的变革:
罢天兵、大武等军,以大同军为太原以北节度使,领太原、辽、石、岚、汾、代、忻、朔、蔚、云十州。
节度使不能算是一件坏事,但有些情况下,坏事的就是他们,这种情况,要留到二十年后去说。
同样恶心张嘉贞的英雄人物王晙,在李隆基车驾回到京师后,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风水轮流转,总算轮到了王晙同志的脑袋里,因为刚开完宴会,此人就被任命兼职朔方军节度大使,这就意味着王先生还不能在朝廷多呆,要亲自去巡视河西、陇右、河东、河北诸军。
多个州一起为一个节度使掌握,于是形成了军区,长官不换,危险就会随之而来,所有的一切,要让时间慢慢检验。
洛阳。
和王晙一样颇为得意的张说同志,在回朝后也接到了新任务,由他负责,统领一帮文人修书、讲课。
在李隆基看来,修书、讲课,和加强军事力量同样总要,但究竟该怎么弄,还是让下边的人(比方说张说)去处理吧!
张说的又一个兼职来了,名曰“修书使”。为了能让文人、学者安心搞事业,李隆基专门给他们弄了个“丽正书院”。书院不豪华,也没什么景观,唯一可看的就是书院里头壅塞填满的破书,而且是竖排的(不好意思)!人就是这样,总以为好的建筑就代表好的水准,一堆本应守着穷酸的书生开始耀武扬威了。
李隆基决心给他们一个最好的环境,如果他们有什么吩咐,有司尽量照办。
中书舍人陆坚,首先站出来表示反对。
他认为这帮文人对国家无益,还徒劳枉费国家的资产,建议撤销丽正书院。
陆坚,男,原名陆友悌,岁数不算小了,品性刚正,故而李隆基看重他,因其性格坚定不移,所以御赐改名——陆坚强(没强)。陆坚以为丽正书院纯属浪费资源,修书难道很有用么?他的行为,激起了张说同志的极大愤慨。张说反驳说:
“自古以来,国家无事,帝王就要广修宫殿、贪恋声色。而今天子,独独礼贤下士、延礼文儒、发挥典籍,所益者大,所损者微。陆子之言,何不达也!(陆子说的话,也太他妈操蛋了吧)”
让我们看看丽正书院的主要成员:
秘书监徐坚。
其父为一代鸿儒徐齐聃,徐齐聃为唐太宗徐充容(徐惠)的侄子。《张九龄碑略》中是这么赞赏徐坚的著作的:“皆咨于故实,博于遗训,古今通变,河汉共高,或藏名山,或升天府;亹亹然,各得其所。”
监察御史,鼓城(河北晋县)赵冬曦。
进士及第,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入集贤院修撰、考功员外郎、直学士、中书舍人内供奉。一再上书,主张治国应该用德政,而非暴力,久任学士,后为国子祭酒,推动了唐代儒学的发展。
太常博士会稽贺知章。
字季真,越州会稽(浙江杭州萧山区)人,生性豪放旷达,善于玩笑,大唐仁人志士无不倾慕。工部尚书陆象先常对人夸赞:“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贺兄言辞倜傥,真可以说是风流之士。我跟他来往,离别以后每天都很想念他,一天看不见贺兄,我就觉得我身上的鄙吝之气又生了出来)”
贺知章是公元659年出生的,如今已是六十四岁,愈发疏狂,人称“四明狂客”,遨游大街小巷,与痛快人一起喝酒。
醉酒作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其字草隶皆有,有人专门搜集他的字,一张薄纸值钱千万。
张说十分器重他,让他担任主编。
他叫贺知章,千古的诗狂!
所有人都同意了这种做法,最重要的人还没有发表意见,那么,请问李隆基同志,您是怎么看待陆坚的谏言的呢?
李隆基皱了皱眉头,示意我小声点儿,然后压低声音问我:“他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我一下听出了皇帝先生的意思(是不是很聪明?)“他左脑装的是面粉,右脑装的是凉水,只要一动脑子,满脑子就都是浆糊了。”
李隆基认可我说的话,鄙视了陆坚一把。(上闻之,重说而薄坚。)
李隆基是正确的,丽正书院成立以后,后世纷纷效仿,成就了无数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学者。
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朱熹、范成大、文天祥、辛弃疾、王夫之)、岳麓书院(王阳明、东林学派)、应天书院(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等等等等……在丽正书院以后,纷纷起立,为中华文明的探讨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隆基的确是个开拓型的皇帝,在设置丽正书院的同时,他又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人,在河南、北平等地测量测日晷和极星。以下内容,摘自史书的天文记载,懂的细看,不懂的装懂:
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北平地测日晷及极星,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同时候之。
阳城晷长一尺四寸八分弱,夜视北极出地高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
浚仪岳台晷长一尺五寸微强,极高三十四度八分;
南至朗州晷长七寸七分,极高二十九度半;
北至蔚州,晷长二尺二寸九分,极高四十度。
南北相距三千六百八十八里九十步,晷差一尺五寸三分,极差十度半。
又南至交州,晷出表南三寸三分;
八月,海中南望老人星下,众星粲然,皆古所未名,大率去南极二十度以上皆见。
推动天文改革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僧人,一行和尚。
在李淳风的历法出现日食不正确的现象后,他担任起了拯救历法的重大责任。在各地分别测量天文,这种测量方法,和现代天文测量的结果,不同之处就在于,现代用的是阿拉伯数字,而古代用的是汉字。
第十四章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七月,困扰李隆基的王皇后废立问题终于有了一个痛快的答案。
李隆基再三思考,下了一个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决定——废了王皇后。
皇帝就是皇帝,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对自己的媳妇不满意,可以和媳妇协议离婚(唐朝时候,夫妻双方可以协议离婚,由双方家长和邻里当见证人),而皇帝,似乎没有权力让被休的妻子继续享受剩下的时光,迎接她们的,只有无尽的黑暗,前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黑暗的尽头,不是惨死,就是消亡。
谁还会记得她呢?
王皇后跟李隆基伉俪情深,可王皇后生不出孩子,现在,唯一能让李隆基痛苦的就是,王皇后此人人品极佳,废了她于心不忍。
可是,这又能怎么样呢?
姜皎已经死了,所有跟王皇后关系近的人都开始疏远了起来,只有那些不在政治漩涡的宫女们才会对这件事扼腕叹息,哭哭啼啼。
皇后,你说呢?
借口都是自找的。
因为生不出孩子,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也跟着着急,不得不说,王守一是个很有野心的人。
王守一先生不拘一格地认为,自己的妹妹能如此笼络后宫的心,前头又有一个人的身影让他倍感兴奋。于是,他给妹妹请来了一个会做法的和尚,念经、打坐,老半天之内,和尚先是参拜了南北双斗,又劈开了事先准备好的霹雳木,用毛笔在木头面上写了几个神秘的字。这几个字,据说是有天和地,有皇上的名字(直接写的“李隆基”),写完之后,两半又被和尚合在了一起。
和尚表示法术还不能显灵,又开始念咒语,逼逼叨叨老半天,最后,和尚告诉王守一,这咒语非常特别,曰:
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戴上这个就能生孩子了,跟则天皇后似的)
没有人比王守一更二了。
王皇后被愚昧而又疯狂的哥哥结结实实地坑了一回,她总以为这是哥哥送给自己辟邪用的。果不出所料,佩上那东西以后,奇妙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因为巫祝这东西毕竟是歪门邪道,王皇后佩的那中间有条缝的霹雳木,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该知道那是件辟邪用的东西,后来被发现的时候,王皇后也吃了一惊。
王皇后,下一个则天皇帝。
你还想跟朕解释么?
莫名其妙,但也要明白,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李隆基一怒之下,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安置在了皇宫别馆(冷宫)。王守一,因居功至伟,贬潭州别驾。这难道是很严厉的惩罚吗?真正的罪人王守一,能有这样的下场,简直可以说是奇迹。这充分说明了李隆基的宽容大量,也充分证明了上头有人好办事儿。事实证明,上头有人好办事,是王守一恪守的信条。
因为,和王守一做搭档的人,名叫张嘉贞。
就是他。
户部尚书张嘉贞,与王守一通信,贬台州刺史。
办事干练的张嘉贞就这么走了,而王守一的厄运却并未到头,在去潭州的路上,他被一匹快马追上,半道赐死。
被废了,王皇后并没有犯下什么错误,就是被废了,还想多说什么?她终于明白,自己以前的担心,到了现在的冷宫里,无非是慢慢沉淀,往事再美好,都成了狗屁。三个月后,她忧郁而死。
后宫佳丽因思慕王皇后,以至于宫掖里哀哭动天。李隆基显然听到了这通天的哭声,他很后悔自己下了这么个决定。后宫妃嫔,真真假假的哭声中,有一个是最虚伪的。这哭声的主人,便是一直觊觎皇后位置的武惠妃。她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出现,只是她没想到的是,这一天竟然来得那么快。
【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张嘉贞打死姜皎的故事还未到此为止,因为接下来要出场的这几位仁兄,都和风云显赫的张同志产生了不愉快的交集。这个张同志,不单单指张嘉贞,还指张说。这两位的关系想必不用多说,但还有一点不得不让人注意。
那就是,不论你是谁,只要官位和张说同志相差不多,就一定会跟张说闹矛盾。至于这是什么道理,本人认为,主要原因还在张说。张说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为民请命,但也喜欢专权独断,同僚一有不同意见,张说同志的反应不是安静下来仔细听听,而是把人家臭骂一顿。
熟悉政事,剖决如流的张嘉贞同志之前就有过一次被贬,他每每指着长安的方向,对人抱怨说:“都是中书令,为何苦苦相逼!?”
好在中书省缺他这样的奇才,所以,嘉贞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故事就是这么发生的。
李隆基时常下去,跟三省的官员开宴会,增进感情,了解人性。当然,作为三省之一的中书省也不例外,所以,就在那天,中书省迎来了难得的集体宴会,李隆基上座,其余官员左右分列,各安其位。我们看到,张说同志乐呵呵地与同僚玩笑、吃肉、喝酒、吹牛。我们也看到,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是张说把他排挤出去的,所以,嘉贞同志从宴会开始,到现在,还一脸不满、咬牙切齿地看着张说。
别人都在互相聊天,张嘉贞同学的怒火却被这场景激发了,是的,大家都在聊天,自己在这里嘟囔,岂不没了听众?
想通了这些,张嘉贞同学眼睛望着盘子,开始破口大骂(前提是不能让皇帝听见,让同僚听见就okay了)。
狗日的张说……(狂骂半小时)
同座源乾曜、王盩劝了老半天,这才淡定下来,开始吃饭。分析认为,张说不是坏人,张嘉贞也不是坏人。两人都有缺点,张说喜欢贪小便宜,譬如拿人家的礼物;张嘉贞喜欢拍小马屁,譬如皇上让干啥就干啥。但两人的优点都不容置疑,张说有大功劳,张嘉贞也喜欢提携后进,对人有恩。
所以,同僚更喜欢和张嘉贞相处。
但张嘉贞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