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蚕不短嵝蠼匀擞卸鳌
  所以,同僚更喜欢和张嘉贞相处。
  但张嘉贞走了,只留下了张说。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十一月,群臣上表请求封禅。闰十一月,李隆基下制,以明年十一月十日封禅泰山,让百司提前做好准备。天下太平,物阜民丰,在搞好治理的情况下,如果实在没什么事情可做,去封禅也无可厚非,但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就是曾经在席位上劝张嘉贞不要生气的源乾曜。
  不巧的是,首次且多次倡议封禅泰山者,正是张说。
  
  因为到底要不要去泰山,两人在朝堂上掐了起来,同时,封禅门也终结了两人的没好感情。
  实际上,张说是瞧不起源乾曜的。
  源乾曜仪表堂堂,和他的名字一样,是个有阳光气质的人。但他做事,从来都是谨慎有加,让人称道。
  十年前,太常卿姜皎就看中了这个人,把他推荐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和他交谈,也被他的气度所吸引。李隆基巡幸东都的时候,源乾曜留守京师,在位三年,将长安治理得井井有条,善始善终。
  故而,此人能一路走到现在的位置。
  
  姜皎犯法的时候,宰相议论此事,张嘉贞主张乱棍打死,张说主张最起码要按程序办事,但源乾曜却一言不发,只等别人议论出结果,他最后签字同意。因此,但凡知道此事的人,都对源乾曜办的这件事十分讥讽。
  张说也不例外。
  源乾曜不同意封禅,理由无非是当年魏征反对李世民封禅的那一套。当然,一向谨慎的源乾曜竟然会反对封禅,是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张说也属于那种不能理解的人,他一再领导众人去给李隆基下最后通牒,强烈要求东封,每次都被源乾曜顶回来。我问你,你能理解这里头的玄机么?
  反正张说理解不了。
  
  在源乾曜的强烈反对下,李隆基同意了张说的意见,忽略一百分之一的反对意见,东封泰山,不能东封,创造条件也要封。唐高宗和武则天封禅的故事还未走远,孙子李隆基又要重演那一段故事。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四月,张说和学士们起好了封禅礼仪草稿,提交给了李隆基。在开始之前,先来描述一下之前两个月发生的趣事。
  宰相们和李隆基一起商讨出一个重大决策,将朝廷中有声望的长官,调到地方上任职刺史,用以教化百姓,让生活更美好。大家商议完毕,没有人有异议,于是开始实施。李隆基选了大理卿源光裕(源乾曜的孙子)、尚书左丞杨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十一人为刺史,命宰相、诸王及诸司长官、台郎、御史等大人物在洛滨给他们饯行。
  赐以御膳,太常具乐,内坊歌妓,供张甚盛。
  
  为了鼓励他们在基层干好工作,李隆基挥笔写下十韵诗歌,命将军高力士宣读。
  大家着实感动了一把,该走的走,该散的散。
第十五章
  李隆基东巡
  
  
  尚书左丞杨承令,一个不会分析的人。
  皇帝摆出这么大的场面给他送行,难道是害人不成?
  是的,只有摆出一副好人的样子,害起人来才更可怕。杨承令准确地抓住了恶人的共同点,得出了错误的分析。
  
  他不满,他认为自己被调到汾州,肯定是有人捣蛋。他应该好好呆在汾州,好好当好刺史,争取下回考核优秀,回到中央。实际上,只要他不出什么幺蛾子,最近两年肯定还能回来。毕竟,李隆基是觉得他们这些人办事得力,才让他们去地方管理事务。在汾州刺史的位置上,杨承令十分不快,经常发言说,我这是被坏人害了,也不知道哪个没屁眼儿的害的我,我诅咒他一家老小有屎屙不出。
  ……
  这是一个令人无语的诅咒,话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李隆基大怒。好吧,作为一名没屁眼儿的皇帝,李隆基决心真真正正地做一回坏人,一纸号令,将杨承令贬成了睦州别驾(比刺史还低级)。
  这是封禅前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发生在孩子们身上,不知道是哪位大仙儿给李隆基算的命,他所有的儿子,全都在这个月改名了。改名的具体名单如下:
  太子李嗣谦更名李鸿;
  徙郯王李嗣直为庆王,更名李潭;
  陕王李嗣升为忠王,更名李浚;
  鄂王李嗣真为棣王,更名李洽;
  鄂王李嗣初更名李涓;
  鄄王李嗣玄为荣王,更名李滉。
  又立李涺为光王,李潍为仪王,李沄为颍王,李泽为永王,李清为寿王,李洄为延王,李沐为盛王,李溢为济王。
  
  可见,这是一群五行缺水的名字。
  本人认为,不是孩子缺水,而是李隆基缺水,以他已知的生日来看,他的年月日三柱分别为:
  阴木、阴金;
  阴木、阴金;
  阳土、阳木。
  如果极度缺水,那么,就基本可以确定不缺火和土,所以,他出生的时辰有可能是巳时,垂拱元年八月初五巳时,即公元685年9月8日9点到11点之间。好吧,我认为作这种推测真的很无聊,又没人给他过生日。和时间较劲的人,应该是一行和尚。除了测量地球的本初子午线,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如果一行和尚问:闹钟是谁发明的?
  我们该怎么回答?
  
  世界上第一个闹钟的创造,是在一行和尚的手下出现的。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初三,大部队已经准备开拔,一行和尚奏上喜报,大唐水运浑天仪造成。据大和尚介绍,水运浑天是这么一个东西:
  它其实是一个摩天轮似的,圆圈状的大轮,一半悬空,一半在地下,上有均匀的注水,所以叫它水运浑天。摩天轮其实有三个,中间那个最大,两旁各有一个小的,均有各自作用,用以形容日月循环。地面上有一个木匣子,里头装着控制浑天仪的各类机关,左右各有一个木头小人,小人作敲鼓状。
  摩天轮一个昼夜转一圈,所以轮被分割为十二个等分,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有类似“初”“正”“终”三个时间段的划分。譬如“子正”,就是指凌晨零点整;“子终”,就是指凌晨一点。
  木人的作用是用来敲鼓的,每过一刻就“咚咕隆冬”地敲一下。到了早晨的固定时刻,木人就会转向去敲晨钟,钟声能传遍整个长安,提醒人们按时起床。一行的创造让李隆基非常高兴,他特意表彰了这位科学家。
  这也就说明,李隆基同志信风水八卦不假,但他也是个很有科学精神的皇帝。
  
  这其实也没什么矛盾,就好比封禅,几千年来的说法,都是去泰山祈福,告诉上天要保佑自己。但这回,李隆基会做出不一样的事情来。张说和学士们打完封禅礼仪草稿,李隆基过目后,宣布要召开学士大会。
  中书、门下官员,以及礼官、学士们聚集在了集仙殿,李隆基首先将了大家一军,他指着外头倡议道:“外头写的是仙。朕以为,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朕不爱。朕喜欢贤者,朕今日与贤者一起吃饭,此殿应改名‘集贤殿’。”下头的人无不大喊过瘾,其中,以丽正书院的诸位文人呼声最为响亮。
  书院的学士很高兴能参加这样一次宴会,因为在宴会上,李隆基决定,凡是书院的学者,五品以上者为学士,六品以下者为直学士(值学士,意思就是相当于学士),以张说同志为总院事(院长),以右散骑常侍徐坚同志为副院长。最后,在众人喝高的状况下,李隆基宣布以张说为大学士。
  但大家不是真的喝高了,尤其是张说,大学士这名头,张说认为自己不配,因此固辞而止。
  
  宴会完毕,各安其职,宰相议论,张说开始说正事儿了。
  近几年,突厥如此安详,并不是没有抢劫的野心,而是没有那个实力。如果大驾东巡,突厥趁虚而入,后果肯定和当年太宗皇帝一样,车驾半路掉头。为了防止此类状况的发生,张说上书,认为应当加强边守。李隆基让宰相商议,商议结束,大家达成了统一意见,那就是,在各道中增加兵马,加强守备,以防万一。
  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兵部郎中裴光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封禅就是向苍天展示自己的成绩,如今我们要东封,却要去加强各地的守备,戎狄肯定会害怕,这不是显示盛德的办法。
  
  张说:可又能怎么办呢?
  裴光庭:四夷之中,以突厥最强,之前他们屡次求和亲,派遣使者无数,陛下一律未允。今日,则只需要遣去一位使者,征召他们的君长、重臣一起去泰山,他们一定欣然从命。突厥若能来,其他戎狄君长无不跟从。如此,可以偃旗息鼓、高枕无忧了!
  张说:善!说不如啊!
  裴光庭,裴行俭之子。
  
  李隆基采纳了裴光庭的办法,派遣中书直省袁振兼职鸿胪卿,去突厥谕旨。小杀与阙特勒、暾欲谷、袁振环坐帐中,刚倒上酒,裴光庭预料中的事情就发生了。“吐蕃是狗种,奚、契丹,本来都是我们突厥的奴隶,他们都能娶到公主,我们突厥前后求婚不计其数,单单不许给我们,为什么?”小杀说。
  袁振也不说话,继续听小杀唠叨。
  “而且我也知道,嫁给吐蕃的公主根本不是天子的女儿,如今哪还管什么真真假假!”说完,酋长同志大手一挥,很不满地抱怨:“我们也不是那不讲道理的人,就是生气屡请不获,说出去,多丢人呐!(但屡请不获,愧见诸蕃耳)”袁振很严肃地表达了朝廷的难处,然后又很严肃地答应突厥,说回朝就奏请,突厥大喜,小杀同志使其大臣阿史德颉利发(注意,这是个人名)入贡,扈从东巡。
  
  浩大的封禅大典就要开始,州县突然多了很多祥瑞。
  李隆基开会,对群臣说:“《春秋》从来都不写什么祥瑞,只如实记录状况。”于是下敕,严令州县不得再用这种劣质的方法造什么声势。十月,长安城朱雀大街,浩荡的仪仗队开始了他们的路途,一路往东都洛阳走去。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据史料记载,没回到了吃饭点儿,数十里中,人、畜占满了旷野,无比壮观。
  最为变态的是,有司的供具,连绵数百里。简单分析来讲,李隆基同志跋涉千里到达泰山,大部队的尾部却还在几百里外的半路上磨蹭。不过,舆论认为,对泰山来说,这么丁点儿的人口,实在算不上是多。
  开元十三年十一月七日,车驾终于抵达了泰山脚下。
  
  这里是泰山西麓,车驾刚刚歇脚,就从东北方向吹来一阵狂风。狂风从中午一直吹到晚上,连绵百里的布帐被大风吹破了不少,更有的柱子也被吹折。大家饱被这一天象搞得非常泄气,张说同志站出来告诉大家:“大家不要慌,不要乱。”大家就装作镇定地听张先生的演讲,“泰山脚下之所以刮起那么大的风,那是因为海神来迎接圣上来了!”
  不信,往前走走就知道了。
  抵达泰山脚下的时候,正是第二天的中午,天朗气清,万里无云。
  众人对张说同志很是佩服,果真是龙王接驾,热情周到。
  
  李隆基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选择在下一天的晚上斋戒。于是,那狂风又开始作乱,大冬天的冷风,能活活把人冻死。
  李隆基吸风饮露似的站在外头冻到了大半夜,祈求上苍曰:如果是本人有罪,请上天罚我一人;如果是随从没有福分上山,也请降罪于我。随从兵马实在受不了这么大冷天的寒风,请上苍停吹!
  一番祷告后,寒风骤然停止。
第十六章
  封禅不到泰山神
  
  
  人在泰安,不会迷路,泰山镇北,比北斗星都坚定不移。每到了晚上,黑漆漆的天空中,除了星星,就是一个丁字形的通天盘道,被各种灯火点亮。汉武帝同志曾经在泰山底下感叹: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在六十四卦中,泰这一卦最是美好,也最难达到。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证明泰山的确很大。
  但此时此刻,李隆基才发现这么一个问题:
  他根本不知道到底是泰山顶上的神仙大,还是山下的五方(东、南、西、北、中)帝大。
  
  以张说和李隆基来看,祭祀一定要有三次,两次在山脚下,一次在玉皇顶。但礼官学士贺知章不这么认为,他的意见是,皇天在上,是为上帝;五方时帝,顺天而行,只能是上帝的从属,是臣下。我们这么兴师动众地来到这里,竟然连谁是老大都分不清,岂不让人笑话?虽然说都是帝王,但终究还是有差别的。
  李隆基颇感震惊。
  如果要感谢,那就感谢出行的时候带了一帮学士吧(尤其是贺知章同学)。李隆基果断终止了错误的祭拜方法,按照贺知章的建议,山顶的皇天大帝应该接受李隆基三次祭祀,而山下的五方大帝,则应该让臣下们解决,也是三次。这样,数量上谁都不亏,场面上,山下的肯定更胜一筹,但实际而言,还是苍天更受景仰。
  李隆基决定,只带少部分人上山。
  留下一干大臣,自个儿在山脚下祭拜五方。
  
  十一月十七日前后,泰山出现了古时候少有的壮观场面。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从山脚到山顶,一共有近万级台阶,在没有电话、手机和无线上网设备的李隆基时代,即时通讯是如何完成的呢?张说早有准备,按照事先的谋划,每隔一小段距离,就有一个岗哨,专门负责警卫和通讯。臣下在山底,皇帝在山顶,如有问题,可以随时喊话。
  到了晚上,火炬在泰山上画出了一串星星。山下有搞音乐的在唱歌,空谷声响,连绵不绝。
  
  李隆基只带了少数近臣和礼官、学士登封泰山,山顶上,他问贺知章:
  前代的玉牒(相当于许愿的纸条),为什么不给人看?
  贺知章:
  本来就是秘密求神仙保佑,所以不想让别人看见。
  李隆基恍然:
  我为天下苍生祈福!
  于是,拿出玉牒,宣示群臣。李三郎这种不为皇位为苍生的行为,真的值得某些人好好学习学习。
  泰山顶部,至今有李隆基御笔鎏金摩崖石刻《天下大观纪泰山铭》。
  
  双方各自祭祀完毕,第二日,李隆基回到了地面,大家先祭奠了后土,在李隆基的指挥下,又设了帐殿,接受朝觐,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位居三公一等。看到这里先别糊涂,泰山顶的神是天帝(后来的玉皇大帝),泰山脚的神是后土,那么,泰山神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答案就是,泰山神就是一座山的神。
  这简直是废话!
  
  我想可以这样解释:
  泰山=长安
  泰山神=长安令
  泰山山顶的皇天=李隆基
  泰山山下的后土=王皇后(虽然已经被废了)
  
  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泰山神是个什么位置了。泰山神黄飞虎,是史上最悲催的神仙。诸位有谁去过泰山,一定知道,他在泰山上,连自己的位置都没有。当然,长安令在皇城也没有自己的位置,但也没有像黄飞虎那样悲催,因为毕竟他还能在长安城内当官,黄飞虎,却只能在山脚下的小庙中存在。
  玉皇大帝的右侧,的确有一个祭祀山神的地方,但就连这么一个偏离中心的地方,也被黄飞虎同志的妹妹,也就是传说中的泰山老奶奶抢走了。具体故事如何,诸位可以去打听,这里不再多说。
  总之,泰山神终于得到了加封,成了王,虽然前头是两个字的(唐朝王子,前头一个字的是亲王,两个字的是疏远一点的)。
  哭吧,黄飞虎!
  你还不如张说。
  
  宰相张说,因办事积极,得到了表彰。为了达到有赏一起拿的效果,张说曾将两省的官吏和官吏的亲信带去登山。祭拜完了,就该行赏,张说主管这一块工作,也就顺势给自己人超规格提拔,其余百官,只能眼巴巴看着张先生这么大笔一挥,鸡犬升天。中书舍人张九龄劝谏,张说不予理会,继续单干。
  等到到了真正打赏那些辛辛苦苦的卫兵的时候,张说同志干了一手漂亮活:
  扈从士卒,但加勋而无赐物。(那些一起来的士卒,统统记录上“有功加勋”,但一分赏钱也不给,相当于只发奖状,没有半点奖品)
  张说爱财,取之有道,道,是歪门邪道的道。
  那泱泱的人马无不怨恨诅咒,张说给自己种下了罪恶的种子。
  
  随行的大部队里面,最壮观的并不是人,而是马。太仆卿王毛仲管理的马匹,从李隆基刚刚即位的二十四万匹,一下增长到如今的四十三万匹。而且,在李隆基东巡的路上,那数万匹牧马,被王毛仲分成了几群,每一群都是同一种颜色。
  远远看去,那场景,犹如云锦飘动。
  在封完泰山神后,王毛仲也被拜为开府仪同三司。
  
  第二天,车驾离开了泰山,浩浩荡荡地往曲阜开去,李隆基先到了孔子的住所祭拜,这才宣布班师回朝。
  车驾到了宋州,李隆基再楼上宴请从官,宋州刺史寇泚也被请了上来。
  酒过三巡,李隆基看着张说说:“以前朕屡次派使者到诸道巡查,看看各地有什么善恶。今日因东封而能游历各州,我才知道,使者有事瞒我。”他开始举例,“怀州刺史王丘,除了供我们吃饭外,其余再没贡献;魏州刺史崔沔,只献上了几张粗制的锦绣;济州刺史斐耀卿,写了煌煌几万字的劝谏,他跟朕说:‘百姓都被打扰了,我们凭什么向老天宣告自己有成果。’朕已经把这话写成纸条,放在座右。”
  “这三位贤臣,不劳废百姓换取恩宠,当真是好官!”
  李隆基一下将头扭向了宋州刺史寇泚:“你也跟朕说过好几次,宋州酒肉不足,朕知道爱卿是个好人!”
  于是举杯,敬了(赐)寇泚,宰相们起立,群臣见状,也跟着起立。整栋楼起立,山呼万岁。
  
  封禅结束了。
  突厥颉利发也该走了,他的愿望,是娶一名大唐的公主,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但从头到尾,李隆基就是绝口不提许婚的事,到最后,重重地打赏了颉利发,让他带着礼物走。颉利发明白,这一次和前几次不一样,前几次只是小范围地丢人,这次是大范围地丢人。各国使者回到自己的地盘,都会笑话突厥。
  对突厥人来说,李隆基的确是个大忽悠。
  
  车驾回到洛阳,该过的瘾都过完了,一切都该恢复正常。
  
  这几日,正赶上王毛仲嫁女。因王毛仲有宠,百官与之来往不绝。但说到底,王毛仲只是个保镖,靠与李隆基的私交,才得以有这样的待遇。
  那日,要办喜事了,李隆基问他:“你还有什么需要么?尽管说!”
  王毛仲顿首:“臣万事俱备!”
  “东风是谁?!”
  “就是怕有人不给面子,不到场!”
  “张说、源乾曜一类的?”
  “他们很好搞定!”
  “哈哈,朕知道你说的那人,肯定就是XX!”
  “然!”
  “呵呵,朕明天亲自召他去你家拜访!”
  “臣千恩万谢,无以言表!”
  
  明日,朝堂,散会前,李隆基:
  “朕的卫士毛仲今日有婚事,爱卿和诸位达官都去他家看看吧!”
  过午,婚典,众人聊天,饿得头昏眼花,却不敢动筷子。
  大家都在等一个人,这个人,是大唐刚正不阿的典范,是群臣统统忌惮的名臣,等了很久,那人才慢吞吞地到来。他叫宋璟,唯一一个不把王毛仲放在眼里的人。宋璟到来后,叽叽喳喳的婚宴忽然鸦雀无声。大家都等宋璟做反应,比方说道歉来得很晚什么的。宋璟接过婚礼工作人员递上的酒杯,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动作。
  他往西遥遥拜谢,抿了一小口,然后放下酒杯,对众人说:“我肚子疼。”大家集体行注目礼,目送宋老先生出局。
  
  李隆基封禅,宋璟留守西京,李隆基曾对他说:“爱卿是国家元老,此时一别,也应该有些话告诉朕吧!”
  宋璟先生做事不计后果,将李隆基办的错事一一指责,李隆基大喜,特赐优渥,兼任吏部尚书。宋璟六十岁,老而弥笃,不坠青云之志。与宋璟不同的是,张说同志就颇有些老而弥残的境界了。张说有才智,百官有事,一旦不合胃口,他就当面训斥,有时暴跳如雷,跳起来指着人家的鼻子骂。
  整个中书省,就张说一个人说了算。
  有时候,在张说先生面前,皇帝的话都不太管用。
第十七章
  张说退休搞文学
  
  
  李隆基不是病猫。
  李隆基喜欢河南尹崔隐甫,想要让他进京当差,但张说表示反对,他认为此人文采不佳,对于十分重视文采的他来说,这个崔隐甫,的确不是宰相的料。李隆基问,那你想让他干什么?张说曰,崔隐甫无文,但也算豪杰,不如改成金吾大将军。李隆基点了点头,散会。李隆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只是他还不能就此确定。
  让李隆基确信自己正确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