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盥』懔说阃罚⒒帷@盥』坪醪炀醯搅耸裁矗皇撬共荒芫痛巳范ā
让李隆基确信自己正确的事情,发生在张说的好友,前殿中监崔日知身上。一日,崔日知风风火火地拜上,慷慨陈词了一把,到最后,他断言,张说生性耿直,应为御史大夫!李隆基点了点头,没允许。
几日后,圣旨曰:
以崔日知为左羽林大将军,以崔隐甫为御史大夫。
张说暴跳如雷,他不肯淡定下来想想这到底是怎么个状况。
一定是崔隐甫,一定是崔隐甫在搞鬼!
我弄死他!
人容易在权势中迷失自我,就连一向有自我约束力的张说也不例外。除了讨厌崔隐甫外,他还很讨厌御史中丞宇文融。这倒不是因为宇文融站在御史的行列里恶心他,而是因为宇文融是一个权力欲很旺盛的人,做事情和张说往往起冲突。宇文融同志办事得力,先前办过几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博得了李隆基的喜欢。
宇文融办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逼着州县多交钱(主要用来叫军费),州县再逼着老百姓多交钱,宇文融汇报给朝廷的时候,自己倍儿有面儿。
朝廷学士,多半对这人看不上眼,认为他根本就和武周时期的酷吏差不多。
另外,本人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另一位御史大夫曾经上奏,强烈要求将武周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周兴等人)二十三人的子孙看守起来,另外,其余情况不那么严重的酷吏,子孙可以不受禁锢,但一定不能让他们入朝为官。
李隆基同意了这种做法,也表明了自己跟酷吏的不共戴天。
可见,在李隆基眼里,宇文融只是一个办事得力、备受宠爱的大臣而已。
宇文融得罪张说也是必须的,这两位仁兄真是不太像话,发展到最后,竟然在朝堂上顶嘴。中书省的提案,到了宇文融那里,往往行不通。宇文融每有提议,张说也肯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中书舍人张九龄实在看不过去,他奉劝老大(张说)说:“宇文融是皇上喜欢的人,也是个很有心计的人,您不可不备啊!”
历史告诉我们,张九龄眼光毒辣。
张说看着一脸紧张的张九龄,胡须一抖,竟然哈哈大笑:
鼠辈何能为!(我谅他们也不敢!)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四月,这是一个美丽的初夏,唯有宇文融等人觉得这是一个恶心人的初夏。
他们再也受不了张说那种嚣张的样子,有他在,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与其整天生活在垃圾的包围中,不如拼死一战,上书弹劾。想好了,大家开始搜集张说的证据。张说是个有能耐的人,皇上很喜欢他。但这个人和其他名臣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缺点实在是太明显了。
收受贿赂、喜欢算命、徇私舞弊!
还有比这更给劲儿的缺点么?
没有了,那么,我们合伙告他,如何?
危险么?
让他在上头天天惦记我们,岂不更加危险?
(沉思、咬嘴唇)嗯!
这日,李隆基收到了三个人一起弹劾张说的上书:
张说引术士占星,徇私僭侈,受纳贿赂。
李隆基下敕,令宰相源乾曜及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御史大夫崔隐甫等人,一起在御史台拷鞫。七老八十的张说惶恐不安地接受源乾曜等人的拷问,他这才明白,人一旦嚣张,就肯定会有人惦记,今天不出事,明天也得出事。他不敢有所隐瞒,因为他觉得皇帝肯定已经对自己不满了。
该说的都说了吧!
我喜欢珍玩,喜欢钱财,也有私心。
我自私,我暴躁,我的膨胀让我丧失了本性,颠倒梦游。
阿弥陀佛……
故事很快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张说的所有罪状,别人不是诬告。李隆基瞧了一眼站在一旁的高力士,说:“你去看看他吧!”高力士就跑去看张说了,此时的张说,蓬头垢面的跪在破草席上,吃饭的粗制瓦罐还躺在地上,张说本人,像一只受了伤的小狗一样,眼神惶恐不安。
高力士差点哭了出来。
他跑回李隆基面前,将所见到的一切如实禀报,连细节也没错过。李隆基叹了一口气:“这么可怜么?”
宦官高力士忽然有些严肃,他说,张说再怎样,也是有功之臣。李隆基点了点头,给他点儿教训就好了,人这一辈子,谁没迷失过自己呢?你说,对吗?就这样,张说的中书令被罢免了,宇文融成功了。但他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张说被免后不久,就又回到了中书令的位置上。
而上书弹劾张说的三位,也终于垂名史册:
御史大夫崔隐甫、御史中丞宇文融、御史中丞李林甫。
崔隐甫和宇文融,显然不如最后一位仁兄有定力,四十初头的李林甫,也算是李唐宗室中的佼佼者了。他爷爷的爷爷,是李渊的伯伯;他的妈妈姓姜,他舅舅叫姜皎。李林甫并没有继承祖上的美德,而是自我摸索出一套害人、躲避责任的套路,也因此成就了自己位列中国历史十大奸臣之一的美誉(整个唐朝就两人,一个是来俊臣,另一个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没什么真本事,他所有的本事就是投机钻营,主要手段就是,利用到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好好巴结,等他到了别人一个等级的时候,就一脚踹上去,将别人打入十八层地狱。在长达几年的交往中,你会慢慢发现此人的恶心之处,但很可惜的是,等你明白过来,你已经在地狱了。
那么,一开始,李林甫是如何区别于比他有能力的崔隐甫、宇文融的呢?
很简单,李林甫笑了笑,这俩人笨得出奇,想要把张说干掉,弹劾的时候,不找一个可靠的后盾能行么?你指望皇帝当后盾么?皇帝跟你亲,还是跟张说亲?所以,要找就得找没脑子的人。
世界上最没脑子,而又最说的上话的,就是皇帝的媳妇们。
这似乎不难理解,比较难于理解的是,您是如何获取武她们的欢心的呢?难道……
去,淫乱后宫的事只有武三思那样的傻缺才干得出来,真正笼络一个人,就要从她的内心出发。你想想看,现在后宫中,最受宠的人是谁?
武惠妃?
李林甫哈哈大笑,看起来很爽朗:
我再问你,武惠妃现在最想干什么?
……当皇后?
李林甫啧啧了两声,说:
聪明!但跟她说的时候,我是不会说,林甫支持惠妃当皇后,这样是不行的,只能证明我智商不够。
那您怎么说?
母以子贵啊弟弟!
我恍然大悟,翻开历史,仔细瞧瞧李林甫同志的档案。
哥奴同志真的闭口不谈武惠妃当皇后的事情,他只是一再私下强调自己的态度:“我愿护寿王为万岁!”
寿王李瑁,武惠妃长子。
我明白了,这就是手段。
崔隐甫、宇文融,两人并不明白李林甫的想法,他们害怕张说回归相位以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团结起来,结交朋党,屡屡上奏诋毁。最后,李隆基生气了,下令张说致仕(退休),崔隐甫免官,回家伺候老母(隐甫免官侍母),宇文融滚蛋,去地方当刺史。李林甫提前得知消息,不动声色地在一边看戏。
但这个时候,李林甫还只是一名御史中丞,他粉墨登场的时间还早,我们先来看看被贬的几位仁兄。
首先是宇文融同学,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月,他在魏州刺史的位置上,又兼任河北道宣抚使,几日后,又为检校汴州刺史,充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宇文融同志精益求精,上奏,请用《禹贡》九河故道开垦稻田,并且在路口设置收费站,由官府往回收利。这又是一项劳民伤财的举动,他又开始无度地徭役百姓,但那些受徭役的人并不买账,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徭役不少,工程作废。
看来,宇文融还需要在地方上历练一下。
再来看看张说先生,张说致仕以后,在集贤院汇集学士,专门修纂史书和文学著作,朝廷每有大事,李隆基都会派使者询问,可以说生活十分惬意,享受宰相退休的待遇,还能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次被人暗算。
真值!
善于弹劾别人,让百官恨得牙痒痒的崔隐甫回家了,伺候妈妈的情况,DTTV时间有限,不予报道。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一位能人,接替张说中书令的职位。
想想吧,该是谁?
第十八章
萧嵩
萧嵩,男,公元668年生人,梁明帝萧岿玄孙,萧瑀同学曾侄孙,有关公一样的漂亮胡子,身材伟岸。正是这个人,夺得了李隆基的青睐,在张说退休以后,担任了大唐中书令。说起来,萧嵩同志和陆象先还是僚婿(姐妹夫君)。陆象先未发达的时候,宣州有位名叫夏荣的神人曾经跟他说过:
陆郎十年内位极人臣,但是您不如萧郎,他一门尽贵,官位高,还都高寿。
相面学家夏荣同志,一位垂名青史的预言家,准确地预测了陆象先、萧嵩的前程,为两人描画出了未来的蓝图。
遵照相面学家的指示,在武则天死后的第一年,平民萧嵩同志调补洺州参军,不久,他就得到了一位重臣的赏识。这位重臣,是一位王,但并不行李。他是桓彦范,五王之一,因得罪领导而被贬到了洺州当刺史。桓彦范是个有能耐的人,是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虽说萧嵩只是一个参军,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让桓彦范意识到,这个人,未来必定富贵,而且不是一般的富贵!
是的,就是他,萧嵩。
但同时,对萧嵩礼遇有加的桓彦范也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此人真的能够位极人臣,他最大的缺点也会暴露无疑。在别人看来,萧嵩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拐弯儿的亲戚陆象先已经当上了中书侍郎,又为监察御史,他举贤不避亲,推荐了萧嵩,萧嵩也因此升官,成为了殿中侍御史。
李隆基即位后,萧嵩拜为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主要有四位,他们分别是:
书法家崔琳、文学家王丘(尤其是辞赋)、诗人齐澣、啥都不是的萧嵩。
同朝为官的先生们素来喜爱谈论某人的前途,每说起萧嵩,一个个都摇头。萧嵩不爱学习,也没什么令人称奇的地方(中书省人才济济),未来,所有人都觉得他不会有什么更大的发展。但有一个人并不同意同僚的看法,他认为,萧嵩明达干练,虽然不学习,但有经世之才,我要好好对他。
说这话的人,是当时的紫微令姚崇。
萧嵩又任宋州刺史、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到了兵部侍郎的位置上,萧嵩的才华才终于显现了出来,不是横溢,而是爆炸。
开元十五年,凉州刺史、河西节度王君吷(音:绰)依然保持对吐蕃的攻势,每年总有几次对吐蕃发动悍然袭击。王君吷发兵,并不是报效祖国,而是仗着自己人多,又有自主能力,屡次搞小动作。
他先坑了回纥四部,之前他去四部走动,四部并不感冒。王君吷怀恨在心,上奏说人家的首领要谋反,几位首领被流放以后,他便发兵攻打青海西,然后向朝廷邀功请赏。李隆基认为他功勋卓著,赐他右羽林大将军。
吐蕃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受不了那气,率领大军攻陷瓜州城(甘肃西北),抢走了无数军资和粮食,还把城池给毁掉了。更让王君吷不大淡定的是,吐蕃人不仅毁了瓜州,还把刺史田元献给抢跑了;最让王君吷大不淡定的是,吐蕃人不仅抢跑了刺史,还把他王君吷的老爹给抢跑了。
抢爹行动势若霹雳,让人防不胜防。
吐蕃人毁掉瓜州以后,又开始攻打玉门军和常乐县(瓜州西北一百多里)。由于常乐县令贾师顺顽固抵抗,吐蕃屡攻不下,无奈退去。回纥四部的族人对自己的酋长被流放感觉悲愤,他们知道是王君吷干的好事,决计学习王君吷的方法,把王君吷再坑死。于是,他们给凉州方面写信:
吐蕃取道酒泉,欲往突厥。
王君吷是个善于抓住任何机会的人,他需要战功,他需要将功抵罪。于是率领凉州军便往酒泉扑去,四顾之下,并没有人马。此时,埋伏在四周的回纥军队忽然杀出,将凉州军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王君吷和不幸被选中的另外几个人,其余部分是凉州全军,主攻王君吷的回纥人果断杀死了他。
灭了王君吷后,回纥满意而退。
李隆基认为,王君吷的死,丢人!生的龌龊,死的窝火。
凉州让这样的人主管,真是瞎了我的双眼,他有勇无谋,不能控制自己,朕就只能找个能担任守边工作的人才了。于是,兵部侍郎萧嵩荣升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主管凉州军情)。萧嵩对这次安排并不完全满意,他要求以裴宽、郭虚己、牛仙客在其幕下,又请以建康军使、左金吾将军张守珪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辑百姓,恢复百姓的生活。李隆基觉得萧嵩能这么干真的不错,又加其为银青光禄大夫。
但当时的情况是,吐蕃悉诺逻恭禄威名远播,让对手闻风丧胆,所有人都怕得要命,萧嵩又能怎么办呢?
萧嵩是这么办的:
他给悉诺逻恭禄写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亲,这封信可不包邮哦,我专门托人跑到扬州买的邮票呢,巩笔驿也没了工作人员,我跑那么大老远呢。好了,说点儿正经的,我这边都挺好的,你放心就好了,要保重,不要忘了我们的约定哦!
爱你的嵩~
这封信被人故意送错了地方,赞普同志愤怒,他召来悉诺逻恭禄,悉诺逻恭禄看到,两排威武地站着很多武士。
后来他死了,莫名其妙地死了。
嵩,你是真的爱我么?
萧嵩,算你狠!
故事到了第二年的秋天,吐蕃大举进攻瓜州,新任刺史张守珪出兵击败了他们的第一轮进攻。
事后,李隆基加凉州为都督府,以张守珪为凉州都督。之所以这样,乃是由于张守珪先生的作战方法实在太带劲了。吐蕃兵临城下,瓜州城内百姓和士兵都惊慌失措(挨过一次了),唯有张守珪表示淡然,他哈哈大笑,让群众退下,自己领着几个属下和婢女,跑到城上饮酒作乐。我们知道,孔明先生也这么干过,只不过对手不同而已,张守珪的对头,是没读过三国的吐蕃人。
吐蕃人见瓜州刺史在城楼上淡定喝酒,疑神疑鬼,不敢进攻。到最后,他们宣布撤兵,丧气地走了。
如果击败是这么击败的话,张守珪也没什么好骄傲的,问题在于,瓜州城根本就是一座只有老百姓的孤城,大批镇守的兵马都挪到了城外,伏在一旁等待丧气的吐蕃军队的到来。他们将吐蕃杀了个措手不及,沉重打击了对方的信心。随后,陇右节度使、鄯州都督张志亮同志领兵往青海西南的冯波谷跑去,跟吐蕃对战。
这一仗又是大胜。
八月,萧嵩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指派副将杜宾客,率领四千弓弩手,和吐蕃在祁连城(甘肃民乐)下大战。
杜宾客得令,与吐蕃大战三百回合(也有可能是十个回合),战斗从早上到晚上,聚散离合,周而复始,进退有序地将吐蕃打成了乱阵。杜宾客临阵,斩杀吐蕃副将一人,余众逃奔山谷,山谷里全是哭声。杜宾客的露布(捷报)送到了朝廷,李隆基大悦,以萧嵩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到了这个时候,兵部侍郎萧嵩,靠着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位,原本中书舍人出身的他,也自然而然可以兼职中书令了。但现实情况是,河西边患,不能没有萧嵩这样的人才。
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边患和中书省的决断,哪个更重要呢?
答曰:都重要!
此前,张说、张嘉贞、李元纮、杜暹等人相继为相,而源乾曜只是个点头同意的拍手党,至于李元纮、杜暹,两人奏事多有不同,时常吵架,后来发展成为专门上书反驳对方,让李隆基很不高兴。
李隆基贬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杜暹为荆州长史,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纮为曹州刺史,罢免源乾曜其余职位,让他兼任侍中,为左丞相;户部侍郎宇文融启用,为黄门侍郎,兵部侍部裴光庭转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
萧嵩,兼中书令,遥领河西。
都安排好了,一切都安排好了。
萧嵩和裴光庭,宇文融和李祎(信安王,李恪的孙子,有军功),矛盾都是安排好了的。当上黄门侍郎的宇文融,因为搞经济,敛财富很有手段,博得李隆基的欢心。李隆基觉得宇文融有才,便按照他的方法,下放许多使者,学习宇文融的手段,去地方上搞活经济。因此,敛财的官员一下增了数倍。
百姓苦怨,而李隆基却一直享受金钱和荣耀带来的快乐。
他不再严惩贪污,因为他自己都觉得,人有点儿财富,就该享受一些特殊的待遇。至于敛百姓的钱财,虽有弊端,但对于很多事情,还是好的。被重用的宇文融越来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身处相位,常常对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给我三月时间,我能承平天下!”他比疯子还疏狂,让百姓杀了他的心都有。
但宇文融不在乎。
宇文融不想被别人顶替下去,他认为,整个朝廷,对自己的位置最有威胁的人,就是那个屡立奇功(生擒酋长)的李祎。
我恨你,李祎!
第十九章
乱哄哄的内部关系
李祎和李隆基的关系不错,这是宇文融最羡慕嫉妒的地方,否则他也不会干出让御史李寅造谣弹劾人家的事。宇文融是个喜欢邀功的大嘴巴子,每当他要干一件好事,他都会先发表一番感人的声明,语调高昂,好让人挺清楚他未来会干什么,他未来会多么有功劳。很值得敬佩的是,宇文大兄弟干好事宣传,干坏事也宣传。
真可谓表里如一、黑白通吃、好坏不分、铁面无私。
融哥想让御史弹劾李祎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了,这个“别人”里头,刚好有跟李祎关系要好的,把事情告诉给了他。李祎很生气,跑去见李隆基,说明天上朝,肯定有个叫李寅的家伙弹劾我。李隆基问,你咋知道?李祎就愤怒地说,这是宇文融安排好的,他让李寅弹劾我。
为何?
他嫉妒我。
走着瞧吧!
第二天,李寅上书弹劾李祎,李隆基大怒。
九月,宇文融被贬汝州(河南中西部)刺史。宇文融毫不利己,专门害人的行为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就是,他当宰相当了一百天就被罢免了,原本害怕别人抢,现在也不用担心了;第二就是,宇文融同志开启了因为搞活经济,或者说是官员敛财可以升官的例子,以后谁给朝廷上贡上得多,谁就能当宰相,成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的通病;第三就是,宇文融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却留在了李隆基的生活当中,李隆基不再简约,开始玩儿些大手笔的东西,开始奢侈起来。
感谢宇文融。
后来他死了。
经济上,宇文融的确有一套。他得罪以后,大唐的国用渐渐不足,李隆基找原因,最后觉得,肯定是其他人不如宇文融有能力,便想着让宇文融回朝。李隆基问侍奉左右的裴光庭等人:“卿等都说宇文融是个恶人,可是朕把他弄走以后,国用不足,这又是怎么回事?你们是怎么辅佐朕的?”
裴光庭等人被李隆基的问话吓住了,不敢吱声。
时间会证明一切。
几日后,有飞状状告宇文融贪污受贿,李隆基怒,贬其为平乐尉。岭南平乐(广西),自然不如长安和洛阳。一年后,司农少卿蒋岑给宇文融送上了最后一道催命符。因为司农部门(财政部)发现,先前必须成为国储的钱财,竟然少了那么多,数以巨万的钱财,在先前部门领导的关怀下,竟然不见了踪影。
不用说,为了让李隆基觉得他宇文融有能力,该同志肯定挪用了国储。
蒋岑上奏,李隆基大怒,下制,令深挖,事情查清楚后,流放宇文融至岩州,半路,宇文融卒。
十一月,李隆基去桥、定、献、昭、乾五陵祭拜,回宫后大赦天下,令全国百姓今年赋税减免一半。
开元十八年二月,李隆基在名胜宴请百官,从宰相至员外郎,一共摆了十二个筵席(长筵席),欢乐完毕,各赐钱五千贯。喜欢跳舞击鼓的李隆基,和王毛仲等人也时常有些私人宴会,在这里头,应该属裴光庭最为高兴。因为就在这年的正月,他成为了侍中,而到了四月,他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这表明,继爷爷裴仁基、父亲裴行俭之后,裴光庭也杀入朝廷腹心,成为了一代重臣。和一些权贵不同的是,这也是靠自己能力取得的成绩。
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么?
作为一名吏部尚书,裴光庭,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