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表明,继爷爷裴仁基、父亲裴行俭之后,裴光庭也杀入朝廷腹心,成为了一代重臣。和一些权贵不同的是,这也是靠自己能力取得的成绩。
  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么?
  
  作为一名吏部尚书,裴光庭,你不能给你的祖上丢人!
  是的,我一定好好工作。
  我原是很裴光庭的,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但一旦上位,就努力工作,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吏部是很重要的,裴光庭,到底会怎样迎接这样一种新工作呢?事实告诉我们,裴光庭还是很有一套的。
  吏部选才,他父亲裴行俭的方法就是:按照工作能力,有才的就上,不管你工作年限,没才的下去,材质平庸的就在原位置呆着,工作一万年你也不能再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给有才华的人留下充足的空间。州县选官更是如此,也因此,有很多老油子,混了一辈子都还只在县尉、书簿的位置上呆着。
  裴光庭认为这根本不符合道理,他对吏部实施了改革。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年限到了,就给人家升官儿嘛!
  铨选之法,到了裴光庭同志的手里,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论资排辈,资格老的,干够一定时间,肯定能得到提升,不管你是庸愚的笨蛋,还是混饭吃的主。
  
  裴行俭快哭了。
  宋璟表示,他正和裴行俭一起哭。
  地下的人鬼哭,地上的人强谏,但还是敌不过裴光庭的干练。国书一下,吏部风气为之一变,原计划在位置上混一辈子退休的庸才,纷纷大喜,喝酒庆祝,赞美一把裴光庭,并把这份按资排辈的制书称为“圣书”。至于才俊豪杰,无不怨恨哀叹,前途光明,只不过要多走二十年而已。
  好好干吧,裴光庭!
  
  裴光庭憨厚地笑了,他时常憨笑,踏实工作。唉,事情也不能完全怪他,他只不过看着那些辛苦工作二三十年的人,眼见着比他们辈分低的人一路高升,这样的状况不太好而已。他从未想到过,棒槌永远是棒槌,干一辈子,也成不了牙签;铁杵虽然是铁杵,但耐心打磨,也会变成细针。
  但有的人,在入官以前,就已经成为了细针,裴光庭同志这种无私的做法,直接导致我们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多奋斗了十几年。
  不要嗟叹,不要埋怨。
  他现在还不能出场。
  
  【王毛仲】
  李隆基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裴光庭的,觉得他办事踏实。
  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霍国公王毛仲比裴光庭更加受宠,因此骄傲无比,盛气凌人,李隆基尽量容忍他。王毛仲精通好几种语言(最起码有汉语和高丽语),与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亲善。这几人仗着王毛仲受宠,时常干些犯法的勾当。
  但王毛仲并不满意。
  
  王毛仲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他战功赫赫,为何求一个兵部尚书,李隆基都不肯给他。李隆基也很不满意,他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他已经给了王毛仲足够多的荣耀,为何只一个兵部尚书不给他,他就在自己面前表现出那么大的不满,那样旷日持久的不满。李隆基生气了,他开始思考高力士说过的话。
  高力士曾经说过,王毛仲荣宠过盛,小心他闹事。
  李隆基根本没当回事儿,一如既往地对王毛仲好,但王毛仲并不领情,如今,一旦有请求不能满足他,他就露出这样的面部表情……
  
  其实,宦官(也就是太监)高力士、杨思勖也都很受宠,但比起王毛仲,可真是差远了。王毛仲同志根本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战功赫赫的朝廷重臣,在他面前,就跟空气一样。朝廷三品以下的官员,在他面前,那就是狗奴才思密达。曾经有很多次,一些官位较小的官员跟王毛仲说话,稍微有点儿不合他老人家的意,他就拳脚相加,掌嘴、咒骂。
  高力士、杨思勖,虽是李隆基的宠爱,但也绝不敢在王毛仲面前造次。
  有一天,王毛仲的媳妇儿生孩子了,满三天,李隆基让高力士去王毛仲家赐酒馔、金帛,示以恩宠,以前的不满也就一笔勾销了。高力士小心翼翼地履行完自己的任务,回到了李隆基面前回复。
  
  “毛仲高兴没?”
  “毛仲抱着他襁褓中的婴儿给臣看,说,我这孩子还不得赐个三品大员啊!”
  ……
  !
  
  李隆基大怒:“当年杀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想提这事儿,今日还敢因一个婴儿恨我!”
  高力士知道时机成熟:“北门的奴才,官位太高,气焰太盛,他们联合起来,都是一心的,不早日除去,必生大患!”
  “此事如泄露,恐怕要生变故。”
  “贬毛仲去外地,其余同党分别到别处去,也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后头的事,还不都是陛下说了算!”
  李隆基终于下定了决心。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正月,李隆基下制,详细论述了王毛仲对自己不忠,对自己心怀不满的事实,将其贬为瀼州(广西上思)别驾,至于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人,分别贬称地方参军,其余连坐者多达几十人,都是平日里跟王毛仲走得亲近的。王毛仲的死期到了,他不能继续活下去。
  走到永州(湖南永州)的时候,一匹快马追上,赐死。
  王毛仲就这样死了,先前晕头转向的荣宠,如今啥也不是。那些先前巴结王毛仲的官员,多数并没有受到牵连,他们不会醒悟,他们把矛头转向了高力士,下一个即将受到恩宠的人。
  
  高力士是个好人。
  高力士权倾朝野,但他小心翼翼地辅佐皇帝。高力士重复着王毛仲的恩宠,那些善于奉承的官员开始拍他的马匹,门前车马不绝。高力士的母亲去世,有的官员就跑到人家坟前哭,比死了亲娘还动容。
  有人说,这就是唐朝太监雄起的根源。
  
  宇文融和张说的矛盾没有了。
  因为早在开元十八年腊月的时候,张说就死了。
  李隆基很伤心,难过了很久。但张说一死,学士们刊定五礼就没有主持人了。李隆基决定让中书令萧嵩接替张说的工作,河西节度的事情,经过萧嵩屡次推荐,由牛仙客接任。那年头,据说自从封禅泰山后,天下连年丰收,创下了历史记录,开元盛世也基本具备了所有条件,唯有一个条件不具备。
  李隆基堕落了。
第二十章
  悲催岭南张九龄
  
  
  
  李隆基被宇文融、王毛仲这么一吓,又重新认识了一下自己。痛定思痛,他决心继续努力一把,不给祖上丢人。
  上苍给足了李隆基面子,先让侍中裴光庭薨了。
  裴光庭是个勤奋工作的人,他的死,李隆基并不高兴,但对朝廷来说,实则有百利而无一害。关于裴光庭的谥号问题,朝廷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的。裴光庭铨选失准,天下烂人纷纷窃喜,天下才子纷纷扼腕,太常博士孙琬建议:“裴光庭铨选论资排辈,失去劝奖之道,请给他谥号‘克’。”
  
  爱民在刑曰克。
  意思就是说,爱民如子,依法办事的人,死后可以谥号为“克”。可见,众人对裴光庭的印象还是不错的,但要说起功劳,他的确是没多少。那些更好听的字眼儿,是不能给裴光庭用的。李隆基个人比较为难,裴光庭的儿子不同意“克”这样的谥号,诉讼一番,李隆基决定,把裴光庭谥曰“忠献” ,表彰他忠心耿耿,肯为国家奉献青春。
  许多人认为,裴光庭带坏了朝廷。
  
  眼下,着急要紧的事情,就是废除裴光庭的政策。
  废除他的政策,就一定要先找个顶替他工作的人。李隆基召来萧嵩,让他推荐良材。萧嵩先抒发了一下个人感情,然后又开诚布公地对右散骑常侍王丘进行了口头表扬,他认为,吏部的工作一定要由他这样的好人来做。
  王丘,萧嵩的好友。
  王丘并不喜欢因为私情而得到提拔,听说萧嵩同志推荐自己后,他立刻跑到萧嵩面前推荐别人。王丘推荐的是右丞韩休,一个经常躲在别人后头不说话的人。韩休和王丘是一类人,同安现状,专心搞好自己的工作是他的头等大事,至于晋升,跟韩休没有一毛钱关系。韩休品行方正,当右丞的时候,也是个挺好说话的人。
  萧嵩在李隆基面前夸赞了他。
  
  几日后,李隆基以韩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萧嵩和王丘关系好,王丘和韩休关系好,但萧嵩和韩休,关系实属一般。萧嵩之所以能引荐韩休,主要原因在于,在萧嵩眼里,韩休比较容易说话,以后想要制住他也是一件比较轻松愉快的事情。一开始,韩休的确按照萧嵩的理想状态工作者,大家不疼不痒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你提意见,我欣然接受。
  这就是韩休。
  但仅仅过了几天,萧嵩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所有人都对韩休这个不怒而威的新人充满了敬意和害怕,连皇帝也不例外。以后萧嵩发现,一旦自己做的决策不太符合规范,韩休肯定跳出来指责,从来不肯让步,他刚正不阿的品行让自己很难看。萧嵩怕了,他开始讨厌韩休,中书省的最高长官,竟然会因为这样一个小子处处受制,怎么会不让人恼怒?
  不过,萧嵩还是忍了。
  讨厌归讨厌,他干不过韩休。
  
  韩休就是韩休,在裴光庭的位置上,他不务正业,屡屡给李隆基上谏。李隆基喜欢在后苑游玩,也喜欢开宴会,每回有小小差错和过分的地方,他都得四顾一下,看看韩休同志有没有来。他问左右:“韩休知道咱在这儿吃饭不?”左右说不知道,李隆基就长舒一口气,战战兢兢地吃上两口。
  是的,就是吃上两口,因为第三口还没吃,韩休的谏疏就已经送到了李隆基的面前。(言终,谏疏已至)
  李隆基从没这么痛苦过,有一回,他照着镜子闷闷不乐。左右瞧出李隆基的心事,就问他:“韩休为相,陛下可比以前瘦多了,怎么不把他赶跑?”此时,李隆基长叹一下,云:“我瘦了,肥了天下,这是社稷之福。萧嵩奏事,常常和朕想的一样,等他走以后,我就考虑着为啥我不能立刻去做,人家倒提醒我。韩休经常在朕面前力争,他在,我寝食难安,他走,我还能睡个好觉。”
  “我用韩休,不为我自己,为的是社稷!”
  
  李隆基即将堕落之时,能有此等觉悟,真是大唐的福气。
  萧嵩,你觉得呢?
  我觉得韩休很欠扁!
  那你怎么办呢?
  他争,我也争!
  
  那日,韩休与萧嵩真的就争起来了。不过镜头中,韩休明显占据了上风,把萧嵩驳斥得狗血淋头。
  李隆基很生气,让两人退下。不久,萧嵩又杀了回来。他这次回来,是想通了,他不跟韩休一般见识,他准备提前退休。李隆基怪问:“朕还没讨厌你,你怎么忽然就要走?”萧嵩忽然哭了起来:“臣可是受了皇上的厚恩,富贵荣华,不等陛下讨厌臣,臣可以从容而退;等陛下讨厌臣,臣再辞职,臣这颗脑袋都保不住,哪能全身而退!”
  萧嵩哭得老泪纵横,李隆基也跟着伤心起来。他挥了挥手,说:“卿先退下吧,让朕好好想想!”
  
  几天后,萧嵩被罢为左丞相,公平起见,韩休被罢为工部尚书,不再参与宰相讨论事宜。补任者,是京兆尹裴耀卿,还有前中书侍郎张九龄。张九龄回来了,他正遭遇母丧,如今起复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
  一切都那么正常,裴耀卿和张九龄友善,一起劝谏,在宰相位上一定能干出一番成就。李隆基的选择,对了。
  
  这一年,是李隆基的奋斗年。
  天下被分为京畿、都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淮南、江南东道、江南四道、黔中、岭南十五道,各安排了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两畿是中丞掌管,其余全部由朝廷选择有能力的优秀刺史领导统筹。另外,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采访使一定会去巡查。
  有紧急情况,各道统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裁决事务,先斩后奏。
  
  因为连年丰收,太府的财物都已经快发霉了。太府卿杨崇礼,在太府干了二十年,从开元初就在位置上干,一开始没人瞧得起他,等到这个时候,财货堆积如山,他们也不得不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和宇文融不同的是,杨崇礼同志已经九十多岁了,他不爱搜刮,每年却也能为府库存数百万贯钱财。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杨崇礼以户部尚书的官位致仕。
  李隆基问宰相们:“崇礼的几个孩子,有谁能继承父业?”
  “崇礼有三个儿子,慎馀、慎矜、慎名,都是廉洁勤恳的人,而二子慎矜最为优秀。”
  李隆基大喜,擢杨慎矜为监察御史,同管太府出纳;以杨慎名摄监察御史,管含嘉仓出给。两兄弟不辱使命,十分称职,为人称道。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李隆基巡幸东都,宰相也都跟着过去。可有一件事情让人家很烦恼,那就是,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张九龄同志还没来报道。宰相张九龄,从韶州奔来拜见李隆基,一开口就提出为母亲守丧结束再回朝。孝子张九龄的恳切,对李隆基重用他的决心没有丝毫影响。
  他让张九龄赶紧收拾收拾东西,回来当他的宰相。
  还有很多事在等着呢!
  
  张九龄悲伤地回家收拾包袱去了,赶回东都上任。他不知道的是,在东都等待他的,是一重又一重的考验。
  张九龄认为,眼下最要紧的危险,不是契丹动乱,也不是獠人造反,而是恶钱泛滥。重新上任,他便为李隆基提出了一个建议。这是张九龄的头一个比较大的建议,那就是,开放钱禁,允许私人铸钱。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此时的资货巨多无比,而钱不够用,属于通货紧缩。
  另外,恶钱泛滥,屡禁不止,劳废百姓,不如不禁。
  兹事体大,从长计议。
  好友裴耀卿先跳出来反对:“一开此门,怕小人放弃农业,追逐利益,恶钱泛滥更甚!”秘书监崔沔反对:“钱主要是用来流通的,不是牟利的,放纵私钱,又有什么作用?”右监门录事参军刘秩也反对:“人富贵了,奖赏他他也不会奋进,反而借用以往的钱财,做更加贪婪的事;人贫苦了,威禁他你也禁不住,人总是要吃饱饭才能干别的事。如果允许了私钱铸造,贫困者必然是受富人雇佣,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为了说明情况,借以恐吓李隆基,刘秩最后补上一句:
  “汉文帝时期,吴王濞富埒天子,这就是铸钱能给我们带来的后果!”
  
  李隆基快哭了,人主最怕的事情,就是有人比他拥有更多的东西。于是,宰相张九龄的头一遭建议,因大家的纷纷反对而作罢。
  还有一件事忘了说。
  张九龄任相,从一开始就特别诡异。因想要为母亲守丧,被李隆基多情,他仓促上任,刚回到洛阳,秦州(甘肃天水)就发生了里氏不知道多少级的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整个州都被震塌了,房屋全部被毁,死亡四千多人(简单推算,相当于现在的十五万人)。李隆基震惊,专门让萧嵩去赈灾。
  张九龄从一开始就有厄运,这个岭南(广东韶关)出身的人才,在众人艳羡而又古怪的眼光中,成为了中书令。这是李隆基的一次人员调整,当然,裴耀卿也升职了,成为了侍中。和他们一起升职的还有一个人,从原来的吏部侍郎转任黄门侍郎,又从黄门侍郎转任礼部尚书,同门下中书三品。
  他也成了宰相。
  他叫李林甫。
第二十一章
  福祸相依
   
  张九龄、李林甫、张守珪、安禄山,原不可能有交集,但还是有了。
  故事,还要从张守珪先生说起,他是一个功勋卓著的武将。
  
  张守珪,陕州河北(山西平陆)人,威武健壮,慷慨节义,人都爱和他来往,因他骑得一屁股好马,射得一手好箭,所以在军营中一路晋升,直到当上了平乐府别将,他的上司,是当时镇守北庭的郭虔瓘守。
  当时突厥正入侵轮台,势头正猛,郭虔瓘奉命支援,半路上猛不丁就碰见了突厥的大股部队。突厥人碰见这么一支小分队,大喜,开始围攻。张守珪力大无穷,左右战士随他苦战,斩首千余级,生擒颉斤一人。张守珪因杀人无数,博得领导赏识,开元初年,幽州刺史卢齐卿尤其看重他,引他同榻而坐。
  曰:
  不出十年,子定当节度此州,成为国家重将,我们同僚,指日可待!
  不久,张守珪就成了建康军使。
  
  十年后……
  王君吷被灭后,河西震恐,李隆基下诏,以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张守珪同志娶了瓜州,先不去剿匪,而是督导大家烧制特大砖块,用于巩固城墙。据说,外城刚放上最后一块砖头的时候,胡虏的几万仁兄也刚好杀到城外。
  河西守军和百姓纷纷失色,他们见识过这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十小时后,胡虏被张守珪杀得满地找牙,河西欢呼。
  十天后,瓜州成为了都督府,张守珪成为了瓜州都督。
  
  李隆基见他在瓜州这样的干旱地带,能安民镇守,便迁其为鄯州刺史、陇右节度使。徙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加采访处置。在幽州这样的地方,张守珪的对手需要换一换了。他们不是突厥,而是契丹和奚。
  在此之前,幽州长史赵含章、薛楚玉,均是十分有才干的武将,却对契丹王可突干无能为力。可突干有三个特点,可怕、突出、能干,在入侵和逃跑方面,尤为突出。张守珪去了以后,唐军一下变成了令可突干害怕的角色,每战必胜,契丹再不敢有什么动作了。
  契丹酋长屈剌,可突干的盟友,找到可突干,商量着向唐朝投降。当然,可突干还是那么的能干,经过一番交涉,两人达成了统一意见,认为诈降是最合适的。
  
  张守珪同志得知情况,先遣右卫骑曹王悔跑到契丹部落慰问一下。这可能是张守珪办的最差劲的一件事了,因为王悔到了营地,却发现这根本不是契丹营地,周围全都是契丹俘虏的突厥兵!
  而契丹部落,早就被屈剌迁走,挪到西北方去了。
  屈剌和突厥将领最恨的人就是张守珪,既然王悔是张守珪派来的,那杀死他,最起码能解解气,免得到时候跟那家伙打仗的时候老吃亏。这本是一个很弱智的计策,可值得称奇的是,大家竟然都同意了。于是,突厥人在契丹酋长的指挥下,杀了王悔,宣布起义。此情此景,真是让人心潮澎湃!
  反了,我们自由了!
  他们陷入了想象,杀王悔的具体步骤紧张研究中。
  
  契丹别帅李过折,帅哥也,因与酋长同志有私仇,故而被王悔引诱,既泄露了作战计划,又被王悔的语言激怒,准备杀了屈剌和可突干。值得表扬的是,李过折杀死酋长,根本就没按套路出牌,等杀死他们之后,他才意识到事情很严重。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向王悔询问下一步的走法。
  降了吧!
  在紫蒙川,张守珪检阅部队,犒赏将士,传首东都。
  
  卢齐卿的预言实现了,因为李隆基准备接见张守珪,让他入朝当宰相。
  这根本不关李林甫的事,但最终还是让这家伙给参与进来了,原因就是张九龄反对张守珪出任宰相之职。张九龄认为,宰相是替皇帝管理天下的,要得人而授,不能当成对军功的赏赐。李隆基认为,这话正确,那么,他说,可不可以只给他一个虚名,不让他掌握宰相的事务呢?
  张九龄反对:
  不可以,平定契丹当宰相,如果平定整个东北,陛下让他当什么?
  李隆基果断听信了张九龄的话,但酺燕(庆功会)还是要有的,为了表示信任,李隆基赋诗一首送给了张守珪,加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赐金彩,授二子官,立碑纪功。然而事情过去没多久,凉州都督牛仙客的事情又冒出来了。
  
  牛仙客,也是战功卓著的武将。
  李隆基想让他当尚书,张九龄反对,理由如上。此举让李隆基很不高兴,武将难道就不能当宰相么?
  李林甫也摆出一副极度厌恶张九龄的样子,偷偷和妃子们谈论的时候,便扬言:“咱天子的家务事,跟他外人有什么关系?(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可知,李林甫不要脸的程度已经突破了一般人的想象。张九龄的好友裴耀卿,也曾反对过张九龄的一些倡议,但他们都是为了社稷。
  李林甫不是。
  
  李隆基往返两京多次,大家身心疲惫,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秋天,东都,李隆基决定再跑回长安。
  裴耀卿上谏:“河南、关中百姓庄稼还都没收完,冬天再回吧!”宰相们均同意,毕竟,车驾回西京,一路上必定扰乱作物收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