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照隆A睿耘O煽臀げ可惺椤⑼惺槊畔氯罚谒贩浇诙热绻省Q贤χ釠持荽淌罚踉髁肽稀W郏郎偷乜醋爬盍指Γ岳盍指嬷惺榱睢
  
  李林甫疯了。
  就位典礼上,李林甫站在三人中间,高傲起来,喜滋滋地在那里笑,窃喜之情溢于言表。看典礼的人偷偷说,这是“一雕挟两兔”。裴耀卿、张九龄罢相,典礼上,李林甫嘻嘻地笑着问他们:“不是宰相了吧,还当左右丞呐!”说后头半句的时候,李林甫狠毒的眼神突然暴露,咬牙切齿地目送张九龄二人,满朝文武,无不战栗。
  这说明,李林甫是不会放过张九龄的。
  
  第二天,作为中书令的他,召集三省官员开会。
  他指着仪仗队的骏马,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讲。
第二十四章
  亲爹的悲哀
  
  
  谏官被中书令李林甫大人召集起来,李林甫指着仪仗队的骏马,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讲:“如今明主在上,群臣拥戴他都来不及,谈什么反对!各位都是有脑子的人,看看这些骏马吧,看看,他们吃的是三品的俸料,可一旦乱喊乱叫,就被踢出队伍,到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谏官当中,自然有人不服李林甫。
  补阙杜桓鲇性鹑涡牡娜耍鲜檠允拢焕盍指Φ弥诙毡惚槐嶷爻闪说胤较亓睢5哺矣诠嫒袄盥』娜耍负醵急焕钤紫喔伊耍裕粝吕吹模际且蝗翰桓宜祷暗娜恕
  包括牛仙客。
  
  牛仙客是个挺不错的人,但他是李林甫引进的,而在处理政事方面,也的确不在行,所以,每回签署文件,他只是署名而已,从来不提反对意见。李林甫同志要求牛仙客按法律办事,谨慎依照固定格式实行,恢复裴光庭论资排辈和宇文融给钱就给官的基本制度,大唐无数才华横溢的人,就被这样的规章给套牢了。
  那些有如狄仁杰、马周一类卓越才能的人,只好在小小位置上孤独终老。
  努力吗?
  你努力个屁!
  但有一点你需要记住,李林甫笑着说:
  努力也是有用的。
  他淡定地颤着腿,忽然压低声音说:
  要努力拍马屁。
  
  世界上不乏为了仕途和金钱拍马屁的人,这无可厚非。可如果仅有这么一条道路能够让人飞黄腾达,那么,整个国家也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在朝堂上挨了一顿毒打。周子谅本就是监察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他先前在丽正书院干过,每回修完书稿,都有大把的时间用来读书。他曾说过,自己那会儿真是闲得难受,只好一遍一遍地看以前看过的书。但后来,他被人推荐上去,当了监察御史。
  推荐辞说,周子谅生性耿直,敢于直言,监察御史很适合他。
  
  周子谅不辜负自己的工作,在位置上,他发现牛仙客并不适合当宰相。
  于是上书一封,摆到了李隆基的面前。
  李隆基大怒,让左右在殿庭当场扇他巴掌,扇得满嘴流血,直至晕倒在地。
  
  李隆基震怒了,牛仙客是个好人!
  刚刚苏醒过来的周子谅表情异常从容:
  臣知道他是好人,臣只是说他不适合当宰相!
  刚刚要消气的李隆基再度勃然大怒,让人拖着周子谅到朝堂上头,亲眼看着人对他施廷杖,一直打得血肉模糊,这才罢手。李隆基不解气,将周子谅流放瀼州(广西上思),周子谅因重伤在身,到了蓝田(长安东边一个县)就咽气了。李隆基的耳朵可以清净一会儿了,他对自己办的这件事没有表示出后悔的意思。
  他还会更过分。
  
  宰相李林甫在这个关键时刻露脸了,他只告诉李隆基一个中心内容:“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
  李隆基大怒,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李林甫长舒一口气,心里开了花,估计当夜得摆酒庆功。他害人的行动拉开帷幕,就再也不打算收场。他曾答应过武惠妃,一定要拥立寿王当太子。寿王还是兽王,对李林甫来讲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他最关心的,就是能有一个坚实的后盾。无疑,武惠妃便是无二人选。可是,李林甫也没想到,那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武惠妃的女婿杨洄,也参与到了李林甫的行动中来了。
  杨洄,男,武惠妃的女婿,搜集太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罪状,一纸诉状,告到了李隆基那里,罪名为谋反。对这样的大事,李隆基自然要召集宰相商议一下。宰相也都不是以前的宰相了,宰相的主要成员是李林甫、李林甫、李林甫和李林甫。李林甫认为,这都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能够决断的!这确实是一招极端狠毒的伎俩,李隆基既然召集大家开会,一定是想处置这几个孩子,如果想要饶恕他们,绝无开会的必要。李林甫抓住了李隆基的想法,把球传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点了点头。
  他想通了。
  
  次日,他让太监在宫中宣旨,废李瑛、李瑶、李琚为庶人,把参与“谋反”的人流放到瀼州。李瑛、李瑶、李琚三人,本已经废成了庶人,但经过李林甫的一番指点,李隆基害怕他们奋起反抗,便下旨赐死在驿站。
  李隆基对自己的决策显得颇为得意。
  最为得意的地方在于,太子李瑛家的媳妇儿,有赵氏、妃家薛氏,李瑶舅家皇甫氏,纷纷被牵连,被贬的有几十人。但对于李瑶家的韦氏,因为贤惠,李隆基宽宏大量地饶恕了她的罪过。当时人普遍认为,李隆基脑子让驴给踢了。李瑶、李琚,博学多才,笃志好学,无罪而死,实属千古奇冤!
  整件事情总结一下,那就是,亲爹杀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还特别洋洋得意,对李林甫的办事能力提出了严重表扬。
  
  是的,李林甫受表扬了。
  大理寺里现在也没几只好鸟,大理卿徐峤上奏:
  大理狱杀气太重,鸟雀一直都不敢扎窝。可如今刑部岁断死刑五十八人(包括李隆基的几个孩子),而乌鹊都在监狱上头盖窝了!这说明,大理狱已经有了人气,不复杀气,这是陛下的功德,万岁!
  李隆基兴奋异常,等李林甫领着群臣跑来祝贺,李隆基觉得自己受这个功,脸皮有点儿过不去,便推功一把,将功劳全都算在了李林甫和牛仙客头上。
  中书令李林甫,加封晋国公,工部尚书、同门下中书三品牛仙客,加封豳国公。
  
  这一年的年底,发生了两件大事,让群众始料未及。
  第一件,就是开府仪同三司、广平公宋璟薨,七十五岁。
  第二件,就是武惠妃贞顺皇后薨,死的时候只有38岁。
  宋璟之死,对李林甫这样的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武惠妃之死,让李林甫陷入了极度的纠结当中。他已经为寿王李瑁做了那么多事情,现在,没等李瑁当上太子,武惠妃就撒手不管了。李瑛死后,李林甫一直为李瑁当上太子而努力,可这一回,他彻彻底底让李隆基整服气了。
  
  李隆基的确希望让李瑁当太子,但转念一想,忠王李玙更加年长和成书,而且仁孝谦卑,又十分好学,所以李隆基决定,李瑁先一边儿去,立李玙!
  李隆基已经快六十岁了,再不赶紧立太子,恐怕发生什么变故。自己杀了自己的三个孩子,继承皇位的人选到现在都在为难,李隆基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他整天吃不好,人也瘦了下来。到现在他才觉得,自己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二的人。高力士站在一旁,见李隆基犯愁,便问缘故。
  
  李隆基怪问他:
  你是我的老仆了,你能不知道我想什么?(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
  高力士说:
  不就是郎君定不下来吗?(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李隆基曰:
  昂。(然。)
  高力士正身,恭恭敬敬地对李隆基说:
  陛下何必如此虚劳,只要选年长的孩子立下,谁敢多说什么?!(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李隆基忽然很高兴:
  对对对对!就这样!(汝言是也!汝言是也!)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距离原太子李瑛死后的一年,李隆基终于选定了新太子,那就是忠王李玙。
  李林甫郁闷了好多天。
  但很快,他就会高兴起来。
  
  张九龄死了。
  张九龄是大唐最有气质的男人,风流天子李隆基后来虽然厌恶他,但对他的风度还是念念不忘。虽说朝中受宠的是李林甫这样的混蛋,但李隆基一开始还是肯严格要求自己,亲自耕种、选拔一些人才,他不知道下头具体如何操作,但还是下达了一份求贤令,要求百官推荐贤才。
  李隆基这人颇有精神分裂的潜力,每次见有人推荐贤良,他头一句就问:“他那气质,比得上九龄么?”
  臣下也不好说不如,当然也不能说如,万一李隆基同志觉得自己推荐的人没办法跟张九龄比,岂不弄自己个欺君之罪?于是大家回答的方式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格式,那就是:风度气质虽然不及九龄,但……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隆基就显得很高兴。
  
  开元的最后几年,大唐兵力雄厚,每战必胜,百姓安居乐业,白花花的大米堆在仓库吃不完,发霉的有很多。
  《通典》记载: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每斤两毛钱),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丝绸一匹一百元)。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
  那个时候,各国纷纷来朝,大唐声明,远播西亚和东洋。才子也满怀希望地跑到长安,寻求他们的梦想。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
第二十五章
  大唐的样子
  
  
  梦回长安。
  
  安倍睛明曾经说过:“这只蝴蝶是当年空海和尚从中国长安带来的,所以不敢丢弃。”如果有谁认识日本的朋友,指给他“安倍睛明”四个字,可以问一下他认识不认识,这是个神一样的人物。大唐风韵,在中国已经失传,可在日本还常可以见到。
  长安,是日本人的精神家园。
  开元二十二年,身在长安的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去世,李隆基好好感伤了一回。
  
  日本鬼灵二年,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日本派来了第九次遣唐的学生,五百多人顺利横渡海洋,翻越险阻,到达长安。长安的景象,震惊了所有曾经神往的人。梦寐中的长安,竟然还是无法和现实中的大唐国都相比,那是怎样一种恢弘的气象啊!
  世界各地的人来来往往,许多人把定居长安,当做他们一生奋斗的梦想。
  去吧,孩子们,这里就是大唐!
  
  日本是没有文字的,从三国时期开始,来自中土的学者便从百济乘船去往东瀛,带去大批的文学作品。日本的贵族纷纷开始学习,但直到开元年间,能真正掌握中国字的人还仅仅限于贵族里头,而且,那个时候,是没有以中国字偏旁和草书作为片假名和平假名的。所有的一切,都该从这里开始。
  他刚刚十九岁,就被派往长安,他只是一个学生。
  虽说在日本,父亲是五品的官员,但到了长安,什么还都得自己奋斗。
  他叫阿倍仲麻吕,和他一批来留学的,还有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玄昉。
  
  吉备真备比阿倍仲麻吕大两岁,两人在船上就对长安朝思暮想,他们年轻有为。养老元年,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九月,经过一年的筹备和跋涉,日本遣唐使终于达到了长安。根据才能的不同,这些学生应该被划分到不同的部门。
  可有司认为,这群学生底子太薄,连句中国话都不会说,先去太学学上几年的传统经典再说。
  于是,五百多号人在太学开始了无比艰辛的学习。他们主要学习和背诵的书目有:
  《礼记》《周礼》《诗经》《左传》《论语》……
  
  看到现在,这群人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想在唐朝当官,可以,但你要先读书,参加几年后的科举!
  五百多人着实被震惊了一把,唯有几位自信满满的仁兄淡定处之。几年后,进士科考试,许多极具刻苦精神的日本学生一举中的,力压群雄,甚至压垮了许多日夜点灯熬油的中国学生。那个时候,科举还不像几百年后那么拘泥,开元时期的科举,还是很看重文采、诗歌和论策的。在考生卷宗上,并没有阿倍仲麻吕这个名字。
  考不上的,遣送回国。
  当然,如果实在是不想走,也可以选择继续呆在长安,只不过要先从基层干起。
  
  阿倍仲麻吕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长安!
  他为何如此自信!卷宗上不是没有他的名字么!
  是的,卷宗上是没有阿倍仲麻吕这几个字,因为阿倍仲麻吕已经改名晁衡,这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唯美主义的名字。阿倍仲麻吕,另名朝臣仲满,因“朝”和姓氏“晁”相近,故而给自己了个“晁”的中国姓。
  
  进士晁衡,給油する!
  哦,忘了说了,吉备真备同学也留了下来,后来他还发明了以中国字偏旁和草书作为片假名和平假名。晁衡同志远渡重洋,不惧艰险,刻苦学习,靠着自身的聪明才智获得了朝廷的赏识,荣升左春坊司经局校对人员(咳,有点儿辛苦)。在左春坊的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经、史、子、集四库图书。
  此外,该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辅佐太子李瑛的学习。
  
  想必晁衡也很明白宫廷里头的那些破事儿,但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主管春坊,任何必须是要完成的。因工作认真,监察御史储光羲曾经写诗夸奖过他,道是“朝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这说明,晁衡还是很帅的。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晁衡擢升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主要负责供奉、上谏、扈从、车马之事。虽然官职不大,但因为和监察御史一样,有和皇帝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极具才华的他很快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这一路平步青云,先从补阙变成了卫尉少卿、如今又成了秘书监兼卫尉卿。
  
  晁衡,你的未来不是梦!
  
  【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与晁衡同一时空,张九龄屡次拜谒一位神仙道长。
  他是司马承祯。
  颇有盛名的道长司马承祯,首先会见了大唐最有气质的人,两人谈论治国的方略,畅谈天地的玄机。还是在这几年,年老的司马承祯又见到了一位一身白袍,颇有些类似胡人眼睛的猛男。此人生性豪放雄奇,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浪漫才华,提着一把宝剑,早已游尽了三山五岳。
  他有一个可爱的名字——
  李白。
  
  【李白】
  姓名:李白,字太白
  生日:公元710年2月28日
  星座:双鱼座
  性别:爷们儿
  身高:172cm
  体重:喝酒前X斤,喝酒后(X+20)斤
  爱好:写诗、游玩、喝酒
  梦想:以才华经世济国
  名言:……(太多了,此处省略一百字)
  
  司马承祯见到了这个年轻有为的剑客,他安静地听李白讲述自己的经历。这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却总是那么狂放不羁。正是他,带领司马承祯重游了一回诗人的记忆。李白说,故事得从他的好友孟浩然开始。
  先来看看孟同学的一篇诗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一下:
  
  孟浩然同学俯视45°天空看着洞庭湖的时候写给张九龄张丞相的一封自荐信
  八月的湖水没有波浪,它虚怀若谷,充斥天地。
  它的蒸汽在云梦泽上挥发,他的波浪撼动了岳阳城!
  我想要钓鱼,可是没有船拉我。
  在这个盛世里头,我竟然没找到工作,我觉得非常丢人!
  看着人家都在垂钓,我只有羡慕嫉妒恨!
  
  李白很欣赏孟浩然,几年前,他们还是少年,李白就听说了孟浩然孟山人(隐居山中,写诗喝酒)的大名,于是跑去面见,吹了一会儿牛,二人相见恨晚。从上面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同学非常想进入仕途。而李白,也和孟浩然有着同样的梦想。据孟浩然说,他上头还真有人能说得上话。
  只不过,这大好的机会,被孟浩然自个儿给浪费了。
  李白笑了笑,喝了一大口酒,接着描述下面的故事:
  
  浩然兄比我大十一岁,但若是比淡定,他小我十一岁。
  是的,一起倾听李白讲故事的人补充了一句,你瞧瞧他给人家张宰相写的诗,什么叫“八月湖水没波浪,他的波浪撼动了岳阳城”,而且,钓鱼非得坐船上钓么?诗人可以荒诞不经,但这也太离谱了。李白打断了我的补充,他和孟浩然交情非常好,他说,孟浩然是个可爱的人,为了找工作,竟然钻床底。
  说起来,那也是一段悲惨的故事。
  
  浩然兄气有浩然,也经常发表点儿豪言壮语。
  因此,他游历长安的时候,科举不中,被瀛洲的几位大仙儿比了下去。不过后来他在太学赋诗,把公卿们震动了一把。他念他的诗的时候,大家都搁笔赞叹,你知道为啥搁笔赞叹不?实话告诉你吧,当时太学经常开斗诗大会,别人写完念出来,你要是觉得能压过他,你就接着写,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所以,太学的那帮才子都不敢提笔了。
  李白感叹,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浩然兄慷慨好施,喜欢救人苦难,所以我们都特别喜欢他。之前说过,浩然兄上头是有人的,那个人,就是被后人赞作“诗佛”的王维。王维的家庭深受武则天、李显酷爱佛法的影响,母亲追随大照禅师学法三十多年,王维也深受影响。后来,他给自己取了个佛家的称呼,名曰“摩诘”。
  王维是开元九年的进士,张九龄执政期间,他官拜右拾遗,再拜监察御史。
  身在长安,王维思念蒲州(山西永济)的兄弟,写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垂千古。他的诗,处处可以见到禅机。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譬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譬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是热爱画画的,在朝廷吃得开。
  尤其是面对喜欢曲艺杂谈的李隆基。
  
  浩然兄和摩诘关系甚好,浩然科举不中,郁闷无比,来到王维这里聊天。喝酒就免了,因为王维不喝酒。正聊天,忽然传说皇帝车驾路过摩诘居所,过来问候一下。王维没慌,孟浩然慌了。是的,他还没有思想准备,他还没背好台词,皇上来了,说什么,难道就在一旁看他和摩诘聊天?
  赶紧藏起来!
  于是一头钻进床底。
  李隆基正好进来。
  
  王维同志是半个出家人,出家人不打诳语,他据实禀奏,说有个兄弟因怕躲在床下。李隆基让孟浩然出来,当时李隆基正搜刮人才,见那是王维的朋友,心想也一定有才华。便问,你都会什么?
  孟浩然:作诗。
  李隆基:来一首。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翻译一下:
  
  年老想隐居南山故而写下这首诗
  本人不想再在北门上书请求谒见了,我打算回南山那个小破屋去安享晚年。
  我没才,所以明主不要我;我多病,背上起疮,所以朋友都疏远了。
  日子一天一天过,我也很快就老了,
  我愁死了,你看松下的窗户,被月亮照得锃光瓦亮。
  
  李隆基不听还好,听罢愤怒,他指着孟浩然说:“卿不求仕,而朕亦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于是放归山林,浩然兄也不伤心,漫游吴越,游山玩水。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求官。孟浩然喝得酩酊大醉,竟然说:“我都喝酒了,管那些破事儿作甚!”便没再去。
  三年后,他成了荆州长史的幕僚,荆州长史张九龄十分器重他。
  不久后,他因为生病辞职,返回故居,在这期间,有一位仰慕他的粉丝求见他,这位粉丝带来了好运,浩然兄背部的烂疮竟然好转。二人相见甚欢,谈天论地,喝和很多酒,还吃了很多海鲜。
  
 
  第二十六章
  大鹏碰见稀有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