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锏仄松倍础B憝U不愧为猛将,贼兵扑杀而来,披靡而去,他一个人,愣是把贼军方方正正的阵列扯开一道口子。与此同时,大军趁虚而入,贼军大败,转战石榴园、老君庙,又败,逃跑的加上想要抵抗的,人马相互践踏,跑到尚书谷,无路可逃,被官军追上,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史朝义领着数百名骑兵,慌忙往东逃去。
在史朝义同学狂逃的时候,仆固怀恩已经进克东京、河阳,并生擒了燕国中书令许叔冀、王伷等人。按照李豫的要求,这些人必须活着,以防出现当年杀死贼军头领,其余地盘的头领便誓死不降的情况。仆固怀恩让回纥可汗在河阳镇守,让儿子右厢兵马使仆固瑒和朔方兵马使高辅成,率领步兵及骑兵一万余乘胜追击。
大军一口气追到了郑州,再战,大捷。
史朝义慌张,跑到了汴州,燕军陈留节度使张献诚同志没给他开门。
史朝义骂骂咧咧地朝濮州,他先在濮州晃悠了一圈儿,见没什么兵力,于是赶紧过河。
仆固怀恩紧追不舍,拔下滑州,又在卫州(河南卫辉)追上了史朝义,史朝义惨败。
看起来,史朝义已经完全崩溃了。但事实上,史朝义在这里安插了很重要的一节,燕国睢阳节度使田承嗣等人,将兵四万余人来与史朝义会合,实实在在地补充了燕军的实力。于是史朝义暂时很开心,领兵抵抗,又败。
仆固瑒轻松击破燕军防御,史朝义率领大军继续往东狂逃,一口气跑到了山东半岛(具体是潍坊昌乐附近)。
燕军要垮了,诸位见风使舵,唐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鄴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州、卫州、洺州、邢州,向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投降;
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恒州、赵州、深州、定州、易州,向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投降。
薛嵩接受了李抱玉的受代,李抱玉需要整编薛嵩的军队,补充到唐军里面。可是,仆固怀恩出现后,做出了一个奇怪的指示。燕军各将领都接受改编,可仆固怀恩来了,却撤销李抱玉的指示,让薛嵩等人继续担任自己军队的领导。仆固怀恩想要干什么?李抱玉、辛云京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们吃惊地意识到,除了想要谋反,恐怕没有其他解释了。
仆固怀恩自然是上了书,描述了一下战况,李豫下制:“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这里头的“一切不问”,似乎还包含着另外一层含义。
洛阳拿下,回纥、唐军都到了东京,出现了一系列状况。
回纥可汗,终于如愿以偿,也不必解释,反正就是抢东西。不过回纥有充分的理由实施抢劫。这里既是燕军的地盘,自然回纥不必保护燕军的百姓,所以,他们进军洛阳后,开始在这里肆意妄为,烧杀抢掠,砍死了数万百姓,且活着的也不放过,抢完钱财,火烧民宅,大火连月不灭。更变态的是,回纥找到了抢掠的第二个铁打的理由。唐朝方面的朔方军、神策军,也觉得东京、郑州、汴州、汝州本就是燕国贼境,杀这里、抢这里、强奸这里,根本就无所谓,所以,所过之处,官军成了贼军,肆意掳掠,一连剽掠了三个月有余。所过之处,火烧民房成了必须的,活着的百姓没有衣物,初冬时节,只能穿纸衣,活不下去的就饿死、冻死。(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
我想了又想,你说这到底是解放战争还是鬼子进村?在这样混账的年代,活命都活不下去,别指望百姓能拥护你。“一切不问”的,我想,除了贼区的官员,还有在追击史朝义时候烧杀抢掠的官军吧。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初,露布(捷报)送到了皇宫,十一月末,河北副元帅郭子仪恭恭敬敬地请求把自己这个位置让给平定河朔有功的仆固怀恩,李豫隆重表彰了仆固怀恩,以其为河北副元帅,又一口气追加无数官职,譬如左仆射兼中书令、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
官军和回纥联军,当然不能只顾着抢老百姓,追击史朝义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史朝义还是很理性的,他知道再往东跑,到了威海就只能跳海,所以扭头,从山东半岛杀了回去,跑到了贝州(河南东南部),与自己的两个节度使合军一处。此时的仆固瑒,已经杀到了临清(山东西部聊城),史朝义跑了千把里地,终于与剩余部队会师,于是从衡水引兵三万,朝仆固瑒杀去。
史朝义可以去死了,因为在和唐军厮杀的过程中,回纥的那帮狼人不知道从哪里忽然冒了出来,两军夹击,大战于下博东南。三万燕军,从东跑到西,从南跑到北,均被唐军死死堵住,只能往河里跳,淹死无数。好在史朝义命大,夺了一匹马,从下博又逃到了莫州(河北任丘)。唐朝方面,也针对史先生逃窜以及贼军现状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部署,首先是仆固怀恩的都知兵马使薛兼训、兵马使郝庭玉来到了下博,随后,大将田神功、节度使辛云京进军下博,将莫州团团围住,而山东地区的官军也参与到了战斗之中,青淄节度使侯希逸率领大军参加了围剿。
躲在莫州城内的史朝义,已经成了瓮中的鳖,屡屡出战,全部战败,于是开始想念自己的老爹。但老爹在天有灵,估计也得一直记恨他这个不争气的孩子。大将田承嗣给史朝义出了个主意,眼下莫州就这么大一块地方,无论如何不能死磕,必须让史朝义亲自往幽州去搬大军来救。史朝义深表同意,留下田承嗣,率领胡骑五千从北门突出重围,杀出去后,玩儿命往幽州方向去了。然而,这个田承嗣,等史朝义刚突出重围,就领着一帮亲信竖起了白旗,而且为了表达真诚的歉意,田先生把史先生的老娘(史思明的大媳妇)、大老婆、小老婆、儿子、女儿等统统送给了官军。受尽折磨的史朝义,一路往北狂奔,又被仆固瑒、侯希逸、薛兼训等人率领的三万轻骑追上,吃了一场败仗的史朝义,再一次幸运地杀出重围,继续败北。
史朝义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范阳,却发现,范阳已经落入了大唐兵马使李抱忠手中。早在几天前,燕军的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就奉表请降了,所以史朝义还得继续跑。范阳既然进不去了,那就得想办法。史先生给李怀仙写了一封信,申明大义,表明了莫州正在受困,范阳必须出兵的道理。史朝义不是跟李怀仙开玩笑,李怀仙却在心里大骂史朝义这个榆木疙瘩。“天不祚(保佑)燕,唐室复兴。今既归唐矣,岂可更为反覆,独不愧三军邪!”可见,李怀仙是个大丈夫。他劝史朝义:“大丈夫耻以诡计相图,愿早择去就以谋自全。况且那田承嗣必然已经叛了,不然官军何以至此!”
史朝义崩溃地仰望范阳的城墙,从他的嘴里,蹦出来一句发自这数百胡骑内心的声音:“你能管我们顿饭不?”站在城上的李抱忠让人送了饭到城东,史朝义与范阳麾下旧将依依惜别,抹了抹嘴,上马而去。东奔广阳(河北廊坊),广阳不受。史朝义知道哪座城都不行了,于是又奔契丹,跑到温泉栅,筋疲力尽,终于被那个李怀仙追上。可怜的史朝义,只好下马,自缢而死。李怀仙来到,砍了他的首级,回去表功去了。几天以后,史朝义的脑袋到了长安,长安轰动。
之所以如此轰动,是因为这颗脑袋,象征着“安史之乱”的结束,这个历时八年之久的全国性动乱结束了。说起来,官军破贼后的烧杀抢掠,其实在整个安史之乱中双方劣迹中算得上轻的了。《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景象,宫廷被焚,十不存一,百曹荒废,尺椽俱无。关中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遍地豺狼(吃死人)。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河南东部),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因为需要作战,需要征兵,而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被贼军(小部分包括官军)杀得人烟稀少,所以有司为了凑人数,只能抓壮丁。
【三吏三别】
从东京,也就是河南洛阳往西走,一路上可以路过新安,新安往西,有个石壕村,从石壕往西,就是潼关。不久以前,这里就是有司抓人最厉害的地区。大诗人杜甫从洛阳往长安走,也是听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大军,因为指挥不统一,又遭遇狂风,六十万大军损失殆尽,而燕军却没什么大碍。
事情传开,所有人都赶紧收拾包袱往西跑。忧国忧民了一辈子的杜甫自然也不例外,他可不想再跟上一回一样,在贼军霸占的地方苦熬。这一路上,杜甫见识到了百姓最痛苦的时刻。新安县的官吏全线出动,下乡挨家挨户要人。这一幕,最终被杜甫写进了诗歌,名曰《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我路过新安县,路上一阵嘈杂,是按户籍点兵呢)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我问新安吏:“这是个小县,难道是壮丁都抓完了吗?”)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那人回答:“州府下帖了,还得选中男参军。”)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中男不就是未成年么?怎么守得住王城啊?”)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有的孩子还有娘送,没娘的孩子孤苦伶仃)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清水在夜幕中往东流,青山好像一片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别哭了,孩子!)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眼睛哭干了也没用,天地就是这样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我军攻打相州,天天盼着打赢。)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哪里知道贼军那么难对付,归军溃败了。)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大家在故垒吃饭,在旧京练兵。)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挖壕也没深得见到水,牧马的徭役也很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况且王师顺应天道,抚养也明了。)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送行的时候就别哭了,郭仆射就好比我们的父兄。)
杜甫继续走,傍晚到了石壕村投宿,情况变得狰狞起来。杜甫不再安慰别人,我相信,他陷入了沉重的思考。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傍晚我在石壕村投宿,有官吏来抓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老头匆匆忙跳墙跑了,老太太出门去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官吏很愤怒,老妇连连叫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老妇上前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一个儿子刚刚来信,剩下那俩孩子刚刚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我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就那么死了!)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屋里头没人,只有一个没断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我孙子他娘没走,可穷得连像样的衣裳都没有。)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老妪我虽然没力气,你们非要要人,那我就跟你们走。)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河阳有徭役,我虽不能打仗,但还能做饭。”)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很久,我都再没听见动静,隐约听见幽咽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天亮的时候,我要走了,只有老翁来跟我送别……)
在潼关,杜甫想起了兵败在此的哥舒翰。这一段路不远,却走得十分艰难。《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步步走,步步惊心。被抓去打仗的,不单有新婚的丈夫,还有年老的老翁和老妪。杜甫回到家乡,却看见农村荒凉寂寞的场景,满村没有人烟,只有艾蒿和蒺藜。这是父亲杜闲留下来的宅子,可是杜甫却发现这里早就没有邻居了,一路上只瞧见一两个满头白发的老寡妇。
一般人,见了这种情景,也必然悲伤。可杜甫不一样,悲伤完后,他竟然有些安心,是啊,这里就是故土,永远的故土!
所以,他扛着锄头来到了田头,准备好好耕作他的田地。这也是他梦想了很久的镜头,可来到地头,他傻了眼了。田地倒也干净,没有多少草,也不奇怪,那是因为没人给它们浇水。杜甫还惦记着晚上浇地,正准备锄草,该死的一幕出现了。县吏听说庄里头来了个男劳力,还下地干活,大喜,忙不迭地跑来抓他入伍。(《无家别》语)
估计杜甫很快就因为曾经也是风云人物而没能让人当炮灰使,反而能够继续旅行。《新婚别》《垂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的。
杜甫因为以前挺喜欢房琯,被李亨臭骂一顿,贬谪在外,穷得日不聊生。最穷最苦的时候,他竟然没吃的,还得上山捡栗子吃,整个人瘦骨嶙峋。他有不少朋友,然而杜甫是一个不愿意阿谀奉承,谋求权贵的人。“三吏三别”后,因为北方太乱,千里万里一片萧条,所以他跑到成都,准备在这里安居乐业。
成都环境好啊,杜甫琢磨着在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有朋友(高适等人当时就在附近任职),遂下定决心起个屋子。可有个问题很重大——没钱,没钱是办不成事的最大借口,杜甫对此深恶痛绝。所以,这位伟大的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给自己盖了一座草屋。总之吧,这座有名的草屋,在后来竟然成了名胜,人称“杜甫草堂”,当然了,杜甫先生给自己的屋子取名叫“成都草堂”。
我们经常看到一排高高大大装扮华丽的大堂大屋,其实那根本就不是草堂的样子,真正的草堂,其实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可爱小老头用自己的双手搭建的。下头是木头棍子,高约两米,然后就是屋脊,屋脊也不是砖瓦,而是枯草遮住的。像这样的日子,一般能跟着杜甫过的,也就他那个爱他的媳妇了。南边村子里的小屁孩不知道那破烂茅草屋里头住的是谁,他们才不关心,不过好像有人对这小老头很恭敬,称呼他“杜工部”——这老头以前干过工程队?(杜甫以前是检校工部员外郎)
经历过大起大落,风风雨雨的杜子美,这个未来叱咤中国一千多年,并且必然会驰骋诗坛,一直到地球灭亡的伟大诗人,目前只能跟这帮孩子怄气。这里不常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感,因为此时此刻,正在大秋天的八月,人家杜甫刚刚给茅屋添上茅草,好预防寒流,寒流就来了。而且大风吹得格外带劲,一口气吹跑了他家房顶上所有的茅草,俗称“三重茅”。茅草飞的到处都是,有的挂在竹林上,有的在水边,还有的沉到了水里。南村的那帮小屁孩又出动了,大风降温也不怕呛着,抱起杜甫的草卷就往竹林里头跑,并以观看杜甫大呼小叫为乐。
006
以上内容,有诗为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个人,生活得并不好,却希望有一所大大的房子,让所有无家可归的人,永远安心地生活下去。如果能够有,他自己的茅草屋破掉、毁掉,他自己死掉,只要能有,他也甘愿。他是个诗人,一个真正忧国忧民的诗人,他是个好人,好人都是傻子。
公元763年的春天,安史之乱结束了的捷报传到了剑南,在成都草堂躲避兵灾,并一直忧心忡忡的杜甫高兴得泪流满面。
回家吧,回家,四年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故乡是什么?
故乡就是那个你年少时候,日日夜夜都想逃离的枷锁和牢笼,离开以后,日日夜夜都想回去的地方,一个承载你童年欢乐和昔畴往事的地方。安史之乱结束了,还等什么呢?杜甫很久没那么狂放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然而这只是杜甫同志高兴疯了的表现而已,事实上蓟北收复后,他也没直接回河南老家,主要原因是,过了整整一夏,杜甫忽然觉得人生其实还是很美妙的,在离开成都和回家之间的这段时间,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继续旅行的梦想嘛!
在铁定了的历史当中,杜甫其实是一个习惯于心血来潮的人。玄宗皇帝驾崩那年,正好李白也死了,杜二甫一直在草堂,和老友严武唱和甚密。严武知道这家伙自尊心极强,从不喜欢开口借钱,但一看他老人家写的诗,就知道日子过得很不好。杜甫的朋友,严武、高适、岑参……,一个个都在有司上班,不时变着方法接济他,杜甫也是明白的。然而他有了钱财,第一想的不是造个更大更好的房子,而是直接搬家,762年,他旅行完毕,直接回成都草堂,把一家都接到了梓州(四川三台)。随后又旅行,去射洪县参观风景,吟咏作诗,主要目的就是看看陈子昂的“读书堂遗迹”,培养一下情操。当然了,子美同学是非常喜欢陈子昂的,不仅参观读书堂,还跑到县东北的山上去看陈子昂的故居,看完以后,旋即前往通泉县,去参观郭元振的故居。可见,这些有利于江山社稷的大人物,在杜甫心目中,地位是无比崇高的。
官军收河南河北后,子美同志以五十二岁的高龄琢磨着去吴楚旅游,跑到阆州(四川阆中)耍了一番,估计是半路没钱了,就又回去了。这一年发生了一些让他非常伤心的事,九月,房琯死了,随后,女儿大病。但杜甫是很固执的,人都说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其实他和李白一样,在生活中,很浪漫很不着调。好在女儿大病痊愈,他立刻启程,跑到吴楚旅游去了,不到吴楚不死心。在旅行初期,李豫同志发布求贤令(那年头人少,有才的更少),杜甫因为有才,被朝廷召补为京兆功曹参军,官位不小,好歹能吃饱喝足衣食无忧且是在长安工作能有机会实现政治抱负。但杜甫同志正在兴头上,拒不赴任,继续东去。玩了一整个春天,他才回到了成都。
是的,成都,不是梓州,因为好友严武大人(原京兆尹)上表,推荐他成了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杜甫欣然赴约,只是在幕府里头过得不舒坦,夏天过完,便写诗一首给严武兄弟,决心给自己放个长假,回归草堂。杜二甫自个儿在成都也不安宁,带着全家南下晃悠。最终停下来,是因为他老人家生病,必须留在云安(四川白帝城)看病。杜甫总算停下来了,他在云安老老实实待着,这是代宗皇帝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春天,忽然听说人家岑参竟然成了嘉州刺史,他颇感高兴,写诗邮寄。
病好后,杜先生又去了江陵等地旅游,我一直担心他老人家这么热爱大自然,旅行会不会没钱。然而我多虑了,当时的夔州都督柏茂琳没少资助这位喜欢旅游的大诗人。杜甫的晚年,过得还行,只是他最好的两个兄弟都不在身边。李十二(李白)死了,高适一直忙碌,只有他云游四海。都老了,高适也老了,他想死杜甫了,所以写了一首《人日(正月初七)寄杜二拾遗》。只是那年头比较混乱,这首上元二年(公元760年)写的诗歌,在路上寄了个天荒地老。杜甫最后一次回到草堂,整理旧书旧文,忽然发现了这封高适同学寄给他的诗歌,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了啊,十年了啊,杜甫悲从中来,追酬一首,老友天各一边,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大历五年的暮春时节,安史之乱早就过去了很久很久,但动乱并没有过去。春天就快过了,江南的风景却没有过去,好风景,也许用这个最差劲的形容词就足以形容现在的景色了吧?杜甫偶然碰见了一个看起来很熟悉的人,他叫李龟年,曾经在李隆基面前学安禄山哭爹,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的优伶,或者体面一点的话,应该叫他音乐家。是的,鼎鼎大名的李龟年,杜甫年轻的时候经常见他。要说明一点,李龟年音乐细胞极端发达,演奏十分美妙,所以当年的大户都爱请他演奏。杜甫当年才华横溢,虽然科举落榜,但还是有人愿意请他当幕僚,有一段时间,杜甫当的就是崔湜弟弟崔涤(崔九)的宾客,而崔涤又是个酷爱艺术的人,而音乐艺术的代表,除了董庭兰,就是李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