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元载注意到了这个魁梧高大的人,编造理由,将他挤兑成了常州刺史。常州大旱,死者满路,李栖筠疏浚河道,引水浇灌,当年即大获丰收。江洋大盗张度保横行西山数年,官军屡次征讨不成功,李栖筠到来,当即秘密搜捕支党,轻松搞定。随即大兴学校,督造舍馆,高挂一幅《孝友传》教育孩子,召集乡亲,登高望远,举杯庆祝,人人欢欣鼓舞。所以很不如元载大人的意,李栖筠因为治理州县有功,进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子,还赐了一子当官,有人为他刻石颂德。
  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有大功,军队无数,企图吞噬江淮和吴楚(这实力的确够牛的),而朝廷以为,此地曾遭受重创,怕没能力灭了许杲,于是以李栖筠为浙西都团练观察使。李栖筠到了,设了几个脆弱的防备,让许杲大笑,随即张榜招聘能说会道的才子,带着金币去许杲军营“犒劳”大家,短时间内,李栖筠计划成功,将士的心通通归到了他老人家名下。许杲知道李栖筠要行动了,于是仓皇南逃,等过了江,也就溃散干净了。还是不如元载大人的意,李栖筠有功,进兼御史大夫。
  李栖筠又广设学庐,上表推荐名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人,破格拜学官为师,亲自拿着经书让老师解疑答惑,一时间,远近闻名,纷纷跑来旁听,一日旁听者多达数百人。当大家都以为李栖筠先生该安静一会儿了的时候,李栖筠先生,竟然又发了疯一样开始网罗那些“大人物”的罪证,因为他发现,最近这帮人的赋税不太正常,某些京城的达官贵人(就是那些人)为了逃避赋税,改成低保户。李栖筠不仅状告,而且还给出了解决方案,要求朝廷“量产出赋”,也就是根据实际收入缴纳赋税,李豫自然同意。
  所以,看看元大人那张受了伤的脸吧,他不是一般的愤怒。
第十七章
  
  李栖筠神色不屈,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 状告徐浩,因为华原尉陈怤曾说是徐浩提拔的他(现在成了长安尉),而他连基本的治安知识都不懂,并且经过李大人的仔细勘察,徐浩同志的账户有数十万(珍宝,不是人民币)转到了元载账户上了。
  第二, 状告杜济,理由基本同上。
  第三, 状告薛邕,理由基本同上。
  李栖筠先生的动作有点儿太大了,这三人即便真的犯法,可他们都是元载的人,连李豫都不敢动他们。可李栖筠似乎很确信,说来也巧,当天晚上正好赶上月食,李栖筠上奏:“月食修刑,今日欺蒙苍天的人还没伏法,老天在警告陛下。”一直犹豫不决的李豫下定决心,包括陈怤在内的四人,全部遭到了他的贬谪。
  壮哉!李栖筠!
  元载有点慌神了,朝廷风气转好,对他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转眼,元载又花儿逢春一样,欣欣向荣起来。李豫这个人,怎么说呢,我和李栖筠都对他抱有极大的期待,可是他虽然有手段,但让他惩恶扬善,他总是有太多借口不去做,也总有理由拖到最后去做。李栖筠已经出现在了朝廷,下一步理应是任用他这个办事快刀斩乱麻的人当宰相,在此之前,李豫已经削去了元载一部分职权。到这份儿上,李豫又犹豫了,他真应该改姓“犹”。 李栖筠辛辛苦苦为除奸做准备,每次行动,都因为李豫的彷徨而流产。
  李豫是个心软的人,不仅是对元载。他完全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果断,我认为,每一个身居高位,并且不想突然退休的人,都会变得优柔寡断。而我们高大威猛的李栖筠同志,是个直肠子,他有个很与众不同的毛病,那就是喜欢别人攻击自己的缺点,当别人骂他的时候,他一改往日冷酷的面容,居然憨态可掬,连连夸赞骂他的人,由于喜欢夸奖别人,他的声望尤其高。
  李栖筠没当上宰相,因为他死了,死于心烦意乱。
  杀死李栖筠的不是别人,就是楚楚可怜的李豫。李栖筠一直希望李豫做事能果断一点,却没想到让他半点事儿比登天还难。最终,李栖筠因为受不了李豫,忧郁而卒,享年五十八岁。在此期间,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李豫同志对待回纥使者的态度,并由此深刻理解李栖筠被气死的可能性:
  一、
  案件缘由: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二日,回纥使者冲出鸿胪寺,跑到长安大街上抢劫,剽掠妇女。京兆官员禁止,回纥使者一怒之下,打得官吏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泄恨,领着三百铁骑进犯金光门、朱雀门。
  处理办法:李豫派太监下去宣慰,回纥恨恨作罢。
  二、
  案件缘由: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七月十四日,回纥使者又重出鸿胪寺,杀入长安府,强行逼迫长安令邵说至光门街,当街殴打,并夺走邵说的马匹,扬长而去。
  处理办法:装不知道。
  三、
  案件缘由: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回纥又求“和市”,所谓“和市”,是指回纥用他们的一匹马换唐朝的四十匹绢,而他们的马,都是他们不用的弱马、瘦马,这种被李豫和回纥认为“相当公平”的贸易,每回都有数万订单,而回纥待遣和下回贸易的商务部人员络绎不绝,鸿胪寺成了回纥的天下。
  处理办法:就按回纥说的办(上欲悦其意,命尽市之),回纥满载而归,拉走一千多车财宝。
  四、
  案件缘由: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九月初六,大白天,回纥使者擅出鸿胪寺,当街杀人取乐,被京兆官吏捉拿归案。
  处理办法:下诏释放,宣布无罪。
  五、
  案件缘由:大历十年(公元775年)九月十七日,大白天,回纥使者冲出鸿胪寺,当街杀人取乐,有人腹部被捅,众目睽睽之下肠子流了出来,有司立刻捉拿凶手归案,押赴万年狱。回纥人赤心闻讯大怒,提着砍刀冲入县府,砍伤狱卒,劫囚而去。
  处理办法:装没事儿。
  
  李豫的忍气吞声,让一位足以成事的大臣死亡,他很伤心。元载却在庆祝李栖筠之死,和他一起喝酒庆祝的人,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王缙。
  这是个很让李豫伤心的人物,也是一个很让人看不懂的人物。王缙,字夏卿,河中人。曾经是神童,长大是名士,文辞清丽,诗风清雅。他之所以被李豫看重,主要是因为他喜欢佛法,可以在李豫跟前和一帮老和尚一起念经,而且,在天下人的传闻中,王缙是个很友悌的人。
  王缙的确很友悌,亲哥王维,安史之乱的时候,身陷贼区,接受伪命,当了多半年的燕官。安史之乱后,官司开始讨论那些本没有什么危险却依然在伪朝上任的官员,王维光荣入选。
  当年的王缙是很有功的,因为他跟着李光弼讨贼,深谋远虑,为人敬重。为了救哥哥,他长跪不起,并以自己的全部官职为王维赎罪。后来李光弼死在徐州,王缙顺利接班,像这样友悌仁爱,还精通佛法的一个人,自然会再三谦让,辞去侍中职位,只担任上柱国和东都留守。
  太原旧将多人,仗着有功胡作非为,王缙到任,当日召集全部斩首,因此名声大振。王缙当上宰相后,跟元载的关系,也不是纯依附的关系。元载自称“才贯古今”,可他不知道,这个新上任的王缙,比他老人家还霸气。王缙在政治上不敢跟元载抗衡,就在才气上较劲,经常突然蹦出来一句骂娘的话,将元载的文章骂得体无完肤。不仅如此,王缙同志还习惯性地侮辱他人的人格,但凡有南方人在他面前论事,他总会吐出:“你是南方人,你懂个屁!”之类的话。
  王缙和那个喜欢造佛寺的杜鸿渐关系很好,他自己也从不吃荤腥,表面功夫做得非常好。老婆李氏死后,王缙同志开辟府院中一大块地方造了一座寺庙为她追福,美其名曰“宝应寺”,配了三十名僧人,每日给媳妇超度。当然,既然跟了元载,那就得学会搂钱,宝应寺没香火钱,王缙想出来个奇招。节度观察使入朝,王缙一定会请人家到他新造的“宝应寺”烧香,小铜碗一敲,干净利落地吐出两个字——交钱!迫于王缙的淫威,来烧香的没有不交钱孝敬的,而王缙兄却认为他这是为弘扬佛法做了一件大好事。
  自从李豫同学向元载、杜鸿渐和王缙几个铁杆伪佛门中人请教了因果报应后,王缙做好事的几率一下增大的好几倍。京畿本来良田好地就没剩下多少,全让王缙抢来造了寺院。那帮主持,一个个拿搜刮来的钱财吃喝嫖赌,奸状一次次败露,也没能阻挡得了李豫同学一心向佛的坚定信念。人们通常认为,这种劳民伤财的举动,就是从王缙身上开始的。(其伤教之源始于缙也)
  王缙这人,表面鄙视元载,实则所做的所有事都不敢得罪他,他是依附元载的,因此,他在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的位置上坐得还算稳当。明代园林大师计成《园冶》上,写过这么一段话:“看山上个篮舆,问水拖条枥杖;斜飞堞雉,横跨长虹;不羡摩诘辋川,何数季伦金谷。”其实,在我看来,王维的兄弟们是非常有情调的,里头的“摩诘辋川”,说的就是王维死前上表,要求把自己的辋川别业改造成寺院的典故。
  这也许误导了脑筋够用但心智不够用的王缙同学,王维死后,王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建造寺院,并以此发财。王缙的弟弟、妹妹(也就是王维的弟弟、妹妹),家里都成了尼姑和僧人来往的地方,当然了,辋川别业也没有丝毫清净气息,数钱的声音取代了梵音,歹心淹没了良心。元载的媳妇王氏,儿子元伯和、元仲武也参与贪赃,几个人经常数钱数到手抽筋。一直对非法的事抱宽大为怀态度的李豫,也终于被王缙和元载肆无忌惮的行为激怒了。
  
  这是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的春天,鸟语花香的,李豫就跟一只小鸟一样,左瞧瞧,右看看,很失望,相当失望,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值得他信任。事情越来越紧迫,因为犯了众怒,众人合伙状告元载、王缙,理由并不是贪污受贿,而是能触动皇权的那件事——他们在夜里头拼凑图谶,意图谋反。事情到了这地步,真的没办法,李豫找到了他的亲舅舅,左金吾大将军吴凑。
  吴凑是个还算凑合的人,论文化大概没有,但论暴力,他很有手段。那日,李豫在延英殿开会,忽然下令,让人把元载、王缙抓到政事堂,收元仲武和卓英倩等人关入大狱。吏部尚书刘晏、御史大夫李涵几个和这俩人苦大仇深的官员参与了拷问,由于拷问得太严厉,两位仁兄直接供出了另外一件事。
  事关重大,元载、王缙的魔爪,已经伸向了禁中,简单来说,这种事儿不能随便让外人知晓。所以李豫又让太监去审,两人服罪。李豫办事,瞬间变得干净、麻利、快,先让人把左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董秀棒打致死,随后御赐元载同志在万年县府自尽。大概是得罪的人太多了,元载在这里遭遇到了生平最惨痛的一次侮辱。
  临死前,元载只有一个请求:“求求你们,让我死得干脆!”
  主事者坏笑:“没问题,不过相公需要稍稍受点污秽,你别怪我啊!”边说着边脱了鞋,脱下恶臭的袜子塞到了元载嘴里(乃脱秽袜塞其口),熏得元载直流眼泪,随后被人一顿乱敲,活活敲死了。至于王缙,李豫本打算直接赐死,但许多人都赞同“法有首从”,主犯和胁从不应该受同等罪过,于是贬王缙为括州刺史,杀元载妻子王氏(唉,她是王忠嗣的女儿)及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
  以下是李豫对元载同党的处理结果:
  吏部侍郎杨炎,杀!
第十八章
  
  李豫很受伤,既然其他人都没有受到重罚,那一定要有人为之前大唐的灾难买单,于是,他派中使去找元载的祖坟,斫棺弃尸,毁了元载的家庙,焚了他家的木主。在元载的家里,有司翻出无数金银财宝,光是胡椒粉(当时的稀有物品,一小瓶就死贵死贵的)就堆了九万六千多斤(八百石)。估计元载满门吃八辈子都吃不完这些东西,但卖出去可以赚很多钱,不过元载家的钱,满门花十辈子都花不完,真想不明白,这么玩儿命地搂钱,拿万分之一就能把生活品味提高到全国第一,剩下的还能干什么用。
  李豫也想不明白,但他知道,勤俭节约是好的,所以,他任命太常卿杨绾(音:碗)为中书侍郎,礼部侍郎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在此之前,因为元载同学搞的京城官员低保收入政策,迫使官员生活拮据,清官满门喝西北风的状态一直存在着。
  元载到死都没想到,杨绾居然靠借钱维持一家生计,一直坚挺,居然硬撑到了现在。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四岁就已经刺瞎了学士们的狗眼,他聪明过人,众人惊异,年少时好学不倦,博览经史,三教九流各类文化,无不知晓。
  杨绾年轻时,天下的条件还不错,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看书,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左边放着经书,右边放着经书,席子上脏兮兮的都是灰尘,只有书本是干净的,但杨绾却怡然自得。
  杨绾做人低调,从不喜欢拿文章给别人炫耀,所以文章很少流出,不是知己的,没人见过他写的文章。由于不种地,也不经商,父亲早死,一个人赡养母亲,杨绾历尽艰辛。如果不是因为需要钱给母亲治病,杨绾是绝不会出来当官的。亲友都劝他考考,考中了当官,好歹有钱才能孝敬老人。杨绾分析了分析,觉得没错,于是报名参加科举,轻轻松松拿了个进士。
  天宝年间,李隆基再勤政楼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大赛,分别要求写“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为要求的文章。学士云集,纷纷献文。当年前三名中,就有杨绾的名字,而杨绾又是第一名,因此被超授了右拾遗。
  从此,杨绾开始了他荡气回肠的一生。
  所有人都很喜欢杨绾,佩服杨绾,连大奸臣元载都对他不得不笑脸相对。朝廷大臣都会去元载家里走动,然而杨绾却从来没去过。元载恨他,但又怕对这样一个人下手会惹众怒,所以一直处心积虑地变着法地挤兑所有京官。可是这个可气的杨绾,却从来没把元载当一回事儿,元载被气得脑袋充血。
  终于,他想出来一个好办法,推荐清廉无私的名儒、大学者杨绾去当国子祭酒。李豫知道杨绾的美名,也知道元载不安好心,元载这么一上奏,还提醒他擢拔杨绾了。旋即升迁杨绾为太常卿,等元载被灭后,杨绾上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
  杨绾当了宰相,朝野相贺:
  第一, 所有人都佩服他的清廉俭朴,御史中丞崔宽在长安南有别墅,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和当朝宰相比其实并不奢华,等杨绾上位,当即让人砸了别墅,以表敬佩之心。
  第二, 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举办宴会的时候,刚好听说杨绾拜相,为了表达自己的敬意,当场撤掉宴席中五分之四的音乐和摆设。
  第三, 京兆尹干以承恩,以前元载在位,他每天出入场面都有百十个随从车马,等杨绾拜相,次日出入,就只留下十个车骑,以表达对杨绾先生的拥护、佩服之情。
  第四, 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
  
  李豫长舒一口气,没有白忙活,天下两大牛人,李栖筠、杨绾,虽然死了一个,但活着的那一个,受到了重用,他改变了天下的风气。杨绾刚刚上任,当即上奏:“京官俸禄太少,要求加薪!”李豫下诏,总算给这帮可怜的京官加了工资。
  但元载留下的恶疾依旧存在,因为除了京官可怜,刺史也很可怜。跟元载关系好的刺史,月薪接近一千缗(一千匹丝绸,月薪四五万),跟他关系不好的,数十缗(几十匹,月薪一千多)。杨绾提议草创工资制度,等以后再继续完善。怪不得除了不中用的一些人,其余的天下人,都特别喜欢这个人。李豫很高兴,倚重杨绾,有了杨绾,他就有了复兴大唐的雄心壮志,革除弊政,天下称雄!
  李豫应该坚强一点,事情还没有那么如意。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的七月底,朝廷百官出现在了杨绾的丧礼现场。上朝的时候,李豫哭得抬不起头来:“老天,你不想让天下太平,怎么这么快就把我的杨绾夺走了!”宰相杨绾之薨,同朝为官的人,虽然都哭得一塌糊涂,可随后,便出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状况。那个叫常衮的最高兴,因为从一开始他就不太瞧得起杨绾。
  
  说起来,常衮同志也是个脑袋让驴给踢了的好人,他廉洁从政,曾经遏制卖官鬻爵,也曾身正为范地鄙视元载。
  但常衮这个人,做事绝对有私,比方说他喜欢凭个人喜好给别人定工资,跟他关系好的就定得贼高,跟他关系差的就定得很低,而他自己不要一丁点儿好处(也不太难理解)。不过,常衮性情高傲,他不让人理解的事情也很多,他以前很瞧不起元载,如今当了政事堂的宰相,他更加骄傲。话说政事堂有后门,直接通到中书舍人院,为的就是咨询政事,方便沟通。但常衮先生认为,这个后门,根本他奶奶的就不是方便沟通,而是方便私通的!于是让泥瓦匠拉来一车砖头,自己做主,把后门给封上了。
  常衮大人很廉洁,元载、王缙当宰相的时候,御厨要给宰相们下厨做饭,这种情况延续到现在,终于,常衮出场了,他认为,既然宰相自己有钱,就没必要吃这顿饭,由于是上奏,强烈要求撤销赐馔。无可厚非,不吃就不吃呗,但接下来,常衮同志干的事儿就有点儿雷人了。
  他觉得,有些人,比方说特进啦什么什么的,虽然很有名声,但他们并没有接受皇帝的任命,却还接受了职位上的俸禄,这叫什么?这叫尸位素餐!常衮上奏,强烈要求撤销这种制度。常大人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所有人的炮轰。他不通事务,他不知道,制度的形成,往往是选择那种趋于稳定和安全的,也是符合人情的,比方说武攸绪啦,李泌啦,还有所有退休人员啦,都是尸位素餐的。想跟几千年形成的制度和人之常情对抗,常大人真是吃错药了。但常衮不管,冒着猛烈的炮火,写好了上书继续上奏。最终,迫于群众压力,李豫没有听从常衮先生的建议。
  常衮曾和杨绾一起举荐过许多贤才,湖州刺史颜真卿、淮南判官关播,人都非常不错,经过他们的举荐,两人都立即召回了朝廷。但是,常衮却对同事杨绾颇为不爽,这也不难理解,所有人都喜欢杨绾,常衮就像小女人一样,产生了严重的嫉妒心理。当你看见所有人都对自己的同事竖起大拇指,而对你竖起中指的时候,你会恨天下人,还是会恨那个同事?显然,常衮大人越来越不服气,开始恨杨绾。他闲得蛋疼,每天除了上朝开会和办公,其余时间,都密切注意观察杨绾有哪里做得不好,然后,他会仔仔细细总结下来,认认真真记到小本本上(也许没有小本本,但他肯定用心记下了杨绾的每一个小错误),他想,以后一定会用得到的。
  常衮独自当政,百司奏请,一律经过他老人家的法眼,这家伙毛病忒大,看奏请先看署名,可是不管是有人推荐贤才还是推荐蠢材,常衮大人一律不予提拔,他想用这种卡巴斯基式的方法杜绝官场的泛滥,如果想推荐人,那您还是省省笔墨吧,您就是说破嘴皮子,常大人也不会点头的。是的,这种人,说好听点,贵在坚持,他如此细心地记下杨绾的错误,相信以后一定会用得到,现在杨绾死了,常大人的梦想实现了。
  有司商议,给杨绾谥号“文贞”,有文化,有节操。常衮急了,立即让比部郎中苏端驳斥一番,扒出杨绾犯过的小错一一列举,毁人不倦,当苏端抬起头看的时候,他看到了李豫的眼神,也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是的,他犯了众怒。李豫被上奏的这家伙气得脸红脖子粗,好啊,老天欺负我,你也欺负我,杨绾天下人都称赞,你哪里弄来的这些绯闻?
  李豫当即下令贬了苏端的官,而常衮同志,对苏端表示了足够的同情。隐藏在后面的常衮先生,等杨绾死后,受到了李豫的重用。与常衮一起受重用的,是中书舍人崔祐甫。当然了,崔祐甫在气势上还是压不倒常衮先生,但常衮却一直把崔祐甫当成敌人。事情还得从陇右节度使朱泚说起,要说朱泚,还得从他的同事朱希彩说起,而要说朱希彩,还得从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说起。
  
  李怀仙,唐藩镇,胡人,祖宗跟契丹混,自己跟安禄山混,降唐后当上了幽州卢龙节度使。仆固怀恩叛唐的时候,朝廷让他在河北迎敌,他正事儿不干,趁机扩充自己实力,私立法庭,私收租税,不服朝廷管辖。
  朱希彩,李怀仙麾下大将,一直对李怀仙不服气,伙同朱泚、朱滔兄弟一起杀了李怀仙,并斩了李怀仙全族,众人推举他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朱希彩为人苛刻,属下动辄得咎,让人不堪忍受,终于被属下干掉。
  朱泚,原来是李怀仙的属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