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泚,原来是李怀仙的属下,和朱希彩一起杀了李怀仙后,又成了朱希彩的属下,朱希彩被杀后,自己受众人拥戴,朝廷封他为幽州卢龙节度使。他的执政方针和李怀仙不同,上位后就立即跑到了长安和李豫见面,把亲弟弟朱滔留在幽州。很快,他就觉出了弟弟有野心,于是为了表忠诚,把自己扣在了京师。朝廷派他领汴宋(河南)、淄青(山东)兵马防御吐蕃秋天(因为秋天马匹膘肥身健)袭击,所以他取代李抱玉,当上了陇右节度使。朱泚欣然受命,屯兵奉天(陕西乾县)。
谏议大夫韩洄,杀!
谏议大夫包佶,杀!
起居舍人韩会,杀!
其余十余元载同党,杀、杀、杀、杀、杀!
李豫的亲舅舅吴凑痛哭流涕地为他们求情,于是,慈悲为怀的李豫又改变了上面文字的关键字符:
吏部侍郎杨炎,贬!
谏议大夫韩洄,贬!
谏议大夫包佶,贬!
起居舍人韩会,贬!
其余十余元载同党,贬、贬、贬、贬、贬!
第十九章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六月二十四日,朱泚同学为李豫大帝献上了祥瑞,一只伟大的母猫,哺乳着一窝能与小老鼠和谐相处的小猫(献猫鼠同乳不相害者以为瑞)。具体来说,是朱泚麾下大将家里的小猫和老鼠,当然,不必讨论朱泚献这样一份大礼有什么用意,多半就是图个吉利,也许是为了表明和谐共处的伟大,但是,猫鼠一窝,总感觉怪怪的。
此时,常衮大人站了出来。常先生对母猫哺育猫鼠一窝的行为感到很震惊,震惊之余,他领导百官,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的大讨论。常衮的震惊之情还没发泄够,于是率领百官杀入朝堂,站在李豫面前,对母猫事件表示祝贺。被常衮叫来的百官,见李豫和常大人都一脸幸福的样子,也都说点好听的捧捧场。这个时候,常衮的敌人,轮到中书舍人崔祐甫出来祝贺了:“物以反常为妖,猫和鼠本是天敌,抓鼠是猫的责任,如今却当亲儿子养,这是妖孽!都祝贺个什么!臣以为,陛下应该立刻派法吏查办奸人和所有不抵抗入寇者的官员,以顺天意!”
常衮惊呆地望着口若悬河的崔祐甫,听着李豫畅怀大笑,还表扬了崔祐甫,他恶狠狠地睥睨崔祐甫,就好像要用眼神杀死自己的敌人一样。常大人赢了,他用眼神战胜了崔祐甫,那个有事儿没事儿喜欢反对他的崔祐甫。
李豫很欣赏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有惊天才华的人,现在元载死了,他召回了江西判官李泌。
“与卿相别八年,才除掉了这贼,要不是太子揭发他的阴谋,估计我都没机会跟爱卿再见面了!”
“臣昔日经常说这事。陛下明知道臣下有恶行,却总是选择宽容,所以才到了这个地步。”
“唉,做事也得十全,不能轻举妄动啊……对了,朕让你去江西的后,曾当面叫来路嗣恭,可这个路嗣恭,他是元载的人,不久就让卿去当虔州别驾。路嗣恭刚刚平定岭南的时候,献了个琉璃盘,直径九寸的。朕拿那琉璃盘当珍宝,没想到破了元载的家,搜出来一个一样的,那是路嗣恭献给元载的,直径一尺!等朕召他来,朕和你一起商量商量怎么办他!”
“嗣恭为人,小心谨慎,但他畏惧权势,他当的是个好官,却不知大体。昔日当县令,百姓都赞他。陛下忙于国务,无暇顾及这么一个小县令,所以让元载抢先得手,威逼利诱的,路嗣恭又是个能人,有人用他自当竭尽全力。陛下现在如果诚心用他,他一定也会为陛下竭尽全力的。至于虔州别驾的事,那是臣自己要去,不是嗣恭的事。且嗣恭新立大功,陛下怎么能因为一个琉璃盘就怪罪他呢?”
李豫呵呵笑了,还是李泌好,于是,以路嗣恭为兵部尚书,想着让李泌留下来当宰相。李泌回来的消息传播得很快,自然也就传到了常先生的耳朵里。第二天,常大人就又站了出来,反对李豫任用李泌为相。理由是一个皇帝想要重用一个大臣,就必须先用他当小官试试,让他体察一下人间疾苦才好。常衮还搬出了汉宣帝的典故,说汉宣帝任人为公卿,就喜欢先把要重用的人下放在基层,从基层干起。
李豫大概都没意识到,其他还都没问题,问题是他对面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是早就实至名归的山中宰相李泌。还有,常衮独自一人呆在相位这么久,他不忌惮别人抢他的饭碗才怪呢。李泌说得一点儿都没错,李豫是个好人,是个喜欢把坏人往好了想的皇帝,一个很有手段的人,一个本应该有所作为的皇帝。可是……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正月,李豫任李泌为澧州刺史,让他下基层锻炼去了。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初三,李豫突发疾病,五月二十一日,病症加重,下制皇太子李适监国,当晚,唐肃宗李豫驾崩于紫宸内殿,终年五十三岁,遗诏以郭子仪摄冢宰辅佐幼主。唐肃宗李豫,其实一生并不严肃,因为他总是被老天拿来开涮,每一次要做点事,都会因为这样那样不可抗的原因作罢。老天是最会开玩笑的,五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适即位,他要面对的,是安史之乱以后,一个积重难返、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还要面对那个哭得死去活来的常衮先生。
李豫驾崩后,百官在西宫发丧,常衮先生表现得太过分了。比方说,别人都老老实实在那里大哭,常衮因为太受重用,所以显得格外惹眼。哭了一整天,本来都要回家了,被人搀扶起来,走出去一段路,哭得伤心欲绝的样子,一屁股蹲在地上,爬着又往肃宗皇帝的灵柩而去,接着嚎啕大哭,百爪挠心,摧人心肝。
和他一起哭的同僚斜眼看他,你想,常大人哭成这样,这不摆明了咱要是哭得不和他一样惊险,就显得不真诚了么?随从过来搀扶常衮,常衮哭得哽咽难忍,一脸的泪水加鼻涕,众人唏嘘,最后,崔祐甫受不了了,站起来,指着烂泥似的常衮对众人说:“都瞧瞧,大臣在君主前哭,有让人扶着的道理吗?!(臣哭君前,有扶礼乎!)”
常衮哭得正带劲,听见是崔祐甫的声音,心里头窝火,将一腔的热血化作了悲愤,悲愤化作了泪水,震天动地地嘶吼着继续哭去了。事后,群臣商议为李豫服丧的事,讨论天下官吏到底是要穿三天的丧服,还是二十七天的。众人认为三天就可以了,而常衮认为,一定要二十七日。最后,事情居然演变成了常衮和崔祐甫的暴力事件,两个人在朝堂上争论得脸红脖子粗。
常衮受伤了,上奏,要求严惩崔祐甫,理由是崔祐甫率情变礼(心血来潮更改礼节),请贬潮州刺史。一般来说,李适是儿子,李豫是爸爸,儿子为爸爸发丧,尤其是帝王家族,儿子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去表现自己的孝道。常衮也许不知道,李适这回支持他,并不是因为他说得好,而是因为李适作为一个儿子,想要尽自己的孝道而已。但李适觉得常衮兄逼人太甚,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
百官哗然,名誉宰相郭子仪、朱泚上奏。李适:“爱卿刚刚还说崔祐甫可以贬,怎么这么快又说他没罪呢?”最后,李适在郭子仪和朱泚的解释下,搞清楚了一件事情。原来,这两人虽是宰相,却从不参与政事讨论,所以署名的时候可以没有他俩。但常衮大人别具一格,为了体现公正公开人员足够,他替人家郭子仪、朱泚署名,在贬谪崔祐甫这件事上,常衮自己算一位宰相,又替两人举手通过,在宰相不足的情况下,轻松达成统一共识,愣全票通过了崔祐甫被贬一案。
那日,百官披麻戴孝,整整齐齐地在月华门等待棺椁的时候,一道制书的下达,让所有人惊得目瞪口呆:“贬(常)衮为潮州刺史,以(崔)祐甫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新登基的李适,头一笔买卖就做得如此果决,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三十七岁的李适,出生在天宝初年的太平盛世,见识过大唐诗人的浪漫,目睹过大明宫宴会的奢华,也经历过最苦难的安史之乱,尝过惊慌逃窜的滋味,更知道黎民百姓的辛酸。玄宗末年、代宗、肃宗,三朝弊政,积重难返,不过,从现在开始吧,前面的路虽然很艰难,最起码我是皇帝,我有一把斧头,以身为力,以心为锋,我要披荆斩棘,一手为大唐再辟一块新天地!
那就从这一刻开始吧,就从这一刻开始,从现在开始我们的新政:
一、 贬常衮为河南少尹,以河南少尹崔祐甫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 罢(废除、免去)诸州府及新罗、渤海贡鹰鹞(新罗和渤海进贡的鹞鹰)。
三、 罢山南贡枇杷江南甘橘非供宗庙者(山南道进贡的枇杷和江南道进贡的柑橘)。
四、 罢邕府岁贡奴婢。
五、 罢梨园乐工三百人、剑南贡生春酒。
六、 尊郭子仪为尚父,兼太尉、中书令。
七、 罢献祥瑞,贡器以金银饰者还之(严禁献祥瑞,有进贡金银器的一律返还)。
八、 出(放归)宫女,放舞象三十有二于荆山之阳(越南进贡的三十二头大象被放归山林)。
九、 六月,大赦,赐文武官阶、爵,民为户者古爵一级。减乘舆服御。士庶田宅、车服逾制者,有司为立法度。
十、 禁百官置邸贩鬻(严禁卖官鬻爵)。
十一、 诏六品以上清望官,日二人待制(六品及以上贤臣,每天选两人跟随身边)。
十二、 罢扬州贡镜、幽州贡麝。
十三、 举可刺史、京令者(要求推荐不错的刺史和京官)。
十四、 弛邕州金坑禁(邕州,也就是广西南宁的大金坑,从今以后可以任人开采,地方政府不得禁止)。
十五、 罢榷酤(废除酒品专卖制度)。
十六、 十月,罢九成宫贡立兽炭、主襄州蔗蒻工(兽炭炉,一种特大金属兽状炉子,冬天用来取暖;蔗蒻工,编精美草席的工种)。
十七、 以沙苑豢豕三千给贫民(把皇苑里圈养的三千头大猪分给贫民)。
十八、 十二月,立宣王李诵为皇太子。
李适政令,雷厉风行,中外震撼。淄青军士听说李适的作为后,纷纷扔掉兵器,相顾言曰:“明君出来了,我们还反个什么!(明主出矣,吾属犹反乎!)”我认为,李适和李豫,其实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他比他的老爸有魄力,没有不敢干的,只有想不到的。这让他在刚刚即位后,就有了明君的称号。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李适召集群臣讨论税收制度。之前说过无数回了,租庸调制度已经毁了,农民的田被节度使以下的豪强霸占了,没钱也得交钱,交不了钱就挨揍,导致百姓纷纷逃亡。为了遏制这种状况,保证国家收入,前期有人想出来一个好办法,让邻居们互相担保,有一家将要逃亡,邻居就上告,不上告的下一次交纳赋税就让邻居出两家的租庸调。
此法具有相当的破坏力,其基本体现就是有能力交纳赋税的也没能力交了,试想,如果你邻居根本就没有土地,被强行收购,可名下还有,必须交纳,你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跑与不跑都会死,你这两家的负担是担待定了,如此,与其等死,不如寻个活路。因为这个,百姓纷纷逃亡,致使租庸调办法更不靠谱。如果不能想出一个恰当的办法改革这个弊端,唐朝这个庞大的帝国,就会因为体力不支,没有营养而轰然倒塌。李栖筠就曾推荐过按照收入征税,现在李适即位,他采纳了新任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了具有赋税改革意义和对帝国与百姓都有利的“两税法”。
第二十章
何谓“两税法”?
是这样的,李炎建议,将以前所有的正税、杂税、杂徭,合并为一,称为“两税元额”。假设全国人口为三千万,而这个总额为一个亿,那么,把三千万人口按照开垦田地的面积和户等分为几个层次,按照层次不同,分别承担不同的额度,总额加起来为一亿。又因为考虑百姓疾苦,所以分夏、秋两个季度,两次征收,两税之名由此而来。至于非农业户口的商人和其他人士,州县需要按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收取。
不错,非常不错,可是,这个杨炎是一个什么人物呢?
杨炎,字公南,凤翔人。曾祖杨大宝,曾担任龙门令,刘武周攻陷山西,城破不降,褒赠全节侯。祖父杨哲,闻名天下的大孝子。父亲杨播,进士及第,有高尚情怀,考上大官后竟然隐居不出,李隆基亲自下诏让他当谏议大夫,当了一小会儿便辞职不干,回家休养身心去了,同样以孝行闻名于世。
杨炎本人,仙风道骨,文藻雄丽,号曰“小杨山人”。礼贤下士,天下贤人,几乎都曾遭过他的接待。到了他当上宰相,他还一直希望找个有文才有能力的人培养培养,等自己退休以后让他接替自己的位置。杨炎生性聪明,可以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他得以横行官场的主要原因。
杨炎之所以受到重用,是因为崔祐甫生病,无法办公,李适让他举荐能担任宰相之职的人才上位的。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杨炎,并不只有以上美好的品质,严肃点儿说,小杨山人其实蛮人渣的。小杨虽然热衷道法,清静无为,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却是个睚眦必报的人。
神乌令李大简同志,曾因为喝醉酒骂过他,等与杨炎同在节度使帐下当幕僚,杨炎得知李大简也在,于是领着一帮手下,提着一根铁棍,朝着李大简的住处走去。扣住李大简的胳膊,抽出铁棍开始冲着可怜巴巴的李大简狂抽二百下,李大简全身骨折,流血满地,几乎当场断气。(率左右反接之,铁棒挝之二百,流血被地,几死。)
同朝宰相乔琳,因为年老耳聋,李适同学冲他吼半天他也反应不过来,即便听懂,说话也让人听不懂,李适感觉没法交流,遂罢了他的相。而小杨山人,因为办事果断,帮助李适革除弊政,很有声望,所以得以独揽相权(崔祐甫生病)。在这期间,他把崔祐甫所制的规章全部推翻,又干了一系列伤人心的事,等人们发现杨炎的差劲,一切已经晚了。
死去的宰相元载曾经很喜欢杨炎,元载死后,杨炎跟着遭到贬谪,如今受人推荐回到朝廷,他开始了感恩、报仇的路程。孝顺的人一定是知恩图报的人,小杨山人就属于这一类人。元载早就死了,但他还是惦记着元载对他的好。
道州录事参军王沼曾帮过杨炎一把,一下成了监察御史。
左仆射刘晏,著名理财专家,统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东道转运、租庸、青苗、盐铁使。小杨山人很讨厌他,不是因为他有功,而是因为这个刘晏,曾经上书弹劾过元载。元载是杨炎的恩人,而杨炎又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仗着自己很懂经济,而刘晏独揽财政大权,导致群臣愤恨,于是上奏罢免了刘晏。这还不够彻底,他纠集了一帮人,开始收拾整理出刘晏的一系列罪证。
刘晏曾密奏代宗李豫立独孤妃子位皇后,与黎干、刘忠翼走得很近。小杨山人上奏:“刘晏与黎干、刘忠翼同谋,臣为宰相,曾不敢揭发他们的罪状,臣罪当万死!”要知道,在废立问题上没站好队,是君上最不能原谅的错误。刘晏先在皇后问题上犯了一个弱智的错误,现在又和一些人图谋不轨,你让别人怎么想?
当然了,小杨山人知道李适大概不会轻易相信自己,而刘晏依旧还在掌管财政。于是,他又建议:“尚书省是国政之本,应该分置诸使,分夺其权,希望复旧!”好吧,刘晏该找个地方哭去。只是,小杨山人才不会可怜一个爱哭的男人,他又搜集刘晏罪证,上奏刘晏奏事不实(欺君之罪),强烈要求依法惩处,刘晏被贬成了忠州刺史。
小杨山人酷爱报仇雪恨和知恩图报,司农卿庾准,因与刘晏不和而帮助过杨炎,杨炎当即任其为荆南节度使。
诸位要淡定,杨炎同志报仇雪恨之路才刚刚走到一半而已。庾准出现后,以独立身份状告刘晏,理由是刘晏曾给朱泚写信,信件内容对皇帝不满,且刘晏招兵买马,抗旨不尊!李适正在想刘晏何时曾抗旨不尊来着,此时,大脑袋锃亮的小杨山人跳将出来:“陛下,确有其事!……(各种诬陷无数字)”
李适大怒,下诏赐刘晏死。杨炎大仇得报,喜上眉梢。他没想到的是,替刘晏鸣冤的人居然那么多。尤其是那个吃饱了撑的的缁青节度使,高丽族人李正己(原名李怀玉),多次给李适写信询问李适为啥要杀死刘晏。当然,刘正己大人其实不是为刘晏鸣冤,而是发泄自己对朝廷的不满,每回信件最后,他都会列举天下糟糕的地方来指着李适。小杨山人恨李正己恨得牙痒痒的,只是人家是节度使,基本不归你管辖,有气只能往别人身上撒。这一回,杨炎选中了李适。
小杨山人,伟大的山人,办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后,怕天下人意识到杀死刘晏的其实就是他,于是,他朝各藩镇派了无数太监。他派的太监,自然也都是吃他一口饭的人,所以谈论话题的时候,就把罪过一股脑推到了李适的身上。小杨山人如此犀利的处事方法,太监们大概是不会往外透漏消息的,但节度使会。像这种无关痛痒,说了更显忠诚的事情,节度使大人才不会管他杨炎的想法。
就这样,德宗同志知道了那个每日修身养性,谈仙论道的杨炎,居然还干着这样让人心寒的事情。他也朝各方都派了太监去核实情况,没错,就是这个杨炎,把杀死刘晏的责任全都推到了李适的头上。原本杨炎是个很会办实事的能人,李适还指望着靠他恢复祖宗的基业,这样看来,别说基业,连作业都完成不了。
杨炎露馅儿了,但他并没有发觉李适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不是因为他专权跋扈导致的,而是皇帝李适,的的确确是个很能忍耐的人,他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别人所不敢做,他选择继续信任杨炎,但还以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仍为平章事(宰相),不再专任,却也不冷落。
李适的威名,大大震慑了以往嚣张跋扈的人们。
首先吓得屁滚尿流的,是那些来往于州县,负责传信的太监。先前太监被宠信得过了头,所以每到州县颁布诏书,他们都会假公济私地收受地方官员的钱财,美其名曰“赐物宣旨”。给一件宝贝,念一句圣旨,给十件宝贝,念十句圣旨,为此,州县还得专门为太监准备这些劳什子的财宝,不得不从公款里扣。
李适早知道有这种情况,某日,派大太监邵光超同志去地方赐李希烈旌节。为了感谢邵先生宣旨的辛苦,李希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奴仆数名、马数匹、丝绸七百匹、黄茗二百斤……邵先生和其他太监一样,选完旨就大摇大摆地用大车拉着回京了。
是李适安插在各个地方的卧底向他报告了情况,李适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佯装大怒,让人拉过邵光超一顿毒打,一口气打了六十大板,随即流放。邵先生挨揍的地点,大概就是在有许许多多中使的地方,这帮人闲来无事,自然要观看同胞挨揍的场景。但这一回,他们怕了,他们怕自己宣旨回京以后也挨一顿毒打流放到鸟不拉屎的地方。有的中使人格健全,忽然想起自己的太监朋友也去地方上宣旨了,大惊,飞奔至屋内,写好信件,托人送出去,那些宣旨的太监们,半路正美滋滋地运着几车的财宝,听说此事后,丢了魂儿一样,有的干脆半路丢了,任人哄抢,有的藏在山谷里头。
从此以后,中使宣旨,纵然有地方官员要给点儿孝敬钱,他们也都不敢收,哪怕一文钱,也得先摸摸自己屁股软和不软和再做打算。
随后被李适算计的人,是大名鼎鼎的节度使李正己。因为李适威名远播,所以他拿出三十万贯钱来献上,以表孝心。如果是李豫,他绝对会被李正己感动的一塌糊涂,也会惊讶于自己有了威名。可目前当皇帝的,是李豫的儿子李适。李适不是那么好伺候的,李正己献殷勤,自然有他献殷勤的道理。
李适认为,以李正己先前的行为来看,他对朝廷早有轻蔑之心,如果此时朕收了他的钱,这样顺乎自然、按照线索发展的故事情节也就太老套了。所以,李适嚯嚯大笑,派中使以一种十分淡定的姿态来到了缁青(山东)将士面前。在李正己的注目中,中使代表皇帝谢谢节度使大人的心意,然后大手一挥,将所有钱财分给了将士。瞬间,李适在缁青将士心目中的形象又高大了许多。
而先前只是微微惧怕李适的李正己,现在已经彻底服气了,有这样的人当皇帝,天下太平,指日可待!
接下来颤抖的人,是身居长安和洛阳的大臣、将帅、官宦们,安史之乱后,所有人已经没有了忌惮,开始建造豪宅,争相奢华。其实,早在天宝年间,不靠谱的行为就已经从杨家泛滥了。一百五十年前的大将李靖,家庙已经成了杨家的马厩,昔日庄严的家庙,如今已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