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从杨家泛滥了。一百五十年前的大将李靖,家庙已经成了杨家的马厩,昔日庄严的家庙,如今已经被一坨坨马屎霸占了。
那还是天宝年间,此后更没人敢管他们,所以拆人家家庙,刨人家地基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李适对此深恶痛绝,某日,他忽然下令,砸了元载、马璘、刘忠翼的宅第,勒令那些霸占别人产业的人照单归还,命马氏(当年很牛的贵族)献上他家违规建造的园子,隶属宫司,起名“奉成园”。
最后要讲的,是大唐周遭的各个部落。
首先是一群在街市上牛气冲天的回纥人,被李适吓得不敢嚣张的故事。回纥等部落的人,在长安做过的事想必不用再讲了。除了杀人取乐外,他们还经常穿华服。当然,这不是为了文化交流,也不是羡慕汉人服饰,而是穿着华服勾引大街上的美女,然后……你懂的(或衣华服,诱取妻妾)。
留在长安的回纥人约莫有一千来人,而从商的胡人更多,长安有司还得遵照先前的规矩给他们置办产业,于是这帮人越来越暴虐,杀人取乐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了。某日,李适发布了一条奇特的诏书:“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没想到,这样简简单单的举措,竟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随后,李适又遣回了吐蕃的使者和俘虏(李亨、李豫和吐蕃赞普曾经怄气,相互扣押使者),在长安生活了多年的俘虏,刚刚入境,赞普还不信,等归还部落,他们纷纷称道:“新天子出宫人,放禽兽,英威圣德,洽于中国。”
吐蕃震服,赞普随即遣使入贡,有蜀将上谏,说这回的使者不能放回去,因为吐蕃签了无数和约,没有一次遵守的,这次正好诓他们一下。李适同志,心怀高远,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威震宇内的做法,曰:“犯塞则击之,服则归之。击以示威,归以示信。威信不立,何以怀远!(他们入侵就打他们,服气就好好对他们。打他们是为了示威,放他们是为了树立诚信。威信不立,如何怀远?)”
吐蕃见大唐的使者(韦伦)又来了,更加喜庆,于是在韦伦还朝的时候,吐蕃派了大宰相论饮明思等人入见、上贡。
第二十一章
对李适来说,当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也许不太难。难的是,纵使你再努力,也还是不尽如人意。
下面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李皇帝找妈妈的故事。
自从李适登基,他最记挂的并不是自己有多少政绩,而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李适的母亲沈氏原本只是个妃子,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大军冲入长安,沈氏没能跟着逃跑,因此陷入贼区。后来安庆绪逃跑了,朝廷找到了藏在一边的沈氏,随后,史思明攻陷洛阳,慌乱之中,沈氏又不见了。等李适即位,找妈妈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却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沈太后(李适给她封的)如果在世,年纪就已经非常大了,先前跟她能见面的人也不多,前几年能活下来就是个奇迹,到了现在,基本已经没有真正见过她老人家的了。至于李适自己,他也不能天天蹲在一边儿干这事儿,况且就连他自己也十多年没见过老妈。沈太后究竟在哪里,也许死了吧……
直到有一天,身在东京的女官李真一发现,有个年纪很大的女人,经常跟人说一些宫中的事,她立刻让人上奏,李适欣喜若狂,派年纪大的太监和宫人去看望。这群人里面,还真没有跟沈太后认识的人,有的见过一两次面,但年代久远,谁能确认呢?所以这帮老太监和老宫人眯着眼儿瞧了一个遍,问了些昔日宫里头的故事,这女人能一一回答上来。“是不是?”“是!一定是!”“要不怎么知道这么多?”“气质也不差,有气场……”大概这个样子,此女被人拉上了八抬大轿。
但这个年老的女人,在上轿之前却连连摆着手:“不是,我不是……”使者心生疑惑,快马加鞭先到了李适面前奏报。虽然说别人说是,那女子说不是,但究竟是不是,还得李适自己去看。李适被这消息惊得坐卧不安,晚上都没合眼。第二天,听到消息的百官集结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强撑起来的喜悦之情,纷纷上前奏贺,李适也欣然让人起草诏书,恭迎母亲大人入殿!
一帮人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幸福的基调,然而,正在此时,有一个姓高的小官上奏说,其实那女的真不是沈太后。
李适愕然:“究竟是……还是不是?”李适也不能含糊,立即派人前往洛阳殿去查看。上奏的人,名叫高承悦;被派往洛阳查看的人,名叫樊景超。而据高承悦上奏称,其实那个被人拥立成沈太后的人,是他的亲姐姐高某人(不知道她具体叫什么)。而高承悦和高某人,都是先朝大宦官高力士养育的,李适派出去的樊景超,之所以不姓高,那是因为人家是高力士的养孙。事情一下变得很清楚了,高小姐口口声声地说起宫中的事,可以解释了;有气质,也可以解释了。那么,她有什么胆量冒充沈太后呢?
现实就是这样,有利益的事,就算你自己不愿意干,摊到你身上,也会有无数人怂恿你去干,高女士就是摊上了这样一群人。女官李真一之所以上奏,是为了表现自己扎实肯干对皇帝的事情上心,其他左右侍奉在高女士身边的那帮人,死缠烂打地让高女士改口,是为了未来能享受这非分的福利。高氏之所以一直吱吱呜呜,也是怕被李适发觉,所有人都惨了,但因为判断能力有限,被人裹挟着就自称了。
樊景超早就想明白了,所以在路上他一个劲儿地叹息,来到洛阳殿,见“高太后”被一群人簇拥着嗑瓜子儿(也有可能在聊天),而旁边的侍卫森严得很,气不打一处来:“姑妈你这是找死吗?(姑何自置身于俎上!)”高太后身边的侍从见一毛头小子直接过来就冲着这么尊贵的人物乱喊乱叫,于是大喝一声,让樊景超滚下台去。樊景超厉声道:“有诏,太后伪诈!左右下去!”言罢,那帮殷勤伺候左右的人丢了魂一样下了台阶,高氏瞧着这个侄子:“我是让人强迫的,不是我。”樊景超无奈地看了高氏一眼:“皇上不怪罪,快走吧。”于是扶着姑妈下台,出了宫城,坐上了一辆牛车回家去了(以牛车载还其家)。
李适是很聪明的,也是很孝顺的,他说过:“只要让我找到妈,我宁愿受百回欺!(吾宁受百欺,庶几得之。)”他怕如果这一次他惩罚了女官、高氏左右,下一次如果真的是沈太后出来了,沈太后自己想要回来,却没人敢上奏。就这样,天下奏报发现沈太后的消息多达四次,可每次都不是真的。李适渐渐懂得,也许早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妈妈就已经死了,也许她还活着……
李适下令,继续找!
他就一直找着,一直到他死了,都再也没有沈太后的消息。
李适相当不容易,他刚刚即位的时候,曾故意疏远宦官,亲近文臣。为此,还专门提拔了鸿儒张涉和以文雅著称的薛邕,可这两人,最终都伤了李适的心,因为贪污、腐败,相继遭到了罢免。从这两位博学的文臣身上,李适看到的只是失望,然而,太监们瞧见的却是希望。不是吗?正好说明一个问题,并不是太监祸国,只要是个人他就会祸国,要看个人,不看出身。对不对?
于是,中宫太监冲着南牙(皇宫南边的省院是文臣的办公地点)发出了怒吼:“瞧见没?南牙那帮文臣动不动就贪污上万,却整天说是我们弄得天下肮脏,这不是颠倒黑白么!?”李适没他爹李豫那样对某某人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任,自然也就会因为这帮文臣的贪污腐败不知所措。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六月初一,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祐甫薨。随后,有一位神通广大的道人,向不信僧道的李适上言:“不出几年,陛下就有外逃的厄运。臣看过四周,奉天有天子气,最好妥善修理整顿奉天城池,以备非常!(陛下不出数年,暂有离宫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气,宜高大其城以备非常)”励精图治,辛辛苦苦经营,也要被乱臣贼子轰赶出长安吗?
李适不敢去想,几天后,京兆的民夫和六军的士卒,就出现在了奉天城的重修现场。李适也没想到,这妖道所说的“离宫之厄”之前一系列的厄运,居然比兔子他爹来得都快。首先恶毒打击李适的,是刚好距离得力大臣崔祐甫死后一年整的武将去世事件。具体来说,这一天,刚好是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的六月十四日。
汾阳忠武王、集无数大权于一身,却对大唐帝国忠心耿耿,至死不渝的郭子仪死了。曾经深受宠信,死不要脸、害人无数的大太监程元振、鱼朝恩都曾在皇帝面前说郭子仪的坏话,但因为他是郭子仪,所以想要害他的人永远不会得逞。郭子仪满门多数都在朝廷担任大官,郭子仪低调,这些孩子未必低调。
比方说三子郭晞,打未成年就跟着老爹郭子仪打仗,屡建战功,调到邠州时,他也学郭子仪的样,对属下采取“宽大”政策。只是,郭晞先生学老爸,学得实在是太走样了,郭子仪喜欢宽容,但绝不是放纵,郭晞喜欢宽容,觉得宽容和放纵基本上是同义词了。
所以,当他领着自己的亲信来到这里,这里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有十七个兵卒,跑到街上要酒喝,喝完砸了酒家,老板来拦,又杀了老板。此事轰动一时,邠州节度使白孝德脾气虽大,但只要听见“郭子仪”仨字儿,便没了脾气,尤其是现在在他地盘儿上作乱的是郭子仪最宝贝的儿子郭晞。白孝德被郭晞这小子气得够呛,也不敢多管,最后,事情还是落到了泾州刺史段秀实身上。
段秀实率领一干士兵,杀入郭晞兵营,抓捕十七名案犯。
这帮人被抓后,还高喊郭晞的名号,想镇住段秀实,约莫两分钟后,十七人人头落地。兵营里头的士兵,被段秀实的行为吓得目瞪口呆,随即反应过来,其实郭晞手下的兵用不着怕刺史的人!于是披甲上阵,准备灭了段秀实,而此时的段秀实,却已经出现在了郭晞的面前:“郭令公誉满天下,你今日纵容非法,罪及元帅,郭家威名还存多少?”话没说话,郭晞噗通一下拜倒在段秀实面前:“段公直言相劝,郭晞必当感恩戴德!”扭头厉声喝斥:“都给我卸甲归营,闹事者死!”
第二天一早,郭晞去见白孝德,诚心谢罪。郭家的威名,就是靠这样结结实实竖立起来的。
代宗李豫,虽然对其他人有无数敬称,但只有对郭子仪,喊的是“大臣”,“大臣快快请起!”“大臣辛苦了!”
德宗李适,秉性刚强,从不轻易服软,却口口声声喊他“尚父”,“尚父快快请起!”“尚父辛苦了!”进封太尉、中书令,实封两千户。
大奸臣元载,伤人无数,排挤有功之臣,唯独不对郭子仪下手,还一直对身为宰相的郭子仪心存好感。
大太监鱼朝恩,恶贯满盈,陷害郭子仪,等郭子仪真出现在他面前,他忽然惶恐不安,哭着感谢郭子仪对他的信任。
豪侠田承嗣,先随安禄山,降唐后又重新追随史思明,又降唐,桀骜不驯,诡诈多端,唯独对郭子仪恭敬有加,郭子仪的使者路过田承嗣家,田承嗣跪拜在地,指着自己膝盖说:“这膝已经多少年没给别人跪过了,今日为郭令公拜!”
汴州大盗李灵耀,霸占汴州,所有路过商旅、公私行人一律抢劫,无人敢过。唯独不敢拦郭子仪的人,非但不阻挠,还要派兵守护,用以表达对郭令公的敬仰之情。
第二十二章
郭子仪是非常谨慎、谦虚的一个人。
御史中丞卢杞,卢弈之子,卢怀慎之孙,雄才善辩,伶牙俐齿,可就是相貌有问题,卢杞面皮发蓝,且大脸巨丑无比。郭子仪接见宾客,一家人男女都在身边,唯独见卢杞需要让所有人退下。有人问为什么,郭子仪解释说:“卢杞相貌虽丑,但心凶气险,妇人见了他笑话。他日卢杞得意,怕是郭家满足都会惨死啊!”然而跟着郭子仪混的有不少其他公卿,郭子仪却颐指顾盼,煞有其事的。
郭子仪慧眼识珠,他的幕府共有六十余人,郭子仪死后,这帮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当然,除了宾客和幕僚,其余就是家人了。郭子仪自己有八子七婿,全部为朝廷显贵,孙子几十个,早上请安需要集体到场,否则会出现一整天都忙活请安的情况。古代“早安”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套仪式,但郭子仪子孙太多太多,有些记不住名字和脸蛋,所以他用点头代替了说话,极大地节约了他宝贵的时间,同时避免了认错自己子孙的尴尬场面。子孙太多也是有坏处的,郭子仪很清楚。
喔……还没有计算完毕,以上说的是直系亲属,加上媳妇和女婿子孙,多达上百人,旁系的更多,长安郭公府外,一整条大街都是他的家人,亲属三千,宅第四通八达。我怀疑是不是这帮人都认识郭子仪,而郭子仪多半不认识他们,据史书记载,在郭子仪的率领下,这群人风俗淳朴,为世人称道。
做人要像郭子仪,好好说话,好好做事,以身作则,天下危局,他一人扛住三十年;作为中书令,心忧天下二十四年。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李白没有看错,当年那个混迹在行伍之间的人,已经誉满天下,皇帝为之罢朝五天,哀哭过分,满朝凄然。
大唐中期军事家、汾阳王郭子仪寿终正寝,卒年八十五岁,谥号“忠武”。
李适令为其作一品坟,本应高八尺,特令增为一丈。
除了郭子仪,肯听从朝廷调遣的大将,就还剩下朱泚一个。然而就连这硕果仅存的朱泚,最终也参与到了和朝廷作对的滚滚洪流中去了。不过,首先发威的人不是朱泚,而是朱泚的弟弟朱滔。弟弟朱滔虽然统军严格,却也不是那种打架唾一口唾沫、撸袖子光杆子硬上,慷慨赴难的人,而是因为,有人曾经盛情邀请他一起叛乱。
邀请他的人,名叫田悦,田承嗣的侄子,承袭魏博节度使(河北魏县附近),礼贤下士,大开馆舍,邀请文人参加他的幕府。田悦一开始,小日子过得还不错,每回申请点儿东西,皇帝都答应,所以他对李豫的看法还是比较淡定的。可是,李适登基后,他发现,情况出现了特别严重的变化。前头说过,李适勇于革除弊政,是个敢想敢干的皇帝,而改革,势必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很不幸,“某些人”里,田悦就是一个冤大头。试想,想要避免藩镇割据的局面,皇帝应该怎么做?
皇帝应该收揽中央集权,削藩、树立朝廷威信,李适就是这么干的。这么干,田悦不干。首先,田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物,在河北养了七万兵马,李适上来就给他下了“罢四万兵马回家种地去”这样一个令人蛋疼的命令,让田悦非常不高兴。可朝廷有命令,作为藩镇的田悦还是需要开会讨论一下的,众人集结,他大嗓门儿高呼:“我等呆在军中这么久,父母妻子都在家,如今不当兵没有俸禄,我们拿什么养活他们!”
言罢,田悦用一种极度挑拨的眼神望着众人,在众人的眼眶中,他瞧见了隐约的泪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田悦摆出砸锅卖铁也要给军人们发工资(藩镇吃的都是朝廷给的,但用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忘了这一点)的姿态,于是拿出自己的财宝,分给了众将士。众人满地打滚,嚎啕大哭,抱着田悦的腿,哭得满脸亮晶晶,然后把钱揣好,回家老老实实过日子去了。
先前藩镇大将来嚼铁的死,本来就让这帮人心惊胆寒,最近又出了个杨炎害死刘晏的故事,而小杨山人把责任都推到了李适头上,让所有人都坚定地认为李适是想要把所有不听话的人都杀死。后来又有人造谣,说明君来了,李适要东封泰山,路过河南,顺道就会把你们这帮孙子给收了。一时间,藩帅们针对本谣言展开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一、 李勉立即屯兵汴州,以备李适东征;
二、 李正己大惧,率兵万人屯于曹州(山东菏泽),还怕事儿不够大,于是派人说法田悦同叛。
三、 田悦收到了李正己大人的来信,表示同意干掉李适,于是又联合梁崇义等藩镇,领兵堵塞道路,以王侑、扈趯、许士则为腹心;邢曹俊、孟希佑、李长春、符璘、康愔为爪牙。
四、 镇州李惟岳(亲爹李宝臣刚死)、淄青李纳(亲爹李正己刚死),求承袭节度,李适不许(当然不会许了)。田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替”旁人请问是否可以世袭,李适不予回答。于是,田悦意识到是时候动手了。于是,以上一大群人,加上另一大群藩镇,纷纷扬扬地造了李适的反。
最激动的当属成德(河北中部)节度使李惟岳同学了,旁人都还没动弹,他率先举起反旗,当了一回靶子,而负责灭他的,正是幽州节度使朱滔。
朱滔是一个十分热爱变卦的人,今天打算这么办,明天就可能打算那么办,而且当属下的还不能不办。朱滔和哥哥朱泚是亲兄弟关系,但朱滔对他这个哥哥没什么感情,朱泚之所以进京当人质,也是这个弟弟给坑的。坑爹的见过不少,头一次见坑哥的。
朱滔自私刚愎,所以看着朱泚掌控兵马大权,觉得十分不爽,于是骗朱泚:“如今天下藩将不听朝廷命令,你要是先去侍奉皇上,则全族子孙可安呀!”朱泚大喜,颠颠儿跑到了李豫面前。而他的弟弟朱滔,却完全掌控了幽州的一切。为了树立威信,朱滔先后杀死了军中有功的二十多个人,威震军中。
现在,李适让他去和李惟岳火拼,由于本来军纪就挺严明,所以朱滔轻轻松松地就在束鹿大破了敌军,进取深州。李适大喜,进封朱滔为检校司徒,领节度,赐德、棣二州。另外,以康日知(一个大将)为深、赵二州的团练使,下诏让滔回自己的镇上去。如此,朱滔感觉他是被李适这混账结结实实地坑了一把。于是上奏,要求把恒州、定州等七个州的赋税拿来当幽州藩镇军的赋税。
李适正在削藩呢,他才不会答应。就这样,朱滔怒了。等被李适打得满地找牙的田悦给朱滔写了一封求助信的时候,朱滔知道,反叛的时机已经到了。朱滔、王武俊,都被田悦同学慷慨激昂、字里行间都有不满的言语感动了,于是宣布自己就是反贼。朱滔的表弟刘怦(官儿也不小,涿州刺史)听说这表哥居然反了,大惊,火速写了一份谏书:“司徒、太尉,还不够吗?你到底要闹哪样?如今昌平有太尉乡、司徒里,已经是不朽的业绩啦。你想想所有反叛的人的下场,成功的有几个?朱司徒,您慢慢想!”
作为表哥,朱滔忍住脾气看完了全文;作为一名反叛者,脑子不够用的他还是举起了反旗,与人联兵,营救田悦。
朱滔以高傲的姿态出现在了军中,见士气低沉,为了鼓舞士气,他举起拳头高呼:“我们攻下了坚城,朝廷却夺跑了!我写了奏疏,朝廷却不回报!同志们,我们就要这么受委屈吗?不是,我们要大破马燧大军(朝廷派来的兵马),取其赀粮……可乎?”朱滔激情澎湃地喊完一遍,话音落下,全军出奇地寂静,将士们都拿一双死鱼眼看他,没有一个响应的。朱滔觉得大概是自己的口号难听,总之,现场异常苦逼,于是,他狠狠咽了一口口水,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自己高呼了三次。(军中不应,三号之)
估计朱滔大人在高呼的过程中想到了接下来该怎么说,三次过后,他又发表了这样一则很有文学气息的演讲:“幽人死于南者,骸撑不揜,痛藏心髓,奈何复欲暴骨中野乎?司徒兄弟受国宠,士各蒙官赏,愿安之,不恤其它。(咱们幽州人,南征的时候死了多少人?骸骨都丢在了战场,我朱某人痛彻心扉!如今,朝廷怎可又想让我们横尸荒野?我们司徒兄弟二人,受国恩宠,将士们,你们也都各有官赏,你们不必担心,我这次就是为了讨个说法,没有其他的!)”
朱滔兄赌咒发誓,拐上亲爹和十八辈祖宗帮他作证,之后便死也不提谋反的事了。
只是,才过几天,军中人忽然发现,那些所有不愿意跟他一起造反的几十个将军都莫名其妙地失踪了(死了)。田悦还没消灭,又来了个朱滔,李适再积极进取地谋杀朱滔,也知道一下又起来两伙贼人,肯定大事不好,于是下诏,立即封朱滔为通义郡王,实封三百户。朱滔并没有因为李适的褒奖有任何懈怠的情绪,要知道,只有猪一样的脑袋才不会想出这其实是李适的缓兵之计。
朱滔接到李适的封赏后,不仅没有露出一脸灿烂,反倒怒了起来,分兵一路,杀向赵州,矫诏押上所有粮草,随后引兵奔往速鹿,营救田悦。跟着滔哥混的士兵们感觉有那么一丁点儿的不对劲:“天子令司徒往北拔取州县,得了财宝都赐给有功之人,司徒却往南救魏州(河北),诏书是这么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