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窦建德见到被捕以后的张玄素,此人摆出一脸欠揍的样子,用恶狠狠的眼神看着自己,大感恼火。你这是想就义咋地?是的,张玄素想要英勇就义。英雄,俺要成全了你!于是,命人将张玄素推出去斩首。就在推出到菜市场的时候,接下来的一幕令所有人都惊呆了。
但见景城之中男男女女,扶老携幼,哭声震天!
问,你们这是要做什么?
答,张大人要死,我们跟着一起死!
说,不行,夏王有令,只杀张玄素一人。
众人拉住囚车,蜂拥而上。夏兵以为是劫法场的,却不料这几千人竟将路途堵住,面目含悲,纷纷下跪,呼天抢地,请求替张玄素一死。窦建德闻讯,大惊失色,赶忙跑到现场查看情况。众人中有一会说话的,痛哭道:“此人为官清廉如此,今天若是将他杀死,老天瞎眼呐!”呐完之后,集体再度嚎啕。
于是磕头,见夏王来,千人之中竟分不出别的话语,只是震耳欲聋的哭声。
窦建德见状,以为千古真名士,立刻给张玄素松绑,封为治书侍御史。张玄素表情镇定,拒不受封,说:“我,隋臣。皇帝身在江都,不可身事二主!”窦建德无语,叹口气,说:“皇上死了。”张玄素闻言大惊,不信,待得知不假时,才接受了窦建德的委任,担任黄门侍郎。
后来窦建德败,李世民听说张玄素大名,亲自接见,询问为政之道。等李承乾长大了,就去当了太子的辅佐。李承乾当着老爹的面儿很收敛,当着朝中大臣的面儿也很收敛,当朝臣进谏言的时候,他就正襟危坐,揣摩大臣进谏的意思,然后发誓一定反思。如此作为,反倒让人觉得他李承乾很有一套。去东宫进言的人不在少数,在众人眼中,太子甚至有点儿李世民当年的感觉了。
可是,这都是表象。
李承乾和他那帮养起来的奴才搞得很开,流氓、阿飞全都和他是好朋友。张玄素等人在他眼前晃悠,他表现出一副虚心聆听教诲的样子,等老张走了,他就从内心发狠。后来李承乾玩儿大了,张玄素与之争执,于是怀恨在心。李承乾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像张玄素这种不知好歹的人,就得给点儿实际的。令人遗憾的是,李承乾周围那帮人除了玩儿就会整人。孔颖达、令狐德棻、于志宁、赵弘志、王仁表、崔知机加上一个张玄素,以往的时候经常给李世民出如何教育李承乾的点子,李承乾都记住了。
他当然不会记住如何接受别人的指正,他记住的是这一大串名字,来日方长,我整死你们!
正所谓“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李承乾没了娘,一下没了着落,更加不着调了。他命人在东宫大院里支起一面大鼓,齐德龙东强地敲了起来。张玄素听到之后,扣阁切谏。李承乾很生气,但为了做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样子,他让人把鼓抬出来,拿着大刀将鼓砍成了稀巴烂。张玄素泪奔,太子这孩子,还真有他爸的决心!
张玄素不是那么容易被骗的,后来一次,张玄素见李承乾多日没接见属官,于是上谏,李承乾不耐烦,不听。老张知道靠自己是不行的,于是屡次向李世民示意。可惜,李承乾破罐子破摔。
事情到这,也没必要说再在张玄素他们眼皮子底下装了,李承乾怙恶不悛,言行一落千丈。李承乾是个瘸子,不太会走路,加上这几个月的言行让大臣们看在眼里,难免传到李世民耳朵。李世民不管,他心里有计划。你想,一个不会走路而且品质如此差劲的人和李泰这样一个人对比,差距会有多大?李承乾说,不怕,谁让咱是太子呢?除了李世民,没人能管得了李承乾,李世民不管,身在东宫的他简直有点儿忘乎所以了。
【俳儿】
东宫,太子所居处。有一个名叫“儿”的俳人红得发紫,女的,很会打扮。
儿跟承乾是真心相爱的,这个不容置疑。我考察承乾儿的感情,发现承乾是真心的,而儿不是,儿喜欢的是太子,不是承乾。儿的脸抹粉很厚,跟猴儿屁股差不多,二人卿卿我我接吻的时候,俳句之神一屁股就糊到了李承乾的脸上。儿喜欢摆时尚靓丽的姿势,让承乾很珍爱,他俩天天在一起你侬我侬,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李承乾很快活,不过,李承乾的快活是建立在李世民不知道的基础上的。李世民可以不过问李承乾的品行,但绝不能容忍他这么荒淫无度,为所欲为。
李世民闻而大怒,将儿收起来杀掉,将李承乾怒斥了一顿。
儿跟承乾是真心相爱的,现在,儿死了,李承乾哭了。
他将儿埋在苑中,为她树立起一座丰碑。这还不够,他将儿的图像挂在自己卧室,天天对着看。早晨起来,承乾跑去祭祀儿一下;晚上睡觉之前,承乾跑去祭祀儿一下,一连几个月。他的瘸腿似乎因为祭祀儿而好了起来,因为儿,承乾瘦了。李承乾心情非常差,他为儿封官加爵,为儿茶饭不思,称疾不朝。
为了纪念他心目中的儿,他徘徊在和儿相处过的所有地方,泪流满面,郁闷无比。
这还不足以抒发李承乾对儿的思念,当初也是和儿在一起,他说自己下辈子要当可汗。他命几千个户奴学习突厥人唱歌,将发型理成胡人的椎髻。将东宫中床单、被单、所有彩色的布匹全部搜刮出来,拆成布条,弄成舞衣,迎风招摇。又寻橦跳剑,前后鼓吹,其实就是现在的杂技,杂耍,乱哄哄的。与此同时,敲鼓奏乐,日夜不绝。
李承乾喜欢突厥,儿死后,他就这么一个爱好了。
光跳个舞耍个杂不够,他要切实体验一把。李承乾又命人造了一个大铜炉,六个大鼎,找来宫中犯了死罪的奴仆去偷百姓家的牛马,偷来以后汇集在大鼎周围。李承乾坐在一边,亲自看着大火生起,用刀割下,将牛马煮熟。然后手一挥,狐朋狗友的全部围起来一起将烹饪好的肉(现在的火锅)捞起来吃。
如此看来,李承乾对突厥的热爱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会说突厥话,会穿突厥衣,连眼神都是突厥的。他坦言:
生非突厥人,死是突厥鬼;
思儿不见儿,共饮黄泉水!
如此深情,感天动地。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连追星追得命都不要的林娟都自愧不如——李承乾穿上羊裘,梳上辫子,当起了可汗。
他从自己的近卫队里将所有长得像突厥人的挑出来,给他们一人发一套突厥人的外套,五人一组,组成一个部落,支上帐篷,列好阵势,安排上番号,挥舞大旗。晚上的时候,这些人必须睡在帐篷里,李承乾来了就要好好表现。李承乾命令各部落搜集肥羊,“突厥人”眼露凶光,抽刀割肉,煮熟以后,互相像男女朋友一样喂食。
这还不够恶心,有一天,玩儿腻了的李承乾想出来一个奇招:发丧。
李承乾从颉利死的那天开始,就对突厥人的葬礼感到十分向往,他想,总有一天,我会像可汗一样死去!于是,他自命为大可汗,在众目睽睽之下抽刀自刎,死在了“草原”之上。“啊,我亲爱的可汗,你死了,我们怎么办,啊,可汗!”注意,这不是诗,也不是朗诵,而是那些扮演突厥人的宫人的呼喊。因为李承乾规定,可汗死后,他们要嚎啕大哭,用刀子将自己的脸划破,骑着马围着可汗的尸体转,拍着马头高喊他的尊名。无奈,很无奈,这是搞的哪样?
过了很长时间,李承乾似乎睡着了。
可是,当大家还哭着的时候,他扑腾一下坐起来,大喊道:“如果我有了天下,就带着数万铁骑跑到金城(兰州),当一个小小的社长,牛羊马匹,牲畜人家全是我的,岂不快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众人附和,相顾私语,皆说太子是被妖怪附身了。众人以为这就够出格的了,其实他们的见识还太小,人家李承乾说的是真的。接下来,李承乾动真格的了。
他让众人披上毡子,当成铠甲,在“草原”上插上红旗(丹帜),列好阵势,与汉王李元昌分统两部。二人,一个是正义之师,一个是不义之师,各领百人大呼而上,冲刺斗殴,与当年李靖杀突厥截然不同,两个部落势均力敌。势均力敌才有看头,这成为了李承乾最大的乐趣。有人疑惑,这帮人都这样?多恶心啊?就没人敢反抗?
答案是有的,只是,李承乾淫威太重,敢反抗的都死光了。李承乾规定,众人中有不听命者,就被亲信拿着树枝猛抽,轻的抽得脸皮脱落,血肉模糊,重的直接抽死,一命呜呼。李承乾在一边哈哈大笑,他对向他说出不同意见的人很反感,指着天空,放言道:“我当上天子以后,有跟我对着干的,我杀,杀五百个,看谁还敢对我放屁!”
李承乾是未来的皇上,很多人都不敢,可很多人敢。
故事还是要到为李承乾提意见的人身上,他们提的意见被李承乾得知,就派亲信报复。这帮人性子软,跟着太子混,企图可想而知,但,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一个人的境况,竟然激起了这群狐朋狗友的泪水。感动,真的很感动。
这个人就是于志宁。

【百度hoho】
李承乾:李泰你厉害,可是你再厉害,你能憋得住粑粑么?
儿:夫君,你真有才!



日期:2010…09…13 10:19:39
困死了

日期:2010…09…13 22:55:28
举手表决:我国最伟大的团体是不是豆子和他的朋友们?

A:是
13:不是
C:不好说
D:我是打酱油的



日期:2010…09…14 10:01:04

第十八章    太子的教育问题

于志宁,京兆高陵(陕西西安)人,隋末出任山东寇氏县令,后举家迁往正宁县永和镇(甘肃庆阳)。李渊入关时投唐,拜为银青光禄大夫。
这个人家庭出身好,他爷爷是北周的太师,老爸是隋朝的内史,轮到他,又成了唐朝的大夫。于志宁很早就跟李世民相好了,当初李世民带着军队攻打薛仁果,大败西秦之后,广纳贤才。纳了半天,愣是没把学界最有名的能人褚亮纳进来。褚亮当时被囚禁在牢狱之中,于志宁隔着栅栏跟他交好,才知道,此人果非等闲之辈。李世民听老于力荐,立刻引入王府。
这样,于志宁和褚亮都成了文学馆的骨干。
这么早入党,跟着秦王打天下,功劳也不低,于志宁的官位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这不,贞观三年的一天,李世民下诏宴请三品以上官员,见于志宁同志未来,觉得很不可思议,问群臣道:“于志宁怎么没来?”答曰:“陛下宴请的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于志宁是四品。”李世民一拍脑门儿,不觉懊恼道:“忘了忘了忘了忘了!”是的,他忘了。
于是加封于志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
不给他加官的原因其实也不在李世民,要怪就怪于志宁。他从来不邀功,属于有功也不说的人。等哪天皇帝忙完了突然想起他,他才缓缓从人群中走来,如果李世民忙一辈子呢?可能到死也不知道原来一个本该位居重臣之位的人竟然还在四品官上晃荡。
于志宁,太子左庶子……
就这样,于志宁和太子扯上了关系。
于志宁面对李承乾的无数次出轨,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规劝,虽然没用,但总也起到一定的烦人的效果。老于提出来的意见被李世民采纳之后,效果都非常好,只可惜,他现在要伺候的这家伙是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不听话的李承乾,早就过了叛逆期还依然叛逆无比的李承乾,喜欢非主流、杀人游戏、吃喝嫖赌的李承乾——大唐的洋相都让他出尽了。
于志宁属于两袖清风的人物,一心就想着江山社稷如何,为了李承乾,他操心操得心都生茧了。刚好前几天于志宁家中报丧,说是他的老母亲死了,于志宁回家守孝,耳根暂时清净。
守孝这东西,最讨厌了。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理解守孝为何要守三年,但放在以前也实属正常。需要守、理应守、必须守,三年,只需多不许少,但凡孝子就守三年孝。不是孝子,可以不守孝,但如果你最敬爱的恩师走了,你也可以守孝,多长时间你自己定。历史上最有名的守孝者是孔子的爱徒子贡,一口气守了六年。历史上最有名的夺情事件是张居正夺情事件,大明首府张居正,被万历皇帝夺情,名声一落千丈。三年时间对一辈子啥都不会做的人当然没什么,可要是对于志宁和张居正这样的人,三年就等于十年。
守孝时住在父母坟墓旁边支起来的草架子底下,不许吃好喝好,也不许笑,更不能干别的事情。三年期限过后,您爱干嘛干嘛,反正这三年是考验一个人对孝道的实践程度,不管是装的还是真的。于志宁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当然不会装,娘死了悲痛,那叫自然。
于是,于志宁请求回家守孝。
李世民犯难,你说……你说三年,三年不回来,沧海桑田。于志宁说,那是一定的。李世民说,守孝固然重要,可大唐如无先生,太子如无老师,肯定是不行的。于志宁泪流满面,他知道,国家总是要压过家庭的,经过妥协,终于答应只回家一小段时间,接着再回来。一小段时间是多久?
不知道,可能是三个月。
李世民想,太子现在正处在急需教育的阶段,于志宁一走,就把天下的未来给带走了。其实于志宁不走,天下的未来也会被太子同志带走。在于志宁的关怀下,太子同志的行为进一步升级了。他喜欢造高楼,从附近征来很多百姓为他盖,日复一日,没完没了。于志宁苦谏、巧谏、强谏、各种谏全用上了,可惜,没用。
这段时间李承乾又宠爱太监,跟太监称兄道弟,于志宁管不了,就汇报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教育李承乾的时候,他唯唯诺诺,对天发誓,与该死的死太监绝交,绝不再犯,如若不然,天打雷劈!话说得好,可一回到东宫,他就拿着老爹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这下,他把突厥人全领家里来了。是,李承乾喜欢突厥。达哥等人是突厥人中的混混,可汗王子中的人渣,人渣中的人渣,李承乾跟他们在一起学不出好来。
这回,于志宁直接上书李世民,被太子得知,李承乾怒了。
为了弄死于志宁,他派出了大唐太子阵营中的两个最高级别高手——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这两位仁兄是武林世家,曾经跟随太子同志捣过很多蛋,人人都怕。他俩跟着太子混,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已。这样看来,他俩应该属于坏蛋,这个大家都知道。
两位仁兄带着匕首来到了于志宁的府宅,站在院子里,风一吹,一股阴气让他们的鼻子有些难受。
寒酸,这是他们来到此处的第一感觉。于是来到于志宁睡觉的地方瞧,伸头来看,眼前的一幕然他们呆住了。他们见到于志宁躺在床上,身底下铺的是草荐,头下枕的是土块,于志宁在里头,本不年老的他已然满是憔悴的颜色。屋子,整个屋子里面穷得连老鼠都不愿意进来。
这是三品大员的府宅?
是的。
这是于志宁?
是的。
再看,满屋里除了牒文就是纸张,没有一个侍奉。
张师政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他一把抓住同样惊呆的纥干承基问:“杀不杀!?”
纥干承基一脸难过,差点儿没哭出来,突然间失声道:“你说呢?”扭头就走。谁爱杀谁杀,谁杀这样一个人谁就是傻¥逼!这是他们两个的共同心声。
是的,他们骂李承乾傻¥逼了,他们是刺客,是杀手,可面对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们心疼了。高尚不能给予我们世俗的回报,却能用一腔热血点燃人们心中久灭的灯火。我相信,在两个刺客的眼中,于志宁,是一个高尚的人。他们没能完成任务,可是,却完成了他们灰暗人生中最光彩的一幕!
有人问:李承乾这么嚣张,李世民怎么不亲自教育教育他?
我认为:用不着了,李承乾烂泥扶不上墙,他不想当太子,有的是人想当太子!
对于太子和魏王之间的问题,李世民比谁都清楚。当年隐太子李建成跟秦王的故事,如今像是翻拍重演,好一出戏,依然那么生龙活虎你死我活!李世民苦笑,将棋子放在了李泰身上。
李承乾跟李泰对着干,这是不公开的秘密。张师政等人就是李承乾搞出来的刺客团体,专门对付李泰用,闲下来的时候还可以刺杀张玄素等人。虽然还没能得逞,但其威力不容小视。贞观十六年春天,一个消息让李承乾彻底失去了他自以为稳固的太子地位——李泰编好了一本对地理界影响深远的书籍《括地志》。
为了编好这本书,李泰可谓是呕心沥血。《括地志》从贞观十二年就开始写,李泰动用了文学馆中所有的学者。这本书按照唐初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制,博采各类古书中对于各地地理的描述,旁求古志对于典故的记载。详细记载了各州县的历史沿革、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内容,多为唐宋著作引用。
有人就问了,是不是因为地理名称都变了,所以宋朝以后就没人用了?
不是,非常不是。《括地志》之所以没了踪影,是因为南宋时候散佚了。直到清朝,有一位叫做孙星衍的文人将流传在唐宋各地理志中出自《括地志》的内容辑录下来,共八卷,刻在《岱南阁丛书》之中,这是最初的辑本。后来又有学者从遗文中补录,有个五六条。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贺次君辑校本,成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辑本。
20世纪末的辑本采取了日本《史记会注考证》,中国《通典》《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长安志》《大藏音义》等涉及到《括地志》的内容,共增补十余条。
这几十条加起来已经很厚了,可如果跟李泰编好的《括地志》相比,实在是拿不出台面儿。最初的《括地志》共有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我们现在看到的《括地志辑注》只不过是原版书页的零头罢了。不过,单从这零头读出来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所以,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可惜。
李泰好学,熟读经史子集,最开始的时候,是苏勖(音:序)出主意让李泰打造文学馆,招揽学士著书的。这个苏勖在李世民的文学馆干过,对文学馆这东西很熟悉,也有感情,他不出名,他爷爷出名,苏威。
李泰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若市。热闹,十分热闹。
由此,朝中大臣开始推断。首先,李世民喜欢的是李泰;其次,李泰的确有能力;再次,李承乾不行。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旁敲侧击地说一下这件事情呢?大臣们自动分成了两拨,一拨主张教育太子,一拨主张易储。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他们摸不清精明的李世民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李世民将李泰的工资、府宅、侍奉提得比太子还要高。工资多少其实对于王爷们来说实在是一件不疼不痒的事情,可这是放到财物角度来说,如果放到政治上,这件事就十分严重。八佾舞于庭的故事想必李泰一定知道,现在事情到了他头上,他觉察不出来。大臣们也开始糊涂了,皇上刚刚还信誓旦旦地说绝不废储,现在怎么又……
李泰也开始高兴,他忽略了自谦和收敛,过于阳刚的人,死得都很惨。子路是怎么死的?李泰知道,可他认为不一样。人就是这样,别人犯错不可原谅,自己犯错就要开脱。
谏议大夫褚遂良看不下去了,他上书李世民说: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
简单概括一下:
太子就是太子,王子就是王子,你不能让王子超过太子的待遇,这样会出事儿的。作为皇上,你应该和太子关系更好点儿,如果让太子自卑,奸佞就会出来搞鬼。现在魏王刚刚担任大事,不能让他太过分了。
李世民点头同意,不过,礼制这东西都是人定的,人最大的就是皇上,皇上要想对一个人好,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事情刚过,李世民就让李泰进驻武德殿。这下可好,不用进东宫,直接跑到了皇宫最中心了。于是,魏征上书,说你这样做会让魏王心怀非分之想的。李世民原本就是意思一下,此时大悟,遣李泰归第。他知道,李泰这么一有想法,死的可是小高明全家。
经过这帮朝臣对于礼制的努力,外加李泰那虎视眈眈的眼神,李世民明白了。他知道,个人再厉害,也斗不过一个时代的制度。对于一个时代,要么顺势服从,要么粉身碎骨。
对于李承乾这么一个扶不起的家伙,李世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首先,他要处理全国的大事,繁杂得要命;其次,李承乾有全国最优秀的老师辅导依然不见好转;再次,李承乾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想搞好,永远也搞不好。那么,就从思想上让他扭转自己的态度吧!
于是,李世民下诏:太子所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意思就是李承乾如果想动用朝廷的库藏,就让他动用,各部门不要限制。
李世民原本的意思是他交给李承乾管理一部分政务,用到什么东西不用再向自己打报告,而且按照之前的观察,李承乾这个孩子还是很节俭的。另外,这样规定也是为之前冷落太子致歉。不过这次,李世民彻底失算了。李承乾的心如平原走马,放出去再想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