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侍中,就是皇帝的侍从,没有编制,不享受福利待遇。如此职务,只负责,不享受,谁干?很多人都想干。侍中主要干的就是给皇上出主意,跟在皇帝身边议论国政,俗称“高级随从”。侍中原本级别不高,但实际上却深得皇帝信赖,所以地位逐渐提升,直至今日,已成了宰相级别。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贴心伙伴,他当侍中,没有异议。
中书令,由皇帝最信赖的人担当,主管繁琐政务。杨师道,隋朝宗室,天下数一数二的风流人物,诗人,学者。我一直以为杨师道算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穿着一袭白衣登上高台,吟诗作赋北窗里。让诗人做那些缜密的工作,似乎不大合理。可史书告诉我,杨师道“清警有才思”,所谓清警,就是机智敏锐,头脑清醒。用隋室子弟担当大任,李世民的心可真够宽的。
从东都洛阳出发前,李世民命萧瑀担任洛阳宫留守,这和二十年前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杨广在攻打高丽时,李渊就是晋阳宫的留守。除了两道大军的各位将领之外,李世民还带上了年近花甲的大老黑尉迟敬德。当李世民下达令皇太子李治监国的诏令后,尉迟敬德坐不住了。
“陛下亲征辽东,太子人在定州,长安、洛阳心腹空虚,怕有玄感之变。”这句话,把所有人想到而不敢说的词儿给捅出来了。李世民看着尉迟敬德,微笑。尉迟敬德似乎没看见李世民脸色的变化,接着说道:“况且,高丽乃边陲小镇,不足以出动万乘车马,希望陛下用偏师征讨,胜利指日可待!”
李世民心里差点儿乐了,杨广出征三次,倾全国之兵都未能打下高丽,现在竟被朝臣看得如此之低。大军已经准备好了,宣传也很到位,李世民是不会下达这样的指令的。他非但不听尉迟敬德的劝,反而令其为左一马军总管,跟随大军一同出征。
尉迟敬德的分析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大军都跑去打高丽,长安、洛阳必定空虚,让李治一个人顶雷,怕有不妥。万一西突厥遣来一支奇兵杀入关中,怕李治连正常思考的能力都会丧失。李世民不会傻到对这种假设不做任何准备,他从一开始就已经为李治设计好了一切。
李治机智聪敏,但行事懦弱,李世民一走,他就搞小动作的可能性为零。出征期间,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老先生就成为了太子太傅。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养父,也就是李治的姥爷,德高望重,让他辅佐太子,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对此,李世民还是不够放心,他接下来在李治周围安插了更多能臣。
刘洎、马周、张行成、高季。
的确没什么问题了。
记得李世民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正好反应出了这样安排的深邃眼光: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必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跟着李世民出征的,除了武将,就是性情纯和的文臣;而留下来辅佐太子的,均不结朋党,有气节。
这样,大家都放心了。
一切都不出李世民所料,李治是个乖孩子。他对高士廉那是一万个敬重,大军出发后,他一个人坐在胡床上,怎么都觉得不大好,于是让高士廉高姥爷同榻视事,高士廉固辞。李治打滚级恳请,高士廉依然不肯。李治认为,姥爷这样做一定是考虑到和太子同榻有失体统,于是,多次为高士廉设案。
设案,我认为就是朝堂之上送果盘儿。李治的心天地可鉴,可高士廉面对外孙如此厚礼,依然选择了推辞。可见,高士廉十分聪慧,也十分令人放心。一切都天衣无缝,一切都很令人放心。
那么,在辅佐李治的人物当中,就没有一个让人不放心的么?
有,刘洎。
看看李世民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了,“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意思就是说,刘洎有坚韧不拔之志,为国家利益而献身。但是,此人把诚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特别是对私交甚好的朋友。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评价。说好听的,就是靠许诺结交朋友。说难听点儿,就是有结交朋党的嫌疑。
李世民让这帮人在定州辅佐李治,令刘洎担任的是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此人才能很大,此次总领吏部、礼部、户部三尚书的事务,深得李世民器重。李世民出征高丽之前,将大事托付于他,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我远征高丽,你辅佐太子,事关重大。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意思就是让刘洎好好辅佐太子,做好本职工作。
可刘洎同志大概嗑药了,竟然精神亢奋地摩拳擦掌,安慰李世民道:“陛下尽管放心,谁要是敢在您走了犯事儿,臣立马杀了他!”李世民眼珠子一白,满腹狐疑地看着刘洎,刘洎顿时汗流面颊。喔,合着我有天威,一走大臣就乱,一乱你就杀他们,你不知道只有皇帝才有杀大臣的权力么?
是的,刘洎说错话了,古代普通百姓犯了死罪尚且需要皇帝亲自批示,大臣还要三次求情方可执行死刑。而自古以来,除了刘邦这样的无赖出身的皇帝敢打大臣,皇帝是决不可轻易打大臣的。皇帝都不能轻易打大臣,你刘洎怎么就敢自作主张杀死他们!这样说,是何居心?
说错话了,怎么办?
李世民心里直嘀咕,刘洎这么聪明的人,为何说话如此不着调?分析来分析去,原因只有一个——此人背地里嚣张惯了。推断出这些,李世民正色,告诫刘洎说:“卿性格疏狂过甚,以后肯定因此贻误终身,要谨慎啊!”说完,挥退刘洎。
刘洎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他从大内走出去,满面凄惨,逢人便说此事。要说刘洎也该,他做错了就做错了,这种事情不说也好。这就好比当年你考得不好,逢人便问,问到有同样考的不好的人就产生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刘洎要寻找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其他人听完,面面相觑。
刘洎见众人不敢说话,就说:“到了这一步,不知道圣上会不会老是记挂着这件事儿。”李世民的心没那么小,他早就把这件事放在了一边。可是,朝廷之内,刘洎如此武断行事,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就趁着刘洎的这次错误,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自作孽,不可活。
刘洎像祥林嫂一样时不时说起他说错话的故事,让朝中大臣暗自嘲笑。作为自身错误的传播者,他的言论引起了广大倒洎派的兴趣。一日,朝廷有一大臣对李世民诋毁刘洎说:“刘洎曾经说过,国家大事不必过多担心,我辅佐幼主,自然会将有异志的大臣杀掉,天下就安定了。”
这句话不是刘洎自己说过的么?
是刘洎说过的,而且是在李世民面前说过的,只不过被人添油加醋地又说了一通。李世民认为,刘洎在自己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可能是口误,可是在朝臣面前也这么说,就说明他很嚣张。刘洎死都不会想到,自己竟然败在自己的嘴上。
李世民想了断他,给李治除除草。于是,他下诏称:
“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免其妻孥。”
就这样,刘洎自尽了。李世民把带刺儿的大臣清理掉,想必到了李治治国,行起事情来就不会那么困难了。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不管在乱世还是在治世,低调是大臣行事的不二法门。但,行军打仗与当辅佐别人的大臣不同,李绩治理州县的时候百分百的低调,而打仗的时候,他高歌猛进。
李世民处理这档子事情的时候,李绩已经杀到了怀远镇。
今天有多个怀远镇,一个位于四川,一个位于广西,不用细想就知道,这些全都不是李绩的所在。我查了一下,唐朝的怀远镇,就是今天的北镇广宁城,位于辽宁南部,毗邻高丽。
李绩是直奔怀远,让渊盖苏文感觉情形很是不利,于是令边界南部加紧防御,闭门自守。
李绩从柳城出发,一路很嚣张地奔怀远镇而去,看起来有不拿怀远誓不罢休的劲头。但实际上,他另有所图。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李绩明里是要直奔怀远,暗里却将大军秘密往北转移。李绩认为,既然高丽在其国南面加紧了防御,北部的兵力自然松弛。
四月,李绩的辽东道大军从通定渡过辽河,到了玄菟。
玄菟是个郡,大致位置就是在我国最优秀的旅游城市——铁岭附近。高丽的守军死都没有想到唐军会放着近道不走,绕路跑到北部对其进行攻打。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李绩就这样跟着大门过不去,不停轰击。与此同时,在同一战线上,辽东道总管李道宗传来了到达新城的消息。
李道宗到达新城的时候,整个情况令他着实震惊。
但见新城城门紧闭,无人敢出入。
有人哈哈大笑,那是当然,李道宗领着几万人马将新城团团围住,当然没人敢出入了!
问题是,李道宗在郊区屯兵不动,只是派了折冲都尉曹三良率领了一队人马前去压住城门。曹三良所带领的人数也有点儿少,十几个。新城我研究过,位于沈州;沈州我研究过,就是今天的沈阳。也就是说,渊盖苏文同志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到了南部,而唐朝大将李绩在最北端逼上前去,而李道宗在中部逼进高丽。
与李绩、李道宗相比,而营州都督张俭没被堵在高高的城墙之外,他取得了大唐出征高丽的第一次大捷——建安大捷。
建安是什么地方?
辽宁省营口市。
没有概念?那就先来说一下营口市的地理位置。
营口市位于辽河最南部,雄鸡嗉的拐弯处,与铁岭、沈阳被辽河一以贯之。之所以让张俭打南部,原因在于他对高丽的地形非常熟悉,更在于高丽的兵肯定在南部最为雄厚。有敌人的地方,才会有大捷,这是常识。果然不出所料,当张俭领着军队进渡辽水之后,杀向建安城,从城中冲出数万高丽兵。
张俭军与高丽兵大战,斩首数千级。
【岑文本之死】
建安大捷之后,李世民才从幽州开拔,他将军中粮食、物资、器械、档案全部交给了他的秘书岑文本。岑文本掌握机要,但是,这活儿不是人干的。岑文本如此智慧,每日算筹、笔墨不曾离手,对军用物资的分配,粮食的调度,器械的管理十分用心。几日下来,竟然操心操得精神耗竭,神志恍惚。
李世民将这么一大把的事儿全都交给了岑文本,岑文本又不是作威作福的人,他事必躬亲,处处都要操心。这就导致了一个十分严重的后果——昔日话不多但一说话就很有口才的老岑,竟然语言混乱了。一日论事的时候,李世民看岑文本言辞有异于平日,有一搭没一搭的,十分担心。等岑文本退下之后,李世民面露难色地对左右说:“文本跟我一起出发,恐怕不能一起回去了!”
不料此话一语成谶,是日,岑文本暴病而薨,时年五十岁。
操心的总理都是累死的,岑文本就是个机要总理。他去世之后,李世民十分伤心。这夜,有戒严的战鼓雷雷作响,李世民不忍听闻,对下属说:“文本陨殁,所不忍闻,命撤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军已经在半途中,不可停顿,否则贻误大事。
那么,这么一堆累死人的摊子,让谁主管呢?
众人纷纷后退。
这事儿,管得好是本分,管不好是错误。不管做的好坏,总能累出个好歹。这事,非有大才能,心思细腻的人才能做得来。才能不大自然不行,心思要粗了,就有可能把沁阳写成泌阳。不能马虎,千万不能马虎,那么,这么恶心人的工作要用谁来做呢?
李世民想到了一个人。

【QQ聊天记录】
李世民:文本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何必事必躬亲呢!
岑文本:君不事必躬亲,臣再不事必躬亲,谁还会事必躬亲?


日期:2010…10…09 11:37:04
楼上豪放!

日期:2010…10…10 00:06:16
尔康:也许,以后会有一个时代。balabala,balabala,但不是现在。
豆哥:尔康,你也想获奖么?




日期:2010…10…11 10:19:28

第三十二章    兵临辽东

许敬宗,男,592年生人,秦王府学士,著作郎,迁中书舍人。
此人才高八斗,文采斐然,权重一时,名震朝野。但此人人品实在是不怎么地,从之前所办事情可以略见一斑。在此邀请大家一同围观,许敬宗敬的不是祖宗,是寂寞。
贞观十年的时候,长孙皇后病逝,百官举哀。敬宗于众人当中跟随皇帝发丧,忽见一男子,面貌十分丑陋,让人看了一阵皮麻。加之他哭得真真切切,更是有种猛兽哭丧的感觉。
许敬宗在一旁肃穆,自觉自己比那人帅,甚喜,偷偷看那人。不看不知道,仔细瞧去,才晓得是书法家欧阳询同志。
是的,他就是欧阳询,巨丑无比的欧阳询!
许敬宗心想,妈的,还欧阳询,你改名叫欧阳八戒算了!
欧阳询只顾礼仪,对旁人的眼光没太在意。却不料大臣中有几人竟对其指指点点,指点不说,还面露怯意。但这些朝臣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看看而已。在这个十分严肃的场合,许敬宗见欧阳询窘状,又见有人指点,突然放声大笑。他是见欧阳询滑稽,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才失声的。众人一个冷战,许敬宗,在给皇后发丧的时候大笑,该当何罪?
没罪。
但是,御史一弹劾,他就有罪。
李世民听闻此事,对其人品产生相当的怀疑,将其贬谪到洪州都督府当司马去了。后来,凭借优秀的才华,许敬宗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竟然又起调回到了长安。现在的朝廷之内,岑文本死了,懂得机要的除了长孙无忌,就剩下许敬宗一个人了,于是,李世民将他召来,随军出行。
许敬宗风光了。
他是如此的风光,以至于把他老爸都比下去了。
许敬宗的父亲,就是许善心。不记得不要紧,许善心只是被宇文化及杀死的义士,何足道哉?要说就说说当时许善心被杀之后,许敬宗的表现。
许敬宗见老爸被宇文化及杀死,吓得屁滚尿流,呼天抢地地跪请宇文化及同志饶他一条命。所谓贱人爱贱货,许敬宗就这么被宇文化及保了下来。此事深为当时担任内史舍人的封德彝所不齿,将事件完全记录了下来。封德彝评论此事道:“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因此,封德彝得罪了许敬宗。
不幸的是,许敬宗被李世民委派去编撰史书,书中自然会提到封德彝。封德彝微不足道的罪过都被许敬宗夸张成不可饶恕的罪恶,更加气人的是,敬宗同志还傍上了尉迟敬德这条大鱼。话说,我当初也很奇怪,为何大老黑晚年不太受李世民待见?他有什么罪过?
后来看到许敬宗那副熊样,我彻底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当年老黑功勋彪炳,也当真是李世民的头号功臣。许敬宗看清时事,发誓要跟大老黑接下关系。为了巴结尉迟敬德,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娶人家老黑的女儿尉迟宝琳为妻。许敬宗没品,但钱还是有的,于是送给老黑很多银子,又将史书中的《大老黑传》改成《大老白传》。简单来说,就是替尉迟敬德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隐去,把黑变成白,将史书中的列传搞成一片稀泥。这还不够,为了进一步巴结尉迟恭,许敬宗同学竟然将李世民赐给长孙无忌的《威凤赋》改到了尉迟敬德的头上。
许敬宗还嫌恶心得不够具体,他将恶心人的才华全都表现给了李世民,他在李世民面前那叫一个绝品。此次跟随大军出征高丽,算是赚足了面子。在跟高丽的战场上,许敬宗还会干出一番让人蛋疼的事业来,这个以后我们会提到,且暂不提他了。我们回到战场。
李世民把许敬宗叫来之后,前方军情出现了重大变化。
李绩率领大军将玄菟城(铁岭附近)围了个水泄不通,李道宗率领大军将新城城(沈阳附近)围了个水泄不通,水泄不通的含义,一者逼死敌军,二者进攻不利,局面打不开。按照李世民年少时代的作战方案,就是等,饿他个七七四十九天,城内饥荒,水肿脚软,自然开门投降!
可现实情况不容许军队等七七四十九天,既然已经过河,两座城池内守军又少的可怜,还不如直接绕过去打别的城池!
李绩和李道宗两个人都想到了这点,于是从两地先后开拔,往前行进,合兵一处,军威大震。他们集合的地点——盖牟城。
有的同志茫然说,搞鸡毛啊,我查过地图,没有这座城,盖牟城是哪座?
我可以很负责人地告诉大家,盖牟城早已不在,它的位置,就是今天的抚顺市。此地必定是渊盖苏文派重兵把手的地点,李绩和李道宗合军而来之时发现,此地的防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密,于是对其进行了猛烈的轰击。
两位大将对盖牟城围攻的时候,李世民方面传来消息,车驾已经平安到达了北平。
北平,现在的北京。
于是,李绩率领大军死劲儿猛攻盖牟城,七日下来,终于将其攻破。收获百姓两万余口,粮食十几万石。李绩一阵欢喜,但很快他就镇定下来。现在根本不是开心的时候,因为前方,就是辽东城!他可以等,等大驾一起拿下这座重城,也可以自己先行一步。李绩选择了后者。
李绩不会知道,就在他辛辛苦苦攻下盖牟城这座硬茬之时,平壤道的海路大军已经漂泊在了苍茫大海之中。大总管张亮同志率先登岸,准备偷袭卑沙城。可令张亮郁闷的是,他来到卑沙城,才知道这里的山就是城,城,就是山。卑沙城的城池十分古怪,城墙位于悬崖之上,根本不可能登上去。什么十几米的天梯,三十米的鸟巢,两百米的弓弩,全都没用。
我查了一下,卑沙城在现代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大连。具体来说,卑沙城的城墙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上。城墙依托悬崖峭壁建造,高峻险要,不必防守,无懈可击!现在看来,张亮大军只有两种情况才有可能进去:要么变成鲮鲤(穿山甲),要么变成鸟人。
张亮是个善于发现的人。
表面上天衣无缝的卑沙城,实际上有一处非常要命的破绽。卑沙城虽然形势高绝,但既然是一座城池,就必定要有门儿的(废话)。其他地点无法攀登,但门前有路,可以上!虽然依然形势高峻,但相比其他地点,简直可以说是天大的破绽。于是,令程名振引兵夜至。经过一番苦战,副总管王大度率先登城,奋战几日,终于将卑沙城拿下。
海路打开了。
此战十分出色,收获男女八千口。胜利之后,张亮分遣一名干将为先行总管,直趋鸭绿水。鸭绿水,就是鸭绿江,鸭绿江是当今中国与朝鲜的分界线,其意义可见一斑。张亮这么做,一是为了阻断渊盖苏文往辽东派遣军队,二是为了从后背插辽东敌军一刀。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整死人不偿命的无上法宝。
这名鸭绿江行军总管名叫丘孝忠,依然是丘和的儿子,和丘行恭是亲兄弟。
一般人认为,既然是一支奇军,一定要秘密前往才好。然而事实却是,丘孝忠同志领着一队人马耀武扬威,敲锣打鼓,像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何?仔细想想就知道,既然是先行军,人数肯定不多,更何况还是先行军里头分遣出来的一支部队,不高调不足以显宏威,不气昂不足以震高丽。
丘孝忠行进,是为了堵住盖苏文对于辽东的支援。两军配合得相当完美,因为李绩已然进军到了辽东城下。辽东重兵把守,城池坚固。想当年,杨广同学雄图伟略,领着百万大军猛攻高丽,竟然就是败在了这座城池之下。眼下,李绩领兵前来,黑压压地压住了辽东,接下来,将会是怎样一场恶战呢?
谁都不知道。
可比较喜剧的一幕是,当年辽东办杨广,群情激昂,现在李绩到来,辽东城竟然闭门谢客,不敢露头。李绩见辽东城门不开,对其发动了持久的攻势,昼夜不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辽东就是辽东,李绩如此神将,领着几万人死啃,硬是连它的壳都没打破。
大军利用各类攻城器械,砸的,夯的,烧的,射的,爬的,吊的,望的——辽东城岿然不动。李绩连续强火力攻击了十二天,局面未开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但见一烟人马从后而来,相继出现了纵横万里的大军,将辽东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又将外三层上再围三层,人数众多,超乎想象。
是谁?
张亮!
难道是平壤道大军前来增援了?
张亮算老几?
擦,张亮可是我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你算老几!
我不算老几,可是你敢说唐太宗算老几么?
好吧……
李世民的车驾,突如其来。
之所以说突如其来,原因是这一路走得着实辛苦。从北平走到辽西,再到辽泽,渡过辽泽,花了车驾很长时间。辽泽,天险,辽河平原的沼泽。有人说,辽河周围沼泽不多啊。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辽泽怎么就消失了呢?
辽泽自古以来就是多个部落或国家的分界线,天然的屏障,根本用不着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