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死去的母亲,七月二十日那天,大家办了一场感人至深的丧礼。
骆宾王是戴罪之身,八月份,他就要去临海赴任。
此时,他有两个愿望。
第一, 把爸爸的棺椁也迁回来,和妈妈葬在一起;
第二, 去临海以后,当一个百姓爱戴的父母官。
第一个,他说到没做到;第二个,他做到了。太后称制那年,临海的父母官骆宾王因事进京。在东京洛阳,有一位将军和骆宾王的关系非常好,那就是程务挺。废李显的事情上,程务挺是有功劳的,所以,在太后那头,他的言语很有分量。程务挺说,要不我帮你说说,你这么有才华有能力……
骆宾王摇头,他讨厌太后,为了一己私欲,杀了这么多好人。他给程务挺写了一封推辞信,信上说自己没能力担任大官,还是做小官好,自己说话口无遮拦,万一说错话、做错事,举荐者(程务挺)还得受牵连。其实骆宾王想干一番大事,在京城当官,实现一生的抱负,可谓死得其所!
但他不能,他不能和乱臣贼子同流合污。
离开洛阳后,他南下去了扬州,扬州有他的梦想,一番大事业在等着他。
【扬州举旗】
骆宾王来到扬州,和几位好友同坐饮酒。
这些人主要有眉州刺史李敬业及其弟弟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司直杜求仁等,在这些人中,骆宾王最尊重的是李敬业。
李敬业一表人才,颇有气概,和他的爷爷一样帅。每当大家想到英公李绩的样子,都不禁慨然长叹。概叹完,就有人撺掇说,壮士,能复饮乎?大家就说,乎!于是接着喝。喝到差不多了,大家开始抱怨。据可靠消息(出自唐书),这一群人都是被太后贬下来的,原因是他们更支持李家掌权。
还有那姓武的一家子,没几个真有本事的,却在那里耀武扬威,作威作福。
是可忍,孰不可忍?
经过讨论,众人达成了统一意见。首先,全地球没有几个人愿意太后掌权(未必);其次,太后要把和她不一路的人全杀光(这倒是真的);最后,我们和太后不一路。最后的最后,大家认为,如果坐这里不动弹,明天死的就有可能是我们!真恶心,实在太恶心。于是大家得出了结论:反了,妈的!
起兵领袖:英公李敬业
起兵理由:匡复庐陵王
起兵地点:扬州
起兵主谋:魏思温(某县县尉,曾为御史,因言被黜)
魏思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堪比鹅城的假师爷。而在这场斗争中,李敬业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魏思温先让他的朋友监察御史薛仲璋请求出使江都(扬州),又派了个人假惺惺地跑到薛仲璋那里,大呼小叫地要告密,告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
当然,陈敬之明显和他们不是一伙儿的。
薛仲璋火速拿下造反头头陈敬之,关入大牢。
让子弹飞一会儿。
几天后,听到陈敬之谋反消息的李敬业率领部下赶来,说自己是朝廷新派来的扬州司马,虽然长得不像司马的,但的确是。李敬业带兵虽不知敬不敬业,但他演戏的本事的确很不敬业。稍后,他大声宣布:我是奉朝廷密旨来干掉谋反者的,大家知道谋反的是谁么?对了,哈哈,就是高州酋长冯子猷,我,发兵讨伐他!(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
既然是太后派来讨贼的,当然不能怠慢。
于是,开府库,令囚犯、工匠数百人站成一排,给每人发了一套很性感也很骨干的衣服,据说是铠甲。
几个由犯人和工人组成的造反军就此诞生,中间不乏小偷和混混,不排除有强奸犯。这是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但其实这只是李敬业干大事的第一步。第二步很快迈了出去,他们先把陈敬之干掉,又处死了不配合办事的录事参军孙处行,成功镇住了想要开溜的广大官僚同胞们。
光宅元年九月底,扬州兵马全部召集起来了,军队非要称呼今年是“嗣圣元年”。李敬业还开了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李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大军弄了个很像样的建置,长史、司马、军师都有。名单如下:
左长史:唐之奇;
右长史:杜求仁;
左司马:李宗臣;
右司马:薛仲璋;
军师:魏思温;
记室:骆宾王。
匡复军发展十分迅猛,十天内就集合十几万大军,令人瞠目结舌。李敬业大喜,心想武氏果然是不得人心,遂语重心长地对骆宾王说:“先生文笔好,就写一篇檄文吧!”骆宾王欣然应允,操起笔来,一挥而就,写成《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一文: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脾气差、老爸还是木头贩子)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的确)洎乎晚节,秽乱春宫。(这个以后讲)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貌似而已)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是你把我们害到了一起)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民间传说而已)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对头)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藜帝后,识夏庭之遽衰。(伤感一下)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嗯,这是拍马屁么?)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理由在此)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这一段是孙中山先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的启蒙)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先说大家的情况)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不能忘恩负义)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这不是恫吓)
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檄文,被送到了各地张贴,也送到了太后的面前。


第三章    徐敬业
几十年的经验告诉太后,这是一场因她而起的叛乱,造反者打着恢复李唐正统统治的旗号对她进行讨伐,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太后心里不是不紧张,但她相信,凭扬州那几个兵,是无法对洛阳造成威胁的。她拿起一份檄文,学着小学生朗诵课文,阴阳怪气地读着这篇充满乖戾色彩的文章。
读一段儿,咬嘴唇,哈哈大笑;再读一段儿,拍胡床笑抽。
……
太后指着这篇檄文,和侍臣说笑话。在她看来,这篇讨伐她的文章,让她自己读起来是一件非常令人生疼的事情。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时候,她屏住了呼吸。《论语&;#8226;泰伯》中有云:“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短短十二个字,她读到了一个大丈夫临大节不屈不挠的气魄。
对,这是一种气魄!
敢站在强权的对立面,发出铿锵有力的质疑,这需要何等的才华,何等的魄力?!
太后仰天概叹,指着檄文问道:“这是谁写的?”
答曰:骆宾王。
“宰相怎么能把这么一个人给落下?人有如此才华,却让他流落孤苦……”
扬州,骆宾王和李敬业等人正在谋划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家来想想看,想要拥护李姓太子,是不是应该找准拥护谁?这是之前讨论好的事情,起事口号喊得震天响,拥护庐陵王,也就是拥护李显。但李敬业认为:李显人并不在我们手里,我们傻啦吧唧地起事,人家不认账怎么办?
于是,他打算造谣。
李敬业不是造谣专业出身的,他造的谣大概没人相信。他对大家伙儿说,我们起事,是有人让我们干的!众人疑惑,问,谁?李敬业回答说:李贤!
众人更疑惑,曰,李贤不是死了么?
李敬业哈哈大笑,道,他没死,他流落到了扬州城内,嘱咐我举兵伐武!
众人大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拥护庐陵王归位”变成了“听英王李贤的话”,到底扬州军是干什么吃的,到现在已经彻底混乱,搞不清楚了。十万扬州军暂时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不过大家浩浩荡荡地一摆pose,看见纷纷扬扬上百里的尘烟,自信心便得到了提升。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朝廷,已经派来三十万正规军讨伐他们来了。
打头的大总管正是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李神通的儿子)。
李孝逸领着大军来了,李敬业这才慌了手脚。先前认为十万大军,好歹能撑上三年两载,最不济也能保证一个春秋,这下可好,李孝逸一下就领来了三十万大军,让李敬业措手不及。经过认真分析,李敬业认为要把李孝逸挡在难于跨越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是哪儿呢?
润州。
淮河天险。
后来的战事证明了李敬业的推断。李孝逸大军屯兵淮河北岸,派遣偏将雷仁智跟李敬业大战,结果惨败,还顺便把自己吓得够呛。李孝逸大概在推算李神通和李绩的实力对比,到现在,他越想越怕。于是,按兵不动。显得很镇定,其实是不敢动弹,也因此,监军殿中侍御史(监察)的一位同志对李孝逸说:
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四方太平了这么长时间,忽然冒出来个叛乱的,大家一定是想亲耳听到乱贼被灭的消息。现在大军逗留不前,远近失望,万一朝廷生气,下令让别的将军代替您,您得怎么说才能让大家满意啊!
李孝逸看着眼前的这个人,儒生气息,却透出一股风流的底气。你说得对,魏元忠。说完,李孝逸赞许地点了点头,拔军向前。几天后,都梁山(不是梁山)战场传来消息,马敬臣军击垮徐敬业偏将尉迟昭军,杀尉迟昭。但很快,李敬业的另一下属韦超就领着军队重新占领都梁山。
僵持,战事只能陷入僵持。
十一月初,眼见事情不能更好地发展,朝廷为李敬业送来了一份意外惊喜。这一天,又一路江南道大军从侧面包抄而来,领军者: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
现在该行动了吧?
李孝逸大军中出现了无数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其具体表现可以长篇大论,故不予叙述。有人认为大军应当先干掉都梁山上的韦超,然后再往江都(扬州)挺进,杀他老巢;有人认为,韦超虽然占据险阻,但他手底下根本没几个人,也就用不着用三十万大军去打那几个兵,不如留下一部分军队和他对峙,其他人一并杀向江都。
这些说法都可行,但他们显然忽略掉了另一个重要因素:徐敬猷(李敬业弟弟)在淮阴有军队。
魏元忠认为,不如先灭了徐敬猷。
此刻,众将表现出了难得的一致性,集体表示不可行。大家认为不如先打李敬业(或说徐敬业),李敬业败了,淮阴的徐敬猷、都梁山上的韦超也就不战而降了。大家还纠正了魏元忠这个书呆子的错误想法,如果按照魏元忠所言,先打徐敬业,那徐敬猷肯定从咱屁股后头跟来,到时候腹背受敌,滋味可不好受。
魏元忠镇定曰:不然。
他顿了顿,说:“贼之精兵,全都是所谓的乌合之众,他们就想要跟我们决一死战,我们这就去决战,恐怕正中下怀。据某所知,徐敬猷是赌徒出身,和徐敬业差很多,他不习军事,实力也不足,人心最为松散,我大军逼之,驻马可克!”此时,诸将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异彩。魏元忠巡视了一下四周,用肯定的语气接着说道:“徐敬业虽然强,但想要去救徐敬猷,时间肯定不够。我军攻克徐敬猷,乘胜而进,就算敌军中有韩信、白起也挡不住我们的脚步。刚才讨论出来不先拿下敌军弱者,而要跟他们拼命,根本不是好办法。”
李孝逸再次用赞许的眼光看着魏元忠,接着,他命令大军直击韦超。
韦超大惧,连夜脱逃。大军又直攻徐敬猷,徐敬猷连日脱逃。
几天后,徐敬业领兵在溪口(不要望文生义,这是一条大河)据守,准备与朝廷大军决一死战。
河水晶莹冰冷,远方的云被风扯成了一抹轻纱。徐敬业无心欣赏这美妙的光景,他担心的是,如果对方突然进攻,恰好中我心意,但如果长期对峙,恐怕对军心十分不利。这天,未等徐敬业做出任何勾引对方的举动,李孝逸便开始了第一个计划——夜袭贼军!
作为夜袭计划的带头人,后军总管苏孝祥犯难了。
往后看,李孝逸用淡定而又满汉期望的眼神望着自己;往前看,十一月的溪口碧水横流,碧是酷毙的毙。单说水凉倒无所谓,可这河水出奇的湍急,跟一帮绿毛的孩子赶去看SJ演出似的。深夜,苏孝祥望了望对面的动静,带领五千奇袭军渡船杀向徐敬业。而此时,徐敬业已经布置好了一张天罗地网。
徐敬业瞟了一眼苍穹,月明星稀,而云彩依然被风扯淡,扯淡,再扯淡。
五千奇袭军半夜过河,自投罗网。
奇袭军乘坐的小船被徐敬业包围,兵败,苏孝祥战死。更可怕的是,去往对岸的士兵见前方败阵,想要掉头跑,却生生被一阵乱刀追赶,一阵簇拥被挤下小船活活淹死。等战斗结束,一合计,才知道光掉到河里被淹死的就有两千多人,这些可怜的士兵连阵型都没来得及摆。
苏孝祥死了,左豹韬卫果毅成三朗拼搏不已,被徐敬业生擒。徐敬业的长史唐之奇突发奇想,得意地让人揪过成三朗,指着成三朗的脑袋大喊道:“这就是李孝逸!”说着就让人拉去砍头。我估计唐之奇的生活常识极度匮乏,你管人家成三朗叫李孝逸,好歹也得把人家的嘴用抹布堵上吧?
唐之奇神奇就神奇在这个地方,话音未落,成三朗高声痛呼道:“我是果毅成三朗,不是李将军!官军今日已到对岸,破掉你们易如反掌。我战死,妻子荣华;你们战死,妻子籍没。你们到底是不如我,哈哈哈哈!(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军也。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
等成三朗喊完,唐之奇才感觉事情有点儿不大对,大呼不好,把成三朗斩了。
第一战失利以后,李孝逸迅速调整战斗策略,准备用多角度搅扰的办法扰乱徐敬业的部署。在这个过程中,李孝逸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军队跟徐敬业打每战必败,让他恐惧不已。同是名门之后,一个率领的是乌合之众,一个率领的是官方正规军,作战的结果竟会是这么个情况。
进退两难。
李孝逸再度想要退却,于是召开了一次会议。大家讨论一下,你说我们是撤退,撤退,还是撤退?众将听言,不做声,唯有监军魏元忠和行军管记刘知柔极力反对撤退。魏元忠不仅给出了态度,还给出了策略:你看今日,风顺,荻干,有火,有船。李孝逸出神地望着魏元忠,问道:“怎样?”
魏元忠坚定地吐出两个字:“决战!”
搅扰不成,便全军压上,借助风势火烧敌军,这是魏元忠的策略。
唐之奇不会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破败举动,竟然使得全军无精打采,更加严重的是,徐敬业在此置阵过久,把警备系数调到了特级,整个军队都已十分疲敝。当李孝逸率领大军,带着火种顺风过河,来到徐敬业大军跟前的时候,徐敬业的兵连队形都还没站好。于是顺风点火,后军猛攻,徐敬业大败,斩首七千余级。
淹死者不可胜计。
一场由徐敬业领衔的扬州兵变就此结束,徐敬业等人趁乱领着妻子儿子轻骑逃跑,经江都到润州,再从海路奔高丽。李孝逸得胜后,领兵进驻江都,令人率领小股军队猛追徐敬业。谁都不知道,徐敬业想要去高丽,部将有不乐意的。
不是说告谋反的有赏,不告谋反的就是谋反么?
那么,杀谋反的是不是也该有赏?
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想通了这些,一不做,二不休,操起家伙来先把徐敬业砍死,又杀徐敬猷、骆宾王,提着脑袋投奔了李孝逸。余党唐之奇、魏思温全部被捕入狱,也被砍掉脑袋送到了洛阳。故事到了这里,想必令大家心灰意冷。一位名垂青史、光彩照人的诗人,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诗人,竟会是如此下场。
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史料上记载骆宾王死了,也未必可信。
几年后,一段传奇的故事发生在了骆宾王的身上。他让我明白,在人们心目中,一个让人喜欢、充满神秘感的人,是永远不会这样离开世界的。

第四章    裴炎之死

大概在三十年前(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唐朝的国家图书管理员,东台详正学士宋令文喜得贵子。宋令文的名字很高雅,令文,即美文,他准备给自己的孩子也取一个高雅而又不落窠臼的名字。
于是,宋之问就这样诞生了。
宋令文很喜欢孔夫子的言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之问,做到不耻下问的意思。后来他又添了两个孩子,一个取名叫宋之悌,一个取名叫宋之逊,取经典中孝悌、谦逊的意思。宋令文是学士,学问很深,重义气,武功很好,又讲道理,所以朋友非常多。他的长子宋之问也受他的熏陶,矢志于学,成为神童。
人说宋令文是个完美的人,但他的儿子并不完美,只是每人得到了他的一个特点而已。譬如宋之问,他遗传的是宋令文的文辞华彩;宋之逊遗传了宋令文的书法,写得一手好隶;宋之悌义薄云天,骁勇过人。
这一家人中,宋之问的名气算是最高的。
很多人羡慕他,羡慕他遗传了宋令文的才华。然而多数人不知道,宋之问会在未来成长为一个马屁专业户,专门负责写诗给权贵赏玩。二十岁那年,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考上了进士,正式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到现在三十岁,他因为写些对太后歌功颂德(太后那时候还真没开始立功)的诗歌而屡屡升迁。
这一年,和他一起在崇文馆当老大的还有一人,名曰杨炯,比他大六岁。
……
想不到别人奋斗一辈子的事情,只要靠我的才华,大笔一挥,便可平步青云!
这么简单?
就是这么简单。
微臣攀君王之桂树,情何可之?(贱臣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君王的功劳,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面带感动状,点头哈腰。)
徐敬业起兵的时候,宋之问荣幸地成为崇文馆的大哥大,名声越来越响亮(好坏都有)。至于可怜的杨炯,因为他堂弟杨神让积极参与叛乱,受其牵连,被贬到了梓州(四川三台)当司法参军。宋之问更得意了,从今往后,只顾写那些歌颂太平盛世,赞美君王的诗歌,竟然还是被提拔。
《灵隐寺志》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
徐敬业叛乱的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名满天下的宋之问来到杭州灵隐寺散心。眼见月明星稀,山水寂寥,他诗人的情怀又被激发出来,于是吟咏道:
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
的确是好句,秃鹫一样的山岭高高耸立,龙宫锁住了一片寂寥。宋之问感觉这两句不错,吟咏几遍,感觉还是相当的不错。再吟咏,他感觉有些委屈,或者说憋屈,因为他接不上下句了。“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闹太套?”不行,都太二了。
宋之问觉得自己有点儿苦逼,于是反复吟咏这两句。
走到一处长明灯下,有一老僧,淡然望他,见宋之问满脸憋屈,于是问道:
“你何故苦苦吟这两句诗?”
宋之问把事情说了一遍,老僧呵呵一笑,道:
“何不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接下来呢?”
宋之问自负平生所学无人可敌(杨炯、王勃、卢照邻除外),今日怎么败给一个老和尚了?他讶异不已,问老僧是谁。长明灯下,老僧不动声色地吐出三个字:
骆宾王。
骆宾王?!你就是那个整天忧国忧民,到最后还胆敢抵抗大圣皇帝(武则天)的骆宾王?宋之问颇感意外,在他的世界里,人,特别是我等贱民,是不能和权贵作对的,那个骆宾王空有一手好文笔,却不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最后沦落至此!
天亮后,宋之问再来灵隐寺寻老僧,老僧已不知去向。
故人已去,再无踪迹。
史料记载,骆宾王是和徐敬业一起被杀的,证物是他的脑袋。我深信这是假象,唐中宗复位以后,仰慕骆宾王,派人搜集资料。负责搜集资料的官员在笔记中记载,徐敬业兵败之后,骆宾王跳水逃亡,并没有死。我们是相信官方记载,还是更相信私人日记?一切都已不再重要,我们宁愿相信,骆宾王化作老僧,到达了梦之彼岸。
彼岸花世界,参坐悟菩提。
那里没有那么多权贵和谄媚,也没有那么多纷纷扰扰,不再为才高位卑而惨惨戚戚愤愤不平,再也不必因受人诬陷而痛苦流泪。就让宋之问继续他那样的人生,若干年后,会有另一位轰动世界的诗人,踏着骆宾王的足迹,仰天大笑,壮怀激烈,搏九天云气,吞万里江山……
当我们仰慕李白的时候,应该记住骆宾王这个名字,这个像蝉一样吸风饮露,孤独鸣唱的歌者。
其他的,就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