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我们仰慕李白的时候,应该记住骆宾王这个名字,这个像蝉一样吸风饮露,孤独鸣唱的歌者。
其他的,就让他去吧。
其他的,还会继续,不会停止。
【评论】
时人对徐敬业的叛乱看法不一,其中有一种看法最为大家认同。陈岳评论说:
徐敬业如果能用魏思温的策略,兵锋直指洛阳,不扯别的淡,专门以匡扶李唐为己任,纵然兵败山倒,也是忠义豪情,为后世敬仰。可他非要在淮河附近屯兵不前,这就是真想叛逆了,他不败谁败?!
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徐敬业不去直捣洛阳,无非是感觉自己的军队数量完全没办法跟官军想比,想要等到力量囤积够了再往洛阳开去。且不管他是不是自个儿想当皇帝,但从他不听魏思温的建议上,他就吃了很多亏。关于薛仲璋、魏思温等人,从他们参与起兵那天起,惹出来的事儿就没少过。
薛仲璋除了是徐敬业的左司马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
内史裴炎,清正廉洁,秉性刚直,两袖清风,太后大封武氏的时候,他据理力争;武三思、武承嗣二人想要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才高位重),太后同意,裴炎又固争,太后不悦。裴炎给太后的印象是:治国良臣,性格刚毅,好像对自己有意见。对正在巩固势力的太后来说,灭掉一切反对派是她的重点,其他品质如不在配合自己的情况下发挥,有再高的质量也只是太后杀鸡给猴看的靶子。
裴炎终于犯事儿了。
薛仲璋,裴炎的亲外甥。
薛仲璋谋反,裴炎自然脱不了干系。裴炎对外甥的作为非常生气,虽说太后主政,夺了李唐的权,但终究是兢兢业业,未来还是会把权利还给李姓的。朝廷血腥,但百姓过的是太平日子,你这个时候起兵,是来找死的吗?裴炎想来想去,他认为,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薛仲璋肯定是要死的,徐敬业起兵如能逼太后把朝政归还,岂不是一件好事?
裴炎不替外甥说好话,但也不能参与诛杀他的讨论。
原因是那么明显,但他给大家的感觉是:裴炎和薛仲璋是一伙儿的。
太后何等聪明,她当然知道裴炎忠心耿耿,但她决定,还是要亲口问一下裴炎的感想。太后问裴炎:“徐敬业谋反,怎样才能平息?”裴炎答曰:“皇帝年长,不能亲政,才让这些犊子有借口起兵。如果太后归还朝政,叛乱也就不讨自平了!”太后从心底冷笑,表扬了裴炎。
监察御史崔察是个识时务的人,当着裴炎的面儿,他上奏道:
“裴炎受先帝重托,大权在握,如果没有异图,怎么会让太后归政?”
太后大惊,她不敢相信裴炎这样的人会有异图。也罢,让肃政大夫和侍御史去查查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具体情况也就不说了,反正裴炎被押入大牢。在阴冷湿臭的牢房里,人们见识到了一个辞色不屈的伟丈夫。有人劝裴炎服软,说点儿好听的,这样好歹能保命。裴炎反问道:
宰相下狱,哪有活下去的道理?
我知道有这一天,我不怕死。有的人一生卑躬屈膝,为了那点可怜的残羹冷炙唯唯诺诺;有的人一生忧国忧民,在众人不解的眼光里,从容地走上正义的路途,慷慨赴死!裴炎就是这种忧国忧民的人,他是朝廷中难得的能臣,更难得的是,他一路反对着皇帝和皇后,太子和太后,走到宰相的位置。
靠的是什么?
人总有善良的一面,他们敬佩裴炎。帝王并不喜欢挨骂和指责,但他们知道,拥有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自己胡作非为的大臣是多么重要。但现在不必了,太后烦了。很多人为了裴炎,甘愿冒着被株连的危险替他说话。
上朝,凤阁舍人李景谌率先跳了出来,可惜他这次说话,是想要整死裴炎的。李景谌言辞凿凿地证明裴炎谋反,还列举了他的一些反常举动,譬如不参与杀自己亲外甥的讨论。太后微微点头,表示痛心,她已经派人去查了,的确如李景谌所言,证据确凿。想活下去的人,就不能替裴炎说话。但出于公心,刘景先(即刘齐贤,避李贤讳改名,宰相)和凤阁侍郎胡元范站了出来。
“炎,社稷元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
太后听罢,呵呵一笑,说:“裴炎谋反都有证据了,爱卿不知道而已。”刘景先面红耳赤,语调铿锵地说:“如果说裴炎的所作所为是谋反,那臣等也是谋反!”太后表情凝滞,忽然释然,安慰二人道:“朕(注意这个字)知道裴炎要反,也知道你们不反。(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
刘景先站出来后,朝中文武百官站出来证明裴炎不反的非常多,太后一律不听。
几天后,这群人和刘景先、胡元范一并下狱,刘景先被贬,胡元范流放致死,其余人等一律惨遭虐待。帮裴炎说话的人下狱之后的几天,李景谌被提拔到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位置上。裴炎终还是被打成了谋反,这一天,他被拉到了都亭。临刑前,裴炎望着自己的兄弟,说出了藏在心底很久的话。


第五章    垂拱而治

你们的官禄,都是靠自己的打拼得来的,我没有出一点力。今日,我裴炎遭人陷害,流落至此,实在可悲。我要走了,死得其所,只是,真是舍不得你们!(兄弟官皆自致,炎无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窜,不亦悲乎!)
裴炎慷慨赴死,轰动洛阳。
太后下令籍没其家,负责查抄裴炎家的官员来到了裴炎家里。当朝宰相,官拜中书令,像这样的人,家庭大堂应该奢华,最起码要入一般人的眼。可查抄人员翻遍了裴炎家,竟然悲哀地发现,裴炎简直就是一个穷鬼!别说金银珠宝,丝绸布帛,就连明天的饭食都不知道放在了哪里。
不苟言笑的裴炎,被查抄的时候,没有一分钱的贪污。
裴炎家教甚严,却为族人敬重。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弟子也是个顶个敢说真话。太仆寺丞裴伷先,没有受裴炎任何私携,靠自己能力当上寺丞,这一年,他才刚刚十七岁。裴伷先的伯伯被斩以后,这个孩子再也坐不住了,他写了一封太后最感兴趣的密信,送到了太后面前。
太后看罢,有些感慨。
于是召见,劈头便喝:裴伷先,你伯父谋反,你还跟我废什么话!?
裴伷先慷慨道:臣这是为陛下出谋划策,不是诉冤!陛下是李家的媳妇,先帝走后,你独揽朝政,擅改嗣子,贬斥李氏,滥封诸武。臣之伯父忠于社稷,反被诬陷,祸及子孙。陛下的所作所为,臣实在痛惜!陛下应早日归还朝政,在深宫好生休养,则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变,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太后大怒,呵斥道:王八七孙子,敢这么跟我说话!
下令拉出去,裴伷先被人拖走的时候,掉过头来连连高喊:“听臣的话还不晚!”太后本不想当场殴打上言者,这回,她彻底被这个小伙子给激怒了,干脆直接下令在朝堂上暴打一百大板,打得血肉模糊,流放瀼州,永世不得翻身。(太后命于朝堂杖之一百,长流瀼州。)事情也该结束了。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这件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太后曾安慰过身在西京长安的刘仁轨老先生,希望他放心,洛阳是绝对不会出现杀害忠臣的情况的。刘仁轨当然没信,但他老了,不该管的事儿不能管,管好长安是他的全部职责(再说想管也没门儿)。这日,从洛阳往长安去了一位名叫姜嗣宗的郎将,他主要负责出使长安,问个好,请个安。
刘仁轨见到了他。
裴炎死了。
刘仁轨哦了一声,内心无比翻腾。
“他怎么了?”
“谋反。”
“喔……”
姜嗣宗看了一眼刘仁轨,用吹牛逼的口吻说了这么一句话:
“嗣宗早就觉察出裴炎异常了!”
刘仁轨哦了一声,问:
“你真早就看出来了?”
“嗯!”姜嗣宗确定地点点头。
刘仁轨不动声色,转身写了一封密信,最后交给姜嗣宗的肩膀说:“仁轨有事要奏,正好借使者方便交给太后。”姜嗣宗感觉自己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许多,他猜想这封信上肯定就是在写刘仁轨对裴炎的看法,顺带肯定有对自己提前感知能力的肯定。几天后,信件到了太后手里。
表奏就一行:
嗣宗知裴炎反不言。(姜嗣宗知道裴炎要反却不说。)
太后览罢,感觉姜嗣宗此人异常。而此时的姜嗣宗,正等待太后投来赞许的目光,却不料太后突然发话,令人将他拖出去,绞死于都亭。刘仁轨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写这一句话,一来能整死死不要脸的姜嗣宗,二来,也明了地知道自己怎么说都于事无补,用厚黑的手段暗示自己支持太后“裴炎谋反”的论断。
也就这样了。
几天后,太后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挖坟砸棺,复姓徐氏。
三个月后,刘仁轨薨,太后罢朝三天。
【遗憾】
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忠烈之后,一身正气。
事情总是那么悲哀,他和骆宾王关系不错,而更悲哀的是,他和裴炎的关系很铁。裴炎下狱的时候,程务挺给太后写了一封密奏,为裴炎慷慨陈词。从此之后,抓捕无能唐中宗的功臣程务挺,也被列入了太后心目中“忤逆”的名单。身在边境防备突厥、吐蕃的大将就这样被钉在了遗憾之中,他叫程务挺,(身在山西的)突厥军最怕的大唐名将。
程务挺广交朋友,由于十分慷慨,所以人缘非常好。也所以,唐之奇、杜求仁等人同样是程务挺的朋友。
这回,程务挺通敌的罪名算是坐实了。
这年(光宅元年,公元685年)腊月的某一天,左鹰扬将军裴绍业找到了正在执勤的程务挺,二话不说,令人拖出去斩杀。太后下令,籍没程务挺的家,以同谋罪定名。
程务挺一死,一直搅扰着唐朝边境的突厥摆起了酒宴,热烈庆祝程务挺之死。突厥视程务挺为战神,他们为程务挺立祠庙,每次出师前都在程务挺面前祈祷。祈祷的内容不太清楚,我想,应该是让程务挺的亡灵发威,让大唐的太后多杀几个他这样的人吧。
令突厥人惊喜的是,程务挺真的显灵了!
太后核查程务挺档案,翻出了一个与之相关联的武将。此人早就为太后记恨,虽然战功赫赫,却最多也只能在都督这一位置上呆着。此人同样为突厥害怕,和程务挺一样,他是身在西域的突厥人最害怕的武将。夏州都督王方翼,与程务挺连职(共事),关系非常要好,而且属于王皇后的亲属,谋反+谋反=大谋反,这样的人,能力再高也得杀!
腊月还没出,王方翼就被关入大牢,流放崖州(海南岛)而死。
突厥、吐蕃,击掌相庆。
【改元】
春天来的时候,太后心情不错,她看着神都洛阳的新气象,又想起了改元。
正月初一,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垂拱(公元686年)。
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太后,以后,整个国家就是你的了。
对,是的,不是我的的时候,我拼命夺得,不管手段多么残忍,多么血腥,现在,它成了我的,我会好好待它。也许你们不懂政治斗争的残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朋友和家庭,为了斗争,我不能对他们有任何的同情。我想要利用小人,重用贤臣,但事实情况没有那么明朗。小人毕竟是小人,成不了大事;贤臣终究是贤臣,只是当他反对你的时候,他比小人更可怕。
所以,对不起,我只能这样。
我去过泰山普照寺筛月亭,筛月亭下有一石桌,表面光滑有窝,用手叩击石窝,则如钟磬妙音,十分有趣。唐朝朝堂外,有两样无良官员害怕的东西。一曰“登闻鼓”,一曰“肺石”。登闻鼓,俗名“鸣冤鼓”;肺石,石头,敲击如鼓声,形状像肺,故名肺石。了解这些,也就了解了下面发生的事情。
二月十三日,太后定制:
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朝堂放置的鸣冤鼓和肺石不用看守,有击鼓鸣冤者,就让御史受理。)
三月,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崔察被罢职;几日后,武承嗣被罢职;月末,太后颁布《垂拱格》。
朝廷官员被贬的不少,不单单是因为裴炎,还可能自身本来就做了错事,再或者是内史裁定不准。有人就找到了宰相,内史骞味道嫌烦,回答说:“这是太后处分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祎之则说:“因为连坐改官的,由我们奏请再说。”此事被消息灵通的太后得知,四月初七,贬蹇味道为青州刺史,升刘祎之为太中大夫。
太后说:“不能有恶事就推到君主身上,有善事就自己扛着。”
顿了顿,太后说:“毕竟,君臣同体!”
五月初十,以冬官尚书(就是原来的工部尚书,光宅元年改名了)苏良嗣为纳言。苏良嗣,苏世长的长子,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谏著称。
五月二十三日,太后定制,九品以上官员或普通百姓,都可以自荐。
六月,以天官尚书(吏部尚书)韦待价(李道宗女婿,儒将)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七月十一日,以文昌左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下诏祀天地,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配坐;采纳凤阁舍人元万顷等人的建议。
……
十一月,广纳上书,寻求治国良策。
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学者写的一封奏疏引起了太后的注意,奏疏上的每一句话都是肺腑之言。年轻人说,宰相是陛下的腹心,刺史、县令是陛下的手足,我们现在有手脚没腹心,等于没心没肺。年轻人还说,百姓安富则热爱生活,不让百姓活,百姓就轻生,轻生则无所不至,天下就会大乱。年轻人最后说,隋炀帝身边儿有很多佞臣,他们和夷狄其实是一伙儿的,杀害忠良,最后灭亡,陛下您不是不知道。
太后赞许地点了点头,她看到了最后的署名:
麟台正字,射洪——陈子昂。

第六章    太后的美好生活

十年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
幽州台上,看天高地远,陈子昂感慨万千。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写陈子昂生不逢时、郁闷苦痛的感情,我认为又是在强加,俗称意淫。多数解释中,把“古人”“来者”说成是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所以诗歌前两句,陈子昂在上言不被采纳以后,感叹没有明君。之所以这样解释,乃是受了“作品要放到大环境中去”的影响。
所以,你在失恋时期做了任何错事,写个“我错了”的状态,都会被分析成为对失去爱情的痛挽。
这一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武攸宜率军征讨,很明显,武攸宜是个可以用纯草包来形容的人。作为他的军参,陈子昂奉命出征。到了营州,陈子昂屡次提供宝贵建议,均被武攸宜忽略。武攸宜很自信地带军与契丹发生激烈交火,每战必败,越战越任性,更是不听陈子昂的劝。
陈子昂据理力争,武攸宜大怒,将其贬职。
在被契丹虐了数场之后,陈子昂欲哭无泪,愤懑,失落。
他恨没有燕昭王一样的明君采纳他的策略,于是登上幽州台,极目而望,悲从中来。这就是《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整首诗表现了陈子昂不得明君的失意。
根本不是这样子。
陈子昂的顶头上司是武攸宜,他会把这样的人和明君并列吗?
当你站在高台上,看车水马龙,发出的感慨会是什么呢?
时空就在这里,古人不在,未来的人也不在,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潮落,每当一个人冥想,总让人伤感,泪水禁不住就流了下来。
不是政治上的失意,是对人生的思考,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首伟大的诗歌,从此以后,诗歌便有了诗人的灵魂。为什么总要因为某件事而伤悲?为什么不能像阿甘一样,为了没有目的而去奔跑?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莫名的悲哀和感动,只是难过,说不出原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陈子昂家从他的太祖、高祖,或者说是六世祖爷爷那里就已经非常厉害,到了梁武帝时期,满门尽是英雄豪杰,他的六世祖陈太乐就被梁武帝任命为了郡司马。
到了他爸爸陈元敬,家庭依旧巨富无比(可见持家有道),闹饥荒那年,一个人出资办了万石粟米赈济乡里,誉满乡里。作为一名富家子弟,陈子昂相信,自己不用读书也比那些每日学习学到鸡叫的人过得好。年少的时候,陈子昂特别不爱学习,每天就知道玩儿,练得一身好武艺,又乐善好施,侠肝义胆,人称任侠。
直到十八岁,陈少侠依旧不学习。
人的一生,关键的往往就是那几步。某日,陈子昂突然玩儿累了,他问自己:陈子昂,难道你就这样浑浑噩噩过完一生?
不!绝不!我不甘心!
于是,杀入乡校(地方学校),等出来的时候,已然变成了温文尔雅的靠谱男青年。十八岁他开始学习的时候,读到古人写的书,后望自己做过的事情和走过的路,发觉古贤人说得太好了。有一种感觉,叫感悔,从此以后,他发奋读书,用了六年时间学习,二十四岁那年,他考上了明经科进士。
李治死的那一年,关中正值大旱,文林郎陈子昂认为长安无米,而东都山陵又好,不如就把高宗埋在东都。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还给太后上了一份书。他无意识的举动恰好跟太后的想法形成共鸣,加之他才华横溢,太后格外赏识,在金华殿召见了他。太后终于见到了这个小伙子,外貌儒雅,却不失野性(子昂貌柔野,少威仪),给人的感觉非常好。太后问了几个问题,陈子昂对答如流,语气慷慨,令太后称叹。
这天,他被提拔为麟台正字。
随后,在“如何调元气”的讨论中,陈子昂再度突出,现在,他的上书正在太后手里,太后望着陈子昂的名字,面含欣慰地点了点头。这个年轻人,就是未来的宰相!于是召见,赐为中书省官员。太后非常注意此人,专门让他再写对国家大事的看法。陈子昂上书,讨论了三件事,约略如下:
第一, 进贤。少让九道大使出差选才,有名无实,扰乱百姓生活,找德高望重的人选贤就可以了;
第二, 选官。村官儿、镇长(里正)根本不用朝廷操心,选好刺史、县令就足够,要得其人,让他们服务州县,负责好州县事务;
第三, 文德。国家应该注重文治,减少刑罚,劝课农桑,减少百姓负担。只有真正强大的国度,才是人们想要移民的国度。(蛮夷知中国有圣王,必累译至矣。)
陈子昂是有远见的,不仅在政治上,在军事上也是。吐蕃、突厥(叛乱的是九姓突厥)叛乱,太后下诏,令田扬名领金山道十姓突厥征讨。十姓的君长拿出三万骑兵打九姓,有战功,便请求入朝(当小弟)。十姓突厥不知道的是,这个大唐的太后皇上是很记仇的,她永远忘不了十姓突厥不听话擅自打回纥的事情。
想要入朝,没门儿!
陈子昂上书了:
自从九姓叛变以后,北蕃也就乱套了,回纥早就残败,大唐鞭长莫及,想要挽回也挽回不了。十姓打回纥,您发怒也就罢了,但这的确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要把罪过压在十姓头上。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让他们知道这么回事儿就好,对来降者多加抚恤,才能让盗贼安息。
对于吐蕃,当年它不敢东侵,是因为繇甘、凉州境地兵马强盛,把手要口。现在不同,兵少。倘若吐蕃大肆入侵,一举捣毁我粮草存储,那么,河西各州如何能守得住?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屯兵此地,对外可以防盗,对内可以务农,几年之后,足以供养百万雄师。那时候,对吐蕃来说,说我们是天兵也不为过。
太后读罢,沉吟良久,却不说同意。在她眼里,书生论战,究竟是纸上谈兵。她的想法是,要从蜀山雅州道的生羌入手,作为根据地,袭击吐蕃。
不得不说,太后在作战上没有远见卓识。据陈子昂的谏书上说,蜀山生羌从未叛乱过,你带军攻打生羌领地,不仁不义。再者,军队开往蜀山,把生羌和其他部落轰走,是吐蕃巴不得的事情,他们羡慕蜀地富饶(对吐蕃来说),早就想这么干了。蜀地地域广大,想要屯兵,谈何容易,劳民伤财,自己先乱。
太后采纳了陈子不进军蜀地的意见,却对之前他屯兵甘州的建议不做任何答复。从此往后,吐蕃成为大唐最头疼的边患,再也没办法解决。
太后最喜欢陈子昂举例论证,还能拿出十分可靠的数据来佐证,最讨厌谈论时政的时候,有不同意见却拿上古尧舜禹的事情来暗示,她认为这是空谈。
陈子昂上奏了对八种事情的看法: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贤,四去疑,五招谏,六劝赏,七息兵,八安宗子。
随后,他升迁至右卫胄曹参军。当时的百官认为,这八条里头,太后能做到一条就不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有目共睹,实所共鉴,太后好了一年以后,恢复了她杀人不眨眼的迷乱生活。
【狗皮膏药】
洛阳城里头,店铺林立,行人如蚁。
有一群人站在一男子跟前看杂耍,围成一圈儿,时不时爆出齐齐的叫好声。舞棒的男人,名叫冯小宝,长得十分帅气。看官莫要以为冯小宝是史进、燕青一样的好汉,他只是在洛阳城街巷中卖膏药的小贩儿。因长得好看,人又利索,能说会道,使得一副好棒槌,所以众人很是捧场。
耍棒后,小宝同学就要收钱,洛阳城里,男的爱看小宝耍,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