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从来不淡定-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不知道的是,来俊臣他们不是省油的灯。
大赦那次,来俊臣接到大赦令,就先把囚犯全部杀光,然后对着一堆尸体宣读赦书,痛惜地摇摇头,叹口气。有特赦者,来俊臣照杀不误,太后根本不会怪罪。中外(唐管辖的疆域也牵扯其中)文武百官每天战战兢兢,怕哪一天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有人上谏,太后不听,反而被酷吏残害。
再也没人敢站出来了吧?
有!


第九章    不要跟太后作对

曾经少侠,今日儒生,他叫陈子昂。
酷吏横行,天下恐慌,怕引火烧身,无人敢言,麟台正字陈子昂坐不住了。如果他老老实实呆着,以太后对他的信任,绝不会有麻烦,但,在陈子昂心中,天地的道义要比那苟且偷安重得多。几千年后,人们不会记住一个唯唯诺诺的麟台正字,却一定会记住那个激流勇进、不畏残酷的陈子昂。
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上疏切谏,认为人心思安,酷吏横行,祸乱动摇国家根基,再次摆出隋炀帝的例子,警告太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陈子昂希望太后能听自己一席话,像之前她从谏如流一样。可这次,太后用不可置疑的口气拒绝了他的建议。但武后终究是武后,这之后,她刻意擢拔了几个知无不言的人,改变了朝内的局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左相苏良嗣。
苏良嗣为名门之后,他的父亲就是曾经指着李渊老脸破口大骂的苏世长。苏良嗣果真是苏家的良嗣,不仅继承了老爸刚硬不屈敢说实话的优秀品质,还平添了许多高傲的气魄。我以为,如果苏良嗣没良心,他肯定能够成长为比来俊臣还恶心人的酷吏,但他没有,父亲曾经无数次教育他,为人要光明磊落。
几年前关中就开始闹灾,流民中也开始打杀,朝廷派了很多人去治理,愣是不奏效,苏良嗣一去,三天搞定。究其原因,是苏良嗣喜欢采用严格执行规章的办法。
苏良嗣当上左相以后,某日,在朝堂南门碰见了刚和太后困觉出来的薛怀义。
薛怀义是太后男宠,说白了就是性奴,由于平日里对自己的地位判断失误,所以碰见苏良嗣他也不施礼。在别人眼里,薛怀义是祖宗;在苏良嗣眼里,薛怀义就是个孙子。苏良嗣和薛怀义擦肩而过,按照规定的礼节,薛怀义应该对左相行礼,但他没有,他摆出一副臭脸,趾高气昂地叉手翻白眼儿。
意思是说:我是太后的男人,按理说皇上都得喊我爹!
苏良嗣大怒,指着薛怀义的臭脸,冲着左右喊道:“给我把他拽住!”左右得令,扯住薛怀义胳膊,让他把脸露给苏良嗣。苏良嗣冲上前去,找死了往薛怀义脸上批去。苏良嗣扇得薛怀义啪啪作响,声震四野,连扇几十巴掌才放开,薛怀义呜呜地往回跑去了。
是的,他哭了!
他满腹委屈地哭了!
他满腹委屈鬼哭狼嚎地哭了!
他满腹委屈鬼哭狼嚎地哭着向太后屋里跑去!
他找到了尚满面红光的太后,把苏良嗣如何残害他,如何侮辱他,如何殴打他详细地说了一遍。太后爱抚着薛怀义锃亮的脑门儿,揪着他的耳朵轻声嘱咐道:“乖乖(阿师)以后从北门出入,南门儿是宰相出入的地方,别再错了。”薛怀义撅着嘴,还是感觉不满,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太后对他说,一个和尚来往禁中次数多了,也难免让人笑话,我想了个办法。薛怀义问,什么办法?太后拍了拍他,说,这你就不用管了。
第二天,朝堂,开会。
太后一本正经地暗示大臣道:禁中有小殿需要翻修营造,薛怀义此人有巧思,很适合干这个。
大臣们明白了太后的意思,无话,退朝无事。
可这天,太后看到一份上表的时候,差点儿没晕过去。这是补阙王求礼同志的上表,他的论文的确有才,翻译如下:
太宗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罗黑黑的人精通琵琶,太宗把他给阉了,让他出入禁中教授宫人音乐课。我认为,如果陛下感觉薛怀义构思巧妙,善于营造宫殿,还想把他安排到宫中干活,也一定要学习太宗好榜样,先把他给阉了,估计这样才能避免宫中出现特殊情况!如此,臣之幸甚!
太后将这份上表藏了起来,再也不提此事了。
以上两个事实说明,在太后心目中,朝政永远是最重要的,男宠再好,也只能玩乐。个人认为,太后在此时还是窘迫,四月份的时候,她在北阙造了个大仪,九月份的时候,一个很好的机会又摆在了她的面前。垂拱二年(686年)九月,雍州新丰县东南的平原地带冒出来一座山。
现代人很自然地想到底壳变动。
古代人很自然地想到天地变更。
对太后来说,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从四面八方传来无数祝贺新丰出山的帖子,太后高兴,改新丰县名为庆山县。庆贺信件从全国各地纷纷涌来,多数都在说太后主政,坤象涌动。等全都祝贺完毕,一个署名叫俞文俊的江陵人却不合时宜地写了这样一份上书:
天地不和的时候寒暑就分不清,人气不和的时候就容易生病起疙瘩,地气不和的时候山丘就冒出来。今日,陛下是以女主处阳位,刚柔颠倒,所以说这个地气也就阻断,变成了一座山出来闹灾。陛下管这座山叫“庆山”,臣不这么认为,臣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喜事。臣笨,但还是懂得侧身修德对陛下的重要性的,陛下要谨慎行事,小心天谴。不然,灾难可就要降临喽!(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墸Ц烦觥=癖菹乱耘鞔ρ粑唬匆赘杖幔实仄舳奖湮帧1菹挛街焐健保家晕乔煲病3加抟晕瞬嗌硇薜乱源鹛烨矗徊蝗唬昊鲋烈樱。
和那份恶搞男宠的帖子不同的是,这帖子挑战的是太后的忍耐极限,它是拿国家礼仪开涮的!
此人后来被流放到了岭外,太后指使六道使将其杀死于流放之所。
【升迁】
右台监察御史郭翰,近几日出巡陇右,他的工作是定期的,每到这个时候,朝廷都要派靠得住的人下去视察地方工作情况。
郭翰比较头疼的是,陇右若干州县,特使一去,州县里头的破事儿好像就突然多了起来,越查越多,让人恶心至极。好一点儿的破事儿少点儿,差点儿的破事儿一箩筐,他这个巡查使算是倒霉透了。
有一个州非常特别。
到了宁州(甘肃宁县)境内,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人人脸上都露出幸福的颜色。
都嗑药了么?
“老乡,我问问你,宁州刺史这人怎么样?”
老乡的表情突然大变,差点儿湿润了眼眶,激动地说:“好啊,好!”
“姑娘,本州刺史真那么好?”
“Cow,废话!”
“大婶儿,宁州的治安怎么样啊?”
“你看看不就知道了么?”郭翰走了很久,再看,街巷上,依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乡亲们呐,大家认为宁州刺史怎么样?此时,集结在街道上的百姓纷纷翘起大拇指,齐齐爆出一个字:
“好!”
宁州百姓编了很多赞美刺史的歌谣,孩子们也在游戏的时候唱。(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在各民族混居的宁州,刺史的祠堂竟然香火旺盛,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悉数在祠堂里感恩戴德,顶礼膜拜。
那么,这个神秘的宁州刺史究竟是谁呢?
他叫狄仁杰,之前朝廷派他去宁州上任。
郭翰感慨不已,回到朝廷,立刻上表,要求太后提拔狄仁杰。太后闻奏,也是感叹不已,征狄仁杰为冬官侍郎(工部侍郎)。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正月前后,人员变动颇为频繁,回到朝廷的巡查使郭翰也被卷入其中。
故事要从闰正月的王子变动说起,太后封:
李成美为恒王,
李隆基为楚王,
李隆范为卫王,
李隆业为赵王。
四月,命苏良嗣留守长安,以裴居道为纳言。
五月,以夏官侍郎张光辅(这人要注意)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夏天,天气燥热,凤阁侍郎的三品大员刘祎之同志跑去找凤阁舍人贾大隐聊天。他对朝局不满,于是对贾大隐说:“太后既然想要废昏立明(李显昏,李旦明),哪还用得着临朝称制?不如劝她还政,这样才能安天下人的心。”刘祎之大概不晓得,贾大隐对还政不感兴趣,却对告密很感兴趣。
贾大隐把故事原原本本告了一状,太后听后,十分不高兴地说:“刘祎之是我提拔的,现在反过头来背叛我!”
“他有什么好的?”
包括贾大隐在内的其他人听懂了太后的意思,这天,有人告刘祎之收受诚州都督的贿赂,还和许敬宗的小妾有私情。太后震惊,命肃州刺史王本立审判。王本立直接拿了敕书去找刘祎之,准备宣敕的时候,刘祎之突然指着敕书反问道:“没经过凤阁鸾台审批,这东西能叫敕?!”
太后闻讯大怒,几天后,将刘祎之赐死家中。
需要声明的是,刘祎之很清廉,根本没有收受贿赂,和许敬宗的小妾私通更是没有的事儿,这是网罗罪名的人的杰作。
刘祎之被打入了大牢,一直沉默在一线之外的唐睿宗李旦看不下去,上书太后。刘祎之亲友听闻此事,相互庆贺,准备等刘祎之出狱海吃一把。可刘祎之却说:“睿宗上书以后,我只能死更快了。”这天,刘祎之在家临刑。沐浴之后,神色自若,他援笔写文,顷刻间便写成数张纸,作为临终遗言。
被小人害,为君子敬重,刘祎之认为死得其所。
他的谢表被拿到了外面,在百官中疯传。麟台郎郭翰(就是推荐狄仁杰的巡查使)、太子文学周思均称叹其文。太后听说此事以后,贬郭翰为巫州司法,贬周思钧为播州司仓。盛夏过去,秋天到来,早在春天的时候,阿史那骨笃禄就率领突厥叛军进寇昌平。
昌平在哪里?
昌平在北京。
资料显示:昌平是北京的北大门,位于北京西北部,被称为“密尔王室,股胧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美称。古有居庸关、龙虎台等险隘以及明代陵寝,今是首都卫星城。昌平区南与北京城区亚运村接壤,城区距市区仅33公里。虽说唐时的昌平和今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战略上却丝毫不差。
如果昌平沦陷,河北、山东等地会尾随其后,到那时,大唐西有吐蕃,东有突厥,北有契丹,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太后下令诸军由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率领,共同奔赴昌平战场。


第十章    通天帝国

突厥打仗素来以没头没脑著称,未等黑齿常之杀到昌平,他们就收队,一路往西杀去,五个月后,顺利抵达了朔州(山西朔州)。通常来讲,突厥攻略河东道各州,应学习吐蕃,对唐朝边境软磨硬泡。但据突厥的阿史那骨笃禄可汗(自称的)分析,程务挺、王方翼都不在了,唐朝已经没有自己的战将,此时不直接杀其腹心,更待何时?
于是,突厥叛军呜呜喳喳挥舞大刀奔赴到了朔州。
一抢、二闹、三撒尿。
突厥叛军像一场奇怪的龙卷风一样席卷到了黄花堆旁,在这里,他们碰到了恭候多时的高个子。此人正是燕然道大总管黑齿常之,旁边的副将,乃是右鹰扬大将军李多祚。突厥军队一路上没碰见什么像样的抵抗,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特点让他们误以为眼前的家伙也一定和诸州的守军一样只懂得龟缩。
两军开始行动了。
杀声震天,血光漫天之后,迎来的是突厥的哭声震天。
黑齿常之大破突厥,追奔四十余里之后,他刹住了战骑。别追了,黑齿常之说。唐军失望地望了望朔州的原野,突厥叛军早已像没头苍蝇一样四散开来,即便追上,灭掉的敌军也多不到哪儿去。他们全部散开,一路向北狂逃至戈壁沙漠。在唐朝,这样的战斗场景经常出现。黑齿常之是百济人,而李多祚是靺鞨人,他们自称大唐战将,把侵扰边境的突厥叛军杀得落花流水。
唐军士卒中有人办了一件错事,他自个儿不小心,把黑齿常之的好马给搞坏了。所有人都明白一匹好马对一个战将的意义,所以,大总管副属要求抽那家伙几十下以示惩罚。黑齿常之呵呵一笑,对众人道:“怎么能因为私人的马鞭打官兵呢?”也不怪罪。黑齿常之治军严格,但对待下属很和善,每次有赏赐,全部拿出去分给将士们,他所带领的大军能如此卖命,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总有人认为打胜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这年(公元687年)十月,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眼馋黑齿常之的赫赫战功,严重请求挂帅,与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元珍(是去他们老家)大战一场。太后同意,是日,战斗激烈进行中,所有人都不知道结果。最后,结果还是出来了:唐军全军覆没,右爨宝璧轻骑逃脱。
整件事情的确需要回顾一下:
首先,爨宝璧同志眼馋黑齿常之的战功;
然后,他强烈要求太后点他的将追一下穷寇;
接着,太后和黑齿常之商议,一致认为宝璧可担大任,拨三万精锐给他,先行军,等黑齿常之一到一起扑杀穷寇;
最后,爨宝璧不想让黑齿常之沾自己的光,私自率领三万精锐追奔两千里地,偷袭突厥部落,因三万人声势浩大,无法偷袭,被突厥发觉,遂被人家端掉。
事后,太后杀爨宝璧,改阿史那骨笃禄为阿史那不卒禄。
突厥在河东道的威胁算是消除了,功劳还得加在黑齿常之头上。这次出击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全军中间并没有安排御史监军。这正是太后的高明之处,几个月后,太后派韦待价将兵出击吐蕃的时候,有人就提出了质疑。凤阁侍郎韦方质上奏,请求太后遵照旧制派御史前去监军。
太后给出了答案:古时候的明君派遣将领,把所有事都交给将领办。自从出现御史监军以后,军中所有的事情不分大小都得向他禀告。以下制上不好,再说这么做怎么能指望他们安心打仗?
韦方质无言而退。
【我叫武承嗣】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对太后的意见不大,对她的想法意见也不大,却对她任用的那群人有很大意见。比方说武承嗣,此人除了陷害别人,怕是没什么别的爱好了。这天,他开始琢磨着怎么把李孝逸给整死。至于李孝逸做了什么对不起武承嗣的事,那就要问问武承嗣个人了。
武承嗣此人,别无一分钱的功劳可言,除了舔薛怀义的屁眼儿,就是设计陷害别人。太后之所以重用他,是因为武家也的确没什么有出息的人,瘸子里头挑将军,和自己亲的人也就这个能替自己打击反对派的武承嗣了。武承嗣没本事也就罢了,却对李孝逸等人的功劳产生嫉妒心理。
作为李唐宗亲,战功赫赫的李孝逸根本瞧不起武承嗣。
矛盾终于爆发了,因为李孝逸声望太高,远远高过被太后重用的他,武承嗣开始谋划着把李孝逸置于死地。武承嗣玩儿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诬告,让天下各地人纷纷上书,诬告李孝逸谋反。想必武承嗣深入研究过《罗织经》,否则不可能连细节都一样。“李孝逸这人真搞,竟然说他名字里头有兔,兔你知道么?兔是月亮上的东西,这说明有天分。(名中有兔,兔,月中物,当有天分。)”
“李孝逸真这么说过?”
“是的!”
随后,揭发李孝逸的举报信雪片般从各地飞来,太后也就信了。因念及李孝逸有功,太后将其减死除名,流放到了儋州,不久便死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呢)。
武承嗣是太后的支持派,他梦想有一天太后死了,可以把天下传给他。这样的春秋大梦武承嗣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到了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正月的某一天,事情就变得更加明朗了。这年的正月恰好有一个甲子日,太后决定选择在这天在神都洛阳给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立庙。
立庙是好事,可很多人都高兴不起来。
给三位先皇立完庙后,太后又迫不及待地立了个“崇先庙”,把武士彟以及他的前辈们当开国者供奉起来。
这也还不算什么,关键问题出现在庙的间数上。司礼部门的某些同志(不点名批评博士周悰)明白太后的意思,上奏说应该给武家祖庙七间,给李唐五间。……说到这里,我都差点儿没晕过去。合着唐高祖、唐太宗还不如武士彟贡献大?对此,春官侍郎(礼部侍郎)贾大隐上奏反驳道:“礼节上,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这是千秋万世不变的道理。周悰专门翻阅旁门左道的文章,拿出来左右国家法制。皇太后您替先皇保管着大唐,是为了让国家更光明,至于宗庙的数目,就更不应该有变化了。”
太后脸皮再厚也厚不到那份儿上,于是作罢。
太后一心想要立出个光照后世的工程,宗庙门后,她开始琢磨着搞点儿明堂。从贞观年间开始,群儒就开始讨论如何修建“明堂”。小时候背过课文的人都知道一句话,这句话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就坐在明堂之上。据某理解,这里头的“明堂”其实就是“明亮的大堂”之意。明堂究竟长什么样,后人无人知晓。如果非要翻古书,其实也是可以找到明堂的影子的。
上圆下方,重盖以茅,外环以水。
上头是圆的,下头是方的,周围有水环绕。
这是典型的奴隶社会时期的大王居所,充其量也就是个壮观的茅草屋。但时代在发展,到了唐朝,建筑事业早就不是当年的水平,明堂是许多皇帝的梦想。在皇上的想象中,明堂应该是通天的大堂,有琉璃锦带,五脊六兽,更有廊腰缦回,勾心斗角。于是后人说,明堂这东西啊,“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总御得失。”
4  9  2
3  5  7
8  1  6
我们常说的九宫八卦图,上面所述,便是“九宫”。这些数字,横竖斜相加均为十五,也可构造无穷幻方,很有意思。很多人把洛书中的数字阵简单地理解成数字,这是不对的。除去妙趣横生的幻方,这里头最多的还是天地的奥秘。九五至尊,七上八下,对太后来说,拥有一座象征明君的广大明堂,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李世民和李治让群儒讨论造堂,结果却很纠结。
群儒大概是死抠字眼儿的多,一会儿说明堂上圆下方,一会儿说明堂九层十五阁,到最后被一一推翻,重新再论,也论不出个道道。太后跟李治一起的时候就听这群儒生讨论过,她嫌烦,这次她单独让北门学士讨论,让群儒一边儿站着凉快去。不过,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太后还是打算听听群儒对明堂建造地点的看法。
群儒爆锅,竟然论证出明堂应当在国阳丙己之地。
这就是说,建造地点应当位于皇宫之南的丙己之地。
问:什么是丙己之地?
答:距离中心三里开外,七里之内的地段。
惊曰:哥,你真博学!连这都知道!
我曰:淡定,书上写的,只不过是翻译而已。不过要说明的是,丙为天干第三位,代表火,曰“炳”;己位于天干第六位,代表纪,是纲常法纪的代表。皇宫南三里到六里之间就是“国阳丙己之地”,论证完毕,请太后明察。太后听完群儒的讨论结果,呵呵一笑,道了句辛苦,然后自信地对大家说:“朕认为还是在宫内造好嘛!”
于是我们明白,这群人废半天牛劲,也就当当样子。
二月,太后下令毁掉乾元殿,在原地基上开工修造明堂。项目总监薛怀义,每日巡游一番,晚上去和太后约会。建造明堂是大工程,光薛怀义眼皮子底下做劳役的工人就有数万人(你见过哪家的高楼用数万人造),可见其规模之大。作为薛怀义的乖孙子,武承嗣自然也是不能闲着,平时替这秃驴牵牵马,没事儿请个安,还要想办法哄太后开心。
这年的夏初四月,闹得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谋反了。
郝象贤是郝处俊的孙子,郝处俊曾极力反对李治让政于太后。我们不止一次说过,太后此人的记性非常好,而且她办事,要么不办,要么就来个赶紧利落永除后患。告密运动如火如荼地举行着,有个奴婢就把郝象贤给告了。郝象贤被安排到了酷吏周兴那里,经过一番狱火的洗礼,上酷刑,插竹签,坐针椅,郝象贤获罪,株连九族。
周兴大喜,把罗织的证据交给了太后。
郝象贤的家人立即找到了时任监察御史的任玄殖,经过盘查,任玄殖认为郝象贤根本没谋反,于是上奏。太后大怒,免去任玄殖官职,让他回家歇着去。郝象贤必死无疑,可就在押往菜市场行刑的时候,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这件事上,太后属于比较倒霉的,最倒霉的是行刑的人。
郝象贤临刑前,开始破口大骂,围观群众情绪高昂。
郝象贤骂的是太后,他说太后和薛怀义干了,太后和很多没种的野男人都干过。骂完后癫狂不已,跑到市场上看热闹的砍柴人那里抽出一根棍状树柴,冲到刽子手面前就是一阵狂抽。金吾兵见状,大呼不好,齐齐上去拿大槊捅得郝象贤一身窟窿,郝象贤气竭而死。太后听说此事后,表现得最是不淡定。
她这辈子没干过别的见不得人的事(斩尽杀绝外传她一点儿不怕),就怕别人在外头嚷嚷自己生活作风不检点。盛怒之下,她下令将郝象贤分尸,把他爹、他爷爷的坟挖开,掘出棺材焚尸。这件事还给太后提了个醒,从今往后,只要在菜市场行刑,都得在犯人嘴里塞上一个木球,免得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薛怀义还是薛怀义,他率领几万工匠建造明堂,不仅要好,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