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跑的只是同罗部落军队,多数叛军还在长安原地不动。自知惹祸的崔光远索性脚底抹油跑了,一路跑到李亨所在的灵武郡,继续当唐朝忠臣,后来辗转出任河南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死太监边令诚东施效颦,也仿效崔光远从长安颠颠跑到了灵武郡,本以为能得到李亨重用,结果李亨只冷冷地说了几个字:“拉下去,斩了!”

正因为有过长安那一段特殊经历,崔光远神经过敏,看谁都像叛国投敌,现在一听史思明如此说,他便认定李处崟要与史思明里应外合。偏执的崔光远把李处崟绑了起来,然后推出去,腰斩!斩完李处崟,崔光远如梦初醒,坏了,反间计!一切都晚了!心知不好的崔光远连忙开动脑筋想补救办法,然而,想了半宿,一无所获。最后,崔光远终于想到了高招,而且一招就灵!他的高招是,自己撒丫子先跑!借着夜色掩护,崔光远只身逃出魏州城,把魏州城一城百姓和军队都抛在了身后。

第二天,魏州城破,三万军民被杀,这一切都源于倒霉的崔光远。

功亏一篑

时间走到公元七五九年正月一日,占领魏州城的史思明做了一件大事:称王。史思明在魏州城北兴筑高台,他登上高台举行了盛大的称王仪式,自称“大圣燕王”。奇怪的是,史思明没有直接称帝,而只是称王,可能是感觉自己实力单薄,因此先谦虚一点。史思明称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邺郡城下,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坐不住了,他想北上魏州,堵住史思明。

李光弼说:“史思明在魏州按兵不动,主要是想等我军懈怠,然后出其不意发动攻击。我建议由河东兵团跟朔方兵团一起进逼魏州,向他挑战,他前年在嘉山曾经惨败给我们,一定不敢轻易出击。时间一长,邺郡城必破,那时安庆绪一死,史思明就没有借口驱动他的士兵南下了。”

李光弼不愧是中兴名将,他的眼光比别人独到,如果他的谋略实现,魏州的史思明就会被堵住,困在邺郡的安庆绪必死无疑。可惜李光弼不是主帅。建议报到“最高领导”——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那里,鱼朝恩犹豫了半天,说道:“这个,这个,不可行吧!”外行领导内行,就是这个结果。原本,按照李光弼的策略,可以下成一盘活棋,既牵制史思明,又围死安庆绪,现在,鱼朝恩一票否决,活棋下成了死棋。数十万唐军将安庆绪困在了邺郡,同时也困住了自己。不久,一个噩耗不期而至,九大节度使之一李嗣业箭疮复发去世。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在邺郡城下延续自己勇猛的作风,每次与叛军作战都冲在最前面,不料,在一次交战中被流箭射中。李嗣业没有把箭疮放在心上,他只是在营中休养了数日,眼看即将伤愈。一天,营中突然鼓声大作,李嗣业以为有叛军袭营,顿时一个激灵,他正准备走出大帐查看,箭疮崩裂,李嗣业大叫一声,血已经从箭疮处汩汩流了出来。医官赶到时,已经晚了,李嗣业失血过多,不治身亡。李嗣业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军,众人咂舌不已,尤其是八位节度使。节度使们不免有些抱怨,如果有一个主帅统一指挥的话,邺郡早就拿下了,而现在,邺郡是围住了,同时也把自己困住了,这下还白白搭上了一个节度使。(在李嗣业去世后,李亨任命兵马使荔非元礼接任节度使)

抱怨归抱怨,但谁也不敢出头,只好继续困守在邺郡城下。围困还在继续,安庆绪的日子没法过了,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逼迫安庆绪出城,郭子仪他们用了一个损招:截流河水,倒灌入城。哗啦啦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邺郡城,时间不长,邺郡城成了水城威尼斯,原来邺郡城内水井的水面离井口还有好几米,现在好了,井水自动往外流,改自流井了。邺郡城成了一片汪洋,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没有办法,邺郡城里的士兵和老百姓只好搭木架子,晚上就在木架子上过夜。如果说水深的滋味还可以勉强忍受,那么挨饿的滋味就没法忍受了。从前一年冬天被围开始,邺郡的粮食便吃一粒少一粒,吃到春天,粮食吃光了,老鼠迅速通货膨胀。以前老鼠没人吃,现在一只老鼠售价四千。人艰难如此,马的日子更难。幸好,那个年月筑墙时采用泥土混杂谷皮,现在墙里的谷皮也被盯上了,叛军士兵把墙拆了,用水淘洗谷皮,然后集中起来喂马。到最后,墙被拆光了,叛军士兵便采用“绿色循环法”,从马粪里提取植物纤维,再来喂马。这日子没法活了!眼看邺郡城内已是这副光景,郭子仪等节度使以为大局已定,破城只是时间问题,索性不着急,慢慢等,总有城破那一天。

这时,大军不设统帅的弊端便彻底暴露出来了,九个节度使各自为政,都不着急,没有一个人提议主动进攻,也没有一个人主动向李亨汇报,九个人各忙各的,都不着急,都不负责。

邺郡城成了一盘死棋。九大节度使还在“各扫自家雪”时,史思明已经从魏州出发了,他要管一管邺郡的瓦上霜。

史思明不是活雷锋,他要救的不是安庆绪,而是邺郡。安庆绪对他而言,没有用处,邺郡却不一样,可以成为他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

这次南下救援,史思明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我看来,安史之乱中,有两个人可以称为真正的名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就是史思明。至于郭子仪,处世才能远在这二人之上,而军事才能,却相去甚远。

史思明没有直扑邺郡,而是驻扎到邺郡外围。史思明将部队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都以邺郡为圆心,五十里为半径,扎营完毕,每个大营发给战鼓三百面,任务只有一个,日夜不停地敲。震天响的战鼓很快震动了围城唐军的耳膜,唐军士兵仔细一听,鼓声居然从四面八方传来,对方到底来了多少人啊?史思明外围打鼓,唐军士兵心里打鼓。在鼓声伴奏下,史思明从每个大营里挑选出五百名精锐骑兵,从各个方向杀向邺郡城下,任务也很简单:骚扰。如果唐军出击,他们马上撤退,如果唐军不出击,他们继续骚扰。时间一长,唐军的日子难过了,不仅每天都有人马牛车损失,甚至连日常的砍柴割草都成了难题。唐军士兵并没有想到,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因为史思明盯上了唐军的粮道。当时围困邺郡的唐军士兵总数达到六十万,粮食供应成了大问题,李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粮食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邺郡,现在史思明盯上了粮食。史思明不愧是一个军事天才,他不仅懂得大兵团作战,而且还会熟练运用特战队。史思明一下子撒出了多支特战队,向唐军的粮道直扑过去。特战队穿着唐军军服,打着唐军旗号,一见到唐军运粮队便扑上去装模作样检查,然后没事找事,毫无理由地杀人。几次下来,给唐军运粮的民夫便吓破了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不敢往前线运粮了,只是作出运粮的样子,在远离前线的运粮路上磨洋工。

特战队不仅使得运粮民夫磨洋工,而且遇到大批粮草时,还经常一把火,付之一炬,火光冲天而起时,他们已经潇洒地离开。时间长了,郭子仪、李光弼也知道了特战队存在,便派出巡逻部队搜索,然而史思明的特战队伪装得太好了,即使巡逻部队与他们面对面走过,也无法识别他们的真实身份,而奇怪的是,他们内部,彼此之间却能轻松识别。经过特战队连续不断的破坏,效果终于出来了,六十万唐军濒临断粮,军心不稳,人人自危!这时史思明的挑战书到了。郭子仪、李光弼等节度使表示同意,双方约定于公元七五八年三月六日决战。

其实,此时决战对唐军很不利,因为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从前一年冬天包围安庆绪开始,唐军已经在邺郡城下苦熬了几个月,精锐之师早已熬成了疲惫之师。

相比之下,史思明大军刚刚南下,士气正盛。公元七五八年三月六日,唐军步兵骑兵总计六十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岸,史思明则率领五万精兵从容对阵。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五万大军放在平时看已经不算少了,然而跟六十万大军相比,五万大军就有些寒酸了。九大节度使一看,对面只有五万士兵,便以为只是一支偏军,大家都没把这支偏军放在眼里。史思明不理会九大节度使轻蔑的目光,他率军向唐军扑了过来。与史思明接触厮杀的是李光弼、王思礼、鲁炅的部队,几次冲杀下来,双方死伤基本相当。这时,意外发生了,淮西节度使鲁炅被流箭射中。接下来鲁炅的举动更让人意外,他居然不打招呼率领自己的部队退出了战场!鲁炅这一退不要紧,要命的是,他的部队后面紧挨着的是郭子仪的部队,被鲁炅的部队一冲,郭子仪的部队也乱了。更大的意外接着发生了。沙尘暴来了!沙尘暴毫无预兆从天而降,大风骤起,吹沙拔木,天地之间顿时变成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咫尺对面不能相辨。仗没法打了。

六十万唐军惊了,五万叛军也惊了。惊慌之中,六十万唐军往南跑,五万叛军往北跑,不一会儿工夫,人都跑光了,只留下满地的兵器和辎重。

这场无厘头的奔跑对唐军而言损失巨大,九个节度使中,除了李光弼、王思礼将所属部队全建制带回外,其他节度使都是损兵折将,包括名气最大的郭子仪。

郭子仪部队战前有战马一万匹,现在只剩下三千匹,另外还有十万件兵器遗弃殆尽。损失惨重的郭子仪总算还保持了名将风度,尽管慌乱,但头脑依然清醒,他果断地毁掉了河阳桥,然后准备退保洛阳。然而,洛阳也保不住了,士兵、百姓已经被兵败的消息吓破了胆。兵败消息传到洛阳后,洛阳官员和百姓便开始往城外跑,一直跑到洛阳城外的山谷藏身。相比之下,有两位官员跑得更彻底:东京留守崔圆一口气跑到二百二十公里以外的襄州;河南尹苏震则一口气跑到三百公里以外的邓州。身体真好!洛阳守不住了,郭子仪只好引兵退到了河阳、缺门一带,其余八个节度使率领部队返回各自战区。从公元七五八年冬天,到公元七五九年春天,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前后整整围了四个多月,结果被一场沙尘暴搅得功亏一篑。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惊慌失措的九大节度使都以为唐军输了,其实唐军并没有输,因为唐军在跑,史思明也在跑,而且一竿子跑到了河北沙河。

我查了一下从河南安阳到河北沙河的直线距离,两者之间火车里程为八十八公里,这就意味着,当郭子仪他们向南狂奔的时候,史思明在向北狂奔,而且一下跑出了至少八十八公里。

这本是一场没有胜负结果的战争,只是郭子仪他们以为自己输了,最后他们真的输了。

安庆绪的末路

被沙尘暴刮得晕头转向的史思明一路向北狂奔,心中充满恐惧,不过他还是留了一个心眼,他向刚才战斗过的地方派出一支侦察部队。没过多久,侦察部队回来了:“大王,唐军都跑了!”史思明长出了一口气:“哦,都跑了,那咱们回去。”在沙河,史思明集结了自己的队伍,然后调头返回了邺郡,全军驻扎到邺郡城南。如果唐军也能派出一支侦察部队,或许提前返回邺郡的就是唐军,只可惜,九大节度使各自为政,都不负责,最后只能接受功亏一篑的结局。邺郡城下,往日的热闹早已不见,六十万唐军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不会说话的粮食。安庆绪打开城门一看,喜上眉梢,他让人把唐军的粮食收拢到一起,一统计居然有六七万石之多。这下发财了,能吃顿饱饭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安庆绪同样认可这句话。手中有粮的安庆绪召来孙孝哲和崔乾祐商量,经过商量,三人达成共识:取消当初以皇位相让的承诺,关闭邺郡城门,把史思明拒之门外。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本来是个好主意,至少能让安庆绪多活几年。然而好主意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众人对安庆绪说:“邺郡城靠史王才得以保全,今日怎么就这么背弃史王呢?”安庆绪被问得哑口无言,索性装起了糊涂,不接话茬。眼看安庆绪装糊涂躲在邺郡城不搭理自己,也不兑现“礼让皇位”的承诺,史思明也装糊涂,他既不跟安庆绪主动联系,也不南下追击唐军,每日只在自己的大营里犒赏将士,丝毫不提邺郡城的事。

史思明并不是真糊涂,他的心里真有打算。在史思明看来,安庆绪已经日薄西山,他的内部一定会起变化,自己只须静心等待,就一定能抓住安庆绪的破绽。

果不出史思明所料,安庆绪阵营中真有人动了活心眼。心思活络的是“宰相”张通儒和“中书侍郎”高尚。张通儒和高尚对安庆绪说:“史王远道而来,臣等应该去参见以表谢意!”话说得都是一切为公,事做得却是一切为己,张通儒、高尚所谓的“拜谢”其实是给自己提前准备后路,以防万一。安庆绪知道张通儒、高尚的心思,但他已经拦不住了,只能大方地表示:“你们随便,愿意去就去!”

张通儒、高尚要的就是这句话。出了安庆绪的“皇宫”,便进了史思明的大营。史思明何等精明,他马上热烈接见了两位,热情招待之后,还让他们满载而归。

史思明本以为张通儒、高尚回去会说动安庆绪来见自己,然而整整三天过去了,安庆绪还是没来,连封信也没有。史思明决定再给安庆绪加把火。这一回史思明动用的棋子叫安太清,身份是安庆绪手下的将军。史思明秘密召见了安太清,教给他一套说辞,让他回去说服安庆绪。安太清领命而去,不久,效果出来了。安庆绪绷不住了。连日来,张通儒、高尚、安太清不断游说安庆绪,让安庆绪不胜其烦。

这时,安庆绪也看清了自己的现状,以他的实力,根本无法跟史思明耍无赖,他还得老老实实兑现承诺,把“大燕皇帝”的皇位让给史思明,不然,这个坎他过不去。

安庆绪命安太清替自己给史思明写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上,他自称“臣”,请史思明解除铠甲进入邺郡城,到那时,他双手将“大燕皇帝”玉玺献上。

奏疏到了史思明手里,史思明心里乐开了花,不过脸上还故意装作一脸严肃:“何至于这样啊!”压抑着内心狂喜的史思明将奏疏在诸将中传阅,正传阅着,口号声此起彼伏:“万岁,万岁,万岁。”史思明暗暗对自己说,被呼“万岁”的感觉真好。尽管心中狂喜,史思明依然不动声色,他要趁机给安庆绪挖一个坑。史思明亲手给安庆绪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并没有称呼安庆绪为“臣”,他“饱含深情”地写道:愿我们结为兄弟之国,互为屏障,互相支援,与唐朝成三足鼎立之势,并立于世。至于你尊我为帝,向我称臣,绝不敢当!热情洋溢的信送到安庆绪手中,智商有限的安庆绪被深深地感动了,二大爷,太讲究了!安庆绪被感动冲昏了头脑,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掉进了史思明的陷阱。安庆绪给史思明回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要求与史思明歃血为盟。智商不高的安庆绪可能武侠小说看多了,他以为歃血为盟就能让每个人遵守自己的誓言。殊不知,任何盟誓都只是一个形式,本身并没有意义,真想遵守承诺,不在乎形式,不想遵守承诺,再神圣的形式也没有用。要命的是,安庆绪偏偏认为形式有用。

追求形式的安庆绪率领三百骑兵到了史思明的大营,一步一步走进了史思明的陷阱。安庆绪和四个弟弟一起被引到了史思明所在的庭院,安庆绪环顾四周,他发现所有的士兵都已经严阵以待。仪式够隆重的!安庆绪对着史思明下拜道:“臣没有能力担负大任,致使两京失守,自己还久陷重围,不料大王因为太上皇(安禄山)的缘故,长途奔袭前来解救,使臣得以复生。臣即便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大王的恩德!”安庆绪说这番话,其实就是跟史思明客套一下,他心里惦记的是“歃血为盟”。安庆绪满心以为史思明也会跟他客套一下,然后举行盟誓仪式。没想到,史思明突然翻脸,怒喝道:“丢失两都,不值得一提。你身为人子,却杀父夺位,天地不容。今天我要替太上皇讨贼,岂能接受你的谄媚!”安庆绪顿时明白了,什么叫翻脸比翻书还快。接下来,安庆绪听到了令他肝胆俱碎的一句话:“推下去,斩!”我们不是说好歃血为盟吗?傻孩子,逗你玩呢!安庆绪被推了出去,陪同他被斩的还有他的四个弟弟,以及他的政府高官高尚、孙孝哲、崔乾祐,他们的结局都是一刀两断。

相比之下,从小想做大事的高尚就没有严庄高明了,人家严庄一看形势不妙,果断解套离去,而高尚却跟着安庆绪一起跌停,然后被深度套牢,最后遭遇了摘牌的厄运。

人比人,气死人!

仔细一算,从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范阳起兵开始,安禄山、安庆绪父子折腾了三年多的时间,安禄山“开创”了大燕帝国,却仅仅当了一年皇帝,安庆绪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也不过当了两年皇帝,现在接力棒交给了二大爷史思明。

如果人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睛,估计所有人都会避开这个死亡接力棒,包括心比天高的安禄山、史思明,只可惜没有。于是,无数人蜂拥而上,他们以为抢到了宝贝,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根死亡接力棒。

安庆绪一页就此翻过,接下来一页属于史思明。

斩完安庆绪,史思明勒兵进入邺郡城,他摇身一变成了这里的主人。

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全部士兵,然后打开府库当起散财童子,经过一阵滥赏,以前所有姓“安”的东西,都改姓“史”了。

公元七五九四月,史思明在范阳称帝,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顺天”,封妻子辛氏为皇后,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大将,范阳定为国都。

是时候唱一出大戏了,史思明暗暗对自己说!





第十三章 棋逢对手




分水岭

史思明正春风得意,唐朝境内,两位节度使正在暗自叹息。淮西节度使鲁炅是其中的一位,他的郁闷无以复加。邺郡大战时,他被流箭射中,然后不打招呼便退出了战斗,他一退导致六十万大军惨败。更令他难堪的是,撤退路上,九大节度使麾下士兵都有烧杀抢掠纪录,相比而言,他的士兵最为严重。鲁炅不断叹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就在鲁炅内疚万分时,他又听到了进一步消息:郭子仪率军回到黄河北岸集结,李光弼率军全建制返回太原。鲁炅内疚到了极点,哎,看看人家!又气又恼的鲁炅最终没有迈过这道坎,一狠心,自己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六岁。鲁炅的离去,是因邺郡大战而去的第二位节度使,第一位是在军中病逝的李嗣业。鲁炅之后,又一位节度使因邺郡大战落马了,这个人居然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他被人打了小报告。打小报告的不是别人,正是死太监鱼朝恩。

鱼朝恩此前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就是因为他的阻拦,让李光弼没能下成牵制史思明的活棋,现在邺郡大战失败,鱼朝恩想找一只替罪羊,选来选去,郭子仪最合适。

鱼朝恩选郭子仪可谓一箭多雕:第一,他本来就讨厌郭子仪,觉得郭子仪出风头太多;第二,郭子仪当替罪羊,就能推卸自己的责任;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郭子仪功高震主。

久在李亨身边,鱼朝恩知道李亨心思,虽然郭子仪是中兴名将,但李亨对郭子仪忌惮得很,不然,邺郡大战不会不设主帅,导致群龙无首。小报告打到李亨那里,效果立现,李亨马上征调郭子仪从洛阳返回长安,另有任用。(注:史思明没有趁势攻打洛阳,郭子仪当时率军驻守洛阳)调令传到洛阳,郭子仪叹息一声,假的,什么都是假的。回想当年两京刚光复时,郭子仪率军返回长安,李亨握着郭子仪的手激动地说:“朕的家国,你有再造之功”。声犹在耳,境遇却已天壤之别。叹息过后,郭子仪把失落深埋在心底,多年历练早已让他养成凡事不动声色的本领,他从容应对,“欣然”领命。郭子仪淡定,手下士兵却不淡定,听说郭子仪要征调回京,将士们都哭了,他们拦住郭子仪和传旨宦官,强烈要求郭子仪留下。郭子仪依然很从容,他对士兵说:“我只是给传旨的宦官送行,我并不走!”众人信以为真,便让开道路,郭子仪见状,提马冲了出去,头也不回,直奔长安而去。郭子仪走了,朔方节度使的位置空了出来,李亨转手把这个位置给了李光弼,同时任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接受了前者,拒绝了后者。太扎眼了,还是让一个亲王当元帅吧!李亨同意了李光弼的提议,转而任命自己的儿子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这个任命是郭子仪、李光弼二人的分水岭,从此,郭子仪被迫退居二线,当起配角,而李光弼则成为平叛的第一主角。公元七五九年七月十七日,新任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走马上任,他率领五百名河东骑兵进入洛阳,连夜闯入朔方兵团司令部接收兵权。李光弼一上任,便体现出与郭子仪的不同,在他的要求下,朔方兵团面貌焕然一新。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