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元696年,武则天前往嵩山举行封禅仪式,她在嵩山顶添土祭天,在少室山开辟场地祭祀地神,随后她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同时传旨将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为告成县,取“登封告成”之意。

这就是登封的由来。现在我们知道登封,是因为这里有少林寺。

武则天派胡超前往嵩山,便是向天祷告表示感谢,同时投递自己的金简。

金简相当于武则天递给上天的名片,由黄金制成,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总计63个字,内容如下:

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金简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大周国皇帝武曌信奉道教真神,在中岳嵩山向天地诸神递上这枚金简报到,请求诸位神仙除去武曌在人间的罪过。

金简投递完毕之后,胡超就回宫复命,胡超对武则天说金简已经投递了,武则天的心安了下来,她以为上天已经收到了她的金简。

其实,上天并没有收到她的金简,时隔1200多年后,河南的一位叫屈西怀的农民收到了这份金简,可惜武则天没能等到他的回复。

1982年5月21日,在嵩山太室山主峰植树造林的屈西怀无意中捡到了这份金简,起初他以为是铜条,没想到回来一鉴定,居然是黄金打造。

在他捡到金简的消息传开以后,很多文物商人找上了门,开价最高的给他开出了10万人民币的天价,屈西怀还是没有答应。

这位商人随后给屈西怀写了一封“血书”,郑重承诺,先给付10万元现金,另外日后将金简销售之后,两人平分销售所得。

面对血书,屈西怀“动心”了,他一溜儿小跑将金简上交给了登封市人民政府。后来登封市人民政府颁发给屈西怀荣誉匾,同时奖励人民币1500元,这下屈西怀的心里踏实了。

登封市人民政府后来将金简送到了河南省博物院,经鉴定,屈西怀所捡的金简正是当年武则天向上天乞求“除罪”的金简。这份金简长36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克,目前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如果武则天地下有知,她会作何感想呢?她是否会把办事不利的胡超和尚痛打一顿呢?





第八十四章 泥巴里的哲学


公元700年,武则天76岁了,尽管她还在追求着长寿,但是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在这不多的日子里,她还是需要清理一些隐患,不能把这些隐患留给儿子,也不能留给侄子。

在武则天的脑海中,闪现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拥立李显有功的吉顼。

此时的吉顼已经不再是一般的控鹤府官员,他已经升任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而且参与政事,已经是宰相之一。

武则天知道吉顼很有才干,因此有这样的任用,但是她脑海中一直浮现着两年前的一幕,这一幕让她挥之不去。

那是两年前的一场廷争,争辩的双方是武懿宗和吉顼,双方在争论一场战役,他们都在为自己表功。

争论的现场很热闹,身材魁梧的吉顼反应敏捷,措辞激烈,身材矮小而且还驼背的武懿宗相对口拙,被吉顼挤兑得应接不暇,疲于招架,朝堂之上所有人都在看武懿宗的笑话。

然而,吉顼赢得了口舌之争,却丢掉了武则天的信任,从此在武则天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对于这一幕,武则天大为恼火地说道:“吉顼在我面前还看不起武家,一旦到了某一天,这样的人怎么能依靠?”

由此,武则天虽然继续重用吉顼,但是她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总有一天会在不经意中迸发。

公元700年的一天,武则天内心的阴影终于发作了。

阴影发作之前,毫无征兆,当时吉顼还在滔滔不绝地向武则天陈述事情,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自我感觉非常好。

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发作了:“够了,你这一套我早听得太多了。”

接着武则天讲述了“狮子骢”事件,之所以讲这次事件,她是有深意的。

武则天说道:“太宗有一匹马叫做狮子骢,没有人能驾驭的了。朕做为宫女在一旁陪侍,对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不过需要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敲它的脑袋,还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都对我很赞叹。”

吉顼静静地听着,以他对武则天的了解,他知道武则天下一句肯定不是好话,便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武则天提高了声音,怒喝道:“今天你难道认为有资格弄脏我的匕首吗(想逼我杀你吗)?”

图穷匕见,杀机顿起。

这时吉顼才意识到自己闯了祸,赶紧跪在地上求饶,武则天暂时放过了他。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一直痛恨吉顼拥立李显的武三思抓住了这次机会,他想把吉顼彻底赶出朝堂,以泄心头之恨。

事实证明,只要用心找,就一定能找到政敌的破绽,不久,吉顼的破绽被武三思找到了。

吉顼的弟弟为了当官,居然伪造过证件!

这个破绽经过武三思的放大,很快成为压在吉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武则天将吉顼由天官侍郎贬为安固(浙江省瑞安市)县尉天官侍郎为从三品、副部级,而安固县尉为从九品、副股级。

吉顼就此倒了,不过在上路之前,他跟武则天还有过一次谈话,这次谈话让武则天坐立不安,手足无措。

吉顼对武则天说:“臣今天远离朝廷,恐怕有生之年再无面见圣上的机会,请允许我再讲几句话。”

武则天给吉顼赐了座,说:“还有什么话?说吧!”

吉顼看着武则天说:“把水和泥土和在一起成为泥,它们之间有争斗吗?”

武则天回应:“当然没有。”

吉顼继续说:“如果把泥一分为二,一半做成佛像,一半做成道教的天尊像,他们之间有争斗吗?”

武则天点了点头说:“有了。”

吉顼站了起来,一边向武则天叩头,一边说:“宗室和外戚各得其所,天下就能安定。如今太子已经复位,而外戚还被封为亲王,这就是陛下逼他们争斗,他日必定两不相安。”

武则天纠结了起来,有些无奈地对吉顼说:“朕也知道,可是已经这样了,不这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谈话过后,吉顼离开了洛阳前往安固,不久便在安固病逝。

数年后,吉顼的预言成为现实,武则天毕生追求的和平共处,还是没能实现。





第八十五章 国老离别


同样是拥立李显,吉顼与狄仁杰可谓天壤之别:吉顼只能在安固寂寞死去,而狄仁杰则在有生之年受尽了武则天的恩宠。

说到狄仁杰受恩宠,其实这一切都是狄仁杰应得的。

公元698年八月,鸾台侍郎狄仁杰兼任侍中,而礼部尚书武三思则兼任中书令,武则天这样布局,便是把狄仁杰放到了与侄子武三思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在这之后,武则天给每个宰相出了个小难题:每人推荐一名尚书郎。

武则天看似不动声色,实际却是暗中考察每个宰相的眼力和人品:如果眼力不行,那么必定推荐的人选会出问题;如果人品不行,那么推荐过程中或许就会徇私舞弊。武则天是在借这个方法考察一下宰相,她在等着看宰相们的表现。

狄仁杰推荐的人选很快报了上来,武则天一看,有些吃惊。

狄仁杰报上来的人选名字叫狄光嗣,时任司府丞(库藏部主任秘书,从六品),狄光嗣同时还有一个身份:狄仁杰的亲生儿子,武则天吃惊正是吃惊在狄仁杰居然推荐了自己的儿子。

半信半疑的武则天将狄光嗣委任为地官员外郎(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从六品),这样狄光嗣的品级还是一样,不过位置更加重要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武则天发现,狄光嗣完全胜任地官员外郎的职位,这下她放心了。

为此,武则天对狄仁杰说道:“你足以继承祁奚的美誉了。”

祁奚是谁?为什么武则天会这么说?

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字黄羊,后世也有人称他为祁黄羊,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当晋国国君让他推荐接班人时,他推荐了解狐,而解狐跟他的关系势同水火,可以称得上仇人。不巧的是,解狐不久去世了,接班人的人选再次空缺。这时他又推荐了一个人祁午,他的儿子。后来祁午接替父亲,果然表现出色,深得国君赏识,由此,祁奚成为知人善用的典范。

其实,狄仁杰的知人善用并不只是在自己儿子身上,他还向武则天推荐了很多人,比如开元年间著名的宰相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这些人在唐朝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的伯乐都是狄仁杰。

基于此,诞生了一个成语:桃李满天下。

这话是武则天对狄仁杰说的。

由于狄仁杰经常向武则天推荐人才,后来武则天感慨地说了一句:“天下桃李,都在你的门下”,“桃李满天下”就是由这句话精炼而来,成语的主角便是狄仁杰。

就这样,狄仁杰一步一步地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成为武则天最不可缺少的一位重臣。到这时,武则天已经不再称呼狄仁杰名字,而是直接称之为“国老”,“狄国老”就是这么叫出来的。

不久狄国老与武则天一起外出游逛,意外发生了。

意外由一阵大风引起,狄仁杰的帽子被刮到了地上,马也受到了惊吓,惊慌地跑了起来,武则天见状,赶紧让太子武显冲上去拉住了狄仁杰坐骑的缰绳,然后从地上捡起狄仁杰的帽子递给了他,一直等到狄仁杰把帽子戴好,才松开了缰绳。

恩宠便是这样无以复加。

此时的狄仁杰有些感到不安,况且他也已经老了,已经将近七十岁了,他开始向武则天请求退休,然而武则天却不同意,朝中谁都能走,狄国老不能走。

几次请求退休未果,狄仁杰只能继续留在朝中,同时也继续受着武则天的恩宠。

每次晋见时,狄仁杰还是坚持下跪,然而却被武则天拦住了:“免了吧,看着你下跪,我心里都难受。”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恩准狄仁杰不需要值夜班,同时警告狄仁杰的同僚:“除了军国大事,轻易不要让狄国老操劳。”

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狄仁杰就成了武则天的国宝大熊猫。

然而仕途千里,终有一别,公元700年九月二十六日,狄仁杰抵达了生命的终点,享年七十岁。

狄仁杰逝世之后,武则天说了一句话:“朝堂空矣!”

一句话点出了狄仁杰的人生价值。

后来在数次朝堂讨论时,武则天都感慨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我的国老?”

为官做到这个份上,人生无憾。

回想狄仁杰的一生,非常难得,有的人做得了好官做不了好人,比如许敬宗,有的人做得了好人做不了好官,比如曾经推荐狄仁杰的娄师德,人在官场往往容易公德与私德分裂,而狄仁杰却将两者完美地合二为一。

对武则天,他一向忠诚,天地可鉴;对李唐王朝,他处心积虑,暗下伏笔,难得的是,他居然获得了武则天和李唐王朝的双重认可,这一点非常难得。

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地,对中无愧于自己这一生,或许正是做到这三种无愧,铸就了狄仁杰的无憾人生。

而在无憾人生的背后,狄仁杰也完成了身后的关键布局。





第八十六章 关键的布局


在狄仁杰身后,他在武则天的朝中埋下了一颗钉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颗钉子将发挥重要功效。

这颗钉子的名字叫张柬之。

说起来,张柬之的仕途够坎坷的,他是太学生出身,后来通过进士科考试步入仕途,辗转升迁到青城丞,后来与数千人一起参加策论考试,他排名第一,由此升任监察御史。

然而从此之后,张柬之的升迁速度几乎为零,到狄仁杰推荐他时,他还只是荆州长史,而且也不再年轻,已经七十五岁了,幸亏唐朝的官员是终身制的,要是放在现在,张柬之至少已经退休十年了。

狄仁杰早就知道张柬之的能力,他便暗中为张柬之寻找机会,不过一般的机会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知道张柬之是要做大事的人,日后李唐王朝的光复,可能就要依仗这个人。

狄仁杰一直为张柬之留心着机会,不久,机会真的来了。

这一天,武则天跟狄仁杰闲聊,武则天说:“我打算提拔一个真正的人才,你可有人选?”

狄仁杰忙问:“陛下是要用这个人做什么?”

武则天说:“用他做大将或者宰相。”

狄仁杰当即意识到机会来了,他不动声色地说:“如果论文学素养,现有的苏味道等人已经足以胜任。如果陛下要找天下奇才,那么荆州长史张柬之就是,他虽然已经老了,但是确实是个宰相之才。”

不久,武则天果真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将张柬之从荆州长史擢升为雍州司马,相比之下,雍州司马的位置更为重要。

然而这还不是狄仁杰想要的结果,他还在寻找机会。

几天后,武则天又问狄仁杰:“还有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荐?”

狄仁杰回应说:“我之前推荐的张柬之还没有用呢!”

武则天有些惊讶:“我已经用了啊,不是已经委任为雍州司马了吗?”

狄仁杰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不是司马。”

听了狄仁杰的话,武则天随后又将张柬之由雍州司马升任为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长)。

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姚崇的推荐,张柬之终于得以参知政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员宰相,这时他已经七十九岁了。

张柬之成为宰相之后,光复李唐王朝的布局开始向深入进行,这时张柬之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接替他出任荆州长史的杨元琰。

公元700年九月,张柬之由荆州长史升任秋官侍郎,而杨元琰则前往荆州接替张柬之留下来的位置,两人在交接之后一起到长江泛舟,就是这次泛舟让两人的手紧紧握到了一起。

船划入江心时,能够倾听他们交谈的只有不断奔流的江水,这时两人一起谈论起武则天,谈到武则天的颠覆唐朝开创周朝,言谈之中,杨元琰慷慨激昂,渴望光复的心喷薄而出,张柬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庆幸又找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

等到张柬之成为宰相之后,便把杨元琰从荆州长史擢升为右羽林军将军,同时还把狄仁杰推荐过的桓彦范和敬晖都安插进左右羽林军,成为羽林军的将军,同时被张柬之安插进去的还有倒台多年的李义府之子李湛,这些人一起构成了日后光复李唐王朝的主力框架。

而这些人其实都是狄仁杰推荐的人选,他在不经意间已经布下了光复李唐王朝的主力格局。

如果说人可以拥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那么狄仁杰一定有这样一双。





第八十七章 黎明前的黑暗


公元701年,这一年武则天七十七岁了,然而她依然没有交权的意思,依旧把权柄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适当放权给她信任的人。

在侄子武承嗣憋屈死后,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人,他们的受信任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的武承嗣,由此,天下人对此议论纷纷。

在议论的人中,有三个人很是扎眼,他们是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李显的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以及李仙蕙的丈夫魏王武延基,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儿子,武则天娘家的侄孙。

三个年轻人涉世未深,并不知道皇家有那么多禁忌,他们便在一起议论起二张的专权,没想到,消息很快走漏,传到了张氏兄弟和武则天的耳中。

三个年轻人的厄运从天而降。

得到消息的武则天下诏,勒令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在家中自杀了断。

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心有多狠,这三个人中,李重润是她的亲孙子,李仙蕙是亲孙女,武延基是她的侄孙同时还是她的孙女婿,就是这样亲密的关系,她依然勒令三个年轻人自杀。

君心似海,武则天的心更似吞噬一切物质的宇宙黑洞。

遭此重大打击,太子武显没有任何表示,跟弟弟武旦一样,他表现得若无其事。

其实,他的心比谁都痛,因为李重润是他和韦氏之间唯一的儿子,他对这个儿子格外看重,日后是要继承大统的,而现在,这个儿子却死于自己的母亲之手,武显心中的痛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

尽管痛,却只能埋在心里。

一年后,强忍悲痛的武显与弟弟武旦以及妹妹太平公主一起做了一件违心的事:上疏母亲武则天请求给张昌宗晋封王爵。

这是武显和武旦最不愿意做的事,然而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兄妹三人还是要去做这件令他们难堪的违心事。

没想到,第一次上疏居然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兄妹三人决定继续上疏,几天后他们再次上疏,强烈要求晋封张昌宗王爵,这一次武则天答应了,不过打了一个折扣,王爵太扎眼了,还是公爵吧。

随后武则天封张昌宗为邺国公,武显兄妹“得偿所愿”。

显然,此时朝中的矛盾已经发生转移,已经由原来的武氏势力与李唐皇族的矛盾,转移成李唐皇族和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的矛盾,而对于李唐皇族而言,这段时间,便是黎明前的黑暗。

身处黑暗之中,要么同流合污,要么特立独行,要么与之抗争,在武则天放权给张氏兄弟的日子,左台大夫(中央总监察官)魏元忠成为与张氏兄弟抗争的人。

说起魏元忠,其实他成名很早,早在他还是太学生的时候,就因为上疏言事得体被皇帝李治看重,后来在平定徐敬业叛乱时,他也有功劳,正是他建议采取火攻,才一举击败了徐敬业的叛军。

不过进入酷吏横行的时代,魏元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在与张昌宗、张易之对抗之前,他曾经被判过三次死刑。

魏元忠第一次被判死刑,是因为酷吏周兴的诬告,他被判处了死刑,幸好之后死刑又改判为流刑,魏元忠躲过第一劫。

魏元忠第二次被判死刑,是因为酷吏来俊臣,他再次被判处了死刑,而且已经被押解到了法场,在最后时刻,武则天赦免的诏书来了,诏书还没到,传诏人的声音先到。

别人在听到赦免的消息后,立刻跳了起来,而魏元忠却依然不动,他说:“还不知道真假呢,等诏书公布了再说。”

使节抵达之后,魏元忠说:“请您公布诏书。”

使节照本宣科地读完诏书,魏元忠三拜九叩,然后起身,脸上毫无表情,在别人诧异的眼中扬长而去。

魏元忠的第三次被判死刑,是因为目不识丁的酷吏侯思止,他被侯思止打进了大牢,捆住了双脚,然后拽着绳子,在地上倒拖着走。

沦落到这幅田地,魏元忠依然保持幽默:“哎,我只不过是运气太差,从驴身上摔下来了,脚还挂在镫子上,却还要被畜生拖着走。”

魏元忠没疯,侯思止疯了,他加快了倒拖的速度。

这时魏元忠大吼一声:“侯思止,你想要我的头就拿去,何必还逼着我承认谋反!”

就这样,魏元忠被判处了第三次死刑。

不过他是属猫的,不久后跟狄仁杰一起被放了出来,只是再次被贬而已。

后来武则天对这只叫魏元忠的猫产生了兴趣,在一次宴会上,武则天对魏元忠说:“你三番两次被判死刑,到底是什么回事?”

魏元忠幽默的回应:“我就是一只梅花鹿,酷吏们三番两次想割我的肉做肉汤,我有什么办法?”

一句笑话便跟过去的不愉快告别,同时也给武则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魏元忠功力了得。

后来在多人的推荐下,魏元忠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一路升迁到左台大夫,不过也由此遭遇了人生中的第四次险情。

魏元忠这一次的对手是张昌宗和张易之,较之以往的三个酷吏,这两个人更难对付。

魏元忠原本就与张昌宗有仇,而且是很深的仇。

张昌宗的弟弟张昌仪借着兄长们的势力非常狂妄,身为洛阳县令却经常不经允许便直闯洛州卫戍区总司令部的长史办公室,而按照规定,原本他应该在外面等待召唤。

张昌仪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魏元忠出任洛州长史。

有一天,张昌仪依旧直闯长史办公室,他发现办公室里换了一张新面孔,这个人就是魏元忠。

就在张昌仪准备与魏元忠搭话时,魏元忠站了起来,一声大喝把张昌仪震住,然后就把他赶了出来。

以后不听召见不准进来!

这是魏元忠给张昌仪立下的规矩。

从此之后,张氏兄弟把魏元忠记在了心里,这个人是不给他们面子的人。

不久之后,张氏兄弟把魏元忠这个名字又记了一遍,因为魏元忠逮捕了他们在外行凶的家奴,然后给活活打死了。

打狗还得看主人,魏元忠这是打狗给主人看。

张氏兄弟的忌恨又加了一层。

后来,张氏兄弟的忌恨再加一层,因为魏元忠又一次没有给他们的面子。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然而这句话放在魏元忠的身上并不合适,在不给张氏兄弟面子的道路上,魏元忠越走越远。

本来武则天准备把张昌宗另外一个弟弟张昌期擢升为雍州长史,武则天提名张昌期后,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