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史并不如烟-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因为武三思和韦皇后不断地有绯闻传出,王同皎起了“清君侧”之心,于是便关起门来策划清理武三思。
本来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王同皎却大意了,他忘了约定一起起事的张仲之家里多了两条流浪狗,一条叫宋之问,一条叫宋之逊,两人是亲兄弟,刚从岭南逃回洛阳,被他收留在家中。
随后,宋之问上演了“农夫和蛇”的故事,将王同皎告发,王同皎最终被处死,而宋之问和宋之逊却由此平步青云。(最终也不得好死)
本来王同皎的“清君侧”跟五王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即便这样,还是被武三思扯上了关系,五王被诬告与王同皎暗中勾结,针对五王的贬黜再次升级。
公元706年六月六日,敬晖被贬为崖州(海南琼山)司马,韦彦范被贬为泷州(广东罗定)司马,张柬之被贬为新州(广东新兴)司马,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广东信宜)司马,崔玄暐被贬为白州(广西博白)司马,五王的去处全部属于传统的岭南地区,而且同时被剥夺了王爵。
在被贬的同时,还有附加条件,五人此时的官职均属于编制外,永远不享有调迁的权利,也就意味着,不出意外,他们的人生就将在这五个地方定格。
同时韦彦范被剥夺了姓韦的权力,又改回来了,还姓桓!
这会是五王的最后结局吗?
还不是。
几个月后,武三思又出招了。
他偷偷地命人将韦皇后的丑闻写到一张纸上,然后又把这张纸贴到了人流量最大的洛阳城南洛水桥上,在这张纸的最后还写道,要求将韦皇后废黜。
这一下触到了李显的炸点。
在被拘禁的岁月里,正是韦皇后的支持才让他挺了过来,现在他已经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他不能容忍任何人侵犯韦皇后。
气急败坏的李显下令追查,不久就得出结论:这是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干的!
真的是张柬之等人干的?
八十一岁的张柬之没有那么下三滥,如果张柬之真的能做出那样的事,武三思的脑袋早就搬了几回家了。
这就是一个社会怪状,有原则的人往往路越走越窄,而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路却越走越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九十六章 痛下杀手
韦皇后的丑闻曝光后不久,司法部门匆匆结案,最终认定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需要对此次事件负责。
原本在武三思的授意下,主审此案的官员主张将五人灭族,然而新的问题来了,张柬之他们有免死铁券,足足有十条命,五个人加一起就是五十条命。
李显恨得牙根发痒,但是碍于已经颁发过铁券,只能放弃了处死五人的念头,将他们全部判为“无期流刑”,然后通知五人继续搬家。
敬晖被流放到琼州(海南定安县),桓彦范被流放瀼州(广西上思县),张柬之被流放泷州(广东罗定),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广西环江县),崔玄暐被流放的最远,去了古州,古州便是今天的越南国谅山市。
与此同时,五家十六岁以上子弟全部流放岭南。
这会是五王的最后结局吗?
还不是,武三思还有招没出完呢。
武三思和智囊郑愔又想出了彻底的斩草除根之策:矫诏杀人。
不是有免死铁券吗?好,那就先绕过皇帝,杀了再说。
随后武三思物色到一个人,这个人正担任大理正(最高法院大法官),而且与五王有着深仇大恨,这个人叫周利贞。
原来,周利贞曾经与五王不睦,并有过从洛阳贬到嘉州(四川乐山)当司马的经历,因此与五王势不两立。现在武三思将屠刀交到他的手里,他毫不犹疑,痛痛快快地接了过去。
不久,周利贞出任摄右台御史(地方监察官),前往岭南视察,就此拉开了报复之旅。
当周利贞抵达五个人的贬所时,他有些失望,他来晚了。
在他到来之前,八十一岁的张柬之已经去世了,六十八岁的崔玄暐也去世了,他们躲过了周利贞复仇的屠刀。
然而桓彦范没躲过,敬晖没躲过,袁恕己也没躲过。
周利贞走到贵州(广西贵港市)时,正好遇到了桓彦范,周利贞的兽性顿时发作,命左右将桓彦范绑了起来,然后放在竹刺上来回拖。桓彦范的肌肉被一片片撕下,露出了白骨,这时周利贞才停下了手,然后将桓彦范乱棍打死。
接着被逮捕的是敬晖,他也很惨,被周利贞一刀一刀剐死了。
最后一个是袁恕己,他被逼喝下了有毒的野葛汁,这种东西喝下去有如铁钩钩入咽喉,痛苦万分。
然而,即便喝下数升野葛汁,袁恕己还是没有死,痛苦至极的他用手不断抓地,指甲全部脱落,最后被周利贞乱棍打死。
至此,五王各得其所,各有各的归宿,张柬之和崔玄暐算是善终,而另外三人则是惨死。
在这五人之外,还有一位,这位就是曾经提醒张柬之斩草除根的薛季昶,他不断地被贬,最后被贬做儋州(海南儋州)司马,心灰意冷的薛季昶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归宿:死于儋州。
如果将岁月的时钟向后拨转,此时距离那场光复李唐王朝的兵变,还不到两年。
将五王一一收拾完毕,摄右台御史周利贞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返回洛阳之后,他被李显擢升为御史中丞,算是对他此次行动的奖赏。
从这个结果来看,周利贞诛杀五王,其实不是矫诏,而是在李显的默许之下。所谓的十次免死铁券其实就是五块废铁,只要李显动了杀心,一百次的免死铁券也不过是一块铁。
此时我不禁要怀疑李显的人品以及智商,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让他最终抛弃了五王,要知道如果没有五王,他能否顺利登基还是个未知数,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快就恩将仇报呢?
只能归结为智商太低,人品太次。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五王被整肃的过程几乎与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的被整肃如出一辙,都是不断被贬,然后被痛下杀手。
然而具有对比意义的是,痛下杀手的武则天跟长孙无忌等人是有仇的,因为他们挡过自己的路,而张柬之等对李显是有恩的,是张柬之为他铺平了路。
武则天杀跟自己有仇的人,而李显杀对自己有恩的人,说这样的人有太宗李世民的风范,李世民答应吗?
说到底,李显是个比父亲李治更无能的人,李治最起码恩怨分明,即使有处死舅舅长孙无忌的污点,但他是出于维护皇权的考虑,而李显却没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如果时光倒流允许张柬之重新选择,他还会拥立李显这个无能皇帝吗?
然而失望也好,痛心也罢,五王的时代转瞬即逝,现在已经进入五狗的时代。
什么是五狗?
五狗,便是武三思手下的五条狗,其中包括御史中丞周利贞、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这都是忠于武三思的人,因此当时的人将他们称为“五狗”。
在五狗之外,宗楚客、宗晋卿等人都是武三思的党羽,他们围绕着武三思,奉承着武三思,溜须着武三思。
不知不觉中,曾经的落水狗武三思又产生了错觉,他以为又回到了无所不能的时代,他甚至口出狂言:“我不知道世间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我只知道对我好的就是好人,对我不好的就是恶人!”
赵丽蓉老师在小品中曾经有一句台词:“叫你狂!狂没有好处!”
这句话同样适合武三思。
第九十七章 爱国如家
公元705年的那场兵变渐行渐远,转眼李显登基已有几年的光景,按照人们本来的预期,李显继位应该能给国家带来新的气象,毕竟他代表着正统的李唐王朝。
然而渐渐地人们发现,李显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他不仅跟太宗李世民无法相提并论,就是跟武则天比也相去甚远,武则天虽然心狠,虽然手黑,但是她眼光独到,用人奇准,跟她比,李显的眼光近似盲人。
不仅用人不准,而且用人泛滥,仅仅几年的光景,在他手下就多出了数千名编制外的官员,更为可怕的是,原本宦官在唐朝后宫没有地位,经他之手,宦官中已有近一千人得到了七品以上的编制外官职,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之祸,从此时便埋下伏笔。
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这是一个把国彻底当成了家的皇帝,黑白不分,公私不分。
中国的语言总是很有意思,同样一个词可以有完全两种解释,比如爱厂如家,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大公无私一心扑在工作上,同时也可以从反面理解:把厂当成了私人的家庭财产,因此也是爱厂如家。
现在李显就做到了后者,他爱国如家,把国彻底当成了家,国的所有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至此,这个皇帝已经没救了。
公元706年四月,李显让天下人见识了他的浅薄。
事情由一个叫韦月将的人而起,他出于义愤,向朝廷举报武三思与韦皇后通奸,将来必定叛乱。
话是实话,李显却偏偏听不进这样的实话,他近乎偏执地袒护着韦皇后,同样也偏执地对待告发韦皇后的每一个人。
“把这个人斩了!”李显冷冷地下令。
令李显没想到的是,他的命令遭到了拒绝,拒绝他的是黄门侍郎宋璟。
李显有些急了,不就是斩个人吗?你宋璟却说还需要调查,调查什么呢?
李显一下跳了起来,连鞋都没有顾上提,鞋拖着地,头巾也没有顾上戴,就这样跑了出来,冲宋璟吼道:“我以为人头都已经砍下来了,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动手。”
宋璟的心凉了半截,皇帝怎么如此浅薄呢?
宋璟回应说:“韦月将举报皇后淫乱,陛下一句话都没问就要处死他,我怕天下人会对此议论纷纷。”
李显继续怒吼道:“议论什么?斩了就完了。”
宋璟摇摇头,他坚持应该先行调查。
李显依然不依不饶。
宋璟坚定地说道:“如果陛下一定要斩韦月将,请先斩臣!不然,臣终不敢奉诏!”
李显被噎住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只好暂且放弃了将韦月将斩立决的念头。
随后御史们上奏,以时值夏日不宜处斩为由请求放过韦月将,李显同意了,将韦月将打了一顿,然后流放岭南。
大家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他们都高估了李显的心胸。
这一年秋分过后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韦月将就被处死了,处死他的是广州都督周仁轨。
谁下的令?当然是皇帝李显。
富有四海的皇帝,心胸竟窄到如此程度,李显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不久,李显的小心眼登峰造极,为了韦皇后,他不惜生灵涂炭。
事情还得从韦皇后的母亲崔女士说起,当初李显被废黜后,崔女士和丈夫韦玄贞也跟着倒霉被发配到了钦州(广西钦州),不久,韦玄贞去世,崔女士带着儿子和女儿一起艰难生活。
这时一段姻缘从天而降,蛮夷酋长宁承基的兄弟看上了崔女士的女儿韦七娘,他们想娶韦七娘为妻。
然而那个年代蛮夷低人一等,像崔女士这样的家庭是看不上蛮夷酋长的,因此就拒绝了这段姻缘,不料祸事就此而起。
恼羞成怒的宁承基迁怒于崔女士,索性抓住崔女士斩首,顺便还斩杀了她的四个儿子。
家族的惨剧从此深深埋在韦皇后的心底,她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让宁承基血债血还。
公元705年秋天,韦皇后通过李显下诏,命广州都督周仁轨率军两万讨伐宁承基,于是两万大军浩浩荡荡上路,前去为韦皇后公报私仇。
宁承基这个蛮夷酋长哪里见过这个阵势,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开溜。他乘船逃入大海,以为有大海的庇护就能躲过一劫,然而还是没有躲过,周仁轨追了上来,将他斩首,用他的头祭奠韦皇后的母亲崔女士。
事情到这一步也说的过去,毕竟血亲复仇在封建时代是永恒的主题,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惨不忍睹了,周仁轨一鼓作气将宁承基所在的蛮夷部落杀的几乎一人不剩,历史悠久的钦州宁家蛮夷势力就这样因为私仇在历史上彻底消失。
以一人恩怨,连累万千无辜,这就是母仪天下皇后的作为。
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面,接到周仁轨的奏报,李显大喜,随即封周仁轨为镇国大将军,封汝南郡公,同时委任为五府大使,主管广州、桂州、邕州、容州、琼州五个军区,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原本没有镇国大将军这个职位,李显为了表示恩宠,特意增设。
不久,周仁轨进京面圣,韦皇后隔着珠帘向他致谢,此后更是以韦家叔叔的礼节相待。
周仁轨以为自己找到了靠山,从此富贵无忧。
然而周仁轨高兴地太早了,他的富贵有效期其实只有四年。
四年后,韦皇后被诛,他做为韦氏同党伏诛。
第九十八章 满腹委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个王朝,皇帝就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只要皇帝做出某种举动,臣子就会做出各自的选择。
面对李显的家国不分,很多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宋璟选择孑然独立,周仁轨等人选择飞蛾扑火,而老资格的魏元忠则选择了沉默自保。
其实,在李显登基伊始,魏元忠的命运就发生了转机,李显派出政府的驿马车前往高要(广东肇庆)把魏元忠接了回来,随即委任为卫尉卿(军械供应部长),参预政事,成为宰相团的一员。
原本在李治和武则天的时代,魏元忠是公正严明的典范,这次重新出任宰相,天下人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能扭转李显朝中的不正之风。
然而,这一次魏元忠让人失望了,他不再是公正严明的典范,相反他自己亲附权豪,抛弃寒门俊士,同时也不再赏罚分明。
最让人诟病的是一次回乡祭扫。
为了这次回乡祭扫,李显特意赏赐魏元忠锦袍一领、白银千两,并给配备了千骑卫士四人,以壮行色。
李显的用意很明显,便是让魏元忠衣锦还乡,而赏赐银子一千两则是让魏元忠回乡当散财童子,既长魏元忠的脸,也散播天子的恩德。
令李显没想到的是,魏元忠居然把这一千两银子私吞了,愣是回乡当了一次铁公鸡,一毛不拔。
重新为相的魏元忠就是这样,只顾沉默,只顾自保,或许是宦海多次浮沉让他变得庸俗起来,或许是人到老年便把富贵看的比名声更重。
总之,这是一个陌生的魏元忠,一个让天下人深深失望的魏元忠。
不久之后,酸枣县尉袁楚客给魏元忠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让魏元忠羞愧地无地自容。
信是这样写的:
皇帝最近接受天命,正应推广恩德,引进君子,清退小人,振兴政治教化,在这个重要时刻,你怎么能只顾安享富贵,沉默不言呢?
今不早立太子,选择师傅进行辅佐,一错;
公主也开府任用官僚,二错;
和尚尼姑游走权门,借势纳赂,三错;
戏曲歌舞演员当官,枉取国家俸禄,四错;
有关部门选拔干部,全看对方贿赂多少,五错;
宦官升官的,已有千人,必定是将来祸乱的前奏,六错;
王公贵戚,赏赐无度,竞为侈靡,七错;
大量设置编制外官员,伤财害民,八错;
先朝(李治时期)宫女,在外随便居住,随意出入皇宫,交接权贵,九错;
旁门左道之人,蛊惑皇上,枉领俸禄,十错。
凡此十错,您不去纠正,谁去纠正!
公平的说,我们应该感谢写这封信的袁楚客,他的这封信一下子就把李显时期的政治现状揭露得淋漓尽致,由此不难发现,李显这个皇帝相当低能。
袁楚客把相当大的责任归结到魏元忠不去纠正上,其实是不对的,只要李显这个根子不正,这个王朝就不可能有希望。
其实,魏元忠也是满腹委屈,有韦皇后和武三思这样的人在,他魏元忠除了自保还能做什么呢?
难道起兵清君侧不成?
第九十九章 李重俊起兵
说起兵,还真有人起兵了,不过起兵的不是魏元忠,而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个儿子,正常情况下轮不到他当太子,由于他的两个哥哥都发生了变故,便轮到他当了太子。
李重俊的大哥叫李重润,李重润是李显和韦皇后所生,也是李显和韦皇后最中意的儿子,不出意外的话,李重润将继承李显的帝位,然而意外发生了。
公元701年,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因为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下诏处死,这样李显就失去了第一个太子人选。
在李重润之下是李重福,他是李显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并非韦皇后所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韦皇后对李重福非常忌恨,李显刚登基,李重福就被赶出洛阳,前往均州(湖北丹江口)出任均州刺史,说是刺史,其实就是被软禁的囚犯。
这样洛阳城中只剩下李重俊和李重茂,他俩都不是韦皇后亲生,只不过相比之下李重俊更年长,因此李重俊被册立为太子。
就本性而言,李重俊聪明,做事果断,如果有良师辅佐,或许能成为一代有为君主,遗憾的是,李显给李重俊配备的官员,良师寥寥,贵族子弟居多。
李重俊的太子宾客有这么两位,一位是秘书监杨璬,一位是太常卿武崇训,秘书监是皇家图书院长,太常卿则掌管宗庙礼仪,按照常理,这两个人当太子宾客便是教太子礼仪,然而李显所托非人。
杨璬和武崇训都是青年贵族子弟,并且都是皇室驸马,能力一般,性格孟浪,以这么两个人陪伴太子,能陪出什么好呢?
眼见太子成天不务正业,太子左庶子姚珽数次上疏进谏,太子右庶子平贞慎又献上《孝经议》、《养德传》讽谏,结果李重俊一概不理,拒谏派头与老爹李显如出一辙。
不过除了拒绝纳谏以外,李重俊的性格与李显有着天壤之别,相比于李显的一生软弱,李重俊的性格就是一个火药桶。
说起来,李重俊这个火药桶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让他选择,或许他也不愿意做火药桶。
谁把李重俊逼成火药桶呢?
名单很长,有韦皇后,有武三思,有上官婉儿,有安乐公主李裹儿,有安乐公主的丈夫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他们一起打造了这个叫李重俊的火药桶。
因为李重俊不是亲生,韦皇后看他很不顺眼,甚至十分厌恶;
因为李重俊是太子,武三思对李重俊很忌惮,同时也很厌恶;
因为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便站在武三思一边,而且在上官婉儿起草的诏书里,“挺武贬李”经常埋在字里行间,这让李重俊很气愤;
至于李裹儿和武崇训,则是仗势欺人,李裹儿自认为自己是韦皇后的亲生骨肉,因此就比李重俊高贵,在她口中,李重俊甚至成了“家奴”;
让李重俊更加无法忍受的是,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甚至唆使李裹儿,去动员李显废黜李重俊,而把李裹儿封为皇太女。
是可忍,孰不可忍!
多种欺辱纠结在一起,李重俊选择了爆发。
公元707年七月六日,距离李重俊当上太子正好一年,李重俊调集羽林军起兵。
这一次他依仗的是曾经参与过逼宫武则天的李多祚,他们假传圣旨,调动了羽林千骑卫士营三百余人先冲进了一户人家,将这户人家父子以及相关亲戚朋友十多人全部砍死。
这户人家的户主叫武三思。
武三思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被李重俊这个后生活活砍死于家中,就这么结束了辉煌的一生,太冤了。
谁让你狂?狂没有好处!
砍死了武三思,李重俊下一个目标是上官婉儿,他一定要处理掉这个武三思的情妇,不然还是后患。
李重俊兵分两路,一路由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率领守卫皇宫各城门,一路由自己和李多祚率领从肃章门砍门而入,进入后宫,击鼓捉拿上官婉儿。
闻听捉拿自己的鼓声,上官婉儿浑身一个激灵,她意识到必须与李显捆绑到一起,如果不捆绑到一起,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上官婉儿高声喊道:“看他的意思,一定是先抓我,然后抓皇后,最后就是皇上。”
一句话吓傻了一群人。
本来李显和韦皇后还有抛弃上官婉儿自保的念头,现在听她一说,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一群人赶忙连滚带爬地登上了玄武门城楼,而在城楼下面留下一百多人进行抵挡。
与此同时,兵部尚书宗楚客等人则率领两千余人守护在太极殿前,紧闭城门进行固守。
形势对李显相当不利。
这时李多祚先抵达了玄武门下,他想登上城楼,却遭到了守军的阻拦,李多祚犹豫了,上还是不上呢?
随后李重俊也抵达了玄武门,他也犹豫了。
如果李多祚和李重俊想捉拿李显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他们心存幻想,还想跟李显对话,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杀的是武三思和上官婉儿,是在清君侧。
然而是不是清君侧,他们说了不算,李显说了才算。
李多祚和李重俊的犹豫和天真,注定了他们失败的结局。
玄门城楼上的李显被这一幕吓得瑟瑟发抖,这时一位宦官站了出来,他建议向叛军发动攻击。
李显看了一眼宦官,知道他的名字叫杨思勖,李显壮着胆子点了点头。
杨思勖瞬间出刀,他的出刀很快,在场的人还没有看清他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