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悔了吧?”
李万祥夫妻俩落在了后面,刘秀珍停了下来等他们跟了上来。刘秀珍他们三个人站在路边说了半天话,李青林知道他们肯定是在商量他和卫三丫的事情。
钱家被姜秀枝娘家人这么一闹腾,搞得李青林家午饭都没吃好。钱立华家大门被打倒了,一户人家没有大门那还成设么什么家庭呢?中午钱立华和老婆俩一个中午都在修门,就安排姜秀枝烧饭。姜秀枝心中烦闷,哪有心思烧饭,于是抱着孩子跑到刘秀珍家来了。
都是乡里乡亲的,并且李青林是她儿子的干爹,按辈分说刘秀珍就是她儿子的干奶奶,刘秀珍自然不会把她推出门,中午也给她准备了一份饭菜。
姜秀枝也没什么心思吃中饭,一个中午都在和刘秀珍絮絮叨叨诉说的自己的苦闷。女人之间的共同话题比男人多,也比男人之间更容易形成共鸣,过不了多久,刘秀珍也陪着姜秀枝抹起了眼泪。
女人之间的话题李万全和李青林自然不能插话,他俩闷闷的吃完饭,李万祥到地里去干活了。李青林本来也要去帮忙,李万祥说那一点点小事一个人就很快干完,让李青林下午自己休息。
李青林想自己有一段时间没去套兔子了,今天正好有空,于是拿着那十几个套子出门找地方去套兔子。
下午李青林运气不错,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就套了两只兔子。
李青林拎着兔子回来的时候,正好遇到刘秀珍送姜秀枝出门。送走了姜秀枝,刘秀珍叹气道:“家和万事兴。这钱家发生了这么多事,以后秀枝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李青林把兔子拿到院子里,对刘秀珍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咱们外人也管不了许多。这多福要是能浪子回头,钱家还是有希望的。”
李青林放好兔子,拿出潘可为的匕首剥兔子。潘可为的匕首真的是把好利器,李青林只需轻轻一划,兔子肚子上的皮就被划开,再用刀刃分离兔子皮和肉,刀锋过去皮肉分离,皮肉之间绝无牵挂。
李青林剥好兔子,兔子皮照旧用小木棍绷好待晒干,把兔子肉交给刘秀珍,最后拿了一个破陶盆,将剩下不用的兔子内脏放在里面。
刘秀珍奇怪道:“青林,以前兔子肚子里这些没用的东西不是扔到粪堆里沤粪吗?你现在留着这些东西做什么?”
李青林笑道:“天暖了,苍蝇也出来了,这些东西留下来苍蝇叮了以后会怎么样呢?”
刘秀珍道:“那还不生了蛆啊!”
李青林笑道:“生了蛆才好呢。‘鸡吃百样虫,下蛋一层层’,咱家小鸡也快能吃虫子了,我就是拿蝇蛆喂鸡啊!”
刘秀珍眼睛一亮,恍然大悟道:“‘斤鸡斗米’,这些尖嘴货特别能吃呢!我天天在担心咱家这十几二十只鸡吃什么呢,下下可好了,你想到了这么好的办法。”接着她举一反三,列举出可以繁殖蝇蛆的各种材料来,如臭鱼烂虾、泥鳅河蚌、死猫死狗、猪粪人粪等。
李青林听到猪粪人粪就有点恶心,忙说:“猪粪之类的就别用了,那个可以拌在土里用来养殖蚯蚓,蚯蚓那东西鸡也喜欢吃。”
刘秀珍一拍大腿道:“青林,还是你脑子好,你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呢?”
李青林不禁心里苦笑,这哪是他的想法啊,这都是前世那些养鸡专业户们常用的节省饲料的办法,是经过多次实践才得到的经验。
刘秀珍说着说着突然想起了什么,她用手在口袋里一摸,拿出一封信递给李青林,道:“你看看,这一天搞的这些事情乱七八糟的,我差点把正事都给忘了。早上你表哥正生托人带了封信给你,说让你明天到镇上去有什么事情要办。”
信封没有封口,信纸上只有寥寥几行字,刘正生告诉李青林潘可为已经伤愈出院,明天上午他将来到长胜镇和他见面。信中刘正生让李青林明天带着那把匕首,见到潘可为的面就把匕首当面还给他。
这个潘可为还真有点阴魂不散,刘正生前段时间托人在开封打听到了他,并带口信对他说不久会让人把匕首带给他。现在潘可为亲自跑到长胜镇来了,难道他又有什么特别任务?或者自己亲自来拉刘正生进特务组织?
潘可为的匕首就在李青林身上,这把匕首很锋利也很好使,李青林很喜欢这把匕首。李青林虽然很喜欢这把匕首,可他一想到这把匕首的主人身份就有点不舒服,毕竟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特务。他觉得这把匕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留在身边还真不如还给它的主人。
还匕首就会见到那个货真价实的特务,明天会发生些什么呢?他心里有些忐忑不安。


第三十二章 树欲静风不止10
更新时间2011…4…22 20:11:14  字数:2862

 春天的天气多变,第二天是个阴天,春风虽然轻轻地吹着,但空气很潮湿,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李青林今天起得很早,动身也早。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街面上的人不是很多。李青林来到万通商号长胜分号时,刘正生早已经在商号门口等他了。
一见面刘正生就问他:“东西带来了么?”
李青林回答道:“带来了!我什么时候给他?”
刘正生拉着他就走,说:“他已经在天福聚等着了。我今天请了一个时辰的假,咱们快点把东西还了,完事后我还要接着站店呢。”
天福聚是长胜镇上的一个饭店兼茶馆兼旅馆。
长胜镇离县城约四十里地,一条通商古道从镇子中间走过,再顺着古道往另一边走那么个十几里地就是另外一个县万林县的地界。万林县是山区县,自古出山的道路只有那么几条,这条通商古道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古道的连接,来往两县之间的行商旅客不算少,这处于两县之间的长胜镇便成了许多旅人的歇脚处。
中国人一刻都离不开的是衣、食、住、行这四样,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食、住、行尤为重要。中国自古就不缺有头脑的商人,长胜镇开旅馆饭店的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商机,一般都是几样兼营,客人只要住下了,食住行都提供一条龙服务,天福聚就是这样一个饭店。
天福聚临街是一座两层楼,下面一层店堂里摆着七八张张桌子,楼上被分割成几间雅座。一般普通的食客就在楼下就餐,今天潘可为约刘正生的房间就在楼上的雅座。
天福聚的生意看来还真不错,今天虽然不是赶集的日子,店堂里的桌子基本上都坐满了客人。刘正生大概经常和店里的伙计打交道,他还没有进门那天福聚的伙计就热情的招呼他。
李青林跟在刘正生的后面走进天福聚,他刚一进门就发现靠门边的一张桌子上坐着的两个黑衣人很不一般。这两个人穿着打扮和本地人没什么两样,面前各泡着一杯茶,桌子上摆着一些早点,两人之间也不怎么说话,只是在慢慢吃着早点喝着茶,看上去似乎就是来消磨时间的。但是两人选的位置极好,如果有进到这个饭店的任何一个人甚至一只苍蝇都逃不过他俩的眼睛。
“这两个人一定是潘可为的手下,那潘可为现在的地位可不一般了!”李青林心想。
潘可为已经在楼上的房间里叫好了早点和茶水,刘正生和李青林一推开门,潘可为就站起身来抱拳向刘正生问好:“刘老弟,别来无恙啊!上次承蒙救助,我才死里逃生。此次即将远行,特来贵地一是向老弟报声平安,二是再次感谢老弟恩情!”
刘正生也抱拳道:“潘兄言过了。古人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哪里谈得上什么恩情啊?况且老兄上次已经派人送与我许多大洋,我已经受之有愧了,老兄不必过分客气。”
潘可为道:“救命之恩,怎敢相忘?此生如不能当面相谢,我还能在世上为人么?”说着,再次对刘正生李青林一抱拳道:“二位请坐!”
李青林进门后就在观察潘可为,这这潘可为大概二十七八岁的年纪,个子不高,身材也不壮,长着一张很普通的脸,穿着一件长衫,长衫面料很普通,整个人乍一看上去和普通的商人没什么区别。
李青林仔细观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他还是有不同的地方,潘可为的眼睛不大但很有特点,他的眼光里像有一把刀子,仿佛能随时把对手脑袋剖开,再仔细分析里面都有哪些内容。
三人在桌边坐定后,潘可为笑着对李青林道:“这位仁兄就是李青林吧?”
李青林心里一凛,自己现在只不过是一个读过几年书的农家少年,自失学以来什么都没有做过,而仅仅因为是刘正生的表弟就被潘可为查过身份了,这国民党特务还真不是吃干饭的,自己还是离他得远点的好。
李青林也笑着一抱拳,对潘可为说:“潘大哥果然是明察秋毫,我就是李青林,是正生的表弟。”
李青林说着一探手从身后拿出那把匕首,递给潘可为,道:“潘大哥,这是您的匕首,现在完璧归赵。”
潘可为一见李青林拿匕首的动作不禁眼睛一亮,他问刘正生:“你表弟练过武?”
李青林忙接口道:“说不上练什么武艺,只是这几个月跟舅舅学了点庄家把式,也就是为了防身用的。”
潘可为并没有接匕首,他笑道:“庄家把式?我看你着庄稼把式可不简单。古人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青林老弟文武双全,何不出来为国家出力呢?”
李青林见他没有接匕首,他只好把匕首放在桌子中间,说:“潘大哥有所不知,不是我不愿意出去做事,只是我们老李家人丁稀少,父母大人还要留在身边在家尽孝呢。”
见潘可为还准备说点什么,李青林忙转移话题:“潘大哥说这次要远行,不知道大哥在哪里找到了什么发财的门路?”
潘可为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他拿起筷子对刘正生和李青林说:“来来来,咱们说了这半天话,桌子上的东西都快凉了,大家边吃边说话。”
吃了几口东西,再喝了几口热茶,潘可为说道:“由于上司的推荐,我这次将到浙江警官学校参加培训,以后准备进入警界保境安民。”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战役以后,为培养特务组织需要的“政治警察”人才,经蒋介石批准,戴笠在浙江警官学校设立“特务警察干部训练班”,而戴笠自己兼任浙江警官学校政治特派员。从一九三二年起,戴笠在浙江警官学校选拔、培训了大量的特务人员。此次潘可为去学习,一定是因为上司看中了他,让他去系统学习特务技能。因为潘可为即将成为戴笠的门生,李青林甚至可以肯定潘可为毕业以后定会受重用。
不明就里的刘正生却不以为然,他放下筷子说道:“潘大哥,做警察虽然威风,可薪水微薄,还可能有危险。你为人忠信,做生意路途通畅,商贾一道利润丰厚,我还是认为你做生意比做警察好!”
潘可为笑道:“老弟啊,我本是正经生意人,就是因为世道混乱,灾祸横行,以致被歹人伤害。究其原因实为国家羸弱,法制不通,我此次弃商从警,就是想以一己之力为了匡扶正义,除暴安良。”
李青林见刘正生还想开口说点什么,忙打断他的话头说:“表哥,潘大哥志存高远,其志向非我等升斗小民所能揣测。现如今外敌虎视,民众迷茫,内争不断,确需潘大哥这样文才武略兼备的人担负起社会责任,这样我等才能安居乐业啊,我看潘大哥这条路是选对了。”
潘可为点点头,对李青林道:“青林老弟看来对时局有些想法,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李青林刚刚成功转移了潘可为对自己的注意,现在自己又被他瞄上了。他心里想真是祸从口出!没事说那么多话做什么?此时李青林恨不得给自己一个大嘴巴。
后悔归后悔,潘可为已经在问自己的话,李青林可不敢给潘可为看出心思,他忙说:“这些都是从报上那些文章里看到的,我自己哪能想到这些,我不过是现学现卖而已。”
潘可为叹道:“这些写文章的学者文人说得有些道理!但中国积贫积弱已久,俗话说冰冻三次,非一日之寒,人民的觉醒,国家的富强,军队的强大都需要假以时日,可日本人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抗日救国,只能从我做起啊。”
接着他询问李青林和刘正生:“两位老弟,此时国家危亡,民族危急,两位可愿意和我一起出来为国出力呢?”
李青林自认为自己肯定是要抗日的,但抗战也要选择好的报国途径。抗日的最佳选择当然是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可是共产党的队伍现在已经走到长征途中的哪一个地方呢?李青林现在还不知道。国家危亡,民族危急,前世就是热血青年的李青林自然不会坐视,但他实在不愿意加入潘可为所推荐的这个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
目前的难题是怎么婉拒潘可为的邀请而又不致于得罪他,李青林急得汗都差点下来了。


第三十三章 树欲静风不止11
更新时间2011…4…23 20:21:12  字数:2675

 目前的难题是怎么婉拒潘可为的邀请而又不致于得罪他呢?
李青林急切之下拿出他早已想了多时的尽忠尽孝理论来搪塞:“潘大哥,正生兄弟姐妹多,家庭负担重,他现在刚做了万通商号大伙计,他现在的收入对家里来说特别重要,况且我舅舅正准备给正生娶亲,所以他走不得;我老李家人丁稀少,连我我大伯都要我‘一门两挑’,所以我现在更走不得。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出力我们自然义不容辞,但那要等我们俩先尽孝后再为国尽忠,潘大哥你说我讲得对不对?”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几乎所有的皇帝都用忠和孝作为维系社会道德和巩固社会统治的两大基石,在传统中国人心中忠君和孝亲几乎是同一个比重,所以潘可为也拿不出什么好的理由来再邀请李青林二人。
潘可为显然有点失望,道:“你说的也有道理,生为人子当以尽孝为本,只是这倭寇早已极力备战,磨刀霍霍。就眼前来说,日本人虽然离我们这里很远,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战略物资、走私鸦片、走私枪械,甚至派遣人员测绘地形、刺探军情。中日之间新的战事即将开启,只怕二位想过安静的生活也过不了多少日子了。”
李青林说:“潘大哥你放心,日本人只要打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兄弟俩一定会拿起武器和他们干,我们决不会做数典忘祖的小人。”
潘可为见桌上早点已吃完,茶已喝淡,站起身来对李青林二人一抱拳道:“二位,今日潘某一人前来就是来告别的。开学在即,时间紧迫,我上午还要赶路,以便尽快赶到杭州去报道。今日和二位一别不知何年再相见,大家后会有期!”
潘可为是一个人前来的?李青林突然想到门口那两个人,现在看来这两个人一定有问题。李青林提醒潘可为道:“潘大哥是一个人前来的?我刚才进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两个人,还以为他们是和你同来的呢。”
潘可为闻言一愣,然后眉毛一挑,道:“我昨夜才赶来,今早就有人盯上我了,看来这世上有心人真多啊,”
说完他出了雅间的门,再蹑手蹑脚走到楼梯口,悄悄地对门口那张桌子看了看,然后走了回来。
“我没有看错人,青林老弟果然机警,潘某在此谢过了。”潘可为接着从桌子上拿起那把匕首,郑重的递给李青林,道:“宝剑当属侠士,红粉应赠佳人。这把刀是我找名家打造,虽然算不上名贵之物,但也算得上削铁如泥,此物非青林莫属,望青林老弟收下。”
李青林用手指指楼下,道:“潘大哥,我看你这趟路不算很太平。”他再用手指着匕首道:“你出门在外有它在身边,也好做防身之用啊。”
潘可为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很自信地说:“我还有别的防身之物,少一件它也无妨。这两人还是上次那帮人派来的,这次他们可占不了多少便宜了。”
潘可为把匕首递给李青林,再双手一抱拳,豪迈地说道:“二位,后会有期!”说完,大踏步的下楼走了
李青林知道潘可为所说的别防身之物应该就是手枪,他不好再拒绝,只好接下了匕首。李青林心想:“收了这特务的礼物,还不知是福还是祸呢。”
李青林和刘正生赶到楼下的时候,潘可为已经走远了。李青林和刘正生抢着到柜上去付早点和茶钱,天福聚老板是刘正生的熟人,笑道:“刘掌柜,还是你的面子大,刚才走的那位客人已经付过帐了。”
李青林一指门口那张空桌子,问道:“这两位什么时候走的?”
天福聚老板答道:“和你们一起的客人前脚走了后,他们后脚就走了。”
李青林心中暗忖:“不好!潘可为有危险。”
“你先回商号,我等一会再来找你。”李青林对刘正生说完,马上出了天福聚,沿着潘可为走的方向紧跟了过去。
李青林虽然对特务没有什么好感,但潘可为毕竟是中国人,那两个黑衣人极有可能就是日本特务,在此情形之下中国人哪有不帮中国人的道理?特别经过刚才和潘可为的一番谈话,李青林对国民党特务也有了新的了解,这些特务虽然心狠手辣,行为卑鄙,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象潘可为这样有着一颗中国心的特务也不在少数。现在保护了潘可为也为以后的抗战保留了一份力量,于是李青林决定帮潘可为一把。
潘可为今天去的方向是万安县城,因为县城有铁路通过,这条铁路就是大名鼎鼎的平汉铁路。潘可为从万安县城可以搭火车到武汉,再从武汉坐轮船到南京,然后从南京到杭州,这是在目前最便捷也是最可靠的路线。
平汉铁路是京广铁路的前身,平汉铁路是连接北平和武汉的交通大动脉。平汉铁路最初的名字叫卢汉铁路,由晚清政府借外款修建。这条运输大动脉的最初修建方案是经过豫省首府开封城的,这样平汉之间铁路最直距离最短,修建的成本最低。
当时外国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战争,国家内部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修建铁路的目的其一是发展经济,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运兵。
如果铁路运兵,那铁路两边极有可能成为战场。当时清军纪律废弛,与土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战端一开必将祸害地方,因此这个铁路修建方案引起了一个大人物的担心,这个人就是晚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卢汉铁路北段督办袁世凯。
按照最初的方案,平汉铁路经过开封,那就必然经过老袁的家乡,老袁是个家乡观念极端保守之人,于是他以一己之私改动了线路,把铁路西迁了一百多里地。要不然住在开封的潘可为就可以在开封直接上车,而不需要跑到万安来搭火车了。
长胜镇离万安县城四十多里地,此时没有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最快捷的办法就是骑马或者租骡马车。潘可为今天偏偏没有在车马行去租马车,他是步行上路的,而且走的不是大道,偏偏是一条小道。
李青林经过路人的指点,他紧赶慢赶,终于追了三里多路终于远远地看到了潘可为的背影,李青林还看到就在潘可为身后一百多米的地方,不远不近的吊着一条尾巴-那两个坐在天福聚门口桌子上的黑衣人。
李青林边追边分析潘可为为什么弃大路不走而走小路的原因。如果走大路的话路上行人多,即使黑衣人人数占优,他们想图谋不轨也不敢在光天化日下动手,这走大路应该是潘可为最安全的选择;而小路就不同了,虽然走小路比较近,但是要途径几个丘陵山岗,这些丘陵山岗都有大树林,据说以前这些林子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行人旅客被打闷棍、挨黑枪的不在少数,难道潘可为不怕黑衣人下黑手?
想到打闷棍、挨黑枪,李青林忽然明白潘可为走着条路的理由了,这黑衣人能下黑手,潘可为就不能下黑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潘可为一定会先发制人的。
潘可为会在什么地方动手呢?李青林想到的第一个地点就是卧虎坡!
这卧虎坡是个较大点的丘陵,地形不高,以地形像一只卧着的老虎得名。卧虎坡上的树木不是很高大,但是很密集,中间有一条小路从虎尾上坡,最后从虎左脚下坡。
这卧着的虎呈弯曲状,穿坡而过的小路自然随地形而弯曲,特别是从最高处虎头转到下坡的右脚处就有一个急转弯,当地人都叫它“柺子角”。柺子角人迹罕至,草木森森,并且这里的路有一个急转弯,李青林已经判定,这个“柺子角”就是潘可为下手的地方。


第三十四章树欲静风不止12
更新时间2011…4…24 20:13:38  字数:3001

 李青林这段时间无事的时候就拿着套子到处找地方套兔子,这卧虎坡的地形自然是熟悉不过的。他立刻抄了条最近的小路,从坡下直接插到“柺子角”。
这条路“柺子角”有一个近乎九十度的转弯,李青林判断潘可为一定会在转弯后的那一边埋伏。潘可为应该是等后面二人刚一转弯就下手,这样二人由于视线被挡,一定猝不及防,他也最容易得手。于是李青林在转弯处选择靠近路边的一个灌木丛隐蔽了下来。
李青林刚隐蔽好身子,就听到路上传来急促的跑动声,李青林透过灌木缝隙看到潘可为飞快的跑过来了,后面那两个黑衣人也远远地跑着跟上来了。
李青林探出半个脸,轻声唤道:“潘大哥,潘大哥!”
潘可为略一顿步,见是李青林,脸上露出笑意。潘可为急促转过拐角,在这个地方黑衣人看不到他的身影,他停下来对李青林指了指他脚下的石头,然后指了指最靠近李青林那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