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爱做的事。李青林的快感越来越强烈,突然之间,暴涨的下身一阵猛烈喷射,大腿根部感觉一凉,他醒了!
晨光已照亮窗纸,屋内渐渐明亮。李青林掀开被子,身体上一滩黏糊糊的液体,他遗Jing了。
在前世,李青林身边基本没缺过女人。最熟悉他的“老郑”曾经夸张地形容他的Xing生活是“天天做新郎,夜夜换新娘”。在前世,成年的李青林那东西自然有出处,所以他连春梦都很少做过,没想到重生过后不久,竟然会Yi精。既然开始Yi精了,说明自己的身体开始成熟了,再想到父母昨晚说的“一门两不绝”的事情,李青林竟然开始有点期盼了。
拿了块破布擦干净身体,李青林又回到炕上迷迷糊糊的睡起了回笼觉。
回笼觉睡起来很香,但是睡得不沉。回笼觉正睡在迷迷糊糊中,李青林听到外屋有人说话,是李万祥夫妻俩来了。
第十六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14
更新时间2011…4…6 20:16:28 字数:3157
财富带来的热情果然是巨大的,特别是被激发了致富热情的中国农民更是如此。中国农民发家致富的渴望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住的,这一点在前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被一再证实。
李青林起床洗漱时,看见李万祥的眼睛红红的,不过他的脸上是带着笑容的。李万祥昨晚熬了夜,他熬夜的原因是为了连夜加班做纺车。
李万祥以前是个木匠,他木匠手艺还不错,四乡八里还算有点名气。近几年虽然基本不出去做木匠活了,但是长年干的木匠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丢得了的。李万祥家里一整套木匠家伙事还都收拾得好好的,锯、斧、刨、钻全磨得雪亮,为了防锈都上了好几遍油。
昨天下午李青林做出的计划已经开始落到实处,李万全拿出十五个大洋,其中十个大洋作为李万全的股份,李万全占全部股份的三分之二;五个大洋作为李万祥的股份,李万祥占全部股份的三分之一;李万全先期帮李万祥垫上的五块大洋须等桐油卖了以后归还。纺纱所需要的手摇纺车由李万祥制作,纺车制作成功后由入股的钱买下,作为公用财产。
本地常用的是手摇单锭纺车,这种手摇纺车的结构很简单,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四个部分组成。除木架部分因为需要保持稳定而需要大点的木料外,其他部分需要的木料很少。李万祥家里木料是现成的,工具也是现成的,李万祥昨天回家后连夜赶制纺车。
手摇纺车的单个部件制作很容易,难点是需要好好调试整车。对手摇纺车调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让它每个活动部件都能顺滑转动,二是让各部件配合到一起时平稳联动。一部好的纺车纺出来的棉纱又匀又细,这样的棉纱容易卖上价,并且纺纱者不容易受累。
民间用的纺车不需要描龙雕花,只需要能够纺纱就成了。昨晚李万全又锯又刨,加上老婆和卫三丫做帮手,三个多小时就做好了两部纺车,但是后面的调试用了三个多小时才搞定,以致今天早上眼睛都熬红了。
李万祥昨天和李万全约好了,今天需要去办几件大事,如买棉花、锭子上铁钎和绕棉纱的笋壳,还要定下卖棉纱的销路等等,所以他一大早就来了。
李青林不管这些具体的小事,只是在他们临出门的时候要求他们多买几根锭子上的铁钎。
李万祥奇怪道:“就你妈、你婶子和三丫三个女人纺纱,有三部车就足够用了。你家的那部旧车有扦子,我做了两部新车,买两根足够了。再说扦子又用不坏,买那么多是不是太浪费了?”
李青林断定这次棉纱需求量大,并且供货的速度要快。那自家三部纺车肯定忙不过来,以后必须要雇佣人手,增加人手就必须加纺车。
李青林不想对李万祥他们讲自己的这些判断,是因为要培养他们的对自己的神秘感和信任感。如果自己每次预测都是对的,他们就会对自己绝对信任。
他们现在和以后对自己的绝对信任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性命悠关的大事。
两年多以后日本鬼子就要打来了,农民一般都舍不得自家的房子土地,他们会留下来。留下来的人随时随刻都有危险,必须要提前让他们做好准备;从历史资料了解到一九四二至四三年河南有大灾荒,必须在灾荒来临之前做好准备,这些人才能不至于被饿死。
这些事情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李青林是知道的,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如果李青林预言可能发生这些灾难,那无异于是鬼话连篇,谁也不会信的。所以李青林要培养他们对自己的绝对信任,到时候自己再指点他们如何度过那艰难日月,他们才会照做的。
李万全他们走后,李青林带着李青奇、卫三丫又悄悄去后山洼去捡桐籽,李青林还是带了铜丝套子去套兔子。
今天还是大晴天,林子里的雪化了不少,以前埋在雪地里的桐籽大部分都露了出来,李青林他们上午捡了两趟,下午捡了两趟,一天下来收获不小。可是兔子只套中一个,李青林倒没觉得什么,只是李青奇有点遗憾。
李万全和李万祥去办事的地方其实并不远,最主要的事情基本都集中在长胜镇上。长胜镇离小李庄九里路,其中七里是能过牛马车的大路。路上的雪还没完全化,路很好走,路途也不遥远,按道理应该很快就能回来,可是直到天快黑了,李万祥他们才回家。
李万祥他们事情虽然都办成了,但是很不顺利。
本地过年有个风俗,年分为大年和小年,大年指初一到初五,小年指十四到十六。所有的商家大年三十下午开始关门过大年
民间有“初一初二峨眉月,初三初四好拜节”的说法。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四之间,商家不开门营业,农户不下地干活。
初四夜里或者初五清早,各家各户的主妇都会在家炉灶里掏灶灰送到路口,这有个说法叫“送穷灰”,意指把穷气送走。
初五叫“破五”。百姓会到祖先的的墓前祭拜;这一天人们放鞭炮“赶五穷”,用吃喝的形式“打穷气”、“填穷坑”;这天被商家定为财神生日,这天开门营业会财源广进。
今天李万祥他们去买棉花、扦子、笋壳,可开店的人家就是不卖给他们,理由都是还没送穷气,不能做生意。到最后两个人用了另一个办法才弄来了东西,那就是用“讨”的说法。过年人家都讲究个吉利,我自己当做叫花子到你家来讨东西,那说明你家富有;你给我东西,证明你的仁慈。最后李万祥从他们家“讨”到了这些东西,约定初五那天再付钱给他们。
李青林听了事情的经过,又好气又好笑:“我说这些人是不是脑子坏掉了?送穷气不就是想发财么?我们买他东西,不就是送钱给他么?送钱给他他还不要,我看他们一辈子都别想把穷气送走!”
憋了一肚子气的李万祥、李万全深以为然,都点头称是。
棉花和纺纱车都已准备妥当,李家人说干就干。
李万全买回来的是皮棉,而皮棉是不能直接纺纱的。农民从地里收获的是带棉籽的籽棉,籽棉经过轧花,去掉棉籽就是皮棉;皮棉还需要通过弹花阶段,使棉花纤维松软,并去掉里面的杂质,再用手工搓成棉条;最后,纺纱者利用手摇纺车才能把棉花条纺成棉纱。在这些阶段里,只有因为弹棉花去杂质有少量斤两损耗。
李青林根据李万全他们带回来的皮棉售价、棉纱收购价格并结合弹棉花的损耗率预算了一下这次纺棉花的利润。
他拿出纸笔,开始计算。李青林首先用这批皮棉斤两减去估计的损耗,算出能纺成的棉纱斤两,再用棉纱斤两乘以售价,得出销售金额;其次,用这次买皮棉所花费的金额,加上弹棉花的工钱以及所用笋壳的金额,就得出了加工总成本(因为一辆手摇纺车制作成本低廉,可长期使用且不易损坏,李青林没有把它的损耗计算在成本里)。最后把销售金额减去加工总成本,得出了总利润;再用总利润除以买来皮棉的斤两,就得出了每斤皮棉纺成棉纱的利润。最后算出来的结果是让刘秀珍她们很惊喜--将皮棉打成棉絮,再纺成棉纱,平均每斤皮棉能赚二十二个铜圆!
二十二个铜圆价值多少?
根据民国的经济资料以及张恨水、鲁迅、叶圣陶等文人文章记载,1927-1937年“黄金十年”期间金融比较稳定,一块大洋等于十角,一角钱等于二十三个铜圆,也就是一个大洋等于二百三十铜圆。
那当时物价又是多少呢?
三十年代在北平,一个铜圆可买一根油条,两个铜圆可买一个芝麻酱烧饼,三十个铜圆可买一斤五花肉!
这个结果让母亲刘秀珍和婶子刘二花激动起来。老娘们干不动地里的重体力活,但是纺纱织布都是在屋里干,一不需要出大力气,二不需要日晒雨淋,特别重要的是第三点,纺纱只需要在夜晚和阴雨等农闲时间进行,家务和农活还能照做不误。
这样既轻巧又能赚钱的活,谁不愿干谁才是傻子呢!李家人说干就干,吃过晚饭连夜就开始忙碌起来。
棉花先需要弹好,这是纺纱的第一步。村里的周德中就会弹棉花的手艺,他家里大木弓、木槌、铲头、木磨盘都是现成的。李万全和李万祥把纺车都搬到弟弟的空房子里,再用门板搭起一个台子,喊来周德中带着工具弹棉花。
第一批棉絮很快弹好了,三个等候已久的女人将被弹好的棉絮搓成了棉条,然后用手从棉条上捻出一条细细的纱线,再把纱线缠绕在纺车的锭子上。纺纱时女人用一边右手轻轻摇动纺车绳轮,一边用左手轻捏着棉条续棉。随着纺车“嗡嗡”转动的声音,一条条洁白的棉纱从棉条里抽出来了。纱线越拉越长,女人的左手越牵越远,最后右手将绳轮反过来一转,锭子反转,那根棉纱乖乖的绕到了纱锭子上。
第十七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15
更新时间2011…4…7 20:13:09 字数:2981
被激发出热情的女人们干劲冲天,几乎到了不休不眠的地步。
李青林拿杆称将初四一整天的纺出来的棉纱称了称重量,平均每个人每天最多能纺八个小时,一个人每天最高能纺九两皮棉,三个人一天最多纺二斤七两皮棉。
民国时期棉花产量低下,因而价格较贵,现在皮棉价格是一块大洋大约买三斤。这次李万全他们“讨”了了十三个大洋的皮棉,就是四十斤,照现在这个速度,四十斤皮棉需要半个月才能纺完。
军队的夏装最迟在五月底就要发放到士兵手里。棉纱还需要经过织布、染色、缝制后才能送到军队手里,那就是说最迟在五月上旬前棉纱需求最旺盛。从现在起到五月上旬这一期间,面纱的需求量最大。李青林的手工纺纱小车间只有加大出纱量,才会最大限度的赚钱。于是李青林做出了一个决定:增加纺纱车,聘用纺纱女工。
这次李青林也没有征求李万全他们的意见,直接决定以下几条:一、请周家、钱家三个女人加入,现有的纺车换人不停车,日夜纺纱,;二、李万祥加紧制作纺车,最终达到每个女人一辆;三、以计件制发放纺纱工钱,包括家里人在内,每纺一斤皮棉发工钱十个铜元,余下的纯利润按两家股份分红;四、纺纱不是女人的专利,大老爷们也可以学会纺纱。作为表率,男人学纺纱先从李清林开始。
豫北地区男人在这个时期一般不做这种女人干的活的,李青林知道男人纺纱并不输于女人。前世李青林去延安旅游,革命文物展示馆里就有周总理用过的纺车。在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中,许多男人也会纺纱,并且纺出来的棉纱质量很好。
除了第四条以外,李青林安排的几条意见都在顺利实施。不需要出钱买原料,也不需要准备纺纱车,只需要花点功夫出点力气就可以赚钱,这样的好事让村里所有的女人都加入了纺纱行列。皮棉一天天减少,雪白的棉纱不断被纺出来,
李青林确实准备以身作则学习纺纱,他刚坐在纺纱车前准备跟卫三丫学纺纱,就被婶子刘二花一把揪了起来。
婶子的理由很简单:“这是女人干的事,不是你干的活!你是干大事的人,只要多想点好办法让咱们多赚点钱就行了!”
中国经历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李青林想在短期内改变传统思想,最起码现在就行不通。李青林只好苦笑一下,放弃了他男人纺棉纱的宏伟计划。
李青林前世看过一份资料,知道有一种纺纱车可以一次纺三锭,这种纺车可以提高纺纱效率。他本想通过改进手摇纺纱车来实现一次访三锭纱,因为自己不是学机械专业的,李青林研究了一番手摇纱车后,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自动放弃了。
不过李青林另外一个改革成功了,那就是省油的灯。
晚上加班需要照明,照明就需要点灯。所有的纱车都摆在一间屋子里,晚上点一盏桐油灯亮度绝对不够,一间屋子最起码要两处照明点才行。
桐油很贵,王秀珍舍不得,便找来不花钱的松明子点上。点松明子虽说不用花钱,可是点起来烟太大,时间久了,屋子里的人满脸都漆黑的。李青林禁止用松明子照明,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因为连人都熏黑了,那纱也会黑,出售的时候卖相不好,人家会压价的。
李青林决定制作省油的灯。
历史上确实有省油的灯,南宋诗人陆游曾经有段文字记录过省油的灯:“书灯勿用铜盏,惟磁盏最省油。蜀中有夹层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陆游所记录的省油灯是有科学道理的。普通的油灯里的油在点燃时不是完全被燃烧掉的,有一部分又是被蒸发掉的。因为灯芯燃烧同时,也加热了灯盏中的植物油,油温上升灯油就白白挥发了。
李青林家现在用的灯很简单,就是一个铜灯盏放在一个竹架子上,盏里面再倒上灯油、安上灯芯就可以点亮了。
李青林把灯盏拿下来,放到一个大小深浅合适的土陶盘子上,再将灯盏底下盘子里注满水。灯点燃了,油温传到水里,水挥发得快,灯盏里的油温就低,桐油减少挥发,油就省下来了。使用这种简单的省油灯需要经常注意灯盏下面水面高度,一旦水面过低就必须加水。
改进后的省油灯经过实际使用,虽然达不到陆游所说的“可省油之半”,但是起码省油三分之一以上。
这种简易的省油灯一经出现,立刻受到了主妇们的欢迎。心灵手巧的钱家二小子钱多贵参考李青林的省油灯,用铜皮制作出铜制的省油灯卖给富户,还小小的赚了一笔钱。
正月是冬闲时节,地里没什么农活干。女人们都在日夜加班纺棉纱,李家男人们也没闲着。李万全、李万祥、李青林把后山洼的桐籽都悄悄捡了回来,因为小叔的房子被占用了,他们把桐籽放到李青林家,男人们抓紧时间把桐籽都剥出了仁。
因为这些桐籽是偷偷从王常善家林子里捡来的,他们不敢大鸣大放地送去榨油。等“破五”以后,三个男人分头多次将桐籽送到不同的油坊卖掉。
因为最终收获的比预计的多些,全部桐籽送到油坊后,除了因为晚上要点灯而换回十斤桐油,还卖了三十一个大洋,并拉回二百多斤桐籽饼。
李万全、李万祥得了这么多钱又得了这么多桐籽饼,心情非常高兴,李万祥高兴之余拿出一个大洋奖励给李青林。两家把剩下的三十大洋、桐籽饼、桐籽壳平均分了,李万祥也将五块钱的纺纱股本金还给了李万全。
正月初十晚上,四十斤皮棉全部纺成了棉纱。
正月十一一大早,李万祥、李万全和李青林到镇上付了上次“讨”的皮棉、铁钎、笋壳钱,卖掉棉纱,再买回四十斤皮棉。
拿到纱钱,李青林算出这次纺纱扣除原料成本后获得九百六十六个铜圆,其中四百铜圆是女人们纺纱的工资,八十铜圆是周德中的弹棉花工资,两个李家还剩下纯利四百八十六个铜圆。
知道利润以后,李万全、李万祥激动得有点满脸通红。他们没想到李青林让他们投资十五个大洋,过了仅仅八天,就能赚四百八十六个铜圆,这还不包括家里女人的工钱呢。
这可是两个多大洋啊!平时要是给人家打短工,他们两个人就算做最脏最累的累,八天时间怎么也不可能挣到这么多钱。当李青林问他们俩怎么处理这笔钱的时候,他两异口同声地说:“你说咋办就咋办!”
李青林决定拿三百九十铜圆按股份分了,即李万全分得二百六十铜圆、李万祥一百三十铜圆;剩下九十六个铜圆拿来买二斤五花肉、一斤散装红薯干酒和六份芝麻糖。肉是晚上烧来吃的,酒是晚上犒劳李万祥和李万全的,芝麻糖是奖励六个纺纱女人的。毕竟人家才是纺纱主力,除了工资以外,女人还是要精神鼓励不是。
担着棉花,带着喜悦,李万祥、李万全回到了村里。女人们都集中到纺纱房内,李青林开始按照纺成一斤皮棉十个铜园发工资。
周德中拿到了八十个铜铜圆,女人们多者七十多个铜圆,少者五十多个铜圆。女人中拿得最多的竟然是卫三丫,总共七十七个铜圆。
农村妇女能够挣到钱的机会并不多,她们最主要的进项就是养猪喂鸡种菜。
小李庄四户人家土地少,种的粮连自己口粮都保证不了,农闲时只吃两顿,青黄不接的时候家家采野菜吃,所以没有人家养猪;每家只养了几只鸡,主妇们都靠母鸡下蛋换盐。
这次一次性拿到这么多钱,所有的女人一阵欢呼,每个人都兴奋不已。
发完工钱,李青林拿出一包芝麻糖递给卫三丫并宣布:“三丫纺得最多,奖励芝麻糖一包!”
姜秀枝马上提出抗议:“青林太偏心了,我们纺得也不少,你咋只发给三丫一个人吃?”
李青林笑道:“我说三丫纺得最多奖励一包芝麻糖,没说第二名不奖励芝麻糖啊?”说完笑眯眯地拿出余下的芝麻糖,给每个女人发了一包。
在这个极度贫困的小李庄,为了生存下去人人都节衣缩食,女人们更是如此。一小包芝麻糖不多,也不贵,平时她们到镇上路过卖糖的店铺只是看看,从来都没敢想去花钱买点自己吃,象卫三丫已经十六(虚岁)了,还从来不知道芝麻糖是什么滋味呢!
芝麻糖发到她们手里,引起一阵尖叫,欢乐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屋子,也弥漫了整个村庄。
第十八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16
更新时间2011…4…8 19:54:30 字数:2659
今天的晚饭是在李万祥家吃的。
李万祥带回了这么多钱物,并且刘二花和卫三丫也得了工钱,因此刘二花特别高兴,晚饭蒸了杂面馍。
这个年代的农村,由于粮食不够,晚餐一般只吃稀的,而且在冬闲季节农家一天只吃两餐,更别说晚餐吃杂面膜这样的硬食了。象李万全家这样的,一般只有来贵客或者农忙时节才蒸杂面膜,能吃到馍的只是是客人和家里主要劳力,女人和孩子是吃不到的。今天李万祥家挣了这么多钱,刘二花也大方起来了。
今天的杂面馍是用白面掺杂玉米面蒸成的,二斤五花肉切成大片烧好,刘二花还炒了几样小菜,一起端上桌来。
今天馍蒸得很多,肉也足够,不管是女人还是孩子人人都有一份。馍夹着大片的五花肉,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
李青奇边吃边说:“今天比过年还好!要是天天都像今天就好了,有糖吃,还有馍有肉吃!”
李青林笑道:“有馍有肉吃还不容易,只要以后每天都能象这几天这样挣钱,那就什么都有了!”
李青奇有点丧气道:“你们能挣得到钱,我又挣不到。”
李青林大笑道:“你想赚钱还不容易,只要听我的,我包你能挣钱!”
刘二花闻言有点怀疑,道:“青奇能挣钱?他下不了地,出不了什么力,凭什么挣钱?”
李青林笑道:“挣钱不一定非要出力气。他别的干不了,养鸡总可以吧?”
刘二花还是不信,道:“我们家里都养了几只鸡,这么多年我们家也靠养鸡没发财啊?”
李青林大笑:“你们养的才几只鸡啊?”他接着用手一指李青林:“象青奇这样的,起码能养几十上百只鸡!”
刘秀珍听了吓了一大跳,忙说:“青林,你没养过鸡,要知道鸡也不好养呢。这扁毛的畜生特别能吃,几只鸡咱们能养得起,几十上百只鸡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咱哪来那么多的粮食喂它?俗话说‘家有万贯,扁毛的不算’,这些扁毛畜生还特别容易得鸡瘟,要是养到半大不小的时候瘟死了,咱可连老本都赔光了!”
李青林一脸不屑,道:“鸡不吃粮食可以吃别的东西啊!我有办法预防鸡瘟,所以鸡不会瘟死的。”
刘秀珍还是有点将信将疑:“这怎么可能呢?”
正在喝酒的李万祥不乐意了,说:“青林说有办法,那就一定有办法!我相信他,”
李万全也完全同意,道:“娃他娘,青林肯定有好办法,这鸡就让青奇养,准没错!”
家主都发话了,主妇自然不好说什么了,不过刘秀珍和刘二花还是在一边唧唧哝哝地说话,猜测李青林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既鸡少吃粮食还不得鸡瘟。
红薯干酒度价格很便宜,可度数很高。李万全和李万祥几杯酒下肚,黑脸膛上增加了许多红色。
李万祥端起一杯酒,和李万全碰了一下杯子,“滋”的一声喝下肚,再夹起一筷子菜,有滋有味的吃起来。
他和李万全酒量都不大,喝到现在身上汗也出来了,感觉到头晕晕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