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万祥端起一杯酒,和李万全碰了一下杯子,“滋”的一声喝下肚,再夹起一筷子菜,有滋有味的吃起来。
他和李万全酒量都不大,喝到现在身上汗也出来了,感觉到头晕晕乎乎的。
他左看看,右看看,把所有的人都打量了个遍,无限感慨地对李万全说:“万全,我怎么觉得我们快当财主了呢?”
刘二花在一边撇嘴道:“我看你呀让今天几个钱烧的。咱家只有几间破房子,还有几亩旱地,要不是青林带咱们纺纱挣钱,你连财主梦都不敢做!”
刘二花的话提醒了李万全,他忙问李青林:“青林,你那天说咱家买地的事,我想了想,也就村西头馒头坡那荒坡地咱能买得起。可那块地是坡地,那里地很瘦,连野草都不爱长,你看咱能买么?”
李青林道:“咱把坡地蹚成梯田,再垫肥土下肥料,几年下来就成了好地。其实瘦地也能种红薯啊,红薯是粮食,红薯藤还能喂牲口。”
李万祥接口道:“青林说得在理。红薯这玩意是个好东西,前几年我在卧牛山区做木工,那个地区的人主要种红薯。要说红薯可是个好东西,它耐旱耐贫瘠,产量还高,一亩地可以产一千多斤红薯;红薯可以当饭吃,还能做粉条、做糖、酿酒,红薯藤是喂牲口的好料呢!”
李万全说:“前几天我在村西头的那片小土坡上挖了几锹,原来那地方是马眼土,怪不得不长东西呢!要是把那里买下来再蹚成好地,要下不小的功夫呢!”
马眼土是本地农民对一种没有完全风化好的土壤的俗称,这种土很硬,很难挖开;它由一小块一小块球状土块组成,小土球黄色夹点褐色,大小正好和马眼那么大。这种土没完全风化,氮磷钾含量极低而且不保水。馒头坡就是这样的土,所以连野草都难以生长。
李青林笑道:“这么差的地肯定没人愿意要,那咱买的价钱肯定低。反正咱有的是力气,多花点功夫多挑点河泥塘泥,再花点本钱下点肥料,再差的地也能蹚成好地!”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置房子置地是一个传统农民的最大梦想。馒头坡的地虽然是瘦地,但毕竟也是土地啊!“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给人打短工蹚了一辈子地的李万全兄弟俩对这句话最有发言权,再赖的地只要下苦工,也能变成良田沃土!
李万全、李万祥越听眼睛越亮,最后李万祥一拍桌子,大声道:“说得好,咱就买这块地!万全,明天咱俩到老祖家去,要是他出价合适,咱每家都买它个几亩!”
老祖其实不姓祖,而是姓李,他是李氏家族的族长。因为他辈分高,年龄长,地位显赫,族人称他为老祖,其实就是老祖宗的简称。
老祖今年七十岁,住在山坡那边的大李庄,李氏家族的祠堂就建在大李庄里。老祖家里有一百亩地,他在李氏家族不算很富有,但他是前清的秀才,在李氏家族里辈分又最高,为人处事又比较公道,因此李氏族人推举他为族长。
旧时农村田地山林的所有权分为公有和私有两类。私有的田地山林属于各家各户,以地契表明所有权归属,所得收入归个人所有;公有的田地山林属于家族共有,也就是俗称的族田、学田、义田等,所获得的收入用于这一姓氏的祭祀、兴学、赡养鳏寡孤独、修桥补路等家族公共事务。
族田由族长管理,只有他才有权决定土地租赁和买卖。村西头的荒坡叫馒头坡,正是属于族产,所以李万全想买的话必须要老祖同意才行。
正在这时,周德中弹棉花“踢、踢、踢、嘣-嘣-嘣”的声音在村中响起来,新一轮纺纱又开始了。
刘秀珍她们快速的收拾碗筷,晚上她们还要加班。
刘二花想到一个问题,问李青林:“青林,咱要不要多加点人手,从外村请人来纺棉?毕竟人手多了咱们挣钱也多些啊!”
李青林摇头道:“婶子,今天我们去镇上卖纱,那收纱的还问咱们怎么有这么多纱,我说是从咱全村各家各户收来的。要是公家人知道咱家纺纱规模这么大,那些捐啊税啊,还不都摊到咱家头上?再说了,如果咱们声势太大了,让那些蹚将知道咱们这么挣钱,还不把咱家全踏平了啊?”
刘二花点头说:“青林说得在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秀珍,三丫,待会去纺纱的时候嘱咐她们对外说是各家各户单纺的。要是真被公家人收了捐税,咱纺一斤棉的工钱只能发五个铜圆了,弹一斤棉的工钱也对半。我才不信她们不想多要工钱呢。”
刘秀珍和卫三丫点头称是。
李青林不禁感慨,果然智慧都在民间!刘二花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就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绑架在一起,这些人必定能守口如瓶。人才啊!
第十九章而今迈步从头越17
更新时间2011…4…9 19:56:21 字数:2450
第二天上午,李万全、李万祥带着四色礼物去老祖家谈买地的事情。
四样礼物是李万全和李万祥两家凑出来的。李万全拿了一只母鸡,李万祥拿了一斤红糖、一把粉条、几斤小米。
这四色礼物中只有一样是买来的,那就是一包红糖,其他三样都是自己家出产的农产品。在这个时代的农户普遍穷困,能拿出这四样东西已属不易。农家的母鸡尤其珍贵,母鸡下的蛋一定是要卖掉的,那就是家庭主妇的咸盐罐和针线盒。
老祖平时是不大看得上这些又穷又粗俗的族人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让自己老婆打发了他们。今天看在这些礼物面上,老祖对他们很客气,亲自出来接待了他们。
买地的事情很快就定下来了,因为老祖今年急需凑钱修祠堂。
老祖当族长二十五年了,在他当族长的时间里,一会儿大清朝被推翻,一会儿白朗拉杆子举事,一会儿水旱蝗灾,一会儿军阀混战,现在小日本在北边又闹得凶。总而言之,在他族长任内几乎没有平静的日子。
李氏祠堂还是在前清时候修的,这二十五年来一直没有修葺。祠堂房顶屋梁水浸虫蛀,原来的绘彩油漆斑斑剥落,砖墙石基倾斜裂缝,木梁木柱糟朽不堪。
老祖今年七十岁,自感来日无多。前些年因为兵荒马乱、族人穷困而无法凑集修祠资金,这两年风调雨顺,庄稼连年丰收,农人略有集余。“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修葺宗庙的人是要记录在族谱上的,于是老祖急于在有生之年把宗祠维修一次。
去年收成好,老祖从秋收开始在族人中间集资。祠堂二十多年都没有维修,由于这次维修工程实在过于庞大,所募集来的钱物加上族田的收入,离修好祠堂所需费用还差约一百大洋。这几天老祖心情很不好,整天为这事唉声叹气。
当听到李万全兄弟俩要买馒头坡荒地时,他惊讶地张开了嘴巴。
别人不知道那块地的价值,而他老祖知道那地到底值不值钱。修宗祠的钱不够时他找过族里最大的地主李万财,准备将那块地卖给李万财。李万财不屑一顾,说:“你白送给我我都不要!馒头坡都是马眼土,那里种什么都不长,你就是把地给了我,我还要倒贴捐税钱!”
当他确定李万全兄弟俩确实要买馒头坡的坡地时,老祖的嘴巴张到了最大点,大到几乎可以放进去一颗煮熟的鸡蛋!
李万全兄弟俩的到来,对于老祖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老祖当场拍板:“中!你们开个价吧!”
李万全、李万祥没想到老祖会这么痛快。他俩在路上计划好了,如果每亩两块大洋,他们就把卖桐油的钱全买地。两块大洋买一亩地,这价钱也太便宜了,现在老祖让他们开价,他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开口。
老祖主动开口道:“三个大洋两亩地怎么样?要是你们看得上就买下。”
李万全、李万祥自然是喜出望外,和老祖当场签约,每人买了十亩地,并当场交了定金五块大洋。剩下的钱等老祖派人丈量定界并签好地契,他俩在地头现场补足。
李万全兄弟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种庄稼需要水,他们要在坡地下挖一个水塘。水塘所用土地按照挖成后每亩一个大洋的价钱购买,也在老祖派人丈量定界并书契后当场支付,此水塘以后归李氏兄弟共有。
这个条件老祖当然不会反对。馒头坡光秃秃的存不住水,坡下有一条水沟,到雨天水沟就排水,一到晴天就断流,平时当然是野草杂生,无人问津。既然有人拿钱买荒废的水沟,老祖欢迎还来不及,哪会有不同意的道理?
大李庄离小李庄不到三里地,两庄中间隔着一个小丘陵和一个田畈,步行来回也很快,李万全、李万祥回到村里时还是半晌午。
买地的事已基本定下来了,李氏兄弟就在将要到手的地里指指点点,计划着如果改造这二十亩荒地。没想到老祖比他们更迫不及待,在他们回来不久,老祖亲自带着几个族人来丈量定界。
通过丈量,水塘的面积六亩,老祖慷慨地只算五亩,并白送了他们水沟下游建塘埂的土地。
土地和水塘的地界很快就定好了,李万全和李万祥买的地和水塘也钉上了界桩。老祖现场将带来的地契写好,李氏兄弟交了剩下的三十块大洋,馒头坡的土地到手了。
老祖的慷慨也得到了回报,村里周家和钱家见土地便宜,俩人凑出了十五个大洋,各买了五亩地。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老祖带着卖地的大洋笑呵呵的走了。临走时他还千叮呤万嘱咐,要是能把馒头坡的地全买下,价格还可以下降。
小李庄几户人家现有的旱地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今天能在他们手里能置办产业,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四个手拿地契的农民从心里乐开了花。
像这样的坡地也可以种红薯,因为坡地留不住水和肥,所以坡地不如平地产量高。
坡地上的雪还没有化净,浅表层的土还上着冻,四个农民已经等不及了,他们下午就开始整理土地。
村里人干农活经常采取换工的形式,主家有重活的时候亲友邻居都来帮忙,主家只提供伙食,并不需要付工钱。这次别人在你家做的工,等下次人家有活的时候你再帮他干,这样就把他的工还给了他。这种换工的形式很实用,也很公平,特别是完成规模比较大又比较复杂的事情尤其实用。每个人都有专长,大家在一起分工合作,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无需花费钱财。
小李村四户人家都买了地,家家都需要壮劳力,村里邻居一时帮不上忙,所以各家都喊来自己的亲戚帮忙整理土地。
等到工程开始李青林才知道李万全他们要挖塘不仅仅是为了水源,也是为了挖小沟底下的肥土。
因为地面植物稀少,馒头坡经过多年雨水侵蚀,表层风化比较好点的土都被冲刷到沟底。沉积在沟底的土壤相对肥沃,保水性较好,这么多年荒草蔓生。荒草春生秋枯,沟底腐质层很厚,挖开以后竟然是沃土。
把坡地先整理成平地,再把沟底的好土运上去,这个工程实在不小,李青林的舅舅舅妈也来帮忙了。
男人们都在地里干活,纺纱的事宜全交给了女人们,包括到镇上去买棉卖纱。
此地有俗语:“上到九十九,下到七八九,只要有纱车,都会纺线轴”。纺纱技术也不复杂,对体力和年龄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人有耐心就行了,所以农家妇女基本都会。周德中的老母亲和小女儿也加入纺纱的行列,现在总共有八个人同时纺,第二批买来的四十斤皮棉只用了六天就纺好了。
正月十八一大早,刘秀珍和卫三丫一起到镇上去卖棉纱。镇子离村子九里地,买花卖纱的是老主顾,所以两个人办事也算很顺利。
傍晚李青林他们从地里干完活回家后,卫三丫悄悄地把李青林拉到一边,告诉他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刘秀珍在镇上和人打了一架!
李青林闻言大吃一惊。
第二十章而今迈步从头越18
更新时间2011…4…10 20:47:06 字数:2637
自重生以来,父母对李青林极其慈爱,李青林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他已经从心底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真正的亲人。母亲刘秀珍对李青林尤其喜爱,家里好吃好穿的第一先紧着李青林,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
在李青林的眼里,母亲温和、善良、慈祥、勤俭、能干,这样的一个农村妇女怎么会和别人打架呢?
晚饭的时候李青林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淡淡地笑了笑,道:“不就是一个东洋小鼻子么?那货看上去野得很,其实一点也不经打!”
今天一大早,刘秀珍带着卫三丫去了镇上卖纱买棉。今天是个阴天,虽然初二就已经立春,但是气温还是很低,野地里小北风呼呼的刮着,出门的人都缩头缩脑,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
镇上最大的棉花供货商是长胜货栈,刘秀珍今天办的最后一件事是到长胜货栈买皮棉。
在到长胜货栈之前,刘秀珍的心情是喜悦的,因为今天的棉纱价格上涨了,而且还涨了不少,刘秀珍心里估算了一下,这次卖的棉纱多挣了一百多个铜园。
可到了长胜货栈问了一下皮棉价格,刘秀珍的喜悦变成了郁闷,因为皮棉价格涨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上涨,四十斤皮棉涨了一个大洋。如果按照目前的棉花价格和面纱价格算,这次买回去的皮棉纺成纱,还要少挣一百多个铜圆。据长胜货站的老板说,棉花还可能涨价,因为有北边的大客商来大量收购棉花了。
有没有大客户来收花刘秀珍管不了,可她的收入却因这大客户的到来明显的缩了水,这让刘秀珍受到了最直接的损失。
大客户来与不来当然不是刘秀珍能控制得了的,即使棉价涨了,棉花该买还是要买的。刘秀珍在长胜货栈付了钱,担着棉花出门的时候,这收购棉花的大客户说来还就来了!
这大客户的来路还真不一般的大,是北方津城大东亚商社的代表野川一郎。
要说这个季节也不是棉花收购的旺季,津城大东亚商社的主要经营品种也不是棉花,可野川一郎还是冒着严寒,千里迢迢赶到万安县来收棉花。由于野川一郎的大量收购,本地皮棉价格节节升高。
野川一郎提高收购价格,并不说明他是个大善人来给中国人送钱来的,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正驻扎在平津一线的国军-第二十九路军!
野川在日本是个浪人,他现在在中国也不是个商人,只不过在津城大东亚商社干保安保膘之类的工作。
民国初期,日本加快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步伐,在中国稍微富庶的地方大肆开办工厂,设立商社,因此在中国所有的大中城市都能看到日本人的身影。在华的日本工厂和商社不可避免的会同中国各方面产生矛盾,于是在日本游手好闲的**流氓们有了再就业的机会,被选派到中国担任保镖之类的工作,浪人野川就是其中一员。
野川服务的在华机构是津城大东亚商社,大东亚商社却不是真正的商业机构,它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一个特务机构的下属小机关,代号“伊藤机关”!
二十九路军大肆采购夏装,日本特务机构对这一情报当然不会放过。民国时期,各地方军队掌握在地方势力手里,连国民政府都无法染指。象二十九军就只听军长宋哲元一个人的指挥,其军队就相当于是他的私有财产。
二十九军人数多少?实力到底如何?未来他们的战略重点在哪里?
这些问题一般人是不会关心的,可对于伊藤机关来说,这就是情报!对于磨刀霍霍的日本陆军来说,这些情报意味着战争何时发生,战果是否巨大!对于战场指挥者来说,这意味着帝国军人的伤亡人数以及战后提升与否!
民国的国军军队普遍存在吃空饷的习惯,这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有的连队明明只有七八十个人,报道上头的名单却是一百好几十个,许多部队的实际人数有时候连最高长官也不清楚。要想知道二十九军最真实的人数和编制,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了解他的军需量。二十九军没钱,像军装这种物资军部军需官只会一人准备一套,只要知道了军装数量,全军人员数量就八九不离十了。
因此,伊藤机关委托大东亚商社做两件事:一是摸清各地赶制夏季军服所需的棉花、棉纱数量,推算出所需军服数量;二是拿出适量资金高价收购棉花,造成棉花棉纱大幅涨价,直接提高二十九军购置军服的费用。要知道二十九军可怜巴巴的军费里还包括购买枪支弹药的钱,二十九军在军服上多花钱,在买枪炮子弹上就少花钱了。
野川自从来到了中国,就觉得从地狱升上了天堂,他特别自豪他现在的工作。
在日本,无所事事的他经常腰插武士刀醉汹汹走在大街上,虽然人们都躲着他,但是他能看得出人们对他不屑的眼神,因此在日本的他外表看上去很不羁,其实心里很自卑。现在不同了,只要他拿出日本人的名头,任什么警察、什么官员,统统对他点头哈腰,他有了一种在日本当贵族的感觉。即使是上个月他醉酒打伤了一个巡警,也不过事后由商社出面拿钱了事。
野川没什么文化,性格很暴躁,根本不适合做收集情报工作。但是二十九军定做军服的数量太多,地点也特别分散,社里人手不够,只好赶鸭子上架,把他派来了。
今天早上野川的心情实在是太好了。商社交代的任务他已经完成两项任务都已经完成,而且昨晚那个中国女人伺候得特别好,他对此行特别满意。
今天将要满载棉花回去了,事情办得这么顺利,野川可以想象得到回去就可以领到一笔赏钱。野川很兴奋,于是大清早叫那个女人烫了一壶酒,他美美地喝了几两中国白酒。
中国的美食真好,中国的美酒真好!
野川自从到了中国,就爱上了这些。他现在一点都不喜欢日本的料理,不就是几个冷饭团子加几片生鱼片生菜丝么?还有日本的清酒,酸不拉几的,和中国美酒比起来,简直就是清水,真不明白自己以前怎么会吃那些玩意;可是中国的酒还真有劲,这酒劲这么快就上头了。
野川为了表明自己日本人的身份,特地穿了和服;为了表明自己武士的地位,腰插武士刀;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骑了自己的东洋高头大马。
野川的马跑得很快,跟在他后面走的中国翻译跟不上趟,跑得上气接不上下气。看着路边纷纷躲避的行人,野川心里轻蔑的笑:你们这些支那猪,大日本皇军将很快杀光你们了!
正在这时,他突然看到刘秀珍和卫三丫担着棉花出了长胜客货栈的大门。昨天野川已经把长胜货栈的棉花买了个七七八八,现在这两个女人竟然还担着棉花出来,着棉花从何而来?这两人要么是小偷,偷了他的棉花;要么是货站的老板做了手脚,把他的棉花偷卖了!
野川怒气上冲,他快鞭策马冲到刘秀珍卫三丫身边,马鞭子带着风声直抽过去。
“八嘎!你们这些支那猪、小偷!竟敢偷我们大日本皇军的棉花,统统该死!”野川暴怒之下,也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日语,大声用日语骂起来。
这一鞭子是抽向刘秀珍的,刘秀珍已经觉察到来者不善,在洋马冲到近前时已做好了准备。鞭子来时,她一低头,鞭子带着风声,落空了!
这些该死的支那猪竟然躲过了大日本武士的鞭子!野川恼羞成怒,紧跟着第二鞭子又抽了过去,这次他抽向的是卫三丫。
第二十一章而今迈步从头越19
更新时间2011…4…11 19:33:38 字数:2816
卫三丫从没经历过这种事情,野川第一鞭子抽来时她就有点发懵,呆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还好这第一鞭子是抽向刘秀珍的。第二鞭子抽向她时,她还在那里发懵,眼见着野川的马鞭就要抽到她的头上了。
刘秀珍用手一拉卫三丫,野川的的力道非常大,鞭稍带走了包在卫三丫头上的旧头巾。卫三丫只听得耳边“呼”的一声,自己的头巾已经飘到了几丈之外,她脸色发白,不知所措。
长胜货栈的老板闻声急忙跑了出来,他一只手拉住野川握鞭子的手,另一只手指着院子里满载着棉花的大车,陪着笑脸连声说:“野川先生!野川先生!那里才是您买的棉花,我已经全装好车了。她们担的棉花是我连夜从乡下才收购来的,不是您的棉花!”
翻译也跑过来了,他边喘气边翻译,野川也明白自己搞错了。不过他只觉得自己稍稍有点无理罢了,他才不会向那两个女人道歉的,因为支那的女人是不值得大日本武士去道歉的。于是野川傲然从马上跳了下来,准备到长胜货栈去办理棉花交接手续。
刘秀珍无缘无故被人用鞭子抽,感到特别很生气,她放下棉花担子,准备和野川理论理论。长胜货栈的老板见事不谐,连忙对刘秀珍千赔小心,万赔不是。刘秀珍见自己人也没伤着,看在老板的面子上也就忍了这口气。
卫三丫的旧头巾落在远处,刘秀珍跑过去捡了过来。当她正准备将围巾包在卫三丫的头上时,已经跳下马的野川看到了卫三丫。
由于纺纱挣了钱,所以李万祥家里伙食水平急剧提高。这水平急剧提高绝不是天天吃大鱼大肉,而是这段时间刘二花每餐准备的饭菜比原来充足,家里所有的人都可以放开了肚皮吃饭。
刘二花并不是一个刻薄的人,但是家里粮食从来就没有足够过,为了准备度过即将来到的春荒,以前家里每餐饭准备的食物量都紧紧巴巴。每餐须等李万祥、李青奇吃过了,刘二花和卫三丫才能端起碗吃。家里食物似乎永远不够,卫三丫从来就没有吃饱的感觉。现在家里有钱买粮食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