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国的敌人-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
1776年7月4日,美国领土只有大约80万平方公里,那时的美国把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天然边界,小心谨慎地奉行着孤立主义政策。但到20世纪,美国却成为一个毫无疑问的扩张式国家。190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这样慨叹,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
美国很有耐心地建立着为美国所控制的世界体系,但是今天的美国在营造这一体系时运用的最主要武器,不是军队,而是美元。美国外交史学家沃尔特·拉夫伯教授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美国经济利益的延伸。
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储备货币,这是美国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导的关键所在。
二战结束时,全世界一片狼藉,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结构瞬时崩塌法国的金融体系萎靡,英国濒临崩溃,德国成了几个国家的占领区,日本更是元气大伤。唯有美国,在大洋的另一侧好端端地审视着这种变化。资本在欧洲无立足之地,在美国则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的时代来临了,世界将被美元连接起来。
1944年,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构建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将黄金的价格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美元由此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贸易的基准,掌控了世界贸易体系。但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个天然缺陷,即美国只有保证长期的贸易逆差,才能让美元大把大把地输入其他国家,因此在把持世界贸易体系的日子里,美国也并非事事随心顺意。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黄金储备量急剧下降,70年代美国出现贸易赤字,欧洲各国开始用大量的美元兑换黄金。这一切,逼得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在1971年8月15日宣布,美元将不再承担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兑换黄金的义务。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两年,世界石油价格暴涨,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端关系着经济,一端连接着政治。
20世纪60年代,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石油生产大户联合一处,建立起〃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欧佩克卖石油,美国消耗石油,一场石油博弈随之展开。
欧佩克的石油禁运运动让国际市场的油价直线上升,美国和欧洲顿时苦不堪言。直到今天,每逢油价大幅上涨,美国媒体还会带着人们回首20世纪70年代那场由欧佩克主导的石油风波。
1975年,在一次又一次的谈判后,欧佩克和美国达成了协议,欧佩克同意只用美元对石油进行定价,致使所有的石油进出口国都不得不使用美元来进行石油贸易。美元拥有了为石油定价的权力,其在国际经济中的〃老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各国对美国在经济上的依赖也随之加强。
凡事都有两面,石油美元也有石油美元的弱点。
石油美元启动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不知不觉地欠了美国一大笔债。石油价格涨,各国对美元的需求量也跟着上涨,拉美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向美国贷了大笔款项,美国若借石油价格上涨的势头提高利率,这些国家的债务包袱势必膨胀起来。1979年,美国果然要用提高利率的办法遏制美元的贬值势头,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很多贷了石油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便不堪重负。
美国占了发展中国家的便宜,同时也将仇恨的种子埋了下来,拉美和东南亚的反美情绪一路高涨。尤其是拉美,卡斯特罗作为反美斗士已成为拉美人的一种民族象征。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论及对全球政治、经济的掌控度,至今仍没有哪个国家能和美国相提并论。而美国在苏联解体后,也发现了新的问题,美国的竞争对手在哪里?美国的实力对应点在哪里?一时间,美国处在一个〃有劲没处使〃的尴尬境地中。作为一个崇尚竞争、并有着扩张传统的大国,这是一种很难受的状况。
在一个没有明确敌我界限的世界,想要分辨出谁是自己的盟友,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显得非常困难。看不见的对手远比看得见的对手可怕。
第2节: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2)
苏联不在了,欧亚大陆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向全世界敞开怀抱,美国、俄罗斯、中国都在此投下了不菲的赌注。生活在这块大陆上的人占全世界的75%,这块大陆创造的财富占全世界60%,这块大陆上消耗的资源占全世界的75%。
美国有资本向其他在这块大陆上角逐利益的国家炫耀。美国是世界上军事开销最大的国家,花在军事上的钱比〃世界军事支出榜〃上排名在第2到第14的国家加在一起的还多。但是,其他国家也提醒美国,美国在世界贸易和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正在减少,世界就目前而言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单级秩序,而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多极化趋势更是不可避免的大潮流。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在崛起之中,美国为这些力量的强大惴惴不安。
经济实力的减弱,让美国不得不动用武力来捍卫自身的地位,而张扬武力,又加深了世界各国对美国霸道一面的认识。
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欧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在中东、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几乎任何一个石油资源丰沛的地区,都可见美国大兵的身影。
〃9·11〃事件的第二天,联合国就赋予美国〃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应对这场袭击的权力,美国由此得到了一个用强硬手段掌控欧亚地区的机会,一面大打反恐牌,一面告诉其他国家,这纷乱的世界少不了美国出面维持秩序。
美国政府很早就勾画出〃无赖国家〃的样貌,所谓〃无赖国家〃,明显是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它们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恐怖分子非常亲密。很多时候,美国就像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那样,反复想象着〃无赖国家〃对美国构成的种种威胁。
带着这种对〃无赖国家〃的想象,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着力研发高技术武器,对炸弹、飞机、坦克的大幅度改进和在卫星上的广泛使用,让美国在战争中的伤亡人数大幅减少。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美国高技术武器的牛刀小试,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则是这些高技术武器的大试验场,在2001年到2002年的阿富汗反恐之战中,美国又让全世界见识了其在高技术武器上取得的成就。
随便瞟一眼美国的〃无赖国家名单〃,就会发现,榜上有名的国家不是蕴含着丰富能源,就是和能源问题息息相关。美国将能源垄断作为扩张战略的一大核心。有意思的是,就在〃9·11〃事件发生的前几天,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刚刚把阿富汗的战略意义定义为〃中亚到阿拉伯海出口石油、天然气的潜在运输线〃。
石油资源将被谁掌控?石油输送安全将由谁负责?谁来决定石油向国际市场的输出?美国相信这三个问题将左右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早在1998年,美国政府就开始强调里海地区的战略意义,里海石油并不属于欧佩克,若里海石油大幅流入市场,欧佩克对世界油价的影响力就会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再拿石油对美国进行政治威胁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美国渴望石油,并非因为美国需要石油,而是要借石油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确保欧亚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都为美国操控。
无所匹敌的军事优势,超强的经济实力,对全球经济市场的控制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第一地位,这些都是美国称霸的基础。
在欧元诞生前,全世界没有一种货币能让美元感受到威胁。1999年欧元正式投放市场,到21世纪初,年轻的欧元便上升为世界金融市场第二重要的货币,前景大为良好。
随着欧元的出现,美元债券在世界债券中所占比例开始下滑,欧元债券明显抢占了美元债券的市场。欧元对美元发起了挑战,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哪个欧佩克成员决定将欧元作为石油计价和贸易的货币,美国那〃全球储备货币第一〃的地位就更加危险了。偏偏2000年,一向和美国关系不和的伊拉克发现了美国的这一软肋,正式宣布用欧元,而不是美元做石油的结算单位。此消息一出,美元当即贬值,其他那些有意用石油牵制美国的国家,像利比亚、伊朗、委内瑞拉等也纷纷表示愿意使用欧元进行石油交易。
第3节: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3)
今天的美国正因为充当着全世界的储备货币,所以才敢大胆地四处借债,而不在自家财库中放其他货币。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总数的一大半都捏在美国手里,美国不用考虑利率问题,只要美元稳坐世界储备货币头把交椅,资本最终会流向美国。
如果大家都拿欧元买石油,就意味着大家都要增加欧元储备量,美元将非常被动地和欧元竞争全球资本。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到了欧元坐主石油市场的时候,美国不可避免地要储备大量欧元,这对至今仍没有储备他国货币的美国而言,是场不亚于卡特里娜飓风的大灾难。
美国在扩张,欧盟也在扩张,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欧盟,欧盟大有取代美国成为欧佩克最大客户的势头。那时对欧佩克而言,使用欧元来进行石油交易便是一种必然之举,而由此引发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美元作为世界第一大储备货币的时代彻底终结。
〃9·11〃事件让人们发现美国脆弱的一面。
在捣毁了塔利班之后,美国和英国便忙不迭地为出兵伊拉克找借口,并在推翻萨达姆后,迅速恢复了伊拉克用美元进行石油交易的传统。即便如此,美国也无奈地发现,萨达姆开的这个〃欧元结算石油〃的好头,已经很难遏制了。中东、南美、俄罗斯都兴高采烈地讨论用欧元结算石油的事宜,2006年伊朗正式建立起以欧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的国际石油交易所;俄罗斯不管美国的脸色有多难看,2007年也开始使用卢布结算黄金和石油。
美国在向其他国家出兵时往往要找一些看来〃崇高〃的理由,比如〃捍卫人权〃〃弘扬自由民主〃〃反对种族清洗〃等,这些〃崇高〃的理由不单是出兵借口,还是一种文化输出形式。文化的影响也是霸权所依赖的资源之一。
二战胜利后,美国的霸权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冷战中,美国通过〃和平演变〃战术,即借技术、文化等软力量,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布什曾说,他确信冷战时的美国受到了上帝的庇护,并认为美国有责任为自由而战,这是美国的特权。
〃9·11〃事件后,美国确定了一批〃邪恶轴心〃,而〃邪恶〃这个词,本身就有几分宗教色彩。布什把打击恐怖主义说成是〃清除世界上的邪恶〃,并不认为哪个国家可以在反恐战争中保持中立,因为〃上帝不会在自由和恐惧、正义和残酷之间保持中立〃。就连美国媒体都忍不住揶揄布什是〃上帝的人〃。
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注定了欧亚大陆的未来不会太平,美国和他的盟友时刻寻找着对付这一地区竞争者和反抗者的机会。美国并不担心推行霸权会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敌人,美国不怕敌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维护人权〃到〃打击恐怖主义〃,美国的武装部队可以轻轻松松搞掉那些美国的敌人,绝少失败。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至今没有完全结束,美国在伊拉克的伤亡人数每天都会刷新,即便如此,美国还是腾出手来找伊朗的麻烦。
美国自信可以通过这些战争成为欧亚大陆的新主人,有〃反恐〃这面大旗在,美国可堂而皇之地进驻并不怎么太平的欧亚。中亚到处是扬着美国国旗的军事营地,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也出现了硕大的美国舰队,美国官兵被源源不断地送往阿富汗、菲律宾以及若干苏联加盟共和国去开创事业。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像今天的美国这般强大。
历史是国家的寓言,今天的美国背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处征战,到底是在开创霸主之路,还是在蹈那些旧式帝国的覆辙? 、
美元的世界第一储备货币的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确定敌人树立敌人打败敌人攫取利益,不失为大国称霸的一种方法。只是,被敌人环抱的滋味真的那么好受么?四处树敌的,多不免沦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美国那战无不胜的神话还在继续,或许现在说美国衰落了言之尚早,但美国在挥舞枪炮的时候,已经流露出几分对美元地位遭遇挑战的恐慌,这一恐慌,使得美国在〃敌人〃前后,也开始日益艰难起来。
第4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
是谁在对美国说不
第一章 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
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伤害微乎其微,当人们不厌其烦地数落美国人如何如何狡猾时,美国正在进行下一次冲击。鲁迅先生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而已。〃美国人则是把其他国家抱怨的时间用在实现全球计划上。
所有的国家都知道美国奸诈、狡猾,甚至都不愿意用足智多谋来加以形容,而美国却从没有因为这些言论而稍加收敛,反而以更加明显的霸道来面对世界。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成了美国征服的目标。于是,才有了伊朗、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与美国之间的恩怨纠葛。
一 美国,巧妙周旋于英伊间 伊朗因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引来外贼。最早进入伊朗的是英国,同样是帝国,当然有同样的需求,它比美国更早盯上了伊朗的石油。伊朗守着一个天然聚宝盆,却偏偏不会加以利用,到最后全变成造福他人之物。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就在伊朗建立了〃英波石油公司〃,在也就是后来的〃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榨取了50亿美元的高额利润。接下来的十几年,英国继续利用伊朗石油为自己谋福利,利润迅速膨胀,就连伊朗本国购买石油都需要高价从英国投资的公司买进。伊朗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资源一定要自己来利用和保护,如果连这点权利都保证不了,还怎么在国际上立足? 英伊冲突就在伊朗人的突然觉醒中爆发了,美国乐得在一旁看英国怎么在伊朗落马,也时不时地给伊朗人一点帮助。20世纪40年代,成了英伊关系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伊朗一直忍气吞声,而在此之后,伊朗将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战。
不过,伊朗的统治阶级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多么强大,依然在为了个人权力的享有而去投靠这些大国。统治阶级本身对英美的依赖,使石油国有化运动一路上磕磕绊绊,进行得十分坎坷。20世纪40年代后期,伊朗统治阶级内部一直动荡不堪,昨日民主党执政,今日巴列维王权独裁,明日就不知道是谁主宰天下了。从1948年到1950年,伊朗政府更迭4次。
伊朗巴列维国王一直都想在国内实行独裁,为此没少给美国人献媚。不过当时,美国并没有对巴列维的投靠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一直不予正面支持。其实美国还是希望能在伊朗扶植起一个亲美政权,否则也不会任由巴列维在遇刺幸免后修改宪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
可惜,巴列维算不上一个有能力的国王,尽管他在遇刺后觉醒,尽管他苦学其他国家的君主立宪制,但政绩一直平平。不可否认,在他身上有一些先进的改革意识,但他本身对王权的极端迷恋让他在改革和保守中挣扎。美国无法信任一个无法确定伊朗发展方向的政权,便扶植起了一个新首相拉兹马拉,希望他能为自己遏制苏联的强势。
可惜的是,这位新首相没有摸透美国的想法,只倾心于国内改革。不仅如此,拉兹马拉也没能力处理好与英国之间的关系。政治上需要亲英派的支持,可民间的石油国有化呼声偏偏十分高涨,拉兹马拉是亲英也不对,仇英也不能,只好委身于夹缝之中艰难呼吸。最终,这位首相在夹缝中身亡,仇英势力选择了终极手段刺杀了拉兹马拉。巴列维乘机把自己人扶上了首相之位,但新首相坚持了没多久就在混乱中辞职。
伊朗的局势越来越混沌,人们对国王和首相的失望转化成了对其他力量的希望,失望越深希望就越发强烈。巴列维醉心于权力的贪婪把人们推向了对宗教的狂热追捧当中,于是,伊斯兰势力顺势而生。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同霍梅尼齐名的阿亚图拉卡萨尼,此人虽然有些保守,但是对时事却有着敏感的嗅觉。
与伊斯兰势力同时出现的还有民族主义阵营、伊朗党,这些组织的成员都有比较先进的思想和较高的觉悟,是当时抵抗英国势力的中流砥柱。
其中最有威信的是民族主义者穆罕默德·摩萨台,一个出身贵族的非保守派代表。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贯古今,曾经反对过巴列维父亲的政变,是个积极的反英分子,以拒绝与英国签订石油协议而闻名朝野。坚定、执着、爱国、廉洁,这些优点成为摩萨台傲立群雄的资本。在石油公有化运动中,摩萨台始终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他将所有的爱国热情转化成与英国抗争的动力。
第5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2)
1951年4月,在多人的要求下,巴列维极不情愿地任命摩萨台为首相。摩萨台一上台,便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与英国在石油问题上周旋,并最终强迫巴列维签署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法案,以此为法律依据来继续与英国对抗。英伊之间的矛盾,随着摩萨台的上台而激化。英国对摩萨台恨之入骨,一边图谋扶植一个亲英分子来代替摩萨台政府,一边抵制伊朗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运动。
在美国看来,在冷战时期,英国与伊朗把关系搞僵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当时的态势来看,伊朗的变革已经势如破竹,不可阻挡,英国一味地遏制,与伊朗作对,只能把它推向苏联的怀抱。更何况,美国也想在伊朗分一杯羹,自然要先弱化英国在当地的影响。不过在英伊冲突的过程中,美国除了对英国提出一些建议外,并没有采取过火的干涉,美国也很清楚,当下冷战的时局,美国也不能没有英国的支持。
然而,随着冷战高潮的到来,美国突然意识到有着丰富资源的伊朗也同样对苏联有强大的诱惑力,于是,美国开始偏向英国,逐渐由原先的〃骑墙派〃角色,变成了主动干预。杜鲁门曾经提出,如果伊朗可以向英国进行一定数量的赔偿,国有化就比较合理。显然,美国虽然不太赞成伊朗石油国有化,但也不敢表现出过于尖刻的态度,否则,伊朗很可能转向苏联。
为了确保伊朗与苏联保持距离,美国加大了对伊朗的经济、军事援助,同时说服英国将石油利润与伊朗五五分成,尽量表现出真心实意。然而,英国和摩萨台都不买美国的账,该是什么样还是个什么样,一点让步都不肯,美国的调解在英国的贪婪下起不到丝毫作用。
美国只希望逼迫伊朗尽快解决其与英国的冲突,却忽视了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是当时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这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一种觉醒。伊朗的勇敢受到了英国的痛击,但却是中东其他产油国的典范。在伊朗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产油国果断扛起了反西方大国的大旗。这下,美国意识到了危机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可能会受波及。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调整对伊政策。其实,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各种思想正影响着美国的决策。在冷战时期,美国已经不知不觉将伊朗当作了同英国和苏联竞赛的筹码,并在政策中逐步体现出来。美国是个善于在混乱中思考真理,在夹缝中获得生存的国家,似乎所有的危机都可以变成转机。
如果说在杜鲁门的时候美国还有希望维持与英伊的双边关系,那么在艾森豪威尔上任的时候,这个希望就完全破灭了。
艾森豪威尔的政策偏重于英国。他一再表示,只要伊朗肯对英国做出赔偿,一切都好商量。可惜,摩萨台如果要同意,那种种矛盾也不会延续到1953年了。
英国当时完全把美国当作了解决伊朗问题的关键,英国外交官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出访美国,希望美国可以多出一把力。美国虽说亲近英国,但始终担心过分的干涉会变成伊朗远离美国的催化剂,因此还是保持对摩萨台的援助。时间一久,英国难免会心生埋怨。于是,美国不断接到来自英国的警告。英国并不愿意讨好摩萨台,对于影响自己计划的人,英国从来没有手软过,即使这次有美国的阻挠,英国还是杀气腾腾地想把摩萨台斩于马下。
艾森豪威尔对伊朗的偏袒,一度让摩萨台产生了幻觉,认为他找到了一个可以依赖的人。可摩萨台很快就发现,美国和善的面具下是一张比英国还要狰狞的脸,摩萨台很是失望。美国对伊朗的石油也早已垂涎三尺,曾经也想过买下英伊石油的股份,但却遭到英国的拒绝。英美也不是什么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伴随着利益的此消彼长而忽近忽远。英国想在中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