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决战1984-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苏联伞兵早已作好了充足的巷战准备,除了反坦克火箭筒和AGS-17式30mm自动榴弹发射器,更有几乎数不清的GP-25枪挂式榴弹发射器,几乎每一支步枪之上都有安装,因此火力密度远强于处于仰攻的不利地位的中国陆军。而更为可怕的是苏联伞兵的狙击手,京伦饭店的每一个窗口都可能是他们藏身之处。一个排的兵力仅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之内便损失怠尽。
“我知道!”刘天年微微点了点头,随后将头转向团联络参谋杨远征的问道:“侦察一连方面的情况怎么样了?”口气虽然似乎漫不经心,但是刘天年却相信岳海波这个自己看着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共和国军人或许会给自己带来那意料之外的惊喜。
第一章:血色黄昏(四)
“装甲战斗群?”两年前同样的一个夏日的黄昏,从北京军区所属步兵学院步兵侦察分队指挥专业毕业不久的岳海波,站在警卫第三师第十三团长刘天年的办公室里,有些惊异的看着眼前这位军龄和岳海波的年龄相当的老领导,不知所措的问道。这并不是岳海波第一次站在他所在的位置。
自从上次向团长刘天年提交了自己希望转到一线实战部队的报告之后遭到了拒绝之后,岳海波便一直在等待着今天。但是出乎岳海波意料之外的是,他越级向警卫第三师师部递交同样的“请调报告”的行为却没有引来团长刘天年的任何不满,团长刘天年开门见山和自己所讨论的竟不是自己一次又一次希望离开警卫第三师的这一行为,而是根本与岳海波的生活似乎毫无交集的“装甲战斗群”的理念。
“是啊!装甲战斗群……这个词你之前可有听过啊!”虽然驻京多年,但是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刘天年团长一开口依旧带着那难改川音。这或许也是成长于北京军区大院,而又年轻气盛的岳海波不喜欢待在第十三团的一个原因。“报告团长,没有!”岳海波也懒得在自己的脑子里去翻找这个冷僻的名词,直截了当的便用洪亮的声音回答道。
“小岳同志,你们现在可是生在了大好的年代啊!你要知道我当年参军的时候可是……”对于岳海波这种不配合的态度,身为团长的刘天年竟然丝毫不以为意。“是啊!是啊!当年你参军的时候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来接新兵的东风卡车。”对于自己这位还没有步入“老干部”的行列,便已经喜欢没事痛说“革命家史”的领导,岳海波早已练成了“选择性失聪”的本领。
“看来今天又是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了!”虽然已经以一个军人最为标准的站姿挺立在自己的首长面前,但是岳海波的心中却不免暗暗的诉苦道。其实进入拱卫中央首长的警卫师,对于很多和岳海波同龄的共和国军队来说,除了是一份求之不得的荣耀和优厚的待遇之外,更意味着从此踏上了个人未来升迁的坦途。随说北京卫戍区的警卫部队不下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连职干部更是车载斗量,未必比其他部队更有机会接触中央领导。但是有这么光辉的一页写在档案里,到哪里都不免被人高看一眼。
但是偏偏就有岳海波这样的“犟驴”,别人给他的大路不走,一心想要调出警卫部队。当然岳海波有他自己的理由,在他的眼中共和国虽然已经走过了35载的春秋,改革开放之后先辈们流血牺牲所建立的崭新中国更是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但是国家周遍的安全局势却日益严峻。1979年以来,南疆的烽火始终牵扯着岳海波那颗年轻的心。
这当然与1979年春天那场规模空前的自卫反击战不无关系。当时正在军校就读的岳海波惊异的发现许多从各一线部队转来深造的同学突然收拾行装被要求立即归队。虽然部队要着铁的纪律,没有人问更不会有人来答。但是向来对战争最为敏感的军人却已经猜到这一切的原委。在送别的酒会之上,所有人都酒到杯干,因为这就是“醉卧疆场”的豪迈吧!
那场战争将很多和岳海波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同学永远的留在了南疆的红土地上,但是岳海波所写出的那几十封请战书却都“石沉大海”。如果不能象一个真正的军人那样去驰骋沙场,那么这一段遗憾的历史或许将永远成为了岳海波心中的一个死结。
虽然在1979年之后,南疆的战事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新阶段,大规模的地面进攻为双方小集群对小集群的特种作战所取代。虽然这一时期昆明军区的部队因地理之利而几乎处于包揽的状态,但是为了锻炼部队,更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步兵分队指挥官,各大军区正抽调各集团军的侦察分队准备赴南疆轮战,岳海波再度请缨出征。同时他还在自己的请战书上提出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毕竟进入20世纪80年代,除了共和国颇不平静的南部边境之外,一张以莫斯科为轴心的巨大包围网也逐渐成型。在共和国的北部和西北部国境线上是数以百万计的红色帝国铁骑,而在西南边陲中国则要面对跃跃欲试,企图一洗1962年之耻的恶邻。
东南沿海地区的局势也相对的微妙。虽然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已经走出了“两个拳头打人”的时代。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海防便可以高枕无忧了。很多人以为少了美国的撑腰,台湾问题将很快迎刃而解,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台北丝毫没有接受祖国大陆的善意和解,相反正继续在武力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里面除了美国国会之中少数反华势力的作祟之外,莫斯科也频频的向台湾伸去了橄榄枝。
就在1981年初苏联红旗太平洋舰队分舰队公开访问台湾地区的基隆军港,令此前一直处于“水下状态”的莫斯科与台北之间的秘密接触浮出水面,进入公开状态。莫斯科当局虽然没有公开表示支持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对抗。但是苏联海、空军已经计划在台湾岛内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或在战时租用台湾海、空军设施列入了计划。
因此在未来苏联海军利用其在北日本的海军基地南下,以台湾地区的军港为补给站侵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以“苏台联军”的名义在福建、浙江一线登陆也并非全无可能。中国大陆和苏联在北方国境紧密相连,台湾如果能够达到“联俄制中”的战略目标,对台湾无异多了一层保障。而如果可以借助苏联之手,完成所谓“反攻大陆”的伟业更并非痴人说梦。
因此在岳海波的眼中自己根本不应该把大好的青春白白耗费在警卫第三师这样的部队里。毕竟“御林军”固然代表着精锐,但有些时候也代表着永远没有机会走上战场。“到祖国最需要我的第一线去,用自己的生命筑就共和国的血肉长城”这个声音始终在岳海波的脑海里久久不息的回响着。
“……所以说你这样的年轻人应该抓住眼前的大好机会多读点书,多了解一下世界各国的军队发展史。”当岳海波的思绪好不容易回到眼前之时,团长刘天年的说教似乎也终于到了尾声。“是!侦察连连长岳海波永记领导教诲!”岳海波大声的回答道。
“怎么?你以为我讲完了?来……来……坐下!其实我的话还没开始说呢?”团长刘天年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为自己点燃一根的同时,又把另一根放在了自己办公桌对面的座位前面,同时示意岳海波不要客气。“你说,地面作战哪个武器最适合突破作战啊?”刘天年一边吐着烟圈,一边轻松的问道。“报告团长,我认为是坦克!”岳海波坐在了刘天年的对面,却没有点烟而是笔直的挺着腰板回答道。
“坦克?坦克没有步兵协同,可以包打天下?”刘天年微微冷笑着反问道。“报告团长,只要集中足够的坦克集群……还是可以吧!”话一出口,岳海波便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后半句不得不压低了声音。“鬼信!现在又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几十辆、几百辆坦克便可以纵横千里!坦克不是万金油,只有与机械化步兵协同,才能保证快速的突破敌方阵地,迂回穿插。”刘天年爽朗的大笑着说道。
“我知道你有鸿鹄之志,眼高于顶哦!但是军人不是只凭着一腔血勇便可以保卫祖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相关总结材料也已经发到你们各个连长手里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呢?没有一个人过来向我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的。也包括你―岳海波。”看着岳海波低下了头,莫不作声的样子,刘天年不禁提高了声线严厉的训斥道。
“我们国家几十年以来‘闭门造车’,现在这个坦克车可是造了不少哦!全军加起来也有个几万辆,但是坦步协同的老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哦!打越南,这一弱点暴露出来了,部队打穿插,步兵跟不上,只能绑在坦克车上,结果呢?血的教训啊!就算下象棋,也知道你光靠两个‘车’在棋盘上横冲直撞,‘兵’、‘马’、‘炮’都跟不上去,也是个输哦!”刘天年用力抽着手上的香烟,语气里满是焦急。
“团长,您刚才问我的‘装甲战斗群’的概念,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德国陆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所组建的机动部队。”被说的脸上一阵阵发烫的岳海波此刻终于明白了团长今天找自己来的真正目的,于是抬起头来,正面回答道。“没错,你小子总算开窍了。你以为未来的战争之中,还是靠步兵在眼前抓几个‘舌头’,画几张地图就算是侦察了吗?我告诉你,我们敌人所采用的是大规模的装甲合成集群推进,哪个给你抓‘舌头’啊!所以我已经请示了师里,打算在你们侦察连搞一个试点……”
“迫击炮排……给我狠狠的打……”两年之后的今天,面对着前方苏联伞兵依托着民用建筑所组织起来的火力网,岳海波再一次想到了那天自己和团长之间的谈话。或许刘天年团长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他却无愧于共和国军人这个崇高的称号。
第一章:血色黄昏(五)
“装甲战斗群”这种特殊部队编制的出现或许多少可以说是一个偶然。在1943年夏天那场决定性的会战之中,第三帝国的钢铁矛头意外的在普罗霍罗夫卡城下遭遇了灾难性的待机。德国陆军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在苏联军方所使用的“秘密武器”的打击之下损失惨重。其中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三个主力装甲步兵师―“帝国”、“希特勒”和“骷髅”更几乎全军覆没。
面对着很快从防御转入进攻的苏联装甲洪流,东线的德军不得不从包括残存的装甲师在内的各部队中抽调坦克和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以及自行火炮,临时拼凑成具有较高机动力、编制完整的小规模装甲机群。这些部队做为预备部队部署在战线后方重点的地域。
一旦苏联红军所发动攻势突破德国步兵所组成的防线,那些这些“装甲战斗群”便将被派赴最为危险的地域,实施反突击封锁战线缺口。甚至在战况允许下发动有限的攻势。虽然在苏联方面所投入的庞大进攻兵力相比,这些装甲战斗群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在具有的丰富战斗经验的前线指挥官下,集中了该地域内最优秀的士兵和军官,以及维护状态良好随时可以出击的装甲车辆,仍可以最大限度的实行各种命令。从1943年下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德国陆军在各条战线上都大踏步的后撤,但是无可否认这种战法仍是非常成功的。
而谁也没有想到,德国陆军的这种无奈之举。最终成为了世界各大军事强国所征相效仿的对象。虽然苏联陆军曾对对手的这种战术嗤之以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军装甲部队的编制就作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分别改编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
但这些师中的战斗车辆的装备数量比原来相应的军还多,火力也大大加强。此外还组建了机械化集团军,每个机械化集团军编有2个坦克师和2个机械化师,还有其他战斗保障部队,成为在战役中发展胜利的强大突击力量。70年代以来,苏军队常规战争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准备打一场“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发展了大纵深作战的“战役机动集群”理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使苏军的坦克师和摩步师的现代化合成水平大大提高。
美国军队虽然向来强调“空地一体化”作战模式,美国陆军甚至被讥笑为“空军地面引导部队”。但是在苏联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以及铁幕背后日益强大,甚至赶超自己的苏联战术空军面前,美国陆军一直以来也不断强化自身的地面作战能力。而其由侦察兵、步兵、步兵战车、主战坦克以及提供间接火力支援的迫击炮兵等各类兵种组成的联合作战部队―装甲骑兵团更可以说无论是从组织结构还是作战任务都与德国陆军的“装甲战斗群”一脉相承。
与美、苏两强相比,按常理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初即以陆军起家,建国后又常年奉行“大陆军主义”,其装甲兵实力自然应当不俗。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中共成立武装力量的最初年代,轻装步兵一直占据着最主体的地位。不要说装甲部队、就连炮兵数量也少得可怜。直到20世纪50年代,解放军才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逐步走上正规化的道路。1950年9月,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
在苏联帮助下,到1956年中国已经能够生产出T-34型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等大部件。但中国的目标更高,1955年在包头建立起内蒙古第一机械厂(简称“包一机”,保密代号617厂),开始仿制苏联当时最先进的T-54A坦克。1955年中国从苏联进口15辆T-54A作为原型车,到1959年已生产出33辆59式坦克,并参加了10月1日的国庆十周年阅兵式。此时,解放军的装甲军力已经雄踞亚洲,其规模甚至超过了旧日本陆军最强盛时的水平。
到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装备的坦克总数已经高达10000多辆,居世界第三位,但因为长期忽视装甲车辆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极不合理的结构。世界各大军事强国都早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次战争中认识到:没有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工程支援车辆等装备形成的诸兵种配合,仅凭坦克单独已经不能取得现代化战场的优势。
而当时解放军陆军拥有战斗步兵大约200多万,却仅装备了2000多辆装甲车;自行火炮更少:70式122毫米简易自行榴弹炮才生产了200辆,8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装备数量也相当少;工程抢救车只有700多辆;步兵战车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上,部队的合成化程度太低。事实上,当时解放军基本上还只是把坦克做为支援徒步步兵作战的“活动火炮”,主要的步坦协同战术还停留在二战时期苏军采用的坦克搭载步兵方式。因此也难怪在了解了中国陆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中的表现后。西方军事评论家毫无客气的说:解放军陆军机械化程度才刚刚达到二战中期苏德战场的水平。
痛定思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失去战友的并非只有岳海波一个人。面对着一辆辆被击毁的59式主战坦克内外风干了累累血迹。整个中国陆军都在深刻的反省着自身。而从普通一兵最终走到领导着数千名战士的警卫师主力团团长岗位的刘天年同样并不例外。刘天年深知警卫第三师不是花架子,在中苏两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之中,他所领导的这支部队事实上担负着甚至远比野战军更为艰巨的使命。
虽然在北京周遍有共和国可以说是最为精锐、最为忠诚的重兵集群,但是在任何版本的军用地图之上,从中蒙边境到北京城下的距离在苏联重装突击军团的履带面前都不足以谈的上安全。因此一旦在蒙古草原和燕山山麓之上,人民解放军不能阻挡侵略者的铁蹄,那么警卫第三师和第四师将是中央直属机关,甚至是国家领导人撤离北京时的最后屏障。也正是缘于这个原因,警卫第三师自1966年奉调入京以来一直是全军数得着的装备最好、火力配置最全面、最为训练有素、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师。
但是这一切对于刘天年等警卫第三师的指战员们来说还并不足够。“老子天下第一”的骄傲情绪是何等的危险,对于警卫第三师来说是有着最为深刻的体会。因为就在37年前,他们曾在王必成司令员的领导之下亲手埋葬过另一支号称“御林军”的王牌之师,那片位于沂蒙山区之中,被称为孟良崮的战场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着。
要想跟上世界军事革新的浪潮,除了新型装备的列装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部队编制上的更新。针对自己部队在合成作战方面的短板,刘天年和很多同龄的共和国军人一样洞若观火。在70年代即便是警卫第三师这样的精锐,虽然号称是机械化部队,但事实上距离步兵战斗装甲化仍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个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陆军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披坚执锐的步兵战车。而另一方面则在于解放军在地面战之中仍没有摆脱过去以步兵为主的战术思想,因此往往是步兵的基本素质无可挑剔,其它的技术兵种则全面落后。
这样的现况在明天就可能爆发的战争之中无疑将令中国军队付出更为沉痛的代价。因此从上而下一次只争朝夕的军事革命在全军悄然展开。除了通过大练兵,装甲步兵战术更趋合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也不乏象刘天年“胆大妄为”的先行者。在全军的合成化浪潮到来之前,刘天年团长便已经以第十三团团属侦察一连为试点,搞起了自己的“试验田”。
全新的侦察一连几乎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迷你装甲骑兵团”。全连不仅优先装备了中英联合研制的83式步兵战车、82式自行迫击炮、81式装甲指挥车等足以令最为受宠的主力集团军都羡慕不已的新型装备,更在编制上将原有的火力排扩充到了极限。虽然名义上侦察一连的火力排还是1个反坦克班、1个机枪班,1个82迫击炮班的编制,但是这些班无论是装备还是人数都远远超编。
在“天子脚下”搞出这样的小动作来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古老官场哲学面前,刘天年团长最终将侦察一连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动用了多少“一级战备级别”的关系或许永远都只能是一个谜,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努力在今天的战斗之中发挥了未雨绸缪的作用。
在朝阳路和关帝店北街的交汇处,侦察一连的第一突击集群遭到了来自两侧制高点上苏联伞兵的伏击。两枚64毫米的RPG―18型64毫米反坦克火箭弹率先击中了位于队列最前方的83式步兵战车。虽然加装了维克斯公司用于英国武士式步兵战车的双人炮塔,但是83式步兵战车的车身仍是基于63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面对着破甲深度达到375毫米,足以瘫痪主战坦克的RPG―18型火箭弹,两辆担任着前导侦察任务的步兵战车几乎同时被击中起火。
面对着从被熊熊燃烧的战车后尾的舱门处紧急下车的中国步兵,控制着制高点的苏联空降兵们从容不迫的用点射收割着生命,除了对自己的枪法有绝对的自信之外,节省手中有限的弹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几乎就在队首的车辆被摧毁的同时。2挺AGS-17式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所组成的交叉火力也封锁着被伏击者的退路。“掐头斩尾”本来就是打击行进中车队的最佳模式。
第一章:血色黄昏(六)
但是就在沙马诺夫中士和他的同僚们天真的以为在他们的枪口之下,遭遇伏击的中国军队会想那些反映卫国战争的电影作品的法西斯匪帮那样惊慌失措,任其人鱼肉之时。致命的弹雨已经由下而上准确的压制着他们的每一个火力点。毕竟他们此刻面对的是训练有素的警卫第三师的部队。
在车队前进和后退的道路都被封锁的情况下,侦察一连的步兵迅速下车展开,并以所乘坐的63式装甲输送车为中心,展开全面的反击。多年以来严格的训练使得每一个侦察一连的装甲步兵班都迅速自发的编组成各司其职的战斗小组。首先对伏击者展开还击的是,操控着63式装甲输送车车载12。7毫米重机枪的机枪手。大口径机枪的子弹扫射着道路两侧的每一个闪烁着枪口焰火的建筑物窗口。在车载机枪火力的掩护之下,由每个步兵班的副班长所带领的徒步火力支援组迅速展开。
每一个徒步火力支援组由副班长和1名机枪手、1名步枪手人组成,以81式班用机枪火力为中心,火力和烟幕掩护每一个步兵班中真正的近战部队―机动打炸组向着道路两侧苏联伞兵据守的建筑群抵近进行攻击。每一个机动打炸组由组长、火箭筒正、副射手、2名自动步枪手组成,占据了全班近一半兵力的他们。任务是以火力与机动相结合,在装甲车辆和机枪火力的支援下,抵进打、炸敌方目标,消灭敌方的步兵及各种目标。
“不要让中国人的步兵靠上来……”被密集的机枪火力压制的抬不起头来的沙马诺夫中士蹲在这座陌生城市的楼道里,一边忍受着被子弹打飞的水泥碎屑“当、当”敲击自己的钢盔,一边声嘶力竭的对着别在自己肩头的步话机大声的嘶吼着。从猎手转化成为猎物的速度如此之快,这或许是沙马诺夫中士之前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