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决战1984-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大街上接近一名中国留学生,并跟他说汉语。这名中国学生就会立刻明白他成了被克格勃招募的对象,然后就会逃之夭夭。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同意合作。他们会和苏联情报人员一同返回旅馆,接受克格勃的资助,还会提供一些其实毫无价值的信息。在海外出差或学校交流项目结束后,这些中国人就会回到中国,然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克格勃无法联系他们。有时候,克格勃能在参加国际会议的与会人员名单中找到以前曾经接触过的一些中国学者。不过,结果令人失望。这些中国人一点都不愿意再见到克格勃的老朋友。他们非常冷漠和谨慎。他们还经常索要克格勃官员的电话号码,这次轮到克格勃官员因为害怕泄漏身份而逃之夭夭了。
不过中国对苏联国内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两国关系紧张,几乎中断了双边的文化经济交流,主要交流渠道就是外交和新闻。除了使馆,双方还有一些记者派驻在对方首都。当时,双方的反间谍机构都很紧张,对对方人员密切监视。当时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均派有记者常驻莫斯科,克格勃对中国记者也是严密防范。克格勃当时的监控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人盯人方式。中国记者去哪,他们就跟着去哪,你去看电影,他也买张票坐在你身边。由于克格勃对盯梢不忌讳,所以,有时中国记者就和他们混熟了。走累了,中国记者和克格勃人员会坐在一起聊会儿天。接下来,中国记者再走,克格勃再跟着。
克格勃也在苏联自己领土上对中国实施间谍行动。克格勃在远东、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相关情报机构负责这一行动。克格勃在中国周边地区从事的情报活动主要是征召偷越国境的中国人。当时,由于多种原因,有不少中国人偷偷逃到苏联境内。于是,克格勃对这其中一些人下手,征召他们作为克格勃间谍,并将他们派遣回中国。在克格勃边防情报部门人员的帮助下,这些中国人会偷偷越过苏中边界,回到中国。他们当中有些人在中国境内了解到一些情况之后,会在数日内返回苏联,另有一些人则花费数月时间留在中国,甚至前往北京,并在那里从事间谍活动。
对于克格勃来说,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确认这些返回苏联的中国人的真实目的:他们是针对中国而从事情报工作?还是针对苏联而从事情报工作?他们属于克格勃的情报机关?还是属于中国情报机构。当然,克格勃也会使用测谎仪和其他技术手段来测试这些中国人说话的真实性。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被最终证明是双面间谍。
1974年的李洪枢案便是最好的例证。李洪枢1967年从新疆叛逃至苏联。据说,李洪枢出身地主家庭,因文革期间度日艰难,才被迫逃到苏联。李洪枢逃到苏联后,被克格勃收罗过去,此后多次被派遣回中国收集情报。由于李洪枢从未失误过,故深得苏联方面的信任。1972年,李洪枢再次被派回中国东北收集情报,结果在大庆被抓获。后李洪枢供述,其带有一个“情报发射器”,可以与苏联驻华使馆内间谍进行联系。中国高层得知这一消息,便在北京布下埋伏,成功诱捕了苏联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一等秘书马尔琴柯夫妇、三等秘书谢苗诺夫夫妇,以及武官处翻译科诺索夫,并将其驱逐出境。
总的来说,克格勃对华开展工作是最为困难的行动之一。这不仅是因为要让中国公民充当间谍基本无望,更因为中苏两国情报机构和情报作业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几乎每样事情都是一致的――方法、思维,甚至连部门序号都是一样的。这让苏联方面很难欺骗他们。
不过这一点伴随着1967年4月,柯尔莫哥洛夫成为克格勃第四任主席得以改变。在柯尔莫哥洛夫的推动之下,克格勃组建了第16局,其所主要执行的任务,就是从外国驻苏机构的通信线路上截取有关信息以及对境内外的外交使馆及代表处实施技术渗透。
虽然克格勃第16局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美国,但是借助安装在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内的先进的无线电截收设备和被称为“大马士革钢”的苏联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克格勃总算改变在中国只能依靠去翻找民用信箱获取情报的尴尬状态。在克格勃代号为“创举”和“试样”的无线电截收站在美国本土的华盛顿和纽约先后建立的同时,其同类的机构“蟹”站也在中国的首都被秘密的建立。除了能够截获其他驻华外交机构拍发的电报之外,苏联大使馆还可以窃听到通过中国军用通信线路传送的一些信息。
而从1983年开始,为了配合莫斯科的战略欺骗所释放的烟雾,苏联和中国才开始重新互派留学生,中国又开始出现俄语教师、科学文化界人士。但是这些在中国的苏联公民毕竟数量有限―在战争爆发之前不过千余人,而且对于莫斯科而言他们的存在也并足以阻止一场战争。因此在苏联伞兵空降在北京之前,在中国的苏联人大多并没有接到来自自己祖国的任何警报,更无从象逃离沉船那样提前躲避战火。但是至少有一个人是个例外的,他就是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
和他的前辈一样,谢尔巴科夫既是一个外交官,同时也一位情报人员。当然更是一位莫斯科眼中的中国通。在苏联驻华大使的位置上已经工作了6年之久的谢尔巴科夫虽然一直在为苏联政府和军队收集着中国的各方面情报,但是他从没有想过战争竟然会在自己的任内爆发。虽然在依旧滞留在中国的其他同胞相比,他更早获得了战争已经到来的消息,但却也仅仅是提前了不到2个小时而已。
离开苏联大使馆之时,谢尔巴科夫看着车窗外全神戒备,但面无表情的中国武警,这位苏联大使不禁长叹一声。他还记得就在中苏关系异常敏感的时候,1976年4月,一名男子试图带炸药闯入苏联驻华使馆,负责警卫的一名中国战士为保卫使馆当场牺牲。得知事件真相后,苏联外交官们从使馆内走出来,对着烈士牺牲的地方鞠躬默哀,说:“感谢你保卫了我们的安全,对于牺牲的烈士,我们很敬佩。”
在苏联远程航空兵对北京的空袭开始了1个半小时,苏联伞兵已经在北京城区和中国军队交火近1个小时之后,谢尔巴科夫大使才按照莫斯科的指令前往会见中国外交部长。虽然知道中国有句成语叫: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是在整个宣战的过程之中,谢尔巴科夫大使还是强忍着内心的不安,强作出平静的样子照本宣科:
由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所采取的敌视态度,并一直以来推行的破坏、恐怖、间谍活动,并且反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建立稳定共产主义新秩序的努力,还将庞大的军事力量集中于中苏及中蒙边境地区,因此对中国加紧破坏苏联和亚洲,违反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行为深感不满的苏联政府,决心命令苏联武装部队动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力量以消除中国的威胁。
苏联的宣战,所得到的反应后来在有着无数个迥然不同的版本。但是无论是暴跳如雷还是静如止水,有一点却是所有传说之中共同会出现的。那就是“我希望莫斯科方面了解一点,那就是:战争才刚刚开始……。”中国如是回答道。
第二章:合纵连横(一)
1984年7月28日星期六,美国华盛顿特区夏时制时间上午6点20分(北京时间同日下午6点20分)。微弱的电话铃声从远处传来,一短一长有节奏的反复响着,震荡着位于白宫二楼的总统卧室。在厚厚窗帘的遮挡之下,布置温馨的房间依旧保持着黑夜的颜色。安装在电话机上的告急小红灯,随着铃声闪动着红光。迎映出依稀可辩的墙壁和那些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摆设。
为了不惊醒正呼吸均匀的躺在自己身旁的南希,里根温柔的从她那漂亮的浅棕色卷发下慢慢的抽出了自己胳膊,悄悄地下了床。南希似乎感受到了丈夫的动作,但是此刻依旧甜美的梦境让她仍舍不得睁开双眼,她只是动了一下身子,在柔软的枕头上转过头去。
作为美国的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并不是一个习惯晚起的人,事实上无论是身为艾奥瓦州电台主持体育节目的广播员、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B级片男演员还是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曾经在罗克河以救生员的身份救起过77名77名溺水者的里根都始终被认为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当然这也很可能与他对夫妻生活的态度也不无关系。据说因为里根具有强烈的基督教信仰,因此一度对正常的夫妻生活有一种莫名的罪恶感。
这一点或许多少影响了他的第一段婚姻。演员出身的里根曾在好莱坞认识了他的第一个妻子―已经有过两次婚姻经历的1948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珍.惠曼。年轻、漂亮曾使他们被选为好莱坞影星中幸福家庭的宣传典型。但是这对好莱坞的“金童玉女”还是在1949年7月18日由法院判决离婚。随后里根在其美国演员协会主席的任内,结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南希。戴维斯。从而成为了美国总统之中唯一有过离婚记录的总统(可见全世界的娱乐圈都差不多啊!)
里根与南希的邂逅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苏联共产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在全世界的疯狂夸张,为了防止后院起火,在一向自诩为民主、自由的美国本土以反共、排外为主题的“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身为好莱坞米高梅影片公司演员的南希。戴维斯只因为是一份左翼刊物―《工人日报》的订户,便被认为有“同情共产党”之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南希找当时任电影演员工会主席的罗纳德。里根替她出面澄清,两人由此相爱,并于1952年结婚。
不过里根并没有因为这段天赐良缘而感谢莫斯科,相反作为这位最终入主白宫的共和党人政治生涯的起点,在电影演员工会主席的任内,罗纳德。里根便以展露出他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强烈敌视。在其任内里根宣称演员协会已经被共产主义渗透了。在这种立场上,他向麦卡锡所倡导建立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作证共产主义对好莱坞的渗透。
里根甚至也暗中监视一些他认为抱持著不忠诚态度的演员,并向联邦调查局密报,他的代号是“AgentT-10”,不过他没有公开谴责过他们。里根甚至还在公开言论上反对于好莱坞设立黑名单,而由于相信共和党更有能力对抗共产主义,并相信他这样做能获得更多政党的支持,里根逐渐放弃民主党的倾向,开始支持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如1952年和1956年的艾森豪威尔。
在1966年里根当选了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击败连任两届的派特。布朗;并在1970年的选战中成功连任。从这位曾经在银幕上塑造“荷兰人”这一经典银幕形象的电影明星治理加利福尼亚的手段之中其实便已经看出他的政治理念―里根是个坚信资本主义的保守主义者,他信奉的原则是:个人自由、小政府、自由市场、低税率和强大军力。
在里根第一届州长任期内,他停止政府雇用更多人员,但也批准提升税率以支撑预算。里根对当时反越战的抗议活动采取强硬路线。在1969年于柏克莱加州大学校区的人民公园进行的抗议行动中,无权调动美国军队的里根还是直接派遣了2200名州国民警卫队前往镇压。
虽然在加利福尼亚州拥有颇高的声望,但是里根并选择不再连任第三届。因为他已经将目标转向了更高处―里根于1968年便首次参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虽然里根连续两次均在党内候选人中落马,但是当全国代表大会上里根发表演说,阐述核战争的危险及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美国的威胁时,听到他动人的演说后,许多共和党人不得不表示“很后悔投错票了”。
在1980年里根终于赢得党内的提名选举,成为总统候选人。尽管里根在最早进行投票的爱荷华州党部会议中输给了乔治。H。W。布什,但他在接下来其他各州的投票中大获全胜。在全国代表大会中,里根曾一度打算寻求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搭档副总统,但最终没有实现。里根既而选择了提名选举中的对手乔治。H。W。布什作为自己的竞选搭档。
这无疑是一个高明的决定,因为在布什有着许多里根所没有的特质―终身的共和党员、战场的老兵,以及曾经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联合国大使的情报和外交经验。当然美国驻中国办事处处长的经历更令里根的政治团队之中有了一位真正的“中国通”。
刚刚进入80年代的美国,除了要面对苏联的步步进逼之外,还深受高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经济成长迟缓的困扰。而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随后爆发的人质危机,更令美国本土加油站前大排长龙。瞄准着竞选对手―卡特的这些弱点。在经济问题里根不乏幽默的说道:“我告诉你们,我不能使用萧条这个字眼。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些定义,经济的衰退是指你的邻居失了业,经济萧条则是指你也失了业。而经济开始复苏指的则是―卡特已经失业的时候。”而在电视辩论之中,里根更对卡特施以致命的一击:“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比四年前要好吗?”
最终在1980的大选之中,里根以比卡特获得多出10%的选票而取得了压倒性胜利,里根囊括489张选举人票,卡特则只获得49张。虽然在1981年1月20日的就职仪式上里根表示:“政府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本身就是个问题。”使得大多数美国人以为他会裁减政府工作人员或者裁军,但是最终里根采取的经济政策却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里根进入白宫时,全国有280万名联邦公务员,而在他的第一各任期接近结束之时却增长到了近300万。
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几乎停滞的经济发展和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同时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
虽然包括副总统布什在内的很多人将里根所主张的30%的全面减税政策称为“巫毒经济学”。而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更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了谷底。但是里根却始终相信“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最终他赌对了。
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戏剧性的经济复苏,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但是就在美国经济进入全面复苏的同时,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在里根的第一各任期之内,美国国债增长两倍至3万亿美元。而除了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之外,里根把其中大部分钱用来做一件事:对付被他称为“邪恶帝国”的苏联。诚如里根在1983年3月3日所说的那样:“他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里根是第一位苏联帝国将会最终崩溃的美国领导人。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展开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那样采取缓和政策。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里根在全世界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更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除了在经济上减少苏联政府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之外。里根还针对苏联领导人―柯尔莫哥洛夫所建立的苏联“安泰”导弹防御系统并提出了美国主动战略防御计划―“星际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的势力的范围进行打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莫过于大力加强与中国的“准军事同盟”关系。
在即将结束的第一个任期,里根的政策大体来说是成功。虽然即将面对新的一轮总统选举,但是里根依旧信心十足。而为了准备几个小时之后即将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的开幕式,总统并不想太早起床。但是这一通意外的电话却令他不得不在夏季睡衣外面草草地裹上一件长衫,走到桌边拿起那个意味着紧急状态的红色电话听筒。
第二章:合纵连横(二)
“喂,我是里根……”总统把听筒贴在耳边,用拇指和食指揉着眉头,驱散着疲劳和睡意。“对不起,总统先生,在这个时候打扰您的休息,但是因为事情紧急,所以……”电话那头里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波因德克斯特那熟悉的声音立即传进耳膜。“不、不、没有关系,我已经醒了。”里根尽量使自己有些不高兴的语调缓和了下来。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又被称为国家安全顾问,这个隶属于美国总统办公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下的职位看似平常无奇。在某些层面来看,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职能与是美国国务院的最高领导者、总统在外交事务上最主要的顾问―国务卿有重合之处。因此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个岗位似乎有些多此一举的意味。但相信美国总统本人并不这么看。
在今天作为美利坚合众国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于一身的总统可以说是权倾一时,但是这个职位并非从诞生之初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至少从美国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50余年间,在外交领域总统必须面对另一个庞然大物的制肘―那就是今天已经逐渐被世人所遗忘了的美国国务院,在漫长的岁月里美国国务院事实上包揽了所有涉及外交领域的事务。因此在那些年代里,面对着负有保管国玺职责,在各种重大仪式上,位列各部部长之首的国务卿,即便是美国总统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但是随着冷战的到来,面对着权力高度集中的红色帝国的威胁,美国总统必须加强对外交事务和对外政策制定的掌控,而政府的其他部门如财政部、国防部等在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权的扩大,最终使得国务院的作用显著下降。而美国国会于1947年通过《国家安全法》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更使美国总统拥有了绕过国务院、架空国务卿的王牌―出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幕僚长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迅速成为美国总统制定有关国家安全政策最为倚重的智囊和主导外交政策的“私人大使”。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与背后有着千丝万缕利益关系的五角大楼并无直接联系,可以提供超然独道的见解。但更为重要的是总统无须经由参议院同意即可任命国家安全顾问。因此这个岗位自设立以来便一直成为总统在白宫之中安插自己心腹的不二选择。
最初国家安全委员会只是一个总统在外交事务方面的咨询和顾问机构,帮助总统协调军方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而国务卿也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法定成员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作用日益增强。随着冷战的加剧和美国全球遏制战略政策的确立,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的一个总的趋势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权力日增,国务院的权力益减。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的权力超过国务卿的权力。又由于各个总统的行政风格的不同,使其在对外政策决策中依赖国务卿的程度大不相同。
而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尼克松执政时期,尼克松本人特别倚重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亨利。基辛格,而当时的国务卿罗杰斯则受到冷落。比如,当尼克松准备改善对华关系时,他是委派基辛格作为他的前哨人员,实施他的“登月计划”的。当时,罗杰斯几乎完全被蒙在鼓里。事后,为了不引起罗杰斯的不满,尼克松才把基辛格的北京之行告诉罗杰斯。后来在尼克松访华时,陪同他会见毛泽东的是基辛格,而不是罗杰斯。这着实让罗杰斯感到难堪了一阵子。
除了是国家安全相关事项的主要参谋之外,紧急事态之下,国家安全顾问还将掌握白宫军事办公室,负责向总统提供危机事件的最新发展。“刚刚接到报告,我们的准盟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处于二级危机的状态。”“二级?!”里根总统条件反射似的按了按红色电话机上的白色按钮。
为了防止窃听,所有通向总统的电话都装有“扰频器”,这是一种用电子设备将声音重新编排的保密装置。而里根总统所按的白色按钮则是一种多路通话装置,它可以把“扰频器”的电键编码通知电子计算器,只要一按电建序列中的一个按钮,就可以在刹那间接通所有内阁部长和白宫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