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国大典6小时-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50年代和60年代,广场上的升旗任务是由历史博物馆的几名供电工人承担的。早
晨,有的值班人员,肩扛国旗,散散漫漫地来到天安门广场,漫不经心地将国旗升起;
夕阳西下,降下国旗,随便一卷,收起扛走。有时,值班的睡过了头,太阳已升得老高,
他们才将国旗升起;有时夜幕降临很久,才将国旗降下;有时升降国旗的值班员,身上
满是油污或衣冠不整,显得极不庄重。特别是升降国旗时,不少行人如同看热闹一样,
或依或靠,若无其事。国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象征的意识在一些人心中渐渐淡漠了。
    1969年冬季,不少群众对国旗升降提出意见,国旗表示国家的尊严,国旗升降是严
肃的事情,应该规范国旗升降仪式。在群众的呼声中,国旗的升降任务被移交给执行天
安门地区警卫任务的北京卫戍区某部官兵。但也仅仅是一人扛旗,一人护卫,升降国旗
虽有了固定的时间,但仍难显示泱泱大国的雄风。
    诚然,从不正规到正规,需有一个过程,国旗法的出台也是一样。我国早在1954年、
1957年和1982年公布的宪法中,都对国旗的制作和使用做过一些零碎规定。1989年3月份
开始,由国务院法制局组织起草了《国旗法(议案)》,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反复
修改,1990年6月28日终于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
    从国旗的诞生到国旗的立法,经过了四十多年漫长的岁月,终于迈出了一大步。
    从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庄严到极其庄严隆重,国旗升降仪式的改革,也经历了较长
时间。1982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天安门守护国旗任务由北京卫戍
区移交武警部队。武警部队获得这一特殊任务之后,很快就组建了国旗班,开始酝酿规
范的升旗仪式方案。时间不长,一个简洁、庄重的仪式产生了:三名身穿司礼服的战士,
由中间一名扛旗,两名战士护旗,一同前进。为了表现祖国与日月同辉的意思,每天让
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和降落。根据多方提供的资料测算,太阳从跃出地平线到完全升起
的时间为2分零7秒。所以,国旗从地面升至旗杆顶用这一时间长度。经多次调试后的升
旗机关,恰好使两个时间吻合。
    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时间,是由北京天文台的天体力学专家林亨专门计算的。早晨,
当太阳的上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所见的地平线相切时,为升旗时间;傍晚,当太阳的上
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所见地平线保持水平时为降旗时间。季节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
有所差异。每年1月11日至6月6日,升旗时间由早晨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46分,平
均每天的升旗时间依次提前约一分钟。6月22日至12月30日,升旗时间,由4时46分逐渐
推迟到7时36分,升旗时间平均每天推迟52秒钟。12月31日至1月10日之间与6月7日至6月
21日之间,每天升旗时间分别为恒定的7时36分与4时46分。国旗的降旗时间同样也分为
逐渐推迟或提前的两个阶段。
    担任升旗的武警战士严格掌握这些时间,不论风起雨落,不论飞雪飘舞,三名武警
战士总是准时从天安门城楼拱形大门气宇轩昂地走出,在千百双眼睛的注视下让国旗伴
着朝阳升起。
    这样的升旗仪式一直采用了近8年时间。1986年中央电视台还将天安门的国旗升旗仪
式作为电视节目的片头。
    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各界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旗
升降仪式的呼声日趋强烈。北京市市政府十分重视群众的意见,新的国旗升降仪式的确
定开始在各有关部门展开讨论。
    从1989年起,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根据群众的要求,经过认真规划论证,于1990年
3月首先对国旗杆和基座进行改造,旗杆由原来的22.5米增加到33米,使国旗飘得更高,
与周围的建筑物相映成辉,显得更加协调,旗杆由不锈钢制成,阳光下银光闪烁。基座
周围有56个铜制隔离栏杆,用钢链连在一起,象征着我们国家56个民族手拉手,紧紧地
团结在国旗下。里面一层有四块绿草坪,四块草坪四季长青,象征着我们祖国欣欣向荣。
草坪里面一层是褐红色大理石石带,象征着我们祖国江山万代红,大理石里面一层是汉
白玉栏杆和汉白玉基座平台,象征着我们祖国洁白无瑕和纯洁高尚。基座四面开口,都
是三级汉白玉台阶,象征着我们祖国的改革开放,国旗旗杆顶端的金黄色小圆球,能保
持20年不变色,它是我们祖国光明前程的象征,同时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象征。
    在进行国旗杆和国旗基座改造的同时,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把新的国旗升降仪式提
到议事日程。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和武警北京总队承担这项任务,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
任于定,广场处处长赵凤浚武警北京总队参谋长刘红军、内卫处副处长胡广才、参谋何
跃等人组成了方案起草小组,他们找来历史上各个时期国外的资料,以极大的热情展开
了工作。
    1990年3月初,方案起草小组在充分吸取外国精华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根
据天安门广场国旗存放位置和新的旗杆路线和地形,写出了《关于改进天安门广场国旗
升(降)仪式的初步设想》第一稿。同时绘制了三幅程序示意图。该方案对指导思想、
仪式规模及时间划分、着装及携带何种武器、具体实施程序等四个方面作了详尽阐述。
方案出台当天,送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按计划,从199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国旗升降仪式。3月13日,直接担负升降
旗仪式的武警北京总队发布命令。
    在几万名官兵中挑选思想品德好、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军事技术过硬、身高1.7
5米以上1.85米以下的优秀士兵,并将十几人的国旗班改编成40人左右的国旗护卫队,
按中队建制。解放军总后勤部京内外各大仓库向武警北京总队敞开大门,由他们挑选出
最好的武装带;西安某军械仓库为他们准备了崭新的枪支;山西某军工厂送来了漂亮的
金色锦缎缓带。
    l99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新改建的旗杆基座正式启用。
    国旗伴着一轮红日升起来,升起来。
    国旗与太阳同辉,这是多么美妙壮丽的象征!
    开国大典上,由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因其特殊
的历史地位和珍贵的纪念意义,现被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六、为何定都北京

    升国旗鸣放礼炮之后,毛泽
    东激昂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决定北平
    改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

    确立国都,是开国过程中头一件需要解决的大事。
    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高度重视国都的选址,往往把国都地址选得好否作为国运兴衰
的一个重要因素。
    翻开中国历史,历代统治者都在选都上下了极大的工夫。选都、定都、迁都还常常
伴随着血雨腥风。
    商汤,立都于亳。
    盘庚,迁都于殷。
    西周,立都于丰。
    西汉,立都于长安。
    东汉,立都于洛阳。
    唐朝,立都于长安。
    北宋,立都于开封。
    金、元、明、清,迁都或立都于北京。
    北京雄踞于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北端,位于北纬39.9度和东经116.3度。
    古人形容北京雄伟的地理形势是“北倚山险”,“南控江淮”,“右拥太行”,
“左环沧海”。
    北京山川富丽,气候宜人。东,北,西三面群山环绕,东南为北京平原。地势西北
高耸,东南低缓。城中心的天安门广场海拔44.4米。全市最高处为灵山,海拔2303米;
最低处为通县柴厂屯一带,海拔仅8米。
    北京属中纬度暖温带,具有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
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冬季寒冷少雪但天气晴
朗。
    拥有如此优势的北京,当然是国都的理想地址。但是,新中国的国都究竟定于何处,
经历了一个酝酿的过程。

    1.西柏坡首次议定都

    按照毛泽东的最初推算,解放战争要打五年,而战争的实际进程大大提前,建立新
中国的问题自然提上了日程。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陕北迁到河北平
山县西柏坡村。图为中央领导人办公处所俯瞰。建国,首先要考虑的是首都设在哪里。
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国家首脑机关所在地,“关乎大局”,必须选好。历代王者
兴,都把国都选址作为头等大事,国都的选址也确实影响到了一些朝代的盛衰。
    毛泽东不是封建王者,但他也开始考虑国都的地址。
    毛泽东开始考虑国都地址始于转进中原之际。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粥时等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
结束了转战陕北的历程。
    随后,毛泽东等一行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山西兴县蔡家崖村停留了十来天。4月
4日,他们离开兴县,过五台山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城南庄进发。
    转进路上,毛泽东不止一次地想起明朝的迁都问题。明朝朱元璋建国定都在南京,
传到朱棣的时候,迁都北平,这一政治中心的变化,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均发生了积
极的影响。
    新中国的首都建在哪里呢?
    五台山上刚刚下过一场春雪。
    经过清扫的公路仍然很滑。毛泽东看到山路难行,车轮空转,就从车上走下来,徒
步往山上爬去。
    当晚,毛泽东等一行在山顶的塔院寺借宿一晚。民间对这一晚传说很多,如与僧人
论古,请高僧算命等等,但无准确的考证。第二天,毛泽东又参观了山上密集的寺庙群,
然后离开五台山进入河北。
    广义上说,这是进入了中原地带。
    4月11日傍晚,毛泽东等一行到达城南庄。
    当毛泽东等一行快到城南庄时,正在翘首以待的聂荣臻带着警卫员前来接应,然后
一同走进军区司令部的小院。
    在这里,毛泽东一面委托任粥时主持召开有一部分县委书记和区委书记参加的会议,
以调查和了解土改、整党工作的情况;一面把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如何建立新中国的问题
上来。
    一天晚上,毛泽东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同聂荣臻进行了彻夜交谈。
    毛泽东听取了聂荣臻对晋察冀边区的土改工作情况的汇报,并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在谈到关于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一些设想时,毛泽东对聂荣臻说:“抗日战争打日
本,只能是持久的。现在打蒋介石,不能拖得太久,解决得越快越好,这样对我们有利。”
    毛泽东进一步展开了自己的思想。
    他说:“我们现在的设想是,第一步,先解决东北和华北。为了引开国民党的力量,
让刘邓大军出大别山,陈粟大军打过长江去。第二步,西北野战军到西北、西南去。华
北除抽调部分兵力增援西北、西南外,其余部队仍留在华北地区,准备在华北搞两三个
兵团。到那时,因为华北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敌人只固守着几个城市,部队建制用不
着那么大,待解决了东北敌人后,再解决华北剩下的城市。”
    策略四方,独善华北,用意深刻。
    聂荣臻聚精会神地聆听和领会毛泽东的每一句话,思考着如何具体策划和运作华北
的战局。
    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在西柏坡定居下来,先借用群众的住房,后来组织人力
物力,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在柏坡岭下建起了几十栋和当地群众住房一模一样
的土平房,作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办公地址。
    就在这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和毛泽东指挥数百万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
基本上完成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并描绘了将要建立的新中国的
壮丽蓝图。
    当时,毛泽东的住所是一间仅有16.3平方米的小土房,房内仅有一张旧写字台。在
这里,毛泽东起草的指示、电文竟达190份之多。
    周恩来称毛泽东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
    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参加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共有31人,包括华北、华东、中原、西北党组织和军队
的主要负责人,惟有东北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交通限制而未能到会。这是日本投降以来到
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也是中共中央自撤离延安后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对新中国政权的构成形式作了大致构想。也是在这次会议期
间,毛泽东同当时负责一兵团在山西作战的徐向前的谈话,透露出他想和平解放北平与
定都北平的心愿。
    毛泽东对徐向前说:“如果阎锡山同意和平解放太原,那么,请他把军队开到汾孝
一带,我们部队开进太原,麻烦就少了。”
    徐向前长期与阎锡山打交道,深知其人本性,便说:“恐怕不太容易。我们曾采取
多种方式争取和平解放太原,还动员阎锡山的老师带了以我的名义写给他的信,进太原
找老阎。结果他不但不听劝,反而不顾师生情谊,把那位年近八旬的老秀才给杀了,可
见他顽固得很。”
    毛泽东听后缓缓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看来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
要打。”
    显然,毛泽东意属北平。

    2.保留完整的北平

    毛泽东开始提出“最好北平不要打”的思想,多少是有些主观成分的。因为傅作义
在华北势力还很强大,他的12个军、52个师不是吃干饭的。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快速
发展,这种机会出现了。
    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11月,形势起了重大变化。
    华东解放军9月解放济南,拉开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序幕。东北解放军1
1月2日结束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中原解放军继解放开封、郑州之后,11月6日与
华东解放军共同发起淮海战役。西北解放军在陕西中部地区连续发动三次攻势,把胡宗
南的“机动防御”打得无法机动。加上华北解放军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国民党军在
7月至11月的5个月时间里,丧失了100万人,总兵力由1946年发动内战时的430万人降为
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万人增至300万人。
    解放军从数量到质量都开始居于优势。
    这时,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日子难过了,已完全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他所指挥的12个
军、52个师,已被限制在滦县、唐山、天津、北平、张家口、柴沟堡等北宁、平绥铁路
沿线及附近地区。东北全境解放、淮海前线解放军取得节节胜利,已经使傅作义在南、
北两面失去依托,战略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948年11月中旬,毛泽东命令东北野战军秘密迅速入关。为了不使敌人南逃,毛泽
东又命令华北第三兵团撤围归绥,用突然的动作包围张家口,以抓住傅系主力。抓住傅
系,也就拖住了蒋系,因为傅作义是不会不管他的嫡系部队而率蒋系南逃的。
    11月27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歼灭平、津、唐(山)、张(家口)之敌的部署》。
平津战役随即开始。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兵团领导人
分手时,要求他们坚决按中央军委的部署展开行动。华北军区第三兵团遂于11月30日攻
占柴沟堡、万全,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第二兵团于12月8日将傅部主力第三十五军包围
于新保安。
    毛泽东的这一着棋,为抑留华北敌人不使其逃跑,并为掩护东北解放军入关争取了
时间。
    12月11日,毛泽东在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中,充分肯定了华北军区部队包
围新保安和张家口的战略意义。
    平津战役这篇大文章,正是从西线做起的。
    12月22日,华北第二兵团进攻新保安。聂荣臻与林彪、罗荣桓在指挥部紧张地注视
着战况的进展。战斗是极为激烈的。解放军攻城开始前,对新保安猛烈炮击,5分钟内打
了8000多发炮弹,小小的新保安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解放军将士从刚炸开的城墙缺口
处攻入城内,敌人抵抗得也很顽强,几乎是逐街逐屋抗争。经11个小时激战,终于全歼
敌三十五军1.9万人,军长郭景云与他的前任一样,被迫自杀。
    战事告捷,消息传来,指挥部一片欢腾。
    聂荣臻情不自禁地说:“打得好,真痛快!”
    新保安解放,张家口守敌惊恐万状,奉傅作义“相机突围,向绥远撤退”之命,23
日,十一兵团司令孙兰峰率部突围。他采取了向西南方向佯动,实则向东北突围等狡诈
办法。
    解放军早有准备,华北第三兵团,在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北岳军区部队内蒙、察
北骑兵部队的配合下,将数万敌军严密包围在名叫朝天洼的一条山沟里,经过各部勇猛
穿插,激战一天多,张家口守敌1个兵团部、1个军部、5个师、2个骑兵旅、2个保安团,
共5.4万余人全部被歼,俘一○五军军长袁庆荣,只有孙兰峰率少数卫士漏网逃跑。
    消息传来,聂荣臻心情无比激动。这两仗不仅彻底切断了傅作义部的西逃之路,而
且把他起家的老本以及后来的资本,几乎全部搞光了。这对傅作义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
    到了这个时候,大势趋于明朗,和平解放北平成为可能。置身平律战役前线的聂荣
臻首先想到了这个问题。
    他之所以这样想,一是因为北平是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古都,一旦毁于炮火,损失太
大;二是他在西柏坡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触中,就曾议论过新中国成立之后,拟建
都北平,自然应该使北平的损失越小越好;再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正是《孙子
兵法》的要义之一吗!
    聂荣臻与傅作义是两军对垒的老对手了。一个是解放军晋察冀军区司令,一个是晋
绥的国民党将领,战场上兵刃相见,知己知彼。
    在积极备战之时,聂荣臻看到了傅作义的另一面:为人正直机智,深明道理,更重
要的是有爱国之心。抗日战争中,傅作义作战积极,与八路军共产党的关系搞得不错。
    聂荣臻认为,傅作义虽然被蒋介石拉上了内战的战车,但他是“杂牌”,在走投无
路之际,经过争取,有可能放下武器。聂荣臻首先取得罗荣桓的支持,然后又去找林彪,
向他谈了和平解放北平的设想,并详细介绍了北平地下党所提供的关于傅作义的情报。
    林彪以惯常的冷静听完聂荣臻的话,他摇摇头说:“想法固然不错,但恐怕只是一
厢情愿,是幻想。人家手里有那么多军队,怎能白白交给你?还是要战争解决问题。”
    林彪想起了长春、太原,这两仗打得都很苦。在他看来,打北平可能比打长春、太
原还要难。
    聂荣臻深入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当然不放弃战争解决问题,而且要打
北平也比较容易。北平的城墙虽然很厚,但工事不强,敌人已成惊弓之鸟,兵无斗志。
以我军现在的力量,打下北平不成问题。不过,我们最好不把一个打得稀巴烂的城市交
给党中央。北平是座历史古都,如果名胜古迹被打坏了,你我都不好对历史做交代。”
    林彪仍然认为把握不大,他说:“恐怕还是战争解决问题,傅作义这个人傲气得很,
他不大可能不战而降。你和他在华北斗了多年还不了解这个人?你说的和平解决,弄不
好会松懈我军的斗志,到头来还得靠反,不能贻误时间。打起来固然会有损失,但是不
打我们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聂荣臻陷入了沉默。他深知林彪的固执,既然说不服,就没有硬争下去的必要。于
是,他以自己的名义,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
    聂荣臻关于和平解放北平的想法同毛泽东不谋而合。毛泽东读完前线来的这封电报,
很高兴地对周恩来说,聂荣臻这个人有眼光。
    毛泽东立即回电,同意聂荣臻的意见。接着指示平津前线总部:只要傅作义让我有
们和平接收平津,允许他编两个军,可以赦免他的战犯罪,他的私人财产可以保全,其
部属的安全和财产也有保障。
    和平的曙光,照在了古都城楼上。
    中央指示明确,林彪也开始了积极工作,亲自与傅作义的代表接触商谈,力促北平
和平解放。
    1949年1月8日,林彪,聂荣臻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张(东苏)、周(北峰)昨
晚抵此。我们商定,今晨由聂先去找张谈,获得傅的态度,请示中央决策后,林再出面
作出具体答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