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国大典6小时-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抗主义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黄炎培投身于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要求国民党政府
抗御侵略,他组织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后改称上海市地方协会),在以后的“一
二·八”和“八·一三”上海抗战中,积极宣传动员上海市民运送军需物资,筹募捐款,
支援前线。
抗战期间,他以社会贤达身份被推选为国民参政员,参加抗战募捐工作。在此期间,
他开始了同共产党广泛的接触。
1941年10月,黄炎培代表职业教育派同梁漱溟、沈钧儒、张君励、章伯钧、左舜生、
李璜、张澜、罗隆基等共同参与发起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他又与胡厥文、
章乃器等联合工商人士另外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担任主任委员。
1945年6月,抗战胜利在望,而国共合作濒于破裂。黄炎培与几位参政员联名致电毛
泽东,主张恢复国共谈判。毛泽东回电欢迎黄炎培等访问延安,共商国是,黄炎培与冷
遇、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等6位国民参政员,于7月1日飞抵延安,在机场黄
炎培等人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握着黄炎培的手说:
“我们二十多年不见了!”黄炎培很奇怪,说我们这是第一次见面呀!毛泽东笑着说:
1920年5月某日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欢迎杜威博士,你主持会议,发表演说,那一大群
听众之中有一个就是我。黄炎培听后很高兴,盛赞毛泽东好记性。
在延安,黄炎培感到样样都很新鲜。这里自由的空气、井然的秩序、朴素的作风使
他觉得既亲切又自然。访问期间,毛泽东在百忙中邀请他到家中做客畅谈。
当毛泽东问他此次延安之行有何感想时,他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
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
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
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
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
配。”
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
民主。”两人就此长谈,十分投机。
在延安短短的5天访问,黄炎培对共产党、解放区有了新的认识,从朦胧中看到了光
明,这是他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他日后同共产党长期携手打下基矗回到重庆后,
黄炎培到处作报告,讲述延安见闻,并很快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在大后方引起很
大震动,同时也招致国民党当局的忌恨。
1945年8月10日,毛泽东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期间,
毛泽东广泛接触民主人士,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其中与黄炎培的会晤和聚宴达十次以上,
从而使俩人的交往与友情日益加深。
内战爆发后,黄炎培拒绝蒋介石要他参加“国民大会”的要求。1949年2月,他在中
共地下党的帮助下,逃脱了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潜离上海经香港转赴解放区,3月2
5日到达北平,开始了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他到达北平的当天下午,就同沈钧儒等民主人士赴西苑机场迎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
领导人进入北平。俩人重庆握别,虽只有三年半时间,但中华大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黄炎培非常感慨。当日晚,毛泽东设宴招待黄炎培等二十多位民主人士。第二日
晚,毛泽东又单独邀请黄炎培,俩人畅叙别情,纵谈时局,直至深夜。在第三天叶剑英
市长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他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在随后的日子里,毛泽东多次邀请黄炎培等民主建国会的领导人,商谈人民政协的
筹备工作,希望他多在民族工商业中做工作,为解放上海出力。黄炎培随即在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向上海人民广播,要求上海人民组织起来,迎接上海解放。他还在《人民日报》
上发表文章,批驳美国国务院关于中国革命的“白皮书”。文章发表当天,毛泽东就亲
笔给他写信说:“声明写得极好,这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教育作用是极大的。”
身为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的黄炎培,在旧中国向来拒绝做官。北洋政府曾请他出任
教育总长,他坚决拒绝;1946年,国民党多次请他参加“国大”,然后到政府中做高官,
被他“笑而谢之”。
1949年,黄炎培到达已经解放的北平后,仍表示无意于仕途。周恩来亲自多方面做
他的工作,终于使他一改初衷,同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此外,他还先
后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这条消息见诸报端之
后,连他的大儿子黄大能也感到十分意外。后来,黄大能出公差到京,见了父亲便问:
“您一生不做官,恁地年过70反而做起官来了?”
黄炎培述说周恩来动员自己“做官”的经过之后,严肃地跟儿子说:“以往坚拒做
官是不愿人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年逾古稀的黄炎培得到新生。为此他写下《永远纪念着的1949》
一文。文中说:“我生已72岁,已过72个年节,何以独要纪念1949年呢?因自2月15日从
上海脱离国民党的监视来到北京,筹备新政协、参加政府以来,无一不新颖,无一不感
动。甚尤为突出的感受,‘人’的地位被发现了,‘群众’的力量被认识了。”
“人”的地位得到应有的重视,“群众”的力量被充分认识,这是这位民主党派的
领袖人物所毕生追求的民主之果的核。
在中国,有民主才有希望,没有民主就没有希望,这是黄老先生的毕生感悟。
掌民主之旗,唱民主之歌,寄予了老革命家黄炎培先生的人生理想,体现了他真挚
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对“中华民国”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为了建立高扬孙中山
先生新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她苦苦求索,为之奉献了大半辈子,而他的丈夫廖仲恺先
生,则为之献出了热血和生命。
因此,她在讨论决定国号时提出,“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结果,是用
许多烈士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的”。
何香凝是国民党左派的一面旗帜,为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所敬仰。早在国民党第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即与毛泽东相识,友谊持续了半个世纪。
这位了不起的革命女性生于1878年。她与廖仲恺结婚后,随丈夫东渡扶桑,留学于
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女子师范学校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1903年,他们得晤民主革命先
驱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从此,走上了矢志革命、追求进步的民主革命之路,
并与孙中山及后来的孙夫人宋庆龄成莫逆之交,以至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大凡人们
谈起“孙宋”,总要谈及“廖何”。
1925年,孙中山逝世不到半年,廖仲恺为坚持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宋庆龄、何香凝这两位伟大革命先驱的遗孀,
接过革命的战旗,以其清高盖世的伟大人格和奋发独立的不屈精神,成为革命的国民党
左派的战斗旗帜和精神领袖,她们以革命未亡人的资格,不懈地坚持并执行孙中山、廖
仲悄所开拓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同国民党
内的顽固派,开展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他们的这种模范言行,不仅为国民党内孙中
山三民主义拥护者所称颂,也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敬仰。
还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就与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领袖
人物有了革命工作方面的交往和接触。1925年在他主编的《政治周报》上,曾经刊登过
很多赞赏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文章。在武汉国民政府期间,毛泽东与何香凝也有
着频繁而默契的工作交往。1926年,蒋介石制造反苏反共的“三二○事件”之际,何香
凝当面斥责蒋介石:“孙先生和仲恺的尸骨未寒,北伐也正在开始,你们便在革命队伍
里闹分裂,何以对孙先生?何以对仲恺?”蒋介石整理党务案发后,何香凝再度明确表
示,这个提案是违背孙中山革命真意的,是反共反俄而对工农不利的行为。她提出:共
产党“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同他们共同奋斗,向敌人进攻,完成国民革命”。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香凝毅然辞去国民党反动派加给她的一切头衔和职位,
与之彻底决裂,出走国外以示抗议。毛泽东对何香凝的这种革命立场和无畏精神,多次
表示赞誉。
抗战期间,何香凝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响应者。
早在1934年4月,她就与宋庆龄等1700多人签名公布了著名的《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
领》,提出停止一切剿共内战、全国一致对日作战的积极主张,1935年,中共中央《八
一宣言》发布后,她与宋庆龄、柳亚子、于右任、孙科等人立即响应,广为宣传。1941
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她与宋庆龄等通电全国,斥责蒋介石破坏团结抗战,指出:“今
后必须绝对停止武力攻击共产党,必须停止弹压共产党的行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
何香凝积极筹组国民党民主派组织,反对蒋介石独裁和内战。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
她两次致电毛泽东,期望和平建国与民主合作早日完成,同时致电蒋介石,要求遵循总
理遗嘱精神,必须与各民主党派、各界贤达共商国是,还民主自由给人民。蒋介石悍然
发动内战后,何香凝先于1946年底在穗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反对独裁,要求民主;19
47年11月,她又在香港召开的国民党民主派联合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奋斗目标是,要
真正的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翌年1月,她为之殚精竭虑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终
于成立,在16名常务委员中位列第二。5月,她与李济深等再度致函毛泽东,表示拥护中
共五一号召,愿意参加新政协会议,期成夙愿积久的中国民主联合政府。
1949年4月,毛泽东特地派人把何香凝由香港接至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次全体会议。建国后,何香疑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此间,毛泽东十分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并多次邀她前
往中南海做客,垂询政教,问候起居。在她病重期间,毛泽东又设法延请名医,数次派
工作人员前去探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先贤的深厚情谊。
毛泽东一生都十分钦仰何香凝的伟大人格。1937年,他对廖承志说:“你的母亲是
个杰出的女性,就你一个独子她并不溺爱。”其时,何香凝正好托人给毛泽东带去一份
礼物:一套上好的狼毫湖笔、一册画集及一本《双清词草》,毛泽东如见至宝,睹物思
人,立即挥毫复书,书称:“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
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
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中山先生传
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
承志在此甚好,大家都觉得他好,望勿挂念。十年不见先生,知比较老了些,然心则更
年轻,这是大家觉得的……时事渐有转机,想先生亦为之慰,但光明之域,尚须作甚大
努力方能达到。”字里行间体现了共产党人对革命先贤的一片由衷景仰。信中,毛泽东
的那种谦逊自励与思贤若渴之情,也跃然纸上。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何香凝先生“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把自己最
亲爱的人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她对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华民国是颇有感情的。但这位
胸怀博大、公而忘私的伟大女性,在讨论确定国号之事时也不固执己见,“大家不赞成,
我就不坚持我的意见”。
将个人意志置于广大民众意志之下,这就是一代杰出革命家的风范。
5.新中国新政府的形象
下午2时58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终于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播音员丁一岚立即开始实况播音,将“毛主席来啦”的消息,及时传达给广场上的
群众,传达给全中国,传达给全世界。
广场上由工人、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组织的30万群众,
顿时沸腾起来。
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两边各有一座高台:一座是开国大典指挥台,一座是苏联代
表团观礼台。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行使他的职权:“大会全体注意,不要喊!注意!注意!注意!
今天是首都全体各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现在准备开会,请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同志宣布开会。”
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走到麦克风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正式开始。
接着,毛泽东主席来到麦克风跟前,运足一口气,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之后,鸣放28响礼炮。接着,毛泽东昂首
挺立在麦克风前,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自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
府背叛祖国,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战争以来,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之中。
幸赖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
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权利,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
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现在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
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
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业已集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
主席,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
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罗
荣桓、邓子恢、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生、林枫、马叙伦、
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九、黄
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潜、
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龙云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互选林伯渠
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
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
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
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
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此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当天,《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指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
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责成“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
上提出的要求,也是亿万民众民心所系。
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协商和多方物色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各机构负责
人名单。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正式宣布各机构及委任名单。
各机构及委任名单如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办公厅,任命齐燕铭为办公厅主任,
余心清、周新民、乔冠华、罗叔章为办公厅副主任。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以下,另设副总理4人,政务委员15人。任命董必武、
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为政务院副总理,任命谭平山、谢觉哉、罗瑞卿、薄一波、曾山、
滕代远、章伯钧、李立三、马叙伦、陈劭先、王昆仑、罗隆基、章乃器、邵力子、黄绍
宏为政务委员。
政务院秘书长由李维汉担任;设副秘书长5人,委任齐燕铭、许广平、郭春涛、孙起
孟、辛志超担任。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以下,另委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
担任副主席;委员22人,他们是: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
臻、高岗、粟裕、张云逸、邓小平、李先念、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罗瑞卿、萨镇
冰、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龙云、刘斐。同时,委任徐向前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总参谋长、聂荣臻任副总参谋长。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以下,另委吴溉之、张志让为副院长;委任陈绍禹、朱良
才、冯文彬、许之桢、李培之、费青、贾潜、王怀安、陈瑾昆、吴昱恒、闵刚候、陆鸿
仪、沙彦楷、俞钟骆等人为委员。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以下,委李六如、蓝公武为副检察长;委任罗瑞卿、
杨奇清、何香凝、李锡九、周新民、陈少敏、许建国、汪金祥、李士英、卜盛光、冯基
平为委员。
政务院设政治法律委员会,由政务院副总理、原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担任主任,
彭真、张奚若、陈绍禹、彭泽民为副主任,委员有沈钧儒、罗荣桓、吴溉之、张志让、
李六如、蓝公武、谢觉哉,武新宇、陈其瑷、罗瑞卿、杨奇清、史良、李木奄、张曙时、
许德珩、陈瑾昆、李维汉、乌兰夫、刘格平、赛福鼎、陶希晋、吴玉章、张文、王葆真、
李任仁、周鲸文、刘王立明、叶笃义、郭冠杰、郭则沉、黄琪翔、陈铭枢、郭春涛、许
宝驹、陈演生、谢雪红、易礼容、李秀真、邓颖超、廖承志、邓初民、吴耀宗、周善培、
颜惠庆、林仲易、章士、,江庸,秘书长由陶希晋担任。
政务院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由原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担任主任,薄一波、
马寅初为副主任,委员有李富春、贾拓夫、邓子恢、曾山、叶季壮、陈郁、杨立三、黄
炎培、滕代远、朱学范、章伯钧、李书城、梁希、傅作义、李立三、南汉宸、孔原、戎
子和、何长工、钱之光、宋裕和,薛暮桥、宋劭文、曹菊如、钱昌照、孙晓村、范子文、
钟林、孟用潜、冀朝鼎、梅龚彬、章乃器、胡厥文、盛丕华、包达三、俞寰澄、冷逾、
吴羹梅、李士豪、千家驹、李民欣、刘子久、罗叔章、陈叔通、简玉阶、侯德榜、胡子
昂、周苍柏、周叔讨、宋裴卿等49人。
该委员会由薛暮桥任秘书长,胡子婴、周荣鑫任副秘书长。下设中央财经计划局,
宋劭文任局长;设中央财经人事局,范子文任局长;设中央技术管理局,钟林任局长;
设中央私营企业局,薛暮桥任局长;设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孟用潜任局长;设中央外
资企业局,冀朝鼎任局长;设财政经济委员会编译室,王寅生任主任。
政务院设文化教育委员会,委郭沫若任主任,马叙伦、陈伯达、陆定一、沈雁冰为
副主任,委员有周扬、丁燮林、钱俊瑞、韦悫、李德全、贺诚、苏井观、李四光、陶孟
和、竺可桢、胡乔木、胡愈之、徐特立、柳亚子、张东荪、费孝通,吴晗、刘清扬、潘
光旦,李达、符定一、沈志远、陈此生、蒋南翔、沈兹九、谢邦定、欧阳予倩、丁玲、
田汉、阳翰笙、巴金、钱三强、陈鹤琴、江恒源、李步青、艾思奇、翦伯赞、侯外庐、
钱端升、曾昭森、雷洁琼、沈体兰,由胡乔木任秘书长,阳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