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矿工雄风-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连通。
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分处四边。四边之地,一般也有比较险要的山河形势,但这些地域综合条件不如四角。它们都夹在两角之间,彼可以来,此可以往,既是双方联系的纽带,又是双方对抗时争夺的焦点。其地形特点也与它们的地位相符,既有供双方出入的交通孔道,又有可以扼守的险要;而且,它们与中原之间有比较捷近的通道。兴起于四角的政治势力,要想摆脱割据一隅的偏霸局面,向外扩展,必先争两翼,控制夹该角的两边。
山西在整个北方地区具有枢纽性的地位。山西地形的主体是由东西两侧的山脉夹中间一系列珠状盆地构成的。东面太行山脉构成河北西部屏障,西部昌梁山、中条山与黄河一道构成关中的东部屏障。山西境内山河分布错综复杂,形成了一系列小型珠状盆地。这些盆地地形都相对封闭,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在这些小区域内,分别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和重要关隘。它们分别面向不同的方向,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山西的山河形势使山西具有一种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山西地势高峻,足以俯瞰三面;通向外部的几个交通孔道,多是利于外出而不利于入攻。这是山西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是山西在北方枢纽地位得以形成的地理基础。匈奴刘汉灭西晋之战、北魏百年兴亡的历程和五代政权的频繁迭兴均能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山西在北方的枢纽性地位。
山东地形的意义在中国东部的大平原上显得尤其突出。山东地形的主体是鲁中南低山丘陵,三面都是平原,东面为渤海和黄海所环抱。山东的一些重要军事据点基本上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的四侧,大都依山临河,控扼一方。黄河在北方地区东西纵贯,为东、西部之间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在中国东部的大平原上南北纵贯,为南北之间的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开凿以前,淮河支流泗水徜加开凿,便能连能长江和黄河,从而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山东便处在这两条大动脉交汇的位置上。另外,胶东半岛为古代海上运输的一大中转地。山东在南北之间尤居枢纽性地位。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常是争夺的焦点。中国政治重心东移后,连接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正处在山东的监控之下,所以山东地位举足轻重。明初朱元璋北伐以攻占山东而打开大都门户、“靖难之役”中朱棣以跃过山东而南下金陵,尤能显现中国政治重心东移之后,山东在南北争衡中的地位。
湖北居长江中游,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湖北外围有延绵的山脉为之险阻,又有大的江河通往境外,从而形成它“用武之国”的战略地位。从湖北沿长江上溯,穿越三峡,是为古代人入川的主要通道之一;若是上下游之间对抗,则湖北可阻遏川中势力之东出。湖北居东南之上游,立足东南的政权,无不恃荆襄为上游屏障。但在江南政权内部,荆襄地区却每每成为一个隐患。据上游之势的荆襄地区常给东南构成很大的压力。东晋南朝时期,据荆襄游称兵反建康方面者比比皆是。另外,从湖北藉汉水北上,还可经略中原,进图北方。襄阳、武昌、江陵是湖北境内的三大镇,犹如鼎之三足,撑开湖北形势,使湖北在面向不同的方向时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顾祖禹在谈到它们的战略意义时精辟地论道:“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西晋灭孙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蒙古灭南宋,局面均自荆襄上游打开。
秦岭和大巴山脉夹汉水河谷构成汉中地形的主体,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延绵,汉中便夹在它们之间。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可为汉中与四川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在汉中与四川之间,也有两条谷道穿越大巴山脉:金牛道和米仓道。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这两个上游地区之间,利害关系的胶着程度远非东部的淮河所能比拟。淮河南北尚有广阔的地域可作回旋,在汉中地区则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南北双方在汉中地区一时的得失往往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蜀汉开国到灭亡一前一后在汉中地区经营的得失,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汉中在南北之间地位的轻重。
汉中地区南北利害关系如此胶着,东西伸展的天地却非常广阔。西汉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条由汉中通往陇西的比较平坦的通道。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中、四川,自关中、四川仰攻陇西较难,而自陇西下攻关中和四川却较易。这就给在汉中、关陇一带的角逐者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与其在秦岭南北争一日之短长,不如取远势争陇西,取得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蜀汉北伐多出祁山即是出于这种思路。若由汉中地区向东南伸展,两侧地形呈现一种惊人的对称。秦岭向东延伸然后向北包转,与熊耳山、崤山、华山等山相连,形成潼关险要;大巴山向东延伸然后向南包转,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形成三峡险要。这些险要是川、陕二地形成“天府之国”的地理基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川、陕势力的东出造成了困难。这样,当东、西方之间在三峡或潼关正面陷入僵持局面时,西部势力可以出汉中从侧翼打开僵局。出汉中从侧翼撕开潼关正面僵局最典型的战例是蒙古攻金之战;出长江与出汉水相配合以打开三峡正面僵局的典型史例是战国时秦攻楚之战。
无论是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对于关中来说,汉中和山西为其两翼,尤以山西的经营为关键;对于河北来说,山西和山东为其两翼,亦以山西的经营为关键。因为北方的争雄常表现为关中与河北之间的争雄,山西像一个楔子楔入关中与河北之间,双方在山西的角逐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东南来说,山东和湖北为其两翼;北据山东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其中湖北以其据长江上游之势而尤为关键。对于四川为说,汉中和湖北为其两翼;必东据江陵,北守汉中,四川之险才称稳固;据江陵可全据巫山之险,守汉中可人据大巴山之险。其中,汉中以其据地势之上游而尤为关键。
“对于我们来讲,居有四川和中国西南地区,湖北和长江中下游正是我们的两冀。如果有一支骑兵沿汉江北方,透秦岭抵山西,又有一支水陆大军沿江而下,则天下大势必成!”
中原处四方之中,可以合天下之全势。中原四通八达之地,为四方联系的枢纽。由中原趋周围地域、由周围地域趋中原,都很便捷。其形势与周围地域息息相关。中原有事,必涉及四方;四方有事,必影响中原。必中原安定,四方才可安定;若中原纷乱,则四方形势必致散裂。
在历史治乱、分合的交替变迁中,在从治到乱、从合到分的阶段,据中原四战之地者常难,据四角山川险这地者常易;而在从乱到治、从分趋合的阶段,只有走出四角争中原者才有机会争天下。若仍固守一隅,则终难摆脱偏霸局面。在任何全局性的角逐中,中原都是必争之地。进取天下,中原为必取之地;安定天下,中原为控御中枢。只有中原才是真正逐鹿问鼎的竞技场。只有中原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才能获得控御八方的形势。
在整个棋盘型的地理格局中,如果说中原是其中央腹地的话,那么,洛阳则是这个围棋盘上的天元。历史上,许多政权曾经洛阳为都城。洛阳虽号为四方之中,其形势之间却在外围。所谓洛阳的外围,可从几个层次去说,第一个层次是三川河谷的外围诸险要,如成皋、崤函、孟津、龙门等;第二个层次即为河南的四境,即西南南阳盆地、东南淮河上游、东北河内地区再加上三川河谷西北崤函之险,这些地域是中原与其外围四方的联系通道;若将视野再放大些,则其外围可延及关中、河北、东南及荆襄等大的战略要地。洛阳便处在这几层外围的包围之中。中原的位置和地理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原攻守形势的特点。攻取洛阳,进取中原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层层递进;中原防守的经营则是一种以洛阳为中心、由内向外的层层辐射。
至于在一种大型对抗如东西之争和南北对峙中,中原必定是双方争夺的一个交汇之处。东西相争必有一条纵贯南北的轴线作为双方争夺的前沿地带;南北对峙则必有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作为双方对抗的前沿地带;东西之争的蹭轴线大致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南北对峙的中间轴线是淮河至汉水上游一线。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腹地是东西之争的中间轴线与南北之争的中间轴线的交汇地带。因此,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对峙,中原都必定是双方争夺的一个交汇之处。
“等我们两冀展开了,再去占洛阳这个天元之地!这事如果叫空突师去做的话,可一鼓而下!”
逐鹿虽在中原,真正能参入逐鹿的群雄,却多不起于中原,而趋于四角。历史上,那些最终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势力,大都是起于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先据有一到两个角,积累力量,继之以向两翼扩展,然后,向中原发展,进取天下。
明朝朱元璋开创了由东南统一天下的先例。朱元璋据有金陵,西平陈友谅,控制荆襄上游;东灭张士诚,巩固三吴根本。平定江南之后,兴师北伐元朝,先攻山东,由山东包卷河南,取河南之后,再才北上攻取大都,驱逐蒙古势力,统一天下。
据有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上之可以平定四方,统一天下;次之可以割据一方,称雄一时。
这是就大的趋势而言。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时候,不同地域的地位和战略意义都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当时政治、军事整体形势的不同而不同。
随着历史大势的演变,不同地域的地位和战略意义是有变化的。中国政治重心自西向东的移动趋势即说明了这点。政治重心处于关中的时代,关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后来,在经历了一段摇摆之后,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关中地位下降,而河北地位上升。这一变化给其它地域的地位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在政治重心位于关中的时代,湖北是西北与东南之间衔接的纽带,地位比较重要;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以后,随着关中地位的下降,湖北地位也有所下降,而山东则成了南北之间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联系的枢纽,地位举足轻重。
“我们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陆战师,用之从水路可直抵山东,在泰山一带先扎下根,等时机成熟一举灭了满清!”
“……”
“我这算不算是隆中对?”宋仁军忽然问道。
“算啊,比那隆中对,更了不起。隆中对,不过是谋划三分天下,而我们是谋划一统中原!不过,我们这里不是隆中,而是笼中!囚笼的笼!”
“哈哈!”
第八十四章 印度(1)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三角洲胡格里河左岸,滨临孟加拉湾的北侧,是印度东部最大的港口,因主要出口黄麻,又有“黄麻港”之称。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在恒河下游三角洲东岸找到了一个可以停泊海船工的落脚点,将附近的三个村庄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城市,并以其中一个村庄的名字“加尔各答”命名了这座城市。英国的侵略就此开始。
在加尔各答,以达尔豪广场为中心,有英国国王,总督雕像伫立,雕像炫耀着英国光荣的征服史。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是由东印度公司开始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早期在印度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为保障商业活动的开展,占领了一些据点。
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了四次英国-迈索尔战争、三次英国-马拉塔战争,消除了统治印度两大心腹之患,大大扩张了领土,使英国人的在这片国土上神速的扩展起来。1814~1816年,英国发动了对尼泊尔山区勇武民族的战争,迫使尼泊尔接受了和约。根据和约,尼泊尔将喜马拉雅山麓边地上的一个争执地带割让给东印度公司,并同意将它的外交关系置于英国驻扎官的监督之下。随后,英国又转过来平定了中印度平达里人和帕但人部落,把英国的主权扩张到了中印度。然后,英国人越过了布拉马普特河和苏特里杰河,在缅甸登陆。经过二年的侵略活动,迫使缅甸国王把邻接孟加拉的阿萨密和缅甸的其他两个省割给了东印度公司。到1823年的时候,从苏特里杰河到布拉马普特拉河,从喜马拉雅山到科摩林角的印度大部分领土都落入了英国人的控制之下。随着英国对旁遮普的兼并,英国人终于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征服印度之后,英国利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征服了一个一个的小土邦王国,迫使他们俯首称臣。把印度半岛变成一个直接由英国人管理的英属印度及受印度托管的二十多个土邦王国。
加尔各答作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中心,这里有马伊丹公园的美草坪,格鲁吉亚式的漂亮住宅,以及乔温盖大街上各大商行。但繁花的都市不属于印度人,在孟加拉沼泽和比哈尔干旱的平原饥民吸引到了贫民窟里。贫民窟后面便是一堆绵延数的垃圾堆,这里聚集着世界上最稠密的人群。十几万饥民,老鼠一样翻着“高贵”白人老爷们丢下的垃圾过活。疾病、饥饿、恶劣的生存条件折磨着他们,至使他们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口粮每天不到二两,居住在用木板临时搭建的棚子或是干土垒成的茅屋,甚至臭气熏天的土洞里。
今天是印度传统的扎格纳特乘车节,四面八方的人流汇聚在位于麦丹广场的扎格纳特庙宇前,顶礼膜拜着企盼着克里希纳神的祝福。
扎格纳特意为“世界主宰”即克里希纳神,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人们将扎格纳特等神像放在礼车上,摆上供品,送到附近的寺庙去,意为送走维持秩序之神毗湿奴,迎来破坏之神湿婆。
据说当年达摩在尼连禅河边的大菩提树下顿悟的时候,在一旁为他护法的就是大梵天。佛禅定前,将大千世界的护持佛法的重任委派给了大梵天。因此大梵天得以进入佛门,大梵天是创造神,世间万物皆是他创造的,他有五个头,被湿婆毁去了一个,所剩的四个头面向四个方向;有四只手,分虽拿着吠陀经典、莲花、匙指、念珠或钵,后来他骑着一只白天鹅升天了。
他升天后就有了保护神和维持宇宙秩序之神毗湿奴,佛教中称之为罗延天。他的法器是法轮,轮有旋转催破之意,故佛陀说法,被称之为法轮。
然而在世界初动时,大地山海渐渐形成,天上的精灵耐不住寂寞纷纷下凡人间,其中有一精灵入海洗浴,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经过八千年,从中诞生了一个女怪,身如须弥山一般高,长有九百九十九个头,一千只眼,九百九十九张口,每张口中有四只獠牙而且牙齿上冒火,发现霹雳般的声音。这女怪在经过八千年后,产出一男怪,有九头,一千只眼,九张嘴,嘴中喷水,这就是阿修罗王,名毗摩质多。其后,阿修罗王和乾闼婆之女通婚,逐渐繁衍,从此有了阿修罗一族。
当诸神对抗阿修罗族战败时,湿婆、毗湿奴、大梵天一同生出了战斗女神DURGA。DURGA仍不敌之际,突然她的额头裂开,跳出了狂笑的时母。她身蓝色,三目圆睁,侧跨坐黄骡(又被称之为骡子大王),凌空飞行,四周风火血海。头戴五骷髅冠,右手执权杖,左手托盛满鲜血的颅器,另两只手持三叉戟和金刚镢。一瞬间杀光了所有来犯的阿修罗族。时母的胜利震撼了大地,直到湿婆以身阻止才停息,从此她成了湿婆的妻子。
印度人无疑是世界上最没有血性,最好欺压的民族。拥有广阔肥美的大地,又有几乎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却成为英国殖民地达二百多年。印度的男人也许称不上是男人,打仗搞“非暴力”,任凭英国殖民者屠杀自己的同胞亲朋而无动于衷。最可笑的是他们将反抗的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可笑中的可笑是,那些被寄与抗暴任务神也是母的,没有一个公的!阿修罗来进攻了,三个大神敌不过,于是湿婆、毗湿奴、大梵天群交(三个生一个不是群交是什么?)搞出了一个战斗女神DURGA。这个母的仍不敌,无奈之下自慰(……DURGA仍不敌之际,突然她的额头裂开,跳出了狂笑的时母。时母在这种没有任何婚姻关系下出生,不是自慰出来的,是什么?)又搞出一个母的。两个母的一代比一代强,这才胜了修罗。纵观东西方神话,反抗压迫,藐视权威的大多数是男性神话人物。唯有印度男神都躲他娘的怀里吃奶去了,让女神冲杀在战场。
中国的佛教来源于印度,但为什么一向以文明之邦自居的辉煌大国,会接受异国传来的佛教呢?原因与佛教中宣传的教义有关。
佛教中宣扬在人世间的受的苦难越大,死后在西天极乐享受的快乐就越大。这一基本教义对于信徒来讲,至少可以得到三项推论:一、人们受苦受难是因该的,因为越是苦难,死后在天堂的享受的就越大。二、人们不应该想办法去摆脱贫困,如果你摆脱了贫困,那么你死后在天堂的受享将降低;三、自己的一切应该白白送给他人,这样可以迅速的脱富致贫。
这个他人当然不是指其他信教的信徒,(其他的信徒也不敢要啊,如果他因为要了你的东西而致富了,岂不是将来死后要受苦?)而是指人们的统治者。
由此可见佛教的教义骗人,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我这可不是瞎说,有佛教中的教例为证,“割肉饲鹰”就是最好的例子!
鹰要吃兔子,兔子躲进了佛陀的怀中。佛陀不但不赶走鹰反而割了自己股上的肉喂鹰!为什么呢?佛陀救兔子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鹰如果没吃到东西也会饿死,于是佛陀只好割自己的股肉(即大腿上的肉)用来喂鹰了。诸神有感于这佛陀的善心,于是他升了天。
这个故事多么的荒谬啊,将人变成了动物的饲料!还理直气壮!
由推论,狼来了人们是不应该去打狼的,人们应往地上一躺,然后等着狼下口,要不狼没有吃到人肉,就有饿死的可能,这与佛教中宣传的另一项教义——上天有好生之德,相背。
佛教虽荒谬绝伦,但却与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搞的一套愚民政策不谋而同。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是佛陀,统治者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只需宣一道圣旨,人们就会乖乖的送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来不用担心民众的反抗,这样“善良”的人民岂不是天下最好治的人民?这样的天下不是统治者梦寐以求的天下吗?佛教,在中国历代当权者的强推行之下,最终成为造成中华懦弱的不治癌之一。
按照原来的历史,英国人本可以舒舒服服的享用印度直到1950年,印度独立。但随着时空变异,历史在此出现了分枝。
2019年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近郊的一万名矿工连同他们脚下的土地一起,忽然转换到了1841年的印度原地。这些来自一百多年后的印度矿工尽管仍然贫困,仍然善忍!当他们看到了印度的现状后,还是愤怒了,打起圣雄的招牌,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国殖民当局,强烈要求印度独立。
但他们想错了,此时的英国人不同于二十世纪中叶,经过二次世界大战衰落的英国。此时的英国,国力强盛,如日中天,他们有的是枪炮,有的是铁腕,有的是无耻而血腥的阴谋。英国总督爱德华,明面上以怀柔的手法安抚印度未来人,暗地里调集兵力准备进行血腥镇压。
由于先前受外相巴麦尊的指使,义律调走了驻印舰队,后又神秘失踪。所以此时的英国驻印军队不多,兵力捉襟见肘,好不容易才调来一个团。这个团低达后,爱德华随即对加尔各答的未来人发动了进攻。印度未来人对此没有防备,措手不及之下,仅一天就丢了自己的矿山。爱德华随后对附近的暴民展开了血腥大屠杀,持续时间长达一周,总计屠杀了二万余人。人虽杀得多,但终因英国兵力有限,不少未来人逃走了,分散到印度各地。
加尔各答惨案让印度的未来人彻底清醒了,不以血,不以暴力是不可能取得印度独立的。于是,纷纷行动起来,在贫民中宣扬独立的思想,组织了多支游击队。这个游击队虽武器低劣,但胜在神出鬼没,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英国人以打击。爱德华组织了几次大的清剿,但每次出动,狡猾的游击队,总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英国军队如泥牛入海,半分力气都使不上。未了,还会被冷枪冷箭的袭击,最终疲惫不堪,损兵折将,刹羽而归。
当然,野兽出动,总不会空手而归的,那些被怀疑有反抗分子存在的村庄,往往会被烧杀个干净,不管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村民头颅自然会被割下来请赏。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