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实用中医常识:一看就懂中医养生智慧-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 实性体质:身体强壮、肌肉壮硕、活动量大、说话声音大、气粗力足、大便秘结、小便黄。
4。 虚性体质:
(1)血虚体质:血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及指甲淡白,时而头晕眼花、心慌、健忘、失眠、手足发麻、妇女行经量少、舌质淡、脉细无力等。常由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以及七情过度,暗耗阴血等原因引起。
(2)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疲倦无力、食欲不振、不耐劳动,稍动则头晕、气短、汗出,平时易感冒。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
(3)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口燥咽干、头晕眼花、虚烦不眠、潮热盗汗、两颊赤红、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少、脉细等。食用辛辣温燥或油炸之品,则生热症之状。
(4)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常表现为神疲乏力、嗜睡畏寒、面色发白、*减退、口淡不欲饮、喜热食、入冬四肢冰冷、遇寒冷则腹痛便溏、溺后余沥、小便频数,或阳痿早泄,脉细弱,尺脉沉小尤甚。
四、食物有什么性味?
所谓四气包括寒、热、温、凉;所谓五味即是辛、苦、甘、酸、咸。分述如下:
(一)四气
食物吃入人体,经消化、吸收、变化、搬运、储藏,转成营养物质之后,对人体所产生寒热温凉的作用。
1。 热性食物有干姜、附子、花椒、胡椒、肉桂等。
2。 温性食物有生姜、羊肉、大枣、核桃、八角、酒等。温热食物可以产生热量,有祛寒、助阳、温里的作用,适合虚寒体质的人。
3。 凉性食物有萝卜、冬瓜、丝瓜、梨、蛤蜊、豆腐、田鸡、*、西洋参等。
4。 寒性食物有绿豆、犀角、西瓜、熊胆、石膏、蟹、食盐等。寒凉食物可以退火、消炎、清热、降低热量,适合实热体质的人。
5。 平性食物有胡萝卜、山药、芝麻、白木耳、葵花子、花生、茯苓等。
(二)五味
以味觉来判别食物的味道,分成辛、苦、甘、酸、咸五种,但其实所有的食物不止五种味道,古人仅以五味代表所有食物的味道而已。
1。 辛味:有发散作用。食后使人发汗,有促进循环排汗止痛作用。如胡椒、大蒜、芫荽、八角、丁香、肉桂、川芎、桂枝、生姜、砂仁等。
2。 苦味:有燥泻作用。食后可产生退火、消炎、改善便秘的效果。如苦瓜、芦荟、黄连、蒲公英、黄芩、黄檗等。
3。 甘味:有滋补、缓和作用。食后使人迅速消除疲劳,全身紧张得到松弛。如糖、牛奶、蜂蜜、荔枝、玉米、大枣、甘草、人参、山药、松子等。
4。 酸味:有收敛作用。食后有止汗、止泻作用。如乌梅、山楂、桑葚、醋、石榴皮、山茱萸等。
5。 咸味:有柔软、润下作用。可使组织柔软。如海带、海藻、食盐、蟹、鸭蛋等。
五味作用在体内脏腑各不相同。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每一种食物都具有“气”和“味”,同气的食物各有五味的不同,同味的食物,也各有四气的不同。由于性味组合不同,食物的功能因此大异其趣。
五、什么食物适合我的体质?
(一)血虚体质的人
适合之食物包括:当归、阿胶、熟地、首乌、桑葚、白芍、鸡血藤、龙眼、胡萝卜、葡萄、猪心、猪蹄、鸡肉、羊肉等。
补血之品性偏黏腻,平素体肥多痰、胸闷腹胀或食少便溏者应少吃。
(二)气虚体质的人
适合之食物包括:党参、白术、山药、薏米、大枣、糯米、莲子、芡实、猪肉、牛肚、鲫鱼、鸡肉、黄鳝、泥鳅、黄花菜、香菇等。
(三)阳虚体质的人
适合之食物包括:紫河车、淫羊藿、韭菜、杜仲、鹿茸、菟丝子、核桃、羊肉、虾等。
由于这类食物多具温性,故阴虚火旺或发热病人应忌用。
(四)阴虚体质的人
适合之食物包括:麦冬、天门冬、山茱萸、玉竹、百合、冬虫夏草、沙参、龟板、鳖甲、柏子仁、梨、椰子浆、甘蔗、芝麻、黑豆、豆腐、白木耳、松子、猪蹄、鸡蛋、鸭肉、鹅肉、蜂蜜、燕窝等。
由于此类食物多属滋腻之物,凡胸闷、食少、舌苔厚腻者应酌情慎用。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季食补食疗(1)
一、人与天地相应
古代医家强调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应四季的变化。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既是正常的气候,又是可能成为致病的邪气。人们如能适应它的变化,就能健康无病,如违反它的规律,则要疾病丛生。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一天二十四小时晨昏昼夜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也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疾病,而某些疾病在气候遽变或季节变换之时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或是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这都说明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关系密切的整体。其中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时刻,是人体阴阳气交的枢机,其中二至最为重要,尤以冬至最为关键。明代医学家赵献可指出“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此二至最为紧要,至者极也。阴极生阳,绝处逢生自无而有;阳极生阴,从有而无,阳变阴化之不同也。若春分、秋分,不过从其中平分之耳。然其尤重者,独在冬至”。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
据现代医学资料统计,有人曾对四万九千四百零二例死亡登记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冬三月(十二月、一月、二月)死亡例数最多。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死亡例数最多,春分次之,秋分、夏至又次之。冬三月、冬至日是一年中阳气衰弱的时期,这个统计结果,与中医“阳气盛衰决定人体抗病能力以及自然界阴阳盛衰与人体息息相关”的理论,是完全相符的。
人有一定的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但当气候遽变,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或由于先天不足,适应能力差,或由于人体调节机能失常(因各种原因),适应力减退,均容易发生疾病,造成气血阴阳的亏损。这就需要及时食补或药补予以调整补养。但是,这种进补必须适应四季季节气候的变化,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二、四季进补的选择
春季,天气转暖,天气升发,阳气初生,是一个生机蓬勃,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正所谓“乾坤缊,冲气穆清。幽蛰蠢动,万物重生”(晋·傅玄《阳春赋》)。天地间阴阳交合,春气调和,冬眠动物开始苏醒,万物新生。进补宜顺应阳气升发的特性,药性宜轻灵宣透,清经升发,温养阳气。但是又应该升而不散,温而不热。即使是阳虚或气虚下陷的病人,也不宜过用辛热或升散之品,如附子、肉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细辛等。
春气内应肝木,肝气疏泄条达舒畅,是肝脏的生理特点。但春天多风,易动善变,肝阳、肝火、肝风容易随春气上升,或影响肠胃功能,故肝炎、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眩晕、失眠等消化系统和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容易复发。进补时不能忽视,选药组方要兼顾加入疏肝理气(柴胡、佛手、郁金、陈皮)、平肝和阳(珍珠母、龙骨、牡蛎、雏菊)、清肝宁神(赤白芍、丹皮、淡芩、枣仁)、柔肝和脾(当归、白芍、川石斛、沙参、谷芽)等药。
春天天气潮湿,气候乍暖还寒,容易受凉感冒,或导致扁桃体炎、肺炎、咳嗽、哮喘等病。春天容易使人疲倦嗜睡,人有懒洋洋思睡的感觉,正如唐诗所说“春眠不觉晓”。春季还易使关节炎复发,又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如白喉、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炎、水痘等飞沫传染的疾病都是在春天流行。这些特点也是春天进补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有慢性病的病人,春天要切忌服食“发物”,如海鱼、虾、蟹、咸菜、竹笋、辛辣等物,否则极易旧病复发。
四季食补食疗(2)
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疾病,如宋代名医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指出,盛夏之时最难治摄,“阴气内伏,暑毒外蒸”,若“纵意当风,任性食冷”,人体就不可避免患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肤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发病。疟疾、伤寒等都是夏季易发的传染病。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提高食欲。要多饮开水,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营养丰富,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夏天也可适量喝些汽水、啤酒,防暑解渴,通便利尿。莲藕也是夏日佳品,“冰莲心合,碧藕丝长,要满斛芳酿,亲举荷香”(元·张埜《满庭芳·夏日饮王氏园亭》),饮酒、食藕、吃莲、赏荷,真是一派夏日美景。但是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发生肠胃疾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如西瓜,虽是一种清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得肚腹膨胀,则不利消化,小便增多,使人感觉疲倦,尤其是小儿、老人,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患者,更不宜多食。夏天进补,冬病夏治,是夏季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最炎热之时,也是进补的最佳时刻之一。夏至日,一阴萌生,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对于冬季易发的慢性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慢性病并防止其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此外,夏季万物繁茂,生长力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也最多,极需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盛夏炎热,药性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单味或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
金秋时节,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正如宋朝陈游诗曰:“四时俱可嘉,最好是新秋。”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季节。秋天,是自然界开花结果的收获季节,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视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所谓“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绿草朱倾色,白露已盈庭”(南朝宋·刘骏《初秋诗》)。要注意起居调节,注意预防受寒,即使有时气候还偏于炎热(如秋老虎天气),也不能多食冷饮冰糕之类的食品,尤其小儿、老年及多病体虚的人,更应忌服。秋高气爽,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可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秋天进补的重要原则。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阳不耗阴为要。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桑叶、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胶、枇杷叶)是重要的秋令进补方之一。秋天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季节,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睡眠,不再赤膊贪凉,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秋令食补应循序渐进,始以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进服。如芡实即是一味极富营养又易消化的补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既可单服,又可配合瘦牛肉、花生、红枣、糖等煮服。又如燕窝,也是一味极好的食疗补品,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有钙、磷、铁、钾等微量元素,具有滋养肺阴、和胃补虚的功效。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结核阴虚病人都可服用。可加冰糖,或加鸡蛋、鸽蛋,文火炖服。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以润肺生津,如梨、荸荠、甘蔗之类,尤以柚为最佳果品。《吕氏春秋》即说“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柚的果肉酸味刺激消食开胃,汁液润滑通便。柚皮浓煎代茶,有通气消积之功。
四季食补食疗(3)
冬季的自然界天寒地冻,植物落叶枯萎,动物冬眠,呈现一派萧条收藏的景象。正如曹操《步出夏门行·冬十月诗》所说:“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昆鸡晨鸣,鸿雁南飞。”冬藏为了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提供充沛的物质基础。人体与之相应,也呈现出阳气不足(相对不足),精血内藏,生理功能趋于潜藏沉静的状态。冬气又内应于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藏精,冬天尤应固摄于内,以备春天生命活动亢奋之需。精,是生命的基础,是人体的根本,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正常代谢不可少的物质,也是肺脏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冬不摄养精血,既损伤肾的生理功能,又不能满足春天生理活跃的物质需要。因此,古今医家、养生家都把保精、藏精放在首位。精藏于肾,肾通于冬气,养精多择于冬时,故冬令进补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阴盛阳衰,阴极生阳,一阳萌动,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故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日开始,与宇宙间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涵养精气,内藏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又因冬天闭藏,生理功能处于低潮,消耗相对减少,故进补后可发挥最大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时间。药性应偏于温热养阳,但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为要。冬令食补最佳的是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钾、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1、B2,能补阳养血,阳虚病人尤宜服食。海参、鱼翅也是很好的冬令补品。海参有21%蛋白质,还有胶质、钙质、碘质,入口极易消化,尤适合体弱儿童和老人,故称之为“童叟补剂”。鱼翅有83%蛋白质,还有磷、钙、碘及少量脂肪,营养价值极高,但不易消化,老人肠胃薄弱和病后均不宜服食,同时也不可多服久服。古书云:“秋冬养阴。”秋冬阴分占主导地位,人体内阴分也相对增加,故一般体质的人,尤其是阴虚病人,秋冬进补也应重视养阴,也有利于阴分的吸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进补除了要随四季变迁而进退外,还要视当时之气象变化。如阴雨绵绵,用药要偏于燥湿宣化,不可损害脾胃运化功能;天旱气燥,用药要偏于柔润生津,不可耗津伤肺。夏季过热,少用温热伤津之品;反之,当热反凉,苦寒之品不可多服。冬季严寒,少用凉润苦寒伤阳之品;反之,当寒反温,又应适当加入柔润生津之品。
三、进补的注意事项
进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就需要预先防止,或及时予以纠正。
(一)进补与年龄、禀赋
人的年龄有老壮少幼的不同,禀赋有强健与虚弱的差异,而虚损又有气血阴阳的区别。又如形体有消瘦、肥胖,性格有乐观、忧郁、豪爽、狭隘的差异等等,都是医家施治调补不可忽视的因素。年轻健壮,尤其是四十岁以前无疾的可以不必进补,或仅以食物调补即可。儿童、青少年一般也不必药补,如果因为生长旺盛,消耗量大,可重视饮食调理补养。中老年身体开始虚衰,适当药补和食疗是必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进补时必须针对气血阴阳的不同虚损情况而施治:气虚阳虚体质,用药宜甘温益气助阳,不宜用滋腻阴柔之品,以防伤阴滞气;血虚阴虚体质,用药宜甘凉柔润、养血育阴,不宜用辛温宣散燥热之品,以防伤阴耗血。形体瘦削的人多阴虚,多虚火,用药不宜过于温燥;肥胖的人多气虚,多湿痰,用药不宜过于滋腻,可适当加入健脾化湿芳香之品;性格忧郁内向的人多肝郁,可适当加入疏肝利气之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季食补食疗(4)
(二)进补与饮食、脾胃功能
大凡补药,大都甘美,或偏于滋腻,或易于壅气,而体虚之人,又大都有脾胃功能欠佳的情况,因此,进补要有一个使脾胃适应的过程。“虚不受补”的患者,需要先服药调理脾胃。为了调理脾胃功能,更要注意饮食的调节。暴饮暴食、饮酒过多、偏嗜偏食、过食生冷等问题,都是进补时应予避免的。注意节制饮食,一方面可以防止营养过剩,引起肥胖,加重心脏和全身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进补脾胃功能负荷加重,造成消化不良。同时不要多食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还要尽量避免食用未吃过或不常吃的食物,如海鲜一类食品,以免食物性味和药性相对抗,或引起过敏反应。进补时,一般不宜喝茶。因许多补药大都含有生物碱,而茶叶含有多量的鞣酸,能与生物碱结合,产生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如果有喝茶嗜好者,在进补期间最好暂停饮用,即使饮用须在服药二至三小时后才能喝,并须降低浓度、减少饮量。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对胃又有刺激作用,可能引起胃炎、溃疡、消化道出血,又可升高血压,使血管收缩痉挛,损伤大脑,故平时不宜多饮过饮,进补时更不宜多饮,须严格控制酒量。进补配方千变万化,中药成分又比较复杂,很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化学作用,引起不良反应,故一般进补时,不要服用其他药物,必须服用时,也要隔开二至三小时。如人参不能与萝卜、萝卜子、五灵脂、藜芦等合用,仙茅、白芍、桑葚子等不能与硫酸亚铁合用等等。
(三)进补方法的选择
进补方法,一般分为药补和食疗两种。可单独选用,也可配合使用。对于儿童、青少年及其他健康无病的人来说,为了适当补充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能量需要,只要注意饮食的质和量,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一般可采用食疗方法。既富于营养,又容易服食,美味可口,还能促进食欲,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对于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者体质虚弱,有气血阴阳亏损者,单靠食疗往往不能达到调补目的。而且,这些患者大都脾胃功能欠佳,需要采用药补方法予以调养。当然,若配合适当的食疗做辅助,就更易收到满意的疗效。
(四)进补与情志、起居
人体要得到健身益寿,除了进补外,还要调节情志和生活起居,这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修养。高濂《遵生八笺》中说:“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形气相须,全在摄养。”
古代医家、养生家,每每将情志调节、起居摄理、饮食调理、药物补养相提并论,相辅相成,不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寿世保元·摄养篇》指出“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可见情志、起居也是养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因此,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涵养,是除了药补、食疗外,又一个重要的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临床上凡见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多愁善感者,每多虚火内萌、气滞血淤、*暗耗、形体羸瘦、易患疾病。而情绪乐观的人则每多享长寿。据调查,八十岁以上的老人,96%是乐观的。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曾指出: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个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因此,慎起居,妥善处理好生活环境,避免意外伤害与疾病,也是保持体力、防老延年的重要因素。生活起居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文娱活动与业余爱好能使人心情愉快,也是必要的。还要注意个人卫生,衣服要随气候冷暖及季节变迁而调整,防寒保暖对老人尤为重要。中医学还极其重视节制性生活。青壮年要求节欲,老年人要求少欲。房劳过度要伤肾损精,而肾在延年抗老机制中至关重要。
四季食补食疗(5)
(五)进补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进补后不良反应,多数表现在脾胃功能障碍方面。因为,虚损病人多数脾胃虚弱,消化功能欠佳而补药及食物又必须通过脾胃消化吸收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进补中要特别调理好脾胃的消化功能。宜少量持久地进补,切忌操之过急地重补蛮补,同时要配合健脾和胃的药同用,使机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服药后胃口不佳,或虚火内生,可调整药味或减轻剂量。反应严重者,应暂时停服补药,另服健脾理气药,或萝卜汤、莱菔子(即萝卜子)汤、山楂片等予以消导。
为了防止出现上述情况,进服补品药可从小剂量开始,服后无不适,再逐渐加大剂量。如遇到服用少量补药即有反应,可采取补药与理气、消导药交替使用,到已无不适时,可再逐步加大补药量,减少消导药,直至完全停服消导药,经过这样调节,一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