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性急,光绪稍微不合己意,便是讥讽、呵斥甚至责打,这对后来光绪的性格影响极大。小时候的光绪胆小怕事,听到打雷或者大点的声音往往都会颤抖哆嗦。慈禧太后过分的责罚,严重打击了光绪的自信心,以至于其性格既懦弱怕事,但在青少年的时候又会出现强烈的逆反,正如光绪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的表现一样。
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每在被自己父母讥笑或者虐待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但在父母的威权下,这种逆反心理又诱发一种内疚感,从而否定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这种环境长大下的儿童往往患得患失,做事情犹豫不决,缺乏自信。与同治一样,慈禧对光绪造成了巨大的阴影,以至于影响到他的一生。在自卑的同时,光绪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消极反抗,比如见慈禧太后时总是一脸死相,让慈禧太后扫兴,这种关系就象是噩梦一样。
光绪亲政后逆反的表现,更是加重了慈禧太后对光绪的不信任,在她眼里,光绪始终是个懦弱自卑、犹豫不决、依赖性强、难以独当大任的孩子。她在光绪亲政后对朝政的不断干涉和把持,很大原因就是出于这种心态。但她从不去想的是,光绪之所以成为一个人格心理存在严重缺陷的人,正是因为她的粗暴教育所造成的。
天道不违,岁月无情。光绪的这一生,短暂而悲惨。他没有好好的享受过母子之亲、夫妇之爱、昆季之谊,甚至连皇帝应有的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也没有。他这一生大部分是作为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存在。就连在后宫生活中,慈禧太后也要对光绪加以控制,比如众所周知的光绪选妃事件,结果造成光绪和隆裕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长期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两人在一起也是默坐无言。而光绪后来喜欢的珍妃,却为慈禧太后所厌恶,最后在庚子之役中,竟然将之赐死井中,这极大的伤害了光绪的感情,以至于后来光绪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康复无望。
人生苦短,血色残阳,光绪的最后十年,在慈禧太后的压制下,可谓是备受冷落,孤苦凄凉。也许是阴谋,也许是冥冥中的注定,光绪和慈禧太后一前一后的相继离开人世。也许只有死去,光绪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未完待续
一、慈禧太后归去,摄政王载沣上台(5)
    继续更新,下面内容贴得和奥运气氛真不符合,倒有点像股市的气氛,呵呵。不过,那正好是100年前的事情。
*****************************************************************************************
******************************************************************************************
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慈禧太后风光大葬,其葬礼极为的隆重而豪华,让中外人士叹为观止。当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的驻华记者对此做了一个详细报道:
“送葬队伍中,打头的是一队穿着现代军装的长矛轻骑兵,装束齐整,举止得体;接下来是由仆役们用手牵着,成一列纵队的小矮马;再后面就是一大群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子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大约有几百人,他们轮换着抬灵柩。
紧接着又是另一队长矛轻骑兵,在他们的长矛上飘扬着红色长条旗,后面跟着马枪骑兵。他们属于皇家禁卫军,身穿有红镶边的灰色军衣。后面又有一排排穿着红衣服的仆役,举着绿、红、紫、黄等各种颜色的旌旗和低垂的绸缎条幅。那些举着鲜艳旌旗的仆役行列没完没了,似乎他们把皇宫里的旌旗全都搬出来给已故太后送葬了。
接下来是来自戈壁滩的高大骆驼,满身绒毛,体格壮硕,它们成二列纵队,行走在道路的两旁。它们背负着用黄绸包裹的搭帐篷必需品,因为这个送葬行列在到达清东陵之前要走整整五天的路程。接着又有一群穿着红色衣服的仆役,杂乱无章经过。在一些穿黑衣服的官员走过去之后,之后还是杂乱无章的仆役队伍。接着突然出现了两顶用金黄色绸缎装饰,并由轿夫抬着的轿子,还有一些相当欧化的现代葬礼花圈。刚才被经过的马匹和骆驼粪便弄脏了的路面现在又由仆役们打扫干净了。所有这些似乎都表明前面的只是一种开路的仪仗队,因为后面的队伍一时还看不见。
随后,在远处土丘之间的下坡路上很快就可以看到隐隐约约的旗帜。猎猎红旗映衬着天空,一排排的骑兵向我们走来;更多的黄色轿子自上而下地过来,在这些轿子的后面,闪烁着一团耀眼的金黄色火焰,体积大得吓人,而且离地面很高。慈禧太后的灵柩非常缓慢地向前挪动着,方形的灵柩上顶着一个偌大的金球,而且是用一块边幅很宽的织锦罩起来了。它被一百多个轿夫用长长的竹杠抬着,高高地耸立在他们的头顶上,以威严而庄重的方式向前移动。早在一个半小时之前,太阳就已经升起,使得那个灵柩上的黄色绸缎就像是天上的一道燃烧着火焰的金色河流。这种黄色是代表皇帝的颜色。那金色的灵柩前面有数百面黄色的旌旗作为先导,那些旗帜被人们用红色和金色的旗杆高高地举在空中。
接着来了一大群身穿飘逸的长袍和帽子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他们的后面是一批身穿紫红色长袍,上面有象征长命百岁,用金线刺绣的“寿”字。这些人也手持黄旗。到处都是一片黄色的海洋,有无数方形或圆形,上面绣满了龙凤的黄、绿、红、蓝等各色旌旗。在其他浩瀚如云的轿子、小矮马、旌旗和丧旗的后面还跟着一大批身穿深黄色袈裟的喇嘛和尚,他们分别来自西藏和蒙古。
最后一大批清朝的高官走上前来。他们身上只穿着黑色的丧服。他们的官帽上摘掉了表示官衔的饰物,即红珊瑚和蓝宝石顶子,以及孔雀羽毛。他们是大清王国最高层的官员,其中包括了亲王、御史和大臣。所有的人都带着哀悼的神情从我们面前经过,衣着质朴,就像老百姓那样,身边都未带随从。
庞大的灵柩现在已经离我们很近,距离地面很高,这个用黄色织锦覆盖着的庞然大物像一团火似的燃烧、闪耀、发光,释放出明亮的金黄色。它由一百多个轿夫抬着,缓慢地向前移动。它前进的行程是如此的困难和复杂,恰似这黄澄澄的灵柩是一沉重的纯金块,其柩衣也好像是用金属,而非织锦制成。在阳光下,它显得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在这个皇家的金黄色灵柩中居住着一个以蓝凤凰与红花为象征的造物。沿路的士兵们全都持枪致敬,外国公使的警卫们也都向灵柩敬礼。
现场像死一般的寂静,站在土丘上那成千上万的人们也都静穆无语。就像一位女神正从他们面前被抬过,其灵柩一摇一晃,庄严地向前挪动。有一位喇嘛用小木鼓敲击出了轿夫们抬灵柩的步伐节奏,木球击打着羊皮,在令人抑郁的寂静中发出一种冰冷和阴沉的声音。”
慈禧太后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正如那位记者所评论的,
“慈禧太后是神圣和古老理念的最后一位代表---当另一个新的黎明降临在这个已经成为世界未来一部分的奇妙王国时,上述理念就会已经随她一起死去了。”
在送葬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意外。这个小意外的主角便是那位出洋考察、并在后来利用照相技术陷害岑春煊的端方大人。端方在两江总督任上做了三年,表现优异,后来调任了直隶总督。由于端方之前做过皇室婚丧庆典和陵墓工程的工作,所以清廷这次安排他督办慈禧太后的“梓宫移葬”一事。本来这种事情对端方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但这次他那照相的爱好却坏了他的事。
原来,在送葬过程中,端方为了记录下慈禧太后的下葬过程,便特意安排人手去全程拍摄,这本是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宝贵影像资料的好事。但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一结束,便被保守派借机弹劾,说“当梓宫奉安之时,为臣子者抢地呼天,攀号莫及,而乃沿途拍照,毫无忌惮,岂惟不敬,实系全无心肝。”可能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弹劾者竟然是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据笔者推测,就是李鸿章恐怕也未必会如此不开明,而慈禧太后生前是颇为喜欢照相的。这次弹劾的目的,不过守旧派对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斗争而已。
结果,正值年富力强的端方被赶下直隶总督的位置。不过这也算不了什么,这只是摄政王载沣所出的昏招之一罢了。
下一节:《二、小宣统三岁登基,载沣当上摄政王》
二、小宣统三岁登基,载沣当上摄政王(1)
    二、小宣统三岁登基,载沣当上摄政王
1908年的冬天越来越冷,慈禧太后眼见自己和光绪都已经是病入膏肓,已无好转的任何可能,这时,她还要安排一件大事,这也是大臣们一直在暗地里议论纷纷的立嗣问题。
清朝走到咸丰这朝已经是疲相百生,不说别的,就说这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就足以让人头疼了。且不说康熙的时候二十多个儿子争帝位,至少道光老爷子那时还有咸丰和恭亲王奕䜣可作选择,可到了咸丰这,问题来了。咸丰死的时候,好歹还有一个儿子同治,可同治、光绪、宣统呢?这清朝的最后三个皇帝,在已经成年结婚的情况下,竟然都没有子女。天亡大清,应是定数。
闲话且放一边,先来看慈禧太后如何解决这个麻烦问题。当年儿子同治死的时候,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最后立了妹夫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绪。但光绪进宫以后,也一直没有生育,眼见两人都快不行了,立嗣问题已经是火烧眉毛,不能在拖延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1908年11月12日),慈禧太后在把庆亲王奕劻支使到清东陵普陀峪去视察陵寝工程后,便在病榻上召集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那桐等人来商议立嗣的事情。
对于这种大事,慈禧太后还是考虑再三并且早有安排的。这个安排便是年轻的醇亲王载沣,他当时被慈禧太后派到军机处学习行走,不久前刚刚升为军机大臣。这次之所以没有让他来参加会议,道理就在这里。
不过,慈禧太后并不是要让载沣继位,而是要让他的儿子,三岁未满的溥仪来当这个皇帝。当慈禧太后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世续和张之洞担心光绪的皇后(隆裕皇后)再来个垂帘听政,于是便共同奏称:“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直接立载沣。”
慈禧太后犹豫了一下,说:“你们说立长君,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要是我不为穆宗(同治)立后,终究是对不起他。要不就立溥仪为帝,仍令载沣主持国政,如此的话,公义私情,两无所憾。”
张之洞说:“既然如此,名分需要定一下。”
慈禧太后说:“原来有这种前例吗?”
张之洞说:“明朝的时候有监国之号,本国之初也有摄政王之名,都可以援以为例。”
慈禧太后说:“如此最好,监国和摄政王两个都用吧。”
张之洞迟疑了一下,又说:“(光绪)皇帝临御三十多年,也不能使之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乎可以仿行。”当时光绪还没有死,慈禧太后默而不言,半天后才盯着张之洞说:“凡事不必泥古,这事姑且按你说的办,你马上拟旨吧。”
第二天早上,奕劻从清东陵回来,他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去见慈禧太后,主张立长不立幼,但慈禧太后态度坚决,对他的劝告不予理会。当天上午,慈禧太后又召见载沣、张之洞等人,当众宣布昨天的决定。
二十六岁的载沣听到这个决定后,跟他的父亲当年听说要立儿子载湉(光绪)为帝的反应一样,吓得伏在地上,“叩辞至再”。但慈禧太后不为所动,严令载沣立刻回家收拾一下,当天晚上就要把溥仪送进宫,交由皇后抚养。
慈禧之所以选择溥仪继位,是由于溥仪的祖父奕譞是咸丰帝胞弟,奕譞的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载沣的福晋也就是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是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之女,也是慈禧太后的养女,而溥仪又是光绪的亲侄子,再算起来的话,也算是同治的堂侄。正是因为这多重关系,慈禧太后最后决定弃长立幼,让溥仪兼祧同治和光绪之嗣。至于溥仪年幼的问题,慈禧太后早就有意让载沣承担起今后监国主政的责任。
当天中午,慈禧太后钦定溥仪继位的消息便传到醇王府后,这下府里就象炸了锅一样,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有意思的是,载沣的母亲刘佳氏,也就是溥仪的祖母,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就晕倒了过去。
不过,别以为她是高兴得晕过去的。刘佳氏一醒转过来,不是庆贺自己的孙子马上做皇上了,而是大不敬的对慈禧太后破口大骂,说“先杀了人家的儿子,又来抢人家的孙子!当个皇帝的虚名,还不是终身监禁!”
也许有人会奇怪,这老太太怎么会这样,按理溥仪当皇上那还不是天大的喜事啊?原来,慈禧太后有事没事经常干涉醇王府的家事,本来载沣曾经有刘佳氏主持定了一门亲,但被慈禧太后横加干涉,非得让醇王府退掉这门亲事,钦定载沣重新娶了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这把老太太给气得。而且,这位老太太虽然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但也很清楚光绪在宫中的遭遇,没想到这次又轮到了自己的孙子,这到底算是是命运的眷顾还是命运的捉弄?反正,刘佳氏并不觉得孙子进了深宫有什么好处,弄不好和光绪一样,岂不是更惨?
未完待续
二、小宣统三岁登基,载沣当上摄政王(2)
    继续更新
**************************************************************************
*************************************************************************
且说老福晋的事情刚刚消停,那边溥仪又闹起来了。溥仪当时三岁不到,根本就不懂事,他见陌生的太监来抱他,连哭带打的,死活不肯让太监抱他。太监和军机大臣们都拿眼看载沣,载沣也没主意,只知道点头。这时,乳母王妈看溥仪哭得可怜,便拿出奶来喂他,这才止住哭叫。最后没办法,只能由乳母哄着,等到溥仪困了睡了,让乳母抱着,在载沣的陪同下进了宫。当时的皇宫,可谓是一片惨然,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行将就木,太监们一个个脸色慌张,行走匆匆,偌大的宫殿里,冷风萧萧,一幅阴森冰冷的气息。
当天晚上,三岁的溥仪便在半睡半醒的情况下被抱进了宫。
溥仪进宫的第二天,光绪便撒手西去,紧接着慈禧太后也紧随而去,整个皇宫弥漫在一种不安和肃穆的气氛当中。光绪病逝后,灵柩停在乾清宫;第二天慈禧病逝,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溥仪一个三岁的小孩,在大人的摆弄下,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到慈禧灵前磕头哭祭。溥仪当时虽然并不懂事,但作为一个刚刚离开自己家庭的小孩子,在这种哀声丧气的空气里,也被吓得日夜啼哭,惊恐万分。
半个多月后,紫禁城内为小皇帝准备了庄严的登基大典,只可惜溥仪不像康熙小时候那么英武,好好的一个庆典被这个大哭大闹的小朋友弄得是十分尴尬,大煞风景。
原来,皇帝登基时,必须要经过一道道繁琐的程序,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内务府大臣和侍卫们的叩拜,紧接着又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等等,小孩子注意力有限,哪能经得起这样来回的折腾,还没等接受正式朝拜,溥仪早已是鼻涕眼泪直流,哭着嚷着要回家,回自己的家---醇王府。
《澄斋日记》里记载了溥仪登基的这样一出滑稽戏。在中和殿的时候,那些内务府大臣刚刚开始行三跪九叩礼的时候,溥仪已经开始放声啼哭,偏偏小皇帝的声音还特别高,特别尖,空荡荡的大殿本就有扩音的效果,弄得那些大臣们拜也不是,不拜也不是,哭笑不得,最后只能匆匆行礼完毕,再由太监们强行抱到了太和殿。
文武百官早已在太和殿里等待,小皇帝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吓得哭着直往外跑。这时,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赶过来,在大臣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抱着哄了半天,好不容易把小皇帝哄到了高大庄严的宝座之上,载沣侧身半跪在小皇帝的旁边,防止溥仪从宝座上溜下来,连声叮嘱他别乱动,一会就好了。
小皇帝不听,哭着嚷着说:“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大臣们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拜好还是不拜好,载沣在一边也是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命太监上来按住小皇帝,然后招呼大臣们赶紧行三跪九叩礼。
正到大臣们开始拜的时候,小皇帝因为身体被按住,动弹不得,结果更是放声大哭,堂堂太和殿内,充斥的全是小皇帝的哭叫声。载沣也觉得这样实在不成体统,只好低声劝慰儿子说:“不要哭了啊,一会就完了,快完了哪!”
载沣连说了好几遍,小皇帝这才被哄住收声不哭,登基大典也就这样草草收场。
事后,大臣们私下里议论,说摄政王载沣怎么能在皇帝登基的时候说什么“快完了”这样的话,也未免太不吉利了!
果不其然,三年时间不到,大清王朝便轰然倒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载沣的预言还真准。
未完待续
二、小宣统三岁登基,载沣当上摄政王(3)
    继续更新
************************************************************************
************************************************************************
说完了溥仪,再来说说他的老爸载沣。载沣出生于1883年,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奕譞原来的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她生养过四个孩子,但只有次子载湉(光绪)成活。载沣是奕譞的侧福晋刘佳氏所生,1891年刚满五十岁的奕譞去世后,由于唯一活着的胞兄已经做了皇上,于是便由这个这个未满八岁的小朋友承袭了醇亲王的王位。
由于老醇亲王奕譞为人本分,性格也比较随和,特别在自己的儿子作了皇上后,更是在慈禧太后面前谦恭有加,无比忠顺,从不招摇,在外面甚至连亲王的架子都不敢摆,就怕别人在慈禧太后面前说他的坏话。
在载沣小的时候,奕譞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为他请的老师都是博学通儒,而载沣学习也颇为刻苦,在那些不学无术的爱新觉罗皇族子弟里,算是比较有学问的。估计就是受了家庭的影响,载沣从小就很好学,性格谦逊,做事多有退让,生活知足常乐,和父亲十分相似。可惜的是,奕譞去世太早,载沣没有机会获得父亲那样丰富的政治阅历,因而也远没有象父亲那样精明。
在和光绪闹反之后,慈禧太后开始培养载沣。1900年的时候载沣被任命为宫廷行走,第二年又被委派为阅兵大臣。不过,载沣从小就对政治没什么兴趣,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颇有读书避祸、超脱政治的倾向。但是,他生在这样的家庭,却是无法逃避的。
最开始的时候,载沣虽然位居亲王,但在大多数的时间都是默默无闻。他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是因为1900年庚子之役中德国公使被杀、德皇强令清廷派遣亲王前往德国谢罪一事。就这样,才刚满十八岁的载沣接受了这个尴尬的出使,于1901年前往德国。载沣出使途中,经过上海和香港,当时“观者万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御弟”的风采。到欧洲后,载沣听说德方要求行跪拜礼,便托病不行,说“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几经波折后,德皇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终于答应只行鞠躬礼。觐见德皇之后,德国方也未在刁难,还安排载沣参观了德国的军事检阅和军校等。德国国势之盛,海陆军之强,还有德国皇族自幼即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他日后的主政也影响甚大。
载沣从德国回来后,便由慈禧太后指婚,配与荣禄之女瓜尔佳氏,并开始参与国内政治,比如清廷的预备立宪和改革官制等会议,都在他和庆亲王奕劻共同主持。不久,慈禧太后又让他前往军机处学习行走,1908年便成为军机大臣。也就在这年,光绪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年号宣统,载沣则以摄政王监国,时年二十六岁。
载沣的性格天生就比较软弱,口才也不好,在公开场合话不多,也没有什么热情。最要命的是,他太年轻,缺少政治经验,自己似乎也不想有多少作为。据说,他的房中悬有一联,“有书大富贵,无事小神仙”;团扇则录有白居易的一首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根本就对政治毫无兴趣。说真的,让他去做这个摄政王(其实就是皇帝),真是有点难为他了。但是,不管他愿不愿意,也不管他是为大清着想,还是为家族、儿子或是自身着想,他都只能竭心尽力,而且不容退缩。
载沣不想做这个摄政王,但别人想做又做不成。当时慈禧太后召开立嗣会议的时候,故意把奕劻和袁世凯支开,原因是她听说奕劻和袁世凯合谋立载振(奕劻长子)的儿子入嗣。当然,从血统上来说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奕劻毕竟已经是皇族的远支。但另外一个人,恭亲王奕䜣的孙子溥伟,他是皇族的近支,如果按立长的话,他的可能性很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