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决不可,似无零乱之可言〃。
孔祥熙在逐一反驳蒋对谋和活动的批评后,着重说明自己对蒋的耿耿忠心:〃在过去二年中,弟对于敌伪或其他方面,凡有利于我兄之抗建大业者,均不惜任劳任怨以谋利用者,一则因承我兄重托,付以行政责任,不能推诿,一则因我兄为最高领袖,身任统帅,意欲保护其威望,故决志为国为兄,自甘牺牲,决不愿使我兄因一言一动,受有半点怀疑,致被奸人藉口攻击。〃① 函末,孔祥熙表示,将遵蒋之嘱命人查究此事。函称:〃现蔡、贾事,既蒙尊嘱,遵即饬查,如有假冒招摇情事,贾当撤职严办,蔡已托人设法予以警告。〃自然,这是孔祥熙对蒋的敷衍之词。
第52节: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遏(9)
孔祥熙这封信写得很用心。在正函之外,还附有《情报摘要》两份。其内容之一是,褚民谊曾在南京宴会席间对人说:〃先从倒孔入手,使重庆内政发生纠纷。〃孔祥熙附呈这一情报,意在告诉蒋介石,所有反对他本人的行为,均有汪伪背景。其二是,张季鸾对人表示,衔蒋之命到港与日方谈判和平,到港前曾见蒋11次,等等。孔要求蒋阅读这些情报后〃仍乞准予赐还,以便存查〃,并称:〃弟向不道人长短,在过去更不欲以此种复杂琐碎之报告,烦扰我兄心神。现在事既牵涉及弟,恐其中别有作用,不能不请兄注意,但仍不愿使他人知之,以为弟亦有所攻击,或影响人心也。〃 张之赴港,确系受蒋之命。① 孔向蒋呈送有关张的情报,其潜台词是:你蒋介石不也在和日本人发生关系吗?孔祥熙这一手很厉害,蒋自然无话可说,追查蔡、贾一事不了了之。
蔡、贾回到上海后,即列席王子惠与板垣代表岩奇清七所举行的会谈。岩奇称:〃中国的维新大业必须由蒋委员长领导才能成功〃,〃要共同防共,中国方面就需要邀请日本在华北边区枢纽地留兵协助〃。会议记录提出,察哈尔、绥远铁路线及北平、奉天线各枢纽地均由日本驻兵。至此,贾存德才发现上了王子惠与日方的当,拒绝签字。会议不欢而散。1944年9月,贾存德在上海会晤日本〃兰工作〃负责人和知鹰二,得知和知与板垣之间存在矛盾,深感变化难测,打电报给孔祥熙,声称才识不足,难以胜任,自此退出与日方的谋和活动。② 可见,此前孔祥熙并未对贾采取〃饬查〃、〃撤职严办〃等举动。
孔祥熙对蒋介石的汇报有重大隐瞒
孔祥熙在1940年9月20日函中向蒋介石表白:〃弟在过去,凡有所闻,均曾择要抄陈,后因奉命,亦即停止。〃似乎他在与日方谋和中,所有重要事情都曾向蒋汇报,而且奉命即止,没有违背过蒋的意志。读者从上文中已可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下文我们将进一步提供新的论证。
根据日文档案,早在1938年6月,孔祥熙即派遣秘书乔辅三赴香港与日本驻香港总领事中村丰一谈判。二人先后在6月23日、28日、7月1日、13日、18日、19日多次会谈。在7月18日的会谈中,乔曾转述孔祥熙起草的和平条件:
1. 中国政府积极实现对日好感,停止一切反日行为,希望日本也要为远东永久和平积极为日华关系好转而努力。
2. 满洲国以签订日、满、华三国条约而间接承认。其次深切希望满洲国自发地成为满洲自由国,给中国人民以好感。
3. 承认内蒙的自治。
4. 决定华北特殊地区非常困难,但是中国承认互惠平等的经济开发。
5. 非武装地带的问题,有待日本的具体要求提出后解决,中国军队不驻防,希望由保安队维持治安。
6. 虽然还未充分讨论,但清算与共产党的关系,或签订加入防共协定的特别协定等,必须再加研究。
7. 中国现在非常荒芜而且穷困,因而对中国政府说来,(日方)虽有赔偿的要求,亦无力支付。①
以上七条,包括实际上承认伪满、承认内蒙〃自治〃、设立非武装地带等问题,都是地地道道的丧权辱国条约,谈判中,乔辅三向中村丰一称:〃孔曾和蒋见面,除了蒋介石本身下野问题外,其他全部都和蒋商酌过的。〃直到今天,也还有学者坚信乔辅三的这一表白。其实,档案资料证明,这些条件和蒋在对日秘密谈判中一贯坚持的条件完全相反;档案资料也证明,孔祥熙从未向蒋汇报过上述条件。上引8月11日孔祥熙致蒋函称,他之所以不拒绝和日方谈判,〃原欲藉以观察敌情,供我参考,并未提及任何条件〃。在其他函件中,孔也一再做过类似保证。可见,孔祥熙的上述条件是背着蒋擅自向日方提出的。不仅如此,连派乔辅三赴港谈判一事对蒋都是完全封锁的。现存蒋档中,孔有许多关于秘密谈判的汇报,但是,没有一件提到乔辅三。在必须提到的地方,也竭力掩饰。如1938年7月6日孔令侃致孔祥熙,又由孔转蒋的电报说:〃据所派与驻港日领事密洽者报告:该领事称:〃钧座在位,各事总有办法。〃言下似有议和须以委座下野为条件之意。当以此种观念决不能任其系怀,故照钧座在汉面谕,对该领事表示,目下政府系钧座负责主持,如确有必要时,钧座当可辞卸。〃该电所称驻港日领事,指中村丰一;钧座,指孔祥熙;委座,指蒋介石。其中所称〃所派与驻港领事密洽者〃,显然就是乔辅三。之所以不称其名,说明孔祥熙父子不愿意让蒋了解乔赴港谈判的真情。
第53节: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遏(10)
在对日秘密谈判中,孔祥熙对蒋介石所做的隐瞒非止一端。例如,前文已述,蒋一再嘱咐,令贾存德停止活动,孔也屡称〃遵瞩〃,但实际上一直在支持和指挥贾的活动。又如马伯援赴港谈判,明明是孔祥熙所派,但马伯援所写,经孔祥熙转蒋的报告却说成事出偶然:〃伯援因事赴香港,适日友萱野长知亦在该地,时相过从。〃之所以这样写,完全因为此前蒋介石已不只一次与孔谈话,要他停止谋和。此外,孔祥熙还长期利用曾是共产党员,后向国民党自首的胡鄂公① 在上海与日方谈判,次数频繁,接触面很广,但是,孔祥熙也从未向蒋汇报过。
孔祥熙长期追随蒋介石,和蒋利益相共,荣辱与俱。但是,他却背着蒋一再向日方谋和,甚至在个别谈判中向日方提出丧权辱国的条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对长期抗战丧失信心。从本文前引他写给蒋的多通信件看,他认为国内财政极端困难,国际援助又毫无希望,因此才一意主和,谋求妥协。
不过,也应该看到,孔祥熙与日方的秘密谈判除谋求妥协外,也还具有若干策略目的。例如:掌握敌情,扩大日本国内的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分歧;阻挠、延缓汪伪政权的成立;引导日军南进,减弱中国战场压力等多种原因在内。因此,孔的谋和活动与汪精卫有别。1940年以后,孔的谋和活动基本停止。他在协助蒋介石掌控战时经济、保证抗战资源方面还是做了若干有益的工作的。
蒋介石阻遏孔祥熙谋和活动的思想原因
如上文所述,蒋介石对孔祥熙的谋和活动屡加批评、阻遏,而孔祥熙则一再坚持,多方联系,并且背着蒋向日方提出严重的妥协条件,这种情况说明,蒋、孔二人虽公私关系均极为密切,但二人在对日态度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卢沟桥事变后,孔祥熙在伦敦致电蒋介石,分析美、英、苏三国的对华态度,反对立即抗战,电称:〃中日事件,如非确有把握,似宜从长考虑。〃〃应付日本,仍须以自身能力为标准〃。① 21日,蒋复电称:〃情势日急,战不能免。〃30日,孔祥熙再次致电蒋介石,询问〃中央今日作何主张〃,蒋电复称:〃中央必决心抗战,再无回旋之余地矣。〃8月3日,孔再次电蒋,以〃我军处处失利〃为忧,蒋则复电表示:〃战事果起,弟确有把握,请勿念,一时之得失不足计较也。〃这些地方,说明二人在对日抗战问题上确有分歧。1995年,我在《孔祥熙与抗战期间的中日秘密交涉》一文中,曾判断〃蒋介石思想中,抗战成分较孔祥熙为多〃。现在看来,这一看法还是可以成立,但是,当时我认为孔的议和活动〃显然得到蒋的默认和支持〃,这一看法需要修正。②
蒋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是一个民族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蒋强烈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后来又反对日本侵略。1928年的济南惨案,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犯,也是对蒋介石个人威权的羞辱。当年5月,蒋日记云:〃倭军入城后,将我徒手兵及伤兵尽行射死,发炮二千余颗,人民死伤二千余,有一家尽死于一弹者,城内延火甚惨。呜呼!济南七日记之耻辱惨痛,甚于《扬州十日记》。凡我华人,能忘此仇乎?〃① 又云:〃倭寇第一要求为总司令谢罪。呜呼!国耻身辱,其可忘乎!〃② 因此,蒋有抗日的思想基础。但是,他又患有恐日症,认为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因而长期对日采取妥协政策,总想尽可能推延对日作战时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接着沦陷,这就将蒋逼到了〃最后关头〃。他深知,如果他再不抗战,必将受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南京国民政府会处于全民的对立面。他也深知,如果他与日本议和,签订新的丧权辱国条约,他也必将遭到全民反对。1937年11月5日,蒋介石曾经〃很机密地〃告诉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假如他同意那些要求,中国政府是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的,中国会发生革命。〃③ 这确是蒋的肺腑之言。他在同年12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外战可停,则内战必起。与其国内大乱,不如抗战大败。〃〃除抗战以外,再无其他办法。〃④ 所谓〃外战〃,指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华战争;所谓〃内战〃,即指包括中共在内的各爱国力量会起而推翻他的统治。显然,蒋对这一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54节: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遏(11)
在长期和日本打交道的过程中,蒋介石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者完全不讲信义,日本政府和军部之间存在矛盾,政府完全缺乏控制军部强硬派的能力,因而与日本虽可达成协议,但都时时有被撕毁的危险。1938年8月,蒋自记称:〃倭非待其崩溃与国际压迫至不得已时,决不肯放弃其华北之特权,而中倭和平非待至国际干涉,共同会议则不能解决,故对倭不可望其退让求和,如其果有诚意,则必须其无条件自动撤兵之后方能相信也。〃① 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虽有恐日症,但卢沟桥事变后,他在对日作战的实践中却逐渐认识到,日本是个资源小国,其国力、军力与其不断鼓胀起来的野心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外虽强而中干,有其的虚弱一面。此外,蒋介石也看到了日本的野心终将驱使其和英美冲突,世界大战必将爆发,只要中国〃苦撑待变〃,抗战的胜利终将属于中国。1937年9月,他在日记中表示:〃主和意见派应竭力制止。〃〃时至今日,只有抗战到底之一法。〃② 次月31日,他总结十年来与日本打交道的经验,认为〃与其坐以待亡,致辱招侮,何如死中求生,保全国格,留待后人之起而复兴〃。③ 他本人也有〃尽忠竭智,死而后已〃的想法。④ 1938年1月,正是南京失陷、中国抗战最艰苦、最难以看到希望的时候,蒋在日记中写道:〃不患国际形势不生变化,而患我国无持久抗战之决心。〃⑤ 所谓〃国际形势〃,指的就是英、美、苏联合,国际共同干涉,以至出兵对日作战。以上,都是蒋介石阻遏孔祥熙谋和活动的思想原因,也是促使蒋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八年中没有和日方达成任何妥协协议、将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思想原因。
一切战争都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作战到底,直至敌方完全被消灭或投降,一种是双方谈判,达成〃和平〃协议,适可而止。至于〃和平〃协议,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利于敌,丧权辱国,一种是有利于己,无损或基本上无损国家主权。以上种种,都需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1941年之前,蒋介石长期陷在战与和的矛盾中,举棋不定。蒋曾寄希望于国际共同干涉或第三国调停,以和平方式解决中日战争,也有过直接和日方秘密谈判,在相对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事的幻想。这就是蒋虽对孔的谋和活动有所阻遏,但又显得力度不足的原因,也是蒋虽批评孔谋和,但又长期付以国家行政重任的原因之一。档案资料证明,蒋本人也亲自掌控过几次对日谈判,有关情况,已见本书《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对日秘密谈判》。
原载《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第55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1)
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
与蒋介石〃抗战到底〃之〃底〃
兼述蒋介石如何对待被日本侵占的东三省
抗战时期,蒋介石在公开谈话或与日方的秘密谈判中,曾以〃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作为条件或〃抗战到底〃之〃底〃。部分学者对此的解读是,蒋准备放弃、出卖东三省,因此他们对蒋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持严厉批判态度。但是,批判者实际上并不了解这一问题提出的过程及其来龙去脉,往往好从既定观念出发,对之加以解读、引申,因此,有关批判也就很难准确。
历史学应该是一把最公平的秤。人们对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好恶可能因种种原因而不同,但是历史科学应该力求还原历史本相,并给予正确解释,不离开历史真实去有意拔高或贬低任何人,要做到爱之不增其善,憎之不益其恶,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是关涉蒋介石和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大问题,要重建科学的、真实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必须研究清楚。
为《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准备的预案
提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这一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也有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1937年7月,日军制造〃卢沟桥事件〃,中国军队奋起抗战。此后,中国政府一面坚决抵抗日本的军事进攻,一面仍对和平解决抱有希望。7月1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驻华大使馆,要求该馆迅速转电华北日军当局,〃严令肇事日军撤回原防,恢复该处事变以前状态,静候合理解决。〃① 12日,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接见日本驻华使馆参事日高信六郎,要求:1. 双方出动部队各回原防;2. 双方立即停止调兵。② 15日,外交部再次照会日本使馆,重申12日照会内容,要求日方〃将此次增派来华之日军悉数撤回,并将本案肇事日军撤回原防,恢复事件以前之状态,静候合法解决〃。③ 至此,恢复〃事变以前状态〃只是解决卢沟桥事变中双方军事冲突的方法,尚非解决中日两国战争的外交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提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是,我们的立场有明显的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不能要求任人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领土,不能受任何约束。蒋称:这四点立场,是弱国外交的最低限度。蒋的这些主张,已经超出卢沟桥这一具体事件的范围,发展为解决中日两国间冲突的一般原则,成为后来提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的思想基础。
卢沟桥事件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一如既往,将问题提交国联,以争取国际的支持和援助。9月13日,国联在日内瓦开会。会议将问题交给国联远东咨询委员会。远东咨询委员会指责日本〃诉诸武力〃的行为,但拒绝宣布日本为侵略者,建议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讨论。会前,列强的设想是:通过有关国家的共同帮助,〃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以斡旋或调停的方法达成一项和平解决的办法〃。为此,列强希望在中日两国军队之间达成停战或停火,同时邀请日本参加会议,直接对话,劝导日本接受调解。当时,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通过其驻伦敦和华盛顿的同僚们已经了解到,有关国家〃把重点放在先实现停止敌对行动,然后通过斡旋或调解取得迅速解决〃。① 但是,现地〃停战或停火〃对中国并不利。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日军已经迅速占领北平、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广大地区,上海也正处于日军的包围中。现地〃停战或停火〃将意味着首先承认日本侵略者的这些〃战果〃。
为准备参加《九国公约》会议,争取对中国最有利的结果,中国政府曾在国内外的少数智囊人士中征求意见,从而形成了一份文件,题为《关于九国公约会议之初步研究》。该文件提出,无条件的〃先行停战〃对中国不利。文件称:
会议之时,或先提出一要求双方停战,留出时间以便接洽……日本方面若不允停战,应付极易,但虑日本方面军事或到利于停战之时,未尝不可允许,果尔,中国方面地位极感困难,因中国方面立足在自卫二字,无拒绝停战之理由……但先行停战,除军事上或有作准备之利益外,皆有害无益。
因此,智囊人士建议,中国外交人员应提早与英、美、法、苏等国暗中接洽:〃声明如有先行停战之要求,至少须附有〃日本军队应迅速退还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一条件,否则事实上无异帮助日本压迫中国也。此点为会议前应暗中请英、美等国谅解之一重要点。〃① 智囊人士的意见是正确的。如果〃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作为中日两国军队之间〃停战或停火〃的条件,那就意味着剥夺日军在卢沟桥事变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战果〃(包括已经占领的土地),是一个有利中国而且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方案。
当时,中日之间的最大问题是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广大土地,并且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怎样面对这一现实呢?智囊人士在另一份文件中提出:
吾人共同最后之希望,固在收复东三省暨其他一切失地,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但若不先在一强有力中央政府统治之下,完成经济、社会、军事上之新建设,似尚不足以言此,故吾人认为:一、在此会议,不必坚持收复东三省失地及修订条约两问题;二、于日本要求,应慎重考虑,不必一概予以拒绝,且须以具体对策应付之。②
智囊人士认为,收回东北三省及其他一切失地,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是中国的奋斗目标,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的强大,《九国公约》会议作用有限,因此,不应在会上提出它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智囊人士的意见显然得到蒋介石的肯定。10月21日,陈布雷代表蒋介石致电顾维钧,对出席《九国公约》会议的中国代表作出指示:1. 促动苏俄参战决心,并设法减免其未能决心之忧虑。2。 继续运动各参加国政府及社会,加紧对日一致之经济压迫,务使国联谴责日本之决议事实化。3. 向参加各大国请求战费借款及军械贷款。同时,陈布雷要求代表们于会前先向英、美、法、苏等国说明〃最要各点〃:
第56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2)
1. 调解方案未妥协前,无条件之先行停战,于中国大不利,至少必须有〃日本军队应退还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一条件。
2. 华北已成为中国国家最后生命线……不能容任日本所谓〃特殊化〃之组织存在。
3. 必须设法令日本将在中国之驻兵及军事特务机关完全撤退。①
这样,〃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就成为中国代表参加《九国公约》会议的预案。
《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于11月3 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中国代表不仅会前做了相应的工作,而且也在会上提出了这一问题。 11月6 日,顾维钧偕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会见美国首席代表戴维斯。此前,日本政府已经向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提出,要求德国政府出面斡旋,因此戴维斯询问程天放:如果德国真想提出愿意为中国调停,中国是否接受调停?什么样的条件中国方面可以接受?程天放当即回答:〃任何调停应有先决条件,即须恢复7月7日以前之状态。〃②
根据以上叙述可见,在提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方案的同时,蒋介石及其智囊人士并未准备放弃东北,而是准备将这一〃老大难〃的问题留待适当时机,以免干扰当前较易解决问题的解决。此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很长时期内一直采取这一策略。
在陶德曼〃调停〃过程中的运用与苏联政府的支持
1937年10月,日本四相会议决定,以军事和外交双管齐下的办法,迫使中国政府取消抗日政策,放弃抵抗。① 22日,日本参谋本部派马奈木敬信上校到上海,邀请德国驻华大使出面〃调停〃中日战争。11月2日,陶德曼会见蒋介石,威胁蒋接受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训,及时结束战争,不要落到〃无条件投降〃的悲惨下场。11月3日,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致电陶德曼,转述日本外务省提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