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莽王朝-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之名,命他们率领北军精兵数万人向东讨击汉军。不过,王莽对他们并不放心,担心这些人叛变,就把所有将士家属都送到皇宫中做人质。
王莽的国库中还剩余有黄金六十多万斤,其他的财物更是多的不计其数。现在都火烧眉毛了,王莽还是舍不得花钱买人心,他只给这“九只虎”每人四千钱。诸将没想到王莽是头铁公鸡琉璃猫,全都泄了气,再无斗志。只是因为家里老小都被王莽捏着当人质,他们不得不强打精神,跟着王莽的指挥棒转。
这九只虎出了长安,不敢交战,到了事先选好的华阴回谿,凭借要隘死守。邓晔、于匡率汉军二万余人从阌乡南出枣街、作姑(再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破其一部。于匡率领数千名弓弩兵,迂回到“九虎”背后展开攻击,大败“九虎”。
九只虎之中,六只虎败走。其中,史熊、王况逃回长安向王莽请死,王莽大怒,派人责问:“死人在哪里?朕只听说两个活人回来了!” 史熊、王况知道皇帝不打算放过他们,只好引剑自杀。
其余四只虎不敢回长安,逃的无影无踪。剩余的三只虎―――郭钦、陈翚、成重,收拢残兵败将,退保弘农郡华阴县灌聚之北的要塞―――渭河口京师仓库。
九月一日,绿林汉军总攻长安,终于打破了长安的外城。城破之后,汉军如同潮水一般涌进宣平门。绿林将领张邯率先带领本部突入,无数百姓被乱兵所杀,倒在血泊之中,尸骨遍地,惨不忍睹。刹那之间,长安城变成人间屠场,化为阳间地狱!
新莽将军王邑、王林、王巡、蹛(dai 或dié)恽等人退守皇宫,带领各自人马在皇宫北门前瞭望楼边迎战。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整整血战一天,长安城中的大量官府衙门、豪门宅邸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
第二天,富家少年朱弟、张鱼担心自己的家也被抢劫、掠夺,也加入了绿林军。因为他们熟悉地形,二人纵火焚烧未央宫西北边的作室门。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随后他们又用大斧劈开敬法殿的小门,率众冲进宫内。大喊:“反虏王莽,何不出降!”大火逐渐蔓延到皇宫各处,逐渐接近后宫掖庭,逼近了承明殿。
王莽的女儿——(平帝王皇后、黄室主)的住所掖庭、承明殿附近。她看到汉军攻入皇宫,心情非常复杂。她是汉朝皇后,可也是覆灭的贼臣之女,身份的矛盾让王皇后痛不欲生。王皇后已经对人生彻底失望了,该到了上路的时候,她痛哭一场,慨然长叹一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
此刻,皇宫内外烈焰冲天,浓烟滚滚,成了一片火海。王莽为了避火,急忙躲进宣室前殿。说也奇怪,王莽跑到哪里,火就跟着到哪里。到了危急时刻,王莽还不忘穿上他那身红黑色的全套戎装,手里拿着据说是虞帝时代传下来的匕首,怀抱他的护身符“威斗”。
王莽来到宣室前殿,他令天文郎布置七星图,让他们这些随从六人按照星位坐在前面,自己坐在北斗的斗柄位置。王莽说:“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我受命于天,汉军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九月二日,王莽在宣室前殿度过了一夜。次日凌晨,绿林军逐渐逼近,群臣急忙扶着王莽仓皇出走,从前殿躲到渐台。渐台就是朝廷里负责时间历法的天文台。渐台建立在一个大水池中(天上的星座也有一个叫渐台,是织女星梭子的一部分),王莽觉得这里比较安全。
王莽还是死死怀抱着“威斗”不放。王莽对北斗威力的迷信,可见一斑。他也许在想:凭水阻挡,兴许能多挺一会,手里的“威斗”一定会保佑他。这时,身边还有公卿一千多人追随着他。
不久,大司马王邑带着几个残存的将领也赶到了。原来,王邑他们昨晚带着残存的兵马与绿林军整整激战了一夜。最终,全城都被绿林军攻克,王邑的兵马死伤几尽,无处可逃。
他为了活命,率领残部飞驰入宫,也退守渐台。刚一进宫,就看见自己的亲儿子、侍中王睦准备换衣服逃走。王邑上前,将儿子痛斥一顿,严令王睦与自己一起保护王莽。王邑、王睦父子共同守护在王莽的身边,拼死抵抗。
绿林军发觉王莽在渐台,于是将其重重包围。渐台是皇宫的最高建筑,王莽下令王邑、王睦、蹛恽、王巡等人发弩箭向下射击。一时之间,飞矢如雨。
绿林军一时无法攻上去。最终,弩箭射完了,绿林军士兵潮水一般涌上渐台。绿林军攻到高台上,双方展开短兵相接的格斗。王邑父子、蹛恽、王巡等人战死。眼见大势已去,王莽带着几个仅存的追随者苗䜣、唐尊、王盛躲藏到渐台内室。
九月三日申后五刻(即下午五时三刻),绿林军士兵进入内室,逮住新莽大臣苗䜣、唐尊、王盛等人,将他们全部杀死。众人也捉住王莽,都想立功。商人杜吴抢先杀王莽,校尉东海人公宾就砍下了王莽的脑袋。大家七手八脚地肢解王莽的尸体,争相杀砍的就有数十人。公宾就拿着王莽的首级献给将军王宪。王莽死的时候时年六十八岁。
九月六日,将军赵萌、申屠建、李松、邓晔也先后赶到,他们嫉妒王宪打破长安的功劳,借口将王宪杀死。随后,申屠建等人以飞骑将王莽首级送到宛城。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头号逆臣王莽被杀,他的家族自然要陪他下地狱,纵横天下五十年之久的王氏家族的最终难逃天诛!所有在京王氏子弟全部被屠戮殆尽,只有王谭的儿子王磐在几个月前就发现局势不妙,提前带着家小溜掉了, 这才为王家保留一支血脉。还有就是郡太守王闳因遭王莽嫉恨,被贬黜为东郡太守,这一枝也得以保全。
王莽建立的大新王朝,从始建国元年(西元9年)正月开始,到地皇四年(更始元年,西元23年)九月覆灭,前后大约十五年(算上摄政的三年是十八年)。
(七)千古殷鉴
在传统史学家笔下,王莽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千百年来,王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万世不得翻身。其实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尤其是人性,很难用简单的善恶标准来衡量。人性很复杂,环境能够造就环境,环境也能造就人。王莽的出现,是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决定的。
后人多将王莽与曹操、司马懿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一路货色。其实和与曹操、司马懿这样真正的野心家相比,王莽的思想要单纯的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高尚”的多。
王莽的治政能力虽然不算特别突出,但和西汉晚期的元帝、成帝、哀帝等人相比,王莽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在王莽担任大司马、安汉公以及“假皇帝”期间,国家的局势非常的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元帝以来的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土地问题、奴婢问题、冗官膨胀问题,必须要动大手术才能解决。自宣帝以来流传于当时的“汉朝中衰,必须重新受命”思潮,给了王莽新的思路,所以王莽才挺而走险,废掉汉朝,建立了新王朝。
建立新朝后,王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王莽想通过改革,裁撤冗员、解放奴婢、平均土地,彻底解决一切痼疾,实现平均财富的梦想,建设一个大同世界。
王莽是个书生,有着远大的抱负与崇高的理想。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基层锻炼的经验,这是王莽最致命的弱点。王莽慕古追远,锐意改革,效果却并不理想。他的改革过于急促,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酝酿,也没有一个稳步推进的计划,完全是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算哪。
王莽不会用人,他手下那些人,无论文武,多是一些没有实际经验的儒生,缺乏强有力的中层力量为他的改革保驾护航。王莽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种花架子,只重视虚名而忽视了实效。
王莽陶醉于名称、制度的变换,导致地方上无法理解,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混乱。特别是王莽出于慕古的需要,多次频繁改革币制,动摇了社会稳定基础,近乎伤害了社会所有阶层的利益。
除此而外,王莽的运气也不好,骤然变冷的气候,导致社会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灾害连年,民不聊生。朝廷又缺少必要配套的赈济制度,加上贪官污吏的盘剥克扣,使得临时赈济的效果极差,造成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流离死亡。
经济的崩溃,从根本上导致了新朝的土崩瓦解。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只得扯旗造反,走上了武装对抗的道路,最终埋葬了新莽王朝。王莽死的很惨,他本人被乱刃分尸,首级被砍下悬竿示众,甚至连舌头也被愤怒的人们割下吃掉。王氏家族除了少数侥幸逃出的支系亲属以外,几乎全部被族灭。
纵观王莽的一生的宦海沉浮,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也有着必然性。王莽本来只是个思想单纯的穷酸儒生,如果不是他生在天下第一豪门王氏,王莽永远都没有可能当上皇帝。
王氏家族树大根深,又苦心经营近四十年。王莽本人精明强干,众望所归,怎会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垮台了呢?
引发王莽政权崩溃的原因,表面上看似乎是旱灾、蝗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其实大新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很多,但千条万条,只有一条理由,那就是王莽失尽了人心!
每个王朝初兴之时,创业者无不殚精竭虑取信于民。而当这个政权走向崩溃之时,守成者无不遮腥掩臭、文过饰非,愚弄天下。王莽集创业者与守成者于一身,他自然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有多重要!可一旦触及到王莽的个人私益,他就会一脚踢开人心,本性暴露无疑。
对于为政之道,孔子曾有过极其精辟、深刻的精彩论述:在著名的儒家典籍《论语》之中,记载了孔子的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为政之道,需要做好三件事情:使民温饱(足食)、使国家武备严整国家强盛(足兵)、取信于民(民信)。
在这里,孔子主要是强调政府的信用问题。如果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不信任,就会形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导致生灵涂炭。失信于民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政府能够事事取信于民,人民就会相信政府。即使遭遇灾害,百姓也不会轻易造反,“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道理。
可上层统治者醉生梦死、奢侈糜烂,底层民众却衣食无着,谁不恨之!赤眉、绿林的大暴动,根本原因不在于缺乏粮食本身,根源在于朝廷失信于民。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丧尽。尧舜时,洪水滔天,遇到这么大的灾难,那时的百姓也没有造反,这是因为尧舜得人心的缘故。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最善良,最能忍耐。只要统治者能做到言出法随,令行禁止,保持较高的信誉,百姓自然信得过他们。身为最高统治者的王莽,理想虽然远大,但他一味复古,政策与实践严重脱离。
在荒唐多变的政策指导下,部分贵族、各级官吏都变的精穷,他们为了吃饭,只能往下盘剥,压榨百姓。贵族、官吏尚县混的如此之惨,更遑论平头百姓了。
大新王朝十五年里,非但没能缓解元帝、成帝以来日趋激烈的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弄的不可收拾。虽说汉朝对老百姓也算不上太好,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形成了举国“人心思汉”的局面。
随着南阳郡刘氏宗室刘縯、刘秀在舂陵高举“反莽复汉”的旗帜,新莽王朝的结局也就注定了。最终王莽被乱刃分尸,王氏几乎全部被族灭,他的大新王朝也随之灰飞烟灭。大新王朝的覆灭,留下了无穷的遗恨。
从此,各朝王室为了保持“一姓之私”,试图“万世一系”地享有皇权,不再考虑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问题,也不愿再为民众追求社会公平尽任何义务,只求王室自保安全。一切要求思想进步、要求变革、要求关注社会公平的呼声,都被视为异端邪说、洪水猛兽,视为对皇权的挑战,都要对其极力打压。
王莽的失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悲剧。正如钱穆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王莽失败后,变法禅贤的政治理论,从此消失,演变为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政治只求保王室之安全,亦绝少注意到一般平民的生活。这不是王莽个人的失败,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大失败。” 钱先生还指出:“后世对王莽的批评,全是沿着东汉王室的意见”,他还认为,后世王室只求自保,而很少顾及民生,希望自己的王朝万世长存,“至少是希望能如此”。
故而后世对王莽本人以及新莽王朝,基本上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在他身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戴着“伪君子”、“骗子”、“小人”的标签,成为历代世人切齿痛骂的反面典型。
在此后的两千年中,随着中央集权以及对思想控制的不断加强,追求社会公平的思想在庙堂之上屡遭非难,几乎所有的倡导者都被怀疑有篡逆之心,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失败。以民生为本而追求社会变革的声音是微乎其微、近乎绝迹,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前夕……
雪域桃源 写于桃源堂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第一稿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四日 第二稿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七日 第三稿
二〇〇九年一月二十七日 第四稿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日 第五稿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日 第六稿
附录一:
参考书目
一、《后汉书》;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北京第六次印刷;
二、《汉书》;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六月第一版;一九八三年六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三、《东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六月第一版;上海印刷六厂第一次印刷;
四、《资治通鉴》;中华书局;一九五六年六月第一版;二零零七年六月,北京第十一次印刷;
五、《白话资治通鉴》;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三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九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六、《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六年六月修订第三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七、《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三年十二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八、《资治通鉴》;线装书局;二零零七年二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九、《资治通鉴》;岳麓书社;一九九零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一年三月第二次印刷。
十、《四书五经》;中国书店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第二版;一九九一年九月北京顺义县板桥印刷厂印刷;
十一、《中国历代帝陵》;大连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第二版,,鞍山太平洋印务公司第一次印刷;
十二、《孙子译注》(郭化若);一九八四年九月第一版;一九九二年四月,上海东方印刷厂第六次印刷;
十三、《白话文心雕龙》;岳麓书社;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一版,,湖南省望城县湘江印刷厂第一次印刷;
十四、《实用万年历(一九零一年至二一零零年)》;上海远东出版社;二零零五年一月第一版,同年十一月,
上海印刷二厂第二次印刷;
十五、《白话易经》(孙振声);台湾新光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九月第一版,一九八四年九月,中宝事业印刷事
业有限公司第六次印刷;
十六、《容斋随笔》(宋。洪迈著,周洪武、夏祖尧点校);岳麓书社,二零零六年十一月第二版,长沙第一次
印刷;
十七、《国语。战国策》(李维琦点校);岳麓书社,二零零六年十一月第二版,长沙第一次印刷;
十八、《吕氏春秋。淮南子》(杨坚点校);岳麓书社,二零零六年十一月第二版,,长沙第一次印刷;
十九、《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第八版,河北第三十二次印刷。
二十、《读通鉴论》;(中华书局版);
二十一、《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版一九五七年八月第一版)
二十二、《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
附录二:
电子参考书
一、《东观汉记》;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同年同月河南第一印刷厂印刷;
二、《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文渊阁电子版;
三、《汉书》(唐。颜师古注本)
四、《后汉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本)
五、《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主编);
==========================
这就是古书中的“太岁纪年法”,由于难懂,一般很少用。
简单地说,所谓的“大渊献”、“赤奋若”,都是“太岁”年名。
要了解“太岁”,必须先懂得什么是“岁星”。
“岁星”,是古人的一个天文概念。实际上就是指出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之一的木星。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的行动轨迹会经过一个特定的行动区域,并据以纪年。
黄道,是古人想象中的太阳在空中每年运行的轨道。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阳,由于地球也在围绕着太阳公转,在地球不同轨道上看到的太阳,太阳的运行轨道也不同。这种视觉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每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
接下来,再说“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称为“星次”。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中国古人的这种做法,与西方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则是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称为“黄道带”,认为这是日月与行星的必经之所。他们将其具体分为设立了白羊、金牛、巨蟹等十二等份,称为黄道十二宫。
中外黄道区域对应如下:
星纪——摩蝎宫
玄枵——宝瓶宫
诹訾——双鱼宫
降娄——白羊宫
大梁——金牛宫
实沈——双子宫
鹑首——巨蟹宫
鹑火——狮子宫
鹑尾——室女宫
寿星——天秤宫
大火——天蝎宫
析木——人马宫
了解了这些,古书上的一些话就好理解了。在“岁星纪年法”中,古人认为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经过一个星次,比如“岁在星纪”(木星运行到星纪这个星次的范围)、“岁在玄枵”。十二年为一个循环,依此类推。
了解了这些,就容易理解“太岁纪年法”了。古人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十二辰(生肖、时辰)挂上了钩。但是,安排方向与“岁星纪年法”相反——由东向西。具体如下:
十二次(由西向东)——十二辰(由东向西)
星纪—————————丑(牛)
玄枵—————————子(鼠)
诹訾—————————亥(猪)
降娄—————————戌(狗)
大梁—————————酉(鸡)
实沈—————————申(猴)
鹑首—————————未(羊)
鹑火—————————午(马)
鹑尾—————————巳(蛇)
寿星—————————辰(龙)
大火—————————卯(兔)
析木—————————寅(虎)
由于真的岁星(木星)是由西向东运行的,与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十二辰恰好相反,因而古人在生活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岁星纪年法”用的不多,主要是用“太岁纪年法”。
所谓的“太岁纪年法”,就是假想出一个岁星,将其取名为“太岁”。也就是说,“太岁”的运动方向与真的岁星(木星)的方向完全相反——由东向西。
如此一来,对于古书上的话就好理解了。根绝上面的对应表,比如古书上说“岁在玄枵”,对应的必是“太岁在亥”。“岁在析木”,对应的当然是“太岁在寅”,依此类推。
古人为了某种用途,还为十二个太岁年名取了新名字(我暂时也搞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对应表如下:
太岁年名 太岁所在 岁星所在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yān)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zāng)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tūn)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dùn) 子(玄枵) 大火(卯)
奋赤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另外,十天干也可以表示如下:
甲:阏逢
乙:旃蒙
丙:柔兆
丁:强圉
戊:箸雍
已:屠维
庚:上章
辛:重光
壬:玄难
癸:昭阳
太岁年名 太岁所在 岁星所在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yān)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zāng)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tūn)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