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代的那些破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不想死,躲到庙里当和尚,庙跑不了的,和尚也是跑不了的,现在知道避祸了,早干吗了,像这种毒瘤就得割掉。而在宫中也只是留下了一些做杂役的人,多余没被杀的宫女们,也各自遣送回乡,让她们择婿而嫁。后唐的宫中算是清明了。对了,还有那个兼职的伶官郭从谦,虽然被李嗣源放了一任刺史,不过很快就被李嗣源杀了。
而且因为李嗣源出身很低,只有名而没有姓,这个姓名还是李克用给的。(虽然李克用的名字也是别人给的)他也知道老百姓的苦楚,为了不让地方官对百姓横征暴敛。他还下令说,各地方封疆大吏不得利用朝廷的名义向百姓征税,除了春节之外,只要把正常的税收交了就可以了。还有商人们,这本在古代是要被挤压的“四民之末”,李嗣源也是积极鼓励,对他们征一些必要的税外,就不允许再指派其它的税种了。后唐的民从总算是取得暂时的安宁,对李嗣源也是大呼万岁。而且在李嗣源的八年里,他还下令要减税,于是中原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在五代像李嗣源这种还能为百姓考虑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在解决了孔谦一类的贪官与景进一类的宦官、伶人之后,在改革之中,偏偏有个老家伙豆卢革不冷不热,还不怎么听话。这个可是李存勖时的丞相,可以说李存勖的失败,他也是不能说就没有责任的。李嗣源本来就看他有些不爽,所以就找了个机会说他贪了钱财,让他去一个偏远的地方养老了,不久又为他准备了一副棺材。
那帮被李存勖赐名也是纷纷跑过来,说我们还是用原来的名字吧,变得还真快。李嗣源同意,毕竟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李嗣源的大问题还是觉得文化不够高,于是让冯道等人来为自己补课。这个冯道可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可是侍奉过十几个政权而不倒,真是个奇人。关于这个人,以后再说吧。
因为这时后唐开始了一场党争,党争的双方是安重诲(劝李嗣源称帝的那位)和任圜(将征蜀大军交于李嗣源的那位),当时丞相豆卢革罢免之后,这个大位就有了空缺,于是李嗣源开始来问安重诲与任圜。安重诲说太子宾客郑钰和太常卿崔协不错,是人才,任圜说御史大夫李淇是人才。而李嗣源却认为每天给他补课的冯道是人才,于是经过妥协,各自有人进入了最高领导班子。而安任两人也斗得更厉害了,还是安重诲技高一筹,而任圜却没事还来得罪皇帝李嗣源,使自己处于了下风,本来想自己称病免了职,就安全了。但安重诲却没有因此放过他,不久就借皇帝的名义把这个政敌杀了。安重诲斗倒了任圜,他所信任的军师级人物孔循又跳过来跟他对着干了。孔循这个在朱温称帝时就很吃得开,后来李存勖灭粱之后,他也没事,而安重诲却把他当成了心腹,把他当军师看,斗倒任圜就有孔循的功劳。不过孔循也是忽悠了安重诲一把,安重诲想与皇帝结亲,孔循就出来说:“公为机密之臣,不宜与皇子婚。”安重诲一听,认为有理,就放弃了结亲计划,而孔循却主动跑去和皇帝结亲了。写这些党争挺乏味的,还写战争吧。
战争马上就来了,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月,李嗣源准备视察汴州,这毕竟是粱朝旧都,而当时的汴州朱守殷却认为李嗣源要来收拾他了,于是吓得不知要怎么办,干脆老子先反了吧,不过他的实力毕竟不够,很快就被李嗣源给打败了。朱守殷没办法,就只好让手下把自己杀了。不过死了这还没结束,然后又被鞭尸,暴尸七日,唉,谁叫你败了。
半年之后,又一个麻烦事来了,义武节度使王都在定州反了,这个王都就是杀了“义父”王处直的那位,他同时还是李存勖的儿女亲家,所以当然就不服李嗣源了。
李嗣源知道这可是个大麻烦,本来这个王都就不是省油的灯,而且定州那地方,离契丹也太近了,契丹阿保机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子耶律德光也不是好对付的人,整天都想着如何能把自己的场子向南推进。
说到契丹,我又要啰嗦几句了。在耶律阿保机死后,契丹人为了争夺汗位,也着实是经过一次大的争斗。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是主张立耶律德光为继承人的,不过耶律德光并不是长子,这是个十分不利的条件。虽然阿保机的儿子中,耶律德光最像他的父亲,但是长子即位自古便是如此。所以为了支持耶律德光即位,在正式选举皇位继承人之前,述律平就未雨绸缪,充分利用主持阿保机葬礼的机会清除政敌,而且表现得既果断又狠毒。因为大臣当中支持长子和次子的都有很多,为了扫除以后政治上的敌对势力,她以传统的殉葬制度为借口,让一些和她做对的人为阿保机殉葬,说是让他们为她传话给阿保机。在她让汉人赵思温为阿保机殉葬时,赵思温不听。(这老娘们竟然要我陪葬,当然不能听)述律平就责问他:“你和先帝不是很亲近吗,为什么不去?”赵思温反驳道:“和先帝亲近谁也比不上皇后,如果皇后去,那我就马上来。”述律后狡辩说:“几个儿子还年幼,现在国家没有君主,我暂时不能去。”最后,述律后为了除掉赵思温这个难对付的大臣,竟狠下心来,将自己的一只手从手腕处砍断。(看谁狠,我连手都不要了,你乖乖去陪葬吧你)单这一个借口就总共杀掉了一百名大臣,虽然述律平也付出了代价,失掉了一只手。不过她还是赚了。
而耶律德光初即汗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完成父亲南征中原的心愿,听说前面有个王都来带路,于是又带兵来了,想到李嗣源这里捞点便宜。不过李嗣源这里可是没什么便宜好捞。李嗣源连阿保机都不怕,还怕耶律德光吗。你能派出酋长铁刺发兵前来。我就派出宋州节度使王晏球来打,看看谁怕谁。契丹兵确实很能打,但是在嘉山(今河北曲阳附近)和王晏球的大军一交手,才发现唐军可是一点都不并契丹差,联军结果大败,王都狼狈窜回定州。王晏球乘胜追击,率军攻打定州,这时耶律德光又派涅里衮等人前去救援。王都又来了精神,又下战书约王晏球决战,王晏球非常高兴的接受了邀请。两军在曲阳城南大战,唐军士气很盛,联军不是对手,被唐军杀的横尸遍野,契丹军死伤大半,剩下的弟兄们见势不好,全都溜回家乡去了。
王都又一次窜进定州,死守不出。一直坚守了八个多月。不过被围了那么久的城,内部大都会出问题的。到了天成四年初,定州将校马让能决定成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打开城门引王晏球进城,王都见势不妙,举族自焚,契丹酋长铁刺被俘,押到洛阳处斩。
在打完这两次大仗之后,后唐在李嗣源在位期间,中原再也就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孟知祥的叛乱不算,以后再说)再上李嗣源的政策还不错,他下令除了“十恶五逆、屠牛、放火劫舍、合造毒药”等重罪外,赦免其他罪行,在李嗣源做皇帝的这段时间,刑罚在五代是最低的,税收也是很轻的,中原的百姓算算是过了相对安稳的日子。史书说李嗣源是:及应运以君临,能力行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宗也。不过李嗣源这时的年纪也大了,在位也没几年了,他的儿子女婿们又要开始争起来了,中原又要陷入战乱。虽然一直在写战争,可我却一点都不希望有战争,因为长年战争将会有不计其数的人死于此中,而社会也会因此出现倒退,但是处于最低层的百姓们又有什么办法呢。(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他们又要经历一次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本来李嗣源是要立亲生的次子李从荣为太子的,(长子战死了)不过这位未来太子也太不争气和太心急了。这位未来太子可是个“诗人”,他的诗我没见过,估计不怎么的。但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这个办事毛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和干大哥李从珂不和,和弟弟李从厚也不和,和姐夫石敬瑭还不和,这种人就是当上了皇帝估计也是要被人赶下来的。最要命的是他的所作所为,让李嗣源对他很不放心,如果只是这些的话,也许他的下场还不会那么惨。
接下来他又办了一件蠢事,他听到李嗣源病得不轻,好像要死了。那还等什么,老子早想当皇帝了,于是带上一帮人准备到宫中去强行继位。(莫非向朱友珪学习,朱友珪可是没有好下场的)可是可能因为李从荣人缘差,竟然没有给他报告说,李嗣源一口气缓过来了,还没死呢,让他将计划缓一缓。而李嗣源一听这儿子竟然反了,也气得说不出一句话,这个孹子,算了还是把他给办了吧,于是派出李重吉(李从珂的儿子,也就是李嗣源的干孙子)带上大军去讨伐李从荣,李从荣一看,就傻眼了,老家伙还没死呢,左右本来要跟着这个“未来皇帝”共谋大事的人就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去了。而李从荣也是吓的躲到自家床底下,(真不会挑地方躲)很快就被军士揪出来杀了。李嗣源也因为这件事大受打击,身体也因此就更加不好了。
而这时的李从厚、李从珂、石敬瑭等人又开始活动了。不过还是决定将一段缓一下,因为南方也出现大事了。我还得还南方的事向各位看官老实交待一下。
七、吴国的兴起
    南方的吴国的杨溥的大主意再也不是吴王本人拿的了。这个吴国是由杨行密所建立的,杨行密这个人也就有点特殊的,这个人力气大,扛个几百斤东西那是小意思,而且跑得快,日行三百里。假如没有遇到乱世,估计也就混个工程队队长来干。不如唐末那年代,日子不太平,到处都有盗贼,杨行密力气挺大,人也挺凶悍,看到别人靠偷和抢便衣食无忧,就也参加了这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不过还是经验不足,结果被逮了。按照规定,这可是要杀头的,不知杨行密长什么样,反正是他走好运了,刺史郑棨对他说:“你是个好汉,杀了太可惜了,今天放你走,希望能走一条正道。”杨行密听完这位恩人的敦敦教诲,在不久听说郑棨在征兵,所以就跑去报了个名。凭着杨行密的本事,马上就当上了个队长。不过他的长官老让他去守朔方,上一次守了一年,期满才回来,由于这位长官不喜欢杨行密,又要派杨行密等人去。杨行密和他的兄弟当然不干了,那位长官为了哄杨行密走,也是来故意好言相劝。不过杨行密临走时却问他要了一件东西,也不管是否答应,就取走了,因为杨行密要的是他的人头。杨行密解决了这位顶头上司以后,也知道犯大事,不过没关系,局势那么乱,谁管得到谁。现在手下还有一帮弟兄,这庐州也不那位恩人的,干脆老子占了得了。于是起兵为乱,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庐州刺史郎幼复一看惹不起杨行密,就把庐州给弃了。杨行密取得了第一块根据地。而当时的淮南节度使高骈听说杨行密这个好汉占了庐州,一想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就发信给杨行密说,你那个八营都知兵马使是你自封的,现在我要给你个朝廷认证的庐州刺史,你要不要。杨行密一看,乐了,太好了,以后就暂时跟你混了。
高骈这个虽然是个骁将,但旁边的敌人也太多了,以前有黄巢,后来又有秦宗权,太麻烦了。不过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因为高骈对唐僖宗不满,结果在平了反贼黄巢之后没什么报酬,于是这个人开始迷信了,信佛(虽然他没少杀人),人一迷信,也就糊涂了。所以部下们看到上司如此糊涂,发现这人竟然可以在我之上,真是笑话。于是高骈部下毕师鐸就来打主意了,联合另一个地方军阀来攻打扬州,高骈派人向杨行密求救。不过高骈还没等到杨行密过来,他就撑不住了,被毕师鐸俘虏了,杨行密的这个靠山倒了。倒了,没关系,难道我杨行密要一直都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人吗,那就打下扬州吧。
杨行密也还真有二下子。杨行密领兵和毕师铎展开了拉锯战,在这次交锋中,杨行密显露出了过人的智谋。为诱敌出战,杨行密先命人堆积金帛做成一寨,派一些老弱的军士去守卫,但在周围却埋伏了两层伏兵。然后,杨行密就自己领兵千人去挑战,一交手就佯装不敌,弃营而走,敌兵饥渴难忍,见杨行密领兵败走,就进了大营抢夺财物,结果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而归。毕师铎一气之下便杀了高骈,哼,你不是来救高骈的吗,老子先宰了他。
我想杨行密肯定是乐了,说实话,高骈这个人救了也没什么用。不过现在既然被你杀了,那我就要利用一下了。于是杨行密命令全军将士为高骈穿孝,自己向着城内的方向大哭了三天,(真行)士兵们被杨行密哭得怒气满胸,士气大增,所谓哀兵必胜,既然已经哭出了士气,那就攻城吧。不过我还是更“佩服”城内的毕师铎,城内的状况怎是一个惨字了得。城内没粮了,怎么办?吃草根,观音土。草根也没了,怎么办?吃人!!!结果杀人像杀猪一样来买肉!!!死人就不用说肯定是要被吃掉的,活人也会被拿去杀了,一个字,惨!毕师铎还真能守得下去,一城百姓全被吃光了怎么办,就要吃军队的士兵了,难道还要吃自个的肉。还不如自杀让别人吃了算了,这样还算做了件好事。毕师铎终于撑不下去了,弃城而走了。
杨行密终于攻下了扬州,不过这个时候的扬州已经完全是个烂摊子了,虽然杨行密把军粮发放给百姓食用,但是杨行密的粮食也是十分有限的。(只要想想杨行密把城内围得那么惨,城外的粮也要耗得差不多这个道理就明白了)
毕师铎不甘失败,就跑去投靠了用盐尸作干粮的秦宗权(真是一路货色)。秦宗权当时正称帝,还嫌地盘小呢。于是派出了弟弟秦宗衡带上毕师铎又跑到淮南来,攻打扬州。虽然后来由于秦宗权在另一战线吃不消朱温,要召弟弟把兵带回去。不过秦宗衡虽然想把队伍带回去,但是一起来的大将孙儒可不干了,秦宗权正倒霉呢,正所谓“枪杆子里头出政权”,孙儒也想到淮南这个地方发展势力,将来也成个淮南王什么的。于是他干脆就把秦宗衡杀了,然后又把毕师铎给解决了,然后吞并了他们的队伍,接着攻打扬州。而这时杨行密的处境就和当初的毕师铎要差不多了,扬州实在是不能要了。还是撤回庐州吧,那里是根据地。但是也不能敌人一来就逃,得想个办法才行。攻打宣州,这个地方相对比较好打,在攻下宣州之后,将军们照例是要看看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拿”了再说。可是偏偏有个人知道搜集粮草,然后发放给饥民,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徐温。(后来的南唐基业大都是他打下的)杨行密也没有很快去找孙儒报仇,而是接着先扩大地盘再说。又占领了苏州、常州、楚州(今江苏淮安)等地,势力急剧扩大,领地包括了现在的江苏、浙江和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而且对孙儒有了合围之势。
孙儒急了,认为占个扬州没有一点用,又没钱又没粮,要占领淮南,还得打败杨行密。于是他开始大规模的进行抓壮丁,凑齐了大量的军队,号称五十万。至于凑粮的事嘛,他也不愧是秦宗权的部下,用了秦宗权做盐尸的方法,杀了当地的老弱充食。这次孙儒的目标是杨行密的宣州。这批军队由于人多,孙儒也不草包,杨行密的部将连连失利,杨行密渐渐有点撑不住了,而且还想撤。但是谋士戴友规出来劝阻说:“孙儒现在士气旺盛,而且兵多将广,不过,他们的锋芒虽然不可挡但可以挫掉,人多势众不可战胜但可以拖垮他们。如果我们真的弃城而走,就很可能被他们追上擒获。” 属将刘威也不同意撤退,他主张全力固守,依靠城池修建坚固的营寨抗敌,用持久对抗的方式来消耗孙儒。这样既能休整部队,又能瓦解敌人的斗志,耗尽敌人的粮草。 对了,是不能退,看看谁怕谁。
于是杨行密决定坚守,时间一长,孙儒果然粮食开始短缺,(毕竟盐尸有限)而且在军中又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吃盐尸,不出现瘟疫才怪)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连孙儒自己也得了病卧床不起。(活该)杨行密见时机来临,就大举反攻,一战击溃孙儒,还将他活捉。孙儒被杨行密当众斩首,(真是大快人心,像这种人渣死一个少一个)但对于孙儒的部下,杨行密并没有滥杀,他在孙儒的军队中精选了5000名强壮的士兵,组成了自己的亲军,这支亲军的铠甲都用黑衣包裹,所以又号称“黑云都”,待遇优厚,在后来成了杨行密作战时冲锋陷阵的主力。 
孙儒也是犯了众怒,才会这样败掉了。不过孙儒的部将马殷后来倒是打下了一个小场子。杨行密趁机先解决了那个背叛自己的蔡俦,这家伙挺讨厌的,在杨行密的老巢庐州叛变了,想去投孙儒。而且更恶劣的是这人竟然把杨行密的祖坟给挖了,杨行密很快就把这个蔡俦给灭了,当时有人提议也把他家的祖坟给挖了,但是杨行密认为没必要,占了土地,有了军队,这才是最重要的,挖坟这种事,干了没什么意思。于是杨行密逐渐掌握了淮南的大片土地,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当上了淮南节度使。但是和王建不同,杨行密周围还有很多强大的敌人,比如说钱镠,当然最大的敌人还是朱温。朱温在消灭秦宗权之后,也不是没有打杨行密的主意,双方为此也干了几仗。朱温的实力特别强,特别是他的部下朱珍、葛从周等人太能打了。而杨行密在扩张实力的同时,也必然会让其他势力感到压力。
在和四处的军阀争战中,杨行密胜多败少,而中原的大战也对杨行密送来了两员大将。李承嗣在朱温攻打朱瑾的时候被李克用派出相救,但被朱温击溃,回河东的退路也被朱温截断,只好和朱瑾南下投奔了杨行密,李承嗣的骑兵战斗力很强,他的到来使杨行密的军队实力陡然增加了许多。这帮沙陀人就是能打,有这样的人来,当然是好生招待。杨行密于是就四处用兵,扩张势力。西边鄂州(今湖北武汉)一带的杜洪和东边两浙一带的钱镠都受到了杨行密的压力,纷纷向朱温求救。朱温便派朱友恭率领步骑兵上万人南征。杨行密命大将瞿章先固守黄州(今湖北黄冈),等到朱友恭到的时候就南撤,再坚守武昌寨(今湖北武汉),以静制动,消耗敌军。同时,杨行密另派属将领精兵五千支援瞿章,但最后却被朱友恭击败,瞿章和三千士兵被俘。
朱温也许是认为消灭杨行密的时候到了,又派出名将葛从周以及听话的将领庞师古一起过来剿灭杨行密。杨行密火了,这回亲自出战,首先集中自己的精锐主力攻击东边的庞师古。庞师古这个家伙可是一位忠实的执行指示者,带着大军来决战时,有人对他说:“现在我军驻军点地势太低,如果敌军决了河堤,那我们就糟了。”但庞师古说:“除非有朱温的命令,我才能这样做,还是先派人去请示一下再说。”杨行密一看庞师古竟然将大军驻于危地,那等什么,马上挖开河堤给他来了个水淹七军,同时又命令朱瑾率兵乘势出击,朱瑾也是早对朱温军憋了一肚子气,一下就把庞师古大军杀垮了,而且把庞师古也杀了。(庞师古不知变通,死抱着朱温的命令,实在不是大的将才。不过杨行密喜欢)庞师古一死,葛从周也只能撤退了,但是杨行密又用伏兵袭击了葛从周一把。
八、吴国的兴起(2)
    杨行密在打败庞师古之后,本来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后来听说朱温竟然亲自来了,杨行密可不愿和朱温去拼老本,于是又退了回来。而朱温虽然很生气,不过当时朱温的精力更多的是放在李克用身上,也不敢把杨行密怎么样。而杨行密虽然胜了朱温一阵,不过也不敢再去把朱温惹毛了,毕竟实力还不如人家。万一他不顾李克用的威胁,一定要来征伐怎么办。还是先把场子弄大点再说,于是他把目光盯向了浙江的钱镠。虽然钱镠也不好啃,但总比朱温好对付一点。
为了表示要打垮钱镠的决心,他让人把钱用绳子穿起来,并说这叫穿钱眼。而钱镠也不甘示弱,把杨柳给砍了,并说这是砍杨头。杨行密先是派大将秦裴去攻占昆山,一下子就把钱镠惹火了,老子地盘本来就不大,你还要来砸场子,不给你一点厉害看看,以后我不就得喝西北风了。于是钱鏐派浙中名将顾全武去教训秦裴一下子,顾全武也是挺不赖,很快就把秦裴困在了昆山,而本来要去救秦裴的军队也被顾全武给打败了,不过这秦裴也太能守了。看到昆山不易攻取,顾全武想来干脆来一票大的,于是又把军队开到了苏州。钱镠一听要改攻苏州了,也带上军队过来帮忙,毕竟苏州是个大城,在与杨行密对抗时的战略地位也是非常的大。杨行密也知道苏州的重要性,忙派李简、蒋勋率兵驰援苏州。不过苏州太守周本粮草将尽,看看守不住了,就弃城破围而逃了。李简看到苏州丢了,就只有暂时回去了。
苏州都拿下了,再来解决这个小小的昆山。秦裴还真能守,钱镠几万人攻了很攻,硬没攻进去。最后还是发了一场大水才把问题解决,不过钱镠也没有太高兴,因为城里的士兵已不足百人,太没面子了。而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