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四十五计-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机会终于来了,谢安连夜调兵谴将,东晋以八万精兵,打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谢安这种临敌不变,处变不惊,指挥若定,表现了一个军事家的应有风度。
例三:裴度稳中求胜 大印失而复得
裴度在中书省任职时,左右忽然来告诉他大印丢失了,听见的人无不大惊失色。裴度命人摆宴奏乐,大家都莫明其妙,暗地里惊异。欢饮到半夜,左右又报告,大印找到了,裴度不回答,继续欢宴。
有人问裴度为什么这么做,裴度说:“这是位小吏盗去了伪造文书,不声张还可以找到,若追急了,他就会投到水中或用火化了,那时就再也找不到了。”当时人们都为他的气量所折服,这种稳中求胜的做法,才使大印失而复得。
例四: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中国稳中求胜
1989年6月…1992年初,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在政治上搞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在经济上搞私有化,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的稳中求胜策略,顺利地渡过了困难的局面,既打破了西方的制裁,又保持和发展了对外关系,特别是与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中国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待续)
正文18
    三十五、激流勇退
1、计名释义
激流勇退(急流勇退)是在急流中果断地及时退却,顺流而下。原比喻做官的人在顺利或得意时及早抽身退出官场。现多比喻在顺利得意的高峰期或情况复杂时果断地退上来。
2、按语评析
如果说“逆水行舟”是一种进的艺术,那么“激流勇退”就是一种退的艺术。高明的人往往深谙激流勇退的道理。因其退得及时,故常能立于不败之地。
激流勇退虽然是一种放弃,但它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是一种清醒的选择,是一种明智之举。
3、用计例说
例一:范蠡激流勇退成为富裕的陶朱公
春秋时期,越国名相范蠡是一个审时度势而激流勇退的典型人物。越王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等人的辅佐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几年的发展,越国国力日益强盛。并于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
范蠡见勾践猜疑嫉妒之心渐起,便申请隐退未批,于是范蠡偷偷地离开了越国,而文种留下却被勾践赐死。范蠡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很快就成为一个富人,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
例二:张良识大局知大体激流勇退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人,他辅佐汉高祖刘邦灭掉了秦国,统一了天下。然而,他独具慧眼,成功隐退,避免了像发生在韩信身上一样的血光之灾。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张良目睹了韩信、英布、彭越的被杀,又目睹了宴会上,宫廷中争功的场面,身感现实的严酷无情,这也激发了他激流勇退的决心。从此,张良忘掉了以前的丰功伟业,过着隐逸恬淡的生活,消除了对皇权机制的潜在威胁。避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王”的定数。
例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众将激流勇退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他担心自己的皇位也会被别人取代。公元961年秋,宋太祖在宫内大摆宴席,和武将们一起喝酒,武将行列中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
当时这些武将兵权在握,酒酣之际,宋太祖说到:“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谁不想当皇帝呀,今天我赵匡胤坐在龙座上,不知明天龙座上坐的又是谁?有一天你们的部下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能做主吗?”众人一听,一个个都流了汗,都品出了这句话的含义,这不是害怕我们当皇帝吗?
宋太祖接着说:“人无非追求荣华富贵,子子孙孙都不贫穷罢了。如果大家交出兵权,我和你们之间没有猜疑那多好呀!你们回到老家多多添置田地房屋,再买些美女歌妓,天天喝酒,这才叫朕放心,你们也快活,这么办怎么样?”第二天众人借口有病,请求辞掉官位,宋太祖高兴地答应了,从此赵匡胤就把军权收归己有了。
例四:韩世忠激流勇退 买田保身
韩世忠是宋朝的著名将领,他曾经议论要买新淦县的官田。宋高宗听说后,亲自写信将新淦县的官田赐给他。
宋高宗的信中说:“卿遇敌必克,打了胜仗不扰百姓,听卿买新淦田为子孙打算,现在拿这官田赏赐给你,以表彰你的忠心,所以这个田称作‘旌忠’”。
当时每个将领各以自己的姓作旗号,如张家军,岳家军之类。朝廷怀疑惧怕他们专横欺上,听说韩世忠买田,很高兴,特赐之。韩世忠买田,是自污其身的方法,免得功高震主,也有汉萧何买民宅的意思。
三十六、嫁祸于人
1、计名释义
嫁祸于人是把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或故意陷害他人。
2、按语评析
嫁祸于人来源于《史记•;赵世家》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会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嫁祸于人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有祸,转嫁他人,使自己逃脱罪责,转嫁给自己的仇人则是一箭双雕。另一种是自己无祸,而欲加罪于自己仇人,故意制造一种罪名转嫁到仇人的头上,这类似于“借刀杀人”。
3、用计例说
例一:楚王嫁祸于人 晏子反唇相讥
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举行招待酒会。酒兴正浓时,只见两个差役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问:“这人是做什么的?”差役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很显然,这是预先安排好的,楚王企图嫁祸于人,以此来羞辱晏子。
晏子说“我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北,便成了枳树。橘树和枳树叶子相似,果子却完全不同,这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一席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
例二:孙权嫁祸于人曹操厚葬关羽头
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谋士张昭说:“这是闯了大祸,刘备一定要来报仇。”孙权不知如何是好。张昭说:“可将关羽头献与曹操,证明我们是受曹操的指使,刘备必攻打曹操,我们可作收渔人之利”。
曹操见着关羽头后,十分高兴。主薄司马懿说:“此是孙权嫁祸于人,现在东吴杀了关羽,怕刘备报仇,所以把关羽首级献给您,以使刘备迁怒于我们,孙权作收渔人之利。目前只有厚葬关羽,才使刘备不会恨我们“。
曹操依计而行,厚葬了关羽。刘备闻之,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报与东吴不共戴天之仇。
例三: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 嫁祸于人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总理以后,马上实施下一步夺权计划,在希特勒盟友、国会议长──戈林的办公室地下,有一条暖气管道通往国会大厦。1933年2月27日晚,戈林命令冲锋队长卡尔恩斯特顺着地下通道偷偷潜入国会大厦。
在大厦里洒上大量汽油并将汽油点燃,与此同时,纳粹为了嫁祸于人,又安排了一个头脑迟钝,据说是荷兰共产党员的青年卢勃也放了几把火,以此嫁祸共产党。起火后两小时,法西斯分子便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实行大逮捕和大屠杀。
仅仅在当日夜里就逮捕了1万人,在以后的三四个月里,被捕的人数就达到六七万,在这之后,德国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先后自行解散。7月14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德国唯一的政党,这为希特勒取得大权称霸世界扫清了国内障碍。
四:例联邦政府嫁祸于人自由女神险遭拍卖
1985年以前,因纽约的自由女神脚下的一条输水管道年久失修而漏水,联邦政府因此对泽西城欠下了近百万美元的水费债务。联邦政府既不修水管也不还债,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泽西城政府声称要拍卖自由女神像,因为这是联邦政府在泽西城的唯一财产。
联邦政府理屈词穷,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条办法。他们告戒泽西城政府:美国人拍卖自由女神就是拍卖自己的祖母!是让全美国在世界出丑的蠢事!由于这一巧妙的比喻,使泽西城政府无法再提拍卖之事,这才没有让自由女神登上充满铜臭的拍卖场。(待续)
正文19
    三十七、先礼后兵
1、计名释义
先礼后兵是先讲礼貌,后用武力。指先以礼貌相待,行不通,则采取强硬手段。
2、按语评析
先礼后兵是人们处理事情采用的一种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平和的状态下,协商解决问题人们所希望的,但如果协商不成,难以达成协议,只能采取强硬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战胜对手先礼后兵是人们处理问题首先采取的方法,鱼死网破是先礼后兵不想出现的结果。
3、用计例说
例一:晋文公先礼后兵退避三舍
公元前634年,楚国借宋国投靠晋国为名,派兵攻宋。宋成公派人到晋国求救。当晋、楚两军正要开战时,狐偃对晋文公说:“应退避三舍(一舍30里,三舍90里);这是您在楚国为客时对楚王说的,现在可不能失信啊!”
晋文公同意了,晋军一退就是90里,楚军见晋军退兵,以为晋军害怕了,即指挥士兵冲杀过来,晋军假意败逃。晋军两边夹击,楚军大败。
例二:康熙先礼后兵 迫使沙俄签《尼不楚条约》
公元1662年,康熙皇帝即位那年,鳌拜弄权,政局十分混乱,沙俄侵略军乘虚占领雅克萨,而且还在尼不楚和雅克萨修建碉堡。
对于沙俄无耻的侵略行为,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叛乱之后,实施了有条不紊的计划,他采取了先礼后兵的办法,派大理寺卿明爱去东北与雅克萨俄军交涉。但对于侵略者来说这是无道理可言的。于是康熙皇帝做了各种准备,准备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公元1685年春,康熙皇帝下令对俄军据点雅克萨发动进攻,清军直抵雅克萨城下。用火炮攻城,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迫使侵略者投降,清军占领雅克萨。但在当年沙俄侵略军的增援部队趁清军撤回修整的空隙,又偷偷地开进了雅克萨,并在此筑墙挖壕,企图长期固守。
康熙又发动第二次攻势,经过三个月的战斗,清军又攻下了雅克萨。迫使他们进行和平谈判,并签署了《中俄尼不楚条约》。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平等条约。
例三:孙中山先礼后兵救中国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的贫苦家庭。12岁时,他就到国外去求学,后来又来到香港的西医书院学习。5年后,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从此他就在香港、澳门一带行医。
在行医过程中,他经常看到清朝官府的贪官污吏勾结洋人,胡作非为,使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孙中山对此非常气愤,于是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惩治贪官污吏。可李鸿章怎么能听进一个小小郎中(对乡下医生的称呼)的话,对孙中山根本不予理睬。
这时孙中山开始意识到,光使中国人都有强壮的身体是不够的,要想拯救中国,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就是要革命。从这一年起,他就开始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就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同时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等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例四:国共和谈先礼后兵
国共两党经过几反较量,到1949年初,全国局势已十分明朗,共产党在大陆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以成定局。但是,国民党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一方面纠集残部,负隅顽抗。另一方面发起和平公使,竭尽全力地鼓吹和平谈判。
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接受了国民党的和谈要求。其实,毛泽东对和谈并不报任何幻想。经过两次和谈破裂后,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全军将士,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保卫中国领土的独立和完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4支野战军,数百万人的部队杀向各个战场,挺进大西北,进军大西南,横扫华东沿海,席卷中南大地,解放了全中国。
三十八、请君入瓮
1、计名释义
请君入瓮是请你进入瓮中。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用一个人整别人的办法来整他自己。或者说是,设计圈套让人钻。
2、按语评析
请君入瓮这则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唐记》: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请君入瓮是惩罚那些陷害别人的人的一种好方法。你用什么办法对付别人,等有一天你被整治时,别人也会同样用你曾用过的方法对付你,让你自食其恶果,害人如害己,在另一个角度看,是设计个圈套让人钻。
3、用计例说
例一:请君入瓮巧言规劝
优孟知孙叔敖的贫苦,想对楚王陈说。他却先模仿孙叔敖的行为神情,一颦一笑,莫不酷肖。楚王要他做楚相,他说:“先要与妻子商量一下,明天再回复大王。”
第二天,优孟对楚王说:“我妻子劝我不要做楚相,贤如孙叔敖,死后,其子孙尚无以为活,何以自存呢?”楚王觉悟,便周恤孙叔敖的子孙。
例二:请君入瓮的计谋来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高压的恐怖政策,并且奖励告密。如举发为真,则升官晋级,如是污告,也不受到处分。因此,告密的人越来越多。她手下的一些酷吏就想尽办法诬陷政敌,并不断改进刑具来逼迫人犯罪。
周兴和来俊臣是当时最有名的酷吏,一次周兴被密告伙同别人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审理此案,因其关系不错,感到很棘手。一天,来俊臣故意请周兴来他衙中聊天,说:“最近审问犯人老是没有结果,不知老兄可有什么新的绝招?”
周兴说:“你只要准备一个大瓮,四周放满炭火烧红,再把犯人放进去,无论他们多么狡猾,也受不了这个滋味,一定会招认的。”来俊臣按照他的办法做了,等大瓮被炭火烧得通红以后,他便站起身,把脸一板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审你,如果你不老实招认,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周兴听后,大惊失色,知道自己无法抵赖,只俯首认罪。
例三:张思光请君入瓮 巧言求官
有一天,宋太祖说要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张思光很高兴,可是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任命下达,张思光急了,就想找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思。
一天,张思光骑了一匹很瘦的马去见宋太祖,宋太祖果然问:“你的马很瘦,你一天喂它多少饲料?”张思光回答:“一天一石。”太祖又问:“不少啊,可它为什么这么瘦呢?”
张思光回答道:“我答应每天喂它一石,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它吃那么多,它当然瘦了。”宋太祖明白了他的意思,马上任命张思光这司徒通史。
例四:窃取科技情报美国人请君入瓮
20世纪70年代,法国一家化工厂研究出一种新洗涤剂。一个美国人来到巴黎,他在巴黎的几家报纸看出一则招聘广告:ХХХ公司在欧洲建立分公司,欲招聘8名高级化工专家,报酬优厚,应聘从速。
那个美国人一查报名单,发现报名者竟有8人是参加过那家法国化工厂新洗涤剂研究工作的化学家。因应聘者众多,首先面试。那8位化学家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博得那位美国人的赏识,在单独面试时,都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情报全盘脱出。
面试过后,应聘者天天盼望聘书的到来,可是他们以中了美国人的请君入瓮之计,他早已溜之大吉了。他将这8位化学家提供的内容集中分析,得出新洗涤剂的配方和整个生产流程。这种新产品在走出实验室时,便被人轻而易举地窃走了。(代续)
正文20
    三十九、以柔克刚
1、计名释义
以柔克刚是用柔和的方法制服强硬。
2、按语评析
以柔克刚见于老子《道德经》:“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
以柔克刚是事物相生,相克之法,能一物降一物,它是一种高超的斗争谋略。其优越性在于:第一,能争得舆论的同情、支持;第二,能赢得时间,变被动为主动;第三,能逐渐挫伤对手的士气和锐气,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3、用计例说
例一:郭淮以柔克刚 免罪升官
三国时,魏文帝登基,群臣前来祝贺,独郭淮迟到了。文帝板着面孔问他:“大禹招集诸候于涂山,防风氏晚去被处死刑。今天大喜大庆,你到现在才来,是何居心!”
大殿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明摆着的,文帝要杀人了。郭淮知道自己的每一句话都生死攸关,便字斟句酌地说:“大家也都知道,五帝将教化放在首位,以道德教导人民,夏朝以后政治衰败,所以才用以刑罚,我和各位大臣都处盛世,所以我知道我不会像防风氏那样遭到不测。”
郭淮哪里是在为自己寻找逃生之路?倒像是在为文帝歌功颂德!文帝转怒为喜,提升其为雍州刺史,迁征西将军。
例二:李泌以柔克刚无礼胜有礼
唐代宗为了表示皇恩浩荡,有一年端午节,在宫中大宴群臣。大臣们为了讨得皇上欢心,都带了礼品,只有李泌什么也没带。代宗一看献礼的人名,没有李泌,便沉着脸问:“爱卿给胗的礼品呢?”
李泌不慌不忙地回答:“禀皇上,微臣从头到脚,从吃的到用的,无一不是您所赐。臣觉得除了把自身献给皇上,此外任何东西都不足以表达对皇上的热爱。所以,臣决定把自身献给皇上。”代宗听了大笑道:“朕要得就是这个。”
例三:康熙以柔克刚囚鳌拜
康熙帝名叫玄烨,顺治皇帝死时,把皇位传给了8岁的玄烨。玄烨登上皇位,宣布建元康熙(康熙元年为公元1662年),此时朝廷大权都掌握在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的野心日渐显露出来。
康熙14岁时,为了对付鳌拜,他挑选了上百名十几岁的皇族少年,在宫中练习摔跤,同时,派人探听鳌拜的动静,准备采取行动。
一天,康熙帝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就把每天跟他摔跤的少年侍卫叫到身边,准备抓捕鳌拜。鳌拜仍象往常一样态度骄横,康熙下令抓捕鳌拜,话音刚落,立即从四面八方冲来百名年轻小将,鳌拜反抗,不一会就将鳌拜捆得结结实实,并关押起来,最后鳌拜死在狱中。
例四:刘风浩以柔克刚乾隆朱笔圈探花
刘风浩才华横溢,进士考试荣列第三探花(第一状元,第二榜眼)。但是,进士须皇帝认可方能生效。乾隆发现他一只眼失明,心中甚为不快,但转念一想,如果有真才实学到也无妨。不如出联拭他一拭:
“独眼不登龙虎榜。”刘风浩答:“半月仍悬乾坤间。”皇帝又出一个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刘风浩不加思索就对出:“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听罢,二话不说,拿起朱笔便在刘风浩名下圈上探花记号。
四十、化拙为巧
1、计名释义
化拙为巧是利用才智变坏为好,把死板的变成灵巧的,变无用为有用。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转败为胜的方法和谋略。
2、按语评析
化拙为巧要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解决处理问题。它能变不利为有利,在逆境中寻找新的亮点,因祸得福。
3、用计例说
例一:刘邦化拙为巧封雍齿
刘邦成功以后,先后封了大功臣20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都没有被封赏,张良对刘邦说:“没有被封赏的人想要谋反,你所封赏的人都是萧、曹这些故人,你所要除掉的人都是平是日与你有愁恨的人,他们怕你,怕因以前有过失而被你除掉,因此相聚谋反。”
刘邦说:“那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平日最恨谁?”刘邦答:“雍齿。”张良说:“现在事情危急,先封雍齿,让群臣看雍齿受封,则人心就安定了。”于是刘邦摆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让丞相御史及时定功行封。
刘邦通过封仇人的方法,化解当时君臣之间的矛盾,避免了谋反的后果,起到了化拙为巧的效果。
例二:赵匡胤化拙为巧以愚斗智
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北方,吓得盘踞在东南方的南唐俯首称臣,岁岁纳贡。这年南唐遣吏部尚书徐铉作为进贡使,宋朝要派一位押伴使。两人一路上同宿同住,海阔天空地闲谈,实际上是在比才学,为各自的国家争光。
徐铉是天下闻名的才子,宋朝谁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赵匡胤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自己的殿前侍卫中挑出十个目不识丁的士兵,并挑中了其中一个特别粗俗士兵作为押伴使。那侍卫打扮起来,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南唐。
徐铉见来人相貌粗俗,轻蔑一笑,但又一转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