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那些远古的汉子-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故事
第一话:一个传奇人物的诞生
    Long long ago……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据专家考证说这地方在今天的河南新郑,当然专家的话也不可全信,姑妄听之——有这么一个村子,叫有熊国。对不起啊,刚写第一句问题出现了,既然是村子,怎么叫有熊“国”呢?一个名字而已,你那么较真做什么?这就是因为不同年代的不同行政编制而造成的称呼不同而已,同样的地方,几十年前还叫公社呢,还叫大队呢,现在不照样叫村。再说当时人丁凋落啊,估计当年这有熊国的规模还赶不上今天的一个村呢。
传说中黄帝的妈就是这个有熊国的村民,某天她正在野外虔诚地向苍天祈祷,忽然间电闪雷鸣,黄帝的妈全身麻木,从此就有了身孕。当时的八婆们——对不起,是巫婆们——奔走相告:“不得了啦不得了啦,要不了多久这里就该有圣人要诞生啦!”结果还是等了很久。据说黄帝在他妈的肚子里呆了24个月,足足两年啊!都快赶上哪吒的三年半了。黄帝出生的那天天上出现五彩祥云,百鸟朝凤,那排场才叫一个大。二月初二(据说),黄帝诞生了。经查,“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跟黄帝出生这事毫无瓜葛。
黄帝出生的传说我们毫不陌生,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都是这样生出来的,比如孔子,比如耶酥……等等。个中缘由我们就不细说了。书上说“黄帝者,少典之子。”这关系到黄帝的出生,也关系到我们亿万以炎黄子孙自居的后代们的出生问题。一派专家说少典是个部落的名字,黄帝是少典部落的子孙,所以叫少典之子;另一派专家则说,少典是人名,是有熊国的国君,如此看来,那黄帝就该是高干子弟了。这也怪司马迁老儿当初也不写清楚,给后世留下了个迷团。
尽管我本人也很想进入高干子弟的行列,但从后文的“姓公孙,名曰轩辕”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少典是个部落。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公孙轩辕同志平民出身,白手起家而开创了华夏民族的万世基业,这样的故事比较符合我们民族的传统审美道德,如果讲一个高干子弟是怎么怎么努力达到成功的,听起来老是有点别扭。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一传统经验在黄帝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黄帝一生下来就很聪明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开口说话,幼年时候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后见多识广,目光如炬……总之一句话,公孙轩辕就是整个村子里最靠得住的小伙,是最值得托付终身的人物。
第二话: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在黄帝之前,其实中原大地也是有统治者的,那就是传说中尝遍了百草的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在神话里是上古三皇之一,那是了不得的人物啊。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其实这是不对的,从历史上来看,总是老子英雄儿笨蛋,皇族的后代总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统治者无能,那就怨不得下面的诸侯们乱来了。就像一个公司,要是当老板的没点铁碗政治,手下那帮子部门经理要么就合起来把老板给卖了,要么就你惹我我搞你的,整起来没个完。与人斗,其乐无穷嘛。
问题是这帮村长们可不是整整办公室政治那么简单,从达尔文大师进化论的角度看那年月的人比较单纯、直率,一个村子要是缺吃少穿的话,二话不说立马就要拿起刀枪去隔壁村子里抢。当然这样的情况今天也还有,不过抢的是石油罢了,总之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这仗一打起来就麻烦了,要打仗就要死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就像后世的一首小曲里唱的:“这故事一开始的镜头灰尘就已经遮蔽了阳光,呀恐惧在孩子们的脸上,麦田已倒向战车经过的方向,蒲公英的形状在飘散,它绝望的飞翔。”
老板搞不定局面了,当时天下的大老板是神农氏的后裔第八代帝榆罔,又号炎帝。这炎帝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他可是他妈当年游华山遇到一条神龙后回家生下来的,从级别上看比黄帝他妈遇到的电闪雷鸣要高一个档次了。而且炎帝也是一生下来就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岁就知道种庄稼的那类天才型人物。在传说中他是农、工、商、文等领域的原始开创者,今天流传世界的中医就是他老人家最先创造发明出来的。当然,在传说中还有个说法,炎帝就是上古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我思考再三,觉得此种提法不可信,从后来他与蚩尤以及黄帝的作战来看,太丢人了点,上古三皇的话那总是要有些法力才能服众的,所以我还是认为炎帝只是神农氏的后裔,世袭罔替被尊为天子而已。
公孙轩辕同志就在这乱世中健康活泼地成长了,后来也顺利成了有熊国的首领。他老人家一看这局面,乱世呀!好啊!乱世出英雄啊!于是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一手抓政治,一手狠抓军事技能,很快就打造出当世的一支铁军。谁不听话就打谁,很快就把四周的诸侯国都打服气了,纷纷跑来跟他说:“老大啊,你厉害,求求你别打了成么,从此后我就是您的小弟了,我们全家都是您的小弟了。”
这时候炎帝出马了,一看,哟,敢情这些土村长也不是那么难对付的嘛,连小公孙都能摆平他们,我堂堂天子还怕他们不成啊?于是乎炎帝开始重振天子的雄风了,开始骑在诸位土皇帝们的头上做威做福了。土皇帝们当然不服气了,心里想:“扯什么犊子啊,你当初的熊样俺们又不是没见过,现在给我装什么大爷啊!”不过这些村长们也是有心眼的,都不去跟炎帝来硬的,纷纷来找公孙轩辕了:“老大呀,我们认你当老大可没有认那个炎帝老儿当老大呀,你的小弟哪里轮得到他来欺负啊!老大啊,现在就看你的了!”公孙轩辕可是个明白人,马上就清楚这帮人打的什么主意了。唉……敢情这老大也不是好当的,拿人钱财也要替人消灾才是啊。可那炎帝毕竟是神农氏的子孙,天下的共主,从道义上来说能打吗?再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屋也还有三匹砖呢,鬼知道那神农氏有没有留点什么神兵利刃给炎帝压箱底呢,从实力上看,自己心里也犯嘀咕呀。
公孙轩辕采取了“广积粮食,缓称王”的战略,一方面开始狠抓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天天视察军队,为他们讲天下大势,让军队深刻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一方面也狠抓军事专项技能训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还训练熊、罴、貅、貔、虎等猛兽作为特种部队——对于此我也一直存疑,如果当年黄帝都驯化会了猛兽,那么为什么此后数千年都未见过这些驯化的猛兽上战场?莫非驯化手段失传了吗?因此我一直倾向于相信是以熊、罴、貅、貔、虎为部落图腾的部族。另外他还重视科研技术,创造性地发明了石矛、石戈、弓箭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除了军事,他还重视内政建设,丈量土地,研究节气,计划耕种,种植五谷,搞好军队的后勤补给工作。直到这一切都完成了,公孙轩辕开始走向了成为黄帝最重要的一步:讨伐炎帝。
第三话:华夏处女战——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在华夏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自有文字记录以来记载的第一场真正意义的大规模战役,堪称华夏处女战。
当时整个天下分为两个部落联盟,几乎所有的部落都选择了依附黄帝或是炎帝一方参与战斗,谁都明白,战争就是搞股份制公司,投入得多,收益也越多,当然风险也越大,就看你押大还是押小了。
战争的初期,公孙轩辕充分发挥了游牧部落的机动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奇袭了炎帝的军队,然后迅速撤退。炎帝亲率旗下十二个部族的大军紧随其后,追着尾巴打。如此干了两仗之后,公孙轩辕终于撤退到了预定的决战地点,适合轩辕氏族等游牧民族作战的地点——阪泉之野。大部分专家说这地方在今天的北京延庆,我就信了。
习惯了农耕生活的炎帝部落联盟明显不大适应牧区的生活。,从地图上看,炎帝攻得太深,战线过长,考虑到那个年代的交通情况,完全可以大胆假设后勤补给不可能跟得上,就地解决补养的话,吃惯了谷物的肠胃未必能消化牧区的食物。因此可以想象进入阪泉之野之后,炎帝的部队基本上就只剩下拉肚子的力气了。而这时候的轩辕氏部队则回到了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使用着经改良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游刃有余地从四面八方攻击着炎帝的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炎帝除了投降,还有其他的出路么?《史记》 描述是“三战,然后得其志。”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揣测英明神武的公孙轩辕“其志”究竟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想象,打败了当时天子亲自统帅的部队,控制了原来炎帝统率的十二个部落,彻底平定了风调雨顺、土地丰饶的中原地区,还有什么结果能比这更理想的呢?
阪泉之战之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开始逐步合并,成为了后来华夏族的雏形。
第四话:悲剧英雄
    历史上总有些猛人以强悍自居,不懂时务,不识进退之道。如刑天、如项羽……猛则猛矣,但永远站不到战略的高度上看问题,雄而不英,以为悲剧。
当时公孙轩辕的势头简直是如日中天,无人敢惹。偏偏这时候有个不识时务的家伙站出来了,他就是当时控制今河南南部和山东大部地区的蚩尤与少昊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有记载说蚩尤是姜姓,是炎帝的一族是神农氏的后裔,甚至说蚩尤是炎帝的孙子。这点让我很不理解,当时阪泉之战的时候这孙子干嘛去了?怎么不去帮他爷爷一把,怎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这蚩尤可不是什么善主,他控制的地盘产盐,还能做铁器。跟公孙轩辕的石制武器比起来,那才配得上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呢。“轩辕小子你玩的什么呢?这可是打仗,你拿块石头当过家家呢?”估计当时蚩尤嘬着牙花子还这么嘲笑黄帝来着。蚩尤的部落也无比强悍,传说由81个氏族和9个部落组成,史称“九黎”。在传说中这些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长的是铜头铁额,猛兽之身,吃的是飞沙走石,可谓无比强悍。
历史上的说法是蚩尤侵犯了已归属轩辕氏的炎帝的地盘,炎帝忍无可忍方向轩辕氏求助,然后两个氏族合兵征伐蚩尤。这不过是后人为老祖宗发动战争寻求个正义的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后来的宋太祖说得很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双方都兵强马壮,要下注的话,当时还真不知道该赌哪一方赢。双方在涿鹿之野撞上了,然后就分别摆开阵型,来将通名什么的,开始捉对撕杀,这一仗真是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里还有很多对这场战争的描述,随便摘两个出来给大伙看看。
前面我们知道了,蚩尤的士兵那是很生猛的,甫一交锋,打得炎黄联军是节节败退。炎帝忍不住了,向公孙轩辕提出了“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公孙轩辕果然有王者风范,微微一笑道:“不着急不着急,寡人自有妙计。”这时候,公孙轩辕放出了他的特种部队,也就是熊、罴、貅、貔、虎等猛兽军团,蚩尤的部队再厉害那也是肉体凡胎啊,抵挡不了野兽的攻击,眼看就要兵败如山倒了。蚩尤一看慌了神,也使出了撒手锏,请出了风伯雨师助阵,只见刹那间天昏地暗,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黄帝也不是吃素的,请来了天女帮忙,在天女的帮助下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磁场指示方位的工具——指南车。马上便风止雨歇,晴空万里。蚩尤的部队士气大落,溃不成军,公孙轩辕擒获了蚩尤,问他投降不投降。这蚩尤也是个有骨气的汉子,一口浓痰吐在公孙轩辕的面门:“降个屁!18年后老子又是条好汉!”公孙轩辕大怒,砍了蚩尤的头颅,只见得一道蓝光从蚩尤的脖子处腾空而起,化成了天上的扫帚星,叫公孙轩辕也无可奈何。
如此一来,公孙轩辕便解决了当时最大的两个对手,彻底占据里中原腹地,为未来的扩张打下了良好的战略基础。蚩尤的后裔有一支向北迁徙,与后来的匈奴有族源关系,另一支则向南迁徙,至今天的湘西武夷山一带,成为后来“三苗”中的一裔。匈奴的强悍自不必说,就是苗之一裔,历经几千年后至今仍民风彪悍,依稀可见当年蚩尤的影子。
第五话:当什么别当老大
    这时候对了,天下太平了,大家伙一看,哎哟喂,真没看出来,这公孙轩辕还真是一人物呢,成气候了,早知道就把闺女许配给他了。人一成了大人物,就必须得换个称呼了,直呼其名太不礼貌了,比如公孙科长,公孙局长什么的。说到拍马,远古时候那帮村长的智慧一点也不比今天的人逊色。纷纷去跟公孙同志表功:“老大啊,你看这天下都是你的了,我们生活也过好了,我看那神农氏也不咋的,不照样被你给灭了嘛,你是当今世上唯一有资格有能力当我们领袖的人,要不,咱哥几个给你撮合一下,明天开会提一下,尊您当天子吧?”公孙轩辕心底冷笑一声,笑话,我不当天子莫非还有人敢当吗?但嘴上却说:“哎呀,这天下尚未平定,这样着急上位,不太好吧。”“有什么不太好的,尊你当天子那不是我们哥几个的意思啊,那是天下百姓的意思啊,那是老天爷的安排呀,您要再推托就是对老天爷不礼貌了。”“哎呀,还真是,你看说话的功夫都起风了,看来老天爷果然有意见了。好吧好吧,既然你们都那么诚心,那我就勉为其难的当个天子来试试看了哦。”
就这样,在诸侯的强烈推荐下,公孙轩辕顺理成章地替代了原来的神农氏,成为了新的天子,尊称黄帝。
政权是怎样夺得的,黄帝一直牢牢记得。前朝的亡国之鉴,黄帝也一直放在心中。登位的第一天开始,黄帝就没消停过,东奔西走,四处去考察诸侯,遇到有不听话的就带上部队去敲打一下。向东,到了大海,也上过泰山;向西到崆峒,上了鸡头山;向南过了长江,上了湘山;向北还到釜山——估计在今天的河北境内,不是韩国的那个釜山——集合诸侯军队,驱赶了荤粥部族。从古代的交通状况看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行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开眼界长见识,由此可见,黄帝或许是那个年代最有见识的人。
黄帝还在涿鹿的山脚下建起了首都。由此可见涿鹿这个地方一定是个战略要地,黄帝亲自建设都城来守护。由此看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过是跟着黄帝学的。尽管有了首都,黄帝好象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难怪啊,改朝换代带给他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这又让人想起了明朝的劳动模范朱元璋皇帝,也是这样不叫一日空虚过。看来开国之君的日子都不好过,时时都是生于忧患的。
第六话:伟大的文人
    黄帝以前是没有文化人的,文化人的普遍标准是起码要识字,那年月没有那个“字”这个玩意,识字无从谈起,就更说不上有文化人了。从今天的实际情况来看,山东人和陕西人如果各自说家乡话的话,那基本上沟通还是比较困难的。我实在没办法想象在公元前26世纪的时候发迹于陕西附近的黄帝部落是怎么跟控制山东的蚩尤部落沟通的。搞不好双方语言不通也是打仗的一个重要原因。
仓颉是黄帝身边的一个官员,那年月当官估计也没什么好的,无非是人民的公仆而已,不见得能有什么好处。何况仓颉还就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每天的工作就是数数牲口的数目,食物的斤两,很没劲的一个职位。可问题是人家仓颉同志就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可见,是金子真的是到哪里都要发光的。
最初嘛,部落小,一个村子能有多少东西给你管?再说那时候生产力低下,凭个脑袋就足够记得所有的家当了。可后来不行啦,黄帝的势力越发扩张,地盘越来越多,仓库里进的战利品啊上贡的礼物啊越来越多,那年月又没有纸笔什么的,再聪明的脑袋也记不下来啊,这样仓颉就逐渐忙不过来了。由此可见仓颉也真是一个好同志,作为黄帝从有熊村里带出来的老同志了,在黄帝发迹之后不图名不图利,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贡献,也真是不容易。当然了,给领导管家的,自然要贴心的家乡人才靠谱,这道理今天的领导干部们也明白得很,你看所有单位小金库把门的哪个不是老大的心腹啊?
仓颉也是个聪明人,废话!能给领导当管家的能是笨蛋吗?后来发现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脑子越来越不好使的时候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来计算库存。他找到了不同颜色的绳子,代表不同的项目。比如黑色的绳子是猪,黄色的是谷子,白色的是女人……然后在不同颜色的绳子上打结表示数目,比如10个女人就在白绳子上打10个结,给领导汇报的时候还不用查资料,悄悄把手伸到腰间一摸绳子上的结就知道啦。可这招也逐渐不管用了,打了胜仗了,总要杀几头猪犒赏三军吧,库存减少了,那得在帐目上体现出来啊。仓颉老先生还得摸索着去解开绳子上的结,杀了一头解一个。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打个结容易要解开可就难咯,不信你自个试试?不过这也难不倒仓颉同志智慧的大脑,他又想了一个新招,他发动部落里的小孩子都去海边拾贝壳,他拿来穿在绳子上,有进项了就加贝壳,要支出就减少贝壳。这么一来倒也不错,一下子应付了好几年。
黄帝一看,行啊,这小子不错,这么多玩意都叫他给管理得井井有条的,那就再给他加点码吧。古往今来都是这个道理,能干是吧?那再弄点活给你干?还能干是吧?那就再给你加点活……永无止境。于是仓颉开始管理整个部落的祭祀次数、狩猎的分配,人口的增减……仓颉开始从一个仓库保管员兼出纳正式成为了黄帝的大管家。
当了大管家之后,仓颉的头轰的一下就大了,就算做牛做马累死累活,自个用绳子把自个缠紧实了,自个拿贝壳把自个给埋了……也记不下来那么多的项目啊。黄帝笑眯眯地看着仓颉:“你行滴……!”面对领导这样的信任和深情厚意,仓颉还有什么话好说,只得擦干泪不要怕,抬头挺胸做斗志昂扬状:“我能!”仓颉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时候,某天在一个三岔路口遇到几个老头去打猎——汗一个!古代果然污染少,大家的身体都很强壮,老头?!打猎??!!一个老头说走东边,去打羚羊;一个老头说走北边,去打鹿群;一个老头偏偏要向西,说要去打两只老虎——再汗一个!老虎!两只!!仓颉当时虽然还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是也沾染上了后世文化人的坏毛病,就是不识五谷不事稼穑。老头们争吵得很激烈,一旁的仓颉却看不明白了,小心翼翼地问他们:“老人家,你们怎么知道哪条路上有什么野兽的呢?”几个老头很鄙视地白了仓颉一眼:“你是当干部的吧?”这下轮到仓颉汗了:“小有职务,不过也是苦出身啊。”老头白了仓颉一眼:“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专业技能已经荒废了吧?笨啊你,看脚印不就知道哪里有什么动物了啊!” 仓颉恍然大悟,觉得几千年后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跨越了漫长时光,此刻砸到自己的脑袋上了。一个脚印表示一种动物,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来代表一种库存物品呢?传说仓颉开窍的当夜,那是“天雨粟,鬼夜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世界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符号,华夏的象形文字诞生了。而且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使用它的改良版。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云南丽江古城,广场上有一面“猜字壁”,上面就刻着现在还在使用的古老象形文字——东巴文字。几乎在差不多时代的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才创造了另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然后再200年后,埃及第一王朝也创立了另一古老的象形文字——圣书字。往后再过了1500多年,大概在公元前15世纪的时候,腓尼基人借助圣书字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字母,后来传入希腊,演变成为希腊字母,孳生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成为了今天欧洲各种字母的来源,而腓尼基字母在西亚则演变成了阿拉米字母,成为了亚洲阿拉伯字母、印加字母、犹太字母的基础。此后字母就一枝独秀地蓬勃发展开来,并一发而不可收拾,逼迫着楔形文字和圣书字早早地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再往后进入到20世纪末期,由字母衍生出来的CET、TOEFL、IELTS、PETS……等等各类考试来折磨在象形文字熏染下长大的华夏儿女,这也是仓颉和腓尼基人当初打死也想不到的。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到了一个高级阶段。首先是克服了语言转瞬即逝的缺点,口说无凭嘛,有了文字,白纸黑字地记下来,再加个手印,谁也跑不了!你有权保持沉默,但是你签过字的文件照样能作为呈堂证供的。其次,文字能把信息传播的隐秘性和范围都提升到了更高的程度,在没有电话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时代,通信基本靠吼。“嘿……什么花儿开得艳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