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那些远古的汉子-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王夫差看到西施后果然很是宠爱她,专门在姑苏为她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日与西施为水戏,还专门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煞是动听。男人为了自己爱的女人,果然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啊。
其实可以想见,这时候西施内心深处一定很痛苦,我就不信夫差那么多可人疼的举动打动不了西施的心。越国的苦难,跟西施有什么关系?勾践的屈辱,跟西施有什么关系?女人,碌碌终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归宿而已,而夫差这个归宿难道有什么不好的吗?这或许就是美女间谍的悲哀了吧。
历史书上说夫差迷恋西施,不理朝政,所以被勾践打败了。这又是道德文人在放屁了。如果一个女人就能有那么大本事的话,那我们今天送个美女去给小布什不就结了,要不了几天,美利坚合众国就要衰亡了。不管事实的真相的怎样的,结果就是勾践在姑苏全歼了吴军主力,长期围困夫差剩余的部队,迫使夫差求降。这其中或许也有西施的一份功劳吧。
夫差求降也是很有诚意的,派了自己的王孙脱光衣服,跪着一步一步上前来递交降书。勾践有点于心不忍,正想答允下来,范蠡上前说:“大王你这忍辱偷生的20年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句话就把吴国致于亡国灭种的境地了。
勾践灭吴过大宴群臣,独自坐在高台上阴森地看着大家,也不笑。范蠡看透了勾践好大喜功的德行,知道跟着这样的老大,永远也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欲望,于是就请辞。勾践深情地挽留说:“你走了,叫我怎么办啊?你留下来,国家我分你一半,如果你坚持要走,我就杀了你的老婆。”可最后还是拗不过范蠡,任他离开了。范蠡走之前写了封信给好搭档好兄弟文种,上面留下了段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文种还处于刚刚大功告成的喜悦当中,对于范蠡的判断将信将疑,就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最后也终于死在勾践的刀下。勾践后来亲自送了把剑给文种,问他:“你说灭亡一个国家有7种手段,你帮助我灭吴用了3种,那么请问剩下的4种你打算用在谁头上呢?”你说文种除了自杀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范蠡急流勇退,时年68岁,他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结果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感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在这个七国交界,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这就是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由此可见,一个人只要真的有本事,从政能为权相,从商能为巨富,真是大能治国,小能治家,看来古人说的“修齐治平”也绝非毫无道理的。范蠡知进退,识大体,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在至高顶点时能不犹豫地退却,从政为相,从商为富,当然,还泡了当世第一美女西施,所以这么多年以来,在世俗百姓的眼睛里一直都是被尊为偶像的。
第五十话:儒家原本是不吃人的
中国人天生都是无神论者,我们没有上帝。但如果非要从宗教对于人思想行为的约束上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不是宗教的宗教——儒家。虽然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儒家被冠上“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帽子被打倒,但公正地说,儒家原本是不吃人的。
儒家的追本溯源那要到周公旦那里,除了治理周王国之外,周公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规定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称之为周礼。周礼的内容很多,单之仪式程序这部分,就有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笄礼等等,以及国王之礼、国君之礼、贵族之礼……很是复杂。周礼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必须要专家才能胜任,而从事这门职业的专家,当时就称为儒家。儒家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今天乡间一群靠红白喜事混饭吃的闲汉,听到哪里死人了,就呼啦啦地招集人手去搭篷、去办席、去哭灵、去摆开麻将桌、去吹吹打打……当然,在当时的礼仪还是很严肃的,有一系列的程式规范,这在今天的香港黑帮电影里还能看到。一个老大挂了,然后一群穿黑西装戴墨镜的人就依辈分肃穆地上前敬香,大嫂和侄儿就跪在旁边行礼……出于职业的需要,儒家对于产生“礼教”的古代,有着非同寻常的崇拜感情,希望大家都按照周礼行事,这样作为一门职业,儒家才有饭吃。
孔子这个人从小就显现出了办操办礼仪非凡的天分,在其他孩子还趴在地上玩玻璃珠子拍不干胶吹纸人的时候,他就摆一些小豆子,捏些小泥碗啥的,演练死了人后的礼仪。要是今天的孩子敢这样玩法,非被父母打死不可。老娘还没死,你就搞这一套,是诅咒老娘快去死吗?可孔子的爹妈还是很宽容的,就容忍了他。
孔子的爹叫叔梁纥,相当于是个县级干部,在孔子的妈妈之前,他就娶了2个老婆,但是老婆都不争气,一连给他生了9个都是闺女,无后为大啊,叔梁纥无奈,只得在70高龄的时候又迎娶了颜家20岁的小姐,也就是孔子的妈妈。一般老夫少妻生的孩子都很聪明,从孔子很小就懂得自己搞葬礼来看,这理论是成立的,当然,老来得子,而且是老儿子,夫妇自然也有些溺爱。但是孔子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他3岁上头爹就死了,原本还能勉强维系的家庭生活就开始入不敷出了。
不过跟历史上所有出身贫寒的子弟一样,孔子贫而不堕其志,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十五而志于学”,15岁开始就懂得努力学习了,很不错,比今天很多孩子懂事得多了。问题是跟谁学呢?那会又没有什么学校,也不搞义务教育,孔子就只能自学成材。也就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跟谁学都是学,问题是也就人家孔子学成了家,学成了派,这就不是一般参加自学考试的孩子能达到的境界了。孔子基本上学到30岁才算小有名气,这之间做了很多低层劳动人民才去做的工作,比如喂牲口啊,守仓库啊什么的,此后慢慢的大家都知道鲁国有个叫孔子的人很厉害,周公当时规定的礼仪很多都失传了,就只有这个叫孔子的才记得,所以大家遇到关于礼仪上的问题都去请教于他,甚至连齐景公到鲁国访问的时候也专门去看望了孔子。
这次看望给了孔子很大的动力,所以他找工作的第一站就定在了齐国。可齐景公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听你扯车闲篇是扯闲篇,用不用你治国那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了,后人不肯说这是因为孔子能力不行,也不乐意说是齐景公是昏君,于是都把责任推到矮子晏婴的身上。不过总的来说,孔子到齐国还是有收获的,“问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听了好听的音乐能三个月不想吃肉。这里只有两个解释:一是孔子确实是个音乐发烧友,二是孔子确实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什么世面,到大城市听听流行音乐就立马傻在那儿了,很土的。
从齐国归来之后,孔子痛定思痛,终于明白了一个学者的本分应该是什么。所以就沉下心来做学问,把前半生思考的很多关于礼仪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所谓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这一阶段,孔子大概是36…50岁之间。
到了51岁上头,孔子的官运开始来了,开始在鲁国当官了,最后做到了大司寇,这就相当于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最高部门的部长 司法部、公安部、高院几合一的最高首长。这时候,孔子显现出了自己真的不适合从政的本性,他做了一件超级无聊的事——堕三都。
鲁国的政治长期是有三大家族把持的,叫“三桓”,这是鲁国几百年来长期把持实际政治实权的三大家族。四大家族在中华民国闹了2、30年就搞得风生水起的,那么这三桓搞了几百年,势力如何,大家可想而知了吧。其实公正评价,这三桓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大坏事,把持一定的政治权力也是为了保证自己家族不被人吞并,事实上也从来没有想推翻鲁国的国君而自立的想法,几百年来君臣间还算是相安无事。
可孔子看不惯啦。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要当臣子的像孝顺自己爹地一样孝敬君王,当然看这三桓就很是不爽啦,所以就处心积虑地要为鲁国的国君除掉这三桓,把权力收回国君。孔子的具体做法就是提议“堕三都”。堕就是堕胎的意思,意思是要把“三桓”自行武装起的三座私邑,全部堕去城墙,从而使他们无法对抗中央。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要么孔子是太把自己当棵葱了,要么就是完全是政治白痴。看来当年齐景公和晏婴不用孔子也绝非毫无道理的。
孔子自觉得在祖国呆不下去了,就拉了一票门生弟子去周游列国去了,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意思。可问题是孔子自己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惜他自己到了50大几了还是既惑且不知天命,最可怕的是他连自己是只什么鸟变的都没认识清楚。面对诸国聪明的或不聪明的政治家,孔子的遭遇可想而知,没有一家会用孔子的这套东西来治理国家的,没有一国愿意给孔子一个官职的。最后就像孔子自己说的那样,“累累若丧家之狗”。
69岁的时候,孔子终于断了当官的念想,悻悻地回到了鲁国,提笔开始编鲁国的历史书籍——《春秋》,这本书也流传后世,为后来的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社会大事记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坦白讲,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一生归纳为9个字就是:“吃嘛嘛香,干嘛嘛不成。”注:这9个字一定要用天津话读来才有感觉。这样一个蔫巴老头,压根和后来“吃人的礼教”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可凡高说过:“等老子死了,你们才知道我的价值。”孔子亦然。
孔子活着的时候不是公、侯、王,更不是圣人。可他死了以后,在他的学生们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努力下,再加上历代帝王统治的需求,以上等等孔子活着的时候孜孜以求而未得,甚至有些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头衔,居然全都戴到了他的头上。至清顺治年间,孔子竟然成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真不知道孔子成了你关外不同文不同种的蛮夷哪门子的先师了?
总之,儒家也好,孔子也好,在中华历史上的几经沉浮,更多的是政治,不是学术,可怜的孔子和儒家,不过成了一代代帝王和权臣手里的工具,想起了就捧起来,想不起就摔下去。至于最近热的《论语》,热的孔子,既不是学术,也不是政治,而是娱乐。得知自己在21世纪居然成了娱乐明星,不知道那个当年在卫、梁之间吃不饱饭,累累若丧家之狗的老头做何感想。
第五十一话:中国人的哲学——道家
每个中国人的哲学里都有两面,就像手掌的正反面,一面是出世,一面是出世。通常中国人在得意的时候推崇的是儒家入世之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就马上从儒家转投向道家的怀抱,崇尚黄老之学说,讲究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儒一道,实在是已经深深地浸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融入到民族的基因里,再也摆脱不了啦。或者可以这么说,中国人的宗教是儒家,中国人的哲学则是道家。
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无法确切地得知是否有老子这个人存在,就算存在,关于他的出生年代也是存疑的,有人说他是前六世纪的人,有人说是前五,有人说是前四,这就已经横跨了300年了,成为了思想史上的一大悬案。
传说老子姓李名耳,曾经在周都城洛阳担任王国的图书管理员。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绝对近水楼台看了无数的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传说孔子有次专门去洛阳问老子关于礼教的问题。老子很鄙视地对他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这段话看上去毫无逻辑,却处处都打在孔子的要害处,把孔子的皮给彻底扒了下来。从中也可看出一点老子的思想。孔子出来后很郁闷地跟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龙吧!”
在公元前484年,也就是伍子胥在吴国死的那一年,老子忽然辞职了,骑着头青牛就向西走去了。在经过秦国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长官尹喜把他拦住说:“你就要隐居了,还是给我们留下几句话吧。”老子无奈,就在竹简上刻下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著名的《道德经》。尽管这文章很短,只有5000来字,可对于当时的老子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因为当时写字是用烧红的铁片把字刻在竹简上,估计这5000字当时也够这老头受的了。
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感谢那位函谷关的官员尹喜,一种伟大的哲学思想险些就要远出大散关向西而随风飘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道德经》里得到了系统的展示,主要表达的是对强梁世界的消极反应,是人类遇到不可理解,又无力抗拒的压力时的一种自解自慰的心理状态。套用前几年流行的那比喻,生活就像强奸,当你无力反抗的时候……儒家的做法就是拼死一搏,道家的做法就是躺那儿什么也不做,装尸体玩。老子强调的是不要刻意去进取,不作为就是有所作为,自然演进就是纳入规律。只要哥哥你耐心的等待,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喂。道家讲究的是自然,对于名利一向都是当做不存在的。就像《少林足球》里那个猥琐的打手球队老大说的:“那些虚名,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
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在各个方面,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讲究的就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平等相处而不突兀,人工的和自然地融为一体。当然,这样的建筑思想自从梁思成之后就已经消散无踪影了。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天安门边上的大蛋壳横卧广场,黄浦江边由三个蛋串起来的东方明珠直冲霄汉,居然还被列为经典建筑而四处传诵。不是说建筑本身不好,而是完全和周围的环境不搭界,看上去大是奇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话是老子所有思想的核心。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王老子制定的规则,实际没有那么复杂,人人只要用心观察周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记,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这本道德经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会被推翻取代。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变即是不变,不变即是变,这就是天地间的大道。
——————————————————————————————————
另:周末接到朋友告知,有别的读书网站转了这本小说,然后我上百度一搜索,起码找到无数个读书网站都在转这本书。深切地感谢大家的厚爱,不过以后转载什么的最好还是告诉鄙人一声,谢谢了。本书现在是自由身,如果有谁看上了,可以msn:flower651230@msn。联系,价钱谈得拢就卖。请转载的朋友不辞辛劳,把这一段也转过去,谢谢。
第五十二话:外交史上的奇迹
基本上我们看历史,春秋与战国时代的分界线出现在“三家分晋”。曾经强大的晋国忽然间分裂成了3个相互看不顺眼的小国,让整个中原大地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为秦最终能一统中原扫除了最重要的一个障碍。
前面我们说过,盛极而衰。太阳升到中央,最炽热的时候就是它开始向下落的时候,事物往往在最强盛的时候就藏有隐患,只是没几个人能看得清楚罢了。晋国的危机,其实在晋文公重耳称霸的年代就开始了。
晋文公依靠一帮跟随他流亡的大臣取得了晋国长期的辉煌,那帮大臣也自然形成了一个世袭的贵族统治阶层。当然,大臣们的不肖子孙因为没有像祖辈那样共过患难,相互间自然就看不顺眼,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斗争、侵吞。经过百余年的争斗,到公元前6世纪的50年代,形成了范、中行、荀、韩、赵、魏,这就是所谓的“六卿”,而晋国的国君,大权已经旁落。这样又过了一百年,在公元前5世纪的40年代,六大家族又发生火并,最后范家和中行家在政治斗争中彻底失败,六大家族变成了四大家族,各自拥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和赋税领地,政治权利也更加集中。当时在位的晋出公姬错完全无法忍受这样的局面,秘密求告齐国和鲁国,企图借用外力来解决内患。四卿得知详情后很慌恐,于是先下手为强,出动私人武装联合攻打晋出公。晋出公不是对手,逃亡齐国,在半路上死去。至此,晋国基本上成了4家联合执政的政治格局。
四大家族只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内部的纷争其实也很激烈,当共同的目标晋国国君已经彻底沦为傀儡,那么四大家族内部的纠纷就提上了台面。荀家是四大家族里势力最庞大的,族长荀瑶是个非常聪明而且也自命不凡的人物,仗着自己兵多将广,就起了吞并其他三家的念头。荀瑶派使者去直接找其他三家人索取土地,韩、魏两家畏惧荀家势大,就忍气吞声地答应了。而赵家的族长赵无恤却断然拒绝了这一不合理要求。荀瑶哪丢得起这面子啊,当下就发动了三家联军,攻打赵家,并约定事成之后三家平分了赵的土地。
公元前456年,三国联军全力攻打赵家根据地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太原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巍峨的大城,城高墙后,戒备森严的,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攻打得下来的。这三国联军打啊打啊,打了足足2年都没能打下来。后来这三国联军就想了一个狠招,刨开汾河的防洪大堤,用大水冲淹晋阳城。这水势可不得了,浩大得很,冲垮了晋阳厚重的城墙,只剩下三两块板子的厚度就灌到城里去了。其时晋阳的形势实在是危如累卵。
外交史上最伟大的奇迹出现了。赵家的老大派密使潜入三国联军的的驻地,密会了韩家和魏家的老大,仔细给他们分析了当前形势:“与虎谋皮知道么?你们跟着荀瑶混想瓜分我赵家的地盘,那就是与虎谋皮!荀瑶是什么人?你们两位比我更清楚吧。现在就敢叫你们割地,试想,要是把我赵家灭了之后,你们呀,别说染指赵家的地盘了,还是多操心下自己的地盘不要被荀瑶搞过去了吧。当务之急其实该我们三家联手,把荀家给除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一番游说准确地打中了韩家和魏家的心,于是在一夜之间,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当晚,韩、赵、魏三家联军就联手向尚在睡梦中的荀家军队发动了攻击,不可一世的荀瑶在睡梦中就掉了脑袋,而且这脑袋还很不光彩地被赵无恤拿来做了尿壶。至此,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已经不是任何势力能够阻挡的了。晋的国君甚至堕落到要去这三家朝拜,这完全不是当年英明神武的重耳能想象得到的了。
尽管三家分晋已经成了事实,但是名上还是不太顺。公元前403年,那个躲在废纸堆里睡大觉的周天子得了这三家的大礼贿赂,欣喜地把这三家的族长都擢升为国君,在实际控制地盘上建立封国。至此,韩、赵、魏三个强大的新封国出现在历史舞台,而晋国,随着历史的风飘散而去吧。
——————————————————————————————————
另:周末接到朋友告知,有别的读书网站转了这本小说,然后我上百度一搜索,起码找到无数个读书网站都在转这本书。深切地感谢大家的厚爱,不过以后转载什么的最好还是告诉鄙人一声,谢谢了。本书现在是自由身,如果有谁看上了,可以msn:flower651230@msn。联系,价钱谈得拢就卖。请转载的朋友不辞辛劳,把这一段也转过去,谢谢。
第五十三话:混蛋名将吴起
吴起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