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时空之大中华-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斯大林又获得胜利。
捷尔任斯基没有看到这一幕。1926年7月20日,49岁的捷尔任斯基及时地累死在工作岗位上。避免了与布哈林一起成为“右派”被打倒他的观点远比布哈林反动:因为他甚至说过,要想把粮食收上来,就需要回到旧时代,要把地主请回来……
1937年,捷尔任斯基的全部亲属都因“波兰间谍”案被捕,并且,“他们全都招供了”,他的秘书则被枪决“波兰间谍”案共有18000人被捕。 “我们仁慈的父亲”斯大林放过了捷尔任斯基。
捷尔任斯基也许该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他曾总结说,对商品生产供应的行政管制越多,商品越短缺,并且需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就越多。
捷尔任斯基是KGB领袖中最特殊的一个,他不被列宁喜欢,不被托洛茨基喜欢,也不被斯大林喜欢。而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到来之前,KGB形成了这样一个光荣传统:后一任总是要逮捕并处决前任,捷尔任斯基是少数没有被枪决或关进监狱的KGB领袖,更不用说,这样一个不依附任何领袖的人,竟平安地死在任上。
1991年,全苏联的捷尔任斯基塑像被拆除,因为他是苏联恐怖时代的象征,人们终于可以理解他的观点,但这纯属多余,因为这个国家紧接着他的塑像一起垮台。
明仁斯基:沉默勤勉的功臣
明仁斯基出身贵族之家,青年时曾游历多国,并在巴黎大学毕业,熟悉多国语言,捷尔任斯基因此将对外情报部门交给他。
明仁斯基是个非常温和、谦逊、彬彬有礼、低调的知识分子,他给人最大的印象是永远的一脸倦容和任劳任怨,他因此被人认为缺乏个性甚至主见。
因为在法国曾有过银行当办事员的经历,10月**后,明仁斯基被列宁点将当了一段时间的副财政人民委员(相当于中国的副部长),但除了带人砸开一些拒绝开门的银行金库外,没有给世人留下更多印象。然后,他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工作。
1920年12月20日,明仁斯基负责的“全俄肃反委员会外事处”成立。
苏联外交部门很快就向中央控告明仁斯基的手下给他们带来的“灾难”:逮捕驻苏外交人员的私人朋友、以威胁手段要求驻苏外交机构的雇员当情报人员、逮捕并监视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苏联派出的外交官员被手下监控……
明仁斯基在对外情报搜集上的杰出表现,深得捷尔任斯基的赞赏。捷尔任斯基主要精力用于经济管理后,明仁斯基成了此时名叫“格帕乌”的实际负责人。接下来,他接过捷尔任斯基的班。
明仁斯基的任务远比他的前任更艰巨。斯大林确立了党内绝对优势地位后,整个苏联按照他的设计图转动起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出现无穷无尽的阶级敌人。
首先是农业。捷尔任斯基管理经济时,大量机器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城市买不到粮食,同志们认为这是富农在搞破坏,捷尔任斯基则认为是价格制定背离市场的缘故。
现在,私有的农村要变成集体农庄,不按指定价格交粮,隐匿粮食、私自屠宰牲畜、损坏农业设备、不按指令耕种……阶级敌人到处都是。因人手严重不足,当年裁撤下岗的“契卡”人员重新归队。
捷尔任斯基曾警告,如果继续剥夺农民,国家就会要完蛋,我们自己也要完蛋。是的,农民在疯狂反抗,1929年全国发生了1300次叛乱,1930年1月,参加叛乱的农民仅仅第二个月人数就翻了一倍,3月则是80万。接下来的1932年,苏联发生大饥荒,但国家并没有完,只是柜台上永远空空荡荡而已。
工业战线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背后是惊人的浪费、低效、生产事故和管理混乱,这些都是阶级敌人、右派、特务的故意破坏,当然,还有制造次品、消极怠工、浪费资源、投机倒把的“托洛茨基分子”。
明仁斯基和他的同志们以超人的精力、智慧,在群众互相举报的配合下,不但破获了暗藏在各个战线中的无数个反动集团,还粉碎了这些行业中的若干个并不存在的反**政党。
明仁斯基开创了一个先例:秘密警察维持生产秩序,此传统被一直保持,勃列日涅夫时代,上班时间跑出去喝酒、闲逛、排队的工人不再是阶级敌人,但还得靠KGB把他们赶回工厂。
1934年5月10日,60岁的明仁斯基因心脏病死在岗位上,他没有见到一份证明他有同性恋犯罪行为的档案。8年时间,明仁斯基在国内建起了上自政治局下到遥远乡村,只为斯大林负责的国安网络,在国外,建起了一个强大的情报网。
雅戈达-叶若夫:被烹的鹰犬
苏联人曾说:有种公民权利只有苏联人才拥有,那就是每个公民享有不可剥夺的死后被平反昭雪的权利。而雅戈达、叶若夫是少数例外,因为正是他们的作恶造就了无数冤魂。
在KGB领导人中,没有两个人会像雅戈达和叶若夫这样高度相似。他们的出身、性格、形象、仕途轨迹、罪恶乃至戏剧性的命运颇像一个模子里翻出来的。在苏联人的印象中,这两个人都是残暴和无法无天的人物,然而近距离接触过他们的人并不这么认为。
托洛茨基这样评价曾令苏联人胆寒的雅戈达:“办事非常认真,为人毕恭毕敬,完全没有个性。他瘦瘦的,面呈土色(他得过结核病),留着短胡,身着弗伦奇式军上衣,给人留下一种勤奋的小人物的印象。”
雅戈达受过中等教育,16岁参加**,他热爱文学,年轻时与高尔基相识并成为终身朋友,这段友谊后来成为一个灾难,因为他的死刑理由之一,就是被指控谋杀高尔基。
雅戈达以勤奋,善于敏锐地抓住案件的本质而获不断提升,30岁时进入列宁选定的肃反委员会13人领导班子,几年后就成为捷尔任斯基最重要的助手。
他最杰出的工作才能,是利用劳改营数百万无偿人力开发边疆。40岁时他成为中央委员,接下来,他成为明仁斯基的接替人内务人民委员。一年后,他获得相当于元帅的国家安全总委员官衔。
1934年12月1日,斯大林最亲密的兄弟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身亡,悲伤的斯大林听到消息当晚即直奔列宁格勒。此案比苏联任何大案都更离奇,所有知情者很快蹊跷地死去
斯大林要为基洛夫报仇。2周后,斯大林的反对派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因“谋杀基洛夫”而被捕。但雅戈达居然把这个案子办成了刑事案,被迅速枪毙,驱逐、流放、判刑的人不少,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要人一个都没枪决。
这个后果很严重。
1936年9月25日,斯大林给政治局的同志们一封电报:“我们认为,任命叶若夫同志为内务人民委员是完全必要和紧急的事情。雅戈达显然在揭露托洛茨基一季诺维也夫集团的工作中未能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在这项工作上延误了4年时间……”
政治局委员卡冈诺维奇说:“我们的父亲的这一决定毫无疑问是卓越、英明的。”
1天后,雅戈达的职务变成邮电人民委员,4个月后,他变成了预备役人员,再过2个月,雅戈达的继任者叶若夫宣布“雅戈达是沙皇暗探局的侦探、骗子和盗用公款者。”
最后,雅戈达供认了如下罪行:参与托洛茨基集团、德国间谍,杀害高尔基、古比雪夫、明仁斯基,谋害叶若夫、谋杀基洛夫。
1938年3月15日,雅戈达被枪决。
人民公敌雅戈达的父亲给斯大林写了一封忏悔信,他最后恳求:“我们两位老人请求您,希望能让处在这种艰难的精神和物质条件下、没有任何生存办法的我们在幸福的苏维埃国家里平静地度过已经不长的余生。”
雅戈达一家在内战期间为**贡献了2个孩子,最后,雅戈达的父母、妻子以及其他亲属均因他而死,他身边的一大批同事亦未能幸免。
亚戈达在1934…1935的任职期间,逮捕了26万人,曾亲自签署过逮捕自己亲侄女的命令,但他听说手下惩罚女囚在冰天雪地中赤身**,会愤然下令调查“这样的恶棍是从哪里混进来的”并且,他偶尔能释放无辜者,他的前后任都做不到这一点。
正文 第二百七十五章 无边地狱
第二百七十五章 无边地狱
比雅戈达小4岁的叶若夫有个绰号“血腥的侏儒”。他身高不到1。6米,脸庞消瘦苍白,甚至略带羞涩,颇肖浓缩版的普京。年轻时,一位对他非常器重欣赏的上司经常请他做客吃饭,一直关心照顾他的主妇喜欢怜爱地称叶若夫为“小麻雀”。这对善良的夫妇大概想不到,不出10年,老上司的案卷到了“小麻雀”手里,他签上“执行逮捕”后,又添上“他的妻子也要逮捕”。这对夫妇均被枪决,主妇的供词是,受英国情报机关指派,妄图毒死叶若夫。
但叶若夫的早年相识,都不认为他品行恶劣凶残,人们说他虽然只受过几年教育,但天资聪颖,特别勤奋,他喜欢唱歌、写诗、谦逊、平和,而且被提拔后很有民主作风,被叶若夫送上刑场的布哈林曾说他“心地善良”,一位后来被流放的诗人也评价:“没有一个人会说叶若夫的坏话。这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仁慈的、温和的、有分寸的人”。
叶若夫以组织能力和善于完成任务而颇受上级赏识。他的升迁路径,是从刚30出头进入中央组织分配处一个小小的事务官僚开始的,接下来的5年,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上蹿升,**时与雅戈达一同成为中央委员。2年后的1935年,叶若夫又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监察委员会主席,这时斯大林要求叶若夫适度介入内务部的工作“我们的父亲”慈爱的目光关注“小麻雀”已经很久了。
雅戈达办砸了基洛夫遇刺案,叶若夫没有辜负斯大林的期望,半年内,他清除了国安机关25000人中的5000人,现在,这个机构已经没有捷尔任斯基时代留下的骨干了。
叶若夫掌舵后,大清洗才真正开始。从1936年底到1937年,叶若夫和同志们一口气逮捕了150万人,枪毙了其中的一半。在叶若夫努力下,斯大林成为有史以来最多人想暗杀的人。
只要斯大林同志微笑着心里将某个同志打上红叉,叶若夫就能很快要此人招供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死罪。斯大林的威望空前高涨,党和军队的领导们每次被召集开会都会发现新空出许多座位。
叶若夫真是KGB头目中最凶残卑劣的人吗?叶若夫介绍抓人成绩时,列举道:“最近几个月被定罪的有……轻工业人民委员部141人,教育人民委员部228人……” 与会代表们气愤地说:很显然,轻工业人民委员部的人抓少了
叶若夫因出色表现,获得了“苏联人民最喜爱的人”的称号,有座小城改用他的名字命名。米高扬同志开始这样祝酒:“要向叶若夫同志学习斯大林式的工作作风,就像他过去和现在向斯大林同志学习那样……”
现在,叶若夫的头上被斯大林打了红叉。
1938年1月9日,党中央作出《关于错误地解雇因反**罪被捕者的家属这一事实的决定》,接着,全会一致呼吁“不要无充分理由就控告人,要把犯错误的人与破坏分子区分开”。聪明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在仁慈公正的斯大林已经觉察到叶若夫干下了多少坏事,准备破乱反正了。
大搜捕转到了内务部系统,叶若夫刚换上的人被统统清洗。
4月,叶若夫兼任水运人民委员,贝利亚协助其内务部的工作。11月,叶若夫向斯大林写了长长的忏悔信,半年后,叶若夫招供了自己的罪行:德国间谍、托洛茨基阴谋集团成员、谋杀斯大林。
叶若夫有个独特的收藏品:枪决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这两个当年大人物的子弹。1940年2月4日,世界又多了颗枪毙叶若夫的子弹。
叶若夫身后留下了一个6岁女儿。
58年后,他的女儿要求为叶若夫平反,但俄最高军事法庭未能让前苏联公民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享有死后被平反昭雪的公民权利。
贝利亚:只差一步登顶
贝利亚才真正拥有与KGB形象相符的有震慑力的相貌。额头宽阔隆起,圆眼镜片后射出的目光镇定、从容、深不可测,紧抿的嘴唇坚定有力。贝利亚看上去温文尔雅,但个性鲜明,果断、灵活而冷酷无情。
1933年,渡假中的斯大林遇袭,在场的贝利亚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掩护了斯大林,杀手当场被打成蜂窝。人们说,这是贝利亚设计的。故事的真实性缺少确凿证据,但这个传说显然符合人们对贝利亚的认识:什么都干得出来。他的熟人没有一个人喜欢他。
贝利亚继承叶若夫的遗产时,内务部已是一支拥有几个师和数十万保卫工作者的庞大军队,这个遗产的不完美之处,是叶若夫愚蠢地枪决了大批优秀的驻外特工,对外情报网络破坏殆尽。而贝利亚重建了它。
贝利亚超群的能力,注定使他不像前两位领袖一样只作为杀人工具出现。
与叶若夫向下随意分派指标抓人杀人的毫无章法不同,贝利亚有时会手痒亲自动手打人,但他领导下的肃反工作学会了尊重苏维埃的司法程序,大面积抓捕变成高效率的定点清除。叶若夫基本上消灭了与斯大林同辈的老党员,但托洛茨基流亡在外一直要斯大林夜不能寐,这个任务被贝利亚漂亮地完成了。
贝利亚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作出的贡献后来被官方故意遗忘。他是战争爆发后任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国防委员会成员,其任务涉及情报收集、外交秘密沟通、组织劳改营的庞大人力修造防御工事、前线监督官兵、工厂后撤组织、武器生产和安全保卫……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贝利亚寸步不离斯大林。
战争结束后,抢夺德国专家和科研成果、研发核武器等首要任务,均由贝利亚负责。贝利亚这个外行,因杰出的组织能力和情报搜集成就曾被人称为“原子弹之父”。
有些故事能说明贝利亚的风格。他是个超级足迷,著名的“迪纳摩”队即属内务部,斯大林的二儿子瓦西里也是个球迷,为了将空军足球队变成超级强队,他把一个杰出的教练从劳改营弄出来,但此人迅速被带回劳改营,瓦西里再捞出,并与之同吃同睡,反复再三,最后,瓦西里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要那家伙回劳改营但“迪纳摩”队也会失利,贝利亚令他们坐一趟运牲猪的货车返回。
贝利亚有个名言:“当我们布尔什维克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对其他的一切都置之不顾。”他不懂得核武器技术,但他倾听专家意见。他会提前准备两份名单,一个是要重重褒奖的,一个是送到西伯利亚的,人名都一样。
很长一段时间,斯大林对能干的贝利亚器重喜欢的不得了,他私下称之为“我的盖世太保头子”。
几年的时间,贝利亚就成了政治局委员、元帅。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人物,而且,他的同志们像害怕斯大林一样害怕他。
贝利亚身后有个空前庞大无所不管的机器,那架红色绞肉机已经碾碎了无数党的高级干部和他们的家人,党的干部已经成为全苏联最有生命危险的职业。
而且,这架机器在1930年代开始显示其可怕威力后,它的掌管者居然在这个位置上呆了那么长时间。
斯大林也恐惧贝利亚,一如贝利亚恐惧斯大林。1941年开始,斯大林就不再让贝利亚插手国安事务。贝利亚窃听全部领导人的电话,也知道自己正被斯大林窃听。
1952年10月的苏共十九大上,斯大林批评了贝利亚、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按惯例,斯大林小圈子会客厅墙壁上,这些人的画像将很快被摘去,换上一批新人。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贝利亚松了口气。他要大干一场:释放数百万政治犯、立即停止全苏的反犹行动、为莫斯科医生集团案平反、改变对南斯拉夫政策、终止朝鲜战争、对内乱中的东德不采取武力干涉政策、社会主义市场化……看上去很多是赫鲁晓夫甚至是戈尔巴乔夫将来要做的事。
贝利亚失算了,他忘记了自己给人留下的印象,不知道同志们正万分恐惧他的阴谋。
第二号人物在受政治局谴责后被捕,《真理报》发表了《党、政府、苏联民牢不可破的团结》的社论。
12月24日,贝利亚经审讯后被枪决,罪名是:“被告人贝利亚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纠集仇视苏维埃国家的叛徒阴谋团伙,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和重建资本家的国家”。
~~~~~~~~~~~~~~~~~~~~~~~~~~~~~~~~~~~~~~~~~~~~~~~~~~~~~~~~~~~~~~~~~~~~~~~~~~~~~~~~~~~~~~~~~~~~~~~~~~~~~~~~~~~~~~~~~~~~~~~~~~~~~~~~~~~~~~~~~~~~~~~~~~~~~~~~~~~~
~~~~~~~~~~~~~~~~~~~~~~~~~~~~~~~~~~~~~~~~~~~~~~~~~~~~~~~~~~~~~~~~~~~~~~~~~~~~~~~~~~~~~~~~~~~~~~~~~~~~~~~~~~~~~~~~~~~~~~~~~~~~~~~~~~~~~~~~~~~~~~~~~~~~~~~~~~~~
~~~~~~~~~~~~~~~~~~~~~~~~~~~~~~~~~~~~~~~~~~~~~~~~~~~~~~~~~~~~~~~~~~~~~~~~~~~~~~~~~~~~~~~~~~~~~~~~~~~~~~~~~~~~~~~~~~~~~~~~~~~~~~~~~~~~~~~~~~~~~~~~~~~~~~~~~~~~
贝利亚一家包括年迈的母亲、岳母、妻子、妹妹、儿子在内的20余人被逮捕流放。比起他前任的家人,实在是幸运多了。
一战后的欧洲安全体系掌握在法国手中,法国通过和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比利时的军事同盟,对德国形成包围,对苏联进行防疫。一时间,法国在欧洲和国际联盟组织内一呼百应,好不威风。
为了制止德国赖掉赔款与战债,法国初显神通,伙同其盟友比利时占领了垂涎已久的德国工矿业重地鲁尔区。英美抓住这一天赐良机极力削弱法国的欧洲霸权,英美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法郎和法国的有价证券,打垮了法郎,在经济上破坏法国的占领行动。德国政府则消极抵抗,以总罢工和超级通货膨胀政策来对付占领政策,马克变成了废纸,德国人民的财富被洗劫(这一政策是希特勒的上台的众多因素之一)。法国的占领政策在经济上得不偿失,不得不按照英美的要求退出鲁尔地区。在随后的《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中,法国被逐步被剥夺了对德事务的主导权。由于被迫保证从莱茵河左岸地区撤军,法国无力对德国采取独立和有效的军事行动,而且法国与德国的边界安全不得不依靠英国和意大利的保证,这一切都在证明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被动摇。1935年,萨尔地区经过公民投票回归德国,这进一步提高了纳粹德国的威望,同时也打击了法国的士气。
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安全维系在法国的军事同盟网络上。但这个网络是脆弱的,由于法国的绝对实力不足,这个安全网络根本经不起复兴后德国的撕扯,更经不起英美的刻意破坏。在英国的诱导和德国的威胁下,法国不得不放弃那些东欧的被保护国,最后只剩下波兰作为凡尔赛体系新生的民族国家中硕果仅存的一员。而这个时候波兰还在不知死活地与德国签订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以抵消对法国承担的军事义务。法国众叛亲离,不得不吞下一味追随英国外交的苦果。法国外交之所以变成唯英国马首是瞻的追随外交,其根源也在于法国自身。外交行动一贯会比外交言辞发出更大、更强有力的声音,在希特勒德国进行外交冒险如进入莱茵兰、进入奥地利的时候,法国如果敢于对德国采取行动的话,那么英国不可能坐视法国被消灭,欧洲均势的天平再次倒向德国,不可能不采取外交和军事行动。但是由于鲁尔失败的前车之鉴,法国外交已经丧失了独立性和主动性,没有英国的全力配合便不肯采取任何行动,这反过来更加深了英国的疑虑——法国面临的危机是否就是那么危险,值得英国全力支持?其结果显而易见的就是英国更加不重视法国的外交政策和感受了。
法国和苏联是二战前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两极,是遏制德国的最佳结盟伙伴,但是法国对于与苏联的战略结盟犹豫不决,最终错失遏制希特勒德国的良机。由于意识形态的禁忌,法国对和苏联的全面结盟充满了恐惧,唯恐因此被英国抛弃。这种外交心态标志着法国已经不是一个世界强国——没有外交结盟的自由和外交行动的完全自主权,尤其是那种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追求现实的国家利益的勇气就不能称之为世界强国。从这一点来看,二战前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远远不如君主制时代的法国。当时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先后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信仰新教的瑞典联合起来打击同样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帝国,从未见过红衣主教黎塞留大人有何宗教负罪感。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法国国内的情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