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象晏殊那样,做一个富贵的大臣,不惜装聋作哑,自己同样不屑。然而象王旦那样呢?做忍者神龟,也做不下去。

    一想茫然了。

    学书法,还有一条道路,可在官场上想了大半天,居然没有找到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于是没有事做,就在琢磨宋朝一些文人的心理,包括他们的儒学,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条途径。

    也可以说道,与文人嘴中的“道”有区别,是他自己的“道”,不过得想好了。这个想不好,自己以后不大好办。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他的人生目标,与他独特的哲学,或者现在人嘴中的儒学。想清楚了,以后行事就有始有终。

    所以第一个选择了成功的大臣,司马光的朔学来分析。

    开封府尹好奇,正好说出让他听听,或者传扬出去,能有更多的人参议,这样可以为自己做一个参考。于是也说了出来。

    “及其既发,必制之以中,则无不中节。中节则和矣,是中、和一物也。”

    “咦?”王博文先发出惊奇的一声,然后微涔出汗,这又是对中庸升华,何谓中,不但是中,还要中(第四声的中)。因此未发之前,必须培养自己的德操,想法,使之正确,没有错失,无不中节,所以中和乃一物。

    不对啊,这小子在窜改中庸!

    老王吓着了,又道:“何人教你?”

    “府尹,小子自幼时,曾蒙受先父教诲,后来先父过世,小子一时放达,不知所谓,出了一些小事后,看到几位慈母悲痛欲绝,才痛改前非,于是闭门苦读。倒无他人教导,闭门造车,因此有些古怪的想法。”

    也就是我自己儿琢磨出来的。

    虽不大准确,可待会儿他还要反驳,算是一半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老王头有些晕,这是人家大儒才做的事,你一个小孩子琢磨这个做什么,道:“继续以闻。”

    “养之为中,发之为和,故道,中者,天下之本也。和也,天下之达者也。智者知此者,仁者守此者,礼者履此者,乐者乐此者,政者正其不能然者,刑者威其不能从者,合而言之,谓之道。道者,圣贤之所共用。岂惟人也?天地之所以生成万物,靡不由之,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这是对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的解释。

    但更深了一步,不是“未发”,而是平时就要养这个“中”,所以呢,一发必中。这才是道。

    这番见解,王博文哪里听过。

    似乎很有道理,特别是他自幼也饱读儒家书籍,此番解释,仿佛合了他的内心想法似的。喜不自胜的抓耳挠腮,道:“将牢门打开。”

    “喏。”狱吏将牢门打开。

    老王一下子钻进去了。

    狱吏将他往外拉,道:“不可啊,王府尹。”

    你跑到大牢里面与一个犯人谈什么道,已失了体统。现在作为一个堂堂的开封府尹,怎么还要往牢房里钻?

    “不要拦某,”王博文急了。凭借多年官场的经验,今天这番对答,有可能会留名青史啊。终于明白,这个小子为什么替范仲淹送行了。敢情人家肚子里真有这种大义凛然的想法。

    差一点将官服都拉破了,衙差不敢再拉,眼睁睁的看着若大的开封府尹,就钻进了牢房,与那个少年席地坐在烂稻草上。开封府尹都钻了进去,文吏不用说了,只好皱着眉头,也往里面钻。

    郑朗只看了一眼,脸上没有表情。若听到这样的话,还不动心,那么眼前这个开封府尹,则是一个真正的大草包了。

    又道:“但小子思之,非然。”

    嗯,又不对了,王博文道:“请讲。”

    “物无完物,人无完人。纵养之,无有人万制万节。所有孔子困于蔡陈,老子难于函谷。况圣人以下,汉武黜武,唐太宗晚年失节。”

    “孔夫子也是无奈。”

    “是。但子曰,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易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前一句是孔子提醒人主动远离危险,但演变到后来,却成为一些人明哲保身的借口。中间一句说是国家清明时,要正直的说话做事,无道时正直行事,小心说话,省得惹来灾祸。后一句出自《剥》卦,小人势长,此时君子应该顺势停止行动,这也是顺应天道的行为。

    前两句是孔子说的,《易》是孔子修的。他不是教导人贪生怕死,但做事要明智,如果连自身都保护不了,如何将“道”发扬光大。

    这又是一辨了。

    这种学问看似很好,养中,其实就是养这个道,每一个人心中有了道义,仁者守仁,礼者守礼,乐者守乐,政者用它来办不能办到的事,刑者不威自有人从,真正的天人合一。

    可关健有那个人能养十全十美的“道”?虽然孔子困于蔡陈,不为苦忧,然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既然发必中,又何必非要招来这场灾祸。连孔子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让其他的“仁者”“礼者”“乐者”“政者”“刑者”做到?

    “是……”王博文迟疑起来。

    这时候司马光还不知在干什么呢,更无从谈起权威,甚至他此时心中都没有产生这些想法。

    所以郑朗反问,王博文立即跟着郑朗思路走了。

    忽然想起一件事:“郑小郎,你读过多少书?”

    看一看,从公堂审案开始,到今天晚上一席交谈,引用了多少典故?若不是坐在对面,都怀疑对方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老儒。

第六十章 道(四)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小子五经略读,还有一些史书,以及诸子百家一些书籍,因为记忆力好,侥幸能倒背如流,不过仅能理解皮毛,汗颜。”

    五经,一些史书,与百家的一些书籍,你能倒背如流,还汗颜了,小子,是我汗颜好不好!老王让他噎住了。愣了愣道:“那你背一段《大传》给我听听。”

    《大传》出自《礼记》。礼记传讲各种礼仪,很枯燥无味,不要说他这样没有专人教导的少年,就是王候贵族家的孩子,一般少年时都很少喜欢读礼记。

    但对郑朗算什么,随便你翻就是,只要硬盘里有的,顺着背,倒着背,插花背,都不存在问题。但是王博文哪里知道有这个大BUG存在。

    背了:”礼,不王不缔,王者缔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一字也不差,又考了几篇,还是一字不差。

    最后王博文干瞪眼,良久叹息道:“坊言何害如此?”

    坊间的传言,怎么差别那么大?这么好的少年郎,居然被一群老百姓传成那种样子。不是不显露过的,春天在诗社,中秋在花会,也展现过才能与字迹,可老百姓的谣传就是没有怎么扭转过来。

    想一想传言的少年,再想一想眼前实际的少年,王博文只摇头。难怪郑州那个刘敬嗷嗷叫,喊是我后生,若不是他先下手为强,自己也要抢啊。又想到晏殊的事,再次叹息,晏学士,你一生拨人无数,这一回可真走了眼啦!

    不考了,心里面琢磨,明天无论如何,得面见老太太,你老人家高抬贵手,难得的一个奇葩,好好为大宋将来留一个人才吧。

    当然,背书这一段,文吏没有将书的内容记下来,只写了背某某一段文章,一字不差。

    又道:“那么何以道?”

    “小子于是思之,又想到了一条,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司马光那种中庸理想好是好,可太迂阔了,根本实现不了。所以有了张载的这段话,变修养自身,为力争,为有作为。也就是范仲淹一生做的事。

    一句话,就让王博文雷得皮焦里嫩。

    然后想到了一条,俺这一生算是白活了。不然看看,人家一个屁蛋大的孩子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可自己想都没有想过。

    恭敬地拱手,道:“请受教。”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对方很小,如果能说出一个道道,在这方面,能让他受教了。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下面还有一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没有仁慈的,对待万物就象对待刍狗(草扎的狗,古代用来祭祀用的,用完后烧掉或者扔掉)一样,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仁爱的,同样让百姓自生自灭。

    儒家对道家不是很排斥,无为嘛,正好用来愚民。但用得不多。统治者用的多是法家,可不能言。

    引用了一句,论述下面的:“天地本无心,然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以生物为心,为天地立志!”

    “是!”

    这一讲就清晰了,不要追求那些虚无飘缈的东西,天地生生不息,无心而成化万物,本无心无志,因此这个心是寄托在万物身上,而不是寄托在天地身上。这也符合儒家的真义,驳斥了道家一些虚无的理论,同时也驳斥了佛家以宇宙为心,以心役物,使物不役心的消积理论。王博文本身作为一个儒生,对这套理论肯定很欢迎。

    为天地立心立志,也就是为万物立一套标准。这就是为天地立志的本义。

    “命有理命与气命,两命皆不可废也。开显安身立命之道,使民日用而不知,气命有所依,理命有所贞。”

    所谓理命,出《汉武帝内传》:“方丈之阜,为理命之室;沧浪海岛,养九老之堂”。指敬事天命,也是指一个人的信仰情操等思想上的东西,气命,指性命。说气命有所倚,理命有所贞,生命要保障,是让百姓能吃饱穿暖栖有所居,若要求更高一点,身体健康,合家团聚的神马。理命有所贞,也就是保持高尚的情操,并且在高尚的情感下,精神感到愉快。还不止这些,包含的事物很多,从物质到精神生活全部包含在这两句话内。

    这才是为民立命。

    王博文倒吸了一口冷气。

    没有管他,郑朗继续说:“儒家之学,自两汉起,而魏晋、南北朝、隋唐,千百年,未得之传承,五代之时,道统摇摇欲逝,我朝之初,竟无一学,光复上古圣儒法言。故为去圣继绝学!”

    去,不是去掉,而是往,去寻找。

    “非也,有孔颖达等大儒,何来欲逝之说?”

    “府尹,他们只是遵守圣贤,可曾将圣贤发扬光大?就如书法,举天下皆学二王欧褚颜柳,长久以往,书法会盛否?只有丢掉这些各儒的个人理解,直接去寻找上古诸位大贤的真义,儒家之学方能百花齐放,否则越去越缩,越缩越逝。”

    “这个,这个……你还是讲一讲为万世开太平。”就这一会儿,王博文掉下了许多汗。

    “府尹,儒家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是否?”

    “是。”

    “然儒家只提及治道,有没有开出政道?一直以来,体制以儒为衣,法为里,诚乃憾事。唯寄于圣人言,推陈出新,掷出政道,方能开物成务,利用厚生,而非法家滋事多多。”

    这是张载的本义,但郑朗不耻之。法家好,儒家好,道家好,阴阳家也好,博采诸家之长,才是根本所在。好的吸纳,坏的丢弃,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是真正的时务之策。

    当然,仅说了这一段,也不能概括朔学与张载气学的全部。

    其实张载气数很复杂,他是从太极图受到的启发,认为“和谐”是永恒的,就象能量守恒定律一样,维持不变,道是随着和谐而运行,有时阴消阳涨,有时候阳消阴涨。但阴能转换为阳,阳能转换为阴,因此将它的积极一面释放出来。

    这种儒学依然还带有唯心主义的一些观点,不过大多数很接近后世的唯物主义了。

    没有全部说出来,听在王博文耳朵里面,只听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这一回连话都不能说了,后面一条不仅要推陈出新,还有要原来儒学上,再创造学术理论,使它能代替法家“政道”。

    好大的志气。

    连记录的文吏都在抹额头的汗水。

    郑朗却摇了摇头道:“然小子思之,依是不妥。”

    “为何?”王博文问道。原来的道迂阔不可实现,这种道好啊,只要人人奉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花园。

    PS:感谢fugudoku的评价,感谢雨叶淋、hqy1974、叶铎格、fugudoku、席子敬的打赏。也感谢各位书友的推荐与收藏支持。

第六十一章 道(五)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府尹,百人聚会,一人掌厨,能否让百人皆合口乎?”

    “不能。”

    “正是!若真有这种道,又要实行之,那可就危险啦。士有士的想法,农有农的想法,工有工的想法,商有商的想法。男女老幼想法又各自不同,东西南北百姓又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想法。这天下间有没有一种道,让所有百姓一点伤害都没有受到,潜移默化,受益之?”

    “似乎……”王博文不能回答。

    真按照他这个标准,恐怕孔孟之道也不能做到。刚才这小子不是说过吗,儒家长于理论,疏于“政道”。更不要说佛道两家一些虚无飘缈的东西。

    “若以自己想法为天下人的准则,会不会使天下人全部受益,并且一致赞成?”

    “不会。”

    “但是人人皆以为自己想法是对的,就是天下人的准则,那将会如何?”

    “这……”

    “那将会很乱,实施于学术,将会相互攻喧不止,实施于国家,国家将会争吵不休。再好的国力,也会在这无穷无止的争休中耗尽了最后一丝元气,然后轰然倒地。所以这种道,看似行,还是不行。”

    郑朗并没有夸张,眼下的种种争吵,是属于争权夺位的吵闹,比如王钦若,是弄倒了寇准,但寇准弄倒的人同样不少。是上书弄了祥瑞,然而上有所好,下有所和,主要责任还是在宋真宗身上。再看这个人的一生,除了这两件丑事外,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大恶。但让史书钉在奸臣的铁柱上了。真论危害,他及得上司马光与王安石?有可能欧阳修等人掀起的无穷无尽内争开始,形成的危害都比王钦若大。

    可马上他所说的就要开始了。

    而且发起的人,一个个皆是史书上赞扬的清流大臣,许多人让后人仰目而视。

    有没有坏心?真没有什么坏心,他们是想国家想百姓更好,可这种好心,却办了坏事。

    自己阻止不。可不会去做。

    嗯,逼到头上了,也不大好说的。

    王博文听出来这两种道不同之处了,前者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养“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后者不要求每一个个养中,但实施一套准则,使天下万物受益,然而这个准则同样是不可实现的。

    “郑小郎,那你认为什么样的道好呢?”

    “小子眼下只想了这两种道,其他的没有来得及想。”倒不是假话,先是将各个儒学回想了一遍,可每一个儒学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每一学派都要细想。因此,只想到了朔学与气学。

    王博文问完后,也不自觉笑了起来。

    这已经是千古奇闻,一个十二岁的少年突然关进大牢里,然后盘坐在这里想“道”,并且还真想出了许多,将史书翻一翻,可曾有之。自己还真指望他能悟出一个好道,难道是释迦牟尼转世不成?

    走了出来,王博文两眼茫茫。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牢房里离开的。

    寒风吹来,凛冽的从脸上刮过,头脑才清醒过来,向身边的文吏说道:“可曾全部记下来?”

    “记下来了。”

    “你有没有在觉得做梦?”

    “王府尹,这句正中属下内心,一直以来属下碌碌无为,昏昏而活,今天看郑家子在狱中悟道,属下情以何堪?”文吏同样也是茫然一片,王博文饱读儒家书籍,他身为文吏,同样读过许多书,知道这少年此番对答,有多大的份量。

    就是一个成年人,忽然出此语,都会掀起一场小轰动,况且他的年龄?

    “那日,某审他,态度从容自若,让某很惊奇,所以吩咐狱卒妥善安置,当时只认为他仪态好,可没有想到,此子胸怀居然如此之大。难怪,难怪,他要装天,装地,装万物,又岂是一场小小牢狱之灾所能屈辱的?你看看史书,可曾有过?”

    “属下没有看到过。”

    “走,我们今天将所有事务放下来,将此份对答,誊抄数份,然后某找几位宰相,就是拼了这个官职,某也要将这个少年保全下来。”说完了,拉着文吏向自己府上走去。

    ……

    刘知州的信就到了几位宰相手中。

    吕夷简翻了翻,递给了夏竦与薛奎,道:“这个刘敬真不知轻重。”

    看完后,连薛奎都赞成吕夷简的话。

    老太太再怎么生气,会当真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会怎么样?

    可此时清臣太刮噪了,老太太在火头上,这时候劝说,不但不起作用,相反,有可能老太太一怒之下,反而对这个少年进行处罚。

    夏竦摇头,道:“此子我也听过他的一些事迹,才华是有些,可不是一个省事的主。”

    薛奎只是笑,这三年来,此子风头很盛,前年拨小刀子,去年端午群殴,今天诗社为一老妓写诗,花会又为了搂抱两美妓,作两长短句,郑州让他折腾得天翻地覆。

    大约没得折腾了,居然来到东京城来折腾。

    不过终是一个少年人,又听说他还写了一笔好字,因此也不恼,只是觉得很好笑。道:“王府尹不是说过吗,他自此鸣天下了。”

    连一惯脸色肃穆的吕夷简听到这句后,居然也露出了笑容。

    看看这几天吧,整个东京城的百姓都在谈论郑家子,风头都压过了自己这些宰相。岂不是鸣了天下。

    其实他们也卷了一些进去,不过不是最为难的,最为难的是开封府尹王博文,每次看到他上朝被清流大臣狂批特批,几位宰相就扭转头,装作没有看到。

    然后呢,在心中替王博文默哀。

    老王,好好保重吧。

    但老王要拖他们下水了。

    王博文与文吏誊抄了好几份,揣着其中的六七份,来到了中书,要见几位宰相。也让他进来了,劈头就问道:“吕相公,夏相公,薛相公,你们有没有想过道?”

    “什么道?”夏竦问道。难不成这老小子这几天悲催的,脑子急坏掉了?

    “就是治国治天下治万物的大道。”

    “王府尹,你没有事吧?”薛奎关切的问。

    “我能有什么事?只是这几天两头受气,呕心。”王博文烦恼的摇头,又问道:“你们可曾想过?”

    “想什么?儒家诸贤书籍里阐述了还少吗?”夏竦不解地问。

    “那就好,那就好,”王博文抚胸,这一边抄着,一边惭愧,自己身为开封府尹,都活了这么一大把岁数,居然让一个屁孩子比下去,难道是白活了?现在连几位宰相都没有想过,自己就不算什么。

    “那就好什么?”薛奎狐疑地问。

    “若是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盘坐于牢房里,想着这天下大道,你们相信不相信?”

    不用说指郑家子了,可三个大佬有些糊涂,吕夷简道:“你能不能说请楚一点?”

    “你们几位相公过来看,”一人一份,将自己与郑家子的对答,递到他们手中。

    PS:推荐一本书:吞天,噬地,吞噬天地!《大吞噬术》http://2330602。

第六十二章 召见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老王到现在还没有回过魂。几位大佬涵养功夫肯定有了,可看完了,脸上全部露出古怪的表情。

    大佬就是大佬,倒底不一样,仅是古怪,还没有失态。

    吕夷简沉声问:“何来此对答?”

    “我奉太后懿旨,带着狱吏前去狱里审问,见他盘坐于地,感到奇怪,于是问了一句。”接下来发生的事,纸上面全部写了。几人也没有问他为什么要进监牢审问。

    不是不知道,外面议论汹汹,清流大臣群情激愤,这时候将郑家子再度拖到公堂上审问,王博文压力更大。虽到监牢里审问,多少失了礼度,但也没有规定审问,非得在公堂上进行的。谋官之道,无奈之举,大家都能理解他的苦衷。

    然后又再度看着这张纸上的文字。

    作为大佬,智商总比普通人要高的。

    自从花会的事传开后,就知道郑家子不会是旁人代笔了,有那个傲气,有那个字,何须让别人代笔。况且诗词到了那种地步,又会甘心做人家的代笔手?

    但仅是诗词。

    老百姓争论不休,好象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