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能不能改正,未必。又说道:“四娘,麻烦你将你那把琴拿来。”

    四娘将琴抱来,郑朗坐下,弹了一曲《幽兰》,这是陈四娘临出嫁前,才教郑朗弹奏的,此曲手法也很多,有勾(右手中指向内拨弦)、挑(右手食指向外拨弦)、撮、跪(左手无名指屈回,以末关节外侧按弦)、历(连拨两弦或数弦)、轮(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连续向外拨弦)、半轮右手无名指与中指依次向外拨弦)等等。特别是跪指法,指所用之处,皮肤嫩薄,初用时会很痛,只能先做虚按,过了一段时间皮肤适应后,才能实按。

    这都是技巧,若没有陈四娘的教诲,纵然郑朗记得再多的曲谱,也未必能将琴弹好。

    长达近十分钟的曲子弹完后,将琴递到陈四娘手中,说道:“请。”

    这是让陈四娘再弹一遍,观摩并且进行比较的。

    “奴献丑了。”说完,陈四娘手搭在琴弦上,弹奏起来。即便她说很少弹琴,也比现在郑朗琴技高明。一曲弹完,郑朗丢下了两缗钱,然后离开。

    四儿追上来,奇怪的问道:“大郎,为什么走得那么急?”

    “我是来看看她过得如何。刚才一曲高洁而不甘的《幽兰》让她弹得如此的平和安祥,我还能说什么呢?”

    “原来如此啊。”

    江杏儿跟在后面,不知道是不是陈四娘的境遇,使她产生了联想,走了几十步路,忽然说道:“大郎,让奴替你暖床吧。”

第七十六章 最要得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感谢谭俊龙、努力上进、顺顺666、fugudoku、静水深渊、泡派、坐吃三空、雨叶淋、cn2541、whitesky、雾天的雨、№晓生、苍龙之舞、小名鱼尾巴、云云裳、何南石、神圣独角龙、冬萍扬芳、hunanlp、不会飞的龙、aman2511等书友的打赏。

    明天四更开始,八点、十四点、十九点、二十二点。

    ===

    暖床现象,许多大户人家都有,孩子小,让一个小丫环在天冷时,先将被子暖和了。

    对此,郑朗也不排斥,不必刻意追求奢侈,也不用刻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苦逼的主。不过柳儿反感,于是基本交给了四儿。还有柳儿也渐渐长大,自己名声不大好听,继续让她暖床,会影响她以后的出嫁。因此,这两年再也没有让柳儿暖床。

    郑朗盯着江杏儿,道:“你是我的学生。”

    “奴也是你的小婢。”

    “不要胡想,陈四娘过得很幸福,她的性格更是你们都不及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淡如菊的女子,不过虽这样说,想到了她的琴技,马上渐渐转换成一个典型的中国农妇,眼中还有了一些惆怅。

    回到了家中,继续读书。

    就在这时,刘掌柜送来了四袋子泥。

    宋伯狐疑的看着这些泥巴,问:“大郎,你要这些泥巴……”

    不懂,也没看出这些泥巴与其他泥巴有什么不同,可居然自家小主人,要客商从江南带来。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宋伯,你不明白。”郑朗爱不释手的看着这几袋子泥,多是紫泥,还有少量绿泥与团山泥,并没有看到红泥。不过做几件赏玩的茶壶足够。

    向刘掌柜问道:“为什么他们到这时候才将砂泥带来?”

    “江南的丝绸进得少,加上路程又远,这是苏州的绸商今年第一次配货到郑州。”

    不发货到郑州,泥巴肯定不会特的派人送过来,自己还没这资格。

    “哦,替我向他们谢一声。”

    “喏。”

    仅有泥不行的,还要经露天摊晒风化,再用小磨磨碎,筛去大颗粒,泥灰搅伴成泾泥,再堆放腐化,将腐泥进行练泥。练泥也就是将泥质放在小水池里浸泡,用木楸不断的翻搅,漂去浮渣,筛以马尾细箩,沉淀后用细绢袋装浆渗水,用石压去水成泥。再用锹反复反转,使之纯精结实。其中的水质也很有讲究的,弄不来太湖的水,最少要用活水。

    然后才制壶,烧壶。烧壶温度一般在一千一百摄氏度到一千两百摄氏度之间。在郑州没有这条件,要到巩县去,巩县在唐朝曾经是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后来瓷土资源渐渐枯竭,瓷器作坊少了。但有。

    尽管煤炭开始普遍使用,此时还没有出现高达一千三百度以上的高温瓷。大约这个温度相仿佛。大不了到时候给一些钱,让这些小作坊托烧一下。

    真不行,多制几把,总有一两个作坊温度比较合适的。

    经过浴火变色这道程序后,砂泥里所含的矿物质会出现奇异的色变,虽不上釉,但同样会出现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瑰丽的色彩。并且因为是自然原色,更加质朴古雅可爱。

    看了看太阳,将其中一袋泥倒出一半,摊放在院中石台上,摊晒。

    还要准备一些东西的,捶打泥片泥条的搭子,琢嘴把、转足、革小平面的尖刀,切削挑挟用的鳑鮍刀,打身筒、拍片子,拍口的木拍子,用开壶口的小规车,用于勒光线条的各种线梗,用于砂壶成型后精加工的牛角明针,起泥条与大片子的泥扦尺,用来勒光口颈、底足、身筒交接处的勒只,用来复脂泥的小腹只,拍身筒、推身筒接头、做嘴的大中小竹拍子,用来挖嘴孔、用粗钢丝制成的挖嘴刀,用来钻大小洞眼的各色筒管,用来做圆眼、圆嘴的独个,用于整形的篦子,用于拖水的水笔帚、不过也可以用毛笔代替。

    这是制壶基本工具,还有其他的一些工具,比如工作台,又叫泥橙,打印章的顶柱,木榔头,加工盖子用的多种盖座,小辘轳,木转盘,喷水壶,小车刀,完底石,圆口陀,矩底,水磨布,皮磨布,还有纯棉布,后面的不知有没有,反正他家店中是没有看到纯棉布。

    多数工具,肯定买是买不到的,必须进一趟城,让一些工匠制作。

    工艺复杂,工具很多,但好在他的嗜好,前世还去过民间手工作坊细细参观过一回,心中有了深刻的印象,比较熟悉。至于仅为这个嗜好,花了多少心血与代价,根本就没有想过。

    自己收了一个美徒弟,花了几千缗钱,相比起来,这点用度又算什么呢?

    正好给刘知州那个笔筒子制好,一道带了过去。

    比起给四行首的笔筒,这个笔筒无论是字,或者是画,都十分简洁,图案少,字也少。但刘知州十分喜欢,玩赏了一会儿,说道:“虽是器物精美,可不能为它分出太多的精力。”

    “是,这是后生权当放松用的。若是只顾着学习,天长日久,也会产生疲惫感,反而进步不快,所谓欲速则不达,正是此理。于是学习之余,后生练琴、学画或者弄一些小器物,张驰得法,寓教于乐。”

    “那就好,”刘知州额首。

    害怕的是郑朗分心太多,偶尔乐一乐,也未尝不可,比在外面与几个狐朋狗友花天酒地的强。

    留下来,让郑朗陪他吃了一顿饭,说了一些经义上的学问,心中更加满意,放郑朗回去。

    年关将到。

    这段时间郑家庄十分平静,郑朗回来的消息,掀起了一个小小的轰动。可刘知州做了许多隐饰,小子胆子大,不知天高地厚,你们各位就不要打扰他啦,让他安心学习。

    京城的事又没有传出来,刘知州又嘱咐了衙役不要说出笔筒的事,这也是无奈之举,只好隐瞒一时是一时了。所以依是没有什么人登门拜访。

    倒是几个好哥们来了。

    武三郎再次蛊惑道:“大郎,你马上又大了一岁,我们一道去东京城看灯市吧。”

    几小子上次去看过,可遇到太多的纨绔,一个个都不是他们惹得起的,于是挟着尾巴,在京城灰溜溜的做人。很老实的玩了几天,很老实的回来。

    但小哥子好啊,在京城博得这么大的名气,可以趾高气昂的进京城了。

    曾四郎又看眼睛放在江杏儿身上,说道:“江小娘子,你也没有去看过东京城的灯市吧?”

    “你们不用劝,无论怎么劝,我也不去的。”

    “朗哥子,上次你去京城还没有喊我们呢,无论如何,你要陪我们去。”岑大少说道。

    “上次喊你们?想到开封府大牢啊?”

    “做牢好啊,爹爹说的,”江二郎说道。

    “做牢好……你爹爹说的?”

    “是啊,他说你做牢做得对。”

    “对你个大头鬼!”郑朗在他头上敲了一下,又道:“那是王府尹是一个好官,给我一些特殊的照顾,否则与其他犯人关押在一起,你想想看,能进开封大牢里的犯人会是什么样的货色,你这个小胳膊肘儿小腿的,能活活将你虐死。”

    说的夸张,有一些犯人,仅是犯了一些小错,比如饿极了,偷了一些财物抓住了,还有京城鱼龙混杂,坑骗拐卖的人,这些人多是为了生计,当然,也少不了狐假虎威的小流氓,以及一些真正的凶徒,但特别是后者,很少的。

    “那你为什么不怕?”

    “怕啊,可怎么办?”

    正说着,外面老宋慌里慌张的跑进来,说道:“小郎,快迎接,钦差来啦。”

    可怜老宋只是一个忠厚的长者,钦差对他来说,太过遥远,说话舌头都打着卷,连腿都在颤抖。

第七十七章 歉书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昨天终于尝到了被爆菊花的滋味,痛了大半天。

    还是很感谢大家的支持,这毕竟是一本半小资的小说,有可能读者面小。可大家将我顶上过新书榜第三,三江第二,不容易了。

    下新书榜了,四更爆开始,这是第一天,还望大家能继续支持,让这本书在会员点与推荐榜上名次更高一点。

    ============

    郑朗却不喜,老太太派了钦差来郑州,若是事情真相再传出去,恐怕自己不得安宁了。

    也不解,老太太在深宫里难道无所事事吗?为什么惦念着自己这个小人物。郑朗很不情愿的走了出来。来了许多人,有郑州各级官吏,还有一近百名禁军,以及十辆马车,中间如同众星捧月一般,围着一个大太监。

    外面是郑家庄好奇过来围观的人群。自己几个娘娘正手忙脚乱的准备香案,其实这是民间的说法,备不备香案,皆不要紧。但几个娘娘哪里知道,就是郑朗亡父生前的人事调动,仅是来自中书的安排,也没有接过什么圣旨、诏书。

    可皆不高兴,圣旨没有读,天知道是祸事还是福事?

    刘知州怕郑朗误会,上来介绍道:“这位大官(高级太监,中级的称为阁长,低级的称为老公,公公)乃是大内副都知罗大官。”

    罗崇勋哪!

    郑朗更狐疑不解了,这人乃是刘娥的心腹大太监,怎么跑到自己家中,下什么圣旨?

    难怪郑州上下的官吏如同众星捧月一般。

    上前施了一个礼,道:“小子参见罗都知。”

    “免礼,”罗崇勋说完后,用眼睛瞅着郑朗,很好奇。

    将他迎到屋中,罗崇勋这才宣旨,但不是让郑朗接的,是下给几位妇人的,几个妇人眼中茫茫,太后给自己下旨做什么?其实这道圣旨准确来说,不能称为圣旨,只能称为墨敕,或者老太太的懿旨。

    打开懿旨宣读,无非就是说郑朗几个娘娘品德好,老太太听到后十分喜欢,于是给予赏赐,赏了大娘娘三百匹绢,四娘两百匹绢,其余的几位娘娘各一百匹绢。

    但懿旨上的文字全部用了四六体,天地宣授,仁德永昌,宜彰谕行,绥化乡民,罔失先夫,彼哲艰难,寡独所悲,其志喻艰,讳教兢兢,小心翼翼……

    休说其他几个娘娘了,就是大娘娘听了也是两眼不住的左右顾盼。几乎一大半没有听明白!

    罗崇勋没有管,念完了懿旨,开始让禁兵搬东西。

    这回明白啦,老太太赏东西。几个妇人才开始谢恩。

    但随行的郑州官员有的就在琢磨了,虽说自宋真宗手中,赏赐越来越重,可郑家子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居然一下子赏则了一千匹绢,这个象征意味很浓厚啊。

    毕竟是老太太从内宫里拿出的绸绢,非是市场流通的凡物,那都是上等的绢丝,有可能一匹都在四五缗钱。一千匹绢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当然,他们不知道,在宫中郑朗拒绝了一千金,远比这一千匹绢价值更高。

    既然赏赐,大约没有关系,几个娘娘又忙着沏茶,从家里面又拿出一些银子,给罗崇勋的赏钱。

    分主次坐了下来,罗崇勋这才看着郑朗说道:“你的事,太后也听说一些。虽你略有才思,可是此次持才冒用四老之名,制四筒赠于四名行首,刻意用此羞侮那个娄烟。她终是一个小姐,你是才子,这失去了君子宽厚之本。”

    许多官员皆不知道,什么筒啊?终于想起来,难不成那四个笔筒是郑家子制作的?一个个狐疑的看着刘知州。刘知州也是苦笑,纸是包不住火的,自今天起,不仅是后生,就是自己也休想安静。

    但这份口旨才是最古怪的地方。

    老太太居然都赏赐人家几个母亲这么多绢帛,那证明人家教子有方了,何必折辱?

    几个娘娘不知轻重,郑朗还能听明白的。

    你小子都为了神马的正气,去为范校理送行,在开封府大堂上大气凛然,跑到宫中后,更是对着天下最有权利的老太太,不亢不卑,不依不饶。然而临到自己呢?

    这岂不是说人一套,对己又是一套?

    其实罗崇勋宣完了这道口旨后,心中叹道,老太太,何必呢,既然喜欢人家的才气,又何苦要为难这个孩子?

    看到没有,是十二岁,可长得幼嫩,连说话还保持着尖声的童音,看上去才十岁出头似的。终是一个孩子,能做到这一步,容易么?

    心中也奇怪,这孩子按理说,也要长身体了,难道身上的精华,全部长到心智上去,所以身体才长得慢?

    这有何……干系?

    说完了,看着郑朗,看他如何回答的。

    郑朗也必须答案,否则以后进入官场后,就会成为一个污垢,让别的官员攻击。

    有的言官可不管你是不是十二岁,既然能悟“道”了,那么必须将你当成大人看待。

    郑朗皱了一下眉,忽然道:“四儿,拿笔墨过来。”

    四儿与江杏儿几乎同时出现,拿来了笔墨纸砚,郑朗磨了一会儿墨,打开纸张,在上面写道:

    太史公曰:独非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予以为然。

    不知道他要写的下文,就不知道这一句劈得险峻。倒是一起看着他的字,皆是额首称美。

    继续写道:天圣五年,予与数子,游于郑州郭里,见一女郎,艳若芍药披带夏雨,肌肤宛回雪翻舞,明眸有倩,胜环秋水,着罗衣拖曳,摇飘云霞,佩叮当于兰裾,步履踟躇,仙乐生成。回首一笑,绡雾横溢,风情万种。予以为惊睹天人也。

    夫子曰:吾未见好色如好德者也!一错者也!

    复上明珠,拨小刃相向,暴丑于乡里,贻笑于天下。

    夫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犯色于前,赌斗在后,予二错也。

    睚眦始生也。

    今年太守于蔡水畔,主办盛会,予即兴赋诗一首凑兴,以图锦上添花也。汝因情种故,讥吾以他人诗抄之。吾挟才,惹数子鼓汝等斗艳于秋菊之时,生怨怼于古胜之所,复以才技,制四物赠之四女,羞汝于广庭化日之下。

    夫子曰,君子坦荡荡,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正直也。予以才巧构于暗技,以阴诡报一言之怨。失其君子坦荡,失其君子之德。三错者也!

    予曾遍览诸贤文章,而失于君子根本。况韩子生于乱世,时局紊乱难辨乎?

    以上诸句,寄于娄娘子,是谓歉书也。

    写完了,长松了一口气。

    刘知州说道:“文是好文章,然过矣。”

    这篇小短文几乎一气呵成,从头一句太史公曰劈出天地,接着一转,转到郑朗与娄烟之间的种种恩怨,做了三次反思。或论或叙,文句跌宕有力,特别是后面一句,再次收了起来,收得委实之妙。

    当真是短小粗悍,文章明快,论据清晰,可也不需要向一个行首认错如此吧?

第七十八章 君子守德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罗崇勋也点头,道:“稍过了。”

    然后又看着文章,字是好字,不用说了。文章虽然没有用骈文写,然而自有一种回荡之气,似乎泉水自高山出,一气呵成的,就到了江河之中,其中的忏悔之情,更是流于字表。

    但确实也过了。

    其他不说,就是第二段几句夸奖的话,也让这个行首名扬天下,足以对她进行补偿。

    “罗都知,你不知,”郑朗将娄烟自花会后发生的事说了一遍,道:“若不是小子所为,她就不会为了争胜,邀请请柳三变前来作长短句,一较高下,更不用在众人面前,向柳三变**。正是因为小子之举,柳郎才高八斗,反而遭此羞蒙。小子愧疚。娄烟小娘子与高家衙内,也更增加了种种困难。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诚为可惜。”

    “郑小郎,也不能这样说,那个行首某也听过,器量狭小之辈,高衙内更是浮夸……”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虽不惧,可说出来不大好,罗崇勋忍住,顿了顿又道:“即便他们在一起,也未必能美满。”

    “终是他们的心愿。若没有小子横空出现,或者他们能最终走在一起。未来之事,谁能说清?也许圆满,也许不好。但没有走到最后,何来美满?因此,君子不发人恶,善战者无赫赫战功,还有《春秋》自卫庄公养共叔段起篇,正是此意……错就是错了,不用为自己做任何隐饰,就怕错了,不知悔改。今天将它说出来,小子轻松了很多。”

    还能说什么呢?

    连郑州的一些官员听完这段话后,都感到思想得到了升华。

    武推官看了一眼,躲在后面鬼鬼祟祟的儿子,狠瞪了一下,那意思是告诉他,你成天与郑家子厮混在一起,可这句话得听好了。

    有的官员很惊奇,果然是能在开封府公堂,能大气凛然对答的少年。看到没有,与这个整个宋朝最当红的大太监之间对答,居然这么从容。还有那四个笔筒是怎么回事?

    不过罗崇勋只是佩服他的才气,器度不惊奇,自己算什么,与老太太那样的对答,才是器度。自己简直是小毛毛雨啦!

    可是罗崇勋思后,又觉得好笑,这样一来,老太太的刁难,被这少年无形中化解,似乎又隐隐成了一件美事。不就是风流嘛,有几个士大夫不风流的,这又不是罪过了。不知道老太太听说后,又有什么样的反应?

    看着郑朗吹干墨汁,将它叠好,托宋伯带到郑州城,交给娄烟,罗崇勋又说道:“某临来前,皇上也托某带了一样事物,给小郎。”

    说着手一挥,侍卫拿过来一个锦盒,罗崇勋将锦盒打开,里面是一个卷轴,缓缓铺好,郑朗眼睛立即放起了光芒。

    这正是王羲之的《姨母贴》。

    不是王羲之的原贴,而是硬黄摹拓版本。

    硬黄是指唐朝发明的一种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经过染色涂腊砑光制作而成,此纸易于久藏,光泽晶莹,唐人多用此来写经,又因为纸质半透明,许多唐人用来摹拓大家的书法。

    特别是李世民欲以文教治天下,于是广搜大家书法,用硬黄纸摹拓,有的真贵大家名迹,多有一本或者多本临摹副本。

    不过魏晋年代已久,王羲之父子即便有真迹存于世,也保存不了。因此,流传于世的真迹,全部是硬黄摹拓或者石刻摹拓。

    既然小皇帝将如此珍贵的手迹送来,大内里面恐怕还有其他的副本。然而不易了,这是郑朗两世为人,真正拥有的最大牌珍宝,将此贴打开,看得如痴如醉。

    罗崇勋摇头:“倒底是爱书法的人。”

    刘知州也笑,轻声对罗崇勋说道:“郑小郎也贪,他与我说过,贪的是才气。”

    “倒也是,”罗崇勋咯咯乐了起来。

    观摩了好久,才依依不舍的将此卷放入锦盒里,说道:“罗都知,替我谢过皇上了。”

    “不用,替皇上写一幅字吧。”

    用我的字,换二王的字,好啊,天天换,我都愿意。这好事情……

    第一次亲眼触摩到了二王的真迹,郑朗居然都有些失态,开始不着边际的乱想起来,道:“喏。”

    拿起了笔,又写下了一段: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