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儿蹑手蹑脚地说:“大郎,我说错了话。”

    说完了耷拉着脑袋瓜子,想抽自己嘴巴子。

    “你啊,”郑朗怜爱的捏了一下她的小脸蛋,说道:“不要紧,只是说错了话而己。我还说董仲舒说错了话呢?”

    又是冷笑话。

    江杏儿捧腹大笑。

    四儿还是觉得愧疚,不知如何是好。

    “来,马上解试考就要开始了,祝我大功告成,亲个嘴儿。”

    “好,”终是小,还不知道,只是看着江杏儿学习的,于是将小舌头放在郑朗的嘴唇里乱搅和。江杏儿看着她笨拙的亲嘴模样,再次弯下腰哈哈乐了起来。

    ……

    二八月看巧云。

    二月云是低的,是媚的,是柔的,是桃花,是妖娆充满风情的少妇,是古琴曲《春花江月夜》那份幽美静谧。八月的云却截然不同,是高的,轻盈的,高吭的,是傲气凛然的秋菊,是深山大壑里品性高洁的隐士,是风笛《南来风》那份悠扬……

    启明星还没有暗下去,东方已出现一道霞红,天际处道道轻盈美丽的鱼鳞云闪现出瑰丽的色彩,美丽之极。

    忽然一道亮光冲天而起,一轮红日瞬间从那片片彩云中升腾起来。天地间似是眨眼间就亮了!

    郑州城也热闹了。

    无数人瞩目的郑州解试考终于开始!

第一百二十五章 笑场(第六更求票)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江杏儿象一个温柔的小媳妇儿,小心的替郑朗系好衣服扭襟。

    崔娴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日久生情,况且两个小美妹如此的听话,如此的温柔,怎么能不在郑朗心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郑朗用手拨弄着她的青丝,温声说道:“杏儿,以后不想走……就留下来。”

    “郑郎,你就是赶奴走奴也不走,真不行,奴向几个娘娘说理去。”

    “若是崔家那位小娘子不同意呢?”郑朗开起了玩笑。

    “那也简单,奴就与四儿联起手来对付她,让她知道什么叫淑女风范。四儿,对么?”

    “对,”四儿点着头。

    郑朗呵呵一笑。

    实际未必,崔娴没有那么好对付的,不过三人都不知道。甚至四儿还主动替崔娴辨护:“杏儿姐姐,崔家小娘子人很好的,说话慢声细语,就象大娘娘一样。”

    这句话郑朗耳朵都听起了泡,可心中有些遗憾,到现在自己还一眼没有看到过……原本有机会见上一面,这时候,规矩还没有那么森严。就在郑朗挨打的时候,崔娴很担心,那时刻心中很想冲到严记客栈去看一看未来小丈夫的伤势。可那次偶遇,弄得崔娴不好意思去了,并且都不让哥哥对郑朗说,她也到了京城。

    此事,经常让几个哥哥拿出来取笑,丑媳妇总归要见公婆,这一次害怕,将来洞房花烛夜,郑家小郎将盖头揭开,到时候怎么办?说完了拔腿就逃。

    当然,这三人一个也不知道的。就是四儿看到的崔娴,那时也还小,渐渐长大。模样会发生一些变化。

    走出了曾家大门,宋伯备好了马车,载着三人来到考场。

    这时候,科举很重视了,但还不及明清时重视与规范,提前将宽敞的府衙改造了一下,就成了解试的考场。不仅是郑州,大多数州府都采取了这一条措施应付解试考。

    府衙的门还没有打开,郑朗跳下了马车。

    好多人!

    第一个印象。

    以前郑州正常解试只有几百个学子前来参加,而这一次有可能达到了一两千人。扫视了一眼。心中想到,还解元呢,这么多人争取那一百余举子名额,录取率同样很低。考中就不错啦!

    立即有人认出了郑朗,一个个围过来寒喧。

    有的学子还是很敬佩的,在他们眼中,此时郑朗非是人类,连身体都不是血肉包裹的。那是什么包裹的?是诗,是字,是琴。是画,是经义文章,是天地正气,是笔筒,是茶壶……

    但还有许多人心中不大服气,想较一下劲,这些人都略有才学,以为郑朗虽聪明。可岁数终是小了。难道自己读两年三年的书,不及郑家子读一年。所以轰动,正是因为岁数小,大家才奇怪。上了考场,难道你岁数小,考官就能你加分?

    还有的人自付才气不足。只能妒忌。

    以为郑朗小,有的人虽嘴上客气的寒喧,眼中那层意思赤裸裸的,都不做掩饰。连江杏儿都附在了郑朗的耳边,不高兴的说:“郑郎,那些人不安好心呢。”

    郑朗也附在她耳边悄声说:“不是不安好心,是相轻相妒,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催矣,正是这个意思。不用理睬他们,解试考只有三天时间,考完了,以后就是省试考。那才是真正的人才济济。”

    “嗯,”江杏儿重重的点了一下头。

    忽然一个青年挤了进来,人群中有人认识,喊道:“孙家郎君。”

    孙家郎君就挤到郑朗身前,说道:“我看到过你说仁义的那篇文章,但我有一些疑问,能不能讨教一下?”

    江杏儿眼里露出怒火,非是讨教,今天科举在即,郑朗那有精力再去讲什么仁义!况且万一讨教输了,那么脸面有可能会丢得很大。

    拽郑朗的衣服。

    郑朗摇了摇头,示意她不要说话,问:“阁下是……”

    “管城孙固。”

    知道了,后来的那个老好人,典型的求和派,保守派,说什么兵,凶器也,动不可妄,妄动将有悔。宁肯与党项人议和,都不愿意朝廷出兵。但总的来说不是一个坏官。

    除非此孙固非彼孙固也。可看他的年龄,与史上记载的那个孙固十分相似,管城人,十六七岁。多半就是那个孙固了。

    “你要说什么?”

    “窃以为夫子所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仅是一种态度,所恶非是刑罚,且听,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小郎所言似乎略略曲解。”

    这也能说的,花言巧语,象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刚毅、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很接近于仁了。在这里,仁同样指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而非是一种措施。

    其实很接近孔夫子当时想要表态的话。然而孔夫子当年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说清楚,只有一点能肯定,他也反对做滥好人。不仅如此,对兵事,孔夫子都不是很排斥,看看六艺,御、射,虽是君子之御射,多少沾有着武力因素。但北宋的畸形政策下,郑朗又不敢说。他还没有达到那个地位,抛出这些个牵扯到国策争议的话题。

    郑朗微微一笑道:“所谓的木是朴实之解吧?”

    “是。”

    “讷是少言之解吧?”

    更不用说了,况且孔夫子还着重的提了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那么这句话又是谁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道德人的必然会有精彩之言,会说精彩之言的人却未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都不一定会仁。最简单的一点,不会说话,如何向世人推广自己的思想?

    “我说的义非仅是刑罚,还有道德之化,义仅是仁的节,仁却是义的本。两者相对相承,与天之阴阳,地之柔刚,构成了宇宙循环不息,此乃大道之本源。所以汉立三法而得国,诸葛亮与王猛却用严法,为世人称为贤相。以仁为本,时不同,势不同,义发之不同方向与轻重,因时而节,因势而发。正如夫子说小人盛矣君子纳祸,正道昌矣君子辅王行张,这才是夫子的本义”

    以他对儒学的见解,想难倒眼下的孙固,岂不要太容易了。

    孙固很迷茫,他心中还是不赞成郑朗的观点,可不知从何说起,郑家子说了三个史实,前后面的意思,易经里皆有相关的言论。不能驳!

    “不要想那么多,我在京城也只浅尝辄止,不敢说太深了,因为学问不足也。好好考试,争取获得一个好名次。”郑郎劝解道。看他的样子,有可能马上进入考场,还会想什么仁义,那结果可糟糕了。

    衙门打开。

    衙役们带领着学子进入了临时安排的考场。

    分成了若干房间,但因为人太多,十分拥挤。

    第一天科考,对郑朗来说是最轻松的,贴经墨义。其中贴经更轻松,就是填空题,比如刚才郑朗所引用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中间缺了一段有言者不必有德,然后学子填上。而且还规定了,进士科的学子只贴《论语》。就是贴五经,郑朗也行啊。

    然后是对《春秋》或者《礼经》十条墨义,贴上一段话,让学子用一句简短的话做一个解释。这一点也不困难。但在这里郑朗要注意了,不能标新立异,用一些有争议的话去解释,那么碰到一个古板的考官,有可能反而适得其反了。

    进了考场落座,学子多,不得不挤在一起。边上两个学子好奇的看着郑郎。一个大约是富家子,不是郑州城附近的,郑朗不认识。穿着一身绸缎长衫,头戴四方幞头,边上还坠着两块美玉,看样子家庭状况很好。但另一边学子看上去,就十分落魄了,儒士衫是粗麻布的,上面还打着几个补丁,三十多岁,一脸的凄苦之色。

    后者正是科考弊端的真实写照,考到最后,将许多学子考呆掉了。

    照例由郑州城的判官带着衙役监考。

    试卷发下来,郑朗扫视了一眼,并不难。对他这个变态的,是不难,可已经有学子皱起了眉头。

    但也没有马虎了事,每做一道题,都是先想一下才做的。

    忽然陆判断喝道:“你看什么看!”

    郑朗一抬头,原来是隔壁那个穷儒生大约想不起来答案,又隔得近,于是眼睛瞅啊瞅的,瞅到他桌子上来了。

    “启禀判官,小民喜爱书道,对郑家小郎的字迹仰慕已久,只可惜草民没有幸得见真迹。刚才小民思考时,看到他的字,龙飞凤舞,于是看入了神,请恕罪则个!”拱手唱了一个大肥喏。

    全场爆笑,你抄袭就抄袭呗,还能说得如此理直气壮,仁兄,你牛。

    但怎么办?抓也抓到了,不如狡辨一下,判官说不定能开开恩。

    郑朗也是愕然,然后看着这位仁兄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眼睛里还透着委屈、无辜、冤枉,样子要有多可怜就有多可怜,看着他脸上丰富的表情,郑郎也忍不住弯下腰爆笑起来。哥们,你太逗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十段文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郑朗停下来笑,因为弯着腰的,这才看到并不是如此,这位仁兄两条瘦峋的腿不停的在颤抖着。

    其实很害怕。

    而且下身穿着更可怜,几片单薄的破麻布,由麻线缝着,象好不容易用一块块大补丁凑起来的一条里裤。

    知道不好,可生起了同情心。

    说广一点,是人治法,或者以法治人。某些时间,不能绝对性的按照规矩来行事,需要进行一些通融的。于是装作打趣道:“兄台,场所不对,在这里绝对不能看入了神哦。”

    学子又是一阵爆笑。

    其实是有话外之音,陆判官本来脸上就有笑容,一听笑容更胜,对这个中年人说道:“你可听到了?”

    “是,是。”

    陆判官说完,又巡看其他地方。就这一会儿,交头接耳的,递小纸条的,彼彼皆是。本来郑朗是在专心考试,经中年人这一闹,终于察看考场,看到这种情况,啼笑皆非。这与前世中考高考有何区别?

    不过解试要松些,到了省试,不敢这样明目张胆了。

    看中年人可怜,郑朗有意将试卷往他那边挪了挪,更刻意将做卷的速度放慢。果然一会儿,中年人想不出来,眼睛再次瞟啊瞟的,又瞟过来了。这一回离得很近,能看得更清楚,只要轻轻一瞟就能看到郑朗试卷上的答案。用惊讶的眼神,望了一眼郑朗,郑朗只是笑一笑,是好笑了。

    但没有一会儿,隔壁有人掐自己的腿。自己将试卷往右边挪了挪,左边那位仁兄却没有本事看得真切,有些急了,直接掐他的腿。那意思也得照顾照顾我啊。

    这都是什么事啊!

    心中神圣的科举制度,在这一刻轰然倒地!

    他还不知道呢,连他的名次还没有考,就内定好了。

    为了照顾左右两位仁兄,速度更慢。看到他们也答得差不多,郑朗这才交卷。

    不能外出。无论解试或者省试,考生与相关的考官全部一律隔绝。但地方与京城终是两样的,京城在太学边上庞大的贡院,足以容纳无数的学子考试与暂时性的寄宿。地方条件却十分简陋。郑州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学子,考场上拥挤。宿舍里更拥挤!

    看了看床铺,郑朗不由地皱起了眉头,整成了军营,一个房间里十几个人,只好开地铺,若夜晚有扯噜的,别想睡好觉。忽然有人拽他的衣服,扭过头,正是他隔壁那个中年人。

    伏了下来,深施一礼。说道:“我是原武县学子柴克让。”

    “柴兄台找我有何事?”

    “今天多谢了郑小郎。”

    “你也机灵。”郑朗看他的样子,不知道是可怜或是可笑,但又说道:“接下来,你不大好办了,诗赋论策……”

    不能我作什么样的诗,你也抄什么样的诗!况且还有赋、论与策。

    中年人脸露苦色。

    “柴兄台为何执迷于科举?”不是省试考,那一跃就是龙门。或者是大娘家的张家大舅,本身家底子好。有一个功名在身,见了父母官不拜,又能有资格与几个学子赋诗作雅。不然再多钱,还是布衣一个。可这个柴克让这种家庭,就是博了一个举子,有何用场?不是穷人不能考。省试里白发苍苍的举子有,可解试有多少中老年人。解试都考到了三十多岁,省试难道准备考到三百岁?

    当然跃过了解试这一道关,也许能试上几次。毕竟朝廷赐予路费以及其他费用,除非象郑朗那样,驾着老太太赐赏的小青马,带着两个美妹,坐在实而不华的御用马车里。摆着派场进京。若是吝一些,还能省下一些金帛。甚至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荣誉,又从地方官库里拨出一些钱,赐予比较贫困人家的举子家属,好解去他们后顾之忧。安心考一个好成绩,为自己增加政绩。

    然而柴克让……墨义啊,都感到吃力了,这一次科举又有那么多人,郑朗不由替他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道,”柴克让茫然地说。

    其实这个人不是一无是处的,若不是他今天反应快,当然也有自己功劳,似乎陆判官买了自己的面子,不然会立即驱逐出场,还留下一个不好的案底。

    但考得多,又考不中,人有些考傻了。

    “你过来,”将他带到一个角落里,问道:“柴兄台,你写不写古散文体?”

    这要问一下的,否则郑朗一点忙都帮不上去。

    “也写。”

    “写就好办。”

    郑朗传授了他一种写论策的技巧。赋必须用四六骈文体写,这不用说了。还有论与策,现在主流也以骈文为主,但开始出现一种新文体,散文不象散文,骈文不象骈文,险怪奇僻,似乎一度还流行了许多年,同时也出了古散文体,也就是眼下郑朗最拿长的。眼下还是少数,郑朗也不放心,刻意在高知州到曾家带小皇帝给他礼物时,问了一下。

    高知州答道,行。

    行就更好,何必写骈文,自讨苦吃?

    另外就是字数的规定,论必须五百字以上,策与后来王安石搞出来的大义(详解经义)是五百字以下。可有的考生写着写着,就超过了五百字,一般考官也不追究。

    郑朗传授他的就是后来宋朝科考写论策的一种技巧,叫十段文。大约与后来的议论文要点差不多,破题,论点,论证,结束。但中间又有大论点,小论点,大论点是中心,小论点围绕着大论点而转,这样论述更有力,又有了层次感。掌握好这个规律,若是文笔好,一篇好的议论文就写出来了。

    十段文意思差不多,分为冒头、官题、原题、大讲、余意(后讲)、原经、结尾,冒头又分成了破题、接题、小讲、缴结。正好十个部分。明朝的八股文就是从十段文发展起来的,分成了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股、出题、正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

    十段文一开始不能说是坏的,很规范的议论文。可一旦将它束在这个框架里。与书法一样,文章越来越呆板。但明朝还嫌不够,又在上面叠加了许多框框架架,于是臭名远扬的八股文出现了。

    现在十段文还没有出现,古散文体还没有成为主流呢,况且这种标准的时文体。

    郑朗认真的讲,至于柴克明能听进去多少,能领悟多少,那就看他的造化了。写骈文不好说,往里面堆砌华丽的词藻就是。但用在古散文体上。能给他的论策凭空加上不少分。

    讲了大半天,柴克明又伏了下来,说道:“请受我一拜,郑小郎,能不能做我的小先生?”

    郑朗抹汗,怎么又来了。

    直摇头。

    其实无论严掌柜,或者江杏儿,或者柴克明,都好对付。韵州知州王益受封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正在进京的路上。他带了一个超级大神。正好读到郑朗的讲仁文章,心下仰慕不止,准备磨拳擦掌,到了京城后,好好拜访郑朗,学一些知识。

    那个大神的到来……

    郑朗快乐的时光有可能不多啦!

    好不容易说服了柴克明,然后睡觉。也没有睡好,他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一屋子的人,竟有了两人喜欢打呼噜,鼾声如雷,第二天郑朗起来,两眼带着血丝,根本就没有睡好。

    这叫快活的日子过多了。乍过这么苦的生活,根本不适应。

    第二天考诗,与赋。

    诗没有太难,不是很长,况且若真的想不出好诗,从脑海里,从宋朝往后各朝各代的优秀诗篇里择出一篇切题的,再进行改头换面。一篇优秀的诗作就出来了。

    但这也不屑去做。

    诗社上郑州诸学子作出的那些诗也就那样啦。

    这次柴克明都很自觉,并没有看郑朗的诗作,低下头去苦思冥想。隔壁那个富家子却不然,又将眼光瞟了过来,郑朗摇头。低声道:“不行啊,若是一模一样,试卷出来,别人是认为你抄了我的,还是我抄了你的?”

    就是考了一个好名次,也将你拿下了。

    富家子一听有理,不敢再抄袭了,可想也想不出来,急得抓耳挠腮。

    实际上还有一些人也略有才学的,然而到了考场,心理负担重,却没有将自己胸中的才学发挥出来,怯场了。这也是一个考试成绩好坏的关健。但一千个人当中,有九百九十九人会怯场,依郑朗的性子,他都会成为那一个不怯场的人。

    不就是考试吗!

    看到了种种搞怪的抄袭现象,郑朗一下子将科举看得很轻了,说白了,与前世上学时,性质差不多。只不过科考是成年人的考试,上学时,是青少年、儿童的考试。

    其实陆判官将郑朗的许多小动作都看在眼里了,心里面不住的点头。虽然傲了一点,可待人还是很随和的,心肠又好。都说此子几位母亲,是活菩萨心肠,看此子,就知道此言非假了。

    此子不错,良玉美材。

    怎么看怎么顺眼。

    于是呢,由着他来,甚至柴克明就是再抄袭郑朗的试卷,陆判官都当没有看到一样。

    诗不难,接下来是赋,也是郑朗最慎重的地方。

    对赋与骈文体,郑朗很反感,看一看《古文观止》或者金圣叹选辑的《天下才子必读书》,有多少宋明的骈文体选入进去?没有立即去写,而是在脑海里想。

    记忆力超人,好处很多,反正是堆砌了,从古到今的历史,山海经的神话传说,甚至庄子与列子里面的故事,还有朝廷雅乐里面琅琅上口的四六骈文乐章,将可用的典故先在脑海里摘出来。然后再选择华丽的词藻,怎么华丽怎么往上堆。

    陆判官看他许久没有动笔,很有些担心,连监考的心思都没有了。

    过了好一会儿,郑朗才动笔。

    与别人不同,别人是一边写,一边想。他是想好了,直接从脑海里直抄。许久未写,但一写速度却是很快。写完了,看了看,不住的摇头,这都成了什么呀?

    顶多三分之一略有些用外,其余的,只有华丽的词语,以及各种典故,看不出来什么意思。见他摇头,陆判官又担心起来,装作巡查,来到他桌前,用眼睛看了看。监考的不可批卷子的,他看也可以,但得有一个分寸,不能看得太明显。

    然而陆判官看了,真看了,看完了还在回味,轻声道:“好啊,好啊。”

    看得仔细就不应该了,更不能喊好啊好啊,叫别的学子如何作想?于是一起想不出来的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